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佐良翻译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406.00 KB
- 文档页数:21
论读书王佐良译文翻译及原文
【最新版】
目录
1.论读书的重要性
2.王佐良译文的特点
3.原文翻译的优点
4.对比王佐良译文与原文的差异
5.总结论读书的观点
正文
读书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阅读不仅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还可以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品位。
在这方面,王佐良的译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阅读体验。
王佐良的译文以其流畅、准确和生动的文字,为我们展现了原文的韵味和深意。
他不仅准确理解了原文的含义,还将其巧妙地转化成了中文,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能理解原文的含义,又能感受到中文的美。
原文的翻译也有其优点。
它保留了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到原文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
同时,原文翻译也提供了另一种阅读体验,让读者在阅读中能够体验到两种语言的差异和魅力。
对比王佐良的译文和原文,我们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
译文在语言表达上更加流畅,更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而原文则在语言风格和文化背景上更具有独特性。
这两种方式都有其优点,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阅读体验。
总的来说,论读书的观点在王佐良的译文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阅读不仅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还能够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
和审美品位。
论读书王佐良译文翻译及原文
摘要:
1.引言:读书的重要性
2.主体:读书的方法和技巧
3.结论:读书对人生的影响
正文:
读书是人类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和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如何高效地读书,如何将书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慧,是每个人都需要关注的问题。
首先,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是提高阅读效率的关键。
有些人喜欢深入研读,有些人喜欢浏览大意。
对于深入研读者,可以选择逐字逐句地阅读,对于浏览者,可以快速捕捉书中的核心信息。
此外,还可以通过做笔记、画思维导图等方式,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书中的内容。
其次,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技巧也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途径。
例如,可以定期为自己设定阅读目标,坚持每天阅读一定的时间,逐步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此外,可以通过参加读书会、交流读书心得等方式,与他人分享阅读的快乐,激发自己的阅读兴趣。
最后,读书对人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通过阅读,人们可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提高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读书还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塑造健康的人格,促进个体的精神成长。
