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诗学中的美学观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3
认识美中心思想:美,无处不在,而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只要灵感一现,就能发现它,也许很平常、很自然、很普遍的事物,但就其作为存在来讲,就是美的。
审美的人性化表明美使人成为人,人自身的劳动、活动本身就产生了美。
在此,不是人规定了美,而是美规定了人,是人与美的相互生成。
而作为审美来讲,研究美必然会到达一定境地,这同时又凸显出美的境界的另外一面——真善美,真、善作为美的另外两种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就是美。
人生活于世界上,一直以来都与自然、社会打交道,而人与自然、社会的交往实践中,本身就产生了美。
并且在相处中,也体现了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及人自身的美。
关键词:人的主观能动性审美解放真善美人与自然和社会美的存在极其普遍。
美存在于自然、社会及人类活动中,关键在于只要灵感显现就会发现美。
而美学在学术上是作为感性学来讲的,其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也即美。
因此,美学必然关联于人的感性、感官和感觉。
作为感性学来讲,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它研究美、美感和艺术,关于美学的理解,还包括美的理论和艺术理论等。
关于美学,古希腊是美学产生的摇篮,而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及其问题,对于美学的发展具有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古希腊对于美学的论述,主要是建立在哲学思考之上,代表人物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每位先哲的观点,都对美学的发展起奠基性作用。
前苏格拉底美学时期,美学可归结为宇宙论美学;而柏拉图把美的本质规定为理念,就是纯粹理念自身,是美的万物的根源,是万物的最高品质,他认为,真实的东西并不是具有真善美或者美的个别事物,而是真善美自身。
他的理念高度理性化,并没有落于实际东西,从而形成抽象的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与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诗学》是诗意理性的科学,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美产生于大小及秩序;二,美产生于一定尺度,不能不及,也不能过。
他将美的行为归结为秩序、匀称、明确,因而,美是由形式而体现的。
引言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美学家,他们的诗学和美学思想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两人被誉为“古希腊诗学的双子星座”。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一系列诸如“诗歌创作的源泉”、“诗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诗歌创作的取材”、“诗歌的社会功用”等问题的探索论证,开创了西方诗学理论的先河,完成了西方诗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虽为师徒,但各有千秋。
柏拉图生于公元前427 年,是古希腊成就最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对后来西方美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作为柏拉图的学生,在老师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两位大师的学术研究可谓浩如烟海,本人仅撷取两位大师在诗学美学方面的成就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以理清二者的理论脉络。
第1章关于诗歌的起源1.1 从概念意义上去认识诗歌诗歌是一种着力于表现人的情感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1.2 客观唯心主义认知下的诗歌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
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柏拉图在对诗歌来源的认识上明显受到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的影响,基于认识只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性的理解的观点,柏拉图认为诗人之所以能够写出来诗歌,是在诗人沉浸到一种痴狂的境界(也就是后来尼采所说的“酒神”境界和“日神”境界)中,[1]受到了神灵的启示,然后把这种神灵的思想通过世俗的语言表述出来,公之于众,这便成了诗歌。
柏拉图与中国文学“摹仿说”中的“理式”对照作者:薛慧林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12期摘要:在《理想国(卷十)》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将所谓“理式”视为感性客观世界的根源,文艺的现实关系显得薄弱,但仍旧无法阻挡“摹仿论”成为西方美学主流的步伐,而围绕“理式”观念,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摹仿”的存在体现向来所涉不多,究其原因,对照西方以柏拉图为代表的“摹仿说”,颇有一番美学深意。
关键词:柏拉图;摹仿说;理式;古典美学[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2--01一、柏拉图“摹仿说”内部“理式”探微“摹仿论”是西方美学的主流的重要构成。
