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鲍曼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社会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65.00 KB
- 文档页数:161
解读鲍曼的社会理论【摘要】本文主要对社会学家鲍曼的社会理论进行解读。
在将介绍鲍曼的社会理论的重要性和研究背景。
在先介绍鲍曼的理论背景,包括他对现代性、消费主义和全球化等概念的理解。
然后对他的社会分析进行详细探讨,包括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和流动性。
接着解读鲍曼对现代性的理解,以及个体与社会关系的互动。
最后将分析后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社会变迁、技术发展和文化碎片化等方面。
在将总结评价鲍曼的社会理论对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贡献,并展望未来对该理论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解读,读者将更深入地了解鲍曼的社会理论对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影响和启示。
【关键词】鲍曼、社会理论、引言、理论背景、社会分析、现代性解读、个体与社会关系、后现代社会的特征、结论、总结评价、未来展望1. 引言1.1 导论欢迎阅读本文,本文将对著名社会学家鲍曼的社会理论进行解读。
鲍曼是一位具有深厚学术功底和独特见解的学者,其社会理论深刻影响了许多学者和研究者。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科学的论证和详细的分析,深入探讨鲍曼的社会理论的重要内容和意义。
我们将了解鲍曼的理论背景,探讨他对社会结构和变迁的独特见解。
然后,我们将分析鲍曼对当代社会的深刻洞察,解读他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理解。
接着,我们将探讨鲍曼对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思考,以及他对后现代社会特征的独特看法。
本文将对鲍曼的社会理论进行总结评价,并展望未来对于该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方向。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思考鲍曼的社会理论,从而对当代社会现象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祝愿本文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2. 正文2.1 理论背景鲍曼的社会理论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他的理论背景主要受到了社会学和哲学领域的影响。
鲍曼的社会理论是建立在现代性理论的基础之上的,而现代性理论则是对现代社会的一种理论构建和分析。
现代性的产生伴随着工业革命和现代国家的兴起,导致了社会结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的深刻变革。
鲍曼致力于探讨现代性的发展进程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
齐格蒙特鲍曼的后现代性思想探讨齐格蒙特鲍曼是对后现代性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学者之一。
他的思考和分析深入挖掘了现代性以及后现代性的本质特征、意义和影响,揭示了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本文将以鲍曼的后现代性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他的主要观点和理论,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论证,旨在更深刻地理解后现代性的本质特征和影响。
一、鲍曼的后现代性观鲍曼认为,后现代性代表了当代社会的重大转型和变革,与现代性的影响有所不同。
后现代性的特征在于解构性、流动性、碎片化和多元性,它对社会和文化的一系列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后现代社会,社会结构和文化系统处于不断分化和再组合的状态,传统意义上的固定和单一性逐渐被打破,人们的生活和价值观念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开放化。
二、后现代性的核心特征1. 解构性鲍曼认为,解构性是后现代性的核心特征之一。
后现代性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思维体系和价值观念。
人们对于固有概念的理解发生了转变,传统观念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
例如,在后现代社会中,家庭、婚姻等传统的社会制度被质疑,进而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
2. 流动性流动性是指后现代社会的人、物、观念和文化不再是固定的和不可变的,而是在不断地变化和流动中,不断地被改变和塑造。
