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名家之王佐良中
- 格式:pptx
- 大小:446.13 KB
- 文档页数:61
王佐良翻译王佐良(Wang ZuoLiang)王佐良,出生在中国,现为知名翻译家和语言学者。
他自小对外语学习感兴趣,并通过自学掌握了多种语言,包括英语、法语、德语和日语等。
在他还很年轻的时候,他就展示出卓越的翻译天赋,被认为是未来翻译界的一颗新星。
王佐良在大学期间专攻翻译学,并获得了交叉文化传播的学士学位。
在校期间,他积极参与学生翻译团队,并被任命为团队负责人。
他对于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问题十分熟悉,能够准确地传达出原作的精髓。
他的出色表现赢得了许多奖项和荣誉,为他的未来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毕业后,王佐良进入了一家国际翻译公司工作,从事商务和法律领域的翻译工作。
他通过与客户的紧密合作,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技巧和专业知识。
他以其准确和流畅的翻译风格而著名,被客户称赞为“最佳的沟通桥梁”。
王佐良翻译的项目涉及了各个领域,包括商业、法律、医学和科技等。
他的客户包括许多国际知名公司和组织,如谷歌、苹果、世界卫生组织等。
他以其高质量的翻译作品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和好评,成为了他们长期合作的首选翻译家之一。
除了翻译工作,王佐良还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
他担任多家高校的翻译课程讲师,并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
他也经常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演讲,并与其他翻译家和语言学者进行交流和合作。
他的学术贡献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和赞赏。
王佐良是一个积极进取和富有创造力的人。
他不断学习和钻研,努力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他认为语言是人类交流和理解的桥梁,翻译作为一种语言传播的方式,对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至关重要。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贡献,为世界的多元化和和谐发挥自己的作用。
总结起来,王佐良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和语言学者,以其准确和流畅的翻译风格而著名。
他在翻译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在学术研究和教育方面也有很大建树。
他为翻译行业的发展和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浅析王佐良的翻译观
王佐良翻译观是20世纪前期中国翻译理论界出现的一派翻译理论,它脱胎于
汉惠及后,更加强调以中国精神价值观理念为核心,探讨翻译这一文化活动的哲学性本质。
借鉴古今名家优秀的文字英豪作品,旨在实现翻译质量的深似海、精如毫的境界,践行维护民族文化的使命。
王佐良的翻译理论把翻译的主体从以往的传承主体调整为创新的“接受读者群体”,认为翻译应为接受读者群体服务,使之理解原文信息,而不是为原文作者服务。
针对外文本身文字特性或语言文化差异两种情况,他主张在翻译过程当中兼
顾文字语言和抽象信息两个层级,力求使其在接受读者群体中得以吸收,为此他强调翻译选取熟悉的标准语言表达,但不能牺牲原作的意境与精神内涵,争取实现“以原为先”的原则。
他重视翻译本质上的性质,倡导对比分析考察的方法,以求翻译结果的真实准确。
在整个翻译理论界来看,王佐良做到了“中国精神价值观理念”与“读者群体”的有机结合,在传统翻译理论研究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今新翻译理论当中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
王佐良:英语大师译界泰斗王佐良(1916.2.12―1995.1.19),浙江省上虞县人。
从中学时起,便对英语教学及英语文学产生十分浓厚的兴趣。
此后,他在英语领域不断钻研,最终成为一代杰出英语教育家、翻译家,是享誉国际的英语文学专家。
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新中国的英语教育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英语教师及各领域高端英语人才;同时,他坚持不懈地从事翻译活动,为推动我国英语翻译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成就突出享誉海外王佐良1916年出生于人杰地灵的浙江省上虞县,读中学时便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认真,成绩突出。
1935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在校期间,表现出非凡的文学才能,曾多次在武汉、昆明等地方期刊上发表散文、小说、诗歌等作品。
由于主修英语,王佐良的诗风偏向于西方现代派诗人,引起了国内一些知名作家的关注。
同时,王佐良在英语写作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在清华期间,他的英语写作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当时,受英籍教师燕卜荪的影响,他开始大量阅读原版英语文学著作,对英国诗歌及戏剧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
