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新闻传播史1
- 格式:pptx
- 大小:2.94 MB
- 文档页数:70
外国新闻传播史教案(一)----许水龙外国新闻传播史(一)授课人:许水龙教学目标:了解国外的新闻发展简史,发展阶段,发展特点。
教学重点:无产阶级报刊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人类传播活动经历的阶段: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互联网传播二、人类的传播活动与传播技术的关系:三、古代罗马《每日纪闻》的性质,其基本内容和作用:《每日纪闻》公告式的官方公报。
是古代统治者采用的重要传播方式之一。
公元前59年的古罗马,凯撒当选执政官后下令创设。
当时的名称是“阿尔布”,后来人们称之为《每日纪闻》。
是将每日公布元老院及公民大会的议事纪录,用尖笔书写在罗马议事厅外一块涂有石膏的特质木板上。
书写内容多为政府要事,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凯撒创设《每日纪闻》的目的就是争取舆论支持,扩大政治影响。
传播当时已经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公元前27年,凯撒的养子凯撒.屋大维成为罗马最高的主宰者。
公元前6年,屋大维恢复《每日纪闻》,从此该手写公报时断时续刊布会议记录、帝国故事、战争消息等,一直到公元330年迁都君士坦丁堡为止。
公报除了写在布告牌上,还有书记员抄写,颁发给各地要人和驻军首长。
有学者认为,罗马帝国之所以能统治辽阔疆域,至少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它有一个发达的,包括《每日纪闻》在内的传播系统。
而起灭亡,部分原因是由于《每日纪闻》的停办,传播组织远落后于其他社会组织的发展,无法协调复杂的活动。
四、欧美最早出现的定期报刊、日报:八、廉价报纸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共同特点:1、历史背景:18世纪后期,欧美主要国家先后开始了工业革命,工革地推进给社会生活,也给近代报业带来了重大影响,各国相继进入廉价报纸时期。
1)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迅速集中,为报纸大量发行流通提供了条件;2)经济的发展需要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于是教育有所普及,粗通文字的平民增多,形成了新的广大读者群。
3)阶级力量发生新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同时在扩大,这就推动了各国政治变革的进程,使办报的政治环境逐步改善。
中外新闻传播史第一章新闻传播的起源第一节口头新闻时代1.以口头语言传播为主,非语言传播为辅。
语言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巴比伦通天塔)2.非语言传播手段①标记传播(结绳记事)借助一定的物体或标记为载体,传递或储存音讯的传播方式②声光传播(击鼓传讯,烽火报警)以声音或光线作为传递信息载体③图式传播(印第安人的图形文字)(最高级)用简单的书写符号或图形来表达意思、传递音讯、记载事实第二节手写新闻时代1.文字的产生和书写材料的改进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二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人类原始时代的终止,文明时代的开始,并为手写新闻传播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2.古代西方手书传播形式①公告式的官方公报(古罗马的《每日纪闻》)“历史上第一份官方报纸”②书信式的新闻信(小普林尼:苏威尔火山爆发)3.古代中国手书新闻传播汉代:邸报——唐代:进奏院状——宋代:定本制度/民间小报摸索题:1.文字的传播优势体现在?①便于储存和查找②传播面广③传播更为迅速④传播具有新闻性⑤传播更具准确性2.《每日纪闻》是什么媒介?在西方新闻史上为何具有如此突出地位?①是历史上第一份公告式的官方公报。