柏拉图在《文艺对话集》中关于“摹仿”的理论论述,集中体现于《理想国(卷十)》以及《会饮篇》。
《理想国(卷十)》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将“理式”视为感性客观世界的根源级第一层次的世界,譬如“椅子”,那种“在自然中本有的”、“神制造的”“没有旁人能制造”的所谓“椅子”便属于“理式”。
至于“木匠制造”以及“画家制造”的椅子,则分属于柏拉图的第二、三层次的世界,即“感性的现实世界”与“艺术世界”。
艺术世界由摹仿现实世界而来,现实世界由摹仿理式世界而来,后两者的感性世界只有依存理式世界方能存在,理式世界却不依存后两者而存在。
故而,柏拉图认为艺术只能摹仿幻象,见不到真理,“从荷马起,一切诗人都只是摹仿者,无论是摹仿德行,或是摹仿他们所写的一切题材,都只得到影像,并不曾抓住真理”,文艺的现实关系看起来如此薄弱,这种隔膜使诗的体裁被驱逐于理想国外。
被置于崇高地位的“理式”,与其说是一种形而上的造物概念,毋宁说是自然与人类智慧灵感遇合的产物,好比理论探究有时候需要接近真理的本质,否则纯粹的创作将变得空泛。
这也正是后来亚里士多德对于柏拉图“理式”观点的不认同之处。
二、关于中国古典美学中“摹仿”理念的存在体现学界通常并不强调中国诗学中的“摹仿”理念,中国诗学通常重抒情,重表现。
浅谈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之文艺观念——《理想国》《诗学诗艺》读书报告[阅读书目]《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诗学诗艺》罗念生、杨周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月.综述古希腊文学是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之一,古希腊时期不仅在文学实践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在文艺理论上有着卓越的建树,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思想家、文艺理论家提出了许多对后世有着深刻影响的理论观点。
生长在罗马文学黄金时代的贺拉斯以其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解。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指出:最高等级的是“理式”;第二等级的是现实世界,称为影子;第三等级的则是对于现实世界的反映,他称为影子的影子。
他曾以床为例指出床有三种,第一种是上帝心中床的理念;第二种是木匠依床的理念所造出的个别的床;第三种是画家摹仿个别的床所画的床。
这三种床当中只有上帝心中的床的理念是永远不变的,一切个别的床皆出自于它,所以只有它才是真实的。
木匠制造个别的床,受到时间、空间、等各种有限事物的限制,没有永恒性和普遍性,所以不是真实的,只是一种“摹本”或“幻想”。
至于画家所画的床虽然是根据木匠的床,但他所摹仿的却只是从某一角度看的床的外形,不是床的实体,所以更不真实,只能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实隔着第三层”。
柏拉图认为理式的世界是最真实的,现实世界摹仿了理式世界,而艺术世界又是摹仿了现实世界,尽管文艺摹仿理式,但是文艺没有直接地摹仿理式,所以,文艺的摹仿只能是摹仿的摹仿,因此就是远离真实的摹仿。
相比之下,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则认为“史诗、悲剧和酒神颂都是摹仿,只是有三点差别,即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取的方式不同。
”诗人的职责不在描写已发生的事情,而在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诗人与历史家的差别不在于诗人用不用韵文。
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历史家描述已发生的事,而诗人却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因此,诗比历史是更具有哲学意义,更加严肃。
华夏艺谭34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的差异■ 程 靖 武汉科技大学〔摘 要〕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两人的思想主张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从两人美学思想的差异性来说,主要三点不同之处:一是对艺术本质的看法不同;二是对艺术创作动因的理解不同;三是对艺术社会功用的理解不同。
尽管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许多理论吸收了柏拉图的思想,但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对世界认识的不同,从根本上导致了两人在美学观念上的差异。
〔关键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差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古希腊时期“具有最高哲学天赋和成就”的两位哲学家。
黑格尔认为:“哲学之作为科学是从柏拉图开始而由亚里士多德完成的。
他们比起所有别的哲学家来应该可以叫做人类的导师。
”①由此可见,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但两人的美学思想也有较为明显的差异。
一、对艺术本质的看法不同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对美是什么进行了详细阐述,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正是对美的理式的“摹仿”。
他在《理想国》中阐述了对于艺术本质的看法,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中具体事物的摹仿,因此艺术与理式之间的关系则是“摹仿的摹仿”,是现实世界中具体事物的影像。
