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祖国》作者介绍及创作背景
- 格式:ppt
- 大小:477.50 KB
- 文档页数:2
“第二国歌”《歌唱祖国》的幕后故事作者:张小芳来源:《党史文苑·纪实版》 2013年第2期张小芳1951年9月1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关于国庆节唱歌的通知》,规定在这一年国庆节时,除唱国歌外,以《歌唱祖国》和《全世界人民心一条》为全国普遍歌唱的基本歌曲。
报纸同版刊登了这两首歌的词曲。
《歌唱祖国》的崇高地位就此奠定并广为人知。
但这首歌的幕后,有许多故事却鲜为人知。
中国音协寻访词曲作者《歌唱祖国》发表了,全国人民都在学唱,但人们并不知道它的词曲作者是谁。
1951年国庆节前夕,天津音协主席王莘接到中国音乐家协会秘书长孙慎从北京打来的电话。
孙慎问道:“有首叫《歌唱祖国》的歌曲,在群众中广为流传,据说是从天津传出来的,请你帮忙查一查这首歌是谁写的,中央文化部急要!”王莘一听就乐了:“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
老孙啊,你算是找对人了,这首歌的词曲作者正是我!”这首天津的歌是如何流传到北京并为中国音协和文化部所知道的呢?1950年9月20日,王莘将《歌唱祖国》的歌谱寄到《天津日报》,希望能赶在国庆前刊登出来。
但报社认为不合适,没有刊用,将排版校样退还王莘。
王莘大失所望,但没有气馁,自己动手写歌谱,刻蜡版,用油印机印制歌片,站到街头,分送给大家,宣传自己的作品。
《大众歌选》音乐编辑张恒偶然听到《歌唱祖国》后,把词谱取来,认真吟唱了几遍,感到歌谱编写得朝气蓬勃、自豪雄壮,是一首反映中华民族英雄气概、鼓舞人心的好歌,当即安排将《歌唱祖国》编入已经发排的《大众歌选》第三集上。
这是《歌唱祖国》第一次正式公开面世。
《歌唱祖国》的首场公演是在天津耀华中学礼堂,由音工团(天津歌舞剧院的前身)里演唱队的副队长男高音王巍领唱,王莘亲自指挥。
当时抗美援朝战争刚刚打响,中国人民志愿军已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所以在演唱的过程中,王巍非常激动。
当他唱到“谁敢侵犯我们就叫它灭亡”时,观众都被这种昂扬的曲调所感染,全场沸腾了。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宽广美丽的土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
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这是一首传唱了半个世纪的祖国颂歌。
1993年,这首题为《歌唱祖国》的歌曲入选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2008年8月8日,在第29届奥运会上,林妙可小朋友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演唱令无数炎黄子孙热泪盈眶!关于《歌唱祖国》这首歌的词曲作者,历来的署名都是音乐家王莘。
2007年10月17日,新华社播发的有关王先生去世的消息,题目就是“《歌唱祖国》作者王莘与世长辞”。
然而,在天津音乐界的“老人”中间一直流传一个说法,即这首歌的作者署名另有隐衷。
2008年第9期的《中华魂》杂志上刊登了王莘生前好友、天津音乐界“老人”张学新的一篇署名文章,掀开了这段隐衷的一个角落。
“这首歌不是我写的,应该说是集体创造”张学新在这篇文章中说:“王莘经常说,这首歌不是我写的,应该说是集体创造。
这话有一定道理。
据我所知,1950年作家鲍昌也在天津音工团工作,国庆节前,写了两首歌词,一首《祖国之歌》,由肖云翔作曲,并制成唱片。
另一首《歌唱祖国》,王莘由北京回来,拿去做参考。
王莘写完《歌唱祖国》,关于词作者如何署名,征求鲍昌意见时,鲍昌看了歌词说:''你全改了,已经不是我的歌词,不要给我署名。
’(据王莘后来跟我说,歌词中只使用了鲍昌的形容词''亲爱的’)。
于是,王莘送给《天津日报》的歌篇中,只好署''王莘作’。
王莘希望国庆节刊出,那时《天津日报》版面紧张,未能发表,将排版校样退还王莘,天津音协负责人孟波与张恒看了《歌唱祖国》校样,认为写得很好,决定在他们编辑的《大众歌选》第三集头条发表,经《大众歌选》正式发表,在全国发行,又经天津音工团演唱、广播,《歌唱祖国》在许多地方传唱起来。
“1951年9月15日《人民日报》刊发文化部''关于国庆节唱歌的通知’,要求除国歌外,全国人民要普遍学唱《歌唱祖国》与《全世界人民心一条》,''在国庆节时,整齐地热烈地唱出来’。
歌唱祖国歌曲介绍一、创作背景1. 时代背景2. 创作者的灵感来源词曲作者王莘在去北京参加国庆观礼的途中,看到沿途群众欢天喜地庆祝新中国成立的场景,心中充满了创作的激情。
他将对祖国的热爱、对新中国蓬勃发展的信心融入到歌曲创作之中。
二、歌曲的结构与旋律特点1. 结构歌曲为二段体结构。
