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理念与终极价值——柏拉图的美学价值论(一)
- 格式:docx
- 大小:15.54 KB
- 文档页数:3
从“理念论”看柏拉图美学思想[关键词]理念美本身模仿回忆理念论是柏拉图美学思想的核心。
柏拉图由此为基础研究了很多关于艺术与美的问题。
他区分了“美本身”和美的事物,探讨了理念的美和艺术的美,艺术的特征论和审美的过程。
本文也将从这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一、美的理论——理念1.“美本身”与美的事物我们知道柏拉图研究了美的本质问题,最早区分了“美本身”和美的事物。
“美本身”是柏拉图创造出来的词汇。
柏拉图认为存在一个纯粹的“美”,即“美本身”。
它与美的事物是对立和分离的,并且具有使事物美的功能。
在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中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的对话区分了“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这两个问题。
在对话中他们的讨论涉及了美是小姐、母马、竖琴、汤罐之类具有美的属性的具体事物吗?美是使事物显得美的质料或形式吗?美是某种物质或精神上的满足吗?美是恰当、有用或有益吗?美是否是由视觉和听觉引起的快感呢?《大希庇阿斯篇》这篇对话对美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区分了“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这两个问题。
柏拉图对美本身的追问被称为天才的追问,正是有了这个追问,西方才产生了美学。
2.理念论柏拉图区分了“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之后,并没有止步于此。
他进一步研究了“美本身”的来源和特征,以及使事物美的具体原因。
这也是他著名的理念论。
在柏拉图看来,纯粹的“美”是一种真实的存在。
现实世界中事物的美不仅是多种多样且富于表面,是现象的存在。
事物之所以被人们认为美是由于美的事物中具有“美本身”。
这是因为美的现象分有了美的本身、本质或美的理念。
所谓理念,就是那些被赋予以形而上学的实体性质的观念或原则。
美是一种既超越于物质世界,又独立于人心之外的形而上学的实体。
美的本质不在于自然事物,而在于“理念”。
“理念”是“自存自在”的,因此是永远没有变异和发展的。
事物的美是由于分有“理念”所形成的。
在这里,“理念”存在于理念的世界,人存在于可知的世界。
浅析轴心时代的美学观与艺术—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的艺术美学观提到美学观,就不得不得到古希腊的柏拉图,柏拉图早期的理念论对于其美学思想的提出是具有决定性的,也是他首先从哲学的高度追问:美是什么?也就是从这个问题开始,人们开始投身于对美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探索与追问。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的确立对美学的发展而言都是重要的里程碑,它为美学的发展是具有奠基作用的,也为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大前提与方向。
一.柏拉图美学思想的产生基础(一)轴心时代概念的提出轴心时代概念的提出最早出现在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1949年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他第一次把公元前五百年前后,同时出现在中西方及印度等地区人类文化大突破的时代称为了“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在北纬30度上下(北纬25度~35度)的区间。
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与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在不同程度上发生着觉醒。
也就是说,这几个地方的人们已经开始了用理智、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
闻一多先生可能是我国最早意识到轴心时代现象的学者。
他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一文中有过涉猎到轴心时代的说法,“人类在进化的途程中蹒跚了多少万年,忽然对近世文明影响最大最深的四个古老民族——中国、印度、以色列、希腊都在差不多同时猛抬头,迈开了大步。
”[1]轴心时代各个文明的相同点在于每个文明中都出现了可以说是引领了这个时代的人物。
比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三位师徒,以色列犹太教的先知们、中国有孔子、老子、墨子、古印度有释迦摩尼……正是由于他们的出现使得世界文化的发展趋于多元化也具有不同的特色。
轴心时代各个文明的不同点在于古希腊的文明考虑的是人与自然秩序的关系,印度文明考虑的是人与超验世界的关系,而中华文明则是更多的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轴心时代概念的提出一直也影响着现在的文明正如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的“至今人类依然靠着那时所产生、所创造以及所思考的东西生活。
美的理念与终极价值--柏拉图的美学价值论
张震
【期刊名称】《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25)2
【摘要】柏拉图以理念论为核心的美学思想内含完整的美学价值论框架."美本身"是一种先验的价值标准和绝对的价值实体,具有极致性与自足性."美的分有"描述了作为永恒的价值范型的"美本身"与美的事物之间的价值等级关系,而"美的回忆"则强调了作为完满的价值理想的"美本身"对美的追求者的价值范导作用.