这为他今后从事英语研究、英语翻译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0年前后,王佐良开始进行翻译实践。
由于当时的教学工作十分繁重,且生活环境恶劣,他的翻译活动进展得磕磕绊绊。
即便在这样条件下,王佐良还是完成了被外界认为天书般的乔伊斯《都柏林人》一书的翻译工作。
在从事翻译工作的同时,他撰写发表了《诗人与批评家艾里奥特》等作品,开国内艾略特作品研究的先河。
抗日战争期间,王佐良先后在北大、南开大学以及西南联大从事教学活动。
由于生活条件艰苦,他不得不兼职数份工作。
即便如此,他也从未间断学习,并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利用自己精湛的英语水平,为盟国的军援工作提供服务。
1947年秋,王佐良顺利考入英国牛津大学莫顿学院,主修17世纪英国文学,师从著名文艺复兴学者威尔逊。
在牛津读书期间,他广泛涉猎英国古典及现代文学,不仅提前获得副博士学位,并且撰写了享誉欧洲学术界的论文――《约翰・韦伯斯特的文学声誉》。
王佐良翻译观小议兼_雷雨_译文赏析.docx一、引言(一)王佐良简介王佐良是中国杰出的外国文学评沦家、比较文学专家、语言学家、教育家、诗人,同时还是一位卓越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王佐良出版了大量优秀的译作,主要以散文和诗歌为主,尤其他翻译的罗伯特?彭斯苏格兰诗歌堪称经典、王佐良不仅将许多优秀的西方文学作品译到中国,同时也将许多汉语诗歌、散文、话剧介绍到西方。
翻译活动伴随了王佐良一生的文学研究生涯,他在翻译实践中不断思考总结自己的翻译主张,提出了影响深远,创新独到的翻译观点。
1958年,王佐良与巴恩斯合译了中国话剧的经典作品------曹禺的《雷雨》。
译文用生动地道的英语准确形象地再现了剧中人物,为中西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翻译话剧,译者除了要精通两种语言,还要通晓戏剧创作。
本文通过《雷雨》中部分片段的赏析,来展示王佐良如何在翻译中考虑文化差异和读者反应,栩栩如生地将人物性格翻译出来。
(二)《雷雨》简介《雷雨》创作于1933年,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
《雷雨》故事讲述了20年代某年夏天的一个午后,鲁侍萍来周公馆看望女儿四凤,在遇上了周公馆的主人周朴园。
于是, 三十多年前的恩怨情仇就此开始上演。
3年前,周朴园爱上了公馆女仆鲁妈,两人相恋,鲁妈生下了两个儿子---周萍和鲁大海。
但迫于家庭的压力,周朴园抛弃了鲁妈,改娶了富家女子蘩漪,并生下儿子周冲。
鲁妈带着大海改嫁鲁贵,生了四凤。
周萍与继母蘩漪是情人,而后又爱上了同母异父的妹妹四凤并有了身孕,而小儿子周冲也钟情于四凤,因此繁漪让鲁妈来公馆带走四凤。
当一切血缘的谜底被揭穿时,一场大悲剧发生了:周萍无法面对这一切,开枪自杀,而狂乱中冲进雨夜的四凤和跟出去欲救她的周冲也先后惨遭电击而死。
在这命运的重击之下,蘩漪和侍萍终于崩溃疯狂,这幕人间悲剧终于落下了帷幕。
在命运途中苦苦挣扎着的人们,其悲惨命运深深震撼着观众的心灵。
它描写了一个有着严重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统治、精神危机和最后崩溃(黎昌抱,2008:128)。
《王佐良翻译风格研究》篇一一、引言王佐良,中国当代翻译界的重要人物,以其卓越的翻译技艺和独特的翻译风格著称。
他的作品涵盖文学、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以其准确、流畅、自然的翻译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王佐良的翻译风格,探究其背后的特点和形成因素,并探讨其在当今翻译界的影响和意义。
二、王佐良翻译风格的特点王佐良的翻译风格可以总结为准确、流畅、自然。
首先,他注重原作的理解和传达,尽可能地保持原作的语言风格和意境。
其次,他的译文语言流畅,没有生硬的感觉,读起来非常自然。
最后,他的翻译风格还体现了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处理能力,使得译文既能保留原作的文化特色,又能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三、王佐良翻译风格的形成因素王佐良的翻译风格的形成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首先,他的深厚语言功底和广博的文化知识为他的翻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他精通多种语言,对中西方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其次,他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对翻译事业的执着追求也是他形成独特翻译风格的重要原因。
此外,他还受到了同时代其他翻译家的影响,不断吸收他们的优点和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翻译风格。
四、王佐良翻译风格的实例分析以王佐良翻译的《傲慢与偏见》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翻译风格的具体体现。
首先,他准确传达了原作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色彩,使得译文在情感上与原作保持了一致。
其次,他的译文语言流畅,句式结构合理,没有生硬的感觉。
