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通用技术学科教学模式探索
- 格式:doc
- 大小:121.50 KB
- 文档页数:4
关于高中通用技术课堂实践操作的思考摘要:技术实践是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将技术课程理念落实到课堂的关键环节。
结合教学案例,总结教学经验,从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开展实践活动、拓展教学资源等角度阐述如何进行通用技术课堂的实践操作。
关键词:通用技术课堂教学技术实践一、改变教学理念,积极探索适合通用技术的实践项目近年来,为了更好地落实通用技术课程,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大规模地建设通用技术实践室,积极配备教学仪器、设备、工具和材料。
实践表明,很多学校建设的高中通用技术实践室和配备的仪器设备与课程目标的要求相去甚远,甚至背离了技术课程提高学生技术素养的基本目标。
通用技术课程不是初中劳动与技术课程的简单延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劳动技术教学观念,将技术与设计的理念融入教学过程之中。
教师要意识到通用技术实践室的建设是为技术课程服务的,要能满足技术设计、技术制作、技术试验和技术探究的基本需要。
技术实践项目的选择和确定,要能体现新课改的发展性和创造性理念,引领学生质疑、探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通用技术实践室的教学功能,注意发现和开发适合高中生技术实践的项目。
如学生受到汶川地震救助伤员时上下坡需要调整担架保持平衡的启发,在教师的帮助下设计了一个平衡担架,可以保证上下坡时担架自行调节平衡,,教师和学生完成作品后都获得了非常满意的成功体验,真正实现了技术实践教学的目标。
二、创新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进行有机整合高中通用技术教学模式一直困扰着通用技术课教师进行有效教学。
很多通用技术课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准备了丰富的案例和资源,但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却非常有限。
究其原因,通用技术课教师还没有形成独特有效的教学模式,对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的教学理解不到位,过多的讲解和示范限制了学生动脑思考和动手实践的机会。
例如,教学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技术与设计2》中“控制与设计”时,引入智能控制产品,如空调、电冰箱、自动电子门、楼道声控灯、家用电饭煲、电压力锅等,让学生通过分析身边的技术产品,深刻理解“控制”的概念,并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更有效地迁移到其他领域中,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和理解能力。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探究
一、教学目标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在知识方面,学生需要掌握工程制图、制造工艺、材料加工和设计原理等相关知识;在技能方面,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手工操作和使用相关软件的能力;在素质方面,学生需要培养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包括技术基础知识、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设计思维。
在技术基础知识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和实验演示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操作技能方面,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在创新设计思维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践,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应以问题导向和实践为主,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际操作。
教师可以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在实践操作中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项目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评价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应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创新成果。
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价外,教师还可以采用作品展示和项目验收等方式,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成果进行评价;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等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
在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究中,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特点,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学校和教师应加强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建立多元化的教学平台和创新实验室,为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创新设计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通用技术有效教学模式探究》结题报告篇一:《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1.教育背景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近年来已成为国内外教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只要教育存在,就存在提高质量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的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因此成为一个永恒的课题。
2.现实状况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目前,国内外关于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和宝贵经验,省内某些地市及部分县市区已经开始行动,并且有的还有所成就。
加强课堂建设是深化我校素质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结果,构建和谐高效特色的课堂也是形成教学风格、彰显名师品质的重要标志。
