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尺》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6.29 MB
- 文档页数:8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尺》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尺》这一章节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掌握比例尺的应用方法。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能够运用比例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在教材中,通过引入实际情境,让学生初步接触比例尺的概念,然后通过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比例尺的应用方法。
整个章节的内容安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利于学生对比例尺的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在教学《比例尺》这一章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面积、体积等概念,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同时,学生也学习过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对问题解决有一定的方法论。
但是,学生对比例尺的概念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来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比例尺的应用方法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练习来巩固。
三. 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概念,能够解释实际生活中的比例尺。
2.让学生掌握比例尺的应用方法,能够运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掌握比例尺的应用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能够运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讲授法为主,结合实例和练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来理解和掌握比例尺的概念和应用方法。
同时,我还会利用多媒体手段,如PPT、视频等,来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一个实际情境,如地图上的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引入比例尺的概念。
2.讲解:通过具体的实例,讲解比例尺的意义和应用方法。
3.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比例尺的应用方法。
4.拓展: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例尺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尺》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1页。
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比例”这一单元的内容教材设计了讨论“淘气和笑笑画的平面图”的活动,体会比例尺的必要性,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并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学好这部分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更好地理解地图。
学情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对比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和问题意识。
教学目标:1.理解了比例尺的意义。
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并根据比例尺求出实际距离。
2.通过观察、操作的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比例尺的过程,并掌握其特征。
3.在实际应用中感受数学、亲近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教法:情境导入,激发求知欲望;数学应用,培养创新意识。
学法:自主探究,发展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任务驱动。
1.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900千米,一只蚂蚁1分钟就从南京爬到了北京,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设计意图:脑筋急转弯的开课,一方面是激发兴趣,活跃课堂,创设学生探究的学习情境,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使学生对本节课所要研究的知识有一个感性认识,初步了解“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2.出示中国地图,猜一猜这张小小的地图是怎样容纳下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的中国的呢?【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学生猜一猜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从而引出课题比例尺,引起学生对比例尺的浓厚兴趣,揭示本节课研究的主要方向。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课。
1.感知比例尺。
出示淘气、笑笑、奇思三人根据已知信息画的示意图,他们画的合理吗?【设计意图:在这里,我对教材做了稍稍补充,如果只有淘气和笑笑画的图,学生虽很容易地得出淘气画的不合理,因为不同的距离他画的线段长度是一样的,但笑笑画的合理的原因容易肤浅地认为距离最短画的最短,距离最长画的最长。
(8)代数初步(二)正比例与反比例上课解决方案教案设计课前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回顾与整理1.(1)举例说一说什么是比,什么是比例,什么是比例尺以及它们的应用。
预设生1:两个数相除又叫作两个数的比。
(如5÷2,可以写成5∶2)生2: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
(如8∶4=24∶12)生3: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作比例尺,比例尺可分为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如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200000)生4:配制农药会应用到比的知识;地图上一般都有比例尺。
(2)出示教材83页回顾与交流2题。
学生独立完成,思考比、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并全班交流。
预设生1: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相当于比的前项;除法算式中的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相当于比的后项;除号相当于分数的分数线,相当于比的比号。
生2:除法算式的商相当于分数的分数值,相当于比的比值。
强调:因为0不能做除数,所以,所有分数的分母及比的后项都不能为0。
(3)想一想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然后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下面的比。
30∶1201∶34610∶0.123∶102.5∶60.5∶3.225∶5634∶32先思考比的基本性质,然后交流,最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复习按比例分配问题。
①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引导理解: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叫作按比例分配应用题)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有什么特点?预设生1:用比或者连比反映各部分占总数量的份数。
生2:直接给出各部分占总数量的份数。
③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一般解题步骤是什么?预设生1:找出或求出要分配的总数;生2:根据已知的比求总份数;生3:按照要分配的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分别求出每一部分数量是多少。
(5)完成教材83页3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订正,并说一说解决问题时都用到了哪些知识。
2.(1)说一说。
师:我们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请你回忆一下,然后说一说你对这部分内容的了解。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2.1《比例的认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比例的认识》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单元的第1课时,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小数、百分数等基础知识,以及初步了解了比例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教材通过引入比例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学会如何表示比例,以及如何通过比例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比例的概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比例的意义和应用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实例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可能对于比例的计算还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练习来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学会如何表示比例,以及如何通过比例来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比例的计算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学会如何表示比例,以及如何通过比例来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让学生掌握比例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比例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和黑板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比例的知识和应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比例的思考,引出比例的概念。
2.讲解:通过PPT课件,详细讲解比例的定义、表示方法,以及如何通过比例来解决问题。
3.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比例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比例的意义和应用。
5.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意义:两个比相等的式子表示:a:b = c:d计算:交叉相乘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完成情况和课后作业来进行。
二 比 例一、比例的认识1.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
例如:2∶1=2,6∶3=2;所以2∶1=6∶3。
2.比例的基本性质。
(1)认识比例的项。
在比例里,两端的两项叫作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作比例的内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 例如:由3∶2=6∶4可知3×4=2×6;或者由x×1.5=y×1.2可知x∶y=1.2∶1.5。
3.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4. (1)解比例。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作解比例。
例如:3∶x=4∶8,内项乘内项,外项乘外项,则4x=3×8,解得x=6。
(2)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设未知数、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比例尺 1.意义。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作这幅图的比例尺。
比例尺是一个比.......,它表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因此不能带有计量单位........。
2.比例尺的分类。
比例尺根据实际距离是缩小还是扩大,分为缩小比例尺和放大比例尺。
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比例尺还可以分为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
缩小比例尺.....:在绘图时,根据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在纸上画出来。
为了计算方便,一般把缩小比例尺写成组成比例的两个比的比值一定相等。
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就是比值。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也可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例如:判断6∶3和3∶1能否组成比例,可以用6×1=6,3×3=9,6和9不相等,所以6∶3和3∶1不能组成比例。
方法:用内项的积(外项的积)除以已知的外项(内项)。
计算时要先统一单位。
数值比例尺的比的前项和后项单位相同,线段比例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