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育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83.00 KB
- 文档页数:10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区域的含义。
2、学会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掌握阅读信息复杂(包括分层设色、等值线等信息)的区域地图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学会将地理基础理论应用与实践的学习与研究方法,培养地里学科综合能力。
2、掌握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3、培养学生从时间与空间尺度建立辩证地、动态地、联系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地理的兴趣与信心。
2、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与科学发展观。
教学重点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难点1、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2、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具、资料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区域1 .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
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
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女口,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3•划分: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1 •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一、教案背景1.课时安排:1课时2.面向:高二学生3.学生提前预习,根据课前分发的学案——课前自主学习(见附件一)二、教学课题1. 知识与技能(1)在初中区域地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区域的概念以及特点。
(2)运用比较法分析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不同;同一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也不一样。
而每个区域特定的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发展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的对比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析影响区域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方法。
(2)通过小组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讨论,实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辩证的、科学的发展观,学会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事物。
三、教材分析本节从理论的高度探讨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本节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差异两个方面讲解对人类活动的总体影响。
教材首先介绍了区域这一概念的内涵和主要特征,这是理解后面各章所涉及区域的前提。
然后又从两个方面探讨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一方面是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综合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我们可以看出,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条件、矿产资源等环境要素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分布、发展方向也不同。
第二方面是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典型案例,说明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会发生变化,由不利于人类活动到促进人类活动,从而对区域内的生产和发展造成影响。
教学重点:(1)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比较,以及区域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区域的含义与特征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百度搜索】尽可能多的查找相关案例、图片和影像资料,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认识区域之间的显著差异。
地理环境对地区发展的影响授课方案石河子第二中学仲崇玺一、课标要求1、认识地区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样地区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地区差异。
3、以某区为例,比较不同样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教材解析本章施必修 3 的归纳部分,从总的大的角度阐述了“地区”这一看法,也经过事例阐述了地理环境对地区的影响,地理信息技术在地区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为后边分地区研究的学习打下基础。
而在两节中,第一节作为地区研究的主题贯穿了后边各章节的内容,因此应是重点内容,为后边各章节打好基础。
授课重点:1、比较解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地区发展的影响。
2、解析地区不同样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授课难点: 1、地区的特点。
2、以两个地区为例,比较解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地区发展的影响。
三、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术:1、认识地区的含义2、经过读图解析,初步掌握解析两个不同样地区自然环境惊异的基本方法,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能举出实例,比较说明地区的不同样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经过一些本质的例子引导学生去理解“地区”的含义,先引导学生回忆熟悉的地区,尔后启示学生总结地区的基本特点,进而将所举的地区归类。
2、以长江三角洲和送嫩平原两个地区为例,比较他们在地理地址、天气、土地、矿产等条件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地区发展带来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地区比较的一般方法。
3、引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发展变化,比较说明地区的不同样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三)感神态度价值观:1、运用读图解析、比较解析方法,培养解析地区差其他解析能力和思想能力,初步建立科学的地区可连续发展观。
课时安排: 1 课时四、授课过程[ 新课导入 ]各地民宅的差异照片欣赏,由学生回答。
设问:为什么存在那么大差异?(天气差异)其实我们的生活与地区亲近相关。
