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超高计算程序
- 格式:xls
- 大小:197.00 KB
- 文档页数:8
正确取1.5米
30.76552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爬高累积频率换算系数,对不允许越浪的堤防,爬高累积频
2%,对允许越浪的堤防爬高累积频率宜取13%
地震涌浪高度m0.5
根据《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5.2.3:确定
地震区土石坝的安全超高时应包括地震涌浪高
度,可根据设计烈度和坝前水深,取地震涌浪
高度为0.5~1.5m。
达旗地震烈度为七度
Kp
积频率为5%的爬高值R 5%。
2、《堤防工程设计规范》:爬高累积频率换算系数,对不允许越浪的堤防,爬高累积频率宜取
宜取13%
累积频率宜取
R0
值
1%
的爬高值R5%。
越浪的堤防,爬高累积频率宜取2%,对允许越浪的堤防爬高累积频率取13%。
史上最全的超高计算方法超高计算方法超高底面、顶面如何计算?模板面积包含超高模板了吗?软件如何设置超高模板才是正确的?一、超高计算思路砼构件超高计算思路:判断是否超高 ---> 计算超高的计算高度 ---> 根据超高计算方法出量下面我们以柱为例详细解释超高各个计算规则的含义二、超高计算规则在软件中的设置在广联达广联达土建算量软件中,计算设置--选择构件-选择计算规则三、判断超高1、判断超高的方法:“超高顶面-超高底面”与“超高起始判断高度”进行比较,大于则计算超高,小于等于则不计算2、超高起始判断高度(m):砼构件支模底面至超高顶面的高度大于“超高起始判断高度”时,即计算超高。
3、超高顶面计算方法:0 柱顶标高、1 柱顶标高扣板厚、2 柱顶标高扣梁高注意:柱顶是指柱图元属性值里的柱顶标高值。
选择柱顶标高扣梁或板时,只有梁、板与柱的顶标高相交时才会扣减。
4、超高地面计算方法:0 楼地面、1 室外地坪或楼地面、2 有地下室按楼地面,无地下室按室外地坪或楼地面注意:楼地面、室外地坪或楼地面不区分有无地下室四、超高起始计算高度超高起始计算高度是指柱从这个高度以上的部分计算超高。
可以输入具体的高度,或选择“从底开始全部计算超高”。
例如有些地区规则中规定柱高超过3.6m时计算超高,计算时需要按柱全高计算。
五、超高分段计算方法超高分段计算方法分为4种,以柱子为例:柱截面尺寸为:400mm*400mm,超出3.6m以上每增1m计算一个超高,不足1m 按1m计算,计算柱的超高模板面积(1)选项0(不分段,计算总量):柱顶标高-柱底标高柱超高模板面积=0.4*4*1.4=2.24㎡(2)选项1(不分段,计算总量×超高系数)超高系数=超高顶面-超高起始高度=5-3.6=1.4m柱超高模板面积=(0.4*4*1.4)*1.4=3.136㎡(3)选项2(不分段,计算总量×超高数量)超高分段高度:每超过多少米,“超过3.6m时,每超过1m(不足1m者按1m计)”超高数量取舍方法有三种方式:不足分段高度或舍去;或进一;或四舍五入超高数量=(超高顶面-超高起始高度)/超高分段高度,然后取整超高数量:5-3.6=1.4m,不足1m按照1m计算,所以超高数量为2柱超高模板面积=(0.4*1.4*4)*2=4.48m2(4)选项3(分段,计算分段量×各段相应超高数量的总和)按照规定,此柱5m应该分为2段计算,一段为1m,一段为0.4m,柱超高模板面积=((0.4*1)*4)*1 + ((0.4*0.4)*4)*2=2.88m2注意:超高算法按各地计算规则默认设置,但有些规则未明确注明,当出现这种情况时请按上述介绍的四种算法调整。