【总页数】5页(P57-61)
【作者】张震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02.232
【相关文献】
1.美的形而上学之思——关于柏拉图“美”的理念的澄辨 [J], 宋国栋
2."理念"与审美——由《理想国》看柏拉图的美学思想 [J], 胡俊
3.论柏拉图的理念论与其美学观的关系 [J], 祝铭
4.美的理念与终极价值r——柏拉图美学价值理论探析 [J], 杨赟
5.柏拉图的理念哲学与理念美学 [J], 付兰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美学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公元前427-347)是古希腊历史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也是古希腊文化最伟大的贡献者之一。
他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对美学的贡献。
在本文中,我将简要介绍柏拉图的美学观,以及它对西方文化产生的影响。
首先,关于柏拉图的美学观,其最重要的观点是“和谐和统一”,这是他主张艺术和人性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艺术是通过美丽的形式表达人性,所以美可以是统一和和谐的。
他认为,在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基础上,可以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形式,这就是柏拉图美学的核心理念,即“和谐和统一”的概念。
此外,柏拉图的美学观还认为,艺术的要素是秩序、美感、易见性和和谐感。
他认为,这些要素同时存在,才能够创造出富有内涵的艺术。
此外,他还指出,艺术有两个层次,一是抽象的美学层次,二是具体的实际表达层次。
这两个层次之间必须同时存在,才能够形成真正的艺术。
最后,柏拉图美学观的影响。
首先,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影响了西方文学,特别是古希腊和罗马文学,例如希腊米开朗基罗和罗马奥古斯丁,他们都受到了柏拉图美学的深刻影响。
此外,柏拉图的美学思想还影响了后来的欧洲艺术和建筑,他把“和谐和统一”的理念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使其成为维多利亚时代西方建筑的主要特征。
总的来说,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对西方文化有深远的影响,从文学到建筑,都反映出柏拉图的影子。
因此,柏拉图的美学观一直都受到
西方文化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它被认为是西方艺术创作的重要基础。
柏拉图的美学理论柏拉图(Plato)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重要的一位,他对于美学理论的探讨也是独具一格的。
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中,他提出了一种关于美的理念,这种理念在柏拉图美学理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美的本质、美的层次以及美的作用三个方面来探讨柏拉图的美学理论。
首先,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是超越感官世界的理念。
他认为,物质世界是不完美的,而真正的美存在于理念世界中。
对于柏拉图来说,美是一种超越于感官的理念,是一种永恒不变的存在。
物质世界中的美只是理念世界中美的影子,是对于理念世界中美的模仿。
因此,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美不是通过感官来感知的,而是通过理性思维来领悟的。
其次,柏拉图将美分为三个层次:物质美、形式美和理念美。
物质美是最低级的美,它是对于感官世界中物体的外在美感的体验。
然而,物质美是短暂的,它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形式美是对于物质世界中事物的内在本质的把握,它超越了感官的局限,是对于事物的真正理解。
最高级的美是理念美,它是对于理念世界中的真理的追求,是对于真理的领悟。
柏拉图认为,只有通过追求理念美,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最后,柏拉图认为美具有一种教育的作用。
他认为,通过美的教育,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达到更高的境界。
美的教育不仅仅是对于感官的培养,更是对于人的灵魂的培养。
通过对于美的追求,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培养自己的智慧。
柏拉图认为,只有通过美的教育,人们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完善。
综上所述,柏拉图的美学理论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长度。
他认为美的本质是超越感官世界的理念,美分为物质美、形式美和理念美三个层次,美具有一种教育的作用。
柏拉图的美学理论对于我们认识美的本质、追求美的境界以及实现自我完善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对于柏拉图美学理论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领悟美的真谛。
美的本质第一节中西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问题的不同探讨(一)“美是什么”问题的提出首先将“美是什么”作为一个问题明确提出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在《大希庇阿斯》篇中,他借苏格拉底之口向诡辩派学者希庇阿斯提出了这个问题:“美是什么?”1、柏拉图:‚美是理念‛说: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 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西方美学思想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严格说,他才是第一个自觉地从哲学高度提出和思考美学问题,并把美学造成思想体系的人。
从柏拉图之问开始,西方美学开始成为体系性的美学。
美的本质问题作为美学的终极之问,构成了不同美学体系得以产生和完成的基础,决定着西方美学不同体系的不同整体性面貌。
正是对美的本质问题的追问和重新追问,构成了两千余年经典的西方美学史。