比方,我们介绍自己的家乡在某省某市、去过某风景区旅游等。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地区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地区发展的影响【学习目标】1.认识地区的含义。
2.经过读图剖析,初步掌握剖析两个不一样地区自然环境差别的基本方法,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能举出实例,比较说明地区的不一样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学会基本的地区剖析方法。
【自学研究】一、什么是地区:1、地区是地球表面的单位,它是人们在的基础上,按必定的和方法区分出来的。
2、地区拥有必定的和界限。
特色,以及必定的面积、3、不一样地区因为的差别,人们的生活特色有很多的不一样,地区发展水平、发展等也存在差别。
二、地理环境的差别对地区发展的影响:1、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是平原地域,且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但地理地点、、和矿产资源条件等方面存在显然差别。
2、长江三角洲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域中部,长江的;松嫩平原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
3、长江三角洲是天气,松嫩平原是天气;长江三角洲以土为主,而松嫩平原以土为主。
4、长江三角洲是耕种业,松嫩平原是;长三角是性工业基地,而松嫩平原是基地。
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别地理环境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地理地点差别天气条件差别土地条件差别矿产资源差别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别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生产活动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农业工业城市和人口交通运输三、地区的不一样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1、开发初期,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人们交通的隔断,土壤令人们的开垦困难,这一期间长江中下游平原耕种农业。
2、跟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加强,长江中下游地域的农业生产获得迅速的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和生产基地。
3、跟着工商业的发展,长江中下游地域因为人口、城市,人均耕地,生产规模,商品率,农业生产在全国中的地位降落。
【能力提高】剖析地区问题的时候,我们应当从哪些方面下手?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参照答案;第一章第一节【答案】一、什么是地区:1、空间、地理差别、指标。
教学设计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一)从容说课“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揭示了区域自身发展的规律和地理环境如何影响着区域发展,是学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本节突出体现了地理学科的重要思想,即自然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基础,自然环境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人类应协调好与环境的关系;地理环境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人类活动应该因地制宜。
具体地理问题的解决都必须结合具体的区域实际,因此“区域”是地理学科研究的重要对象,也是地理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正确深刻地理解“区域”是学生形成正确人地关系的基础,所以了解“区域”的含义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教材主要是通过“内容提要”的形式来阐释“区域”的概念与特点的,所以学生在认知上会出现感性认识不足,教师不需要让学生“死记硬背”,可以通过展示多样的区域地图来帮助学生认知和分析区域的类型、区域的特点,为正确认识区域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于区域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第一,区域的划分依据主要是四种情况:①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如国家、行政区等;②区域内部具有某些方面的共性或结构的一致性。
如自然条件一致的气候区、地形区,人文条件相似的人口密度区、水田农业区、旱田农业区。
③区域内部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和内在的联系,如经济区、贸易区等。
④区域内部具有共同职能的功能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第二,区域的空间尺度可以依据划分的要求有大小差异和不同级别(如下图所示),大尺度如国家和地区,例如东亚、中东地区等;在一个国家内部的大尺度区域则如我国的三大经济地带等,小尺度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城市内部的区域,如上海浦东开发区等。
第三,一个区域的性质应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和开放性,其中开放性是指区域不可能独立存在,都会与其他区域发生联系,而且区域也是在与相关区域的联系中发展的。
区域的不同尺度区域对比是区域研究的主要内容与重要的研究方法,区域对比最为重要的就是区域对比的主题、案例、角度、方法与内容。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材分析:本节是必修3的概述部分,从总的大的角度阐述了“区域”这一概念,也通过案例阐述了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影响,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为后面分区域研究的学习打下基础。
而在两节中,第一节作为区域研究的主题贯穿了后面各章节的内容,因此应是重点内容,为后面各章节打好基础。
本节课关于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学习,为必修3各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区域研究思维方法的基础,但还需要在后续各章学习中结合更多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原理,去加以融会贯通。
课标要求: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1.了解区域的含义与基本特征。
2.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掌握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方法。
3.以河套平原和金竹寨为例,分析不同地理环境对建筑物的影响。
教学重点: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难点:区域特征;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看屏幕这是高中地理学习的三本必修课本,目前我们已完成必修1自然地理基本原理和必修2人文地理基本原理的学习,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必修3,高中地理“必修3”教材是在必修1和必修2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区域,以案例的形式体现各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所选择的道路,是对自然地理原理和人文地理原理的应用研究。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本节内容是我们学习后续章节的理论基础。