“诗人的创作是真实性很低的……他的创作是和心灵的低贱部分打交道的”,甚至“模仿的诗人在每个人的心灵里建立起一个恶的政治制度”。
②柏拉图对艺术和诗人的地位看得如此之低,与其政治主张不无关系。
柏拉图的所有理论主张,都试图为贵族奴隶主阶级说话,试图捍卫贵族奴隶主赖以巩固其地位的神权思想。
在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中,真理只能从独立于感性世界之外的理性世界中获得,而由于艺术摹仿的对象是感性的现实世界,所以艺术是不具有真理性的。
他认为,感性和理性是完全对立的,美不能沾染感性形象,否则美就会不完满。
③在柏拉图看来,感性艺术的地位远远低于理性哲学的地位。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美学著作《诗学》中谈到了他对于艺术本质的看法。
美的本质:从古希腊开始的代表美学家和其具体观念,对美的评价,分类,理解一、从精神意识中探究美这是唯心主义的美学1、柏拉图的“美是理念”说(或“美是理式”说)客观唯心主义美学《大希庇阿斯篇》A、美根源于美的理念即美本身B、理念是客观世界的根源,客观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而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C、美的理念是先于美的事物而存在的。
现实事物的美只是美的理念的影子2、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说客观唯心主义绝对理念是世界的本质,绝对理念也是美的根源,但理念必须显现,与现象,与有限的感性形象成为具体的统一体,才能有美。
评价:美的定义颠倒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见解包含了辩证法思想1、体现了感性与理性的统一2、肯定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从主体与客体关系看,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与美的3、康德的美“具有没有目的而又含有目的性的形式”主观唯心主义著作:《纯粹理性批判》认知(知)《实践理性批判》意识(意)《判断力批判》美学(情)康德的哲学建立在先验论的唯心主义基础上,在美的问题上,他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
他说:“至于审美的规定根据,我们认为它只能是主观的,不可能是别的”因此在《判断力批判》中指出美是无目的而又合目的性的形式定义4、克罗齐(1866~1952)“美是直觉即表现”说(经验描述)主观唯心主义他认为美的根据在于心灵,他说:“美不是物的事实,它不属于人的活动,属于心灵的力量。
”美是心灵作用与食物而产生的直觉。
二、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中探讨美的根源(唯物主义美学)1、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的美在食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说认为一般不能脱离“个体”单独存在,认为美在感性事物本身美主要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美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2、达芬奇(1432~1519)的美是事物“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他在《画论》中指出,美不是来自神二是来自人,来自客观现实生活,美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这种性质就是比例和谐。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美学作为哲学的一部分,探讨了艺术的本质、审美体验以及美的标准。
东西方美学理论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各自文化、历史和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主要思想流派、艺术表现及审美标准等方面,对东西方美学理论进行详细比较,以期加深对这两种独特美学体系的理解。
一、历史背景1.1 西方美学的起源西方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当时,哲学家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有关美和艺术的重要论述。
柏拉图在其对话中强调了“理想之美”,认为艺术只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模仿,缺乏真正的价值。
而亚里士多德则相对乐观,他在《诗学》中提出了艺术应具备的元素,如情感共鸣和现实的反映。
这为后来的西方美学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开启了对人的关注,强调个体经验和感受,使得人文主义成为主导思想。
进入18世纪,康德的发展提供了“无目的性”的审美标准,强调主观体验与审美判断的独立性。
1.2 东方美学的发展相较于西方,美学在东方特别是在中国的发展同样悠久而复杂。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道家、儒家思想对美学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家强调自然之道,以“无为”而入画,从而创造出一种和谐统一的自然美;儒家则推崇伦理与社会责任,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作是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佛教传入中国后,对艺术形式和精神层面的认可,也使得东方美学更加丰富。
在日本,美学也经历了独特的发展,如“侘寂”之美强调不完美和自然衰老所带来的独特魅力,它与东方其他文化有着明显区别,使得东亚地区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审美观念。
