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美学观点柏拉图美学思想
- 格式:wps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7
浅析轴心时代的美学观与艺术—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的艺术美学观提到美学观,就不得不得到古希腊的柏拉图,柏拉图早期的理念论对于其美学思想的提出是具有决定性的,也是他首先从哲学的高度追问:美是什么?也就是从这个问题开始,人们开始投身于对美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探索与追问。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的确立对美学的发展而言都是重要的里程碑,它为美学的发展是具有奠基作用的,也为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大前提与方向。
一.柏拉图美学思想的产生基础(一)轴心时代概念的提出轴心时代概念的提出最早出现在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1949年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他第一次把公元前五百年前后,同时出现在中西方及印度等地区人类文化大突破的时代称为了“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在北纬30度上下(北纬25度~35度)的区间。
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与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在不同程度上发生着觉醒。
也就是说,这几个地方的人们已经开始了用理智、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
闻一多先生可能是我国最早意识到轴心时代现象的学者。
他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一文中有过涉猎到轴心时代的说法,“人类在进化的途程中蹒跚了多少万年,忽然对近世文明影响最大最深的四个古老民族——中国、印度、以色列、希腊都在差不多同时猛抬头,迈开了大步。
”[1]轴心时代各个文明的相同点在于每个文明中都出现了可以说是引领了这个时代的人物。
比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三位师徒,以色列犹太教的先知们、中国有孔子、老子、墨子、古印度有释迦摩尼……正是由于他们的出现使得世界文化的发展趋于多元化也具有不同的特色。
轴心时代各个文明的不同点在于古希腊的文明考虑的是人与自然秩序的关系,印度文明考虑的是人与超验世界的关系,而中华文明则是更多的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轴心时代概念的提出一直也影响着现在的文明正如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的“至今人类依然靠着那时所产生、所创造以及所思考的东西生活。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班级:工理1002班学号:***********姓名:***如果把苏格拉底比作古希腊的孔子的话,那么柏拉图就可以说是古希腊的孟子。
由于家庭背景,柏拉图在青少年时期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在青年时期非常热衷于文艺创作,写下过很对颂歌与抒情诗,柏拉图是著名的哲学家,同时他亦能称得上是一名美学家,为多数人所熟知的应该是他所提出来的理想国,即我们所说的乌托邦,以及柏拉图式恋爱,这一种恋爱是超脱物质与肉体的一种精神式恋爱。
有人把柏拉图称作“理想国中的哲学王”。
而我所要研究的是柏拉图的美学思想。
柏拉图曾写过一篇比较完善的、系统的论述美学思想的著作--《大希庇阿斯篇》。
这篇文章主要是以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形式来进行写作。
而经过广泛的阅读与思考,其中我们不乏可以总结柏拉图的几点美学思想:其一:美是相对的:美是需要比较的,正如文中所说“最美的猴子比起人来来说是丑的,最美的汤罐比起年青的小姐是丑的,年青的美丽小姐比起女神也是丑的”。
同时美不能孤立起来而谈,如柏拉图曾举例子而看“象牙和黄金也是一样,用得恰当,就使东西美,用得不恰当,就使它丑。
”我们不能单单去看某一样东西是否美丽,应该将其放到环境中,看其是否与环境相统一,相和谐。
世间万物都是有联系的,联系是事物最本质的特征,我们不能孤立的看待事物,应用联系、发展的眼光去观察,评价。
所以说,美是相对的。
其二:美是永恒的:美是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会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美不会随着时间的递增而减少,因为美本身既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仍就保持着不可侵犯的完整。
故我们不必担心美是否会消逝。
也许会有人提出疑问,昙花一现是美丽的,这种美是转瞬而逝的还是永恒的,如若是转瞬而逝的,那么不就与美的本质相悖了吗?而我想说的是:虽然昙花的让世人在外表上所看到的美丽只是一瞬间的事,但是这种美是永远存在于我们心中的。
昙花的美丽不仅给予我们视觉上的享受,但是更多的是心中对美丽的追求与喜爱。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美学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公元前427-347)是古希腊历史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也是古希腊文化最伟大的贡献者之一。
他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对美学的贡献。
在本文中,我将简要介绍柏拉图的美学观,以及它对西方文化产生的影响。
首先,关于柏拉图的美学观,其最重要的观点是“和谐和统一”,这是他主张艺术和人性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艺术是通过美丽的形式表达人性,所以美可以是统一和和谐的。
