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_第11章_小粒子与大宇宙复习课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89.00 KB
- 文档页数:3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导学案: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复习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第十一章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第十一章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2. 案例分析材料;3. 练习题。
活动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第十一章知识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三、案例分析(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为学生提供帮助。
活动重难点:重点:第十一章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生对第十一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案例分析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然而,仍有一部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表现出一定的困难。
在课后,我将继续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针对性的辅导。
同时,我也会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和研究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自主学习环节的设计补充和说明:自主学习环节的关键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
我提供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我还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好笔记,记录自己的思考和疑问,以便在后续的讨论和交流中能够更好地参与。
二、案例分析环节的实施案例分析环节是本节课的核心环节,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这一环节中,我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让他们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运用到所学的物理知识。
补充和说明:补充和说明:四、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引导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是培养学生持续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
第三节探讨宇宙【学习目标】1.大致了解人类探讨太阳系及宇宙结构的历程。
2.熟悉到人类对宇宙的探讨将不断深切。
【学习重点】对宇宙的了解。
【学习难点】通过人类对宇宙探讨历程的展现,培育学生对科学的追求,熟悉宇宙的科学态度,探讨宇宙的科学精神。
行为提示: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画上记号。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方式指导:1.太阳系中行星运动的一路特点: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和太阳自转的方向一致,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平面大多接近于同一平面。
2.恒星是由灼热气体组成的,是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
行星通常指自身不发光,环绕着恒星运行的天体。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探索的历程自主阅读教材P224~225的内容,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继“神舟九号”升空后,“神舟十号”也于2013年6月11日成功发射,再次实现与“天宫一号”进行载人交会对接,我国探讨宇宙又向前迈进一大步。
其实,人类对宇宙的探讨经历了__地心__说→__日心__说→牛顿创建了运动定律→飞向太空。
知识板块二浩瀚的星空自主阅读教材P226~227的内容,并观看图,回答问题:如图所示中①~⑧代表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其中咱们居住的星球是__⑥__(填序号)。
其实,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系统,地球是__太阳__系中一般的一员,而太阳又是__银河__系中的一颗一般恒星。
宇宙中有很多如此的星系。
方式指导:探讨宇宙使咱们加倍了解日地空间环境,有效地预报和预防如宇宙射线、太阳风等对地球的阻碍,还能够为咱们解开宇宙演化的隐秘,探讨生命的起源等。
因此咱们要不断探讨宇宙,及早揭开宇宙之谜。
独立完成知识板块一、二、三,教师巡视。
依照完成情形挑几组同窗率领大伙儿别离学习板块一、二、三,其他同窗补充或纠错。
教师选择两组同窗在全班展现方案一、二,小组同窗彼此点评。
各小组将各知识板块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展现到小黑板上,寻求小组间合作探讨,一路解决。
沪科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复习教案我的口吻写文档,内容至少包括:一、设计意图。
指出本节课成的设计方式、思路和活动的目的;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活动过程,详细列明每个过程的细节;六、活动重难点;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要求整体文档要包含适当的实践情景引入、随堂练习,用词严谨,段落衔接流畅,内容2000字以内,不要带任何的解释和说明,不要带,直接输出完成后的内容: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深明白,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孩子们去发现、探索和体验。