总之,读书是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14年西药药综真题及答案2014年西药综合知识与技能真题一、最佳选择题1. 部分头孢菌素结构中含有甲硫四氮唑侧链,可以竞争性结合γ谷氨酸羟化酶,抑制肠道正常菌群,由此导致的不良反应是A. 凝血功能障碍B. 排异功能障碍C. 造血功能障碍D. 免疫功能障碍E. 勃起功能障碍2. 关于处方的说法,正确的是A. 由医务人员开具,药师审核、调配、核对,作为患者用药凭证的医疗文书B. 由执业药师开具,药师审核、调配、核对,作为患者用药凭证的医疗文书C. 由注册医师开具,药师审核、调配、核对,作为患者用药凭证的医疗文书D. 由实习医师开具,药师审核、调配、核对,作为患者用药凭证的医疗文书E. 由注册医师开具,护士审核、调配、核对,作为患者用药凭证的医疗文书3. 处方正文内容包括A.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临床诊断、开具日期B. 执业医师签名、执业药师签名、收费人员签名C. 患者的身份证号、代办人员的姓名及身份证号D. 药品名称、剂型、规格、数量、用法用量E. 药品不良反应、药品的禁忌症4. 可与茶叶中的鞣酸结合产生沉淀,饮茶会影响其吸收的药物是A. 硫酸亚铁B. 地西泮C. 对乙酰氨基酚D. 硝苯地平E. 二甲双胍5. 1U维生素A相当于A. 30 μg维生素AB. 3 μg维生素AC. 0.3 μg维生素AD. 0.03 μg维生素AE. 0.003 μg维生素A6. 不会引起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的疾病是A. 荨麻疹B. 药物性皮疹C. 支气管哮喘D. 严重烧伤E. 湿疹7.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力与肝细胞受损程度的关系是A. 呈正相关B. 呈负相关C. 不呈比例D. 关联性不大E. 无关联性8. 成年人空腹血糖的正常值范围是A. 3.9~7.2 mmol/L(70~130 mg/dl)B. 3.9~8.3 mmol/L(70~150 mg/dl)C. 3.9~7.0 mmol/L(70~126 mg/dl)D. 3.5~5.5 mmol/L(60~100 mg/dl)E. 3.9~6.1 mmol/L(70~110 mg/dl)9. 成年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正常值范围是A.0.56~1.70 mmol/LB. 1.2~1.65 mmol/LC. 2.1~3.1 mmol/LD. 3.1~5.7 mmol/LE. 3.3~5.5 mmol/L10. 儿童高热首选的药品是A. 美洛昔康B. 尼美舒利C. 对乙酰氨基酚D. 塞来昔布E. 依托考昔11. 用于缓解鼻塞的α-受体激动剂禁用的人群是A. 糖尿病者B. 血脂异常患者C.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D. 肾衰竭患者E. 高血压患者12. I度冻疮患者可以选用的非处方药是A. 维A酸乳膏B. 樟脑软膏C. 红霉素软膏D. 杆菌肽软膏E. 洗必泰软膏13. 患者女,22岁,既往有胃溃疡史,因焦虑、手颤就诊。
论读书王佐良译文翻译及原文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翻译则是传播知识的桥梁。
在学习与传播的过程中,文献翻译功不可没。
在小说、诗歌及其他文学作品翻译领域中,良好的翻译不仅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还要将其精神与意境完美地传达出来。
本文将以王佐良对读书的翻译及原文进行论述。
鲁迅先生曾说:“认真地读一本书,就是在和著者精神交谈。
”读书的翻译就是在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中,将其所想所写准确而生动地传述给读者。
王佐良是一位在文学翻译领域颇负声誉的译者,他的翻译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中国读者的阅读体验。
就在2021年,王佐良翻译并出版了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1984》。
这本翻译版以其精准的译文和流畅的表达方式广受好评。
在这部小说中,王佐良不仅准确地译出了原文的意思,还充分考虑到了中国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
他掌握了作者的情感和意图,并将其完整地传达给了读者。
王佐良的翻译工作虽然在这本小说中只是语言的转换,但他成功地将奥威尔的思想和情感传达给了中国读者,为读者搭建了一座跨越时空和文化的桥梁。
在其他文学翻译领域,王佐良的翻译功力同样值得称道。
他翻译过的《红与黑》、《简爱》、《呼啸山庄》等经典著作也都广受欢迎。
他的翻译语言优美、准确,并且忠实于原文的风格与特点。
通过王佐良的翻译,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世界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然而,对于一个翻译者来说,选择合适的译文也是一项挑战。
在进行文学翻译时,翻译者需要全面了解原文的语言、风格和文化特点。
王佐良在选择和翻译文学作品时,注重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其翻译的可读性,并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适当增添或删减一些内容,以使译文更适合目标读者。
他的翻译作品不仅保留了原文的风格和内涵,还结合了中国读者的口味和阅读习惯,为读者提供了一种贴近他们生活经验的阅读体验。
当然,作为一位杰出的译者,王佐良的翻译工作并非完美无缺。
在某些时候,由于文化差异或其他原因,完全忠实于原文可能无法满足目标读者的需求。
1,尽量直译,保留原文风格。
正如王佐良主张的翻译标准为“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