在柏拉图看来,之所以说‚美是难的‛,是因为‚美本身‛存在着诸多的悖论。
在《大希庇阿斯》中,柏拉图通过对关于‚美‛的流行观念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这些悖论:首先,既然‚美‛不就是‚美的事物‛,那么美是使事物显得美的质料或形式吗?其次,美是某种物质的及由此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吗?其三,美是‚善‛(恰当、有用或有益)吗?其四,美是否等同于由视觉与听觉引起的快感?面对这个悖论,柏拉图采用了一种机巧的‚假定‛的方式:‚假定有像美本身、善本身、大本身等等的这类东西存在。
‛用美的普遍的、恒定的、诉诸理性的一面去否定特殊的、暂时的诉诸感性的一面,提出了‚美是理念‛的重要命题。
2、亚里士多德:‚美是整一‛(1)他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之中,在于自然的与人工的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以形成事物的‚整一性‛。
(2) ‚整一‛不是杂多,不是单一,而是既包含了统一性,又包容了多样性,是‚秩序‛、‚匀称‛与‚明确‛的有机统一。
(3)所谓‚秩序‛,是时间上的匀称;‚匀称‛是空间中的秩序;‚明确‛则是对‚秩序‛与‚匀称‛的限定。
西方美学理论整理1、柏拉图柏拉图眼中的美,是矛盾统一的、和谐对立的、具体而又特殊。
柏拉图最终将美概括为“永恒的善的意志的普遍性理念存在”。
这是因为一件东西包含许多矛盾是他不可理解的。
从理念论也可以透视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具体如下: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其美学思想的立足点。
柏拉图以理念论为核心的美学思想包含完整的美学价值论框架。
他坚信理性能够获得真知,把追求“真”“善”“美”当作哲学探索和冥思的目的。
柏拉图在谈论客观和主观世界的真与善的同时,总是要和美感和美联系一起来谈论,真、善、美在柏拉图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体统一的。
柏拉图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创造者,它具有最高的人类价值和深远的美学意义。
关于美的议论,主要可大致归为两个类,一是美的本质问题,二是真善美的统一。
柏拉图肯定美是真实的存在,他认为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
和谐与真实存在的神,真实存在的善的理念、美的理念是一致的,又由于美善的统一,所以和谐既是善的目的,又是美的本质。
由于柏拉图有客观唯心主义理念论的基础,因而他认为真、善、美的内容是统一的,真实的东西,就美与善的东西。
美的东西也就是善的东西,美与善没有根本的区别。
柏拉图认为这种美本身的关照是一个人最值得过的生活境界。
柏拉图把爱、美、善等,最终都还原到人的生活本身中,与不朽相关,也可以说,不朽是人的最终目的。
在柏拉图的思想中,美的概念不仅仅与审美和艺术相关,更主要的是一种人的生活方式和理想,是一种哲学的最高境界之一。
在柏拉图的宇宙观中,他认为善的理念又是理念世界中至高无上者,因而美的理念就必须从属于善的理念,为善的理念所支配。
柏拉图在审美分析中,始终都认为灵魂的美要高于一切形式的美。
2、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观点。
首先是对他的理念论的批判。
亚氏认为,“一般”是不能脱离“个别”而独立存在,脱离个别并且先于个别而独立存在的一般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
脱离美的事物的“理念”或“美本身”是根本不存在的。
从“理念论”看柏拉图美学思想[关键词]理念美本身模仿回忆理念论是柏拉图美学思想的核心。
柏拉图由此为基础研究了很多关于艺术与美的问题。
他区分了“美本身”和美的事物,探讨了理念的美和艺术的美,艺术的特征论和审美的过程。
本文也将从这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一、美的理论——理念1.“美本身”与美的事物我们知道柏拉图研究了美的本质问题,最早区分了“美本身”和美的事物。
“美本身”是柏拉图创造出来的词汇。
柏拉图认为存在一个纯粹的“美”,即“美本身”。
它与美的事物是对立和分离的,并且具有使事物美的功能。
在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中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的对话区分了“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这两个问题。
在对话中他们的讨论涉及了美是小姐、母马、竖琴、汤罐之类具有美的属性的具体事物吗?美是使事物显得美的质料或形式吗?美是某种物质或精神上的满足吗?美是恰当、有用或有益吗?美是否是由视觉和听觉引起的快感呢?《大希庇阿斯篇》这篇对话对美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区分了“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这两个问题。
柏拉图对美本身的追问被称为天才的追问,正是有了这个追问,西方才产生了美学。
2.理念论柏拉图区分了“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之后,并没有止步于此。
他进一步研究了“美本身”的来源和特征,以及使事物美的具体原因。
这也是他著名的理念论。
在柏拉图看来,纯粹的“美”是一种真实的存在。
现实世界中事物的美不仅是多种多样且富于表面,是现象的存在。
事物之所以被人们认为美是由于美的事物中具有“美本身”。
这是因为美的现象分有了美的本身、本质或美的理念。
所谓理念,就是那些被赋予以形而上学的实体性质的观念或原则。
美是一种既超越于物质世界,又独立于人心之外的形而上学的实体。
美的本质不在于自然事物,而在于“理念”。
“理念”是“自存自在”的,因此是永远没有变异和发展的。
事物的美是由于分有“理念”所形成的。
在这里,“理念”存在于理念的世界,人存在于可知的世界。
美学论文浅论柏拉图的美学观念一、柏拉图关于美学本质的探究关于“美”是什么,有人认为自然界中花草为美,有人认为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件是美的……关于这个问题想来是见仁见智的了。
柏拉图一句“美是难的”道出了想要探究什么是“美”却又的确不轻松。
柏拉图之前,毕达哥拉斯学派注重形式美,认为美就是数的和谐,觉得圆形是最美的,苏格拉底认为美在于有用。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不是向有些人所谓完全的否定前人对于美的观点,却是在继承中辩证的否定。
柏拉图提出了一组“二元对立”,即“理念实在/经验世界” (“理性/感性”)。