②当时,《每日纪闻》要紧报道元老院的议事记录;历史学家们认为,罗马帝国之因此能统治宽敞的疆域,至少还有一部分缘故是由于它有一个发达的、包括《每日纪闻》在内的信息传播系统,而罗马帝国的灭亡,也与其扩张过甚、传播系统相对滞后有关。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萌芽和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第一节近代报业的萌芽和进展1.近代报业显现的历史条件(摸索题)①必要条件:印刷术的发明和普及(为印刷新闻传播奠定了基础,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三座里程碑)包括⑴毕昇发明活字排版印刷术(宋朝庆历年间1041—1049)⑵德国古登堡改进金属活字印刷术(公元1450年前后)②必要条件:社会关于新闻信息的需要信息需求旺盛的缘故:⑴地理大发觉、环球航行⑵全球市场的形成与殖民掠夺⑶文艺复兴运动⑷宗教改革⑸近代民族国家的普遍建立③重要条件:邮政事业的产生2.宋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最早运用这一新技术的出版物是《小字》。
外国新闻传播史新闻传播机构及其活动,总称为新闻传播事业。
新闻传播事业的历史,涉及新闻行业的构成、规模、迁移与兴替。
它受一定的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制约,总是不可避免地打上相应地域、相应历史阶段的技术、制度和思想环境的印记。
本书的写作宗旨,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追录宏大的历史、拼接生态的地图、描摹变迁的影迹。
在本书中,作者采用通史的方式,以时间为经,以前述的七大剖面为纬,以新闻事业在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展开为主干,移步换形,力求藕断丝连,将西方与世界新闻传播事业史的宏观画面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本书涵括的主要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印度、土耳其、埃及、南非、巴西和墨西哥等。
作者通过对这些国这家新闻传播的介绍,包括外国新闻传播史上所有重要的关节点。
第一章世界信息传播活动的发轫第一节人类交流与传播的起源第二节古代欧洲手抄的消息与新闻传递第三节东方文明古国的文字信息传播第二章15至18世纪西方印刷新闻业的形成第一节西方的兴起与印刷革命第二节近代印刷报纸的出现第三节西欧集权政府对报刊的控制第四节资产阶级革命与报刊第五节资产阶级政党与报刊第三章19世纪西方自由主义报业的演进第一节工业革命与大众传播时代的来临第二节西方廉价报业的出现第三节美国的新新闻事业与西方的大众文化第四节西方社会与报刊的多元化第四章信息的全球流动与通讯社事业的成长第一节西方的殖民扩张与世界新闻市场的雏形初现第二节西方首批四大通讯社的由来及其国际化第三节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家通讯社的成长第四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际通讯社市场第五章20世纪前期的西方主流报刊业第一节20世纪早期西方报业的垄断化第二节20世纪客观报道与西方报业的分化第三节20世纪西方国家的大众化杂志业第四节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对新闻传播业的影响第六章20世纪前期的无线电广播业第一节视听大众媒价的发展第二节无线电技术的发明与改进第三节美国广播业的开端与发展第四节世界广播业的创建与普及第五节国际广播的兴起第七章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新闻宣传第一节十月革命与苏联媒介体系的建立第二节德、意、日法西斯宣传运动第三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新闻政策与宣传战第八章20世纪中后期的电视业第一节电视技术的突破第二节电视事业的初步发展第三节战后新出现的电视传播样式第四节世界主要的电视大国与大台(网)第五节电视对其他新闻媒介的影响第九章战后西方国家新闻传播业的整合第一节西方新闻媒介与国家机器的整合第二节西方新闻媒介产业结构和规模的变化第三节战后西方国家新闻事业的繁荣第四节跨国传媒的并购历程第十章战后苏联─俄罗斯与东欧地区新闻事业的演变第十一章战后第三世界国家新闻事业的发展第十二章全球化与20世纪末期的世界信息传播业。
外国新闻传播史《莱茵报》德国资产阶级三四十年代革命浪潮的舆论中心。
1842年1月,在德国莱茵地区科伦市创办。