因此,在设计这节幼儿园的科学活动时,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探究式学习方式,以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为例,引导他们发现科学的奥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为出发点,通过情境创设和探究式学习,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发现科学的奥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体验科学的乐趣,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科学的奥秘,掌握一些基础的科学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3. 情感目标:让幼儿体验科学的乐趣,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科学的奥秘,掌握一些基础的科学知识。
难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情境教学道具、科学实验道具学具:观察记录本、画笔、颜料等五、活动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让孩子们了解到科学的奥秘,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探究式学习(10分钟)让孩子们分组进行探究式学习,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让他们自主发现科学的奥秘。
3. 实践操作(5分钟)让孩子们动手进行实践操作,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增强他们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3节探索宇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太阳系家族的成员。
2.了解银河系的形状和大致范围。
3.了解从地球到整个宇宙的结构层次和各层次的大致尺度。
过程与方法经历认识宇宙结构层次和尺度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宇宙之大,激发探索宇宙奥秘和开发天空新家园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介绍宇宙与外星生命教学难点:让学生形成大致正确的宇宙图景【导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迄今为止,人类发射的航天器大都是在太阳系以内航行,只有为数不多的冲出了太阳系的束缚。
在新的世纪,人类在对太阳系内金星、木星、土星、水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彗星以及其它小行星探测的同时,还将冲出太阳系,到广阔的宇宙空间航行,进行星际探测,寻找外星生命的存在。
【自主预习案】1、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分别为、、、、、、、,离太阳最远的是。
2、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_________________.【课堂探究案】一、从太阳系到银河系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它集中了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它控制了太阳系里所有的天体,使这些天体都绕太阳公转。
太阳系里的主要成员是九大行星,它们都在接近同一平面且又近于圆形的轨道,朝同一方向绕太阳公转。
太阳和这些行星组成了行星系。
这些行星中类地行星密度最大,巨行星最小;而论大小和质量,则巨行星最大,类地行星和远日行星最小。
它们离太阳的距离也是有规律的,是符合提丢-波得定则的。
多数行星的自转与公转方向相同,金星则相反,天王星和冥王星则侧向自转。
除了九大行星外,太阳系中还有许多小行星,它们绝大部分都分布在水星和大星轨道之间。
形状特殊的慧星和数量众多的流星体也是太阳系里的成员。
此外,行星际间还有稀疏的微小尘粒和气体,它们大都集中天黄道面附近,反射太阳光,形志黄道光。
行星际气体主要包括有离子和电子,它们是来自于太阳的粒子流,构成太阳风,对地球大气影响很大。
太阳系的诞生。
太阳系是大约50亿年前由星际气体和尘埃构成的云状物形成的。
第1节 走进微观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3.了解人类对物质结构的探索历程。
【本节重点】1.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本节难点】1.对微观世界“小”的概念的建立。
2.探索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的形成过程。
本节知识概览图走进微观⎪⎪⎪⎪⎪⎪⎪⎪⎩⎪⎪⎪⎪⎪⎪⎪⎪⎨⎧⎪⎪⎪⎩⎪⎪⎪⎨⎧⎪⎪⎩⎪⎪⎨⎧个下夸克组成由两个上夸克和一带正电质子个上夸克组成由两个下夸克和一不带电中子带正电的原子核动绕原子中心的原子核运带负电的电子原子结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新课导引如图所示,科学家通过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各种疾病病毒,通过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宋研究物质的性质.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教材精华知识点1 自然的尺度尘土、树木、水、火焰、空气、星辰,我们周围的一切,包括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都是物质.物质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展现着:(1)浩瀚的星空是由物质组成的;(2)我们周围的山水、各种动植物、嬉闹的人群等都是由物质组成的;(3)人们不能看到的细胞、病毒、分子、原子……也是由物质组成的.