同时,大家都意识到:只有触及课堂的教育教学改革才是彻底的,才能真正改变教师行为和学校生活,进而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态;同时,也只有课堂效率的提高才能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前提和保证,才能适应规范办学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基于这种认识,我校在前期提高课堂效率调研的基础上,准备进一步以更大的力度、更坚定的信心在全校积极加强对新课改条件下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的构建进行研究,决心从根本上对我校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
于是,我校于XX年6月申报了合肥市级课题《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并被合肥市教育局批准立项。
3.研究基础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课堂,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教师的生命价值更主要地是体现在课堂上。
新课改实施后,我们的老师转变了教育观念,但教学实践中依然故我,大多数课堂仍然是讲堂,而不是学堂,表现在:教师更多是为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而不是更多关注学生学的怎样、怎样学?教师教的苦,学生学得累,教学效果不理想,师生关系紧张,教师品尝不到教学的快乐、职业的幸福;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浅谈 STEM教育下的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摘要:STEM教育具有跨学科性、协作性、实践性、规范性、艺术性等特征,由此,STEM教育理念下的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分五个步骤进行:一是设计基于真实问题的教学情境,二是提出问题,三是学生进行探究、协作式学习,四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五是实践解决问题。
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的缩写,是一种融合该四门学科的教育,旨在培养同时具有四门学科知识与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通用技术作为一门在高中阶段开设的基础技术性课程,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的锻炼具有重要价值。
一、STEM教育的主要特性STEM教育的提出,离不开各学科的本质属性以及四门学科融合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属性,其在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会呈现出跨学科性、实践性、协作性、丰富性、规范性等特性。
(一)跨学科性STEM教育的跨学科性首先体现在形式上,它是由四门学科交叉融合而成的,在理论研究或实践运用时往往会由一个学科跨到另一个或多个学科。
STEM教育的跨学科性,要求学习者对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知识与能力进行综合把握,培养出具有科学的眼光、严密的逻辑思维、创新的实验设计、有效解决问题的综合性人才。
实行分科制度的传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学习者在该领域进行潜心、深入的学习,但这种教育使得学科与学科之间、学科与真实世界之间产生了隔阂,学生具有的这种单一学科的能力,不足以解决复杂多样的实际问题。
STEM教育以跨学科融合的理念为指导,使学习者掌握解决问题的多种思维与综合能力,直面和解决复杂多变的真实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可以灵活选取解决问题的学科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知识应用、加深知识理解。
这种跨学科融合的教育方式,满足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且通过多学科的视角来看待与分析问题,对学生的综合性思维有所锻炼,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
《通用技术有效教学模式探究》结题报告篇一:《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1.教育背景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近年来已成为国内外教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只要教育存在,就存在提高质量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的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因此成为一个永恒的课题。
2.现实状况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目前,国内外关于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和宝贵经验,省内某些地市及部分县市区已经开始行动,并且有的还有所成就。
加强课堂建设是深化我校素质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结果,构建和谐高效特色的课堂也是形成教学风格、彰显名师品质的重要标志。
同时,大家都意识到:只有触及课堂的教育教学改革才是彻底的,才能真正改变教师行为和学校生活,进而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态;同时,也只有课堂效率的提高才能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前提和保证,才能适应规范办学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基于这种认识,我校在前期提高课堂效率调研的基础上,准备进一步以更大的力度、更坚定的信心在全校积极加强对新课改条件下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的构建进行研究,决心从根本上对我校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
于是,我校于XX年6月申报了合肥市级课题《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并被合肥市教育局批准立项。
3.研究基础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课堂,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教师的生命价值更主要地是体现在课堂上。
新课改实施后,我们的老师转变了教育观念,但教学实践中依然故我,大多数课堂仍然是讲堂,而不是学堂,表现在:教师更多是为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而不是更多关注学生学的怎样、怎样学?教师教的苦,学生学得累,教学效果不理想,师生关系紧张,教师品尝不到教学的快乐、职业的幸福;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通用技术教学方法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通用技术教学方法也逐渐成为教育研究的焦点之一。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通用技术教学方法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界重要的课题之一。
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逐渐被淘汰的高中通用技术教育也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
如何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已成为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的重要课题。