按照后来结构主义的观点,二元对立的一组概念作为核心概念出现,斜杠前的概念在地位上要明显优于斜杠后的概念(例如:天/地,生产力/生产关系)。
即柏拉图认为理念实在(理性)是第一性的,是作为本体出现的。
“理念论”是柏拉图美学思想的核心论点,在后人看来,他的哲学美学思想被认定为“客观唯心主义”的根源也便在此处。
将“理念”认定为核心存在,认为“理念”是绝对的、永恒的、固定的、不会随世事更替而更迭的。
这便和我们到家所讲的“道”有些类似,“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自然万物的法则,永恒存在,不会消亡,是万妙之门。
我们讲修身,很重要的便是悟道,柏拉图认为人们想要真正认识“真理”,便要感知“理念”。
在《理想国》第十卷当中,他阐述了一个经典的比喻,便是“三张床”的比喻,三张床分别由画家、造床匠、神制成的。
神造的床是“本质的床”、“真正的床”也是“自然的床”。
这样的床存在于“理念”,造床匠根据神造的床打造出的床在我们看来虽然是真切的存在的,却也是“模仿”出来的了,而画家看到造床匠造出的床而画出的床便是模仿本是模仿的成品了。
所以《理想国》中提到“如果我们把画家叫做那两种人所造的东西的模仿者,应该是最合适的。
”柏拉图是想借助这个比喻,来说明诗歌就和绘画一样,是“模仿的模仿”,“悲剧诗人既然是模仿者,他就像所有其他模仿者一样,自然地和王者或真实隔着两层。
,第九章柏拉图的美学一、柏拉图讨论美学的著作著名的希腊哲学史家蔡勒(Zeller)曾经说,希腊古典时期雅典的大哲柏拉图(Plato 427—347.B.C.)没有提到过美学;并且艺术论也在他研讨的范围之外。
这话是真的,不过并非没有限度,其限度则在于其真实的程度允许我们作他的先进和同辈也都没有处理过美学的指证。
这就是说,柏拉图并没有把美学上的问题和假定整理出一套体系;然而,实际上,在他的著作中,他却论及了所有的美学问题。
他在美学领域中的兴趣,无论是旧观念之斟酌或新观念之创始,都算得上是异常之广泛。
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回到美和艺术的问题上,尤其是在他的大作<<理想国>>和《法律》篇中更是如此;在《飨宴》篇中,他对理想主义之美学加以解释;在《依翁》篇(Ion)中,对精神主义之诗学加以解释;并且在《菲雷布斯》篇(Philebus)中,他又分析了美感经验;在较长的《希比亚》篇(Hippias Major)中,他还指证出界说美之种种的困难。
从来就没有一位比柏拉图更加渊综广博的哲学家,他是一位美学家、形上学家、逻辑学家并且还是伦理学的大师。
在他的心目中,美学的问题往往跟其它别类的问题交织在一起。
特别是跟形上学和伦理学的问题交织在一起。
他的形上学和伦理学的学说,影响了他的美学理论;他的理想主义的存在论和先验主义的知识论,都反映在他的美的概念之中;而他的精神主义的人类说以及道德主义的人生观也都反映在他的艺术的概念之中。
美和艺术的概念被引进于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这还是头一次。
这个体系具有理想主义、精神主义和道德主义的性格,唯有连同柏拉图有关理型、灵魂以及理想国的学说,才可能了解他的美学。
但是,除了他的体系之外,柏拉图的著作也包含了一些关于美学的思考,虽然这些思考,主要是以暗示、摘要、指点和明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柏拉图从事著作,前后延续了半个世纪,在他一贯探求较佳的解答的过程中,他几度变更他的见解。
柏拉图关于美的理论柏拉图关于美的理论在西方,柏拉图是最早对爱与美进行系统思考的哲学家。
本文为大家整理了柏拉图关于美的理论,仅供参考!1、在《大希庇阿斯》篇中,他批判地总结了前人对美的各种看法.明确地反对了早已流行的对美的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解释,而是提出“美本身”这一概念,区分美和美的东西,提出美的本质问题,这就把美的研究从感性经验领域推进到了概念和超验的领域。
柏拉图要求建立的是一种本理论的美学,这是继宇宙论美学之后的新发展。
2、他提出了著名的美是理念说或分有说.建立了他的本体论美学----“理念”(Idea)的理论。
他的基本观点是:美是理念,个别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分有”或“摹仿”了美的理念。
柏拉图的美是理念说,带有客观唯心主义本体论的性质和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
柏拉图十分轻视现实生活,他完全否认了客观现实世界中有真正的美,同时也否认了人对美的正常感知和认知,这些当然都是错误的。
但他不把美简单地局限于感性直观,说明他看到了美的多层次性和美的认识的复杂性,这是很宝贵、很有价值的。
他的名言:“对美本身的关照是最值得过的生活境界”,一直为人们所称道。
柏拉图赞同苏格拉底的观念,坚信理性能够获得真知,把追求“真”、“善”、“美”当作是哲学探索的目的。
真知:必须是关于真实的、永恒存在的事物的知识,而非关于流动的、变化的、朝生暮死的事物的知识。
像物理学这样的学问所研讨的就是现实世界的知识,因此它不能把握永恒的、不变的事物和存在。
真知是关于“理念”的知识。
永恒的是“理念”的世界,现实世界是对“理念”的世界的模仿或“分有”。
柏拉图认为,存在的事物分为四个层次:最高级的是“理念”的世界,拥有绝对的静止性、纯粹性、永恒性,最真实;其次是数学对象,即数字和几何图形等;再次是个体事物,即个体的“活物”,也就是自然中不断流变的动物、植物、人工制品等;最次的是肖像,“指的首先是影子,其次是水面和光滑体表面上的映像,以及其他类似的东西。
柏拉图的美学观点|柏拉图美学思想(一)柏拉图的思想是十分丰富的,并非是现在一些学者所认定的,就是一个客观的唯心主义者的早期代表,对于他的思想还需要进一步地深入研究与与讨论,本文就试着做一点这方面的工作。
柏拉图出身于奴隶主又是较显赫的贵族家庭,从小就受到过良好的教育。
成年后喜欢艺术和哲学,又受到奴隶制政治的影响和吸引。
在他成长的年代中,当时正是古代希腊奴隶主民主政治创建时期,也是奴隶主头子间争权夺利,主张要更民主些还是更专制些,相互间血腥较量,垂死斗争的时期。
漫长的伯罗奔尼苏战争就是这一斗争现实的体现。
残酷的斗争现实,给予了柏拉图思想的深刻影响。
另外,希腊的两个较主要的宗教,如奥林匹克神和俄耳菲斯教的宗教意识对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再由于他成年中热爱诗歌和戏剧等艺术,所以古希腊以神话为题材的史诗和戏剧等,也在柏拉图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审美的种子。
总起来说,对柏拉图思想影响最为深刻的还是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如米利都派、毕达哥拉斯派、恩培多克勒、爱利亚派的自然哲学,智者派的社会哲学和伦理学。
其中对柏拉图思想影响最深的为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恩培多克勒的原始物质论,爱利亚派中的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变论,巴门尼德的宇宙实在抽象永恒不变论,苏格拉底以善为主的哲学与伦理学。
