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新闻传播史_张昆
- 格式:ppt
- 大小:18.90 MB
- 文档页数:1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程简介课程代码:261200112 261200312课程名称:写作Ⅰ—ⅡWritingⅠ—Ⅱ总学时:66(32+34)周学时:2、2学分: 4 开课学期:1、2修读对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预修课程:无内容简介: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科基础平台课,有很强的实用性。
本课程主要讲授基础写作的基本理论和各种文体的基本特征与写作,基本理论包括文章写作的几个最重要的环节:采集材料、确立主题、构思文章、结构布局、表达方式、写作技法及文章修改等。
文体写作包括新闻文体、审美性文体(散文、诗歌、小说)、理论性文体、应用文体等。
在讲授写作基础理论的同时,注重本课程的实践环节,使讲练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
目的是使学生自觉地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写作实践活动,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选用教材:董小玉,《现代写作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参考书目:①马正平,《高等写作学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②王泽龙,《中国写作学探要》,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③黄建成,《写作学教程》,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④普丽华、江少川,《现代写作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课程代码:261200213课程名称:中国文学作品选讲ⅠSelected Readings of Chinese Literary WorkⅠ总学时:48周学时:3学分:3 开课学期:1修读对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预修课程:无内容简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是中国语言文学系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本科阶段的必修课程,该课程的设置主要目的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基本的文学素养。
本课程从浩瀚如海的中国古代文学中,精选出脍炙人口的佳作,对其高妙的艺术表达、优美的诗情以及深邃的意蕴,进行理论解析和诗性品赏,以助学生提高学识和素养。
这是当前新形势下培养大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以及文学鉴赏能力,增进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培养国际传播人才,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作者:高金萍许涌斌来源:《对外传播》2019年第11期2019年9月19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会协办的首届国际新闻与传播教育论坛在北京举行,会议主旨为“创新国际新闻与传播教育,构建中国特色对外传播话语体系”。
来自全国30多所高等院校和10余所国际传播机构的70余名学者和从业者参会。
在一天的会期中,9位嘉宾发表了主旨演讲,近60位代表在4个分论坛上共同回顾中国国际新闻与传播教育的成就与挑战,探索创新国际新闻与传播教育,研究构建中国特色对外传播话语体系。
同侪互励,致知力行,为中国国际新闻与传播教育和研究的发展书写新的历史篇章。
一、国际新闻与传播教育的回顾与反思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国际新闻与传播教育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多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新闻与传播教育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回顾与反思,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面向世界的国际新闻与传播教育模式。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袁军教授从传播技术角度回顾了中国国际新闻传播教育的历史和发展状况,梳理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创办和发展历程,明确北京外国语大学是改革开放之后首批开设新闻传播教育的院校之一。
他倡议各高校联合起来,共同做好国际新闻与传播教育,服务于“向世界介绍中国,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原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昆教授梳理了20世纪以来新闻传播教育史的研究成果,从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历史的积淀和传媒的转型三个方面论证了研究新闻传播教育史的重要性。
国内开展国际新闻与传播教育的院系负责人,交流了国际新闻与传播教育中的经验与探索方向。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郭可教授分析了本校多语种传播国际新闻班教学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既符合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也能倒逼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推动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教育管理体系、资源分配和师资认定等体制机制改革。
外国新闻传播史教学大纲外国新闻传播史教学大纲新闻专业《外国新闻传播史》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总学时:64学时周学时数:4学时学分:4学分课程类型:必修开课系(部):中文系执笔人审核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开设本课程,是为了使学生具备外国新闻传播史的基本常识,了解外国新闻学的基本理论,把握世界新闻事业的发生、发展规律,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和分析外国新闻活动和现象的能力,并为其他课程的学习、研究提供开阔的视野。