对于高中通用技术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促进我国高中通用技术教育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通用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通过研究高中通用技术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研究高中通用技术教学方法也有助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对高中通用技术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2000字】1.3 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方面,本研究将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研法和案例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手段相结合,以全面、深入地探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通用技术教学方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具体而言,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国内外关于通用技术教学方法的研究现状和成果,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利用问卷调查法对广大高中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通用技术教学方法的认知和需求,为研究结论的提出提供依据;实地调研法将帮助我们深入了解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的实际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案例分析法将选取一些成功的高中通用技术教学改革案例进行深度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和教训,为本研究提供实践指导。
通过以上方法的综合运用,将有助于全面、客观地评估高中通用技术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进一步改进教学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2. 正文2.1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现状分析目前,我国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新课改下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在新课改的逐渐推进和标准要下,我国的高中教育教学也在逐渐的发生着变化。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基于实践教学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科,就目前的应用情况来讲还处在研究与摸索的阶段,高中教师在通用技术教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上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通过不断的进行分析和改进来改善教学效果。
为有效提高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效果上的提升,高中教师必须要积极的通过对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的不断实践和研究来切实提高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教学通用技术教学一、当前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课程的教学现状阐述(一)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缺少专业教师提供支持从目前的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来看,其教学质量并不理想,结合教学实际可以看出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二)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方法上存在不足相比传统的高中学科学习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对学生技术上的实践极为注重,其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但目前很多高中学校在通用技术的教学当中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缺少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效果无法保证[1]。
二、新课改下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课程效果提升的建议(一)积极的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更新通用技术教学思想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课程有着极为明确的教学目标,,其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技术能力和基本素养进行个性化的促进,并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
通过对通用技术教学课程的学习能够有效的帮助高中学生更好的掌握技术技巧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初步的掌握未来职业的规划能力和相关的技术能力。
正因如此,高中教师要想有效的提高通用技术教学效果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并在教学思想上做出提升和创新,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积极的进行教学能力和技术实践能力的提高[2]。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适当的提高对实践课程的重视和应用,并让学生能够通过操作实践来实现理论知识的应用和理解,进而促进学生通用技术课程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通用技术教学方法的研究【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高中通用技术教学方法也在逐步转变和改进。
本文从新课改对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的影响、基于新课改理念的教学方法探讨、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升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
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引导学生运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实践和应用性教学等。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应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不断创新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通用技术、教学方法、影响、理念、现代技术、学生能力、实践性、应用性、发展、启示、总结、展望。