1.超高的过渡方式由于本设计的道路等级为高速公路,所以超高的过渡为有中间带道路的超高过渡。
有中间带的道路行车道,在直线路段的横断面均为以中间带为脊向两侧倾斜的路拱。
路面要由双向倾斜的路拱形式过渡到具有超高的单向倾斜的超高形式,外侧逐渐抬高,在抬高过程中,行车道外侧是绕中间带旋转的,若超高横坡度等于路拱横坡,则直至与内侧横坡相等为止。
本设计采用的是绕中央分隔带边缘旋转。
2.超高过渡段长度的确定(1) 超高缓和段的长度按下式计算:p iL c∆=/ B式中:cL——超高缓和段长度(m);β——旋转轴至行车道(设路缘带时为路缘带)外侧边缘的宽度(m);i∆——超高坡度与路拱坡度的代数差,%P ——超高渐变率,即旋转轴线与行车道(设路缘带时为路缘带)外侧边缘线之间的相对坡度;为了行车的舒适,超高过渡段应不小于按上式计算的长度。
但从利于排除路面降水而考虑,横坡度由2%过渡到0%路段的超高渐变率不得小于1/200,即超高不该设置的太长。
一般情况下,在确定缓和曲线长度时,已经考虑了超高过渡段所需的最短长度,故一般取超高过渡段长度L与缓和曲线长度s L相等。
c本设计中,圆曲线半径均小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圆曲线半径,因此都设置了超高过渡段。
3、资料整理已知本路段在一般地区设计为高速四车道,设计速度为100km/h,R分别为1500m、1600m、转角左为29°46′53.9″,转角右为22°58′40.2″,缓和曲线Ls分别为250 m、220 m,路拱横坡度为2%。
3.1、公路超高渐变值3.2、圆曲线和超高值3.3、各公路等级路基宽度计算其超高过渡段长度。
平曲线半径R =1500m 。
高速公路该公路设计速度100km/h ,由R=1500 m ,s L =250 m 可知超高值为3%,故采用绕中央分隔带边缘旋转,超高渐变率取1/225,旋转轴边缘至行车道边缘(若有路缘带,至路缘带边缘)。
即据规范确定路拱横坡%2=g i ,土路肩坡度为%3=j i ,由此确定缓和段曲线长度:25.146225/1%)2%3(13'=+⨯=∆⨯=PiC B L 取150m缓和曲250=S L >150=C L 取250=S L 时,横坡从路拱坡度(-2%)过渡到超高横坡3%的超高渐变率:3841250%)2%3(131=+⨯=P <3301 又因为不设超高的半径为4000,此点距ZH 点距离为:L=75.934000250150040002=⨯=A 根据此条件确定的超高缓和段长度为:250-93.75=156m ,此时横坡从路拱坡度(-2%)过渡到超高横坡(2%)时的超高渐变率: P= 2401156%)2%3(13=+⨯>3301(2) 计算各桩号处超高值:b j1j2b B1b b 1Bb j2j1b 图3.4 超高计算点位置图图中: B ——行车道宽度;1b ——内侧路缘带; 2b ——外侧路缘带;1j b ——硬路肩宽度; 2j b ——土路肩宽度; g i ——路拱横坡度; j i ——土路肩横坡度;c i ——超高横坡度。
5800平曲线超高、加宽计算程序5800CG JK JSLbI 0:Cls:“Z H”?C:“H Z”?E:“L B K”?A:“H P”?B:“Z-,Y+”?Z:“L S”?G:“C G”?P:“J K”?X←∣P+B→O: 0.04G÷O→N:Goto 1←∣LbI 1:Cls:D o:“C D,<0=﹥R e t u r n!”