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歌唱祖国》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曲调是 色彩鲜明的D大调,2/4拍,坚定有力,表 现了中国人民昂扬的精神风貌和自豪感, 表达了人民对祖国的歌唱和赞颂。 音乐雄壮豪迈,积极向上,带有行进风 格。歌曲表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朝气蓬勃、 蒸蒸日上的新面貌,记录了刚刚解放的中 国人民雄壮前进的步伐。几十年来,这首 歌传遍了祖国大地,已成为独立自主的新 中国的象征。
创作背景及流传经过
• 1950年9月上旬的一天,王莘同志他从天津到北京去购买乐器,返 程路过天安门时,他忍不住下车,欣赏被金色晚霞笼罩的天安门 广场。这个时候,广场上已经有了准备迎接建国一周年的一些景 象:城楼上,工人们正在试挂大红灯笼,广场上,有几支工人和 学生队伍在练习走队,准备在国庆那天,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 检阅,抬头看,一面鲜红的五星红旗在霞光中高高飘扬,见到这 些景象,王莘脑中浮想连篇,令人心潮澎湃.32岁的作曲家灵感 突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 的祖国 ,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四句歌词脱口而出。他登上返津 的火车,思绪如飞,边唱边写边打拍子,歌词与曲谱几乎同时喷 涌倾泻: “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 不久,王莘连夜一气呵成地写完第一、二、三段歌词。 • 1951年9月12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亲自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 乐团用军乐礼仪和阅兵形式演奏。 • 1951年9月1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歌唱祖国》的曲谱,从那 后,《歌唱祖国》这首歌在中国大地广为流传,并流传到海外。 • 1964年在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歌唱祖国》作为尾声, 将史诗在推向最高潮时结束。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兴奋地走上舞台, 又一次指挥全场高唱《歌唱祖国》。
欢迎步入音乐课堂
我们再来欣赏一首歌曲《一二三四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