A段旋律热情奔放,节奏明快有力,以主歌部分为主,通过简洁而富有感染力的歌词描绘出新中国的伟大形象。
B段则更加激昂,是歌曲的高潮部分,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推向顶峰。
2. 旋律特点旋律采用大调式写成,音域宽广,适合大众演唱。
它以明亮的大调色彩为主,旋律线条起伏较大,从较低的音区逐渐向上发展,在高潮部分达到情感的顶点。
例如,歌曲开头“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一句,旋律上扬,给人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感觉。
而在“胜利歌声多么响亮”这句中,旋律在高音区持续,增强了歌曲的感染力和豪迈感。
三、歌词内涵1. 歌词主题歌词围绕着对祖国的热爱、赞美和歌颂展开。
从对五星红旗的敬仰,到对新中国繁荣富强的自豪,表达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2. 代表性歌词分析“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这几句歌词是歌曲的核心部分。
“五星红旗”是新中国的象征,看到五星红旗飘扬,人们心中就充满了对国家的热爱和敬意。
“胜利歌声”则体现了新中国成立是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取得的伟大胜利。
“走向繁荣富强”表达了对新中国未来发展的美好期望。
四、歌曲的影响力1. 国内影响2. 国际影响五、演唱风格与技巧1. 演唱风格演唱风格以豪迈、激昂为主。
演唱者需要充满激情地表达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声音要饱满有力。
在演唱过程中,要注重节奏的把握,将歌曲的明快节奏准确地表现出来。
2. 演唱技巧在呼吸方面,由于歌曲节奏较快且旋律起伏较大,需要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以保证气息的充足供应。
在发声上,要运用良好的共鸣,尤其是胸腔共鸣,使声音更加厚实、雄浑。
例如在唱到“越过高山,越过平原”等高音部分时,要合理运用气息支持和共鸣,避免声音的尖锐和干涩。
《歌唱祖国》是一首传唱广泛、脍炙人口的歌曲。
歌曲的作者王莘1938年到延安鲁艺学习,师从冼星海、吕骥、向隅,多次担任《黄河大合唱》中“王老七”的角色领唱。
在抗战如火如荼的背景下,1939年7月7日,陕北公学、鲁艺等四所学校组成了华北联合大学,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出席了成立大会。
那天,鲁艺全体师生冒着倾盆大雨演唱了《保卫黄河》。
惊天的歌声与雷电交织的怒吼,让参加演唱的王莘激动不已。
他从此明白了一个道理:一首好歌,可以唱得人热血沸腾、听得人激情澎湃。
这个抹不去的难忘经历,成为后来王莘创作的动机与动力,也是广播剧《歌唱祖国》的生发核心。
广播剧《歌唱祖国》不仅讲述了歌曲诞生、流传的故事,不仅讲述了作者王莘的传奇经历,也为我们每个唱过这首歌的人提供了再一次通过歌声回望岁月与经历的机会。
在歌声的回望中,我们想起了自己的故事。
这部广播剧采用了艺术的表现手法。
在时空的交错中,作品用声音逻辑建立起了作品的叙事逻辑和叙事节奏,让六十年的歌曲传唱和其中的故事,具有了广播剧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这部作品的结构很巧妙。
它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林妙可演唱这首歌切入,让历史与今天瞬间变为立体的两条线索,叙事也就此变得空灵起来。
已经故去的王莘与现实中的林妙可对话,以及这种与当代人天上人间的对话方式,创造了在历史与现实间自由转化的叙事空间。
这种时空上的跳跃与对话,让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变为了情感与心灵交流的过程。
故事的线索丰满了起来,不再呈单一的线性发展。
创作者、剧中人、听众,能够在这样的立体框架中同时进入一种相通的经验状态。
不同的时代相通的情境,不同的心境相同的认同,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因情感共鸣而产生情感认同。
时代的变化,情感的流动之间,形成了这部作品的时代性和艺术感染力。
机缘巧合,是这部广播剧又一个成功的重要因素。
听众对这首歌的熟知度,以及纪念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背景,固然都为这部广播剧作品的成功提供了良好的成功基础。
《歌唱祖国》创作背景王莘1918年生于江苏省无锡县荡口镇,自幼酷爱音乐,父母想把他培养成作曲家,但家里穷得连中学都供他不起。