?S:I f S<0:T h e n G o t o0:I f E n d←∣S<C=﹥Goto5←∣S>E=﹥Goto5←∣S>C+G=﹥Goto2←∣N+C→H:(S-C)/G→L:L O-B→I:L X+A→J←∣I f S<H:T h e n-B J→D:A I→F:E l s e-I J→D:A I→F:IfEnd←∣Goto4←∣LbI 2:S>E-G=﹥Goto3←∣X+A→J:-P(A+X)→D:A P→F: Goto4←∣LbI 3:E-N→K:(E-S)/G→L:(4L3-3L4)X+A→J:L O-B→I←∣I f S<K:T h e n-I J→D:A I→F:E l s e-B J→D:A I→F:IfEnd←∣Goto4←∣LbI 4:If:Z<0: J→H:A→K:D→L:F→M:Goto6:IfEnd←∣If Z≥0:T h e n A→H:J→K:F→L:D→M:Goto6:IfEnd←∣LbI 5:A→H:A→K:-BA→L:-BA→M:Goto6←∣Lbl 6:C l s←∣“Z K=”:L o c a t e4,1,H←∣“Y K=”:L o c a t e4,2,K←∣“Z-H=”:L o c a t e5,3,L←∣“Y-H=”:L o c a t e5,4,M▲Goto1←∣Lbl 0:C l s:“R e t u r n”:S t o p←∣说明:该程序适用于绕中轴旋转的一、二级公路,在三、四级公路上,有的设计也采用Ⅰ类加宽(本程序),有的则采用Ⅱ类加宽,只需将Lbi3中的=(4L3-3L4)X+A→J 改为L X+A→J即可。
BG:(标高计算式程序)Lbl 1:Abs(.01(I-J)R÷2)-﹥T:If Z≥L+T:Then Goto 4:IfEndIf Z≥L-T:Then Goto 3:IfEndLbl 2:H+.01(Z-L)I-﹥B: Goto 5Lbl 3:H+.01(Z-L)I+(J-I)(Z+T-L)2÷(2R Abs(J-I)) -﹥B:Goto 5 Lbl 4:H+.01(Z-L)J-﹥B:Goto 5Lbl 5:BH——竖曲线顶点高程I——后坡J——前坡L——竖曲线顶点桩号B——设计高程R——圆曲线半径GX:(挂线高计算主程序)Lbl 0:“U=”?U: “Z=”?Z:If U=0: Then ?L:?H:?I:?J:?R: “Z=”?Z:Prog“BG”:“B=”:B▲“P=”?P:P:Goto 4: IfEndIf U=1: Then Prog“L1”:Prog“PY”:Goto 1: IfEndIf U=2: Then Prog“L2”:Prog“PY”:Goto 1: IfEndIf U=3: Then Prog“L1”:Prog“PZ”:Goto 1: IfEndIf U=4: Then Prog“L2”:Prog“PZ”:Goto 1: IfEndIf U=5: Then Prog“L3”:Prog“PZ”:Goto 1: IfEndIf U=6: Then Prog“LA”:Goto 2: IfEndIf U=7: Then Prog“LB”:Goto 2: IfEndIf U=8: Then Prog“LC”:Goto 2: IfEndIf U=9: Then Prog“LD”:Goto 2: IfEndIf U=10: Then Prog“LE”:Goto 2: IfEndLbl 1:Prog“BG”:Prog“HP”:“B=”:B▲“P=”:P▲Goto 3Lbl 2:Prog“BG”:“B=”:B▲“P=”:?P :Goto 3Lbl 3: “S=”?S: “W=”?W: “E=”?E: “N=”?N:Lbl 4:((B-W) -(S-N) ÷1000+.01P(E-1))×1.31+.2-﹥M: “GX=”:M▲If E≠13.5: Then Goto 3:Else E=13.5: “V=”?V:Z+V-﹥Z: Goto 0: IfEndTX:(抬线高计算主程序)Lbl 