1. 引言1.1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通用技术教学方法的研究在新课改的框架下,高中通用技术教学方法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传授和学生的接受,而新课改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力。
教学内容也需要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研究高中通用技术教学方法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创新和改进,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持续进步。
2. 正文2.1 新课改对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的影响新课程改革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对高中通用技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技术教学注重的是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而新课改要求学生要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实践和探索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促使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教学方式。
新课改提倡跨学科的综合性教学,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和互相协同。
探讨高中通用技术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摘要:通用技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通用技术知识的影子。
在高中教育阶段,学生有一定的思维方式,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高中通用技术课上,教师可以运用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创造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将课本知识与生活资源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本文将探讨生活教学在实践课中的应用,供教育工作者借鉴。
关键词:高中;通用技术;生活化教学;策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还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
生命化教学的应用符合新时代教育的要求,教师基于学生的认知和学习实际,将生活元素融入教学过程,科学地开展教学活动。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带动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给通用技术教学带来了活力。
一、高中通用技术生活化教学的意义高中通用技术教科书所涉及的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
这门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技能和知识,并在生活中更好地使用它们。
因此,教师可以挖掘基于生活的教学资源,并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生活与学习之间的内在关系。
此外,将面向生活的教学资源用于通用技术教学,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技能和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知识解决问题,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通用技术技能,冷静地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因此,在教授通用技术时,教师需要关注教材中的生活化内容,总结生活化资源与课堂内容的相似之处,在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生活化资源,使通用技术课程更加生活化,让学生更积极地学习通用技术。
二、高中通用技术生活化教学的策略(一)营造互动交流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由于通用技术是以生活为导向的,教师可以借助特定的生活现实来指导教学。
教材中的一些抽象知识仅靠老师的理论解释是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的。
在这方面,通用技术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心理需求,科学地整合实际案例,然后触发学生的客观感受,使课堂形成互动交流的和谐局面,激发学生讨论问题的欲望,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从而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2013-02理论创新新课标教育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在这样的大方向中,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应运而生。
这是一门新兴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很多时候需要学生自己去动脑想一想,动手做一做,这样才能真正学好这门课程。
因此,通用技术课程的任课教师需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用全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去教学。
面对内容多、时间少的状况,如何才能上好高中通用技术课呢?这是摆在广大通用技术教师面前的一个共同话题。
本文主要结合笔者从事高中通用技术实际教学经历,就如何上好高中通用技术课提出了几点教学策略,以期提高学生学习通用技术的兴趣,促进高中通用技术教学效果的提高,供广大同仁借鉴学习。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通用技术课程以实践为基础,注重教学内容和现实情况的联系性。
通用技术课程注重创造,强调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该课程中来。
要做好通用技术课程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从观察身边的小事做起,发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启发创新思维和灵感。
例如,教材内容的第二章第二节《技术与设计》中的“人机关系”,在进行讲课时,我选择了两款不同的手机让学生进行选择,并让他们说明自己选择的理由。
这使教师顺水推舟地引入本课堂所要讲授的内容,学生的情绪高昂,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体会技术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起来。
