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黔东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黔东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思考

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问法、逻辑推理等方法对黔东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现状了研究。企图通过对黔东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现状存在问题并进行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力求提出加强黔东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建设的对策和途径。为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改革、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tags:Qian Dong Nan National oral of files Study

1.问题的提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历史变迁造成史料散失以及教学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口述史和口头传说的调查与收集工作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展开,由此形成的口述档案工作引起了国际档案界的普遍重视,第九、第十、第十一届国际档案大会都曾对此进行过讨论[1]。在我国近几年口述档案工作方兴未艾,己经被同行高度重视,同时成为档案工作的新领域。

贵州黔东南苗族与侗族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蕴藏丰富,类型多样,从农耕文化到民俗生活,从古老的叙事长歌到历史久远的民族节日(如苗族的牯藏节、姊妹节,侗族的花炮节、芦笙节等),从服装、银饰到刺绣、剪纸,从单声部民歌到多声部民歌(如苗族的多声部情歌、侗族大歌等),从歌舞、器乐到曲艺、戏曲等等。依据1984年国际档案理事会出版的《档案述语词典》,口述档案被解释为“为研究利用而对个人进行有计划采访的结果,通常为录音或录音逐字记录形式”。[2]也可以说是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历史记忆,而进行的有计划的查访结果,它通常表现为采用各种技术手段的录音录像信息和对录音的逐字记录两种形式。近年来,黔东南州领导重视开展保护、利用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绩。黔东南档案部门积极开展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管理工作,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利用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由于档案部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包括口述档案)的管理工作可以说是刚刚起步,或者说是还处在为申报项目而制作基础性材料阶段,还谈不上进行归档,许多材料还散存在民间,或者私人手里,或者一些部门保存,尚未形成一个专门的档案门类。在这种情况之下显得口述档案尤为重要,但是黔东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问法、逻辑推理等方法对黔东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现状进行了研究。企图通过对黔东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力求提出加强黔东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建设的对策和途径。为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改革、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2.对黔东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存在问题分析

2.1 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变迁对口述档案的影响。

由于黔东南大多数少数民族在历史上没有自己的独立文字,在民俗活动如“鼓社祭”、婚丧仪式、亲友聚会、民间传统节日中演唱等等传承只能靠历代人口

述相传。令人痛心的是民间文化的传人——老艺人、匠人、歌手、乐师、舞者、故事家、民俗传人相继去世,很多经典文化已经无人传承。一方面大量的年轻人外出打工,使在农村传承的文化失去了继承人;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的城镇化、城镇的城市化以及经济全球化、商业化,农村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人们的传统生活社交习俗也在不断的改变之中,生活习俗变化大的还有恋爱婚姻的交往与缔结习俗。饮食习俗,乃至信仰、居住、娱乐方式等等其他方面。同时大规模的旅游活动,更使很多民俗因为商业表演,失去了原发的冲动和情感;于是服饰也很快吸收外面的,改着西装和现代装为主。如今,民族语言在不少村寨已不复使用。如在黔东南地区,曾有32个村落说苗语,可现在,每年都有1~2个村落的人不再说苗语了。正如世界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的诺谩博士在黔东南州侗乡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指出的那样;“现在很多侗家人不会说侗话,更不会唱侗歌,如果不注重侗族文化传承的话,再过几代人,这些优秀灿烂的文化,将随时代消逝。这将给本民族、给世界文化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3]因此,抢救、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任务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少数民族外出打工为了生存学会了当地的方言或普通话,这种语言习惯对民族语言的丧失也在起着催化作用。民族语言的流失是民族文化根基的丧失,这一现象已说明了黔东南民族民间文化的变迁对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冲击乃至失传的危机是极其严重的。

2.2 黔东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建档意识不强。

黔东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建档意识不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原因是口述档案概念引入档案界只有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目前尚处于档案学和档案工作的边缘位置;更何况,学界对口述档案的原始性、对于它的凭证作用尚有争议[4]。另外一个原因是在黔东南,这项工作对于档案工作者还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建立口述档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还未引起人们和档案工作人员的普遍关注和足够重视。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口述档案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存在于民间的口传资源、传统的档案并没有去详细记录,这是因为人们对口述档案可以填补历史空白、弥补历史断层的价值认识不足。这也是影响黔东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进入不了档案工作视野的重要原因之一。