0:“U=”?U: “Z=”?Z:If U=0: Then ?L:?H:?I:?J:?R: “Z=”?Z:Prog“BG”:“B=”:B▲“P=”?P:P:Goto 4: IfEndIf U=1: Then Prog“L1”:Prog“PY”:Goto 1: IfEndIf U=2: Then Prog“L2”:Prog“PY”:Goto 1: IfEndIf U=3: Then Prog“L1”:Prog“PZ”:Goto 1: IfEndIf U=4: Then Prog“L2”:Prog“PZ”:Goto 1: IfEndIf U=5: Then Prog“L3”:Prog“PZ”:Goto 1: IfEndIf U=6: Then Prog“LA”:Goto 2: IfEndIf U=7: Then Prog“LB”:Goto 2: IfEndIf U=8: Then Prog“LC”:Goto 2: IfEndIf U=9: Then Prog“LD”:Goto 2: IfEndIf U=10: Then Prog“LE”:Goto 2: IfEndLbl 1:Prog“BG”:Prog“HP”:“B=”:B▲“P=”:P▲Goto 3Lbl 2:Prog“BG”:“B=”:B▲“P=”:?P :Goto 3Lbl 3: “S=”?S: “W=”?W: “E=”?E: “N=”?N:Lbl 4:(B-W)+.01P(E-1) -(S-N) ÷1000-﹥M: “TX=”:M▲If E≠0: Then Goto 3:Else E=0: “V=”?V:Z+V-﹥Z: Goto 0: IfEnd E——距中桩距离N——前视读数S——视线高U——条件语句V——桩号递进参数W——结构层厚度Z——所求桩号HP:(超高缓和段前后等长的线性横坡计算子程序)If Z≤A:Then -2-﹥P: Goto1:IfEndIf Z≤A+C:Then -2+(F+2)(Z-A) ÷C-﹥P: Goto1:IfEndIf Z≤A+C+O:Then F-﹥P: IfEndIf Z≤A+O+2C:Then -2+(F+2)(A+O+2C-Z) ÷C-﹥P: Goto1:IfEndIf Z>A+O+2C:Then -2-﹥P: Goto1:IfEndLbl 1:本程序超高是绕中轴旋转起讫点的横坡是-2(设定中央分隔带边缘高于路面外侧边缘横坡为负)A——前超高缓和段起点桩号C——超高缓和段长度F——全超高段横坡O——全超高长度P——所求桩号横坡HP1 (超高缓和段前后不等长的线性横坡计算子程序):If Z<A: Then -2→P: Goto 1:IfEndIf Z≤A+L:Then -2+(F+2)(Z-A)/L→P: Goto 1:IfEndIf Z≤A+L+ O: Then F→P: Goto 1:IfEndIf Z≤A+ L+O+C: Then -2+(F+2)(A+ O–Z)/C→P: Goto 1:IfEndIf Z>A + L+O+C: Then -2→P: Goto 1:IfEnd本程序超高是绕中轴旋转起讫点的横坡是-2(设定中央分隔带边缘高于路面外侧边缘横坡为负)A——前超高缓和段起点桩号L——前超高缓和段长度C——后超高缓和段长度F——全超高段横坡O——全超高长度P——所求桩号横坡HP2:(3次抛物线性横坡计算子程序)If Z≤A:Then P-﹥P: Goto1:IfEndIf Z≤Q:Then (Z-A)÷(Q-A)-﹥K: P+(3K2-2K3)(F-P) -﹥P: Goto1:IfEndIf Z>Q:Then F-﹥P: Goto1:IfEndLbl 1:本程序超高是绕中轴旋转(设定中央分隔带边缘高于路面外侧边缘横坡为负)A——横坡变化段起点桩号; P——(是过渡值)横坡变化段起点横坡Q——横坡变化段终点桩号;F——横坡变化段终点横坡P——所求桩号横坡L1..