知识点2 物质的组成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1)希腊人认为宇宙万物由水、火、土、气组成,称为“四无素说”;(2)我们的祖先认为宇宙万物由金、木、水、火、土组成,称为“五行说”;(3)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把构成物质的颗粒命名为“分子”.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如果把分子看做球形,那么一般的分子直径只有几百亿分之几米,也就是说分子的直径是用1010米来量度的.由于分子很小,物体里含有的分子数通常是很多的.例如:在通常的温度和压强下,1 cm3的空气里大约有2.7×1019个分子.现代大型计算机每秒钟可计算100亿(1010)次.如果人数数的速度也能达到每秒数100亿个.要把l cm3空气中的分子一个个数完,需要用80多年呢!知识点3 微观粒子微观粒子的发现历程:原子的发现: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证明了原子的存在.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有的分子由单个原子组成,叫做“单原子分子”,绝大多数分子由多个原子组成,叫做“多原子分子”.例如:水分子是多原子分子,它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电子的发现:19世纪70年代,人们通过对气体放电现象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了阴极射线.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了阴极射线是由速度很高的带负电的粒子组成的,这种粒子就是“电子”.原子结构的发现:1909年,卢瑟福在成功地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后,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的中心叫原子核,占很小的体积,但其密度很大,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带负电的电子在不同的轨道上绕着原子核运动,就像地球绕着太阳运动一样.原子核结构的发现: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质子带正电的电荷量和电子带负电的电荷量相等,质子的质量和中子的质量几乎相同,质子的质量大约是电子质量的1836倍.质子和中子的组成: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发现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夸克”的更小的粒子组成的.人们借助不断完善的粒子加速器,又发现了μ子、π介子、K介子、Λ超子、∑超子及τ子等400余种粒子.新课导引解读: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课堂检测1下列关于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B.原子中心的叫原子核,原子核体积大,密度大,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C.带正电的电子在不同轨道上绕原子核运动D.原子核带的电是负电2下列关于物体尺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符合实际的是( )A.电子、原子核、原子B.银河系、太阳系、地球C.原子核、电子、原子D.地球、太阳系、银河系3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物理学中的放射现象和电子的先后发现,不仅将人们的视线引入到了原子的内部,而且更进一步地促使人类积极探索原子核的内部组成.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关于原子和原子核的讨论中,有以下四种说法:①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②带负电的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绕核运动;③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的个数一定不等于中子的个数.下列组合中,说法都正确的是( )A.①② B. ②④C.①③D.③④4自从汤姆孙发现了电子,人们开始研究原子的内部结构,科学家们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模型,通过学习,你认为原子结构与下列事物结构最接近的是图10—1中的哪一个( )5通常情况下,一个氢分子的质量为2.3×10-27kg,1 cm3氢气中有多少个氢分子?(常温下氢气的密度为0.09 kg/m3)6古人云“一尺之槌,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意思是说一尺长的木棒,每天截断分割一半,永远也分割不完.那么木棒是由什么组成的?最后分割的细小粒子是什么?7如图l0—2所示是水分子模型,由图可知,水分子是(填“单原子分子”或“多原子分子”),它是由个氢原子和个氧原子组成的.体验中考1(09·上海)依据卢瑟福的原子“行星模型”,绕核高速旋转的粒子是( )A.电子B.质子C.中子D.原子2(09·广东)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组成的;原子核是由和组成的.3(09·广州)原子的中心是原子核,周围有电子绕核运动,如图10—2所示是四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由图中信息可知 ()A .质子、电子所带的电荷不等B .所有原子的中子数都与质子数相等C .中性原子的电子数与质子数相等D .所有原子都由电子、质子、中子组成4 (08·梅州)在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中,人们首先发现了电子,进而认识到原子是由( )A .氢原子和电子组成的B .质子和中子组成的C .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D .原子核和中子组成的5 (08·无锡)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B .分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C .原子结构与太阳系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核D .分子结构与太阳系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学后反思附: 课堂检测及体验中考答案课堂检测1 答案为A .2 答案为D .3 答案为A .4 答案为D .5 解:1 cm 3氢气的质量是:m =ρV =0.09 kg /m 3×1×10 -6 m 3=9×10-8kg . 氢分子的个数:kg103.3kg 1092780--⨯⨯==m m n ≈2.7×1019个,所以1 cm 3氢气中有2.7 ×1019个氢分子.6 答案:木棒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保持了物质的化学性质,我们把它们叫做分子,分子又是由更小的原子组成的,原子又是由更小的粒子组成的.探索与创新题7答案:多原子分子两一体验中考1 答案为A2.答案:电子中子(质子) 质子(中子) 3答案为C4 答案为C.5 答案为C.。