他认为,在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基础上,可以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形式,这就是柏拉图美学的核心理念,即“和谐和统一”的概念。
此外,柏拉图的美学观还认为,艺术的要素是秩序、美感、易见性和和谐感。
他认为,这些要素同时存在,才能够创造出富有内涵的艺术。
此外,他还指出,艺术有两个层次,一是抽象的美学层次,二是具体的实际表达层次。
这两个层次之间必须同时存在,才能够形成真正的艺术。
最后,柏拉图美学观的影响。
首先,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影响了西方文学,特别是古希腊和罗马文学,例如希腊米开朗基罗和罗马奥古斯丁,他们都受到了柏拉图美学的深刻影响。
此外,柏拉图的美学思想还影响了后来的欧洲艺术和建筑,他把“和谐和统一”的理念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使其成为维多利亚时代西方建筑的主要特征。
总的来说,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对西方文化有深远的影响,从文学到建筑,都反映出柏拉图的影子。
因此,柏拉图的美学观一直都受到
西方文化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它被认为是西方艺术创作的重要基础。
柏拉图的美学理论柏拉图(Plato)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重要的一位,他对于美学理论的探讨也是独具一格的。
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中,他提出了一种关于美的理念,这种理念在柏拉图美学理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美的本质、美的层次以及美的作用三个方面来探讨柏拉图的美学理论。
首先,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是超越感官世界的理念。
他认为,物质世界是不完美的,而真正的美存在于理念世界中。
对于柏拉图来说,美是一种超越于感官的理念,是一种永恒不变的存在。
物质世界中的美只是理念世界中美的影子,是对于理念世界中美的模仿。
因此,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美不是通过感官来感知的,而是通过理性思维来领悟的。
其次,柏拉图将美分为三个层次:物质美、形式美和理念美。
物质美是最低级的美,它是对于感官世界中物体的外在美感的体验。
然而,物质美是短暂的,它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形式美是对于物质世界中事物的内在本质的把握,它超越了感官的局限,是对于事物的真正理解。
最高级的美是理念美,它是对于理念世界中的真理的追求,是对于真理的领悟。
柏拉图认为,只有通过追求理念美,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最后,柏拉图认为美具有一种教育的作用。
他认为,通过美的教育,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达到更高的境界。
美的教育不仅仅是对于感官的培养,更是对于人的灵魂的培养。
通过对于美的追求,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培养自己的智慧。
柏拉图认为,只有通过美的教育,人们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完善。
综上所述,柏拉图的美学理论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长度。
他认为美的本质是超越感官世界的理念,美分为物质美、形式美和理念美三个层次,美具有一种教育的作用。
柏拉图的美学理论对于我们认识美的本质、追求美的境界以及实现自我完善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对于柏拉图美学理论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领悟美的真谛。
柏拉图音乐美学思想浅析【摘要】柏拉图音乐美学思想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等著作中提出的一种关于音乐的哲学思想。
柏拉图认为音乐是一种具有魔力的艺术形式,能够深刻影响人的心灵和道德观念。
在柏拉图的哲学体系中,音乐被视为对灵魂的一种教育,具有重要的道德和心理效果。
柏拉图认为音乐的作用不仅仅是娱乐,更重要的是能够塑造人的品格和修养。
他强调音乐的美和和谐对人的心灵具有深远的影响,并提倡通过音乐来进行人的道德修养。
柏拉图音乐美学思想对后世哲学家和音乐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奉为古代音乐美学的经典之作。
柏拉图音乐美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过于理想化,难以与现实音乐实践相结合。
柏拉图音乐美学思想在其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的同时也需要面对其不足之处进行批判和思考。
【关键词】柏拉图、音乐美学思想、音乐、哲学体系、影响、核心理念、后世、重要性、现实意义、不足之处1. 引言1.1 柏拉图音乐美学思想浅析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重要的代表之一,他对音乐的理解和审美观念在古代就备受赞誉,至今仍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柏拉图音乐美学思想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有人赞同他对音乐的观点,也有人对他的想法持不同看法。
但无论如何,柏拉图的音乐美学思想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西方音乐美学理论的重要基石之一。
在柏拉图看来,音乐是一种能够深刻影响人们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形式。
