评美国的_门户开放_政策
- 格式:pdf
- 大小:393.58 KB
- 文档页数:7
“门户开放”政策19世纪末美国国务卿J.M.海提出的侵略中国的政策。
在中日甲午战争后出现的瓜分中国狂潮中,西方列强竞相在中国租借土地,划分势力范围。
海(1838~1905)于1899年9月照会英、德、俄、日、意、法各国,提出对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即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租借地和既得利益,各国所属口岸和铁路对一切船只货物通用现行中国约定关税率,并按同一标准收取路费。
1900年7月3日海再次照会各国,主张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完整,维护各国在中国各地平等公正贸易的原则。
这是把最初的开放“势力范围”和租借地的政策应用到整个中国,形成“门户开放”政策。
“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一改追随英国侵略中国的作法,提出独立的对华政策。
这是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规定的“利益均沾”原则,在帝国主义时代的新发展。
美国企图通过它迅速增长的经济力量,进行畅通无阻的渗透和扩张,绕过其他国家的军事优势,最终达到独占中国的目的。
英、德、俄、日、意、法6国出于不同考虑,程度不同地接受了“门户开放”政策。
其中英国是切望借助美国阻止其他国家的竞争,日本企图独占中国,只有俄国一度持迟疑态度。
帝国主义各国接受“门户开放”政策,不仅是由于义和团运动阻遏了它们的瓜分活动,还由于它们谁都无力独吞中国,因而宁愿维持现状徐图扩张。
这反映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呈现势均力敌的局面。
“门户开放”政策以确认对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为前提,表面上提倡“机会均等”,实际上是一项十足的帝国主义政策。
所谓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完整,实质上是保持一个完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以适应美国扩张的需要。
日俄战争冲击了“门户开放”政策。
1915年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更破坏了门户开放政策。
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门户开放”原则得到列强正式承认,并作为列强对华侵略的政策原则被载入《九国公约》。
中国革命的胜利,使“门户开放”政策随着旧中国的覆灭而结束。
名词解释:门户开放政策
美国侵略中国的一种政策。
目的在于改变美国在列强分割中国“势力范围” 的角逐中被排挤的局面, 达到所谓“利益均沾”,把中国变成列强共有的半殖民地, 进而凭借经济实力独霸中国, 1899年9月6日, 美国国务卿海约翰(JohnMilton Hay)于分别致送英、法、德、日、意、俄六国的照会中首次提出。
主要内容是: 美国承认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美国要求在一切“势力范围”内取得通商自由, 享受低税率和一切特权利益。
要求列强承认当时的中国政府, 共同享受在中国的一切权益。
这个照会得到各国的赞成或不反对。
1900年7月, 海约翰再次照会六国政府, 宣布美国的政策是要“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实体, 维持一切以条约和国际法所保证的友好国家的权利。
”主张把“门户开放政策”应用到“中国一切地方去” 。
1922年在华盛顿会议所签订的《九国公约》中,又重申了这一政策。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华的独占地位已经形成时,才放弃“门户开放”政策。
中外学术界近30年来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研究述评摘要:本文从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开端和思想起源、内容及实质、提出的背景与意义三方面综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外学术界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该研究的成果及不足之处。
关键词:“门户开放”政策;美国;中国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学术界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一些以前已下“定论”的研究课题亦被学者重新拾起。
正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风潮的鼓励下,近30年来,中外世界史学术界开始了以新的视野、新的角度,再一次审视、探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在华推行的“门户开放”政策。
系统整理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研究的新成果,有助于深化对美国在华外交政策的认知。
相比起建国初期中国学术界一致地认为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反映了美帝国主义阴险、虚伪的侵略本质不同,近30年来中外学术界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有了更多元化的认知。
一、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开端和思想起源大多数的中外学者从经济政策的角度出发,认同美国是“门户开放”政策的开端和起源国家,承认美国国务卿约翰·海于1899年9月6日和1900年7月3日两次向英、德、俄、日、意、法诸国发出的照会表明了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出台。
然而,部分学者对此表示质疑。
蒋相泽、吴机鹏就在《简明中美关系史》一书中把“门户开放”政策的起源追溯到1843年美国政府派遣顾盛来华订立五口通商章程时国务卿韦伯斯特下达的训令[1](P28)。
而美国学者塞缪尔·比米斯则在其著作《美国外交史:第3分册》中界定“门户开放”政策的开端时间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同中国建立条约关系至19世纪终结之间[2](P3)。
马士·宓亨利同意塞缪尔·比米斯的观点,在其著作《远东国际关系史》中指出“门户开放”政策可溯源至十九世纪的上半叶[3](P419)。
还有学者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英国起源说。
牛大勇在《英国与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缘起》一文中专述了美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是由英国最先于19世纪末向列强提议实行的观点,认为由于英国倡导“门户开放”政策和参与瓜分活动的双重身份导致其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破产,不得不转而通过对美国施加影响促使其出面争取各主要侵华国家承认“门户开放”政策;该文章还进一步探讨得出“门户开放”政策的经济原则,提出最惠国条款写进中英《虎门条约》是“门户开放”政策缘起的标志的看法[4]。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研究现状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是19世纪末美国国务卿海提出的侵略中国的政策。
海于1899年 9月照会英、德、俄、日、意、法各国,提出对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即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租借地和既得利益,各国所属口岸和铁路对一切船只货物通用现行中国约定关税率,并按同一标准收取路费。
1900年7月3日海再次照会各国,主张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完整,维护各国在中国各地平等公正贸易的原则。
自1899年门户开放政策提出至今已有百余年,门户开放政策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关注,他对世界格局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各国学者通过研究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背景和思想渊源、实施情况,以及结合当时的世界形势和中国的情况来探讨美国选择对华门户开放的政策缘由。