流动性的增加,导致人们的生活和价值观念的不断变化和转化,也使得固有的规则和秩序被打破,出现更加多样化的文化和社会实践。
3. 碎片化碎片化是指后现代社会的世界不再是完整的、一体化的结构,它由无数个碎片化的部分组成。
这些碎片化的部分互相嵌套、松散又相对自主,它们的组合,导致了多重、宽泛和复杂的社会现实。
碎片化使得人们的注意力无法集中到一个完整的事物上,人们的思想和文化也变得杂乱无序。
4. 多元性多元性是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改变的一种表现。
在后现代社会中,人们接触面和生活经验变得越来越广泛和多元化,逐渐形成一种多元的观念和生活形态。
这种多元性使得固有的结构和规则变得过时,开创出更多的生活和文化形式。
ADMINISTRATIVE TRIBUNE2014 年第3 期总第123 期行政论坛87鲍曼论现代性、后现代性及流动的现代性◎朱永良(黑龙江省行政学院校刊编辑部,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摘要:鲍曼是反思现代性的重要思想家之一。
现代性的文明不是大屠杀的充分条件,但毫无疑问是必要条件。
科学技术、理性、官僚体系和社会园艺工程等,使大屠杀的发生成为可能。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并不是一种断裂,而是充满关联。
后现代性的世界是一个价值文化多元、自由多安全少、宽容和冷漠并存的世界。
在后现代性的世界里,大众文化、流行文化已成为主流,人们快餐式地享受着文化、参与着政治,以游戏的精神对待着生活。
全球化使时空压缩,距离可以很容易地被超越,处在全球化中的人们都是游客。
流动的现代性是鲍曼对后现代性研究的超越。
流动的现代性世界就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
关键词:鲍曼;现代性;后现代性;全球化;消费社会;流动的现代性中图分类号:D089;C9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460X(2014)03-0087-05在今天讨论现代性、后现代性及流动的现代性,不仅仅是个学术问题,而且是对社会和个人存在进行思考的问题。
因其地域不同,我国目前存在着具有前现代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纷杂的社会状况,齐格蒙特·鲍曼对现代性、后现代性及流动的现代性等问题的研究具有独特见解,值得对其进一步的讨论,这既是一种借鉴,更是一种需要。
一我国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具有了某些现代性的民族工业的兴起,铁路、港口、城市得到发展。
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们在记忆中仍会想起对大工厂、大机器、大烟囱、火车、桥梁及楼房的向往,这些正是现代性社会的一些典型意象,体现着科学、进步和理性的成就。
但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学者开始对现代性进行反思。
而此时,日本及后起的东南亚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与香港地区相继成为重要的经济体。
同时,我国也在70年代末走上了要完成现代化建设的道路。
社会学理论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思想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我们总是运用各种符号来给事物贴上标签——“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就是很具概括性的一对语词。
简要地说,社会学理论中的现代性思想与后现代性思想之主要观点可概括为:现代性思想崇尚理性,相信科学,以二元划分为理论预设;后现代性思想则向现代性思想提出了批判、质疑甚至否定,它反对前者奉为圭臬的二元对立模式,倡导异质、追求多样。
社会学理论,按照其历史发展脉络与学术思想特征,可大致分为古典、现代和当代三个部分。
其中,古典社会学兼具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思想;现代社会学以现代性思想为其轴心原则;而在当代社会学中,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思想又分别在不同的理论家那里获得了更为纵深化的发展。
伴随着社会学理论的起起伏伏,现代性思想与后现代性思想历经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
1. 古典社会学理论在19世纪,社会生产力的突飞猛进伴随着经济危机、阶级斗争的不断激化,这一正一反的实践表征,为古典社会学理论中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思想的勃兴奠定了现实基础。
以齐美尔为例。
齐氏在研究分析时,一方面认可传统农业社会转向近代工业社会的历史进步性;但另一方面,他也注意到了主观与客观文化之间存在着的深刻悖论。
例如,齐美尔认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交往形式,货币创造了一个物化的社会。
货币原则在促进理性化进程(这可谓是彰显了现代性思想)的同时,也会导致多重异化:在社会交往中,货币由手段变为了目的本身;在生产过程中,货币会造成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及劳动手段间的异化——这正是后现代性思想对现代性思想的批判点之一:认为承诺将人类解救于非理性的现代性最终失去了进步性,变为了奴役和压制的根源。
