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398.00 KB
- 文档页数:19
试述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作者:李喜荣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8期李喜荣(洛阳理工学院工程管理系,河南洛阳471023)摘要:安东尼·吉登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的现代性思想理论体系。
他重新审视现代性,对现代性进行多维的制度分析,认为资本主义、工业主义、民族国家对信息的控制和对社会的监督以及对暴力手段的支配和战争本身的工业化,构成了现代社会的四个基本维度,并进一步阐明时空分离、社会关系的抽离化过程和现代性反思性构成了现代性的动力机制。
关键词:现代性;制度纬度;动力机制中图分类号:D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8-0055-03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Giddens),当代西方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著名社会学家。
1938年出生在英国伦敦北部的艾德蒙顿,生长在一个不富裕的普通职员的家庭,度过平淡的童年。
基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跨入大学,开始了从赫尔大学到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和剑桥大学等大学的学习。
曾游学于美国和加拿大,在多所大学讲过学,创办了政治出版社,并以其第三条道路成为布莱尔首相的精神顾问。
吉登斯的社会学思想发展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创立了“结构化理论”。
吉登斯用结构的二重性来阐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试图以此来消除社会学理论中以涂尔干为代表的社会学整体主义和以韦伯为代表的社会学个体主义的二元对立。
这方面的理论代表作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现代社会理论》、《社会的构成》。
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现代性问题进行集中研究,运用结构化理论分析现代社会的各种问题,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现代性思想”。
吉登斯比较系统地从社会制度方面探究了现代性的起源、性质以及后果,可以说他是现代社会的注释者。
这方面的理论代表作主要有《民族——国家与暴力》、《现代性的后果》、《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一、现代性的四维制度模型现代性问题是西方社会学家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西方社会理论界争论的焦点。
后现代性的妖魔化——解释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
[摘要]现代性理论是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之外的又一重要社会理论。
在当代关于现代性的争论中,吉登斯反对我们已经进入后现代性,而是认为我们仍然处于现代性时期,只是目前一些现代性问题已经被高度热炒。
为此,吉登斯也用“高度现代性”一词来描述我们目前所处的激烈而充满风险的“生活世界”。
这对于当下的“后现代”理论来说,无疑是一股清新的空气。
[关键词]吉登斯现代性社会理论吉登斯将现代性定义为17世纪出现在西欧并在全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一种社会生活模式或组织模式。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吉登斯对现代性的理解是局限于*一时期的独特的生活模式,从而抛弃了“宏大叙事”的论述。
他批判了所谓的“宏大叙事”,即历史可以借助一条贯穿始末的“故事主线”,将我们置于一个过去确定、未来可预见的历史之中,这也是后现代主义者所倡导的路线。
他分析说,我们之所以被“宏大叙事”所迷惑,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纠结于大量我们还不能完全理解的事件,这些事件基本上是我们无法控制的。
而且,这些事件让我们怀疑自己,也就是说,不可能获得关于社会组织的系统知识。
然而,吉登斯认为,为了解释这种情况,发明一些新的术语如后现代性和其他是不够的。
相反,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现代性本身的特征。
到目前为止,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在整个社会科学中对现代性的理解仍然是如此肤浅,以至于有人认为现代性已经消失或者应该被后现代性所取代。
但是,吉登斯以其对现代性的独特理解,有力地驳斥了这一观点。
他认为,我们并没有进入一个所谓的后现代性时期,而是进入了一个现代性的后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和普遍的阶段。
这种全新的“后现代性”秩序轮廓,与目前很多人所说的“后现代性”截然不同,表现出许多鲜明的特征。
现代性特征1,现代性的断裂。
“断裂理论”无疑在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他对“断裂论”的解释是这样的:所谓“断裂”,是指现代社会制度在*些方面是独特的,在形式上不同于所有类型的传统秩序。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与现代性讲义安东尼·吉登斯男爵(Anthony Giddens1938年1月18日-)英国社会学家。
1938年生于英格兰伦敦北部,早年曾在赫尔大学、伦敦经济学院和剑桥大学学习。
后任剑桥大学教授。
伦敦经济学院前院长(1997-2003),中国社科院名誉院士,2004年,受封为“终身贵族”,出任英国上议院议员。
与伊曼努尔·沃勒斯坦、哈贝马斯、布尔迪厄齐名,是当代欧洲社会思想界中少有的大师级学者。
他以结构化理论(theory of structuration)和对当代社会的本体论观点而闻名,他写了至少34本著作,70年代,吉登斯的学术成果开始陆续发表,其前期著述主要在于对以往社会学理论的梳理,后期以现代性的研究为主线。
安东尼·吉登斯不仅是孔德、斯宾塞以来英国最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政治思想家,而且还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他与罗尔斯、哈贝马斯等思想家一起引领了20世纪中后期全球社会理论的发展。
他对经典思想家进行了有深度的解读,把社会学研究方法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把有关"现代性"、"全球化"等问题的研究推到了全球学术研究的前沿,他所提出的"第三条道路"则深刻影响了20世纪末全球政治发展的方向。
第一,对经典思想家著作的反思。
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吉登斯对以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等为代表的经典社会学家的著作进行了长达10年的反思,考察了现代社会理论的各种起源和内在不足,形成了两大著名的理论成果:《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