课题: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学习目标1.梳理知识点:微观世界、分子的运动、探索宇宙2.把握重点:物质结构,突破难点:会解释分子的运动重点: 物质结构难点:会解释分子的运动学习过程知识点梳理:一、微观世界:1、自然的尺度:从无垠的宇宙到微小的基本粒子,物质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展现着。
目前人类观测到的范围:1026 m—10—15 m2、物质的组成: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分子是由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伽德罗命名的。
3、微观粒子:(1)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按分子所含原子的个数可分为单原子分子和多原子分子。
(2)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质子和中子是由夸克组成的。
二、分子的运动:1、分子动理论:(1)一切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底做无规则运动。
(扩散现象说明分子是运动的)(2)水与酒精混合时,总体积减小的现象说明: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着间隙。
(3)物体不一被压缩和拉伸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物质中的分子状态:(1)在固体中,分子力的作用比较强,因而固体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2)在液体中,分子力的作用较弱,分子在一定的限度内可以运动,因而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3)在气体中,分子力的作用更弱,因此气体分子可以自由地沿各个方向运动,因而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确定的体积。
三、探索宇宙:1、探索的历程(1)最初人们主要依靠肉眼观察,简单猜测与推理来认识宇宙(2)托勒密的“地心说”:认为地球居于中心,太阳和其他行星围绕地球转动。
(3)1543年,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4)1632年,伽利略利用望远镜探索宇宙。
(5)1687年,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探索宇宙奠定了理论基础。
(6)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7)1961年,人类乘飞船进入太空。
(8)1969年,人类首次踏上月球。
(9)2020年,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
小粒子与大宇宙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知道电子如何发现的,了解原子内部的结构情况2.知道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物体的分之间有空隙,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分子运动论3.了解“日心说”,人造卫星,人类登月行动及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成就。
【自主学习】:1.认真阅读书的P(214-218)页第一节内容交流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组成物质的最小颗粒是或。
(2)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阴极射线是由速度很高的带负电的粒子组成的,这种粒子就是。
1911年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结构模型,即原子的中心叫原子核它是由带正电的和不带电的组成,原子核外是绕着它高速旋转的带负电的,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但几乎集中了原子的所有,原子核外的电子质量很小,但却几乎占据了原子的所有。
2.认真阅读书中P(219-222)页第二节内容,交流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图11-14将50ml的酒精全部倒入50ml的水中混合后,酒精和水混合物的体积只有90ml,总体积见小了,这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
(2)在图11-15中将两个倒扣一起的广口瓶间的玻璃片去掉,下面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会。
说明气体的分子是的;图11-16 将一滴蓝墨水,滴进半杯纯净的水里,一会儿半杯水都变了,说明液体的分子也在永不停息地;堆在墙角的煤炭,过几个月用完后,发现墙角变黑了,刮一下墙壁,发现有2-3毫米的黑色煤质浸入白色墙壁内,说明固体的分子也是;一根木棒很难把它拉长说明物体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力;一根粉笔很难把它压缩短,说明物体的分子间还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力。
(3)综合上述得:物体是由大量的组成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组成物体的分子之间有;分子间还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力和力。