无独有偶,齐美尔这种综合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社会思想(并最终倒向后现代性)的理论路径在韦伯那里也有充分的体现,在此就不赘述了。
由此可见,在古典社会学理论中,现代性思想与后现代性思想均有所发扬。
2. 现代社会学理论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社会学研究中心渐渐从欧洲转向美国,进入了现代发展阶段,主要特征为“帕森斯时代”和“反帕森斯时代”的渐次到来。
鲍曼的后现代时空体验论研究社会学家鲍曼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对后现代社会中的时空体验进行了深入研究。
鲍曼认为,后现代社会的时空体验具有多元化、流动性和碎片化等特点,与现代社会有着明显的不同。
在传统的现代社会中,时空是相对固定且稳定的。
人们可以明确地界定时间和空间,并在其中进行活动。
然而,在后现代时代,时空的概念变得更加复杂。
鲍曼认为,后现代社会中的时空体验是多元化的。
人们可以同时存在于多个时空维度中,例如实体空间、虚拟空间和心理空间等。
这种多元化的时空体验使得个体可以选择不同的身份和角色,并在不同的时空维度中进行自我实现。
此外,后现代社会的时空体验也具有流动性的特点。
传统的时空观念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线性的、单向的,而后现代社会中的时空体验则是流动不定的。
鲍曼认为,后现代社会中的时空关系是不断变化的,没有固定的规律和秩序。
人们可以随时改变自己的时空状态,跳跃和穿越不同的时空维度。
这种流动性的时空体验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灵活多样,但也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和焦虑感。
此外,后现代社会的时空体验还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
传统的时空观念认为时间和空间是连续和统一的,而后现代社会中的时空体验却是碎片化的。
鲍曼认为,后现代社会中的时空关系是不连续的,存在着断裂和间断。
人们的时空体验常常被分割成片段,不同的时空片段之间缺乏联系和连贯性。
这种碎片化的时空体验使得人们的生活节奏更快,信息更加碎片化,很容易产生焦虑和迷失感。
总的来说,鲍曼的后现代时空体验论研究揭示了后现代社会中的时空现象的特点和变化。
后现代时空体验是多元化、流动性和碎片化的,与传统的现代社会有着明显的不同。
了解和理解这些时空体验的特点对于我们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后现代社会的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解读鲍曼的社会理论【摘要】鲍曼是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之一,其社会理论被广泛阐释和应用。
本文从鲍曼的现代性理论、社会流动理论、文化理论、消费社会理论和个人化社会理论这五个方面对其理论进行解读。
鲍曼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复杂且不断变化的社会结构,社会流动成为主要特征之一,文化与权力的关系对社会关系产生深远影响,消费成为一种新的社会行为方式,个体的社会经验逐渐个性化。
鲍曼的社会理论强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与影响,呼吁在当代社会中建立更具包容性和多元性的社会秩序。
通过对鲍曼社会理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现代社会的运行和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鲍曼、社会理论、现代性、社会流动、文化、消费社会、个人化社会、总结。
1. 引言1.1 介绍鲍曼的社会理论鲍曼(Zygmunt Bauman)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学家之一,他被称为“后现代社会学之父”。
鲍曼的社会理论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观点而闻名,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鲍曼的社会理论主要集中在现代性、社会流动、文化、消费社会和个人化社会等方面,他在这些领域提出了许多独特而有启发性的理论观点,深刻影响了当代社会学和人文社科研究。
在鲍曼看来,现代社会呈现出一种“液态现代性”的特征,即一种没有固定规则和结构的社会状态,这种“流动”的现代性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关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变化。
通过对鲍曼的社会理论的深入解读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的动态和复杂性,也有助于我们思考和应对社会变迁和挑战。
2. 正文2.1 鲍曼的现代性理论鲍曼的现代性理论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流动的、不断变化的社会。