教学要求:1.系统、完整地学习外国新闻史上的媒介、人物、事件,准确地识记重要的知识点。
2.地分析外国新闻史上影响较大的新闻理论,正确地理解它们的历史根源、实践意义和局限性。
3.新闻事业的基本规律,把握事业发展与技术变革、媒介制度、实务运作之间的互动关系,做到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服务于实际工作。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包括演示、幻灯、投影、音像、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对一些教学内容有特殊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应明确写出。
三、教材与教学参考书教材:《外国新闻传播史》,郑超然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参考书:《外国新闻事业史教程》,张允若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简明世界新闻通史》,张昆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美国新闻史》,迈克尔.埃默里等,新华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外国新闻传播史导论》,程曼丽,复旦大学出版社, 20xx 年8月第一版。
《默多克竞争策略全书》,威廉.菲勒,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8月。
四、实验实践教学无五、课外训练及自学指导六、考试考核考试主要采用闭卷方式,考试范围应涵盖大纲规定的各章内容,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内容重点。
考试题型一般有: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或阅读理解题等。
总评成绩:平时成绩占30%,闭卷考试成绩占70%。
七、总学时:64学时八、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整个教学内容主要按照媒体类型依次对报纸、通讯社、无线电广播、电视诸新闻媒体的历史进行讲述,以国家为基本脉络,采取以历史的整体为线,以重点媒体案例为点,穿插概述梳理和详细剖析这两种讲述模式,将理论与史料相结合,尽量采取多媒体教学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适当进行讨论,增加课题活跃性和学生的参与意识、积极思考能力。
教培函〔2014〕18号关于实施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计划2014年上半年在线培训的通知各高等学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公布2014年上半年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计划的通知》(教高司函〔2014〕8号),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以下简称“网培中心”)将于2014年上半年推出498门在线培训课程,供高校教师自主选择学习。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培训对象培训对象为高校承担与所培训课程相同或相近教学任务的在职教师,重点是中青年教师。
二、培训课程在线培训课程面向课程教学和教师发展,以先进教学理念、经验、技术和方法为主要培训内容,以学员自主学习为主、专家在线指导为辅,引导学员互相交流学习、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
主讲教师由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奖者、国家精品开放课程主持人、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等担任。
在线培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视频学习。
视频分为主视频课程和辅修视频资源。
2.培训活动。
包括观看网络直播讲座、参与教学沙龙、进行专题讨论、参与论坛交流、提交培训论文、点评学员论文、分享教学资源等。
3.辅导答疑。
特聘教授、助学教师组织在线答疑、教学辅导,为学员提供辅助学习材料和培训论文评审等。
在线培训课程班主任在学员学习过程中将提供及时帮助和服务。
学员使用学习卡登录网培中心网站(xxx)参加培训。
学校也可建立“院校教师在线学习中心”(以下简称“在线学习中心”)参加培训。
每门在线培训课程的学习周期为3个月。
在线课程目录见附件一。
三、在线学习中心“在线学习中心”是网培中心为高校开发的教师培训学习管理平台,网培中心免费为高校安装。
“在线学习中心”可供教师免费学习网培公开课、选修专题等资源,收看直播讲座和参与教学沙龙,通过培训管理系统管理教师培训。
培训课程需学校付费购买。
“在线学习中心”建设的具体要求见“院校在线学习中心建设指南”(附件二)。
已购买培训课程的学校,其教师在本校“在线学习中心”注册报名学习,可与全国选取同一课程的其他教师共同在线学习和交流。
外国新闻传播史外国新闻传播史概览外国新闻传播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
在古代,人们通过口头传播传递信息。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步,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古希腊和罗马帝国时期,新闻主要通过公告牌、口头传播和书信传递。
这种方式非常有限,只能在当地范围内传播消息。
中世纪时期,欧洲开始出现印刷术。
这项技术的发明使新闻的传播范围得以扩大。
人们可以通过印刷出版的书籍传播消息和观点。
然而,由于印刷术技术的限制,新闻的传播仍然相当缓慢和有限。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新闻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开始有所增加。
19世纪末,蒸汽动力驱动的印刷机的出现使新闻报纸和杂志的印刷更加迅速和高效。
这种技术进步促使新闻业的繁荣和发展。
20世纪初,无线电和电报技术的发展使新闻传播速度突飞猛进。
无线电让人们可以通过广播听到实时新闻报道。
电报能够实现实时通讯,使新闻可以通过电信网络传输到全球各地。
随着电视的出现,新闻传播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纪元。
人们可以通过电视频道观看和听到即时的新闻报道。
这种可视化的传播方式迅速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首选方式。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新闻传播经历了一次重大革命。