二、主要思想流派2.1 西方主要流派西方美学历史上涌现了众多不同的思潮和流派。
特别是在19世纪和20世纪,浪漫主义、唯美主义以及现代主义等思想风潮相继出现,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艺术创作与观念。
浪漫主义:对个体情感与自然景观的高度重视,认为艺术应当表达更为细腻的人类情感。
唯美主义:代表人物王尔德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理念,主张艺术价值不应受到伦理道德束缚。
美学概论第一篇简答题一、美与美的事物的区别1.前者带有规律性的普遍内容,它是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后者只能说明自身。
2.前者是永恒存在,不受客观环境和主观态度的影响,后者去是相对的、暂时的。
3.前者是内在、完满的,处于和谐状态,后者趋势自相矛盾,漫无边际。
二、柏拉图-美是理式的四个特征1.美的理式具有永恒性。
它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至于那些美的对象,如美的人、马、衣服等,却不是永恒不变的。
2.美的理式具有绝对性。
它不是在此点、此面、此方面美。
而在另一点、另一时、另一面丑,它也不随人而已。
3.美的理式具有先验性和单一性(一类中只有一个)。
美的理式先于美得事物而存在,和美的事物分离,不存在于个别事物中,只自存自在。
4.具体事物分有美的理式。
各种美的理式却不因此而有增损,与美的理式相比,各种美的事物总是不完满的。
三、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美学观点1.美产生于大小与秩序。
2.美产生于一定的尺度,不能不及,也不能过。
3.“一个美的事物,一个活的东西或一个由某些部分组成之物,不但它的各部分应有一定的安排,而且它的体积也应有一定的大小,因为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
一个非常小的活东西不能美,因为我们的观察处于不可感知的时间内,以致模糊不清;一个非常大的活东西,例如一个一千里长的活东西,也不能美,因为不能一览无尽,看不出它的整一性。
”——亚里士多德《诗学》四、四因说1.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产生了尺度理论。
2.亚认为,不管任何事物,不管人造物还是自然物,其形成原因有四钟:质料因,形成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比如书橱,木材是质料因,图纸是形成因,木工是动力因,书橱的用途是目的因。
四因可完满的体现在事物中,从而创造出美和合目的性的有机整体。
3.如果他们在事物中的体现缺少某种尺度,过分或不及,那么整体就会受到损害,从而失去美、意识形态、效用和合目的性。
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取决于四因不同的相互关系。
五、美感的特征社会性是其本质,但其本身也有独特的特征。
美学概论第一章什么是美学第一节美学学科的发展史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于1750年在其所著的《美学》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
鲍姆嘉通因此成为“美学之父”。
一、美学学科的形成人类直接或间接地注意到美的现象和诗意创造的世界,并对其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是从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和中国开始的。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宇宙是由数构成的,美即数字。
柏拉图:“美本身”亚里士多德:“诗学”是研究所有诗性活动的形式的学问。
中国:孔子:把美与善联系起来:“诗可以兴”美的现象和艺术的世界之所以在公元前6世纪-5世纪进入人类的思考,原因如下:①原始巫术神话思维开始解体,理性思维崛起。
②人类艺术活动从原始巫术活动那里获得了相对独立性。
二、美学学科如何能够成立自从美的现象进入人类的思考之后,美的现象向人类的思维提出了一些尖锐的问题:诗性的或审美的现象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如果是理性的,那么其真正的品质是什么?它与科学、哲学和伦理学等有何区别?如何把它们之间的界限清晰地描述出来?一个学科要成立,必须具备下列条件:⑴必须有确定的研究领域,在整个人类知识体系中不可缺少;⑵特殊任务,形成自己要解决的问题领域;⑶形成与这项研究领域相适应的研究方法去解决其问题。
美学学科成立所需的这些条件,在18世纪的欧洲形成了。
贡献:维科提出应该建立一种相当于逻辑学、哲学的“新科学”。
克罗齐认为它就是“美学”。
维科对“诗性智慧”的揭示深入到了一个重要的根基,这就是诗性活动的本性和它在人类文化中的奠基地位。
四、鲍姆嘉通对“美学”的设定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1714—1762)对诗性活动领域的分析,不是返回到历史的起源处,而是纯粹对人的心智的逻辑分析。
他把审美现象这种感性的活动置于理性认知之前,把它确定为朦胧的认识活动。
并对应地提出了相对于逻辑学的“aesthetics”,即“感性学”,它就是一种研究感性观念或者“朦胧的观念”的学问。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给感性认识提供规则,并探求“感性认识的完善”——美。
什么是美学【摘要】美学是研究美的学科,旨在探讨美的本质和特征。
其起源可追溯至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成为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审美感受、审美经验、审美标准等,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理论分析和实践观察。