他14岁时只好到上海南京路上的先施百货公司当学徒,七七事变后,他奔赴延安,在“鲁艺”成为冼星海的得意门生。
1950年9月15日,第一个国庆节前夕,他从天津到北京去购买乐器。
返程路过天安门时,他忍不住下车,欣赏被金色晚霞笼罩的天安门广场。
抬头看,一面鲜红的国旗在霞光中高高飘扬,令人心潮澎湃。
32岁的作曲家灵感突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四句歌词脱口而出。
他登上返津的火车,思绪如飞,边唱边写边打拍子,歌词与曲谱几乎同时喷涌倾泻:“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回家时已夜色阑珊,他进门就兴奋地推醒即将分娩的妻子王慧芬:“快起来,我的《歌唱祖国》写出来了!”妻子听到丈夫把歌唱完时,情不自禁地叫起好来。
她干脆与丈夫同声哼唱,王莘连夜一气呵成地写完第二、三段歌词。
翌日,王莘来到天津锦州道42号音工团(现在的歌舞剧院),把《歌唱祖国》词曲交给14岁的钢琴手靳凯华(女)和19岁的男高音王巍首弹首唱。
此歌在耀华中学首演,又传到天大、南大。
第一个国庆节前夕,王莘精心抄写了《歌唱祖国》原稿,兴高采烈地寄给某报发表,一星期后那家报社竟给他泼了一盆凉水——把稿子退回来了。
他不服气、不气馁,自己动手刻印歌片向路人发放。
这种落后的传播方式在当时还真灵,1951年春天歌片传到北京工人合唱团,夏天,北京电台播放了这个合唱团的录音。
1951年国庆前夕,王莘接到从北京打来的电话,中国音协秘书长孙慎同志问他:“有首叫《歌唱祖国》的歌曲,在群众中广为流传,据说是从天津传出来的,老王,你是天津音协主席,请你帮忙查一查这首歌是谁写的,请把词曲快寄来,中央文化部急要!”王莘笑了:“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太巧了,你算找对了——那首歌词曲作者正是我!”1951年9月《人民文学》、《人民日报》先后发表了《歌唱祖国》的歌词,继而中央乐团在中央电台播放了《歌唱祖国》大合唱,从此这首歌流传到国内外。
王莘和他的《歌唱祖国》作者:赵英秀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 2012年第3期1959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著名音乐家王莘应邀到南开大学作报告并与师生联欢。
笔者当时为中文系二年级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出神入化,随后我们几位学友又专程拜访了他,对这位艺术家的创作经历留下了深刻印象。
那还是在60年前的1951年,在北京怀仁堂全国攻协一届三次会议上,当毛泽东主帝得知王莘是《歌唱祖国》的词曲作者时,高兴地说:“这首歌好!”毛泽东的评价一语中的。
这首歌“好”就好在以昂扬激越的歌词和优美动听的旋律,唱出了中国人民经过千辛万苦终于缔造成新中国的由衷喜悦和建设伟大祖国的信心与勇气。
因而,这首歌自1951年先后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发表问世,50余载来,传唱不衰,家喻户晓,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国务活动及检阅活动的礼仪曲、序幕曲和结束曲。
恩师的殷望王莘于1918年10月出生在江苏省无锡县荡口镇一个农民家庭里。
幼年时代,他每每听到那世间流传的《孔子纪念歌》、《苏武牧羊》等悠扬悦耳的歌声,便很激动,进而按捺不住跟随哼唱,幻想有朝一日能有机会专门学习音乐。
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1938年他跋山涉水来到延安,得以进入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
翌年,即1939年7月7日,值全面抗战两周年之际,延安华北联合大学宣告成立。
在庆典会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都出席了。
在会后的联欢节目中,有鲁艺全体师生演出的《黄河大合唱》。
这一首大型声乐系列套曲是由鲁艺教授冼星海执笔创作的。
在这场演出中,有《河边对唱》一幕,王莘在其中扮演老汉王老大,担纲领唱,但上场前竟全身颤抖起来。
当时在一旁的有关鹤童,他扮演张老三,见此情景悄悄地问道:“你怎么上身抖得这么厉害,是因毛主席坐在下面看演出你紧张了吧?”王莘摇了摇头,激动地说:“我的心,像黄河之水急浪翻腾。
你想过没有,这哪里是歌声?是一个民族誓死抗拒耻辱的怒吼,是正义的怒吼!”演出结束,王莘兴奋地跑到老师冼星海的面前,诉说自己的感受:“一首好歌,可以唱得让人热血沸腾,也可以听得令人激情澎湃哟!”王莘在鲁艺就要毕业了,冼星海赠给他一支活动铅笔,这支笔是他在法国留学期间,因作品获奖而得来的,颇具激励意义。