《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出版于1971年,它围绕着现代社会的产生、动力、问题和未来发展等主题,对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等三大思想家的著作进行了深度解读,梳理出现代社会理论的三根明显主线:资本主义、工业主义和理性化,同时还考察了三大思想家对后世社会理论的影响。
吉登斯的断裂现代性思想评述王李娜1摘要:“断裂”是吉登斯用以描述现代性根本特征的专门词汇,而且断裂现代性思想是吉登斯现代性理论的前提与基本假设,也是理解该理论的切入点。
本文主要从现代性的动力机制、制度维度以及现代与日常生活方式的关联性入手,展开了对吉登斯基于西方社会的断裂现代性理论的介绍,并联系中国实际作了较深入的评析。
关键词:现代性断裂评述传统现代当代西方,安东尼·吉登斯是与哈贝马斯、布尔迪厄齐名的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著名社会理论学家,从七十年代开始在社会科学界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现代性思想”。
该思想是用前期结构化理论,对现代社会趋势和制度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在此思想中,吉氏不是怀疑或否定现代性本身,而是重构了以往的现代性理论体系,以回应各种反现代性、后现代性的冲击和挑战,认为现代性更为积极的一面应该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其高明之处在于,他并不否认现代性的问题与矛盾,而是在承认其负面影响的基础上,曲尽其正面积极的涵义,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归纳出他对现代性的自我理解与批判,其中的断裂的现代性的思想就是他在揭示与解释现代性问题中建构的,也是分析什么是真正的现代性的一个必要开端。
断裂的现代性思想在吉氏的《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有较为系统的阐述与诠释,此思想引发了社会科学界新的思考与争论,为人们认识现代性提供了一个富有启发性的视角。
一、断裂现代性思想(一)相关概念界定吉氏认为现代性是社会学关注的核心问题,所谓现代性指的是十七世纪以来在欧洲出现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组织的方式,它随之蔓延到世界各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现代性的确立与实现过程就是所谓的现代化过程。
现代社会并非传统的延续和社会组织生长的连续过程(如经典社会学家斯宾塞、帕森斯等人所认为的那样),而是一种社会延续性的断裂,全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新的社会组织方式的产生,断裂或非延续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他将自己的这一观点称之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非连续主义”的解释,这就是说“现代制度在某些方面是独一无二的,其在形式上异于所有类型的传统秩序”,“现代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把我们抛离了所有类型的社会秩序的轨道,从而形成了其生活形态。
论吉登斯现代性理论及其启示作者:周媛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31期摘要:《现代性的后果》是吉登斯在现代性领域的代表著作,整本书集中探讨了围绕现代性的核心问题,既建立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又具有独树一帜的吉登斯式风格。
全书分为六大部分,这几部分的划分大体上勾勒出了整本书的框架:第一部分,吉登斯站在先前学者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现代性的“断裂”特征和其三个动力机制;第二部分,集中讨论了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和全球化维度;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主要是围绕着信任、安全、风险这几个核心概念展开的讨论;第五部分和第六部分,则是吉登斯自己的关于现代性社会的构想。
关键词:现代性;动力机制;制定性维度;全球性维度《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吉登斯对现代性的解构还是非常透彻的。
本书的第一、二部分,主要是遵循着这样的思路:首先,吉登斯给出了自己对现代性的定义,强调了现代社会的“断裂性”。
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使现代社会与历史产生断裂了呢?由此,又引出了现代性的三大动力机制;三大动力机制成为可能,离不开现代社会的“信任”,而“信任”又与“风险”并存。
最后,吉登斯又站在较为宏观的基础上,分析了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和全球化维度,将前文的分析放入了更大的背景之中。
一、何谓现代性在本书的导言部分,吉登斯就先给出了自己对现代性的定义: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
1 在另一本书中,吉登斯给出了类似的描述:“我是在很寬泛的意义上使用‘现代性’这个术语的。
它首先意指在后封建的欧洲所建立而在20世纪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历史性影响的行为制度与模式。
‘现代性’大略地等同于‘工业化的世界’,只要我们认识到工业主义并非仅仅是在其制度维度上。
”2; 与利奥塔等颇具特色的“后现代”视角不同,吉登斯认为,我们实际上并没有迈入所谓的后现代性,而是我们正在进入一个现代性后果比从前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严重的时期。
读吉登斯的“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摘要】:文章对吉登斯的《现代性的后果》进行了阅读分析,”现代性”是学术界高度重视的话题。
吉登斯分析现代性是多维度的,包括资本主义、工业主义、监控和军事暴力四个方面,并且指出现代性的四种制度维度是相互关联的。
通过对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解,让我们得到了一些启示。
【关键词】:吉登斯; 现代性; 维度作为当前理论界重要的话题之一,”现代性”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不同学科领域、不同思想派别争论的许多重大问题,实际上都直接地或间接地与现代性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社会学作为研究现代社会及其变迁的一门学科,就是对现代社会特征的一种反思性分析与回应,其关注的核心主题就是”现代性”的形成和命运。
[1]对于”现代性”,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指出:”现代性时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
大约17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
”[2]从中可以理解,现代性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