现代性的主要特征包括消费社会、个人化社会和文化的流动性。
鲍曼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已经被颠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变得更加多样化和灵活。
在鲍曼看来,现代性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的碎片化和分化。
人们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有固定的社会身份和角色,而是不断在不同的社会领域中进行变换和重塑。
鲍曼预言:后现代时代不出大师,这就对了(之前),你为谋生所做的就是你的身份,而在后现代栖息地,你购买的东西就是你的身份。
——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时代不出大师,这就对了九鸦经常看到有人问现在为什么不出大师,也常有回答,但我觉得那基本是来混分数的。
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这根本是一个社会学问题,离开基础谈什么道德、精神、风骨,就像是拿不落地的鸟说事。
现代社会学大师中,我最为佩服的是齐格蒙特·鲍曼,因为他在上个世纪,就成功地预言了现在的种种,就仿佛写回忆录一般。
一个人有此等本事,很令我羡慕嫉妒恨,但恨的不是他,而是自己。
人的差距为什么这么大呢?于是只好拾人牙慧。
鲍曼以后现代称今天的世界,以区别于他所身处的世界,而现代社会又被他称之为“保姆时代”,这是极形象的。
因为今天之前的世界,正表现为道德行为的规范性,我们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可以做,什么可以不做,什么必须做,大体了然,那里有一张清单。
目的地如此明确、秩序,基本可以预见,直接奔向它就是,这当然不但能帮助我们摆脱选择的痛苦,也会让我们活得相对安全、简单。
因此它就不但是现代社会的特征,也似乎是之前所有时代的特征,就像孔子对我们的作用。
但是人生处处双刃剑,这种普遍法则和绝对真理,总难免有浓重的霸权意味。
它们不仅可能是假想的、虚幻的、错误的设定和制定,还可能过于沉重,成为枷锁。
我们的道德行为规范,已不知几多变迁,但它在某一阶段,却总会跟圣旨一般。
于是我们今天就迎来了一个自由的时代,也就是后现代时代。
我们靠法律解决善恶,靠市场决定伦理,行为更多取决于利益权衡,和个人策略。
自由了哦,然而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自由呢?统一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没有了,所有的人瞬间失衡,一切都模糊不清。
自由多,意味着选择多,更多的自由并没有带来选择容易,而是增加了选择的困难。
选择的增加,意味着结果的难以控制、预测,风险增加,自由成了负担。
规范的世界是安全的,但不自由,开放的世界是自由的,但不安全,“最大的自由与最大的安全不会在同一个邮包寄出”,为鲍曼写传的尼斯·斯密斯如此说。
现代性的两种形态*———解读齐格蒙特·鲍曼的《流动的现代性》郇建立 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在1999年2-3月份同贝尔哈兹(P.Beilharz)交谈时说,他倾向于把当前的社会状况描述为“轻灵的”或“流动的”现代性,以区别昔日“沉重的”或“稳固的”现代性(Beilharz, 2001:319)。
翌年,他出版了备受关注的《流动的现代性》,并试图通过解放、个性(individuality)、时空、工作和共同体这五个概念来理解当前的社会状况。
在这本书中,鲍曼详细考察了我们从沉重的稳固的硬件取向的现代性向轻灵的流动的软件取向的现代性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给人类状况带来的深刻变迁。
总体而言,鲍曼试图通过固体和流体所具有的性质来理解现代性在不同阶段上的总体特征,进而说明当前的社会状况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状况。
在他看来,流体至少在以下两方面有别于固体:首先,它不容易保持自身的外形,而固体则有明显的空间维度。
因此,对于流体而言,真正具有意义的是流动的时间,而不是它们临时占用的空间。
正是在此种意义上,鲍曼才会说,“在描述固体时,我们可以总体上忽略时间;而在描述流体时,不考虑时间将是一个严重的错误”(第2页)。
①其次,流体具有惊人的流动能力,它能绕过或溶解障碍,也可渗透静止的物体。
在遭遇固体时,它完好无缺,而固体却被改变了,或者变得潮湿,或者被浸透。
如果说现代性经历了“稳固的现代性”和“流动的现代性”这两个阶* 在现代性的历史问题上,鲍曼的基本观点是,现代性的发展经历了“稳固的现代性”和“流动的现代性”两个阶段。
不过,笔者倾向于把现代性的两个阶段视为现代性的两种形态,犹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五个发展阶段”的认识通常被视为“五种社会形态”。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当代西方技术与现代性研究及其启示》(批准号:05CZX007)的阶段性成果。
① 凡是出自《流动的现代性》(Bauman,2000)一书的引文,笔者只注明页码。
解读鲍曼的社会理论
鲍曼是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他所提出的社会理论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议论和热议。