在列强瓜分中国的时候,美国打赢了美西战争,意图走向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但当时的美国军事实力还远远不是欧洲列强的对手,加上美国是从英国的殖民地独立解放而成立的,旧有的殖民体系已经难有作为,所以门户开放成了美国的最现实的选择。
研究美国门户开放有助于理解世界格局的变化,有助于理解美国的外交政策。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要先于中国研究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而在国外的研究中多集中于美日两国,这首先跟美日两国本身的利益相关,而且在中美日关系敏感阶段,研究门户开放可以为国家的外交战略决策提供借鉴。
美国学界对门户开放的研究成果是令人瞩目的,美国最早的研究门户开放政策的著作是1919年由纽约阿拉伯出版社出版的《门户开放政策和中国领土的完整及日本的对抗》,从标题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出这是一篇宏观分析门户开放政策的背景和政策本身内容的文章,而早期的分析也大多如此。
早期研究多只是对门户开放进行概念分析,认为门户开放只是美国外交史上一个阶段而已,站在美国的立场来分析,指出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是出于对中国特殊商业利益的需要,或是寻求一项在远东机会均等的政策,强调门户开放的定位是美国的一项对华政策,立论大多侧重政策本身的内容和提出的背景,而忽视了门户开放照会阐释了美国亚太地区的总体战略目标。
高三历史浅谈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一项重要的侵华政策,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为全面而深刻的理解这项政策,下面就谈谈有关"门户开放"政策的几个问题。
从背景看,第一,美国南北战争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到19世纪90年代,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但军事力量还相对薄弱。
第二,门户开放政策是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之际提出的,当帝国主义在中国争划"势力范围"时,美国正忙于同西班牙争夺古巴和菲律宾,一时无力参与对中国的争夺。
但是美国丝毫没有放弃侵略中国的野心,美国的一个参议员直言不讳地宣称:"菲律宾群岛永远是我们的......中国无限广阔的市场就在菲律宾的近旁,这两者我们都不能放弃"。
美国海军部企图租界三沙湾或舟山群岛,但当时美国的军事力量不是欧洲列强的对手,国内人民又掀起了反战运动,最终因和英国利益冲突而没有如愿。
1898年,美国打败了西班牙,夺取了关岛和菲律宾,在西太平洋建立了侵略中国的基地。
但是美国来迟了,列强已在中国划定了带有独占性质的"势力范围"。
美国怎样才能在分割中国的争夺中也享有与其他列强相等的权益呢?1899年9月至11月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政府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美国照会意大利,是因意大利向中国提出了租借地要求,并且想找一个同盟者支持。
英、俄、德、日、法已在中国划分了"势力范围",意大利也于1899年3月向清政府要求租借浙江沿海的三门湾,虽然由于列强之间的矛盾和清政府的拒绝没有得逞,但美国还是向意大利提了"门户开放"的照会。
)从内容看,"门户开放"的基本内容有三点:(一)各国对他国在中国所取得的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通商口岸和既得利益,不得干涉。
中国对“门户开放”政策的反应张小路纪末20世纪初提出的对华“门户开放”政策,是中美关系史乃至中外关系史上一项著名的政策。
多年来,中外学者对“门户开放”政策的研究已达到相当的深度。
不过,这些探讨多是着力于研究政策的提出者即美国方面的情况以及政策本身的含义,而对政策实施的对象即中国方面的反应却极少涉及。
近年台湾学者发有文章<%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编《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十四、十三编,(台)商务印书馆发行。
),对这一问题作了评论。
本文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背景1894年中日战争的结果彻底暴露了清政府此前在体制上和军事上所作的现代化努力的失败,暴露了清政府的无能和中国的积弱。
加之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中国的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开创了新的侵略方式,这些都大大刺激了各列强对中国的野心,中国遂成为列强激烈争夺的场所。
战后,各国疯狂地在中国租借领土,掠夺开矿筑路特许权并划分势力范围,几将中国逼到被瓜分的绝境。
当其他列强在中国夺取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时,美国正忙于与西班牙的战争。
但是1898年美西战争结束后,美国即提出了对华“门户开放”政策。
这一政策是1899年9月和1900年7月以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先后两次向有关国家发出照会的形式宣布的。
“门户开放”政策的基本内容是商业上的机会均等和政治上的“保全中国”(注:《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一辑,第450-452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
)。
前者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既得权益前提下要求各国在华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对美国开放,对美国货物实行同等的关税、入港费和铁路运费(以后美国又不断在这方面增添新的内容,将其扩大到在工业和投资方面的机会均等)。
后者基于这样的认识,即保证美国通过条约所获得的利益的关键还在于中国政府能行使权力,而且这于亚洲力量的均势是十分必需的;反之,中国的崩溃将导致已经展开的列强之间的倾轧尖锐化,这就谈不上维护美国的在华利益。
因此,为了有效地、代价最小地保护自身的利益,美国提议各国在中国维持“门户开放”,并一致承诺“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1)背景:
①自鸦片战争以来,美国多次参与侵华活动;但是,由于当时美国实力比英国等国弱,难以单独对中国进行侵略活动。
②南北战争后,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到19世纪90年代,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一工业强国,但军事力量还较弱。
③1898年美西战争之时,列强已在中国强占了租借地,划分了“势力范围”。
为改变这种局面,为了分享西方列强在华的侵略权益,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2)目的:
①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实质是要把中国的“门户”向一切帝国主义国家开放:其目的是害怕中国由其他几个国家控制,使美国丧失在中国的利益。
②通过“门户开放”,美国可以插足于任何帝国主义国家的“势力范围”,从而分享其他国家的侵略权益,达到“利益均沾”。
③企图用自己的经济实力逐渐占领中国市场。
因此,力求缓和各国争夺的矛盾,在竞争中逐渐排斥其他国家,达到独占中国的目的。
(3)结果:
①由于西方列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拥有独占中国的地位,而且英国实力下降。
同时,“门户开放”政策并不损害其他列强的利益,这就使帝国主义对华的争夺暂时取得了表面上的一致,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②美国利用“门户开放”政策加紧和扩大了侵华的步伐,影响越来越大。
③“门户开放”政策并没有减少中国被瓜分的危险,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严重了。
“门户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
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
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
