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南方言的词缀特点
- 格式:pdf
- 大小:141.78 KB
- 文档页数:3
广州方言的研究报告广州方言的研究报告广州方言,又称穗语,是广东省广州市及周边地区通用的一种方言。
广州方言是汉语的一种变体,也是中国国家级方言之一。
广州方言极富声调变化,构音特点独特,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其丰富的语音特点和说法,使其成为研究者关注的对象之一。
一、声调特点广州方言的声调较为复杂,不同的音节经过变调,会产生不同的意思。
广州方言中常见的声调有六个,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上上声和下声。
这种声调系统在汉语方言中非常独特,也是广州方言与其他汉语方言最大的不同之一。
二、音韵特点广州方言的音韵特点也十分显著,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八音。
八音是广州方言中的八个原始音,包括低声、浊声、带声、破声、边声、抖声、杂声和特声。
这些音根据声调的变化,可以组成广州方言中的所有音节。
三、词汇特点广州方言的词汇与普通话有所不同,很多词汇在不同的方言之间有着不同的说法。
广州方言中常用的一些词汇包括“咁样”(这样)、“至来”(刚才)、“攞”(拿)等。
这些词汇在广州市及周边地区非常常见,人们在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
四、语法特点广州方言的语法结构也有一些特点,与普通话稍有不同。
比如,在广州方言中,一般不使用助词“了”和“着”,相反,广州方言更强调动词的变化。
另外,广州方言中有一种特殊的疑问句结构,即将疑问词放在句尾,如“你打个喺边?”(你去哪儿?)这种语法结构在其他汉语方言中并不常见。
综上所述,广州方言具有丰富的声调变化、独特的音韵特点、特殊的词汇使用和独特的语法结构,这些特点使广州方言成为汉语方言中的研究热点之一。
广州方言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广州市及其周边地区的语言和文化,也对其他方言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云南方言大全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方言文化。
各地的方言不仅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有着独特的特点,而且还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和地域特色。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云南常见的方言,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云南的方言文化。
1. 昆明方言。
昆明方言属于滇西片,是云南方言中的主要代表之一。
昆明方言在语音上有着明显的特点,比如舌尖音的发音较为清晰,而且有着独特的语音轮廓。
在词汇和语法方面,昆明方言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比如“嘎”(很)“嘎慢”(很慢)等。
昆明方言是云南方言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方言之一,也是云南省会城市的主要方言。
2. 大理方言。
大理方言属于滇南片,是云南方言中另一个重要的分支。
大理方言在语音上有着独特的特点,比如有着浓重的喉塞音,同时还有着独特的语音轮廓。
在词汇和语法方面,大理方言也有着自己的特色,比如“嘎”(很)“嘎慢”(很慢)等。
大理方言是云南方言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方言之一,也是大理地区的主要方言。
3. 红河方言。
红河方言属于滇东片,是云南方言中的又一个重要分支。
红河方言在语音上有着独特的特点,比如有着浓重的喉塞音,同时还有着独特的语音轮廓。
在词汇和语法方面,红河方言也有着自己的特色,比如“嘎”(很)“嘎慢”(很慢)等。
红河方言是云南方言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方言之一,也是红河地区的主要方言。
4. 保山方言。
保山方言属于滇南片,是云南方言中的又一个重要分支。
保山方言在语音上有着独特的特点,比如有着浓重的喉塞音,同时还有着独特的语音轮廓。
在词汇和语法方面,保山方言也有着自己的特色,比如“嘎”(很)“嘎慢”(很慢)等。
保山方言是云南方言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方言之一,也是保山地区的主要方言。
5. 怒江方言。
怒江方言属于滇西片,是云南方言中的又一个重要分支。
怒江方言在语音上有着独特的特点,比如有着浓重的喉塞音,同时还有着独特的语音轮廓。
在词汇和语法方面,怒江方言也有着自己的特色,比如“嘎”(很)“嘎慢”(很慢)等。
试述广南方言动词的完成体【摘要】广南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是一个少数民族与汉族聚居的地方。
广南汉语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的西南官话。
广南方言动词的完成体结构比普通话复杂,别具一番特色。
本文试图从已经完成体和将来完成体两方面来探讨广南方言动词丰富的完成体结构。
【关键词】广南方言动词完成体已经完成体将来完成体【中图分类号】h1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3-0197-02体貌范畴一直是语法学研究的热点,也是方言学研究的热点。
“体”又叫“动态”或“情貌”,它强调的是行为动作在某一种“时”中进行的方式或状态。
“体”与“时”有关,但它并不是为了表述动作发生的时间,而是为了表述某行为动作在某一时间阶段上的“特定状态”。
汉语普通话动词的完成体主要采用“v+过”或“v+了”结构来表达。
笔者曾经对广南方言语法进行过为期一年的田野调查,笔者发现,广南方言动词的完成体的结构形式比普通话丰富得多。