他认为,音乐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能够疗愈人们的心灵,引发内心的共鸣。
在他的哲学体系中,音乐被赋予了特殊的地位,被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艺术形式。
柏拉图的音乐美学核心理念主要包括对音乐的审美价值、音乐的作用和影响等方面的探讨。
他认为,音乐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还能够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柏拉图的音乐美学思想虽然有其独特之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无论如何,他的思想对后世的音乐美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我们理解音乐的本质和意义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从“理念论”看柏拉图美学思想[关键词]理念美本身模仿回忆理念论是柏拉图美学思想的核心。
柏拉图由此为基础研究了很多关于艺术与美的问题。
他区分了“美本身”和美的事物,探讨了理念的美和艺术的美,艺术的特征论和审美的过程。
本文也将从这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一、美的理论——理念1.“美本身”与美的事物我们知道柏拉图研究了美的本质问题,最早区分了“美本身”和美的事物。
“美本身”是柏拉图创造出来的词汇。
柏拉图认为存在一个纯粹的“美”,即“美本身”。
它与美的事物是对立和分离的,并且具有使事物美的功能。
在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中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的对话区分了“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这两个问题。
在对话中他们的讨论涉及了美是小姐、母马、竖琴、汤罐之类具有美的属性的具体事物吗?美是使事物显得美的质料或形式吗?美是某种物质或精神上的满足吗?美是恰当、有用或有益吗?美是否是由视觉和听觉引起的快感呢?《大希庇阿斯篇》这篇对话对美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区分了“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这两个问题。
柏拉图对美本身的追问被称为天才的追问,正是有了这个追问,西方才产生了美学。
2.理念论柏拉图区分了“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之后,并没有止步于此。
他进一步研究了“美本身”的来源和特征,以及使事物美的具体原因。
这也是他著名的理念论。
在柏拉图看来,纯粹的“美”是一种真实的存在。
现实世界中事物的美不仅是多种多样且富于表面,是现象的存在。
事物之所以被人们认为美是由于美的事物中具有“美本身”。
这是因为美的现象分有了美的本身、本质或美的理念。
所谓理念,就是那些被赋予以形而上学的实体性质的观念或原则。
美是一种既超越于物质世界,又独立于人心之外的形而上学的实体。
美的本质不在于自然事物,而在于“理念”。
“理念”是“自存自在”的,因此是永远没有变异和发展的。
事物的美是由于分有“理念”所形成的。
在这里,“理念”存在于理念的世界,人存在于可知的世界。
美学论文浅论柏拉图的美学观念一、柏拉图关于美学本质的探究关于“美”是什么,有人认为自然界中花草为美,有人认为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件是美的……关于这个问题想来是见仁见智的了。
柏拉图一句“美是难的”道出了想要探究什么是“美”却又的确不轻松。
柏拉图之前,毕达哥拉斯学派注重形式美,认为美就是数的和谐,觉得圆形是最美的,苏格拉底认为美在于有用。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不是向有些人所谓完全的否定前人对于美的观点,却是在继承中辩证的否定。
柏拉图提出了一组“二元对立”,即“理念实在/经验世界” (“理性/感性”)。
按照后来结构主义的观点,二元对立的一组概念作为核心概念出现,斜杠前的概念在地位上要明显优于斜杠后的概念(例如:天/地,生产力/生产关系)。
即柏拉图认为理念实在(理性)是第一性的,是作为本体出现的。
“理念论”是柏拉图美学思想的核心论点,在后人看来,他的哲学美学思想被认定为“客观唯心主义”的根源也便在此处。
将“理念”认定为核心存在,认为“理念”是绝对的、永恒的、固定的、不会随世事更替而更迭的。
这便和我们到家所讲的“道”有些类似,“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自然万物的法则,永恒存在,不会消亡,是万妙之门。
我们讲修身,很重要的便是悟道,柏拉图认为人们想要真正认识“真理”,便要感知“理念”。
在《理想国》第十卷当中,他阐述了一个经典的比喻,便是“三张床”的比喻,三张床分别由画家、造床匠、神制成的。
神造的床是“本质的床”、“真正的床”也是“自然的床”。
这样的床存在于“理念”,造床匠根据神造的床打造出的床在我们看来虽然是真切的存在的,却也是“模仿”出来的了,而画家看到造床匠造出的床而画出的床便是模仿本是模仿的成品了。
所以《理想国》中提到“如果我们把画家叫做那两种人所造的东西的模仿者,应该是最合适的。
”柏拉图是想借助这个比喻,来说明诗歌就和绘画一样,是“模仿的模仿”,“悲剧诗人既然是模仿者,他就像所有其他模仿者一样,自然地和王者或真实隔着两层。
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是文艺美学史上两位重要的美学家,一位是悲观主义者,一位是乐观主义者,请谈谈你对他们各自美学观念的理解。
柏拉图:在西方哲学史和文化史上树立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高峰,作为其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美学思想,也是恢宏玄奥、纷繁驳杂,涉及美学的诸多问题,其中对美学本体的探讨影响深远。
他从建设理想的城邦入手,抨击荷马等诗人对"美是理念"的偏离,他们的摹仿是失真的、歪曲的摹仿,这种失败的摹仿之后果是,不成功的作品将激起受众不安的、动荡的总之是没有确定性的情绪,大大有害于城邦的稳定。