美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心理学等有着紧密联系,同时在艺术领域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美学的重要性在于提升人们的审美素养和情感体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发展。
未来,美学将继续深化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为人类提供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和意义探讨。
美学对于人类的意义在于引导人们追求美好、反思人生意义,为人类精神世界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美学,定义,起源,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学科关系,艺术,应用,影响,重要性,发展趋势,人类意义。
1. 引言1.1 美学的定义美学,是研究审美现象和艺术的学科,其定义涉及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的辩证关系。
美学关注对美的感知和欣赏,探究美的本质和规律。
在哲学领域中,美学被视为一种独立的学科,与伦理学、形而上学等有着明确的区别。
美学涵盖了广泛的范畴,包括美的概念、美的实践、美的表达和美的评价等方面。
通过对美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类对美的追求和追寻,以及美在个体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美学的定义通常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美学强调个体对美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强调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客观美学则关注美的客观属性和规律,探究美的客观存在和客观规律。
美学的定义不断被拓展和深化,随着社会、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美学的理解和认知也将不断进步和丰富。
美学的定义虽然有一定的主观性,但其研究的目标是寻找客观真理和规律,为人类对美的追求和欣赏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持。
1.2 美学的起源美学的起源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美的思考。
在他的著作《诗学》中,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了美学这个概念,他将美学定义为“研究表现形式,即艺术的学问”。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学是探讨艺术和美的规律和原则的学科,通过研究美学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古希腊美学思想公元前6~5世纪之间,希腊进入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
工商业奴隶主掀起的民主运动,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悲剧、喜剧、音乐、雕刻等,都达到了高度的繁荣,同时又推动了自由辩论和对于知识的重视,与自然科学结合在一起的哲学取得了空前的发展。
对美和艺术进行哲学思辨性的反省和思考,产生和形成了希腊最早的美学思想。
它支配了以后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
最早提出较有系统的美学思想的,是一些研究宇宙构成的哲学家。
他们认为宇宙是由某种或某些元素,按照一定的“秩序”构成的;人的心灵也是由同样的元素构成的,因之人能够认识世界。
公元前 6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的秩序、比例和尺度,不仅构成了宇宙万物,而且构成了宇宙的和谐。
美,就是从和谐中产生的。
例如音乐的美,就是由不同长短高低的声音,按照数的比例关系所形成的和谐。
整个宇宙是一曲和谐的音乐。
他们有“天体音乐”的讲法,其他如“黄金分割”、“多样统一”等美学上的形式观念,也是根据数的秩序提出来的。
节奏、对称、和谐等形式观念,是希腊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赫拉克利特继承了毕达哥拉斯关于和谐的观点,不过他认为和谐不是由"联合同类的东西"造成,而是由“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从而“造成最美的和谐”,和谐是从斗争中产生的。
德谟克利特则提出文艺创作中灵感与模仿两个重要的美学观念。
到了苏格拉底,希腊哲学的重点从宇宙论转到政治伦理方面,美学思想也强调对于人类社会的效用。
苏格拉底认为同样的东西,当它适合目的,对人有用的时候,是美的;反之,当它不适合目的,对人无用的时候,就是丑的。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美和艺术进行了真正的系统的哲学思考,建立起完整的体系,从而成为以后西方美学思想的奠基者。
柏拉图在《理想国》、《会饮篇》、《伊安篇》、《大希庇阿斯篇》、《法篇》等对话中,把美学思想融贯在哲学思想中,广泛地探讨了美与艺术的问题。
他认为,世界的根本是“理念”,现实世界是从理念世界派生出来的,事物的美也是从美的理念派生出来的,美的理念是“美本身”。
柏拉图的文艺观:1.哲学体系核心:理式论—理式是实体,感觉是幻影,理式是万物的原型,万物是它的摹本。
哲学的目的在于认识一般、不变和永恒的东西。
其价值在于柏拉图第一次自觉地认识到必须用普遍作为说明一切个别的根据,抓住了人类认识世界整个行程的转折点,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理式论割裂、颠倒了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把一般当作先于个别的独立的存在,成为个别的真源,使理式世界与现实世界完全脱离。