做到整体效果的真正对等,达到通篇神似。
2,不能直译的地方可以意译,尽量表达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3,注意译文行文是否符合中文写作习惯。
4,保证译文质量,避免虎头蛇尾。
5,通篇出现的重要专有名词,要在baidu,google等大的搜索引擎进行验证。
若不能保证准确性,则新建word文档,把类似专有名词记录下来随译文一起提交。
6,翻译是一种信息传递,表达内容要准确而完整。
浅析王佐良的翻译观
王佐良翻译观是20世纪前期中国翻译理论界出现的一派翻译理论,它脱胎于
汉惠及后,更加强调以中国精神价值观理念为核心,探讨翻译这一文化活动的哲学性本质。
借鉴古今名家优秀的文字英豪作品,旨在实现翻译质量的深似海、精如毫的境界,践行维护民族文化的使命。
王佐良的翻译理论把翻译的主体从以往的传承主体调整为创新的“接受读者群体”,认为翻译应为接受读者群体服务,使之理解原文信息,而不是为原文作者服务。
针对外文本身文字特性或语言文化差异两种情况,他主张在翻译过程当中兼
顾文字语言和抽象信息两个层级,力求使其在接受读者群体中得以吸收,为此他强调翻译选取熟悉的标准语言表达,但不能牺牲原作的意境与精神内涵,争取实现“以原为先”的原则。
他重视翻译本质上的性质,倡导对比分析考察的方法,以求翻译结果的真实准确。
在整个翻译理论界来看,王佐良做到了“中国精神价值观理念”与“读者群体”的有机结合,在传统翻译理论研究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今新翻译理论当中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
王佐良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翻译学作为一门学科,在过去几十年间发展迅猛,从早期的传统理论建立到现代翻译学理论多样化,理论关于翻译和写作的观点也在不断发展和精进。
其中,中国翻译学大师王佐良的翻译思想影响了翻译学的发展,是这一学科的重要贡献者。
本文旨在从语言学的基础上,誊写王佐良的生态翻译学,探讨其翻译学观点,并从中总结出王佐良翻译思想及其对翻译学发展的重要影响。
一、王佐良生态翻译学综述王佐良(1933-2013)是中国新翻译学,也是中国翻译学派主要成员之一,是中国翻译学家中最具学术影响力的学者之一。
他曾任清华大学外国语学院常务副院长、外语教研室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等多职。
王佐良以“观念翻译”研究著称,他的翻译理论影响了当今的翻译研究,其理论也被称为“王佐良翻译学”,或“生态翻译学”。
王佐良的生态翻译学理论,主要基于语种的交互影响及其它影响因素的变化。
首先,源语和译语之间,总存在着众多的语种和文化因素,它们可能会导致语义和表述上的偏差,因此,在译语文本中加入源语影响就会产生译文误读。
其次,翻译中文体的变异,可能会使得译文难度增加,而且译文语法结构也可能不通畅。
第三,源语和译语具有各自不同的表达习惯,译文也会受到源语文化的影响。
由此可见,王佐良的生态翻译学主张,译者需要考虑源语和译语文化的交互影响,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
二、王佐良翻译思想及其影响王佐良的生态翻译学理论,有着其特殊的翻译思想。
首先,王佐良强调“人性主义”,认为译者本质上是一个“能够理解双方文化的处女”,既要尊重源文,又要维护译文的质量,因此,要做到翻译的准确无误,就要考虑源译文之间的文化差异,根据不同文化的习惯来调整语言,以便进行准确的翻译。
其次,王佐良提出“平衡原则”,认为译者应该在有效的传达源语文本信息的基础上,尽可能保留源语文化表达的特色,以增进跨文化理解,从而达到翻译精度和质量的最佳水平。
三、王佐良翻译思想对翻译学发展的影响王佐良的生态翻译学理论,不仅对当今翻译学研究有着重大影响,还在翻译学训练上有着深远意义。
综合起来,这里涉及三个大问题,即:一首诗的意义;诗艺的情况;语言的情况。
1、诗的意义。
译诗须弄清原诗意义,自不待言。
勃莱的话,却更使我们认识到意义的复杂与了解之不易。
外国诗有外国的社会文化因素(上述德美对于生长的看法不同即是一例),已经构成巨大困难,而意义的复杂性还在于仅仅了解一首诗的字面意义是不够的,还须考虑到调子或语气,句子结构、节奏、风格的层次(是口语体还是书面体,属于该体中高层还是低层),以及不同诗人给以不同名称的其他因素,如弗洛斯特所称的“句子声韵”,峨尔孙所称的“心灵的语词”,勃莱所称的“片语的活的调子或芬芳”等等。
意义是这一切的综合。
对这个综合无了解,就不能说对于诗的意义有了解。
2、诗艺情况。
大凡译诗的人,总想所译象诗。
可是什么才算诗,看法却是随着时代与人而变的。
勃莱所说最近30年间美国诗歌翻译之所以成绩卓著,一个重要原因是惠特曼、庞德、威廉斯三人进行了一场诗歌革命,其特征在于能用口语节奏写诗。
这就是说:诗艺的革新也提高了诗歌翻译的质量。
美国诗从惠特曼起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英国诗的道路是公认的事实,译诗方面成果累累也有目共睹,两者之间显然有关,只是其紧密程度究竟如何需要进一步研究而已。
在我们中国,也有一种类似的发展,即在五四以后白话诗登场,诗艺经过了重大变革之后,外国诗的翻译才繁荣起来。
3、语言情况。
只要动笔,就离不开语言。
但是一种语言有处于比较停滞的时候,也有处于比较活跃的时候。