此外,他还对原文中的一些文化元素进行了适当的解释和说明,使得译文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在处理原文中的修辞手法时,他也充分考虑了中英文的表达习惯和文化差异,使得译文既保留了原作的风格特点,又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五、王佐良翻译风格的影响与意义王佐良的翻译风格对当今的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的准确、流畅、自然的翻译风格为后来的译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其次,他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处理能力使得他的译文能够更好地传达原作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王佐良:新中国“三大英语权威”之一,作品被称为难以翻越的山峰1916年2月12日,王佐良出生于浙江上虞。
在学生时代,王佐良就开始了写作生涯。
读中学时,他先以“庭晟”“竹衍”“行朗”等笔名,在武汉一些报纸和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和散文,上大学后又发表了《武汉》《北平散记》等纪实文学,特别是在《一二·九运动记》等政论报道中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和进步思想;期间还在昆明《文聚》月刊上发表了中篇小说《昆明居》。
但他更多的还是写诗。
早期的诗作除在《清华周刊》《时与潮文艺》等刊物上发表过之外,瑞典汉学家马悦然也曾翻译过王佐良在昆明时写的两首诗,收入其所编的瑞典文版《中国诗选》中。
这首写于1942年的诗歌,是一个年轻诗人在当时充斥大地人间的压迫、腐朽、黑暗和反抗下发出的呐喊。
它和另一首诗,被闻一多先生收入了他编选的《现代诗钞》。
上世纪90年代,陈琳教授请王佐良先生给学生作一场有关文学与语言学习的报告,介绍王佐良先生是诗人。
王佐良先生很客气地说:“刚才陈老师介绍我时,说我是诗人。
是的,我喜欢诗,我爱诗,我爱中国诗,我爱外国诗,我也翻译了许多诗;但我自己写得不多。
然而把我称作诗人,而且首先介绍我是诗人,我是高兴的,我是感谢的。
”在北京友谊宾馆庆祝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十周年宴会上在王佐良看来,译诗是写诗的一种延长和再证实。
在《译诗和写诗之间》一文中,他说:“只有诗人才能把诗译好。
”“诗人译诗,也有益于他自己的创作。
”在《穆旦的由来与归宿》一文中,王佐良也提出:“诗歌翻译需要译者的诗才,但通过翻译诗才不是受到侵蚀,而是受到滋润。
”而他自己正是这样一个以自己的诗才译诗,而又从中得到无限滋润的诗人。
经常外出兼职谋生,最多时曾同时干6份工作,但是他仍然笔耕不辍。
左:王佐良与夫人徐序在昆明右:王佐良夫妇订婚照(1940)当时,他翻译了爱尔兰大文豪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托人带到桂林准备出版,不幸遇上日寇飞机轰炸,手稿化为灰烬。
英语语言文学论文:文学翻译家王佐良研究英语语言文学论文:文学翻译家王佐良研究【中文摘要】王佐良先生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英国文学研究界权威、比较文学研究开拓者,杰出的语言学家,出色的作家、诗人,而且是一位卓越的翻译家、翻译理论家。
王佐良将数以大量的的中国优秀古典、现代和当代文学作品译介给了西方读者,同时王佐良将许多优秀的世界文学作品翻译介绍给了中国读者,为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不仅如此,王佐良在翻译理论方面也很有建树。
翻译活动伴随了王佐良一生的文学研究生涯,他在一边翻译一边思考中不断总结自己的翻译主张,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翻译主张。
他所提出的翻译主张汇成了自成体系、颇具前瞻性的翻译思想,主要包括他的文化翻译观,文体翻译观和译诗观和外国文学史的编纂思想。
因此王佐良及其翻译理论与实践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
王佐良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
本文在广泛收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多元系统论和阐释学为理论框架,旨在对王佐良的翻译活动和翻译思想做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梳理和描述,论述了王佐良翻译的地位和经典性,详细论述了王佐良四个方面的翻译思想,主要包括他的文化翻译观,文体翻译观和译诗观和外国文学史的编纂思想。
本文试图找出翻译思想的渊源、内涵、发展、特点及意义,以期人们对这位理论家的观点有...【英文摘要】Wang Zuoliang is a renowned educator, theauthority of British literature studies circle, theinaugurator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an outstanding linguist, an excellent writer and poet and most importantly he is a prominent translator and a translation theoretician. Wang Zuoliang has translated and introduced plenty of excellent Chinese classical, modern,contemporary literary works to Western readers. Meanwhile, Wang Zuoliang has translated and introduced a large number of foreign literaryworks ...