歌曲《歌唱祖国》诞生记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9年第27期它是全中国人民耳熟能详的歌曲,被十几亿人传唱了近70年;它美妙的旋律与激昂的歌词,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把全世界华人的心凝聚在一起;它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国务活动、会务活动、外事活动、检阅活动的礼仪曲、开场曲和尾声曲;它和《义勇军进行曲》一样,被永久载入史册;它,就是人民音乐家王莘于1950年作词、作曲的歌曲《歌唱祖国》。
冼星海赠给王莘一支铅笔生于1918年的王莘,自幼就酷爱音乐。
1932年,年仅14岁、一心想成为音乐家的王莘,因家境贫寒,踏上了远赴上海的学徒工之路。
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后,上海掀起了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17岁的王莘在青年会刘良谟先生的介绍下加入了“民众歌咏会”,后又结识了正在上海搞救亡歌咏活动的冼星海和吕骥等人,很快便成为活动骨干,还当上了教群众演唱救亡歌曲的“小教员”。
1938年,王莘到达革命圣地延安,考取了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
在冼星海、吕骥、向隅等名师的悉心指导下,开始专业、系统地学习。
延安紧张充实的学习生活和参与《黄河大合唱》筹备与首演的经历,为王莘日后从事专业音乐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情感储备。
毕业前,冼星海赠给王莘一支颇有纪念意义的法国自动铅笔,他说:“我用这支笔写下了《黄河大合唱》,你拿着它,希望你也能用这支笔写出些催人奋进的音乐作品来。
”1939年6月,毕业后的王莘奔波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执教于华北联大音乐系,创作出反映根据地人民心声的《选村长》《打击顽固分子》等革命歌曲。
1943年春,时任“华北群众剧社”音乐队长、副社长的王莘,相继创作出《战斗生产》《永远跟着共产党》等歌曲,产生了强大的号召力,在鼓舞军民士气的同时,也敲响了侵略者和反动派走向灭亡的丧钟。
当这段歌谱跃然纸上1949年1月15日,解放军攻占天津。
第二天,王莘便带领“华北群众剧社”全体成员进驻天津。
王莘:用心灵谱写《歌唱祖国》作者:周巍来源:《求知》 2020年第12期周巍王莘(1918—2007),江苏无锡人。
著名作曲家,人民艺术家,歌曲《歌唱祖国》的词曲作者,天津市音协名誉主席,中国音协“金钟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天津歌舞剧院院长、音协天津分会主席等职。
王莘创作的歌曲《歌唱祖国》是一首热情奔放、气象雄壮的祖国颂歌。
70年来,这首歌曲已经成为我国许多重要活动的礼仪曲、开场曲、尾声结束曲,成为中国人民抒发爱国主义情怀的经典之作,久唱不衰。
走上革命歌曲创作之路1932年,年仅14岁的王莘来到上海,经亲戚介绍到先施百货公司做见习店员。
1935年,受上海民众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他怀着一腔爱国热情,结识左翼进步音乐家冼星海、吕骥、孙慎、刘良模等人,参加上海救亡歌咏运动,并辗转杭州、宁波等地宣传抗日。
七七事变后,在中共地下组织介绍下,他冲破千难万险奔赴西北参加革命工作。
1938年冬,他考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师从冼星海、吕骥等音乐家,并参加《黄河大合唱》首演。
1939年6月,他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毕业后,奔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开展宣传工作,同时执教于华北联大音乐系,开始创作革命歌曲。
1942年,王莘被调至华北群众剧社担任领导工作。
1943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后,王莘深受鼓舞,陆续创作歌曲《战斗生产》《永远跟着共产党》《晋察冀童子军进行曲》《愉快的劳动》、小歌剧《纺棉花》、组歌《永远热爱八路军》《英雄赞》等众多作品。
解放战争时期,他又创作了小歌剧《宝山参军》和歌曲《前进的号声响》《打它一个漂亮的歼灭战》《团结起来吧,庄稼汉》等作品。
在1939年至1949年这十年间,王莘先后创作数以百计的革命歌曲,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劳动战斗生活的精神风貌,起到了鼓舞人民团结奋战的独特作用。
歌曲《歌唱祖国》的诞生1949年1月,王莘率领群众剧社进入刚刚解放的天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