首先看本节课程标准和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新课探究:过渡:区域是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
那么什么是区域?大家一起读一下区域的概念生:(齐读)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师:解读区域的概念,“空间单位”意味着区域有大小,学习区域就需要谈尺度。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一、对课标的理解和把握相关课标:1.了解区域的含义;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对课标的理解:1、结合实例从内部共性、空间尺度、区域特征及区间差异认识区域并且理解内部的相关联性和差异性;2、通过实例和资料,掌握区域比较区域的差异的一般方法;3、能理解自然环境的差异对人类活动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依据新课程关于“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的理念,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中学合作、探究中找快乐,学习地理知识、原理,其最终目的是解决地理问题。
三、教学内容的深度分析1、知识逻辑框架什么是区域?为什么要研究区域?研究区域差异,找出区域优势,制定发展方向即:区域发展受当地、当时的地理环境影响思考以下案例的科学性实例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2、知识层级从教材的设计思想来看,教材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尺度,分析自然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体现出辩证地、动态地、联系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的地理思维方法。
针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写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关系,建构起关于区域研究的知识结构与方法体系,培养综合的、辩证的、动态的地理思维品质。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区域的含义。
2.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环境,说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长江三角洲为例,比较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文字,图片资料进行总结归纳、比较的能力。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运用地图、文字和图片材料归纳总结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的异同,通过分组讨论解决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第1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教材分析】1.内容综述2.课标要求◆了解区域的含义。
◆以两个不同区域(如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以某区域(如长江三角洲)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3.教学内容详解◆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能归纳出区域的主要特征,并用简洁的学科科学语言表达。
◇能举出说明该区域特征的地理事象。
◆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通过比较两个级别相当的自然区或经济区,理解由于不用区域的环境、资源、社会经济、人地关系的差异,造成发展条件的差异,最终导致经济发展的差异。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以某一经济区为例,分析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区域发展条件变化,导致的区域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的差异、人地关系的差异。
◆举例说明区域之间的联系。
◆通过两个特征差异明显的区域比较,说明区域联系的必要性。
4.知识结构【教学过程】〖板书〗一、什么是区域我们的生活与区域密切相联。
例如,我们介绍自己家乡在某省某市,去过某风景区旅游等。
我们经常听到省(直辖市、自治区)、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术语。
〖提问〗:你知道什么是区域吗?区域有哪些地理特征?〖板书〗1.“区域”的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板书〗2.“区域”的特征:⑴层次性。
⑵差异性。
⑶整体性。
⑷可变性。
⑴层次性。
即区域是有等级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例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又如珠海市既是广东省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香洲区、金湾区、斗门区等。
(2)差异性。
指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
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简单,区域内同一性大,区域间差异也小。
《区域分析方法与区域发展研究》专题——以俄罗斯为例常熟市中学蒋少卿【学习目标】1.掌握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2.学会运用系统思维观点和整体性原理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及发展变化3.培养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并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观【探究材料】材料一:俄罗斯地形图材料二:俄罗斯气候类型分布图寒带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材料三:俄罗斯自然带分布图苔原带高山植物区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材料四:俄罗斯矿产资源分布图【问题探究】探究一:根据所供材料分析俄罗斯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和资源等地理要素之间有没有关联性,并举例说明。
问题探究二:根据上述俄罗斯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请同学们在空白图上对俄罗斯的人口城市、农业、工业和交通等进行合理布局,并说明理由。
问题探究三:思考各地理要素中哪些因素会发生变化,怎么变化,会带来什么影响?【案例研究】1.俄罗斯在今年3月份出现了暴雪天气,3月份降雪量达到100cm 占整个冬季降雪的1/3,据科学家研究,今年暴雪天气增多和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利用下列关键词分析气候变暖为何会引起俄罗斯暴雪天气?关键词:①气候变暖②暖流减弱③海冰融化④湿度增加2. 俄罗斯的北方针叶林是世界上最大的连片森林。
一项新研究显示,随着全球变暖和区域气候的改变,这片森林的植被正在发生变化,且速度加快。
这种变化会造成区域继续变暖。
3.据俄罗斯经济发展部公布,俄罗斯有劳动能力人口数量将每年缩减100万人。
俄罗斯政府为此制定了人口政策规划,目标是要使人均寿命提高到70岁,努力保持俄罗斯人口总数不少于1.42亿人。
4. 俄罗斯统计局发布的2010年人口调查初步结果表明,俄罗斯多个地方都出现了“人去楼空”的鬼城,近20000个村庄已经无人居住。
从地理分布看,远东地区人口数量大约629万,与2002年相比下降6%。
首都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人口却显著增加。
莫斯科人口去年超过1150万,与2002年相比增加11%;圣彼得堡人口480万,增加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