2.理想国:统治者—武士—农夫和手工艺者;人的灵魂分理智、意志和情欲,与此对应的是三种美德—智慧、勇敢和节制。
知识即道德;哲人之治。
3.美论:“一切美的事物有了它就成其为美得那个品质。
美本身就是一种先验的绝对的美的理式,这种理式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
一切美的事物都以它为源泉,有了它,那一切美的事物才成其为美。
”柏拉图把对美的认识从感性直观上升到理性思辨,从自发上升到自觉,比前人向前跨了一步。
4.“回忆说”:人对美的认识是一个逐渐循阶而上的过程:形体美—心灵美—行为制度美—学问知识美—彻悟美的本体。
5.艺术论:区分灵感与模仿模仿:A“临摹”、“摹本”,是对外在世界的一种功利的、被动的、忠实的抄录。
三种世界:理式的、现实的、艺术的。
“从荷马起,一切诗人都只是模仿者,并不曾抓住真理。
”他认为艺术家虽能模仿一切却并无知识,艺术不是自然的照相,更不等于自然,艺术应追求事物的本质真实,向人们提供真理。
B 模仿艺术伤风败俗,会破坏“心灵的城邦”模仿诗产生的快感对人有害,模仿诗人为讨好观众,常利用人性的弱点,着重容易激动情感和容易变动的性格,即无理性部分,来迎合人性中的脆弱感情,满足群众的情欲,使之摆脱理智的节制,得到快感,而不愿费心思去模仿人性中理性的部分,帮助理智去节制情欲。
所以模仿的作用在于逢迎人性的无理性部分,摧残理性部分。
柏拉图理想中的人要中正、平和、不悲不笑,让一切欲念枯萎,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统治、保卫城邦的任务。
柏拉图与贺拉斯的比较柏拉图是古希腊杰出的思想家、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是西方美学和文艺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贺拉斯是罗马帝国初期著名的诗人和文艺理论家。
其代表作是《诗艺》。
文艺思想:柏拉图是以一个哲学家的眼光来看待文艺活动的,他的文艺思想是其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文艺的本质问题上,柏拉图继承了古希腊传统的“模仿论”,同时又用理式论对其做了新的阐发。
柏拉图说,摹仿就像“拿一面镜子四面八方地旋转”一样,只能再现对象的外形,根本达不到真实体,即使摹仿的再好,也只能起哄小孩子。
他把世界划分为理式世界、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三种。
理式世界是由一系列理式构成,它们永恒不变,绝对同义,是唯一真实的本体。
现实世界的万事万物都不过是理式世界的摹本,是“分有”理式世界的结果。
因此,“从荷马起,一切诗人都只是模仿者,无论是摹仿德行,或是摹仿它们所写的一切题材,都只得到影像,并不曾抓住真理”。
贺拉斯并未探讨如文艺的本质等根本问题。
在他的文艺思想中,继承和创新的问题占有突出的地位。
同柏拉图一样,他接受了古希腊的“模仿说”思想,十分推崇古希腊的艺术成就,极力倡导继承和借鉴古希腊的传统。
他提出了文艺摹仿古典的原则,但也没有忽视创新。
一方面,他主张沿用旧教材;另一方面,他又提倡发现新教材。
美论:柏拉图认为,最的美存在于理式当中,只有理式美才是真实的,是美本身,是“纯粹的美”,而事物美不过是他的幻象、影子。
在《会饮篇》柏拉图将美归结为绝对的,永恒的,堕入了形而上学,但他将人类对美的认识看做是一个“逐渐循阶”的过程的理论,标志着人类对美的思考的深入。
同时,柏拉图还认识到物质世界、精神世界都是审美对象,从而打破了传统美学的局限,开拓了美的领域。
他还认为,审美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是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感受,整个心灵呈现为某种特定的情感状态。
并且,美感的作用对象是心灵,文艺作品对人的灵魂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合式最集中体现了贺拉斯的审美理想。
,第九章柏拉图的美学一、柏拉图讨论美学的著作著名的希腊哲学史家蔡勒(Zeller)曾经说,希腊古典时期雅典的大哲柏拉图(Plato 427—347.B.C.)没有提到过美学;并且艺术论也在他研讨的范围之外。
这话是真的,不过并非没有限度,其限度则在于其真实的程度允许我们作他的先进和同辈也都没有处理过美学的指证。
这就是说,柏拉图并没有把美学上的问题和假定整理出一套体系;然而,实际上,在他的著作中,他却论及了所有的美学问题。
他在美学领域中的兴趣,无论是旧观念之斟酌或新观念之创始,都算得上是异常之广泛。
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回到美和艺术的问题上,尤其是在他的大作<<理想国>>和《法律》篇中更是如此;在《飨宴》篇中,他对理想主义之美学加以解释;在《依翁》篇(Ion)中,对精神主义之诗学加以解释;并且在《菲雷布斯》篇(Philebus)中,他又分析了美感经验;在较长的《希比亚》篇(Hippias Major)中,他还指证出界说美之种种的困难。
从来就没有一位比柏拉图更加渊综广博的哲学家,他是一位美学家、形上学家、逻辑学家并且还是伦理学的大师。
在他的心目中,美学的问题往往跟其它别类的问题交织在一起。
特别是跟形上学和伦理学的问题交织在一起。
他的形上学和伦理学的学说,影响了他的美学理论;他的理想主义的存在论和先验主义的知识论,都反映在他的美的概念之中;而他的精神主义的人类说以及道德主义的人生观也都反映在他的艺术的概念之中。
美和艺术的概念被引进于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这还是头一次。
这个体系具有理想主义、精神主义和道德主义的性格,唯有连同柏拉图有关理型、灵魂以及理想国的学说,才可能了解他的美学。
但是,除了他的体系之外,柏拉图的著作也包含了一些关于美学的思考,虽然这些思考,主要是以暗示、摘要、指点和明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柏拉图从事著作,前后延续了半个世纪,在他一贯探求较佳的解答的过程中,他几度变更他的见解。
柏拉图式恋爱的内涵及其美学意义分析
仲霞
【期刊名称】《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13)004