其中又以苏格拉底无惧无畏的恂道精神对柏拉图思想的成熟和以后的志向确立影响最大。
因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又是执友,所以可以这样说,苏格拉底的学说和品德,基本上就成为柏拉图学说建立最为主要的理论基础。
以上这些就是形成柏拉图思想较为直接的现实基础和原因。
柏拉图吸收如此丰富的古希腊文化,与他一生中勤奋学习读书,多次出游,广集人材,兴办学园有关。
据有关资料介绍,柏拉图一生的著作以柏拉图的名义流传下来的有30多篇对话和13封信,如《斐多》、《斐德罗》、《巴门尼德》、《国家》、《会饮》、《大希庇阿斯》、《智者》、《斐利布斯》、《蒂迈欧》、《法律》等等篇。
浅论柏拉图的美学观念【摘要】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家之一,他的美学观念被认为是古代美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本文将探讨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包括他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对艺术的态度、审美教育观念、对美的层次和价值的分析,以及与哲学体系的关系。
柏拉图的美学观念强调理念之美的超越性质,主张超脱感官的美。
在结论部分分析柏拉图美学观念的现代意义,评价其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对柏拉图美学观念的评价。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更深入了解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并探讨其在当代的重要性和影响。
【关键词】柏拉图,美学观念,美的本质,艺术态度,审美教育,美的层次,美的价值,哲学体系,现代意义,评价,影响。
1. 引言1.1 柏拉图的生平背景柏拉图(Plato)是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也是柏拉图学院的创始人。
他出生于公元前427年,出生在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
柏拉图的真实姓名是阿里斯泰克利斯(Aristocles),后来被人称为柏拉图,这可能是因为他的体格高大、肩宽腰窄,神态优雅,被人称为“宽广肩膀”的人。
柏拉图的父亲是名叫阿里斯泰德(Ariston)的雅典公民,母亲是名叫佩里克丽麦诺(Perictione)的雅典贵族女子。
柏拉图青年时就读于苏格兰的柏拉图学院,受到了苏格兰的哲学影响。
柏拉图在柏拉图学院中研究哲学、数学、政治等学科,他是苏格兰的学生,也是苏格兰的朋友。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深刻而广泛,对后世的哲学、政治和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包括《理想国》、《辩证法篇》等,涉及到美学、伦理学、政治学等领域。
他对美学的探讨使得他被后人誉为哲学史上最重要的美学思想家之一。
1.2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概述柏拉图的美学思想是古希腊哲学中重要的一部分,他对美的理解和追求影响了后世哲学家和艺术家的思考和创作。
柏拉图认为,美是真、善、美的统一体现,是最高的价值和最高的智慧。
他认为美不仅存在于艺术作品中,还存在于道德、思想和心灵之中,是超越感官的精神体验。
柏拉图批判了传统的艺术观念,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会误导人的感官和理性,使人远离真理和正义。
美的理念与终极价值作者:杨赟来源:《艺海》2018年第07期〔摘要〕柏拉图的美学思想超出了传统的哲学范畴,将对美的理念和终极价值的探讨融入到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中,着重展现了其美学思想的包容性和前瞻性,对于当代美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柏拉图美学;美的理念;美的终极价值柏拉图的美学思想所呈现出的基本特点,同其所处的历史环境息息相关,其生活在古希腊时期的奴隶社会,城邦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品贸易的日益繁荣以及奴隶同贵族之间的不懈抗争等社会经济状况、历史条件以及社会环境特点,在思想文化中也突出地反映出来。
柏拉图对于美学价值的探讨,主要来源于“理念论”和“灵感说”两大哲学学说,并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对美的理念和美的终极价值着两大问题的深刻认识。
一、柏拉图美学的理论根源柏拉图是“理念论”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可以认为其是第一位从哲学的角度来认识、思考和探讨美的价值问题的哲学家,在不断探索和研究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哲学美学理论体系,将对美的认识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而在柏拉图美学思想的发生发展进程中,“理念论”和“灵感说”占据着重要位置,成为影响柏拉图美学认识走向的两大理论根源。
(一)“理念论”与柏拉图美学思想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可以说即是通过“理念论”来进行构建的,在柏拉图看来,所谓理念即是超然于人的主观意识和客观事物便能够独自发生发展的精神内容,由各种理念所组成的“理念世界”,是世界的本原,并决定着人的主观意识和客观事物的形成与发展走向。
在对“什么是美”这一问题的讨论中,着重强调美本身的哲学概念属性,将美的客观事物与美本身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突出其本质内容。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强调美的本质即是构成世界本原的理念,只有美的理念才可以被看做是美本身,也才能够被称之为真实、持续、永恒的美。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将“美是什么”这一问题同“理念论”思想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哲学中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由感性认识向理性内容方面进行转化,将留存在人们意识中的美的客观概念予以绝对化,厘清了美之客观存在属性和感性理念根源之间的客观关系,由此对之后的哲学美学问题的分析提供了较为有益的理论内容,突出显示了其抽象思辨的哲学美学思考方式。