在柏拉图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美学思想,虽然“同我们的观点相距很远,但是,他的美学观点同我们的美学观点毕竟存在着有益的和重要的联系。
柏拉图没有编纂出一个美学问题的系统汇编和基本原理,然而在他的著作中,他涉及了美学的全部问题。
总而言之,柏拉图“美是什么”的严肃提问和“美是难的”的庄严回答,为西方美学规定了一种先在范式的逻辑:美学以回答“美是什么”为宗旨,开启了西方美学史对美的本体的探索和美的本质的追问的艰难历程,可谓执中西美学之牛耳。
如果说两千年来的西方美学就是不断重答柏拉图之问的历史,似乎也不为过。
亚里士多德:关于艺术的理念主要是用创造性的临摹活动,指引人向着至善的目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真善美的统一.他把艺术理想分成理想化和典型化的两种临摹方式,他特别重视理想化的摹仿,被视为洪水猛兽的情感在观看悲剧的过程中有了着落,这些因观看悲剧而激起的怜悯和恐惧的情感最终又将得到净化.这既提升了希腊的艺术理想,也体现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之间的内在深刻的继承关系.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灵魂的一种净化作用,不会得到坏的影响.他的艺术目标是把真,善,美这三个因素集中统一起来,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善,追求至善至高的道德实践目的.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对"美的本质"的追问最终引向了两个不同的向度--柏拉图是艺术的悲观主义者,而亚里士多德因为对悲剧的维护,自然就荣膺艺术的乐观主义者。
97文|洪子杰柏拉图美学思想探究摘要:柏拉图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哲学家。
柏拉图的思想涵盖了哲学、美学、历史等多个领域,这为后人研究相关领域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而柏拉图的美学思想有其十分独到的一面,这使其成为后人学习的宝贵材料。
但是,由于其主观唯心主义的影响,以及他所生活的时代物质与精神层面上的限制等因素,导致了他的美学思想有不少问题成为后人批判的焦点。
这些都不影响我们带着辩证的思想来学习与探讨柏拉图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柏拉图;哲学;美学思想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在近两千年的整个西方美学史上都可谓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不论是美学的初学者还是在美学领域有一番造诣的学者。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都是必须要深入了解的必修课。
但是,由于柏拉图的大部分文稿都是以对话的形式所记录,而且绝大多数还是以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的名义和其他学者进行对话。
这就使得后人研究柏拉图美学思想的时候无疑增加了不少麻烦,文章中的思想到底是柏拉图的观点还是苏格拉底的观点。
不过这都并不影响柏拉图美学思想在西方美学史上的重要性,因为柏拉图是西方美学史上系统的提出美学思想的第一人,并且在他当时生活的那个时代是跨越式的发展。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个方面:一、美的理念说美的理念说是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提出来的,在文章中苏格拉底一直在询问希庇阿斯美是什么?而希庇阿斯的回答却是黄金、一位美丽的小姐、云石等。
因此他的回答都一一被苏格拉底所否定。
而苏格拉底想要得到的答案却是美就是那样一个理念,你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就是时时刻刻存在与那个地方这个理念是一切事物变成美的本质。
这个理念是永恒不变的,把它加到任何物体上不论是石头、黄金、还是人身上这个事物就变成美的了。
这个理念是先于一切就存在在那里的。
《大希庇阿斯篇》是柏拉图最初对美是什么进行的探讨。
这时他的美学思想的体系还没有建立完成,因此,这时候还是在和希庇阿斯对美是什么进行讨论。
在《大希庇阿斯篇》里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第一,就是柏拉图对提出“美本身”的存在。
柏拉图的美学观点柏拉图的思想是十分丰富的,并非是现在一些学者所认定的,就是一个客观的唯心主义者的早期代表,对于他的思想还需要进一步地深入研究与与讨论,本文就试着做一点这方面的工作。
柏拉图出身于奴隶主又是较显赫的贵族家庭,从小就受到过良好的教育。
成年后喜欢艺术和哲学,又受到奴隶制政治的影响和吸引。
在他成长的年代中,当时正是古代希腊奴隶主民主政治创建时期,也是奴隶主头子间争权夺利,主张要更民主些还是更****些,相互间血腥较量,垂死斗争的时期。
漫长的伯罗奔尼苏战争就是这一斗争现实的体现。
残酷的斗争现实,给予了柏拉图思想的深刻影响。
另外,希腊的两个较主要的宗教,如奥林匹克神和俄耳菲斯教的宗教意识对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再由于他成年中热爱诗歌和戏剧等艺术,所以古希腊以神话为题材的史诗和戏剧等,也在柏拉图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审美的种子。
总起来说,对柏拉图思想影响最为深刻的还是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如米利都派、毕达哥拉斯派、恩培多克勒、爱利亚派的自然哲学,智者派的社会哲学和伦理学。
其中对柏拉图思想影响最深的为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恩培多克勒的原始物质论,爱利亚派中的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变论,巴门尼德的宇宙实在抽象永恒不变论,苏格拉底以善为主的哲学与伦理学。
其中又以苏格拉底无惧无畏的恂道精神对柏拉图思想的成熟和以后的志向确立影响最大。