比较活跃,有利于翻译。
英国翻译的盛日之一是16、17世纪伊丽莎白一世时期,正是英语变动较多、大量吸收外来成分的时期。
中国语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也处于比较活跃时期,其标志之一是在文学写作中白话代替了文言,这也为翻译带来了一个活动频仍、成果丰硕的繁朵时期。
就译者个人说,他必须对于语言有足够的敏感,必须认识它的特点,层次,精华所在,弱点所在,它的过去与现在,有哪些事是它乐于做也善于做的,又有哪些是它不愿意做也做不好的,特别在它处于比较活跃、变动较多的时候更需有清楚的认识。
王佐良翻译风格浅析以《王佐良翻译风格浅析》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王佐良(Wang Zuoliang),1921年出生于浙江金华,1943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外国语学院(现国际汉语教育学院),1959年获得上海外语教育学院国际文学及新闻言语翻译方向硕士学位,曾任上海外语教育学院教授、文学和翻译系主任、外语教研部主任,被誉为“中国翻译协会创始人”。
他是中国翻译史上最重要的楷模,也是翻译学和中国翻译史上不可多得的贡献者。
王佐良也是中国翻译史上最伟大的翻译大师,以其全面而准确的翻译技巧、完美的文学翻译和深厚的文学底蕴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被公认为当代中国文学翻译的典范人物。
作为一名著名的英汉翻译家,王佐良一生共翻译了300多种英汉著作,如《西班牙现代诗歌精选》、《英国文学史》、《哈姆雷特》,以及众多的文学名著、经典名译等。
他翻译的文学作品和文学评论被业界称赞为“口译术艺无人能出其右”。
王佐良专注于文学翻译,翻译风格言简意赅、准确遣词造句,注重内涵有机、意思连贯,重视表达的恒久性和充分性,同时又维持文学作品的原有美感,不仅能求原文准确原意,也能把原文文学性渲染出来,使读者在感受到原文内涵和美感的同时也能对原文语言文学特点有所感受。
他的翻译技巧分析,能够有效地为其他译者提供一个更好的参考。
首先,王佐良极其重视准确性,他在译者中独树一帜,深入挖掘原文,精准把握文字,准确表达文字本身的含义,以及文字在上下文中的具体用法。
他特别擅长将英语的实际用语转译为中文,并增添一些额外的语言技巧,以便让译文更加准确,让意思更加明确。
其次,王佐良能够运用语言技巧恰到好处地表达原文表达技巧,比如在翻译英语谚语、格言、俚语等英语中的文学表达技巧时,他会结合中文的文学表达技巧,用中文传达英文的表达技巧,从而让译文的文学美感不至于受到影响。
他还擅长用一句话表达多种意思或用一个中文词表达英语中的多个单词,使原文的内容简洁而完整地表达出来。
2018年第4期|翻译探索从“译者中心论”视角谈王佐良译本《论读书r李梦瑞1任朝迎2(1.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云南昆明650500;2.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要:生态翻译学理论由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胡庚申教授于21世纪初提出,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包括译者中心论,翻译适应选择论等思想,该理论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将翻译与生态学的相关理论结合,对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王佐良先生是我国20世纪重要的文学家、翻译家,在文学界和翻译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笔者主要借助生态翻译学中的译者中心论思想对王佐良先生关于培根经典作品cysm dte 的译本进行分析,主要从译者主导地位和译者的适应选择角度,论证该新兴翻译研究理论对未来翻译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译者中心论;适应选择;论读书[中图分类号]H315.9C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831 (2018) 11-0135-3 doi:10. 3969/j.issn. 1006-2831.2018. 04. 0551.文献综述生态思潮在全球范围内各个方面影响着人类的发 展,在学术领域亦是如此,近年来,兴起于我国的生态翻 译学慢慢在国际翻译理论界崭露头角,成为一种新的翻 译研究范式。
生态视角下对翻译的研究初始于2001年 左右,生态翻译学乃是从自然科学生态学的角度,借助 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理论,对翻译学 进行研究的一种理论方法。
我国著名翻译家胡庚申教 授提出该翻译理念,并对其进行定义:生态翻译学是以 生态整体主义为理念,以东方生态智慧为依归,以“适 应/选择”理论为基石,以翻译生态、文本生态、“翻译群 落”生态及其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从生态视角对翻译 生态整体和翻译理论本体进行综观和描述(胡庚申 2013)。