或LA...等:(竖曲线数据库)If Z≤××× :Then ×××-﹥I : ×××-﹥J :×××-﹥L :×××-﹥H :×××-﹥ R : Goto 1: IfEnd………Lbl 1:PY或PZ(横坡数据库)If Z≤Q+O:Then ×××-﹥A: ×××-﹥Q:×××-﹥P :×××-﹥F : Goto 1: IfEn d………Lbl 1:谢谢发贴:+26 分【测量空间】[0查看楼主其它文章<<返回→回复内容只查看楼主与本人回复沙发:老第楼主11-1-22 12:57L1,2,3.A,B,C....等是线路命名子程序库,如断链,分离式路基所需而设。
计算道路超⾼lisp先来了解⼀下超⾼的概述,道路设计时为什么要设置超⾼呢?超⾼是指车辆在弯道上⾏驶,为了抵抗离⼼⼒的作⽤,常需要设置超⾼。
即由直线路段的双向横坡路⾯通过超⾼缓和段过度到全超⾼的单向横坡路段。
在设计中如何知道超⾼被明确的设置呢?只要知道横断⾯在超⾼过渡段上任何⼀点与⾼程基准点的⾼差被明确的确定,这个时候超⾼设置就能明确的反映出来。
在了解超⾼之前,⼤家打清楚的了解道路横断⾯的⼏个关键点位和轴线。
⾸先是设计基准点,⾼程基准点通常采⽤路肩边缘点、路中线点或中央分隔带边缘点。
另外⼀个就是轴线,为了保证超⾼过渡的平稳连续,需要在路⾯的三个轴线,也就是路中线、内存路⾯边缘线或外侧路⾯边缘线将路⾯进⾏旋转。
从⽽达到双向横坡果断到单向横坡的⽬的。
最后⼀个为了让超⾼计算更加清晰,还需要明确横断⾯上的⼏个代表点,以道路左转为例。
有左侧也就是内侧路肩边缘、内侧路⾯边缘、路中、和右侧也就是外侧路⾯边缘、路肩边缘这五个代表点。
道路右转同理。
好了,接下来开始说超⾼了。
1 超⾼的过渡⽅式超⾼的过渡⽅式分为有中央分隔带和⽆中央分隔带两种。
1.1⽆中央分隔带1.1.1、当超⾼等于路拱横坡时,只需要将外侧⾏车道绕中线逐渐抬⾼旋转⾄于内侧横坡相等。
1.1.2、当超⾼⼤于路拱横坡时,可以采⽤三种⽅式过渡:①绕中轴旋转;②绕内边轴旋转;③绕外边轴旋转。
这⾥有适⽤于新⼿的⼀个⼩技巧,在超⾼过渡前1-2m,把路肩抬⾼⾄和路⾯同坡,然后再开始旋转。
绕中轴旋转:将外侧车道绕路中线旋转,等到与内侧横坡相同时,整个断⾯⼀起再绕中线旋转,直到超⾼值。
这种⽅法可保持中线⾼程不变,多⽤于旧路改建。
绕内边轴旋转:将外侧车道绕路中线旋转,等到与内侧横坡相同时,整个断⾯⼀起再绕内侧到边缘线进⾏旋转,直到超⾼值。
这种⽅法利于路⾯纵向排⽔,多⽤于新建道路。
绕外边轴旋转:先将外侧车道绕外边线旋转,内侧车道随着中线的降低⽽降低,构成单向横坡后,整个断⾯⼀起再绕外侧边线旋转,直到超⾼值。
1.超高方式3种①绕路面内边缘旋转(常用)②绕路面中心线旋转(多用于旧路改建,以便控制中线标高)③绕路面外边缘旋转(路基很高或从路容考虑时才可能采用)2.超高缓和段长度Lc=B*▵i÷P(B为旋转轴到外侧路边缘距离,▵i为超高度与旋转轴外侧路拱度之代数差,P为超高渐变率,一般来说Lc采用缓和曲线长度L1)3.超高值的计算⑴第一种方式(内副路面坡度保持不变,外副路面绕路中心线旋转,旋转至和内副路面同坡度时,全副路面绕内边缘旋转到超高度。
)①正常断面h中=a*i2+b/2*i1 h内=h外=0②提肩断面(距缓和段起点1-2m内完成提肩。
即路肩坡度和路面坡度一致)h中=a*i2+b/2*i1 h内=h外=a(i2-i1)③双坡断面h内=a*i2-(a+e x)*i1 (e x=x/Lc*e) (e为加宽值,x为缓和段内任意计算点到缓和起点的距离。
