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讲义2-地震解释基本方法-层位
- 格式:ppt
- 大小:4.08 MB
- 文档页数:4
第一章 绪论§1、1 地震与地震动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每年平均发生500万次左右的地震,绝大多数很小,不可以用灵敏仪器测量的约占99%;可以感觉到地为1%,其中,5级以上的强烈地震约1000次左右,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大地震(>7%),平均每年大约发生18次。
地震给人类带来灾难,给人类社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亡事故及经济损失。
如在20世纪,前80年(1900—1980)全球因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高达105万人,平均每年死亡1.3万人。
1990年伊朗鲁德巴尔地震造成5万多人丧生。
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紧急损失高达960亿美元就是例证。
为了抗御与减轻地震灾害,有必要进行建筑工程结构的抗震分析与抗震设计。
1、1、1地震类型与成因对于构造地震,可以从宏观背景和局部机制两个层次上揭示其具体成因。
宏观背景:地球的构造:R=6371Km 约 6400Km 包括:地壳、地幔与地核。
地壳有各种不均匀的岩石组成,出地面的沉积层外,陆地下面的地壳主要为:上不是花岗岩层,下部为玄武岩层;海洋下面的地壳一般只有玄武岩层,革除厚薄不一。
世界上大部分地震都发生在这一薄薄的地壳内。
地幔主要有质地坚硬的橄榄眼组成,它具有粘弹性,由于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不断释放能量,从地下20Km~700Km ,地球内部温度有大约600℃~2000℃,在这一范围内的地幔中存在着厚约几百公里的软流层,物质对流,地球内部的压力也不均衡,900Mpa~370000Mpa ,地幔内部物质在热状态和不均衡压力作用下缓慢的运动着,即可能为地壳运动的根源。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分为外核(厚2100Km )和内核,其主要构成物质是镍和铁。
据推测,外和可能处于液态而内核可能是固态。
通常认为,地球最外层是有一些巨大的板块组成,(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六大板块即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澳洲板块和南极板块。
板块向下延伸的深度大约为70~100Km ,由于地幔物质的对流,板块也相互运动,板块的构造运动,是构成地震产生的根本原因。
地震资料解释中必须弄懂的50个基本概念!地震资料解释中的基本概念.1. 地震资料解释是将地震信息转换成地质信息。
核心就是依据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和地震信息,应用地震勘探原理和地质基础理论,赋予其明确的地质意义和概念模型2.地震解释的发展阶段: 地震构造解释阶段----在构造地质学和地震成像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确定地下主要反射界面的埋藏深度,落实和描述地下岩层的构造形态特征,为钻探提供有力的构造圈闭是其主要目的。
地震沉积解释阶段----以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思想方法)为基础,以落实隐蔽油气藏、描述地下储层空间几何形态为主要目的.地震资料综合解释阶段----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综合一切可能获得的资料(包括地质、钻井、测井以及地球化学和其他地球物理资料),合理判断和分析各种地震信息的地质意义,以达到精确重现地下地质情况。
3.地震子波:震源激发时产生尖脉冲,在激发点附近的介质中以冲击波的形式传播,当传播到一定距离时,波形逐渐稳定,称该时刻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4.地震剖面的种类:时间剖面有两种:一是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简称水平剖面;二是叠加偏移时间剖面,简称偏移剖面。
时间剖面的显示:波形剖面,变面积剖面,变密度剖面,波形加变面积剖面,彩色显示剖面,5. 时间剖面的特点:时间剖面由图头和记录两部分组成。
图头部分:位于剖面的起始部分,用以说明剖面的工区、测线号、起止桩号、剖面性质、野外施工参数和处理方法与流程,其显示内容由处理人员提出。
记录部分:是时间剖面的主要部分。
横轴:代表共中心点叠加道的位置,一般用CDP点号和相应的测线桩号表示。
CDP点距为道距的一半,通常为25m。
桩号SP,单位为米或千米。
纵轴:双程反射时间T。
单位为秒。
速度谱:每km一组显示于剖面上方地形线: 显示于剖面上方或下方。
基准面:统一或浮动的,多选在低速带之下。
地震剖面上0秒所对应的海拔。
视周期:相邻波峰(谷)之间的时间长度视主频:视周期的倒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