现代性产生于后封建社会的17世纪的西欧,此后随着欧洲实力的扩张不是只在欧洲而是向世界各地渗透,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现在已演变成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现象,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能置身于现代性之外。
吉登斯在分析马克思、迪尔凯姆和韦伯等三大思想家关于现代性问题的论述基础上,指出三大思想家分别从资本主义、工业主义等不同角度对现代性问题做了分析。
他认为大多数社会理论都寻求对现代社会作某种单一因素主导的制度性阐释,”社会学中最著名的理论传统,包括那些从马克思、迪尔凯姆和韦伯的著作引申出来的观点,在解释现代性的性质时都倾向于注意某种单一的驾奴社会巨变的动力。
”[3]但是,现代性是多维的。
吉登斯提出了现代性制度的四维度理论,即认为现代社会是在资本主义、工业主义、监控和军事暴力等四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并指出现代性的四种制度维度是相互关联的,从更广阔的层面的来对现代性进行了分析。
首先,吉登斯对资本主义进行分析。
现代性与信任——来自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的观点内容摘要:吉登斯的现代性的重要的理论就是关于信任问题的探讨。
吉登斯指出了现代性的动力机制是时空分离、脱域机制和反思性监控,而这三个机制与信任是相关联的。
同时稳定的秩序促使人们产生信任,新认识本体性安全的基础。
通过对现代社会信任的研究,可以得出有了信任现代性的可以得到更好的转型,社会秩序会更加稳定,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关键字:现代性,信任,动力机制,秩序,本体性安全,社会发展安东尼·吉登斯是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在国际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声望,他的主要理论是结构化理论和现代性理论,其中他的现代性思想以其分析的深刻性、体系的完整性和见解的独到性而受到世界范围的重视与认可。
一、现代性的社会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17世纪以来在欧洲出现,并再后来的岁月里蔓延到世界各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吉登斯认为,推动现代性不断扩张的动力机制主要有三种(李怀、申世飞,2010):1、时空分离。
在现代性的条件下, 通过各种缺场因素的孕育,地点变得捉摸不定,社会活动本身不再是地域性的了,而是受到远距离因素的强烈影响。
随着时间的虚化的发展,空间也逐渐出现了虚化,报纸、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以及通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行动脱离了特定的场境,不再受任何这类场景制约而自由伸展,时一空分离加快了现代社会的扩张范围和发展速度。
2、脱域。
所谓“脱域”指的是“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关系中,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
在现代社会制度的发展中,包含两种脱域机制的类型:一个是象征符号,另一个是专家系统。
象征符号包括货币、权力和语言;专家系统通过跨越伸延时空的方式进行脱域。
所有的脱域机制都建立在信任基础之上。
3、反思性监控。
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是在人们反思性地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并通过这一过程)被建构起来的,在现代性条件下,反思性具有了新的特性,反思被引人系统的再生产的每一基础之内,致使思想和行动总是处在连续不断地彼此相互反映的过程之中。
第三章安东尼・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作为当今著名的社会学家,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是独树一帜的。
首先,他认为现代性是一种行为制度与模式,是一种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是工业文明的缩略语,并且从资本主义、工业主义、监督和军事力量4个维度对现代性内涵进行制度性的阐释。
其次,吉登斯描绘了现代性特征的大致轮廓,即外延性与意向性的交互关联性、断裂性、全球性和双重性。
最后,吉登斯既反对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全面否定,也反对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固守,走的是“第三条道路”。
一、安东尼・吉登斯其人其说吉登斯简介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 ,1938年1月1 8日出生于伦敦北部的埃德蒙顿0 1 95 6年进入赫尔大学(Hull University)学习心理学和社会学。
1959 年,进入伦敦经济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1964年硕士毕业后,任莱斯特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1966~1969年间,先后访问和任教于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
1969年,受聘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
1976年,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1986年,受聘为剑桥大学社会学教授。
1987年,被任命为剑桥大学祉会学会会长。
1996年,他成为BBC莱思讲座主讲人,1997〜2003 年,出任伦敦经济学院院长。
2004年,被授予“终身贵族”称号,现为英国上议院议员。
他先后出版学术著作近40部,其中许多其有世界性的影响,代表作有《资本主与现代社会理论》、《社会的构成》、《民族一国家与暴力》、《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性的后果》等。
他的著作已被译成22种语言,其主要著作大都已译成中文并在我国岀版。
此外,他还是著名的政体出版社(Polity Press)的创立者之一。
吉登斯是英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现任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院长,是英国新丄党最重要的智囊,曾任英国布莱尔首相和美国前总统克林顿顾问。
吉登斯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等领域,具体体现在以下儿个方面:对以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等为代表的经典社会学家思想的反思;对以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解释社会学等为代表的现代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反思;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重建,提出了著名的“结构化理论”(Structuration theory);现代性理论范式的提出和现代性发展的反思;第三条道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