)h中=a*i2+b/2*i1h外=h1*x/L1+a(i2-i1) ( L1=i1/ib*Lc h1=(b+2a)*i1 )④旋转断面(X≥L1)h内=a*i2-(a+e x)*i x (i x=x/Lc*i b;i b为超高)h中=a*i2+b/2*i xh外=a*i2+(a+b)*i x⑤全超高断面h内=a*i2-(a+e x)*i bh中=a*i2+b/2*i bh外=a*i2+(a+b)*i b⑵第二种方式(内副路面坡度保持不变,外副路面绕路中心线旋转,旋转至和内副路面同坡度时,全副路面绕路中心线旋转到超高度。
)①正常断面h中=a*i2+b/2*i1 h内=h外=0②提肩断面(距缓和段起点1-2m内完成提肩。
即路肩坡度和路面坡度一致)h中=a*i2+b/2*i1 h内=h外=a(i2-i1)③双坡断面h内=a*i2-(a+e x)*i1 (e x=x/Lc*e)h中=a*i2+b/2*i1h外=h1*x/L1+a(i2-i1) ( L1=2*i1/(i b+i1)*Lc h1=(b+2a)*i1 ) ④旋转断面(X≥L1)h内=a*i2+b/2*i1-(a+e x+b/2)i x ( i x=x/Lc*i b-(Lc-x)/Lc*i1 ) h中=a*i2+b/2*i1h外=a*i2+b/2*i1+(a+b/2)i x⑤全超高断面h内=a*i2+b/2*i1-(a+e+b/2)*i bh中=a*i2+b/2*i1h外=a*i2+b/2*i1+(a+b/2)*i bFx-5800平曲线超高、加宽计算程序(已测试)CG --- JKLbI 0:CIs:“ZH”?C:“HZ”?E:“LBK”?A:“I1”?B:“IC”?P:“Z-1,Y+1”?Z:“LS1”? G:“LS2”? N:“JK”?X←LbI 1 :CIs:DO:“CD,<0=>Return”?S: “SJBG=”?Y:If S<0 Or S>E:Then Goto 0:If End ←G=0=>Goto5 ←N=0=>Goto5 ←S<C=>Goto5 ←S>E=>Goto5 ←S>C+G=>Goto2 ←0.04G÷(P+B)+C→H:(S-C)÷G→L:L(P+B)-B→I: LX+A→J←If S<H:Then -BJ→D:AI→F:EIse -IJ→D:AI→F:If End ←Goto4←LbI 2 :S>E-N=>Goto3 ←X+A→J:-P(A+X)→D:AP→F:Goto4 ←LbI 3 :E-0.04N÷(P+B)→K:(E-S)÷N→L:LX+A→J:L(P+B)-B→I←If S<K:Then -IJ→D:AI→F:EIse -BJ→D:AI→F:If End ←Goto4←LbI 4:If Z<0:Then J→H:A→K:D→L:F→M:Goto6:If End ←If Z≥0:Then A→H:J→K:F→L:D→M:Goto6:If End ←LbI 5 :A→H:A→K:-BA→L:-BA→M:Goto6←LbI 6:CIs←“ZK=”:Locate 4,1,H◢“YK=”:Locate 4,2,k◢“Z-H=”:Locate 5,3,L◢“Y-H=”:Locate 5,4,M◢“HL=”:Y+L◢“HP=”:Y◢“HR=”:Y+M÷K*L◢“IZ(%)=”:L÷H*100◢“IY(%)=”:M÷K*100◢Goto1←说明:该程序适用于绕中轴旋转的一、二级公路,三、四级公路设计I 类加宽可用,II 类加宽需将LbI 3 =(4L^3-3L^4)X+A→J改为LX+A→J 即可。
1超高的设计有几种,有的按渐变率确定超高渐变段的长度的;有的设计是按内插法计算超高横坡,有的是按三次抛物线计算超高横坡.据我个人的经验,珠三角地区一般都有三次抛物线的超高设计出现,但上面的计算方法它会列出计算的公式.