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
浅谈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一项重要的侵华政策,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为全面而深刻的理解这项政策,下面就谈谈有关"门户开放"政策的几个问题。
从背景看,第一,美国南北战争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到19世纪90年代,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但军事力量还相对薄弱。
第二,门户开放政策是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之际提出的,当帝国主义在中国争划"势力范围"时,美国正忙于同西班牙争夺古巴和菲律宾,一时无力参与对中国的争夺。
但是美国丝毫没有放弃侵略中国的野心,美国的一个参议员直言不讳地宣称:"菲律宾群岛永远是我们的......中国无限广阔的市场就在菲律宾的近旁,这两者我们都不能放弃"。
美国海军部企图租界三沙湾或舟山群岛,但当时美国的军事力量不是欧洲列强的对手,国内人民又掀起了反战运动,最终因和英国利益冲突而没有如愿。
1898年,美国打败了西班牙,夺取了关岛和菲律宾,在西太平洋建立了侵略中国的基地。
但是美国来迟了,列强已在中国划定了带有独占性质的"势力范围"。
美国怎样才能在分割中国的争夺中也享有与其他列强相等的权益呢?1899年9月至11月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政府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美国照会意大利,是因意大利向中国提出了租借地要求,并且想找一个同盟者支持。
英、俄、德、日、法已在中国划分了"势力范围",意大利也于1899年3月向清政府要求租借浙江沿海的三门湾,虽然由于列强之间的矛盾和清政府的拒绝没有得逞,但美国还是向意大利提了"门户开放"的照会。
)从内容看,"门户开放"的基本内容有三点:(一)各国对他国在中国所取得的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通商口岸和既得利益,不得干涉。
“门户开放”政策所谓“门户开放”政策,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政府为争夺中国市场,协调列强矛盾而提出的侵华政策,又称“海约翰政策”。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西方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各国竞相在中国租借土地,划分势力范围。
早先忙于同西班牙战争的美国在不甘心的情形下,采取了适合它自己的政治外交政策,与欧洲各国抗争。
1899年9月6日,美国国务卿海约翰训令驻伦敦、彼得堡和柏林的大使,以美国政府名义把对中国“门户开放”的照会递交英、俄、德三国;10月,又把同样内容的照会递交法、意、日政府。
照会宣称:为避免帝国主义各国在华发生冲突,保证彼此之间的商务利益,美国政府特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其基本内容为:一、各国在中国任何所谓势力范围或租借地内之通商口岸或投资事业,别国不得加以干涉;二、中国现行之关税率对于一切所谓势力范围内之口岸装卸一切货物,无论何属国均为适用;其税率应由中国政府征收;三、势力范围内之任何口岸,对别国船舶不得课以较对本国船舶为高的码头税;势力范围内所敷设、管理或经营的铁路,在运输别国货物时,收费不得较运本国同样的货物为高。
海约翰标榜“门户开放”政策是为了维护中国主权,但实际上其侵略野心极为险恶。
首先,这一政策完全肯定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和夺取租借地的现有格局,肯定了欧洲各国侵略中国的合理性;其次,美国在“机会均等”、“利益均沾”的口号下,要求各国在各自势力范围内不实行独占,使帝国主义各国在华都能享有共同的经济利益。
帝国主义从来都是按实力来瓜分世界的,美国的经济实力虽日渐雄厚,但军事力量终究逊人一筹。
就当时美国的实力而言,“门户开放”政策在它在当时形势下最大限度谋求在华权益的最好办法了。
美国推行这一政策,实质是企图凭借自己日益强大的经济实力进行畅通无阻的渗透和扩张,绕过其他国家的军事优势最终达到独占中国市场的目的。
在其他列强看来,当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实力鲸吞整个中国,因而也乐于接受美国的倡议,保住自己在华的势力范围,并通过“门户开放”从别国势力范围内取得某种利益。
试论美国的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又称“海约翰政策”,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由美国提出并实行的对华政策。
它是在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兴起和美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急需更大的市场来开拓“新边疆”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中国巨大的市场诱惑、美国军事力量不够强大、处理菲律宾统的治问题迫在眉睫、国内外声势浩大的反战运动,致使美国对华政策转向经济外交。
门户开放政策开始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于1899年9月6日训令美国驻英、德、俄、法、日、意六国公使,向各驻在国政府递交有关这一政策的照会,各国反应不一。
1900年,海约翰相继向有关各国发出了第二次、第三次门户开放政策的照会,各国都作出了赞同的答复。
它的主要内容是:在整个中国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各国须遵守“利益均沾”,机会平等原则,不论是在哪个列强的势力范围内,不论是否在中国内地或沿海地区都实行这个原则。
门户开放政策是近代美国远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国乃至世界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1,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以单方面声明的方式而提出的,这标志着美国在对华关系上摆脱了追随英国的被动处境,奠定了近代美国实行独立的对华政策的基础;2,它是一项帝国主义侵略的特殊政策,是近代美国对华政策的核心。
在近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美国总是打着门户开放的旗号,要求在中国占有一席之地的列强遵守“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保护由条约及国际法所保证于各友好国家的一切权利,保障全世界与中华帝国各部分进行同等的公平贸易的原则”,反对别国扩大其在华利益、反对别国独占中国,但又要求共同分享欧洲列强在中国的既得利益,例如在第一次照会中提出了“在各自势力范围内任何口岸,对他国入港船舶所征收的入港费,不得高于对本国船舶所征收的入港费;在各自势力范围内修筑、管理或经营的铁路,对他国臣民运输的货物,应与对本国臣民运输同样货物、经过同等距离所征收的铁路运费相等”。
并且,随着中国时局的变化,美国对门户开放政策做出不同的解释,使其不断增添新的内容:起初,只是为了“分一杯羹”,仅仅是要求各国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租借地内实行同等的关税、入港费和铁路运费,暂时没有提到投资机会的均等这个问题;第二次照会后,则提出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把门户开放政策的“利益均沾”原则扩大到政治上的“保全中国”和投资机会均等原则上;1902年日它要求俄国放弃独占东北,并要求在对华投资上也实行“利益均沾”,允许各国在俄国的势力范围内进行工业投资;日俄战争后提出一系列争夺东北铁路的计划,从而把“商业机会均等”扩大到“工商业机会均等”;日本提出意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美国原本是隔岸观火,仅向中日两国发表相同的照会来重申其门户开放政策:“美国政府不能承认中日两国政府间已订或将订的任何有损美国及其公民在中国的条约权利、中华民国的政治或领土完整、或一般称之为门户开放政策的关于中国的国际政策的任何协定或成约”;在20世纪20—30年代,日本利用战争之机在中国大肆扩张,对美国在远东及中国的利益构成严重威胁时,美国态度转变,由放纵日本侵华转向援华与制裁日本:倡导召开华盛顿会议来重新确认门户开放政策,与他国签订《九国公约》来否认“二十一条”,使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确认为“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及领土与行政完整, 保障列强在中国全境的工商业机会均等”,并在1932年提出“不承认主义”——“凡是以损害美国的条约权利及其在华公民, 损害中国的主权和独立或领土和行政的完整, 或者损害通称为‘门户开放’政策的‘对华国际政策’的任何新情况, 美国不能也不拟予以承认”;“七七事变”到珍珠港事件前, 美国对华政策乃至整个远东政策的核心内容是, 尽一切努力使日本侵华行动限于“门户开放”政策所允许的范围之内,如1941年的美日谈判提出的4项原则可见:尊重一切国家的领土和主权、不干涉别国内政、遵守商业机会均等原则、放弃以武力改变太平洋现状的图谋;而在1941年到解放战争期间,美国的对华政策由援蒋抗日到援蒋抗共,双方签订一系列以门户开放政策为基础的条约协定,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以彼此“平等”、“互惠”的形式掩盖着极为不平等的内容,名为通商航海,实则美国在华享有各方面特权,可谓是把它把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为美国独霸中国奠定了基础。