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合理的教学情境,这样不仅可以组织好教学,还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体会通用技术的重要性,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创设活跃的课堂气氛通用技术课程属于实践性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教师要想提高教学的效果,就要在课堂上富有激情与活力,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他们的思想潜力。
例如,我在讲授《技术的未来》这个章节时,我以我国的“嫦娥号”为例,让学生大胆想象,分析人们是否有在月球上建成城市的可能。
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热情高涨,有些学生甚至提出月球电梯的想法,建设一部连接地球和月球的直通梯。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摘要:普通高中阶段的通用技术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
着力发展学生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注重学生对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运用,注重学生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与创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共通能力的发展,为学生应对未来挑战、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其宗旨就是开发和培养高中学生的技术素养,激发他们学科学、爱科学,按科学教育规律办事的观念和意识。
关键词:通用技术教学培养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高中要开设技术类课程”,要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普通高中阶段的通用技术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
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它不同于其它课程,是以技术教学为主的一门课程,教师以基础的、宽泛的、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技术内容为载体,通过技术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那么,我们的教师怎样上好通用技术课?笔者通过一个学期的探索和实践,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观点。
一、让学生亲历设计过程。
亲历过程是指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学生要亲历产生需求、构思方案、表达交流、制作试验、评价分析、优化综合等组成的一系列技术过程。
“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端。
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往往经历“感知——概括——应用”这样一个认识过程。
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是由“感知→概括”。
也就是说学生的认识活动要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从而得出结论。
第二次飞跃是由“概括→应用”,这是把掌握的结论应用于实际的过程。
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实现了这两次飞跃,教学目标才能实现。
如此看来,过程是不可省略的。
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我校特别注重学生的全员性和全程性参与。
通用技术技术试验教学模式山东省肥城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通用技术教研组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中的技术教育相衔接,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的课程。
在我国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中,技术是一个基础的学习领域。
普通高中的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高度综合、注重创造、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认为通用技术教学模式应反映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反映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目标与内容的要求,体现通用技术课程的特点。
为此,根据我校“四阶段六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根据学校教学实际,制定如下的“实践”教学模式,为我们技术试验课教学模式。
这是通用技术特有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特点是通过学生亲历某一具体项目的技术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产生需求,在获取、加工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构思,用技术语言表达,再经历制作、实验、评价以及相应分析、权衡、选择、优化等一系列技术过程,从中获得技术设计与制作的技能及思想方法。
教学流程如下图所示:(下图为:实践教学模式程序图)对上述教学流程具体说明如下:1.明确任务该环节是由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依据学生已有的经验来创设情境,由学生自己或教师提出设计项目。
此环节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权衡、选择技术问题的决策能力。
此环节实施体会和建议:(1)建议由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也可以由个人独立完成。
(2)学生实践的技术问题既要有价值和有挑战性的,也要结合学生实际。
(3)实际教学中比较好操作的方式是老师确定主题,引导学生在这个主题下明确自己的设计目标,这样在工具材料的准备、交流讨论、测试优化等方面的教学时容易把握。
但是,这样可能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使他们失去了创新发明的激情。
2.制定方案该环节是教师指导学生围绕已明确的任务,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与任务有关的各种信息并进行处理;根据设计要求选择适宜的材料与工具;构思设计和绘制草图,生成多个设计方案;在多个方案中比较权衡,选定满足设计要求的最佳方案。
关于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
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尹秀梅
技术课程背景介绍:普通高中阶段的技术课程是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为主旨的必修课程。
它能够引导学生融入技术世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交流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
首先在高中阶段开设通用技术这门课程是很必要的。
在引起世界瞩目的《美国2061计划》中指出科学、数学和技术将成为世界变化的中心。