2下面这种方法可能叫超高渐变率
B是旋转轴到行车道外侧边缘的宽度。
ix=(ig+ih)*x/Lc-ig。
ig为路拱横坡值,ih为超高横坡度,x为超高缓和段中任意一点至超高缓和段起点的距离。
Lc为最下超高过渡段长度。
路线上每个缓和曲线都换有个超高渐变率,L(要求点到直缓点的距离)i1(直线段横坡),i2(圆曲线上的超高横坡)i(要求点横坡),i=i1+LP,P(超高渐变率)=(i2-i1)/l,l(缓和曲线上度)
3,4800超高计算程序
Lbl 1:”N(1-2)”:A”I1”:B”I2“:C”K1“:D”K2“:{K}:K>D=>Goto 9△K<C=>Goto 9△
N=1=>Goto 3△N=2=>Goto 2△
Lbl 2:X=K-C:L=D-C
I=A+(2X÷L-3)×((A-B)X2÷L2
Goto 4
Lbl 3:E=(B-A)÷(D-C)
D<0=>E=-E△
I=A+(K-C)E
Lbl 4:”I=”:I◢
Goto 1
Lbl 9:”END”
给条程序给你4800的,
(1-2)。
1线型。
2三次抛物线
I1。
起点横坡
I2。
终点横坡
K1。
起点桩号
K2。
终点桩号K。
所求桩号。
一、平曲线加宽、超高程序符号A—路肩宽度 B—路面宽度 I0—路肩坡度 I1—路拱坡度IB—超高横坡 IX—路线纵坡,上坡为正,下坡为负 BJ—路面加宽值BJX—X距离处路面加宽值 W—未加宽前路面宽度 WS—待求定的路面加宽值M—加宽缓和段起点桩号 N—加宽缓和段终点桩号 HN—路基内缘与设计高之高差HW—路基外缘与设计高之高差超高及加宽计算⑴.功能及适用范围①.绕中轴旋转的超高及加宽计算。
②.绕中轴旋转的超高及加宽计算。
⑵.有关规定①.当线形设计须采用较长的回旋线时,横坡坡度由2%(或1.5%)过渡到0%路段的超高渐变率不小于1/330。
超高过渡应在回旋线全长范围内进行。
当超高渐变率太小时,超高的过渡可设在回旋线的某一区段范围之内。
②.路肩横坡:A、直线路段的路肩横坡可与行车道横坡相同。
B、曲线段的路肩横坡:当硬路肩宽度≥2.25米时,曲线外侧路肩横坡的方向及其坡度值见表1。
路肩横坡方向及其坡度值当硬路肩宽度<2.25米时,曲线外侧路肩横坡的方向及其坡度值与行车道相同。
路肩横坡方向与坡度变化处应设过渡段,过渡段的渐变率规定见表2。
2路肩的横坡改变倾斜方向的旋转轴为路缘带外侧边缘。
⑶.程序清单:①.中轴旋转ZHONG K“I1”Z=0Goto 1:Goto 2Lb1 1I“I0”H“HP”=-(AI/100+BK/200Goto 9Lb1 2C“ZH”:J“IB”:S“LS”X=Abs(Q-C)F=0Goto 3:Goto 4Lb1 3D=-K/100+(K+J)*X/100*XH“HW”=D(A+B/2Goto 9Lb1 4W“BJ”L=2KS/100((K+J)/100)M=0Goto 5:Goto 6Lb1 5G“BJX”X<L Goto 7:Goto 8Lb1 6P=X/SG“BJX”=(4P^3-3P^4)X<L Goto 7:Goto 8Lb1 7H“HN”=-(A+B/2+G)Goto 9Lb1 8H“HN”=-(A+B/2+G)Lb1 9符号意义操作符号及意义HP—直线、ZH(HZ)、ZY(YZ)点路基边缘与设计高之高差。
一、缓和曲线缓和曲线是设置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或大圆曲线与小圆曲线之间,由较大圆曲线向较小圆曲线过渡的线形, 是道路平面线形要素之一。
1 .缓和曲线的作用1 )便于驾驶员操纵方向盘2 )乘客的舒适与稳定,减小离心力变化3 )满足超高、加宽缓和段的过渡,利于平稳行车4 )与圆曲线配合得当,增加线形美观2 .缓和曲线的性质为简便可作两个假定:一是汽车作匀速行驶;二是驾驶员操作方向盘作匀角速转动,即汽车的前轮转向角从直线上的0 °均匀地增加到圆曲线上。