简述“门户开放”政策的失败原因摘要:自从中国的门户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开以后,中国就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后其他欧洲列强纷至沓来,展开对中国的疯狂掠夺和侵略。
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照会在华拥有利益的列强,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美国的对华政策开始了一个新阶段。
鉴于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及其“门户开放”政策对中美关系的重大影响,本文将介绍“门户开放”政策在中国所遇到的尴尬以致最后的失败,并简单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关键词:门户开放中美关系中国美国关于“门户开放”政策,历来研究者已经作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对这项政策的评价也逐步趋于接近。
但是他们多从宏观方面全面分析,较少的从微观方面分析“门户开放”政策在具体的某段时间内的具体实施及结局,并根据其结局分析产生如此结局的原因。
本文主要拟就“门户开放”政策产生的背景和西奥多.罗斯福时期的“门户开放”政策在中国的实施、结局及造成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做简单分析。
一.“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当西方列强和日本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的时候,美国正同西班牙争夺菲律宾。
打败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发后,美国立即把注意力转向了中国。
但当时美国的军事力量不是欧洲列强的对手,国内人民又掀起了反战运动,美国一时情急之下向西方列强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但是“门户开放”政策自提出之时起,就有一对难以克服的矛盾。
一方面,美国要“均沾”中国市场之利,就必须反对列强瓜分中国,坚决维持“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
另一方面,美国又有主动承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和租借地的合法性,而势力范围和租借地无一不是侵害了中国的领土和行政完整,这注定“门户开放”政策最终将走向失败的境地。
二.“门户开放”政策失败在这里我们将美国对华关系划分为两类:一是列强争夺中的美国对华政策,二是双边关系中的中美关系——美国对华政策。
从美国制定该政策的初衷来看,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是一个失败的政策。
在先与俄国后与日本对我国东北的争夺中,美国政府不断遭遇到败绩。
鲁特与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第l9卷第3期2006年7月烟台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Yantai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V ol_l9No.3Ju1..2006鲁特与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徐振伟(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北京100872)[摘要】"门户开放"政策是二十世纪前半期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它是美国在实现工业化后从一个地区大国走向全球大国的过程中提出的,也是随着世界经济霸权在从欧洲过渡到美国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的.作为中美关系史上举足轻重的外交家,鲁特在这项政策不断完善中发挥的作用是无人可以替代的.[关键词】鲁特;门户开放;华盛顿会议[中图分类号】K71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194(2006)03-0343-06 "门户开放"政策作为20世纪上半叶美国推行的对华基本政策为人们所熟知,国内外学术界对"门户开放"政策的分析和评价也作了深入的探讨,但对此政策的发展者和完善者——鲁特的"门户开放"思想则缺乏深入的分析.本文拟就掌握的史料更具体地阐述鲁特在"门户开放"政策制定,实施到最终确立这一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他对"门户开放"政策的认识.一,鲁特与"门户开放"政策的实施众所周知,"门户开放"政策首先是由国务卿海约翰宣布的.l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国内发生义和团排外运动,美国认识到中国局势的严重性,海约翰于1899 年9月6日和1900年7月3日先后发出两次照会, 宣布对华"门户开放"原则,以防止美国的利益受到损害.鲁特于1899年7月21日被麦金莱总统任命为陆军部长.在他担任陆军部长第二年,中国发生的义和团运动招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鲁特派查飞(Chaffee)将军率领美军参加八国联军.同时,在海约翰生病期间,鲁特几次作为代理国务卿和美国政府的代言人,帮助制定和实施了针对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开始涉足对华关系的处理.1900年6月23日,鲁特指示查飞将军作为美军司令率先遣队经旧金山参加八国联军,他在给查飞将军的指示中说:"在你率领下的军队将用来保护美国在华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保护美国在华利益,你将自由地与其他国家的联军军官协商,这会更好地促进美国的利益,你所指挥的美军与联军一致行动.但是,你应避免限制美国政府未来行动准则的联合行动,应避免除保护美国利益之外的任何其他行动."lI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和美军首先攀登北京城墙的同时,鲁特密切关注着中国的局势,他担心美国在华公民的安全,害怕中国被瓜分,认为"瓜分中国将会是继罗马帝国灭亡后对人类影响最严重的事件."f对此,鲁特谨慎欢迎德皇威廉二世派瓦德西任联军总司令的建议;但另一方面,鲁特又提醒德皇说:"美国军队参与的联合行动将遵照海约翰第二次门户开放照会的原则",这反映出鲁特在关键时刻希望美国与其他列强能够一致行动,并且这种一致行动必须建立在美国"门户开放"原则的基础之上.《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开始撤退在华军队.关于撤军问题,鲁特认为只要其他国家同意撤退在华军队,美国就会撤军.他认为国会应同意派遣足[收稿日期】2005一l0一l0[作者简介]徐振伟(1979一),男,山东潍坊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现代史,美国史.344烟台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第l9卷够多的军队到中国来迫使清政府让步,因为"这显示出美国外交背后的军事实力,它比在北京的远征军有更大的分量."[1埘但鲁特同时认为美军应撤退到天津.美国驻华公使康格坚持美军应继续占领北平直到列强与中国达成具体的协议,最后美国政府内部达成妥协,即除少量的美军留驻美国使馆外,其他的美军撤回菲律宾.1O月1日,海约翰重新执掌国务院,鲁特任代理国务卿的职务暂时告一段落.