【摘要】尽管人们对柏拉图式恋爱耳熟能详,但是其内涵却时常遭受误解.结合柏拉图的《会饮篇》与《斐德罗篇》,从美、善、真方面对柏拉图式恋爱进行三维解读可以完整呈现其内涵.作为真善美统一的柏拉图式恋爱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它驱散痛苦的阴霾,实现了生命的艺术化;它冲破现实的束缚,实现了生命的自由化;它获致形而上的品格,实现了生命的超越化.柏拉图式恋爱可以使人类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
【总页数】5页(P367-371)
【作者】仲霞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1
【相关文献】
1.柏拉图美学思想的存在论基础——兼论柏拉图美学的内在发展 [J], 刘旭光
2.柏拉图诗学与美学思想的双重性和矛盾性——《柏拉图全集》阅读札记 [J], 李衍柱
3.相:柏拉图诗学与美学思想方法论的元点 --《柏拉图全集》阅读札记 [J], 李衍柱
4.论柏拉图爱情观下灵与肉的挣扎--作为柏拉图美学思想方法论的构建 [J], 张涛
5.知识美学与生命美学--从柏拉图与孔子美学的比较看中西美学的根本差异 [J], 寇鹏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柏拉图诗学中的美学观柏拉图的美学思想无疑是极具争议的,自古希腊有诗与哲学之争以来,不断有人对柏拉图的思想提出反驳,想要为诗学争回一席之地,甚至有人通过明确指出柏拉图的着作与其说是美学着作,不如说是反美学,而将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彻底地否定。
《理想国》里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宣称要将诗人彻底地驱逐出理想国的言论是让人吃惊的,但是,再读柏拉图的其他有关美学的着作之后,会有新的看法。
首先,他关于美学的思想是充满了矛盾的,而这些矛盾显然不可能平白无故地出现在这位影响了整个欧洲哲学的哲学家的思想里,所以,正是在这样的矛盾中才真正体现出了柏拉图对于诗学的复杂情感。
而这种情感显然不是以不负责任的一句“柏拉图根本就是反美学的”就可以匆匆概括的。
但是,这种矛盾真的是无法消解的吗?其实在柏拉图看似矛盾的思想的背后有着一个很重要的、却又一直被人们所忽视的核心前提,那就是他从头到尾都深深地爱着诗歌,有了这个前提,我们再去看他的美学思想,就会发现其实他思想中的矛盾性恰恰在于他想要去消解诗学与哲学间的矛盾,也就是说,他一直试图使哲学与诗学在最高的意义上达到统一。
一、从“美”谈起要谈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就必然离不开对他所定义的“美”做一个讨论,柏拉图的美学观是与他的理念论紧密相连的,他在《理想国》通过“洞穴之喻”“线段之喻”和“太阳之喻”将世界划分为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并且认为人们可以通过理智去认识至高无上的理念世界。
具体的认识过程以“洞穴之喻”为例可以划分成对作为影像的现实世界的认识、对一般的现实世界的认识和对洞穴之外照耀万物如同太阳一般的最高的理念——善的认识。
现实世界的万物是变化多端的,因而是虚假的,只有凭借着分有或模仿最高的理念才能得以存在。
最高的理念是永存的,是万物的本源。
与理念论相对应,柏拉图对美也划分出了相应的客观的等级,在《会饮篇》里他将美分为从低到高的几个等级:个别的形体之美、一切形体之美、心灵之美、法律和体制之美、知识之美再到“仅以美本身为对象的那种学问”,即终极的美,也就是美的本身。
其他的所有的美,都是因为这个最后的、最高的美而美,因此这种美才是人们真正应该去追求的。
在《大希庇亚篇》中,虽然苏格拉底与希庇亚直到最后都没有给美下一个真正的定义,只是如同感慨似的说了一句“所有美的东西都是困难的”,但在前面的对话里我们不难看出苏格拉底——或者说柏拉图——所追寻的是“美是什么”,而不是“什么是美”,前者便是最高的美,是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为美的原因。
但与此同时,柏拉图对“不可见”的美的理念强调,并没有因此而让他忽略那些实际审美存在,他在许多着作里都赞扬过现实世界的美丽,如《裴多篇》里写道:“地上的树木、鲜花和果实都体现出合乎比例的绚美。
还有高山——至于石头,它们平滑、透明、表现得那么匀称,更有那绝美的颜色。
”这好像显得有些自相矛盾,似乎他从客观唯心主义的美又回到了纯客观的形式美。
但仔细分析后就会发现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从一开始柏拉图就没有否定具体的、客观事物的美,他的确是认为与最高的美理念相比它是微不足道的,但这只是从相对性而不是从绝对性上来说的,而且,如果没有具体事物的美,最高的美也就没有可以借以体现的依托,人们在认识真理之路的第一个环节——对具体的美的认识上就会遇到障碍,也就无法去认识最高的美了。
二、矛盾中的统一虽然人们对柏拉图的美学的印象大多都停留在“将诗人逐出理想国”这一点上,而认为柏拉图对艺术抱有否定的态度,但不要忘记,在柏拉图20岁时遇上苏格拉底之前,这位打着驱逐诗人旗号的哲学家是一门心思决心要成为诗人的,他年轻的时候写过不少的诗,也被证明富有文学才能,而且在其着作中他也没有掩饰对荷马的热爱和敬意。
可以说柏拉图从来没有完全挣脱过诗的诱惑。
诗的美,诗的遐想和神奇使他动情,使他兴奋,使他入迷。
但既然这样,他又是为何要残忍地对自己所热爱的诗下“逐客令”呢?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离不开,也与柏拉图成为一名哲学家的终极追求离不开。
柏拉图生活的时代正是雅典的民主政治从繁荣走向衰落的时代,社会的动荡、法律道德制度的瓦解使人们的思想呈现一片混乱,另一方面,智者学派的出现又使社会统一的道德价值标准受到了重创。
在这样的情况下,柏拉图无比敬爱的老师——苏格拉底又被雅典民主政府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
怀着悲愤的心情,柏拉图意识到,他必须得找到一条通往真理的路,找到真正的善与美,去建立一个有着永恒的正义的国度。
这样,他所遇上的第一个敌人,便是诗学。
正是因为热爱,所以他才了解诗歌的弱点,知道它可能会对正义的城邦带来的危害,但是又正是因为热爱,所以他无法彻底地舍弃诗学,这样,在现实和理想的冲突下,感性与理想的斗争下,才有了现在这个矛盾的柏拉图。