因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又是执友,所以可以这样说,苏格拉底的学说和品德,基本上就成为柏拉图学说建立最为主要的理论基础。
以上这些就是形成柏拉图思想较为直接的现实基础和原因。
柏拉图吸收如此丰富的古希腊文化,与他一生中勤奋学习读书,多次出游,广集人材,兴办学园有关。
据有关资料介绍,柏拉图一生的着作以柏拉图的名义流传下来的有30多篇对话和13封信,如《斐多》、《斐德罗》、《巴门尼德》、《国家》、《会饮》、《大希庇阿斯》、《智者》、《斐利布斯》、《蒂迈欧》、《法律》等等篇。
经过学者们多年的研究,大体上分辨了真伪,确定了着作的先后分期。
浅论柏拉图的美学观念【摘要】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家之一,他的美学观念被认为是古代美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本文将探讨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包括他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对艺术的态度、审美教育观念、对美的层次和价值的分析,以及与哲学体系的关系。
柏拉图的美学观念强调理念之美的超越性质,主张超脱感官的美。
在结论部分分析柏拉图美学观念的现代意义,评价其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对柏拉图美学观念的评价。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更深入了解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并探讨其在当代的重要性和影响。
【关键词】柏拉图,美学观念,美的本质,艺术态度,审美教育,美的层次,美的价值,哲学体系,现代意义,评价,影响。
1. 引言1.1 柏拉图的生平背景柏拉图(Plato)是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也是柏拉图学院的创始人。
他出生于公元前427年,出生在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
柏拉图的真实姓名是阿里斯泰克利斯(Aristocles),后来被人称为柏拉图,这可能是因为他的体格高大、肩宽腰窄,神态优雅,被人称为“宽广肩膀”的人。
柏拉图的父亲是名叫阿里斯泰德(Ariston)的雅典公民,母亲是名叫佩里克丽麦诺(Perictione)的雅典贵族女子。
柏拉图青年时就读于苏格兰的柏拉图学院,受到了苏格兰的哲学影响。
柏拉图在柏拉图学院中研究哲学、数学、政治等学科,他是苏格兰的学生,也是苏格兰的朋友。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深刻而广泛,对后世的哲学、政治和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包括《理想国》、《辩证法篇》等,涉及到美学、伦理学、政治学等领域。
他对美学的探讨使得他被后人誉为哲学史上最重要的美学思想家之一。
1.2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概述柏拉图的美学思想是古希腊哲学中重要的一部分,他对美的理解和追求影响了后世哲学家和艺术家的思考和创作。
柏拉图认为,美是真、善、美的统一体现,是最高的价值和最高的智慧。
他认为美不仅存在于艺术作品中,还存在于道德、思想和心灵之中,是超越感官的精神体验。
柏拉图批判了传统的艺术观念,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会误导人的感官和理性,使人远离真理和正义。
柏拉图美学思想总结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柏拉图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对美学的思考对西方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主要包括形式论、美的本质、艺术的作用等方面。
首先,柏拉图提出了形式论的概念。
他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由永恒的、不变的形式所支配的。
这些形式存在于一个超越感官世界的理念世界中。
在这个理念世界中,形式是真实的、永恒的,它们是事物的真正本质。
而感官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只是形式的模仿或参与。
柏拉图认为艺术家是从理念世界中获取启示,并将其表达在感官世界中的物质作品中。
其次,柏拉图对美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美是一种超越感官的观念,是一种理念世界中的形式。
美是与真善一样的真实存在,是伴随着真理和道德的,它是无私、正义和完美的。
柏拉图认为人们对美的欣赏和追求是一种对真理和完美的追寻,是灵魂的升华和超越。
此外,柏拉图认为艺术有一种教育的作用。
他认为艺术作品是启迪人类灵魂的工具,能够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艺术作品是一种对理念世界的模仿,它能够让人们感受到真实美的存在并激发人们的内心。
艺术家通过创作和表演,传达出理念世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引导人们追求真理和完美。
柏拉图认为优秀的作品应该具有真实性、完美性和道德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引导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和精神的升华。
然而,柏拉图对艺术的态度并不是完全肯定的。
他认为艺术作品只是形式的模仿,不能够直接展示真理和完美的本质。
因此,艺术作品只能够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而不能够给予人们真正的智慧和认识。
柏拉图担心通过感官世界中的艺术带来的欢愉和享受会成为人们追求真理的障碍。
因此,他主张要正确看待艺术,将之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来引导人们向着真理和完美的方向发展。