由于鲁特在这段时期的突出表现以及他坚持和扞卫海约翰"门户开放"的原则,最大限度地维护美国在华利益,以至于海约翰在给助理国务卿艾地(Adee)的信中说:"我希望在那里(华盛顿美国国务院——笔者注)与你一起工作,但我知道你与鲁特会比我更好地处理(中国事务)."0鲁特通过处理义和团事件,逐步熟悉了远东事务和门户开放原则,为他以后参与制定对华政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05年,鲁特接替刚刚去世的海约翰出任国务卿.在对华政策方面,鲁特忠实地贯彻西奥多?罗斯福务实的外交思想:美国为了维护它的东亚利益和全球利益,不会为中国承担过多的责任,尤其是在美国国力不够强~n,-j-.为此,美国不惜牺牲中国的利益来与其他列强达成妥协,以维持一种列强合作, 从而巩固相对和平稳定的东亚秩序.这种思想显着的体现就是1908年的《鲁特一高平协定》.同西奥多?罗斯福一样,鲁特承认日本利益在中国的优先地位,但他"不公开抛弃美国应当作为中国的保护人以及至~bk-K远看中国是美国的一个重要市场的理论."]在这个小心谨慎而保守的外交思想指导下,"门户开放"政策成为一个招牌和幌子,只具备道义上的约束力和影响力.因为一项具体的外交政策包含原则和实践两个层面,"门户开放"政策的原则是维护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工商业机会均等.但鉴于美国当时的国力不强以及中国局势错综复杂,这项原则在具体实施时大打折扣.只是到了华盛顿会议通过《九国公约》后,才真正确立了"门户开放"的指导原则,并被其他列强和中国所承认接受,使之"不仅是一个座右铭而且成为事实"4】1.鲁特任国务卿时是"门户开放"政策的试验和执行阶段,他的对华政策也是围绕"门户开放"原则展开的,就鲁特来说,美国的"门户开放"包括以下实质内涵:(一)"门户开放"首先涉及的是中美关系.具体来说,它又分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鲁特对华的态度;第二个层面是鲁特对美国在华公民的态度.从第一个层面来看,在处理对华关系时,鲁特极力维护美国在华的利益,并无视中国主权,他特别看重不平等条约在中美关系中的地位及作用.在他出任国务卿期间,中美之间的条约包括《望厦条约》,《天津条约》,1868年《续增条约》(即《蒲安臣条约》), 《1880年条约》,1901年《辛丑条约》,1903年《中美商约》.他认为这些条约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美国要维护在华利益并且扩大在华的影响力,就需要清政府必须尊重这些条约,并且有义务,有责任遵守和执行条约的条款,按条约办事,保护在华的美国商人,外交官和传教士的财产和生命安全.鲁特因此坚决抵制中国政府维护主权的要求,特别是1906年两江总督对中外混合法庭(会审公厅)规章的修改,鲁特认为中国地方政府的这种行为"可能会激发中国民众试图剥夺外国人合法获得的所有在华特权."[5]399面对中国开始兴起的民族主义浪潮,鲁特采取压制的态度.只要中国自行制定的条例稍微突破了中美条约的界限或者美国方面所认定的界限,鲁特就加以反对,"因为它的实施将会干扰和妨碍美国在中国长期建立起来的条约特权".他认为"美国的特权不仅应存在于按条约规定中国开放的城市,而且要平等地扩大到中国自己单独宣布x,-J- 外开放的城市"J2.由此可见,鲁特作为美国在华利益的代言人和忠实执行者,其维护不平等条约和扩大在华利益的决心是如此之大.从第二个层面来看,鲁特认为,美国在华的公民(包括外交官,商人,传教士)应该"机会均等,地位平等".他特别看重美国传教士的地位和权利,要求清政府切实履行中美条约的规定,保护在华传教士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允许传教士在中国买地以建立教堂传教,并主张不能以牺牲传教士的利益来满足美国商人的要求.1908年11月30日,英国驻芜湖领事提出修改芜湖租界规章的建议,即在租界内专门划拨土地给外国商人,这个建议得到美国领事麦克纳利(Me—Nally)和驻华公使柔克义的同意.但鲁特在给柔克义的信中明确反对这一建议,他写道:"美国政府始终一贯地主张美国公民在条约特权的保护下,在中国为外国人定居和贸易已经开放和将来开放的所有城市或地区,自由地进行经商,传教等活动;并且拥有自己的私有财产,这些明确具体的权力在实际应用时,有平等的效力和权威.如果接受英国领事提出的修改建议,将会歧视传教士而有利于那些想在租界内定居的商人,因为商人和传教士平等地被赋予了在租界内拥有土地的权利."6同时鲁特在信中坚决主张美国公民的特权不仅局限于租界,还应扩大到租界周边地区.(二)"门户开放"又涉及到美国与在华有重大利益的其他列强的关系.1899年之前,美国对华推第3期徐振伟:鲁特与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345 行的"双重合作"原则是"门户开放"政策的雏形.美国公使蒲安臣确立的"双重合作"原则,其内容是清政府与西方国家合作,西方国家之间在华互相合作,利益均沾.受此影响,中国被迫一步步由沿海开放到沿江开放,再到内地,沿边开放.在"双重合作"原则指导下,在华相对和平稳定的秩序维持了几十年.1898年德国带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划分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其他国家相继效仿,这种稳定合作的局面被打破.美国于是正式提出了"门户开放"的政策,要继续维持列强的在华合作局面,要求中国进一步深化和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律师出身的鲁特在对华政策上小心翼翼,继承了"双重合作" 的原则,尽量谋求与其他列强协调立场,联合行动. 作为"门户开放"政策的外在表现形式,"双重合作" 原则给鲁特对华政策留下很大的回旋余地,使美国在其他列强和中国之间纵横捭阖.美国可以和其他列强协调立场,联合行动来支持清政府的某项符合美国利益的政策,如联合支持晚清政府的禁烟运动, 维护在华的治外法权,制定中外混合法庭(会审公厅)的规章,要求扩大中国对外开放口岸的#1-国定居点,任命中国海关官员,要求清政府修改新颁布的采矿条例,禁止向中国贩运军火以免军火落入革命者手中,等等.同时美国有自己独立的外交立场和政策,如果其他列强不同意美国的某些要求,或它们的政策不利于美国在华的利益,美国可以灵活应变, 单独与清政府妥协,合作.这种做法集中体现在鲁特对中国有关商标保护的态度上.20世纪初,德国率先发起在中国进行商标保护,打击侵权和盗版行为,以维护西方在中国的商业秩序.美国同意德国的举动,并且与各个列强分别协商订立条约,保护美国在列强国家内的商标,并且通过治#1-法权的方式扩大到中国,以保护美国在中国注册的商标.德,奥匈,法,英,意驻华公使为在中国保护商标而起草商标条例,鲁特予以同意,但他要求这个条例应该采纳和包含由美国专利局提出的修正案.在鲁特的授意下,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将修正案提交给上述五国的驻华公使,这五国公使1905年组成一个商标保护委员会,以执行商标条例的有关规定.但是委员会的五国代表没有收到本国要把美国的修正案写到商标条例中的指示,并且五国公使迟迟也没有把这些条例付诸实施.同时,中国商务部起草并提交给五国商标保护委员会一个新的规则草案.鲁特将中国商务部制定的草案提交给美国专利局,并咨询美国专利局的意见,特别是征询有关五国公使的草案和中国自己制定的草案孰优孰劣,以确认美国接受中国的草案是否会更有利于美国在华利益.因为五国商标保护委员会没有吸收和采纳美国提出的修改意见,并迟迟不将其条例付诸实施,为此,1907年6月13日鲁特给柔克义的指示中说:"五国委员会无所作为,未取得大的进展,就美国方面以及美国商标而言,加快与清政府单独的,直接的协商和谈判是合理明智的."这样可以促使其他列强让步,满足美国的要求,并且力图使清政府将商标条例付诸实施.鲁特的这种单干思想与后来威尔逊率先承认中华民国并退出六国银行团如出一辙.上述两点是"门户开放"政策的基本内涵,即维持两种基本关系,这两种关系贯穿了鲁特执行和试验"门户开放"政策的全过程,并有效地维护了美国在华的利益."门户开放"政策由模糊变得清晰,"门户开放"的内容由笼统空洞变得具体可行,由一种道义上的认可上升为法律上的认可,并为其他列强真正承认和接受,这个任务是在华盛顿会议上完成的,其具体标志就是以"鲁特四原则"为灵魂的《九国公约》.二,鲁特与"门户开放"政策的完善一战以后,美国对欧洲奉行孤立主义政策,但对亚太地区尤其对中国奉行集体行动的政策,这一政策确认以华盛顿会议为标志.对中国来说,会议最重要的问题是远东问题,远东问题由中,日,英,美, 法,意,比,葡,荷九国参加.中国非常盼望趁这个机会彻底解决山东问题,要求国际社会确保中国的安全,承认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平等地位,并且立即废除不平等条约,因为"废除不平等条约在当时尤其是针对日本,要免受日本在中国大陆推行领土扩张和经济渗透政策之害."_g而美国希望借这次机会来总结和重申其对华政策,缓和列强之间在远东的紧张关系,实现列强在华合作,最大限度地维护和扩大美国在华利益.鉴于鲁特拥有丰富的外交经验,熟悉远东事务,华盛顿会议主席,美国国务卿休斯推荐鲁特出席会议,并得到哈定总统的批准,鲁特因此作为美国代表团的重要成员之一,有机会参加会议的讨论和决策,并参与起草了着名的"鲁特四原则".