这就是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内容。
(4)物质分子的状态:固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固体有一定的和不能液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弱,没有固定的但有一定的,能够。
三维 重难方法 科流程_定标导小组学教师点拨、点1、学习目设疑激2、通过视频“ ”自主学习1、 了解自然的尺度2、 了解物质的组成3、 掌握微观粒子及其尺度 重点:分子、电子、质子、中子、核式模型。
难点:分子、电子、质子、中子、核式模型。
(一)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184页动能与势能,完成下列各题。
1、 我们的世界是由 组成的。
2、 从银河系等 到微小的,物质是多种多样的。
3、 古希腊的四元素说是。
我国古代的五行说是。
4、 分子可以分为 __ 和。
(二)合作共建 (-)自然的尺度 1、 从生活中的常见物质到地球 、到、、、、称为宏观世界。
人类能探索的尺度 是。
2、 从生活中的常见物质到分子 、到—、、、、、、称为微观世界。
目前科学家的研究尺 度到了。
3、 神奇的微观世界 (二) 物质的组成 1、 关于宇宙的组成古代有—、—学说。
2、 后来,人们认识到物质可以无限制的分割下去,小到性质物质的—不变为止,由意大 利物理学家—把这种颗粒命名为—。
例如有—、_。
3、 分子还可以再分,称为—,由英国物理学家—首次证明了他的存在。
分子可以分 为—、例如氧分子为—,水分子是 4、 原子也可以再—,原子的中心叫做—,带—电,占很—的体积,但是 、 很 大,几乎是整个原子的质量。
核外是由速度很大的带 的 组成,是由英国物理学家 发 现的。
5、 原子核也可以再分,有—、—组成,其中质子带—电,中子带—电。
6、 在a 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 7、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发现:电子、质子、中子是由更小粒子—组成。
8、 近代,科学家进一步发现了 400多种粒子,这些粒子在更深层次里以物质形式存在。
1、 无垠的宇宙叫做世界,微小的粒子叫做世界。
2、 科学家与发现成果连线4、卢瑟福在 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5、 试画出各粒子从大到小的空间尺度关系6、 原子的中心叫做,带 电,占很 的体积,但是、 很大,几乎是整个原 子的质量。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11章小粒子与大宇宙学案(新版)沪科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物理全册第11章小粒子与大宇宙学案(新版)沪科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物理全册第11章小粒子与大宇宙学案(新版)沪科版的全部内容。
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一、知识梳理1.物质是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原子的组成和模型;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数量级的概念。
2。
水分子的运动和水的三态变化的关系,分子的特征;分子的性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3。
探索宇宙的历史;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二、题型、技巧归纳1、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 )A.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恒星是绝对不动的B.闻气味能鉴别醋和酱油是因为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C.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是有结构的D.“破镜难以重圆”说明了分子间有斥力2。
下列常见的自然现象,能用分子动理论知识来解释的是( )A.春天,柳枝吐芽 B.夏天,烈日炎炎C.秋天,丹桂飘香 D.冬天,雪花飘飘3。
2013年12月15日“嫦娥三号”首次实现月面软着陆,下列关于月球叙述正确的是()A.月球表面有空气B.嫦娥三号可以采用降落伞缓慢降落C.月球上有水和生命D.月球表面最常见的月貌是环形山归纳小结1、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家德罗第一个把这种颗粒命名为“分子”;分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还可以再分割,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证明了原子的存在,有的分子由单个原子组成,叫做“单原子分子”;绝大多数分子由多个原子组成,叫“多原子分子”;20世纪中叶,人类为了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制造了各种类型的离子家速器。
第三节探索宇宙【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了解探索宇宙的历史。
(2) 知道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发展.(3) 能够收集人类探索太空的资料。
(4) 意识到航天事业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对资料、信息的获得和处理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知道人类及我国在航天事业中的成就。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认识到宇宙是广阔无边的,培养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人类是怎么探索宇宙的.【教学难点】认识逐级加速火箭是如何摆脱地球引力的。