是一份资产阶级民主派报纸。
全名为《莱茵政治、商业和工业日报》。
马克思参加了报纸的筹备,曾任撰稿人和编辑。
从1842年10月起担任实际上的主编。
该报揭示了一些当时的重大社会问题,并对普鲁士的官僚制度、政治措施进行了有利的抨击。
由于马克思领导的《莱茵报》具有革命的民主主义立场,矛头常指向普鲁士王国的根本制度,因为一再遭检察官挑剔。
并于1843年4月被查封。
《莱》存在时间不长,但它是德国第一家具有广泛影响的资产阶级反对派报纸,恩格斯称它是德国现代期刊的先声。
《新莱茵报》世界上第一份马克思主义日报。
创办背景和经过: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来到巴黎,为未来德国革命进行舆论上的准备。
为了传播革命思想,贯彻共产主义者同盟在德国的政治纲领,领导分散在各地的盟员的斗争,马、恩决定在德国创办大型日报。
1848年6月1日这份大型日报正式出版。
为了继承《莱茵报》的革命传统,又表示两者之间的区别,所以定名为《新莱茵报》。
《新》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机关报,但为了团结更多的人,这份报纸在刊头上标出“民主派机关报”字样。
编委会由八人组成。
马克思任主编,恩格斯为他的助手,实际上的副主编。
两人除负责报纸编辑出版和发行工作,还经常为报纸撰稿。
马克思领导编委会的工作有两大特点:一是器重编辑们的才华,科学分工,用其所长;二是要求边界们几座报纸工作,又参加社会活动,把办报和实际斗争结合起来。
《新》除周一外,每天出版。
十分重视新闻的时效性,遇到重大消息出号外。
发行以订阅为主,也有零售。
发行中的最大困难是经费。
马克思为这份报纸一贫如洗。
1848年9月,报纸一度停刊。
后随革命新高潮的出现,又复刊。
由于编辑部人员遭到迫害,马克思等人被莱茵省警察厅驱逐,1849年5月19日,被迫停刊。
外国新闻传播史第一章现代新闻传播的历史轨迹1.语言的产生是人类社会第一次信息革命的标志。
2.词语则是传播的基本单元。
3.腓尼基文字是最早的文字,文字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第二次信息革命的标志,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4.印刷术的发明被视为信息传播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5.15世纪中叶德国人约翰古登堡重新发明出金属活字印刷术。
6.论述题:现代报刊在欧洲得以产生的原因(要点)(1)世界地理大发现使得欧洲的商业和工业从地中海贸易转向全球贸易,因此造成对新闻传播的规模化需求。
(2)此时,欧洲地理上正在形成连成一片的文明地区,地理上进行贸易的关卡减少,传递信息的障碍也随之减少。
(3)六个主要的欧洲民族(意,西,葡,德,法,英)经过文艺复兴运动,自然形成了各自的标准语言和文字,奠定了规模化新闻传播的语言文字基础。
(4)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规模新闻传播的新技术条件。
(5)文艺复兴后,文化从僧侣阶层的垄断中逐步解放出来,转向世俗社会,从而为过魔化新闻传播提供了一定的读者群。
7.论述题: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和融合性(1)交互性使得处在电脑终端的每一个人在理论上具有同等的权利——在接受的同时也可以传播信息,大众传播时代泾渭分明受众和传播者角色,开始变得模糊不清,当然这种趋势缺少了专业化的保证,该如何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和品质等问题。
(2)在数字化传播技术的支撑下,所有的传播信息都可以转化为计算机可读的形式,这就促使了各种媒体形态的融合——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网络广播,报刊的网络版,与此同时,计算机技术也在某些方面转化了传统大众媒介的特性,让它们变得更有交互性,如个性电视的出现。
第二章欧洲新闻传播史1.从1952年起,欧洲历任国王对出版业采取主要两厢管制措施:一是建立皇家出版特许制,二是建立皇家出版法庭(即皇室法庭)。
2.世界上第一份定期出版的周刊报纸是《新闻周刊》。
3.论述题:英国政论家弥尔顿著名演说辞《论出版自由》是如何论述的?(要点)(1)揭示书报检查制度中存在的无法解开的矛盾,从而说明人在接受智慧方面应有的“知”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