按照会议的安排,远东太平洋会议除了西伯利亚和太平洋托管岛屿的讨论外,其余都是有关中国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国问题时,会议日程规定,首先要制定一个指导原则,随后在讨论具体问题的会议中贯彻和应用这个原则,讨论的主题包括中国领土完整,行政完整,商务机会均等,中东铁路,关税, 等等.1921年11月l5日午夜,美国国务院通知中国代表团,要他们在翌日上午提出议案.中国代表团346烟台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第l9卷不得不通宵达旦,匆忙拟出原则提案lO条.l1月l6日上午,远东太平洋问题第一次会议召开.中国首席代表施肇基宣读了这10条提案,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各国约定尊重并信守中华民国之领土完整,暨其政治行政上之独立;(2)中国因完全赞同所谓门户开放主义,故准备接受该主义实施于中国全部,无有例外;(3)立即取消所有对中国政治上,司法上,行政上行动自由的限制;(4)和平解决太平洋和远东地区的国际争端,并开会讨论影响该地区的国际问题,等等.中国代表团希望这10项原则以后成为有关中国问题决议的基础和指导原则,并贯彻到后面的会议讨论中,其策略是以承认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来换取美国及其他列强对中国收回主权和实现关税自主的支持.针对这10项原则,各国代表在19日的远东太平洋问题第二次会议上进行讨论.各个国家的代表都表示同情中国的立场,支持"门户开放"政策.施肇基对此表示感谢,他表示相信列强的这种友好和合作"将极大有助于会议的成功"_l0_.鲁特作为美国代表最后发言,他说:"当我静听各代表演说时,我曾想如何可以达到一概括的原则,结果我发现:第一,各国都赞成尊重中华民国之独立及领土和行政的完整;第二,各国都愿保证中国以充分机会, 造成一个有效的政府,以代替旧式的帝制政府;第三,各国都赞成全中国领土内的工商业机会均等. 所有研究远东及太平洋国际关系的人,都知道上述同样政策已被各国所再三说明……所以这种政策, 实为文明国家集团间的既定政策"_lIJ",鲁特认为有必要重申这些政策,并且自告奋勇起草一份单独的决议,"俾作将来考虑的根据"_lI_".英国代表团团长贝尔福立即同意鲁特的提议,希望由鲁特起草一份决议来作为大会进一步讨论的基础,他认为鲁特"更胜任这项任务","他的决议将真正解决会议所涉及的问题(中国问题——笔者注)"_l]硼,大会主席休斯同意请鲁特起草一份决议.中国代表团成员也同意鲁特的提议,但是在有关"什么是中国"这个问题上,中国代表顾维钧与鲁特发生了争执.鲁特认为应该将中国本部和中国行使宗主权的区域加以区分,他要起草的决议应限定于中国本部,至于中国行使宗主权的区域留待以后讨论,他认为如果会议同时讨论这些事情,将会引起各国之间的矛盾.很明显,中国本部是美国在华利益的关键地区,中国行使宗主权的区域在鲁特看来指东北和西藏.作为现实主义的外交家,鲁特知道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地位非常牢固,并且认为美国"不可能将日本排挤出东北,除非使用武力"j5.他希望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地位来换取日本在限制海军军备和中国山东问题上的让步,希望承认英国在西藏的特殊地位来换取英国对海军限制和门户开放政策的支持,这些想法决定了鲁特后面提出的"鲁特四原则"具有较多的保守性和局限性.虽然鲁特提出的"四原则"从字面上看将门户开放的原则扩大到中国全境,但在美国政府至少在鲁特的心目中,一直默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地位,"维持现状"即维持日本在东北的势力范围.中国代表顾维钧说,中华民国的领土已经在宪法中作出规定,有关中国领土完整的原则不应限于中国本部,中国代表团不能讨论任何试图修改中国领土边界的问题,它的领土必须作为一个实体来考虑;至于行政完整,顾维钧说中华民国不同地方行政地位有差别,"中国本部的行政形成一种单位,其他地方的行政形成别的单位,但这是中华民国内部的安排,就外部世界(指列强各国)而言,行政完整的原则应保证中华民国作为一个单位."顾维钧希望鲁特在起草决议时应将这些考虑进去.主席休斯则称:"议决案尚未草就,可无须预商,俟草就提出后讨论,较为便利,应请罗君(鲁特)即行起草,俟下星期一午后续议."_l3]埘在远东太平洋问题第三次会议上,鲁特宣读了他起草的四条原则:(一)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暨领土与行政之完整;(二)给予中国完全无碍之机会,以发展维持一有力巩固之政府,并解除由改革年久之帝制政府后所生之困难;(三)尽吾人权力所及,为世界保护各国在中国全境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四)不得因中国现在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或优先权利而减损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121257o会议的内容是对这四项原则逐条讨论.关于第一条,施肇基先问:"第一条所谓'尊重'字样,是否含有'遵守'之意?罗(鲁特)答:'尊重'字样,较'遵守'为有力."枷日本代表加藤友三郎问"行政完整","政治独立"是否会触及到过去列强在华获得的利益和特权,鲁特说这当然不会影响任何既得的特权,相反,"唯其尊重一国的行政完整,所以该独立国施行全副主权所生的对象也应尊重"[1I],即承认中国的行政完整要必须尊重列强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关于第二条,英国代表贝尔福说:"第二条末句云云,略有偏袒中国政体之意,似可删去. 罗氏(鲁特)声明不反对,遂删去".关于第三条,意大利代表问:"第三条各国尽力设法云云,似有限制本条范围之嫌,应否酌改?罗答:第三条之意,不过根据各国所同意之海氏(海约翰)政策,但义(意大利)代表既欲酌改,余不反对.英提议改为'设法'字样,遂照改."关于第四条,英国代表问:…减损'字样,是否即妨碍之意?罗(鲁特)答:有消灭之意.第3期徐振伟:鲁特与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347 英葛(英国一笔者注)大臣问:指现有之权利,抑指可有之权利?罗答:指现有者.主席(休斯一笔者注)谓:余意既得权利,自应尊敬.但若有利用现行条约上所予获得权利之机会,以妨他国之权利,可加入此条规定之范围."这次会议经过讨论,对鲁特提出的四项原则逐条稍加修改,最后形成一致决议,即:(一)尊重中国主权与独立暨领土与行政之完整;(二)给予中国完全无碍之机会,以发展维持一有力巩固之政府;(三)各国尽力设法实行建立和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国之工商业机会均等主义;(四)不得利用中国现在状况,以要求特别权利或利益,至有减损各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有赞助妨害各该国安全之行动.[1212574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鲁特的这四项原则,不难得出以下结论:(一)承认列强在华利益与尊重中国主权领土完整二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但与尊重中国主权领土完整相比,列强在华利益是第一位的,它是美国在华活动和制定对华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尊重中国主权领土完整只是服从和服务于这个目标,或者说它只是实现这个目标的一种手段,是维护美国在华利益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二)尊重中国主权领土完整与工商业机会均等是"门户开放"原则的不同方面,二者互为条件,即损害中国主权领土完整会损害美国的在华利益和列强的共同利益;同样,寻求排他性的特殊利益会破坏中国主权领土完整.与上面的结论一样,工商业机会均等是第一位的.(三)就鲁特的第四条原则来说,其前半部分是确保列强在华既得利益,后半部分是承认其他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特别是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和特殊地位(鲁特主张以后在中国不得再划分势力范围,但在华盛顿会议之前的势力范围仍然可以存在).这两部分共同构成了美国所谓的"维持现状",中国在美日之间是一个筹码,美国以损害中国利益为代价与日本妥协,换取日本对"门户开放"原则的承认和合作,使日本承认美国在华的既得利益和机会均等.因此鲁特四原则决不像中国顾问韦罗璧(Willoughby)说得那样是"中国的决定性胜利,中国应感谢美国"1]4143;恰恰相反,这是美国的"决定性胜利",美国应感谢中国的"牺牲"和日本的合作.经过修改后的鲁特四原则,替代了中国代表提出的lO项原则,是以后远东太平洋会议讨论中国问。
浅谈20世纪初美国的意识形态与外交政策二十世纪初美国的外交政策,大体上分为两类:一是对远东太平洋等弱小地区采取的扩张主义政策;二是对欧洲列强和日本的外交政策,主要是表现为由采取孤立政策到扩张政策再到孤立主义政策的演变。
一、20世纪初对远东与太平洋地区的扩张主义政策20世纪初,美国利用“门户开放”的基本策略,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扩张。