总的来说,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强调了形式的存在和真理的追寻。
他认为美是真理和完美的体现,艺术是人们对真美的追求和表达。
柏拉图通过形式论的概念和艺术的教育作用,向人们阐释了美的本质和艺术的意义。
虽然他对艺术的态度持有一定的保留,但这并不影响他对美和艺术的重要性的认识。
柏拉图的美学理想名词解释在古希腊哲学史上,柏拉图(Plato)可谓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他的创作多以对话形式呈现,其中也包括了他对美学的理想观点。
柏拉图的美学理想着眼于揭示美的本质、意义和价值,并试图提供一种建立在理性和精神层面上的模式。
本文将对柏拉图美学理想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探讨其深度和内涵。
1. 理念(Idea)柏拉图的美学理念中,理念是一个重要概念。
理念是超越感觉经验和物质世界的存在,是真实和永恒的。
“真实”的理念存在于柏拉图所谓的“理性世界”中,是一种完美、无缺的形式。
通过对于理念的领悟,才能真正抵达美的境地。
2. 理性世界(World of Forms)理性世界是柏拉图哲学中的一个概念,也是美学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理性世界中,理念和形式都是存在的。
与之相对,感觉世界(物质世界)是由理性世界中的理念逐渐参与和映照而来。
“理性世界”是柏拉图对于真实和完美的追求之地。
3. 灵魂(Soul)灵魂在柏拉图的美学理想中具有重要地位。
他将灵魂分为三个层次:欲望之魂、意志之魂和理性之魂。
灵魂的堕落源于欲望之魂的无限追求,而灵魂的拯救便来自于理性之魂。
只有通过理性之魂的修炼和学习,人们才能够回归理性世界,得以真正追求美的境地。
4. 美(Beauty)在柏拉图的美学理想中,美是一种形而上的和理念性的存在。
他认为,美是理性世界中的完美形式。
人们所见的物质世界中的一切美都只是理念美的映照和参与。
美的本质在于其完美、真实和永恒,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存在。
通过对于理念美的追求和领悟,人们可以在有限的物质美中感知和体验到一丝完美的影子。
5. 美的追求(Desire for Beauty)柏拉图强调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是一种内心深处的渴望。
美的追求来源于人们本性中的理性之魂,而非欲望之魂的无穷欲望。
通过追求美,人们可以逐渐超越欲望的束缚,回归至灵魂的理性部分。
美的追求是一种向上的力量,可以提升人的灵性和思想。
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中的美学思想文/心似海蓝蓝2022.9.10大概有以下几个要点:1,柏拉图美学的基础也就是他的“理念论”,现实世界是变化无常的,并不可靠。
究竟真实是那个永恒的理念世界,在那个真实的彼岸世界中,最高的理念,就是只有人才能了解和掌握的“至善的理念”。
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提出了“知识即美德”,美善合一,到了柏拉图通过“理念论”进一步完成了苏格拉底的学说。
如是,至善的理念,也是最真实的,同时是最美的。
这就形成了真善美合一的终极理念。
基于这个终极理念,就展开了美的七个层次。
2,美的七个层次美的身体,身体之美,灵魂之美,城邦之美,知识之美,美的海洋,美的知识。
美的身体是说单个人的身体,我们能直观到它是美的。
进而,我们就发现了不单单是这个人的身体美,普遍意义上的男人和女人的身体,都美,身体本身是美的。
这就是身体之美。
除了身体的外观之外,我们还能体会到此人有个内在的灵魂,它同样是美的,可以展现出不同的美德和品格,类似勇敢、明智、正义、审慎等等。
众多灵魂聚集在一起,就组成了城邦,城邦作为一个整体,同样有它的美,合作的美,制度的美,秩序的美。
城邦发展过程里就会建立各种知识,并运用知识来改造城市,改造人们的生活方式,知识的美就充分展现出来了,每个人都享受到了知识的美。
法律的知识,辩论的知识,建筑的知识,数学的知识,戏剧的知识,政治的知识,商业的知识,战争的知识。
等等,所有这些知识就汇聚成了一个美的海洋。
最后,就是关于美本身的知识,也就是美的最高形式,至善的理念。
这七个层次,有两条规律,从个别到普遍,从具体到抽象。
美的身体是个别的,具体的;身体之美,是普遍的,抽象的;灵魂之美是个别的,具体的;城邦之美,是普遍的,抽象的;知识之美是个别的,具体的;美的知识是普遍的,抽象的。
3,艺术是为生活服务的柏拉图的美学,也延伸出了他的艺术观,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艺术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人们的生活服务。
进而,柏拉图就区分了两种艺术家,一种是掌握了真知的艺术家,与哲学家并列排在城邦中的十种人的第一位。
浅论柏拉图的美学观念【摘要】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家之一,他的美学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看来,美不仅仅是外表的完美与和谐,更是一种超越感官的理念,是善与真理的象征。
他认为艺术作为模仿世界的产物,只能带来误导和迷惑,对社会没有实际益处。
柏拉图提出了一种超越艺术的审美标准,即只有追求智慧和灵魂的升华才能真正接近美的本质。
他的美学观念对后世形成了明显的对抗立场,例如与亚里士多德的审美观相悖。
尽管柏拉图的美学观念并不被所有人接受,但其强调对善和真理的追求,以及对灵魂的升华仍有着深远的意义,值得我们反思和探讨。
【关键词】引言: 柏拉图、美学观念、简介正文: 美的本质理解、审美观念、艺术关系、影响、后世结论: 价值、美学观念、柏拉图1. 引言1.1 柏拉图的美学观念简介柏拉图的美学观念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其著作中对美的思考和理解。
在柏拉图看来,美是超越感官世界的理念,是一种超越形而上学境界的完美之美。
美是绝对的、理念性的存在,在物质世界中只是其影子或表现形式。
柏拉图认为,美是真、善和美的统一体现,是对普遍理念的追求和体现。
他强调美的本质是美德和道德的体现,不仅是外在形式的美,更是内在灵魂的美。
柏拉图的美学观念深刻影响了后世思想家、艺术家和文化人。
他对艺术的质疑和对真正美的追求,塑造了西方哲学和美学的发展方向。