生态翻译学中提出译者中心论,认为在翻译过 程中译者占中心地位,即生态翻译学视域下译者为焦 点,译者通过适应与选择开展翻译活动。
《王佐良翻译风格研究》篇一一、引言王佐良,中国当代翻译界的重要人物,以其卓越的翻译技艺和独特的翻译风格著称。
他的作品涵盖文学、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以其准确、流畅、自然的翻译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王佐良的翻译风格,探究其背后的特点和形成因素,并探讨其在当今翻译界的影响和意义。
二、王佐良翻译风格的特点王佐良的翻译风格可以总结为准确、流畅、自然。
首先,他注重原作的理解和传达,尽可能地保持原作的语言风格和意境。
其次,他的译文语言流畅,没有生硬的感觉,读起来非常自然。
最后,他的翻译风格还体现了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处理能力,使得译文既能保留原作的文化特色,又能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三、王佐良翻译风格的形成因素王佐良的翻译风格的形成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首先,他的深厚语言功底和广博的文化知识为他的翻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他精通多种语言,对中西方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其次,他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对翻译事业的执着追求也是他形成独特翻译风格的重要原因。
此外,他还受到了同时代其他翻译家的影响,不断吸收他们的优点和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翻译风格。
四、王佐良翻译风格的实例分析以王佐良翻译的《傲慢与偏见》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翻译风格的具体体现。
首先,他准确传达了原作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色彩,使得译文在情感上与原作保持了一致。
其次,他的译文语言流畅,句式结构合理,没有生硬的感觉。
此外,他还对原文中的一些文化元素进行了适当的解释和说明,使得译文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在处理原文中的修辞手法时,他也充分考虑了中英文的表达习惯和文化差异,使得译文既保留了原作的风格特点,又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五、王佐良翻译风格的影响与意义王佐良的翻译风格对当今的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的准确、流畅、自然的翻译风格为后来的译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其次,他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处理能力使得他的译文能够更好地传达原作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浅析王佐良的翻译观]王佐良翻译观2、王佐良的诗歌翻译思想2.1独特的选材观。
王佐良先生一生翻译过的很多著名诗篇都是经过他严格地挑选后才进行翻译的。
在选材上,他曾经说过,译者应该译与自己风格相近的作品,无所不译必然导致劣译。
他说,翻译是一个让译者适应他人风格的过程,也是一个往译作中施加自己个性的过程。
所以,他在翻译彭斯的诗歌时,感悟到了彭斯在诗里体现的情感:“他一生坎坷,但是他活得生龙活虎一般,不向权贵低头,对社会有理想,对爱人和友伴充满着热情,绝大多数的作品所表达的是这样热腾腾的生活感。
”(王佐良1997,80)这样他将这种对原诗作者的感情忠实地抒发在笔端,将一个活灵活现的不向权贵低头,有理想,充满着热情的彭斯就跃然纸上了。
2.2只有诗人才能把诗译好。
也就是说,诗歌翻译需要译者的诗才。
“通常一个译者只适宜于译某一类作品。
我认为他应该只译那一类,而不要什么都译。
翻译家兼诗人查良铮先生译出的《唐璜》非常有名,他也写出了《冬》这样著名的诗。
”因此,王佐良认为,如果一个诗歌译者没有全面地理解这些要素和在诗歌翻译中与其意义相关的其他一些因素,他就不能进行翻译。
2.3诗歌可译。
王佐良从事最多的是诗歌翻译,其翻译思想主要形成于几十年的诗歌翻译生涯。
王佐良认为:诗歌翻译是有所失,也有所得的。
诗的韵、行、词、字数、旬式和速度都有不少困惑,但总的来说是得大于失。
在译诗的方法上,王佐良走了一条最难走的路:以诗译诗。
他不喜复杂的理论,认为应该“尽可能顺译,必要时直译,任何好的译文都是顺译和直译的结合;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
”(王佐良1989:3)。
诗歌中常用方言,处理方言问题就成了一个难题。
他译彭斯(Robert Burns)诗六十几首。
彭斯的诗多用苏格兰方言写成,套用苏格兰传统的歌谣曲调,如广为吟唱的Auld Lang Syne,(《往昔的好时光》),是地道的苏格兰特色。
王佐良译彭斯诗时,坚持用普通话口语的词汇和句法翻译原诗,十分注意措辞和韵脚排列,如A Red,Red Rose,他将题目译作《一朵红红的玫瑰》。