自1900年至1914年,美国通过各种渠道,对中国输人大量的剩余资本。
到1914年,美国对华总投资已接近六千万。
美国就这样利用各种手段主要为经济手段,同其他国家争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牟取经济利益。
同时,美国又使用均衡外交来达到其扩张的目的。
日俄战争爆发后,美国支持日本,不仅在舆论上对日本抱以同情,而且在经济上加以直接的资助。
1905年日俄战争开始,日本陆海军以弱胜强。
虽然罗斯福对沙俄在远东的野心感到不安,对日本军队的战斗力极为欣赏,但是他也不愿意让日本在远东独大。
罗斯福召集两国代表在新罕不什尔州普兹茅斯港进行和谈,他对调停人的角色非常着迷,连哄带吓,最终使两国签署了《朴茨茅斯条约》。
罗斯福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并且获得1906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
但是,战争期间,美国共借予日本美元达四亿五千万之巨,并且认购了日本债券的大部分。
1905年,陆军部长塔夫脱与日本首相挂太郎缔结密约。
规定对美日吞并的菲律宾与朝鲜予以相互承认。
这是美国对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强盗式的侵吞。
1917年,美日签订蓝辛--石井协定,承诺:“美国政府承认日本在中国,特别在中国之与日本属地接壤的部分有特殊利益。
”美国以对日本在中国的“特殊利益”的承认,换取了日本对美国的“门户开放”的认可。
二、对欧洲列强和日本外交政策的演变(一)孤立主义政策的历史背景孤立主义作为美国的对外政策,由来已久。
建国初期,在国内,各州之间内争不已,难以形成统一的国家意志;在国外,又同英、法诸国矛盾重重,在国际舞台上一时难有作为。
文章编号:1006-5342(2002)04-0083-02简析美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渊源Ξ高志平(湖北师范学院 历史系,湖北 黄石 435002)摘 要:学术界关于美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渊源主要有两种观点,即美国货和英国货。
它是资本主义列强掠夺其它弱小民族的产物,同属于列强的殖民主义政策的范畴,它是资本主义、殖民主义的货。
关键词: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渊源中图分类号:K 71215 文献标识码:A 1899年9月6日至12月9日,美国国务卿约翰・海向列强提出第一次门户开放政策照会。
次年7月3日,约翰・海又向列强发出了第二次门户开放政策照会。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原则:经济方面,各侵略国一律“机会均等”、“利益均沾”;政治方面,宜保持被侵略国形式上的“完整”或“独立”,以免因别国的瓜分或独占而损害这一政策倡导国的利益。
其中经济原则是门户开放政策的核心。
约翰・海的两次门户开放政策照会的提出,标志着列强对华“门户开放”政策最终形成。
目前,学术界对门户开放政策的研究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但有关争论亦时有发生,关于门户开放政策的渊源问题便是其中之一。
本文拟对此作一评析,不妥之处,望专家批评指正。
关于门户开放政策的渊源,目前学术界主要存在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门户开放政策是地道的美国货。
持此种观点的学者指出,美国宣布的“门户开放”政策,实质上是19世纪60年代蒲安臣“合作政策”的应用和发展,两者的目的是相同的,即都强调列强对华一切重大问题要彼此合作,保持“中国的完整”,维护列强在华的权益,缓和彼此的矛盾,把中国变成它们共管之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
同时,他们又强调,约翰・海宣布的门户开放政策并不仅仅是蒲安臣“合作政策”的重述,而是有所发展,它的提出标志着美国侵略中国进入了新阶段。
通过分析,他们得出结论,认为蒲安臣是“门户开放政策之父”。
[1](P92)持此种观点的美国史学家认为,“门户开放”政策的起源,一直可追溯到1843年美国政府派遣顾盛来华订立五口通商章程时国务卿韦伯斯特下达的训令。
作者: 严四光
出版物刊名: 美国研究
页码: 115-135页
主题词: 自身利益;门户开放;英国人;行动准则;英国议会;最惠国待遇;机会均等;美国政府;治外法权;不平等条约
摘要: <正> 翻开20世纪中美关系史,经常可以看到“门户开放”的字样。
从1899年到1949年的50年间,美国对华政策始终标榜“门户开放”,以示它和其他帝国主义不同,借以炫耀它对中国的好意。
时至今日,中国学术界对“门户开放”的认识还存在着争议。
当然,美国主张中国“门户开放”是出于美国的自身利益,并非爱护中国,对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而争议的核心
是“门户开放”是否在客观上起了抑制或延缓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作用?弄清这个问题,对于了解美国对华政策和剖析中美关系的历史都是有实际意义的。
(一) 所谓“门户开放”,是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于1899年9月和1900年7月两次向各国提出的照会所阐述的行动准则的俗称。
所以说是俗称,是因为美国说的“门户开放一并非专指对华政策,而。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L anzhou U niv.(Social Sciences) 1997,25(4):126~132 V o l.25N o.4 1997P126-132Ξ 评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吴双全(兰州大学法律系讲师,兰州 730000)内容摘要 本文以中美日三国关系为主线,按照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阶段特点,分4个时期,从国际关系角度论述了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发展及最终被彻底粉碎的全过程,揭示了这一政策对华侵略扩张的实质。
笔者认为,“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逐步排挤他国在华势力、扩大自己在华权益、最终独占中国的帝国主义侵略政策。
关键词 门户开放 侵略扩张 独占中国中图法分类号 D83 87(712)“门户开放”政策在美国历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是近代美国远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独立战争之后直到19世纪80年代,由于力量所限,美国对华政策主要是追随英国等列强,作为其侵华帮凶,以便在侵略分赃中“分取杯羹。
”19世纪90年代,美国成为实力雄厚的地区性大国之后,以单方面声明的方式提出了其“极有远见”的“门户开放”政策,这标志着美国对华政策开始走上自主独立的道路。
从1899年到蒋介石惨败大陆,美国对“门户开放”政策尽管时冷时热,但始终没有放弃。
因为它一直对美国利益有利,符合美国的战略需要。
对于这一政策,长期以来学术界有各种看法和评论。
笔者以为,要比较客观公正地评价这一政策,必须结合相关的国家、人物、事件等多方面的因素和情况,同时要把它放进历史的长河中去审视,而不是就一时一事论是非,这样才比较容易得出相对科学一些的结论。
本文拟将“门户开放”政策置于历史进程中,从纵横两方面作以探讨和评析。
一在美国外交史上,对外扩张是一条主线。
19世纪末,美国的“西进运动”已经结束,大陆扩张接近尾声,而此时美国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工业生产超过英国而居世界首位。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美国的对外扩张和侵略活动进一步加强。
于是,美国侵略的锋芒首先指向太平洋地区,而中国尤其是它的主要目标。
美国1897年吞并夏威夷、1898年夺占菲律宾,Ξ收稿日期:1997205211.621都是为了取得通向中国市场的跳板。
所以在1895—1899年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美国绝不会甘当局外者。
正如美国驻华公使田贝所说:如果美国容忍列强瓜分中国的势头蔓延,“我们就会失去……世界上最大的市场”。
①但是,由于美国的军事力量和其他列强不能相提并论,加上它忙于美西战争及镇压菲律宾的起义,无力也未能在中国取得势力范围和租借地。
在这种情况下,对列强瓜分中国极为慌恐和不安的美国决定凭借其明显的经济优势,雄厚的竞争实力,以均等竞争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获得“有无穷潜力”的中国市场。
于是,美国就抛出最适合其利益需要的“门户开放”政策,作为其对华扩张侵略的基本口号。