互联网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各种数字平台获取新闻信息。
人们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社交媒体和新闻网站阅读、观看和分享新闻。
如今,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新闻消费已经变得更加个性化和便捷。
人们可以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随时随地获取新闻。
总之,外国新闻传播史展示了传播技术的不断演进,这些技术使新闻的传播速度和范围急剧增加。
从古代的口头传播到现代的数字化传媒,新闻传播方式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改变,为人们提供了更丰富、深入和实时的新闻和信息。
(以下是关于外国新闻传播史的延续内容,持续写完所需1500字)然而,随着新闻传播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在互联网时代,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成为了重要的问题。
因为信息的大量传播和迅速流动,虚假信息和假新闻也在网络上泛滥。
传播学参考目录.txt生活是过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
放得下的是曾经,放不下的是记忆。
无论我在哪里,我离你都只有一转身的距离。
2011传播学考研目录书目南京大学01 传播理论02 广告理论与实务03 影视与网络传播04 媒介管理考试科目:① 101政治② 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 622新闻传播史论④ 959传播业务复试科目:传播媒介与文化参考书目:《中国新闻理论体系研究》丁柏铨主编,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传播学基础理论》段京肃著,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外国新闻传播史》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现代广告学》何修猛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当代广播电视概论》陆晔、赵民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网络传播概论》杜骏飞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复试参考书:《当代西方新闻媒体》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张咏华,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研究方向:01 传播学02 广告学03 公共关系考试科目: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② 201英语一③ 703新闻学与传播学基础④ 804新闻与传播实务参考书目:2011年未指定书目,考生可参考2010年的书目,点击查看。
(2009年参考书目)新闻学与传播学基础《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童兵,人大版, 2000 年 1 月第一版;《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人大版, 1999 年 11 月第一版;《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人大版, 2002 年 11 月第一版;新闻与传播实务《现代电视新闻学》叶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 年 3 月版;《报纸编辑学教程》郑兴东,人大版, 2001 年 12 月第一版;《广告学概论》,陈培爱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年 8 月版;《公共关系的基本原理与实务》,纪华强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版;《广告心理学》,黄合水,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年 4 月第一版。
外国新闻传输史读书笔记写在前面(书中内容提要及读书感想):多年来, 伴随全球化浪潮推进, 全球新闻信息传输与交流日渐受到世界各国重视, 本书以历史角度作为切入点, 力图对外国新闻传输发展脉络做出梳理, 全部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关键叙述外国新闻传输起源及外国新闻事业史研究对象, 意义, 基础方法。
对世界范围内新闻传输事业发展进程进行叙述, 并在分析和综合基础上, 较为明晰整理出人类在不一样阶段里新闻信息传输事业不一样特点。
第二部分着重挑选了在全球新闻传输发展进程中既含有特点, 又在当今世界新闻传媒界含有较强影响力部分国家, 如美国,英国等, 以它们不一样类型新闻传输发展体系向读者展示多姿多彩传媒业概况。
第三部分关键侧重于社会主义新闻传输事业模式及发展。
本书依靠多个体制, 社会形态对新闻传输事业进行描述, 凸显出不一样国家新闻传输事业特点。
历史是对一定时期内发生事情总结, 其中囊括经济, 政治, 文化。
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很多上层建筑, 比如本书提到新闻传输与发展, 常道, 仓廪足则知礼节, 衣食足则知荣辱, 可见经济决定政治, 社会形态, 比如中国大唐时期, 经济发达则政治开明, 文化展现大繁荣姿态, 而文化也对政治经济起到一定影响, 文化对社会变革及大家生活方方面面起到关键影响, 拿近代前期洋务运动及维新变法失败来举例, 国人一直向西方学习, 思索强国御辱方法, 不管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还是救亡图存中改良各个政策, 最终都还是以失败而告终。
反观欧洲革命, 均是从思想宣传文化渲染而调感人民情绪斗志, 而将革命推向高潮。
再举一例, 文化传输和垄断对人成长和国家性质都是非常关键, 细想来还真是恐怖, 不管是当初欧洲教皇向平民兜售赎罪券还是中国秦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垄断。
对当初社会及人民都是受到极大影响。
而以上种种思想文化宣传又是依靠传输而进行下去, 所以传输这个名词在历史上是有举足轻重作用。
记得看戊戌六君子在菜市口砍头照片, 旁边群众面无表情, 甚至是抱着看好戏面孔而去, 她们并不知道若是这次变革成功会给她们带来翻天覆地改变, 试想若是此次变法能成功利用传输这一手段向大众展示新政可能也不会落得如此惨淡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