2.3口述档案建档的人、财、物基础薄弱。

口述档案也可以说是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历史记忆,而进行的有计划的查访结果,它通常表现为采用各种技术手段的录音录像信息和对录音的逐字记录两种形式。这就说明口述档案的调查是一门技术,它需要有专门的人员和专门的设备,并且调研人员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调查,需要花许多钱,一般的情况是,但如果没有一定的人、财、物基础,口述档案建档可能是空中楼阁。口述档案目前尚未纳入相应的归档范围,也没有进入征集档案的视野,口述档案建档更没有制度保障。为此,对于人、财、物等资源相对匮乏的档案馆来说,要使“名不正、言不顺”的口述档案建档支付专项资金、配备专门人才和设备,不是很现实的问题[5]。人力、财力、物力的基础不仅是我国建立口述档案的重要保障,同样也是制约黔东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建档的重要因素。

3.促进黔东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发展的策略

3.1转变观念,宣传口述档案的价值和重要性。黔东南素有“百节之乡”之称,各种节日集会众多,节日文化丰富多彩。因此,抓住黔东南少数民族各种节日集会、黔东南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而举办的“服饰节”、“芦笙节”、“鼓楼节”、“漂流节”、“龙舟节”、“过苗年”等民族节日为契机与突破口,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口述档案在保护非物质文化保护中的作用,了解口述档案工作的价值和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对抢救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重要意义的认识,为口述档案工作的发展营造适宜的社会舆论环境。尤其档案部门更应该认识收集口述档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深知道“送走一位老人,等于送走了一段历史”的真正含义。因此,档案部门应站在历史的高度,要转变传统的档案观念,消除对口述档案的顾虑,以抢救、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为己任,切实树立口述档案意识,重视口述档案的建档工作,加强对口述档案及其工作的研究和探讨,以此推动口述档案的长足发展。

3.2 加强对黔东南口述档案的收集。

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历史上只有21个民族有过自己的文字,其他大多数民族都未曾有过自己的民族文字。黔东南少数民族同样几乎没有自己的文字,虽然他们没有用文字记录的材料,他们却在民族历史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例如有传统的节日和习俗,传统的歌舞艺术、传统民族服饰、刺绣、纺织、雕刻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但他们的历史文化却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代代承袭,并得以保存至今。因此,黔东南具有丰富的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资源。目前在黔东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史料的开发利用中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没有把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建档工作纳入档案的日常工作、重点工作之中。因此,必须引起档案部门的足够重视,加强对黔东南口述档案的收集。比如如何更好地全面普查、收集资料和整理出版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史料以及针对黔东南的民族文化现状,[旅游联盟2009-4-4提供:旅游资源大全,免费旅游交易平台,旅游社区,旅游软件,]积极调动社会力量挖掘整理民族民间文化,鼓励民间歌师、舞师、工匠(艺)师等传统文化传承艺人及民族民间演出队伍,走村串寨,收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口述档案,并通过举办各种大型节日活动进行展演,对有价值的、有必要的部分及时建立口述档案。同时,开展与新闻媒体、专栏作家的合作,通过适宜的方式,征集其“ 口述实录”成果,丰富馆藏口述档案资源。“ 口述实录”作品的风靡,国外口述档案工作的累累硕果,使得口述档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不能再漠视口述档案的存在,“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在档案的后保管时代,让我们更加注重口述档案的建档工作。

3.3 组建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专业队伍和安排专项资金。

民族民间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涉及到社会学、宗教学、考古学、艺术人类学、民俗学、美学、文学、文学及艺术等各个门类。我们的抢救、保护工作能否上档升位,提高品位,多出成果,关键在于人才。由于口述档案工作的特殊性,对采集档案人员提出的要求比较高,整理“口述档案”需要通过访谈的形式,并涉及访谈中的录音技术要求以及访谈后的记录整理补充等,为此,要求采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