柏拉图的美学第一篇:柏拉图的美学柏拉图的美学美的概念柏拉图在《飨宴》篇中写道:“假若有甚么事情值得我们为它而活的话,那便是去注意美.”并且在通篇对话之中,都包含着将美视为一种最高价值之热情的赞赏,如此这般的赞赏,就我们所知,在文学中毫无疑问地还是第一遭。
但是,当他赞赏美的时候,柏拉图赞赏的,跟我们今天所了解的“美”这个名辞所表示的,实际上是有些差别的。
就他和一般的希腊人而言,形状、色彩和曲调,这只不过是整个美的一部份。
在他们通用的这个名辞之中,他们不仅把物质的对象包括在内,并且也把心理的以及社会的对象;个人的性格以及政治的体系;各种美德以及各类真理包括在内。
他们不只是把好看,好听的东西包括在内,并且把引起赞美,产生快感,欣赏与享受的一切事物也统统包括在内。
其实,这并非柏拉图个人的观念,而是古代的希腊人普遍接受的观念,他们对美感受的兴趣,可以说跟现代人是同样的多,但是在意义上却略有差别:在近代,美的概念通常只限于审美的价值;然而,在古代,这个概念广泛得足以将不太相似的事物也拉拢在一起,像这种广泛的概念,在大家要求改为精确的公式的地方固然没有甚么特别的用处,但是它却有助于形成哲学的美学之极其普遍的观念。
因此,当我们在《飨宴》篇中读到柏拉图赞赏美的时候,我们必须要记住,他所赞赏的不只是形式上审美意义中的美。
柏拉图所作之“美是唯一值得我们为它而活的事物”的评论,在近代每当有人要把首要性归之于审美的价值时,便要被请将出来。
然而,确切地说,这并非柏拉图的原意,因为他赞赏真和善所具之美,更胜于他赞赏纯属审美意义中的美。
照这样看来,可见后世的人借重他的权威的地方,远要大过于用到他实际上的思想。
三、真、善、美柏拉图是著名之“真、善、美”三合一说法的首创者,这种说法乃是人类最高价值的缩影。
他把美安置在跟其它最高价值者同一层次的平面上,而不是高过于它们。
柏拉图在《费德罗斯》(Phaedrus)篇中,有好几次提及这种说法,在《菲雷布斯》篇中,也以略为不同的方式提到过好几次。
柏拉图的美学理想名词解释在古希腊哲学史上,柏拉图(Plato)可谓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他的创作多以对话形式呈现,其中也包括了他对美学的理想观点。
柏拉图的美学理想着眼于揭示美的本质、意义和价值,并试图提供一种建立在理性和精神层面上的模式。
本文将对柏拉图美学理想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探讨其深度和内涵。
1. 理念(Idea)柏拉图的美学理念中,理念是一个重要概念。
理念是超越感觉经验和物质世界的存在,是真实和永恒的。
“真实”的理念存在于柏拉图所谓的“理性世界”中,是一种完美、无缺的形式。
通过对于理念的领悟,才能真正抵达美的境地。
2. 理性世界(World of Forms)理性世界是柏拉图哲学中的一个概念,也是美学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理性世界中,理念和形式都是存在的。
与之相对,感觉世界(物质世界)是由理性世界中的理念逐渐参与和映照而来。
“理性世界”是柏拉图对于真实和完美的追求之地。
3. 灵魂(Soul)灵魂在柏拉图的美学理想中具有重要地位。
他将灵魂分为三个层次:欲望之魂、意志之魂和理性之魂。
灵魂的堕落源于欲望之魂的无限追求,而灵魂的拯救便来自于理性之魂。
只有通过理性之魂的修炼和学习,人们才能够回归理性世界,得以真正追求美的境地。
4. 美(Beauty)在柏拉图的美学理想中,美是一种形而上的和理念性的存在。
他认为,美是理性世界中的完美形式。
人们所见的物质世界中的一切美都只是理念美的映照和参与。
美的本质在于其完美、真实和永恒,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存在。
通过对于理念美的追求和领悟,人们可以在有限的物质美中感知和体验到一丝完美的影子。
5. 美的追求(Desire for Beauty)柏拉图强调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是一种内心深处的渴望。
美的追求来源于人们本性中的理性之魂,而非欲望之魂的无穷欲望。
通过追求美,人们可以逐渐超越欲望的束缚,回归至灵魂的理性部分。
美的追求是一种向上的力量,可以提升人的灵性和思想。
浅论柏拉图的美学观念【摘要】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家之一,他的美学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看来,美不仅仅是外表的完美与和谐,更是一种超越感官的理念,是善与真理的象征。
他认为艺术作为模仿世界的产物,只能带来误导和迷惑,对社会没有实际益处。
柏拉图提出了一种超越艺术的审美标准,即只有追求智慧和灵魂的升华才能真正接近美的本质。
他的美学观念对后世形成了明显的对抗立场,例如与亚里士多德的审美观相悖。
尽管柏拉图的美学观念并不被所有人接受,但其强调对善和真理的追求,以及对灵魂的升华仍有着深远的意义,值得我们反思和探讨。
【关键词】引言: 柏拉图、美学观念、简介正文: 美的本质理解、审美观念、艺术关系、影响、后世结论: 价值、美学观念、柏拉图1. 引言1.1 柏拉图的美学观念简介柏拉图的美学观念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其著作中对美的思考和理解。
在柏拉图看来,美是超越感官世界的理念,是一种超越形而上学境界的完美之美。
美是绝对的、理念性的存在,在物质世界中只是其影子或表现形式。
柏拉图认为,美是真、善和美的统一体现,是对普遍理念的追求和体现。
他强调美的本质是美德和道德的体现,不仅是外在形式的美,更是内在灵魂的美。
柏拉图的美学观念深刻影响了后世思想家、艺术家和文化人。
他对艺术的质疑和对真正美的追求,塑造了西方哲学和美学的发展方向。
柏拉图的美学观念在西方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对艺术、文学、建筑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柏拉图美学观念的深入研究,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美的本质和意义,拓展我们对艺术、美学和人生的认识。
2. 正文2.1 柏拉图对美的本质理解柏拉图对美的本质理解主要体现在他所倡导的“理念之美”理论中。
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美不是来自于感官世界的具体形象,而是来自于超越感官世界的理念世界。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将美比喻为“理念之光”,认为真正的美是超越感官世界的观念,是一种纯粹而永恒的实体。
他认为,理念之美是智慧、真理和善良的结合体,是超越时空的绝对存在。