【关键词】王佐良翻译思想翻译实践多元系统论阐释学【英文关键词】Wang Zuoliang translation theoriestranslation practice Polysystem Theory Hermeneutics【目录】文学翻译家王佐良研究ACKNOWLEDGEMENTS 5-6 摘要6-7 Abstract 7-8 1. Introduction 11-15 1.1 The Research Background11-12 1.2 The Objectiv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12-13 1.3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Data Collection 13 1.4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13-15 2. Literature Review 15-23 2.1 Previous Studies on Polysystem Theory 15-18 2.2 Previous Studies on Hermeneutics 18-20 2.3 Previous Studies on Translator Wang Zuoliang 20-23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23-31 3.1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Polysystem Theory 23 3.2 Some Essentials of Even-Zohar’s Polysystem Theory 23-27 3.2.1 TheCanonized and Non-canonized Strata 23-24 3.2.2 Repertoire 24-253.2.3 Static and DynamicCanonicity 25 3.2.4 Central and PeripheralPosition 25-26 3.2.5 Translated Literature in Literature Polysystem 26-27 3.3 Criticisms about the Polysystem Theory 27-28 3.4 Some Essentials of Gadamer’sHermeneutics 28-31 3.4.1 The Historicity of Understanding 28-293.4.2 Fusion ofHorizon 29 3.4.3 Effective History 29-31 4. Comprehensive Studies of Wang Zuoliang 31-53 4.1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Wang Zuoliang 31-34 4.2 Studies of Wang Zuolia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ysystem Theory 34-38 4.2.1 The Repertoire of Translated Literature 34-374.2.2 The Position of Wang Zuoliang’sTranslation in the Literary Polysystem 37-38 4.3 Studies of Wang Zuolia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Hermeneutics 38-53 4.3.1 Wang Zuoliang’s Selection ofSource Texts Writers and Source Texts 38-41 4.3.2 Wang Zuoliang’s Ideas 41-53 5.Conclusion 53-55 Bibliography 55-57。
论王佐良的翻译观摘要:王佐良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体学家和英国文学专家。
作为一位优秀的翻译家,王佐良一生翻译了许多知名的诗歌、散文等,同时创建了一套独特的翻译理论。
他的翻译理论主要包括译者的文化素养、译文的文体、以诗译诗等。
本文将以王佐良的译作为实例具体分析他的翻译理论。
关键词:文化素养译文文体以诗译诗王佐良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体学家和英国文学专家,一生著作、译作丰富。
一方面,他以英国文学研究蜚声文坛,曾支持编写五卷本的《英国文学史》,著有《英国诗史》、《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英国散文的流变》、《莎士比亚诸论》,并以其在英语语言、比较文学等方面的评论和随笔闻达于学界,著有《英语文体学论文集》、《中外文学之间》、《心智的风景线》、《论契合:比较文学研究集》、《照澜集》等。
另一方面,王佐良利用有限的时间从事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的翻译理论著作有《翻译:思考与试笔》、《论新开端:文学与翻译研究集》。
正如李赋宁说言:“他颇似柯尔律治称莎士比亚为‘万脑人’(myriad-minded)那样博学和多才多艺。
”以下将从译者的文化素养、译文的文体、以诗译诗三方面分析他的翻译理论。
1.译者的文化素养翻译与文化是一个大课题,在翻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翻译界重视文化研究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的,王佐良于1984年接着发表《翻译中的文化比较》、《翻译与文化繁荣》两篇讲翻译与文化的文章,详尽论述了他有关译者的文化素养的观点。
王佐良认为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他必须掌握语言。
他指出:“不了解语言当中的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5](p18)译者要掌握的社会文化到底包括哪些呢?“不是说一个大概的了解,而是要了解使用这一语言的人民的过去与现在,这就包括了历史、动态、风俗习惯、经济1基础、情感生活、哲学思想、科技成就、政治和社会组织等等;而且了解得越细致、越升入,越好”[5](p18)。