但这样的矛盾并没有使柏拉图的思想逊色,反而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伟大哲学家,为了调和诗学与哲学,为了在建立一个理想的正义之邦的同时为诗学留下一席之地,柏拉图将艺术分为了两种,一种艺术是对“在者”的模仿,另一种则是对“存在”的关照。
而理想国所要驱逐的、柏拉图所要反对的正是前者。
柏拉图在《理想国》第十三章里以床之喻对模仿的艺术进行了阐释。
他提出,世界上存在有三种类型的床,第一种是“实在之床”,它是神工的产物,是独一无二的;第二种是木匠的实物之床;第三种则是画家的画之床,实物之床是对实在之床的模仿,而画之床则是对实物之床的模仿的模仿,它与实在之床隔了两层,因而没有认识的价值,与实物之床也隔了一层,因而也不具有实用的价值。
因此,艺术家本身并不具有技艺,他们只是一群“善于模仿术的魔术师”,只能“让人们站在远处观看,欺骗他们这些儿童或笨人”。
在《伊安篇》里,柏拉图进一步提出了模仿的诗人本身并不具有任何技艺的观点,因为他们创作诗歌的过程被他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为:他们一旦登上和谐与韵律的征程,就像被酒神所俘虏,酒神附在他们身上,就像酒神狂女凭着酒神附身就能从河水中汲取乳和蜜,但他们自己却是不知道的。
诗人作诗的灵感来源于神的启示,作诗的过程也是处于被神灵所附身的迷狂状态。
诗人自己不是自我意识的“艺术家”,他们在一种“灵感”的状态中创作作品,在这种状态中,他们“超越自我”并且像“预言家”或酒神崇拜者,暂时由一个更高的力量支配着,他们不过是这一力量的不知不觉的代言人。
所以,诗人的理解性和能动性都是值得怀疑的。
同时,单纯只是对“在者”进行模仿的诗人很容易受世俗之风所左右,为了迎合大众而写作,并且陶醉在美的花园中,沉浸在掌声和名利所带来的喜悦中。
在表象美的诱惑下,诗人忘却了原型世界的真善美。
他所创作的作品也会对观众产生不好的影响,使人沉迷于感官的享受,使理性对心灵的控制力量削弱。
/meixue/这么看来,这种类型的艺术似乎的确是百害而无一利了,当然,我们现在看来,柏拉图的观点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他为了让模仿的艺术与关照的艺术相互区别也难免有一些走向了极端。
第一,柏拉图认为模仿是没有意义的,但我们认为模仿却正是艺术的独特之处,在这里我更同意亚里士多德的模仿是人与生俱来的学习能力的观点。
同时,试想,没有了模仿,艺术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了。
正是因为艺术的模仿,我们才能对过去做出正确的认识,如果没有《清明上河图》,我们就不会知道南宋的繁华;如果没有米勒的《拾穗者》,我们就不会知道法国农妇的辛勤与质朴第二,柏拉图认为诗人是靠神赐的灵感,而不是靠技艺诵诗,这样的观点也是片面的,我们不能否认灵感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但也不能过高地提升它的作用而贬低艺术家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正是艺术家多年的艰苦训练才对灵感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否则,如果没有相应的技艺准备,就算获得了灵感,也无法将它表现出来。
第三,柏拉图还认为诗人本人不是任何种类知识的专家,而且作为诗人未必有什么东西教给我们。
艺术家的确不同于其他的职业,他们没有具有实用性的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但是他们有着把分割开来的知识整合起来的能力,这是其他职业所不能做到的。
比如文学作品的写作,作者必须对他要写作的内容的相关知识(如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时代风气等等)有着充足的了解才能够成功地完成作品,所以这样的作者有着比其他专攻于某一方面的职业有着更丰富的知识储备,而且他的作品也会为读者们带去知识。
当然,正如前面所说的,柏拉图毕竟是爱着诗学的,他在剔除了模仿的艺术之后,对观照的艺术进行了保留。
在《斐德若篇》里,他将人分为了九等,第六等是“诗和其他模仿艺术家”,也就是模仿的艺术,而第一等则是“爱智慧者,爱美者,诗神和爱神的顶礼者”,从这里可以看出,柏拉图是把后一种诗学与哲学等同起来了,哲学追求真与善,诗学追求美,而真善美又是相互统一的,所以在最高的意义上,哲学与诗学所追求的都是一样的,都是对至高的理念的寻求,都是为了达到对现实生活的超越,因此“哲学和最好的诗是一致的”。
在叶朗老师的《美学原理》一书里,无数次地对艺术的“意境”做出了强调,认为意境照亮了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这跟柏拉图对于诗学的期待是一样的,虽然在他那个年代诗学已经堕落为世俗大众感官娱乐的对象,但是他却永远没有忘记诗学曾经的纯洁与美好,也希望通过理想国的建立还诗学一个“清白之身”,所以他才在《法律篇》里改变了无条件地驱逐所有诗人的想法,主张建立一个严格的审查制度,只允许“赞美诸神和具有美德之人”的诗人进入城邦。
这样,柏拉图就在既对现存的诗学的不满地进行了批判的情况之下同时化解了诗学和哲学之间的矛盾,实现了两者的统一。
这种观点对于我们现实也是具有警示意义的,诗歌在柏拉图的年代面临腐化,在我们的年代又何尝不是。
尼采曾经对现代艺术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他说现代人因为精神麻木,于是艺术沦落成为制造亢奋的手段和工具,一些艺术家“率领着浩浩荡荡的激情,向现代人扑去”,艺术成了迎合大众和市场的产物,各种炒作现象也层出不穷,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在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驱使下,习惯于用金钱来衡量事物的我们似乎都快忘却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美了。
在这种情况下,重思柏拉图的思想,才更能感觉到他的伟大。
他在思想极度混乱的社会背景下,却没有选择同流合污,而是一心继承老师苏格拉底的遗志对真善美进行着孜孜不倦的追求,至死都没有放弃建立一个正义之邦的理想。
同时,我们也在他思想里的矛盾之处看到了他对诗学的真挚之爱。
人们常说尼采是诗人哲学家,柏拉图又何尝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