鲍曼的社会理论主要包括现代性、流动性、消费社会、社会隔离等方面,在本文中将一一进行解读。
鲍曼对现代性的看法相对特殊,他认为现代性的特点在于对时间的“束缚和压迫”,而这种“束缚和压迫”是由于社会的加
速和技术的发展所引起的。
针对现代性,鲍曼提出了“流动性”
的概念。
流动性是指社会变迁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状态,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状态都是不断变化的,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之中,而流动性这种变化有时可能是连续的,也可能是间断的。
鲍曼在消费社会上也提出了独特的理解。
他认为消费社会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消费问题,而是一个关于生活方式和文化意义的问题。
消费社会是一个大规模的社会现象,完全跟现代社会的经济、科技和文化水平挂钩。
因此,消费社会对于解读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鲍曼还关注了社会隔离等方面的问题,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中,社会隔离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因为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已经无法像以往那样建立亲密的社会关系,而是被隔离在各自的领域内。
这种社会隔离也表现在空间上,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生活在一个狭小的社区内,而往往生活在广袤的城市之中,彼此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
鲍曼的社会理论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认知,为我们了解当代社会提供了更多深入的思考。
他所提出的“流动性”等概念不仅对于我们的生活具有普遍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我们提供了更全面的社会分析和研究工具。
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意识到鲍曼提出的理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需要继续探讨和完善。
消费社会中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探究——鲍德里亚前期著作的文本分析消费社会中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探究——鲍德里亚前期著作的文本分析作为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重要理论家,法国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的前期著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人类社会的变革。
鲍德里亚认为,在消费主义时代背景下,人类社会已经悄然地进入到后现代社会的时代,其中,社会关系、阶级、消费和身份认同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因此,本文将结合鲍德里亚的前期著作,探究消费社会中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差异,并针对其理论提出相关的文本分析。
1.现代性的特征首先,现代性被认为是一种历史时期的产物,其主要特征是理性、机械化和技术化,这种特征表现在工业化、城市化和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发展上。
在现代性时代,个人的自由和独立是非常重要的特征。
例如,现代化的国家制度逐渐代替了传统封建制度,强调公民的自由和自主权利。
在经济方面,现代化的资本主义体制将货币和自由市场放在了核心地位,这对个人的自由和自主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后现代性的特征后现代性的特征是相对于现代性而言的。
后现代社会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消费主义经济模式的普及,特别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后现代性的经济特征是以消费为重心,消费者文化的兴起给资本主义经济带来了全新的文化内涵。
人们的消费需求已经不再是满足基本需求,而是在追求主流文化的影响下,定制出一种特殊的身份认同。
这意味着个人的身份认同和消费活动已经进行了融合,这是后现代性所特有的。
另外,后现代社会中还存在多元文化、地方和社群,强调社会多样性、主体性和相对主义等方面。
3.鲍德里亚认为后现代性的陷阱鲍德里亚非常强调后现代性中消费社会的陷阱,他认为消费主义社会已经将个体异化为需求的被动消费者,同时剥夺了个人与现实世界的基本联系。
例如,在现代性时代,人们的身份认同通常与其工作、阶级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相关.然而,后现代性中,消费市场已经成为个人身份认同的核心,这意味着人们的意识型态和价值观经常是由市场操纵的。