可见技术对社会发展、儿童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我国周边的一些国家以及发达国家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开设了技术课,而且有的是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贯彻始终。
我国的现状是技术教育比较薄弱,教育部科技司和全国科协联合发起的“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社会调查”表明我国七成多的青少年缺少运用技术创造的能力。
所以说在世界科技创新的大潮下,我国的通用技术课程教育任重而道远。
2008年3月的这一学期,我校在高一学年开设了通用技术课。
经过多次的教学实践,摸索出一套具有实际意义的教学模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将技术课程分为三种教学模式:技术理念课、理念实践结合课、纯实践课。
每种课程并不是传统意义的理论和实践课,有其各自的不同于以往课程的教学特色。
一、技术理念课:
教材中相当篇幅都是技术思想技术理念的传授,例如技术源自于人们的需要、设计是技术的关键、技术的综合性、两面性等等。
真就教材讲,可能几句话就说完了,关键是学生是否真的心理上认同了,头脑中形成共识。
所以理论的部分怎样讲透、讲得生动,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关键是要吃透教材、挖掘教材、以及补充教材和转换教材。
1、挖掘教材。
例如:教材第一节“技术的巨大作用”,第一个问题是技术源于什么?其实技术就是源于人们的需要,人们不断的产生的需求促使技术的不断进步。
人类技术史的一个重要时期就是工业革命时期,很有代表性。
书上有这样一句话:纺织业的发展需求导致新的工作机器的发明,这句话是从何而来的呢。
经过学习研究,查阅了与此相关的历史资料。
才知道在工业革命时期,纺纱和织布是两个单独的工业领域。
飞梭的织布工具的发明导致纱荒,于是社会产生第一个需求——研制提高纺纱效率的机器,后来人们依次研究出了珍妮纺纱机、骡机、水利纺纱机等高效率的纺纱机器,解决了纱荒的需求。
而此时织布业停滞不前,大量纺出的纱
来不及织成布。
于是产生第二个需求——提高织布效率的机器,出现了由水力驱动的动力织布机,至此纺纱和织布基本平衡,但都得用水力驱动,水力的使用不便就产生了第三个需求——需要替代的新的动力,于是就产生了蒸汽机。
根据研究所得的资料,对教材的技术理念有了更深的根源性的理解。
设计制作了一个需求向下发展的表格,使学生很好的理解了需求与技术间对应的发展变化。
2、充实教材。
例如在第二节技术发明技术创新,教材中采用的洗衣机的案例是现实而有代表性的案例,但在洗衣机技术进步的过程中忽略了大家当前广泛使用的洗衣机这一技术阶段,只谈了最古老的洗衣机和未来前景中的高技术的洗衣机,在技术进步的过程中的发明与革新体现的不充分。
与学生现实生活偏离较远,因为最古老和未来最新的洗衣机现在谁也没用过。
因此为了充实教材,添加了半自动、全自动、滚筒、以及体现人性化设计的斜式滚筒洗衣机(更省水、方便普通人和特殊人群取拿衣物)。
每个发展阶段让学生分析技术创新的亮点,从而很好的理解了本节的技术理念。
接着又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布置了发明创新的小论文。
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人们潜在的需求,并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画出设计图。
使学生亲身体会发明创造的过程,感受技术设计的意义。
这样就从理论到实践的掌握了本节的技术理念。
又乘热打铁,举办了通用技术发明创造设计展,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转换教材:例如教材“做一名优秀的设计师”那一节,教材用鲁班发明锯子、蝙蝠与雷达、爱迪生发明电灯这三个案例来说明优秀的设计师应具备哪些素质。
由于时代在发展,技术与时俱进,早期的技术发明确实值得推崇,但古为今用时需要转换角度。
三个事例的人物有个共同特点都是作古的人了。
用来说明现代社会如何做优秀的设计师不充分。
所以在转换了教材的角度,以现代社会的室内设计师为例来分析其工作流程中各环节应体现的素质。
例如:善于表达、沟通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善于学习、广阔的视野、社会责任、职业道德等等。
二、理念与实践结合课
在基本的技术理念铺垫后,需要将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实践,让我们的技术理念能够“实地着陆”。
而不是空泛的“纸上谈兵”。
在本种教学模式下根据课程特点的不同又分为两种,即“文实践”和“武实践”。
1、文实践:所讲内容为了加以应用但限于条件无法实现的,就将课程的实践设计成“头脑技能”的训练。
例如:教材中“设计是技术的关键”这节,就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同学们设计解决,画出设计图。
部分设计题目如下:
●卫生的易拉罐口:易拉罐在运输储藏的时候难免在瓶口处积聚灰尘。
饮用
时不卫生,请你改进瓶口的设计,解决此问题。
●不滴水的雨伞:带着刚淋过雨的雨伞进入超市等公共场所易把地面弄湿,
但放在门口还容易丢失,如何改进雨伞的设计,使其进入室内不再滴水。
问题解决图示如下:
在设计的过程中同学们开拓思维、大胆想象,在展示交流中“唇枪舌剑”,激烈讨论,群组改进。
学习气氛热烈高涨,可以充分的看到学生思想火花的碰撞,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思维表达的能力。
2、武实践:设计一些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但技术难度不大。
关键在现有的技术教室的条件下,让学生设计完后能做出模型和实物,使学生真正的学以致用,从思想到生活的切实解决问题,感受技术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例如在发现与明确问题那节中,让学生就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来设计制作。
部分题目如下:
●盲人拐杖:盲人手拿拐杖不时的抬起、放下来探路,比较费力气。
同时也
不能感知路面的颠簸情况,在不添加任何电子设备的情况下如何改进解决
这一问题。
●防盗椅:去餐厅美餐时,常会因为没有地方放外套和随身的包包而犯愁。
为此有时候还要多占掉一个餐厅的椅子,或者把外套挂在椅子靠背上,既
不安全,也很容易被弄脏,能否对椅子进行结构的改进,使衣服和包都有
适当的地方且安全呢?
三、实践课:
为技术创新的实现打下必要的基础。
技术设计的根本目的就是解决实际问题。
在制作模型或原型的时候需要熟悉各种技术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基本的简单的加工工艺。
这样才能自如的应用技术来设计、制作、改进创造的物品。
实践课使学生的技术想法能够加以验证,是技术理念转换为技术能力的桥梁。
同时动手实践也是技术课的重要特征之一,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技术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之前多年的学习生涯中,所学的知识都是在课堂中完成的,学生得不到体验和实践的过程,所以往往知识的掌握都是在表面上,并没有完全理解和应用,也忽视了学生其它方面的能力发展。
而实践课刚好能填补这一漏洞。
更容易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应尽可能的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各种物品或模型的制作中体会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为课程的发展和深化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通用技术课在我国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它也是一门期待成长的学科,需要所有同仁的共同努力,以上是对本学科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希望能与同仁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