S=A2/ρ (A :与汽车有关的参数)ρ=C/s C=A2由上式可以看出,汽车行驶轨迹半径随其行驶距离递减,即轨迹线上任一点的半径与其离开轨迹线起点的距离成反比,此方程即回旋线方程。
3 .回旋线基本方程即用回旋线作为缓和曲线的数学模型。
令:ρ=R ,l h=s 则l h=A2/R4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缓和曲线越长,其缓和效果就越好;但太长的缓和曲线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这会给测设和施工带来不便。
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应按发挥其作用的要求来确定:1 )根据离心加速度变化率求缓和曲线最小长度为了保证乘客的舒适性,就需控制离心力的变化率。
a1=0,a2=v2/ ρ ,a s= Δ a/t ≤ 0.62 )依驾驶员操纵方向盘所需时间求缓和曲线长度(t=3s)3 )根据超高附加纵坡不宜过陡来确定缓和曲线最小长度超高附加纵坡(即超高渐变率)是指在缓和曲线上设置超高缓和段后,因路基外侧由双向横坡逐渐变成单向超高横坡,所产生的附加纵坡。
4 )从视觉上应有平顺感的要求计算缓和曲线最小长度缓和曲线的起点和终点的切线角β 最好在3°——29°之间,视觉效果好。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按行车速度来求缓和曲线最小长度,同时考虑行车时间和附加纵坡的要求。
5 .直角坐标及要素计算1 )回旋线切线角(1 )缓和曲线上任意点的切线角缓和曲线上任一点的切线与该缓和曲线起点的切线所成夹角。
安装工程超高费计算规则【最新版】目录1.安装工程超高费的定义与影响因素2.计算安装工程超高费的方法3.实际案例与注意事项正文一、安装工程超高费的定义与影响因素安装工程超高费是指在高层建筑或超高层建筑中,因建筑高度超过一定标准而需要额外支付的费用。
影响安装工程超高费的因素主要有建筑的高度、所在地区、施工工艺等。
在我国,安装工程超高费的计算规则主要依据各地区建筑行业的相关规定和标准。
二、计算安装工程超高费的方法1.根据地区规定计算:不同地区的建筑行业有不同的计算规定,例如,北京地区是按照直接费计取安装工程超高费,其他地区则按照建筑面积增加工日计算。
2.裙楼高度计算:在高层建筑中,如果带有裙楼,需要分别计算裙楼和裙楼以上部分的超高费。
裙楼部分可按照裙楼女儿墙高度单独计算,裙楼以上部分则按照地面到顶层女儿墙高度单独计算。
3.功能实现计算:在安装专业中,超高费用的计算是通过功能实现的。
根据设计选用的材质、规格或专业设计的具体内容,套用技术标准、材质和规格、施工方法相适用的投资估算指标或类似工程造价资料进行估算。
具体可按安装费率、每吨设备安装费或单位安装实物工程量的费用估算。
三、实际案例与注意事项1.实际案例:在某城市建设一栋高度为 100 米的高层建筑,安装工程费用中,需要计算超高部分的费用。
根据该地区规定,超高部分按照每平方米增加 50 元计算。
假设建筑总面积为 30000 平方米,则安装工程超高费为 30000 * 50 = 1500000 元。
2.注意事项:在计算安装工程超高费时,需要注意同一建筑有部分高度不同时,可分别不同高度计算超高费;如果裙楼部分已分包出去,则分包单位可不计取高层建筑施工增加费。
综上所述,安装工程超高费的计算规则主要依据地区规定、裙楼高度和功能实现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