浅析鲍曼的后现代思想下的道德观对道德教育的影响鲍曼是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的后现代思想对于道德观念的转变和道德教育的思考具有重要的影响。
下面将从鲍曼的后现代思想、道德观和对道德教育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浅析。
鲍曼的后现代思想认为社会结构和个体行为之间的联系日益松散,现代性虽然给予了人们更多的选择和自由,但也带来了无尽的飘忽不定。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开始动摇,人们的道德判断变得相对而言更加复杂和模糊。
鲍曼提出了“流动现代性”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生活状态就像在流水中漂流,没有固定和稳定的依靠。
这使得人们的道德观变得多元化,道德标准也趋向于相对化。
鲍曼的后现代思想对传统的道德观念进行了颠覆和挑战,提出了一种更加深刻和复杂的道德理解。
鲍曼的后现代思想对道德观的影响是批判性的和反思性的。
在流动现代性的语境下,个体的自由选择和多元化的生活方式使得传统的道德观念变得相对而言更加虚无和不确定。
鲍曼认为,人们在道德判断中往往受到个人利益和欲望的驱使,道德的标准变得相对和模糊。
他强调个体的道德选择和行为是受到社会结构和环境条件的制约和影响的,个人的选择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结构下进行的。
道德观的变化和多元化并非完全是个体主观意志的产物,也需要考虑到社会结构和环境的因素。
这对于道德教育提出了一种批判性和反思性的要求,即引导学生审视和思考道德标准和行为选择背后的社会因素和价值取向。
鲍曼的后现代思想对道德教育提出了一种颠覆性的挑战和重新思考。
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通常是通过教育机构和家庭教育去传递和灌输一套固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
鲍曼认为,后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复杂性使得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变得无法适应现实的需要。
他强调道德教育应该注重个体的批判性思考和自主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了解和思考不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选择的多样性。
鲍曼提倡的道德教育应该是一种启发式的教育,让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被传统的道德观束缚,而是能够自主地反思和选择自己的道德标准和行为方式。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视角下的社会危机分析作者:汪龙鑫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24期摘要:齐格蒙特·鲍曼当代最著名的社会理论家之一,文章从社会危机的角度出发,在当现代性转向后现代性的背景下,阐释了不确定性是社会危机的根源,具体表现为存在方式的流动性;思维方式的碎片化;行为方式的失范性。
同时,描绘了社会危机的主要现实表现为大屠杀与“新穷人”。
关键词:齐格蒙特·鲍曼;社会危机;根源;比较研究齐格蒙特·鲍曼是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以研究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而闻名社会学界,代表作主要有《立法者与阐释者》、《现代性与大屠杀》、《流动的现代性》等,主要研究领域涉及了在现代性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包括知识分子的新奇经历、对大屠杀事件的反思等,其中关于现代性过程中的社会危机与安全问题是鲍曼关注的重点之一。
一、社会危机的根源:不确定性资本在全球空间自由流通并试图摧毁一切障碍物,从而进入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化时代,鲍曼称之为“流动的现代性”。
随之而来的则是呈现一种个体化的社会形态:1.存在方式的流动性;2.思维方式的碎片化;3.行为方式的失范性。
(一)存在方式的流动性在鲍曼看来,“流动性”不仅是对“流动的现代性”社会状态的描述,同时也是对处在该社会中个体生活状态的最佳概括。
社会个体存在方式的流动性指生活在“流动的现代性”社会之中的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人际交往互动模式发生的流动与液化的转变。
在“稳固的现代性”时代中,“定居”是主要的生活方式,而“游牧”群体将被视作怪异或陌生人,他们得不到定居者们的欢迎,甚至会遭受不友好的待遇,更不会得到共同体的保护。
同时,在“流动的现代性”时期,空间的界限被打破,人们赖以生存的共同体被摧毁,社会中的个体都在或多或少地“被全球化”,不管你情不情愿都将如资本一样四处流动,正如鲍曼所说,“今天,我们所有的人都在移动着”。
在鲍曼看来,“流动的现代性”时代的人们已经过着一种流动的生活方式——从“定居”转而走向“游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