王佐良认为译者如果不了解语言所处的文化,就无法理解原文,这是他强调译者必须具备文化素养的原因。
介绍:王佐良,1916年2月12日生,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
1995年1月19日,于北京去世。
1929年至1934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
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原清华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为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
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任、副院长。
学术兼职:中国莎士比亚学会、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第一届副会长,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第一届会长,北京外国语学院顾问兼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外国文学》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著作:王佐良先生专于英国文学的研究。
著有《英国十七世纪剧作家韦勃斯特的文学声誉》(英文)、《英国文学论文集》,《英语文体学论文集》和《风格和风格的背后》等,译有〔英〕《彭斯诗选》,中译英《雷雨》(曹禺著),《中外文学之间》,《论契合比较文学研究集》,《照澜集》。
王佐良先生是诗人,讲诗、评诗、译诗得心应手。
他的不少著述是讲诗的:《英国诗史》、《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苏格兰诗选》、《英诗的境界》、《英国诗选》、《英国诗文选译集》、《读穆旦的诗》,《英国文学名篇选注》、《论学习》等。
生平经历;上中学时,他已在报刊上发表诗作多首。
在西南联大写的两首诗被闻一多先生选入他的《现代诗钞》。
上世纪40年代是他写诗的旺盛时期,写了《春天,想起了莎士比亚》、《异体十四行诗八首》、《去国行,1947》、《伦敦夜景》、《巴黎码头边》、《1948年圣诞节》等诗作。
当然,他最广为流传的篇作是翻译培根随笔集其中的《论学习》等,该译作的语言精炼优美传神,被广大读者视为是最权威的版本。
人生小评:王佐良先生学生时期就写诗,并有英文诗发表,又有中篇小说《昆明居》为世人所知。
五十年代起以双向翻译从事文化交流和文学研究,把中国戏剧文学名著《雷雨》等作品译成英文,把英诗多种移译为中文,主张以诗译诗,存原诗风貌;研究英国文学的中英文论著,以文艺复兴时期和现代诗歌两个领域为主。
王佐良翻译风格研究王佐良翻译风格研究导言:翻译是跨越不同语言和文化,将一种语言的内容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翻译的目标是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并在目标语言中保留原文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其中,翻译家的个人风格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王佐良是中国翻译界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翻译风格值得研究和探讨。
一、王佐良翻译风格的概述王佐良是一位享誉国内外的重要翻译家,擅长将英文作品翻译为中文。
他的翻译充满了对原著的理解和对语言的敏感度。
他的翻译作品涉及文学、科技、社会等各个领域,他的译文流畅、准确,同时保留了原著的风格和韵味。
王佐良的翻译风格以准确传达原文信息为基础,注重语言的优美和自然性。
二、王佐良翻译的特点1. 翻译忠诚于原著王佐良的翻译一贯忠实于原著内容。
他注重细节,努力保持原文的内容和意义。
他善于在中文译文中传达原著的信息,使读者能够享受到原著的艺术魅力和深度。
2. 语言流畅自然王佐良的翻译作品中,语言流畅自然,给人以愉悦的阅读体验。
他的译文中句子通顺,语言通俗易懂,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和接受翻译内容。
3. 保留原著的风格和韵味王佐良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保留原著的风格和韵味。
他善于在翻译中使用合适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使译文更加贴近原文。
他在翻译文学作品时,注重感情和美感的表达,努力使读者感受到原著的情感和审美价值。
4. 文化转换的巧妙处理翻译涉及不同文化之间的转换,王佐良在处理文化差异时非常巧妙。
他善于运用合适的文化传统和背景知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翻译内容。
他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文化内涵的传达,保留原著的文化底蕴。
三、王佐良的翻译案例分析1. 文学作品翻译王佐良翻译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比如《傲慢与偏见》、《巴黎圣母院》等。
他在翻译这些小说中保持了原著的情感和韵味。
他注重细节,用词准确,使读者能够真正领略到原著的优美和深度。
2. 科技文献翻译王佐良翻译了许多科技文献,他善于把复杂的科技术语转换为简单易懂的中文,使读者能够迅速理解和掌握文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