舢8竖丛!Q塑查!堑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1卷第l期C N22.1322/C J.Ch an geh un Inst.Tech.(So c.Sci.Edi.),2010,V01.1l,No.1121.124浅析柏拉图美学中的“美"之理念邓筑虹(广东海洋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湛江524025)摘要:认为柏拉图的美学视野超越了狭隘的艺术美的领域”,既涉及到物质领域的美,又涉及到了精哲学,进入了人生和社会领域,体现了美学的开放性神领域的美;既对美的具体事物作了审美观照,又对和纵深性;通过对《理想国》的分析指出,柏拉图的美的理念进行了探幽,这极大地拓展了美学研究的美学隐藏着深刻的政治工具主义思想,正由于这种视野。
可以说,柏拉图总结了古希腊“美”的概念的政治工具主义,“美善合一”成为柏拉图美学的核心所有含义。
概念。
其次,柏拉图美学体现了其美学视野的纵深性。
关键词:美学视野;美善合一;理想国;政治工具主义正如有学者指出,对于柏拉图而言,“‘美’从来不失中图分类号:B83—0文献标志码:A一个简单的、直截了当的、只有一个层次的概文章编号:1009-8976(2010)Ol旬12l艄念。
”相反,通过对现实美的研究,他建构了一个审美阶梯。
例如,在《会饮篇》(210A—D)中,柏拉一、柏拉图美学视野的开放性和纵深性图把美分作如下几个层次:人的外在美一心灵美-÷习俗美、产品美一行为、社会制度美_+知识美一美本不可否认,柏拉图的美学思想极大地超越了之身,这是柏拉图著名的“审美阶梯说”【2j。
审美阶梯前的古希腊美学。
后者虽然已经开始走向自觉,但说形象地揭示了美的事物具有最终达到多种类和多仍停留在素朴阶段,其研究视野既缺乏广度,又缺乏层次性这一重要特点。
每一阶梯代表一个层次,层深度。
毕达哥拉斯学派主要研究了音乐美学;赫拉次的排列依次由前向后,逐级升高,最终达到最高境克利特主要探讨了艺术模仿;德谟克利特虽然在心界的美,即“美本身”或美的理念。
柏拉图诗学中的美学观柏拉图的美学思想无疑是极具争议的,自古希腊有诗与哲学之争以来,不断有人对柏拉图的思想提出反驳,想要为诗学争回一席之地,甚至有人通过明确指出柏拉图的着作与其说是美学着作,不如说是反美学,而将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彻底地否定。
《理想国》里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宣称要将诗人彻底地驱逐出理想国的言论是让人吃惊的,但是,再读柏拉图的其他有关美学的着作之后,会有新的看法。
首先,他关于美学的思想是充满了矛盾的,而这些矛盾显然不可能平白无故地出现在这位影响了整个欧洲哲学的哲学家的思想里,所以,正是在这样的矛盾中才真正体现出了柏拉图对于诗学的复杂情感。
而这种情感显然不是以不负责任的一句“柏拉图根本就是反美学的”就可以匆匆概括的。
但是,这种矛盾真的是无法消解的吗?其实在柏拉图看似矛盾的思想的背后有着一个很重要的、却又一直被人们所忽视的核心前提,那就是他从头到尾都深深地爱着诗歌,有了这个前提,我们再去看他的美学思想,就会发现其实他思想中的矛盾性恰恰在于他想要去消解诗学与哲学间的矛盾,也就是说,他一直试图使哲学与诗学在最高的意义上达到统一。
一、从“美”谈起要谈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就必然离不开对他所定义的“美”做一个讨论,柏拉图的美学观是与他的理念论紧密相连的,他在《理想国》通过“洞穴之喻”“线段之喻”和“太阳之喻”将世界划分为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并且认为人们可以通过理智去认识至高无上的理念世界。
具体的认识过程以“洞穴之喻”为例可以划分成对作为影像的现实世界的认识、对一般的现实世界的认识和对洞穴之外照耀万物如同太阳一般的最高的理念——善的认识。
现实世界的万物是变化多端的,因而是虚假的,只有凭借着分有或模仿最高的理念才能得以存在。
最高的理念是永存的,是万物的本源。
与理念论相对应,柏拉图对美也划分出了相应的客观的等级,在《会饮篇》里他将美分为从低到高的几个等级:个别的形体之美、一切形体之美、心灵之美、法律和体制之美、知识之美再到“仅以美本身为对象的那种学问”,即终极的美,也就是美的本身。
美的理念与终极价值——柏拉图的美学价值论(一)【内容提要】柏拉图以理念论为核心的美学思想内含完整的美学价值论框架。
“美本身”是一种先验的价值标准和绝对的价值实体,具有极致性与自足性。
“美的分有”描述了作为永恒的价值范型的“美本身”与美的事物之间的价值等级关系,而“美的回忆”则强调了作为完满的价值理想的“美本身”对美的追求者的价值范导作用。
【关键词】理念论美学价值论美本身柏拉图以理念论为核心的美学思想在中外美学史上占有勿庸置疑的重要地位。
与此同时,它也是美学史上最为难解的谜之一。
其难解之处或许还并不在于体系的复杂与命题的晦涩,而在于柏拉图的理论论述本身所具有的“纵深宽广、层面复杂、结论多元”〔1〕的特点。
这一方面与柏拉图的理论著作采用的对话文体有关,另一方面也同古希腊哲学、美学思想未经专业分化、具有浑然整一性的特点紧密联系在一起。
就后者而言,柏拉图哲学与美学论述常常在几个不同层面同时展开。
策勒尔在其名著《古希腊哲学史纲》中认为:“在柏拉图的哲学中,理念论具有本体论、目的论与逻辑学的三重意义。
”〔2〕P141-142在我看来,策勒尔所划分出的几个层面是远远不够的。
柏拉图的理念论哲学与美学就哲学与美学本身而言至少在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语言论等几个层面同时展开。
如果从更为广阔的学科视野而言,又是与神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交织在一起的。
这样的好处在于理论论述的背景至为宽广,而意蕴也更为深远,有助于对“美”的问题的全方位探究,并且形成一种普遍哲学性质的美学思想。
但是,对专业化分工的学科建制已极为细密的现代研究者而言,这种浑然整一的特点却极为不利于对其开展系统详切和条分缕析的深入钻研。
唯一的解决方法或许在于,尽量从多层面、多角度对柏拉图的理念论美学加以剥离式的分析,但同时又不能忘记其各个层面是致密的交织在一起的,是一个整体性的理论构造。
就中国的西方美学研究界而言,对柏拉图理念论美学的研究长期处于一种认识论美学范式的支配下。
其特点在于,把“理念作为共相”这一认识论层面上的解释作为基本的出发点,推演出一种认识论进路的美学本体论体系,并冠之以“柏拉图理念论美学体系”的名称。
从这种研究路径出发,研究者在柏拉图美学思想中发现了一系列的认识论美学的基本问题,如美的本质、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理性与感性的关系等。
我无意于否认这种认识论研究路径的合法性及其所作出的相当的成就。
柏拉图的理念论美学本身就笼罩在浓重的认识论氛围之中,因而认识论层面的探讨是极为必要的。
问题在于,这种单一层面的研究并不能涵盖柏拉图理念论美学的所有内涵。
它所能发现的不过是“冰山的一角”。
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谈到,对柏拉图哲学思想的理解,要么就“发现得太多”,要么就“发现得太少”〔3〕。
在我看来,我们以往对柏拉图理念论美学的研究就存在着“发现得太少”的问题。