柏拉图的美学观念在西方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对艺术、文学、建筑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柏拉图美学观念的深入研究,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美的本质和意义,拓展我们对艺术、美学和人生的认识。
2. 正文2.1 柏拉图对美的本质理解柏拉图对美的本质理解主要体现在他所倡导的“理念之美”理论中。
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美不是来自于感官世界的具体形象,而是来自于超越感官世界的理念世界。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将美比喻为“理念之光”,认为真正的美是超越感官世界的观念,是一种纯粹而永恒的实体。
他认为,理念之美是智慧、真理和善良的结合体,是超越时空的绝对存在。
柏拉图的思想是十分丰富的,并非是现在一些学者所认定的,就是一个客观的唯心主义者的早期代表,对于他的思想还需要进一步地深入研究与与讨论,本文就试着做一点这方面的工作。
柏拉图出身于奴隶主又是较显赫的贵族家庭,从小就受到过良好的教育。
成年后喜欢艺术和哲学,又受到奴隶制政治的影响和吸引。
在他成长的年代中,当时正是古代希腊奴隶主民主政治创建时期,也是奴隶主头子间争权夺利,主张要更民主些还是更****些,相互间血腥较量,垂死斗争的时期。
漫长的伯罗奔尼苏战争就是这一斗争现实的体现。
残酷的斗争现实,给予了柏拉图思想的深刻影响。
另外,希腊的两个较主要的宗教,如奥林匹克神和俄耳菲斯教的宗教意识对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再由于他成年中热爱诗歌和戏剧等艺术,所以古希腊以神话为题材的史诗和戏剧等,也在柏拉图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审美的种子。
总起来说,对柏拉图思想影响最为深刻的还是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如米利都派、毕达哥拉斯派、恩培多克勒、爱利亚派的自然哲学,智者派的社会哲学和伦理学。
其中对柏拉图思想影响最深的为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恩培多克勒的原始物质论,爱利亚派中的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变论,巴门尼德的宇宙实在抽象永恒不变论,苏格拉底以善为主的哲学与伦理学。
其中又以苏格拉底无惧无畏的恂道精神对柏拉图思想的成熟和以后的志向确立影响最大。
因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又是执友,所以可以这样说,苏格拉底的学说和品德,基本上就成为柏拉图学说建立最为主要的理论基础。
以上这些就是形成柏拉图思想较为直接的现实基础和原因。
柏拉图吸收如此丰富的古希腊文化,与他一生中勤奋学习读书,多次出游,广集人材,兴办学园有关。
据有关资料介绍,柏拉图一生的着作以柏拉图的名义流传下来的有30多篇对话和13封信,如《斐多》、《斐德罗》、《巴门尼德》、《国家》、《会饮》、《大希庇阿斯》、《智者》、《斐利布斯》、《蒂迈欧》、《法律》等等篇。
经过学者们多年的研究,大体上分辨了真伪,确定了着作的先后分期。
现在比较公认的有25篇对话和1篇替苏格拉底作的《申辩》为柏拉图所作,在13封信中,一般认为第7封信比较可靠,被看作柏拉图的自传,但也有人存疑。
下面我们从柏拉图的一些公认的着作中,还有一些相关的研究的资料中来讨论一下柏拉图思想中的真善美的问题。
一、真实的存在与理念论柏拉图的宇宙观不是一般的纯自然哲学的宇宙观,而是自然与宗教和伦理相结合为一体的,为他后期思索所独创的宇宙观。
柏拉图的宇宙观虽然为罗素所否定,但肯定的人大有人在,我认为不可似罗素那样地轻易否定,而是要深入地研究,分清是非清红皂白。
首先是他的客观真实存在论。
在他的名篇《蒂迈欧》中,认为在整个宇宙中有四个方面的真实存在,其中有神、理念、空间和混沌物质元素。
柏拉图是有神论。
神是宇宙的第一真实存在,是宇宙的最高统治者,宇宙的创造者,他是永恒的,不变的实在。
但是,柏拉图所说的宇宙神与一般宗教的上帝基督不一样,宗教的上帝是万物的创造者。
柏拉图的神就不能创造理念、空间与物质的基本元素等。
也与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也不完全一样,有那么多的神话故事。
柏拉图所说的宇宙神只能是哲学道理中的自然神,是自然造化中的主宰者、指挥者、管理者和创造者。
在他讲神掌管宇宙,创造宇宙的时候,他有时又将其称为“工匠”、“宇宙之父”、“穆得革”等,因此,神对宇宙而言是一种外在的实体,在《政治家》中称为外来的力量。
其次是就是理念,它是宇宙中第二个真实的存在,是一个永恒的不变的实在。
在《巴门尼德》篇中称它们都是一个个单个独立的实体,排列在整个宇宙自然中,供神创世使用。
理念究竟是什么?从大量的篇章对话来看,理念就是神创造万物时所要用到的模型、标准样子。
如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说:“神用型与数来塑造它们”,这个型就是理念的意思。
由于型与数有关,所以理念又可以用我们现在理解的事物的本质规律的角度去理解,它是形成事物的内在原因。
如某种物质材料,在按某种加工程序、基本结构的加工制作,就一定会形成某种事物。
在柏拉图看来,宇宙形成之初,理念的实体与物质的实体是分离的,是分存于两个不同的世界。
是因为神要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这两种实体才在神的手里将其结合在一块,理念为模型,物质为材质,就如揉好的面粉按进模具中做成为各种各样的饼子一样,神用此方法就创造了有模有样的万事万物。
实际上,理念就是事物的本质规律。
再次就是空间。
空间在柏拉图的思想中是一种虚空的存在,就如我们常人所感知到的空房子、空地方一样,是一个存放东西的场所。
在《蒂迈欧》篇中,他就是这样认为的:“第三类存在是永久存在不会毁灭的空间,它为一切被造物提供存在场所。
”按我们现在的认识,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形式,它们是事物存在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但是柏拉图的思想中却把它们分割开来了。
认为时间是以后他造出来的。
如在《蒂迈欧》中说:“日、夜、月、年在天被造出来之前并不存在,是在建构天时造出来的。