1899年9月和11月,美国国务卿约翰・海命令美国大使分别向英、德、俄、法、日、意6国政府提出内容相同的照会。
照会强调,“每个国家,在各自利益或影响所及的范围内,首先,对于其在中国的任何所谓‘利益范围’或租借地内的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无论如何不得干涉。
第二,中国现行的约定关税率,对于运入在上述‘利益范围’内的一切口岸(除非是‘自由港’)的所有货物,无论属于哪国,均应适用,其税款由中国政府征收。
第三,在这种‘范围’内的任何口岸,对他国船舶,各国不得课以高于本国船舶的港口税,而且用在这种‘范围’内所修筑、控制或经营的铁路,运输属于他国公民或臣民的货物通过这种‘范围’时,所收运费不得高于在相同距离内运输本国国民货物所收的运费。
”②简言之,美国主张中国市场应对世界各国开放,反对列强损害其在华既得侵略权益,要求列强在其势力范围和租借地内对关税、港口税、铁路运费,不因国籍不同而实行差别待遇,应由中国政府按条约规定征收。
这就是第一次“门户开放”照会的基本内容。
这一照会只要求在华贸易机会均等,不涉及其他特权,目的是保存美国势力,为后来的争夺以至独占准备条件。
所以它不仅肯定了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租借地的既成事实,而且对于以后美国及其他列强继续在华分割势力范围和夺占租借地不造成任何障碍,对美国国内及其他列强都有很大的欺骗性。
有关列强虽然有不同意见,但虑及自身利益及列强在华争夺形成的均势,最终以彼此都接受为条件纷纷接受了“门户开放”政策。
这一政策为列强所接受,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掩盖了美国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的行径。
但是,美国未同中国商量就发此照会,和其他6国商谈涉及中国主权的重大问题,这是对中国主权的极端无视和严重侵犯。
1900年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爆发以后,列强组成八国联军前来镇压,以维护其既得侵略权益。
与此同时,它们乘机加紧实行瓜分中国的政策,彼此间的猜疑和倾轧极为强烈。
③美国担心列强瓜分中国、划界自守后,实行门户封锁,拒绝“万国通商”,这势必使自己早先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有名无实,损害其在华政治经济利益。
因此,美国一方面调兵参与镇压,一方面主张“保全”中国领土。
1900年7月3日,约翰・海又向列强发出了关于“门户开放”的第二次照会。
照会指出,在中国目前形势危机之际,美国应适时表明其态度。
美国政府的目的是限制自己对于恢复秩序和保护美国权利的介入,以便与其他列强采取一致行动,“使中国获得永久的和平与安全,保持中国领土与行政完整,保护各友邦受条约与国际法所保障的一切权利,并维护全世界在中华帝国全境进行平等公正贸易的原则。
”④把这一照会和上一照会作一比较,不难看出,这一照会除重申贸易机会均等外,强调“保持中国领土与行政完整”,要求保障列强基于不平等条约的各项权利,并把“门户开放”的范围由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租借地扩展到中国全境。
美国的真实用意并不在于“保全”中国,而是用“保持中国领土与行政完整”的幌子,使清政府严格遵守不平等条约的各项规定,无法逃避履721约责任,同时使列强在华均势得以维持,以便于美国挤入列强的势力范围,保持和扩大其在华权益。
所以第二次“门户开放”照会仍不是为了使中国免遭瓜分,而是美国为了和其他列强争夺中国而抛出的又一个严重侵犯中国领土与行政主权的欺骗性文件。
从1899到1914年,西方列强在远东处于相对均势。
尽管谁也不愿意真正“保持中国领土与行政完整”,但是表面上都遵守“门户开放”政策,因为它们都力图使这一政策有利于自己扩大在华侵略权益。
在此期间,1900年7月俄国出兵攻占中国东北,企图独占东北、蒙古、新疆的路、矿等特权,遭到美英日等列强的坚决反对。
1902年2月1日,美国向俄国发出抗议照会,指责俄国的行动破坏了中国主权,影响了美国利益,与它过去声明接受“门户开放”政策的承诺相抵触,要求它放弃上述独占性特权。
⑤这一照会在贸易机会均等之外,为“门户开放”政策增加了工业机会均等的内容,两者合称为工商业机会均等。
当然,美国反对俄国独占东北,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绝不是如其所言也是为了维护中国的主权。
正如此间西奥多・罗斯福所说:“我们完全承认俄国在满洲的特殊地位,我们没有做任何事情去干涉它在满洲的进程与它的合法的野心。
我们所坚持的仅仅是:俄国必须给予我们美国人进入该地区平等地从事企业活动的机会与权力。
”⑥可以说,他一语道破了“门户开放”政策的真谛。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日本在东亚大规模地扩张提供了大好时机。
为了进一步侵略中国,排挤英美在远东市场上的优势,夺取太平洋上的霸权,日本于1914年8月23日迫不急待地向德国宣战,随即派兵强占胶州湾、胶济路,夺取了德国在我国山东的一切权益。
当时,由于美国的注意力集中在欧洲,日本的行为也未严重危及其在华利益,所以美国未予阻止。
1915年1月18日,日本又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强迫中国接受。
为了使美国进行干预,中国把“二十一条”的内容泄露给美国,美国仍然是隔岸观火,无动于衷。
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5月11日美国向中日两国发出内容相同的照会,指出“美国政府不能承认中日两国政府间已订或将订的任何有损美国及其公民在中国的条约权利、中华民国的政治或领土完整、或一般称之为门户开放政策的关于中国的国际政策的任何协定或成约”。
⑦这一照会为美国日后在中国同日本进行争夺留下了借口,它也表明美国眼下无意以实力维护“门户开放”政策。
1917、1918年日本与中国达成了大量的借款合同,日本此举为的是利用借款控制中国经济,以便于其进一步在华扩张。
北洋政府牺牲民族利益换取借款,是为了筹措军费,以武力制服孙中山护法政府。
为了在中国划出行军区域,以便控制北满、外蒙,出兵西伯利亚,实现其“大陆政策”目标,1918年5月,日本又与中国签定了两个军事协定。
至此,日本通过“二十一条”谋求独霸中国的目的基本上达到,而且有些地方有过之而无不及。
⑧日本利用战争之机在中国大肆扩张,对美国在远东及中国的利益构成严重威胁,引起了美国的不安。
为了重新调整列强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关系,阻止日本独霸中国,为美国夺取这一地区的霸权创造条件,1921年美国倡导召开华盛顿会议。
实际上,华盛顿会议重新确认“门户开放”政策,就是对日本“二十一条”的否定。
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规定:“11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与行政的完整;21给与中国最完全无碍的机会,以发展并维持一个有效力并且稳定的政府;31利用各国影响,以期切实确立并维持所有国家在中国全境商821务、实业机会均等的原则;41不得利用中国状况,乘机谋求特权或特殊利益,而削减友邦人民的权利,并不得支持对友邦安全有害的举动。
”⑨这一条约又给“门户开放”政策增加了新内容,使之经过20多年不断扩充发展为: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及领土与行政完整,保障列强在中国全境的工商业机会均等。
《九国公约》的内容后来得到许多国家承认,从而把美国历来提倡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变成西方列强暂时共同承认的一项国际法原则。
美国国务卿休斯说:“我们认为,由于有了这个公约,‘门户开放’才在中国终于成为现实。
”βκ这一公约打破了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使中国重新遭受几个列强共同支配,有利于美国排挤他国势力,加强扩张争夺。
但是,列强都不愿意放弃其既得利益,所以上述规定并不影响中国与列强所订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对这一会议寄以很大希望的中国代表要求取消列强在华侵略权益、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一切努力最终都归于失败。
可见,《九国公约》不可能改变中国的命运,它规定的“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及领土与行政完整”只不过是一句空话。
它虽然限制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但不可能有效地阻止日本侵略中国。
βλ美国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才保护列强共同的利益,它绝不会为保护中国利益费此苦心。
这中间,关于美国对“二十一条”态度的转变,有一个插曲需要予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