当然,要从各个可能的方位和角度对柏拉图理念论美学进行既剥离又整合的研究是一个浩大的工程,绝非一人之力可以完成的。
因此,在本文中,我只是尝试着与以往的认识论研究路径有所不同的方位,即美学价值论的方位,来切入柏拉图理念论美学,对其可能的美学价值论内涵作初步的分析,以期为理解柏拉图博大精深的美学思想提供一种新的维度,使之彰显出新的意义。
一柏拉图理念论美学由“美本身”理论、分有说与回忆说三个基本部分组成。
其中,美本身理论构成了理念论美学的出发点。
所谓“分有”,简单而言,就是美的事物对美本身的分有。
所谓“回忆”,简单而言,就是爱美者对美本身的回忆。
柏拉图所说的美本身,也称为美自身、绝对的美等,实际上也就是美的理念。
在早期对话《大希庇阿斯篇》中,苏格拉底对希庇阿斯说:“我问的是美自身,这种美自身把它的理念加到一件东西,才使那件东西成其为美。
”〔4〕由此可见,柏拉图此时已把美本身同美的理念相关联起来。
不过,直到中期对话的代表之作《斐多篇》、《会饮篇》、《理想国》、《斐德若篇》等中,美本身理论才在一种成熟的理念论哲学的基础上被加以阐述。
《斐多篇》中那段著名的“苏格拉底的思想自述”向我们描述了柏拉图之所以创建美本身理论的缘由。
文中的苏格拉底回顾了他从最初热衷于“那门被称作自然科学的学问”,到产生怀疑与困惑,最后建构了理念论——即关于美本身、善本身等绝对理念的学问——的过程。
正是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就美本身理论的提出而言,价值论上的思考实际上占据了柏拉图思想的中心位置。
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指出,自然科学的最大问题在于只能说明世界得以产生、运动、发展变化等的“条件”,但却不能解释“为什么这样最好,为什么它应当如此”。
〔5〕P106这一指责从科学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是毫无道理的,只有从目的论和价值论的方位才可以理解。
柏拉图在此实际上是不满足于一种缺乏对世界与人生的存在意义和终极目的之关注的纯粹科学的价值中立的解释。
在他看来,世界的“始基”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性的本原,同时也应该作为世界成其为世界、人生成其为人生的价值依据。
“我想,通过分别确定每一现象的原因,并进而确定作为整体的宇宙原因,他能把每一事物的最佳状态和什么是宇宙之善完全说清楚。
”〔5〕P107无疑,自然科学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因此,他转向了理念论。
“我在各种场合下首先提出被自己判定为最健全的理论,然后把与这种理论相一致的东西,与原因相关的也好,与其他事物相关的也好,都假定为正确,而与之不合的就视作不正确。
”这种最健全的理论,就是“绝对的美、绝对的善、绝对的大等等一类事物的存在”。
〔5〕P109与上述的分析相应,这里的“正确”与“不正确”也不能仅仅理解为认识论上的“判断”,而应主要在目的论、价值论的“评价”的意义上来理解。
因此,美本身(绝对的美)在此也就不单是一种逻辑上的从特殊经验归纳出来的一般共相,而成为一种先验的价值标准。
有了美本身这一先验价值标准的设定,就可以依此判定和评价现实中的美的事物与不美的事物。
反过来说,现实中的美的事物也从美本身这里获得了其存在的价值依据。
“我要简洁明了地,或者简直是愚蠢地坚持这样一种解释:某事物之所以是美的,乃是因为绝对的美出现在它之上或者该事物与绝对的美有某种联系,而无论这种联系方式是什么。
……依靠美本身,美的事物才成为美的。
”〔5〕P109-110柏拉图在把美本身设定为一种先验的价值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美本身的一系列基本特征。
就价值论的层面而言,最重要的两个特征是:极致性与自足性。
柏拉图认为,美本身是超越了经验界限的一种极致完满的价值状态。
“任何不完善的事物都是不能作为别的事物的标准的。
”〔6〕美本身作为一种先验的价值标准,必然意味着美的极致,意味着美的价值取向在极致状态下所可能达到的终极的理想境地。
因此,美本身并不仅仅是一种用以评判美的事物的价值标准,它凭借其绝对的价值完满性占据了超越于世间的一切流变、残损和缺憾的崇高地位,因而与现实中的美的事物拉开了距离,并形成一种价值上的张力,犹如几何学中的“圆”与经验世界中的圆形事物的关系一样——“几何学上的‘圆’或正可说是经验的圆的‘理念’,它同经验的圆之间的亲切而紧张的距离使经验的圆不致自是其是”〔7〕P53。
而对人来说,“这美本身的观照是一个人最值得过的生活境界,比其他一切都强。
”〔8〕P273因此,美本身还表现为一种符合人类生存愿望的最高价值理想,表现为可以使人的生命超脱于现实生活中的无尽的纷争、扰攘、混乱与荒唐的无价值状态而获得最终的灵魂安顿的一种终极的价值目标。
但是,这种终极的价值目标是否只是人类在内在的心灵世界所构拟的一种观念性的价值模型呢?在柏拉图看来,如果承认这一点,也就意味着把美本身的价值绝对性与终极意味交付于暗昧不明的人类主观世界,而这也就意味着价值的绝对性与终极性的丧失。
因此,柏拉图还进一步把美本身规定为一个绝对真实的、自足的实体性存在。
美本身既独立于现世中的一切实在的价值经验,也独立于一切人类主观的价值祈想,既不因美的事物的消亡而消亡,也不因人的主观好恶而有所变化,而是“永恒地自存自在,以形式的整一永与它自身同一”〔8〕P272。
柏拉图在《会饮篇》中以极大的热情对这一“神圣的纯然一体的”价值实体加以赞颂:“这种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
它不是在此点美,在另一点丑;在此时美,在另一时不美;在此方面美,在另一方面丑;它也不是因人而异,对某些人美,对另一些人就丑。
……那些美的事物时而生,时而灭,而它却毫不因之有所增,有所减。
”〔8〕P272-273值得注意的是,当柏拉图把美本身设定为自足的价值实体之时,实际上是把美本身提高到了本体论的层次上。
策勒尔指出:“从本体论上讲,它(指理念——引者)代表真正的存在,即自在之物。
”〔2〕P141自在之物既是实体。
柏拉图的理念本体论实质上是一种实体本体论。
因此,柏拉图指认美本身为绝对自足与自我同一的价值实体,也就是对美本身这一绝对的先验价值标准与终极的价值理想给予了本体论上的承诺,把美本身提升为一种本体性的价值。
作为本体性价值的美本身把先验价值的绝对性、终极价值的理想性与价值实体的自足性囊括于一身,在遥远的非现实的彼岸世界向凡尘的芸芸众生与纷繁物象投射出辉煌灿烂的价值之光,使世间万物相形见绌,从而激励着人类不满足于现实的生存状况,力图超拔于现世,追求灵魂的不朽与人生意义的永恒。
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承认:“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美本身’、‘善本身’、‘大本身’或‘美的理念’、‘善的理念’、‘大的理念’之说所诲示于人的是一种运思的智慧,更是一种人生教化,它从人的切己处说起,把心灵的关切引向终极。
”〔7〕P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