【教学方法】观察法、启发诱导【课前准备】查阅太阳系、八大行星、银河系及宇宙的资料,多媒体课件和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我们生活着的地球之外,是一个广阔无边的世界,被称为“宇宙”宇宙里的许多奥秘在等着我们去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宇宙的知识.二、讲授新课(一)、探索的历程1、中国古人很早就对星空进行观察并根据星象制定历法。
中国古代的星象图在我国民间最著名的是北斗七星,位于勺头的前4颗叫斗魁,其余3颗叫斗柄。
2、地心说在欧洲,在宗教的影响下,人们长期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观点:地球居于中心,太阳和其他行星围绕地球转动。
这种理论影响人们的思想达千年之久。
“地心说”的宇宙图像3、日心说1 5世纪末期,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的思想,日心说为人类开创了一个对宇宙进行科学探索的伟大时代.1543年,哥白尼通过几十年的观察与分析,提出了“日心说”日心说观点:太阳居于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地球转动.“日心说”的宇宙图像4、公元1609年,伽利略用自制的天文望远镜第一次揭开了太阳系神秘面纱.5、1687年,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为探索宇宙奠定了坚实的为探索宇宙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846年,科学家根据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预测天王星外还存在一颗未知的行星。
并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了这颗行星的运动轨道。
第十一章 复习课
【复习目标】
1.能回忆并说出本章的主要内容。
2.掌握分子的间隙。
3.会利用分子运动解释现象。
【复习重点】
分子间的作用力。
【复习难点】
分子的热运动。
行为提示:
1.学生自主梳理本章知识,画出思维导图,并熟记基础知识。
2.由于时间关系,本部分建议每学完一章,学生形成习惯自主梳理,板书可课前安排学生完成,上课即进入
知识梳理和提问过程,限时5分钟。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自主梳理知识,构建本章知识结构
从粒子到宇宙⎩⎪⎪⎪⎪⎪⎪⎪⎨⎪⎪⎪⎪⎪⎪⎪⎧物质结构⎩⎪⎪⎪⎨⎪⎪⎪⎧分子⎩⎪⎨⎪⎧定义:保持物质 化学性质 不变的最小微粒大小:直径尺度为 10-9 m ,体积小、数量多探索物质组成的过程原子⎩⎪⎨⎪⎧定义:比分子更小的粒子结构⎩⎪⎨⎪⎧原子核⎩⎪⎨⎪⎧⎭⎪⎬⎪⎫ 质子 中子 由夸克组成
核外电子 卢瑟福的 原子结构 模型学说微观世界尺度(分子:10-9 m →原子:10-10 m →原子核:10-14 m →质子:10-15 m →夸克:<10-19 m )分子动理论⎩⎪⎨⎪⎧物质由大量分子组成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在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探索宇宙⎩⎪⎪⎨⎪⎪⎧飞出地球⎩⎪⎨⎪⎧⎭⎪⎬⎪⎫托勒密: 地心说 哥白尼: 日心说 对宇宙图景的不同认识牛顿:万有引力定律飞出地球:速度足够大,梦想成真宇宙深处⎩⎪⎨⎪⎧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
⎪⎨⎪⎧地月系其他其他星系河外星系总星系外更大的天体系统(有待探究)
规律小结:
1.扩散现象只能发生在不同物质之间,同种物质之间是不能发生扩散现象的。
扩散现象只有在两种物质彼此接触时才能发生,否则,就不会发生。
2.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要判定分子表现为引力还是斥力,关键是弄清分子间的距离,若分子间的距离大于平衡位置时分子间的距离,则表现为引力;若分子间的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分子间的距离,则表现为斥力。
对照复习目标思考:
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
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
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板块一分子动理论
本类型主要从辨别扩散现象、探究分子热运动的特点、利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解释生活现象等角度命题,考查对分子动理论的理解及应用;常见题型有填空题和选择题。
下列有关分子动理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破镜难重圆”是因为固体分子间只存在斥力
B.松软的海绵用手一捏体积会大大缩小,这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
C.在房间吸烟时,会看到烟雾在空中弥漫,这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D.用热水比用冷水更容易去掉衣物上的污渍,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知识板块二分子间的作用力
下述四种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间作用力特点的是( B )
A.被切成两段的保险丝压紧后能提起物理课本
B.一勺盐使整锅汤都变咸了
C.用弹簧测力计将玻璃板提离水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大
D.注射器里的水用很大的力压也很难被压缩
知识板块三探索宇宙
下列有关宇宙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人类居住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B.宇宙中各个物体都是静止的
C.宇宙是由许许多多个星系组成的
D.宇宙中像地球一样的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像太阳一样的天体不是由物质组成的
知识板块四物质的三态及其基本特征
在固体中,分子力作用较__强__,因而,固体有一定的__体积__和__形状__;在液体中,分子力作用较__弱__,因而,液体没有确定的__形状__,但占有一定的__体积__;在气体中,分子力作用更__弱__,因而,气体没
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确定的体积。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