”照此看来,存在的空间不仅是虚空的,而且还是静止的。
最后为宇宙物质混沌论。
在他看来,最早的宇宙物质是一个完全无序混沌不清的存在,而且它和神、理念等一样,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在。
这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就是水、火、土、气等四种元素。
因此仅从这一点来说,柏拉图不能完全将他说成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
在西方哲学史上,也有人不同意,而是定为二元论。
我认为二元论的说法较为贴切。
不过,这个物质的世界是一个变动不居,混乱无序的世界。
由于神的不满意,由于神的善意,在神的掌控改变下,这一世界才变得和谐有序,尽善尽美了。
但是变动不居的本性并未改变,因而世上的万事万物仍在不断地生成改变中。
它不似神和理念的世界那样永恒不变,始终如一。
这两个世界的区别就在于,物质的世界是感性的世界,“可见的世界”,永远在变化生成的世界。
虽然这个世界能让人类见到,但却不能了解到它们。
而神和理念的世界则是理性的世界,“可知的世界”,永恒不变的世界。
这个世界虽然是人能认识它,但却是一个看不到的世界。
这个两个世界的理论就是柏拉图二元论的思想根基。
这个“可见的世界”就是一个物质的世界。
但是,在这个物质的世界中,首先,是一个运动着不止,混沌无序的物质元素世界才是真实存在的世界,而经工匠创造过的现象世界,虽然有序运动,但又是一个变动不居不断生成的世界,因而这些常变常新的现象又是一种非存在、非真实的世界。
另一个“可知的世界”,虽然是真实的存在,但它们都不是物质的,而是神灵、灵魂和理念等。
因此这些东西与物质世界相比,它们又是不可见的似非实在的东西,它们只能靠心灵的理解,属于灵魂的范畴,因而自然就属精神的范畴。
由此可见,对柏拉图的思想下二元论的结论是完全正确的。
柏拉图有客观唯心主义思想,而且其思想是占主导地位的,但不是唯一的。
从早期希腊自然哲学中所吸取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也是不可抹杀的。
在柏拉图真实存在的世界里,除了神的存在高高在上,无可比拟外,理念的存在就是主要的。
因为理念除它是使宇宙事物存在的有序外,它还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共相”。
它相当于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概念、本质、一般等。
为什么概念、本质和一般的东西会变成为具体实在的呢,因在柏拉图的理念中,理念不是抽象的,而是相对具体的实在,所以又与我们所理解的概念、本质等有些不同,虽然它不是个别的具体实在,但却是类别的具体实在。
如他自己所举床的理念的例子,虽然这个床不是具体的某个床,但却是我们所见到的一般的具体床的应有样子或模型。
床的样子和模型虽然我们用肉眼见不到,但在我们的脑子里灵魂中就先验地存在着。
人对床的认识,就是凭着脑子里床的这个理念知识通过回忆去认识的。
因此,从认识论上说,柏拉图这种认识论是建立在先验的客观唯心主义灵魂回忆说的基础上。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斐多》、《斐德罗》、《斐莱布》等篇中见到,他认为人的灵魂是不灭,轮回转世的。
灵魂在永恒的可知世界里,早就对各种理念熟悉。
当灵魂进入一个出生了的人体后,灵魂随人体进入了一个可见的世界。
于是这个人的知识和理智,就是由理念所固有的知识和理智,然后通过灵魂的回忆后就可获得,人的教育与学习,只不过是灵魂回忆中的一种形式罢了。
另外,从目的论来说,柏拉图的理念论也是相当有份量的。
因为神要创造这个世界,其目的就是至高无尚的善。
在《蒂迈欧》篇中阐述宇宙的生成,神的动机与目的就是这样:神总是期望世界万物皆善,尽善尽美。
当他发现整个可见世界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紊乱无序的运动中时,他就想到有序、善和美等。
神就是用这个有序、至善和美来改造这个世界,而所使用的方法就是“用型与数来塑造它们”,也就是用理念来塑造它们。
这就是说,事物的尽善尽美是与存在的理念息息相关的,理念与美与善是相通的。
存在与非存在是相对立的,即真实与虚假是相对立的。
在这个宇宙中,属于非存在的,虚假的东西又是指的是什么呢?在柏拉图的阐述真实存在实体的同时,也谈到了属于非存在的东西,如镜子里所照出的一切东西;艺术家所创作的东西等等,因为它们都是“影子的影子”,都不是真实的存在。
其次是一般工匠所造的床,广泛而言,包括现实中所生成的一切事物,都是理念的影子,即柏拉图所说的对理念的“分有”或“模仿”等,因而也不属于真实的存在。
这里还有柏拉图受赫拉克利特“流变”说的影响,“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由此而形成的“生成”说的理论在内,即世上万事万物的生成都是在即生即灭,永不恒定,事物总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因而现在存在的事物,随时间的流变马上又不存在了。
与此相关,关于时间的的存在,柏拉图也认为只有现在时的时间才是真实的存在,而过去时与将来时,都只能是时间的影象而已,因而也是不存在的。
二、善的至高无尚和目的论善与善的理念在《国家》篇与《蒂迈欧》篇中阐述得最清楚。
善是至高无尚的体现,一是神是善的化身,或者说代表;二是善是知识和真理的源泉,又高于一切的知识与真理,比一切知识的对象“更有尊严更有威力”。
因此,善的理念是理念中最高的理念。
可以这样说,在这宇宙中,善与神是并驾齐驱的两个永恒的存在。
柏拉图善的理念的被“分有”或“模仿”,使宇宙处处充满着善的理念,这是神对宇宙善意的希望和创造的一种目的,是神的目的的具体体现。
神的善意就是希望宇宙不要混乱无序,而是和谐有序,尽善尽美。
所以神的善意就是一种善的目的。
这种善意的目的,体现在整个宇宙中就是和谐有序的自然,即自然的生成都是在理念的主导下形成,没有混乱无序的恶;体现在社会中就是和谐有序的理想国家,有会治国的国王,有善于保卫国土的勇士,有善于生产和管理的臣民。
大家各尽其责,各尽所能,和睦相处;体现在每个人的身上,就是四种美德的良好修养的统一,即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共同支配人的思想与行为。
与善相反的东西就是恶。
其恶之源,在自然来说,就是自然本身中的混乱。
如他在《伊庇诺米》中说:“无规范、无秩序、笨拙、无节奏、不和谐”等,就是恶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