论王佐良的翻译观摘要:王佐良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体学家和英国文学专家。
作为一位优秀的翻译家,王佐良一生翻译了许多知名的诗歌、散文等,同时创建了一套独特的翻译理论。
他的翻译理论主要包括译者的文化素养、译文的文体、以诗译诗等。
本文将以王佐良的译作为实例具体分析他的翻译理论。
关键词:文化素养译文文体以诗译诗王佐良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体学家和英国文学专家,一生著作、译作丰富。
一方面,他以英国文学研究蜚声文坛,曾支持编写五卷本的《英国文学史》,著有《英国诗史》、《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英国散文的流变》、《莎士比亚诸论》,并以其在英语语言、比较文学等方面的评论和随笔闻达于学界,著有《英语文体学论文集》、《中外文学之间》、《心智的风景线》、《论契合:比较文学研究集》、《照澜集》等。
另一方面,王佐良利用有限的时间从事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的翻译理论著作有《翻译:思考与试笔》、《论新开端:文学与翻译研究集》。
正如李赋宁说言:“他颇似柯尔律治称莎士比亚为‘万脑人’(myriad-minded)那样博学和多才多艺。
”以下将从译者的文化素养、译文的文体、以诗译诗三方面分析他的翻译理论。
1.译者的文化素养翻译与文化是一个大课题,在翻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翻译界重视文化研究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的,王佐良于1984年接着发表《翻译中的文化比较》、《翻译与文化繁荣》两篇讲翻译与文化的文章,详尽论述了他有关译者的文化素养的观点。
王佐良认为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他必须掌握语言。
他指出:“不了解语言当中的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5](p18)译者要掌握的社会文化到底包括哪些呢?“不是说一个大概的了解,而是要了解使用这一语言的人民的过去与现在,这就包括了历史、动态、风俗习惯、经济1基础、情感生活、哲学思想、科技成就、政治和社会组织等等;而且了解得越细致、越升入,越好”[5](p18)。
王佐良认为译者如果不了解语言所处的文化,就无法理解原文,这是他强调译者必须具备文化素养的原因。
浅谈王佐良的文化翻译观本文探讨了著名学者王佐良先生的翻译思想。
第一,分析了他所处社会文化背景对其翻译思想的影响;第二,王佐良的翻译思想是一种文化翻译观;第三,他主张翻译是一种促进文化交流的观点;第四,希望更进一步把翻译同“比较文化”这个新学科结合起来,这样翻译研究就会进入一个新的平台。
标签:王佐良;文化背景;文化翻译观一、引言王佐良先生是我国外国语言文学的著名学者、著名英美文学研究家,也是文学翻译家。
在翻译领域,他是继承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和借鉴西方现代译论,探索我国现代翻译理论的先行者。
代表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翻译思想的主流。
他的翻译思想涉及现代译学里很多焦点问题,诸如社会文化因素、读者接受理论、译者的重要作用、不同译本的不同功能等等。
他的思想和观点给后人留下了许多闪光的理性思考。
二、社会文化背景及翻译思想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
日益频繁的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促进了翻译事业的新繁荣,引进了外国翻译理论,推动了中国现代翻译思想的发展。
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以英汉翻译为主)翻译高潮。
20世纪是一个”翻译时代”的世纪。
在西方,翻译理论建设蓬勃发展,翻译流派层出不穷,语言学派、文艺学派、多元系统学派、描写学派、文化学派、综合学派、解构主义学派、后殖民主义学派等,呈现出一派多元化发展的景观。
尤其是近30年来,西方翻译学逐渐摆脱了“从属”的地位,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严肃学科。
而影响整个西方现代翻译思想发展历史进程的译论泰斗如:奈达、卡特福德、威尔斯、纽马克等同样对我国现代翻译思想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0世纪末期,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以及王佐良自己渐渐取得的成就,这些内因和外因使得他能在翻译理论中体现其人文关怀。
但是他的民族意识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寻求建立中国的文化身份,以及世界文化的共存和发展。
受国内社会背景及国外翻译思想的影响,王佐良先生率先提出以文化视角研究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