本文试图从已经完成体和将来完成体两方面来探讨广南方言动词的完成体结构。
一已经完成体1.v+倒“倒”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已经完成,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了”“好”,常用于“v+倒+的”格式中,其后不带宾语。
例如:钱是准备倒的,直接拿克得了。
(钱是准备好了的,直接拿去吧。
)衣服洗倒的,挂起就是。
(衣服是洗好了的,挂着就行了。
)2.v+起“v+起”表示动作已经完成,常用于“v+起+的”格式中,其后可带宾语,如带宾语,宾语要放在“起”后。
例如:昨天我去你家,门是关起的。
(昨天我去你家,门是关着的。
)他妈煮起饭的,端出来就吃。
(他妈把饭煮好了的,端出来就吃。
)3.v+掉第一,“v+掉”表示动作已经完成,“掉”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了”,其后可带宾语,如带宾语,宾语要放在“掉”后。
例如:他昨天就病掉。
(他昨天就病了。
)他打掉针就回克了。
(他打了针就回去了。
)第二,“v+掉”有时除了表示动作已经完成,还暗含“该动作不可挽回”的意思,其后不能带宾语。
浅析广南话中的连词摘要:本文描写与分析了广南话中表达各种逻辑关系的连词,充分展现了广南话中连词及复句表达的特点。
关键词:广南话共同语连词关系广南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这里生活着壮、苗、瑶、彝、汉等多种民族。
广南汉语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的西南官话。
由于其特殊的语言环境,广南话表现出许多与普通话不同的特点。
广南话中有许多与共同语不同的连词,由它们构成了许多不同逻辑关系的复句。
一、并列关系1、表联合的并列连词“跟”、“挨”、“恩”、“参”既是介词又是连词,作连词时,意义用法相当于共同语中的“和、与、及”,表示联合关系,四者可互换。
例:他家爹跟/挨/恩/参我家妈是中学同学。
(他爸爸和我妈妈是中学同学。
)我买了苹果、梨子跟/挨/恩/参香蕉。
(我买了苹果、梨子和香蕉。
)2、表并存的并列连词“一面……一面……”和“一伴……一伴……”表示两种动作并存,意义用法相当于共同语中的“一边……一边……”,二者可互换。
“面”要念阴平。
例:我们一面吃一面看电视。
(我们一边吃一边看电视。
)他一伴工作,一伴读书。
(他一边工作,一边读书。
)3、表取舍的并列连词“要么就……要么就……”在广南话中都表示取舍。
例:要么就你当书记,要么就他当书记。
(要么就是你当书记,要么就是他当书记。
)要么就是你干的,要么就是他干的。
(或者是你干的,或者是他干的。
)二、递进关系1、“不光光(是)……还/也……”、“不单单(是)……还/也……”、“不仅仅(是)……还/也……”三者都可表示递进关系,其意义和用法相当于共同语中的“不但……而且……”,三者可互换。
例:他不光光是学习好,身体也好。
(他不但学习好,而且身体也好。
)我不单单喜欢乒乓球,还喜欢羽毛球。
(我不但喜欢乒乓球,而且还喜欢羽毛球。
)他们吵架不仅仅是为了钱,还因为其他原因。
(他们吵架不仅是为了钱,还有其他原因。
)2、又还意义、用法相当于共同语中的“而且”。
例:今天风大了不得,又还下倒雨。
广南方言中的介词【摘要】广南方言的介词远远比普通话中的介词丰富,本文从表“处置”义、引进动作对象、表“方向”义、表“存在”义、表“趁”义、表“好像”义、表“用”义、表“沿、顺”义、表“凭借、依照”义、表“跟随”义等十个方面来展现广南方言介词的特点。
【关键词】广南方言普通话介词引进宾语)广南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县城,这里居住着壮、苗、瑶、彝、汉等多种民族。
广南汉语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的西南官话。
由于其多民族语言环境,广南方言表现出许多与普通话不同的特点。
笔者曾对广南方言语法进行过为期一年的田野调查,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广南方言的介词远远比普通话中的介词丰富,具体表现如下:一、表示“处置意义”的介词1、引进“受事对象”的介词广南方言的引进“受事对象”的介词有“挨”、“恩”、“参”、“拿”、“跟”、“帮”、“给”等,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把”,其后跟受事宾语,表对宾语进行某一动作的处理。
这七者可以互换。
例:你进来的时候要挨/恩/参/拿/跟/帮/给门关起。
(你进来的时候要把门关上。
)你挨/恩/参/拿/跟/帮/给这个本子拿给他。
(你把这个本子拿给他。
)他挨/恩/参/拿/跟/帮/给我的书打失了。
(他把我的书弄丢了。
)广南方言还有一个介词“管”,也有“把”的意思,其后加受事宾语,但是,与上述七者不同的是,它后面的及物动词一般只能是“叫”、“喊”等表示“称作”意义的词。
例:我们管这份米喊“耳块米”。
(我们把这种米叫作“耳块米”。
)我们管他叫“女人”。
(我们把他叫做“女人”。
)2、引进“施事”的介词广南引进“施事”的介词有三个:“挨”、“着”、“给”。
其中,“挨”、“着”可互换,都相当于“被”,其后的“施动者”可有可无。
而“给”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让”,其后必须有施动者。
例:房子挨/着烧了。
(房子被烧了。
)他挨/着打了。
(他挨打了。
)我的手挨/着/给开水烫着。
(我的手被开水烫了。
)他挨/着/给老师骂了一台。
暨南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广州方言的词汇特点学院:国际商学院学系:金融工程专业:金融学课程名称:广州方言研究学生姓名:***学号: ********** 指导教师:***2014年 12 月 28 日【摘要】广州方言又称粤语、方言、白话和广府话,是古南越族语言与汉语言混糅后形成的一支独特的地方语言,为现代汉语方言的七大方言之一。
广州市区的方言,是所有操广州方言区(广东、广西一部分、香港、澳门等)的标准语,它的语音、词汇和语法,成为规范各地方言的准绳。
研究广州方言的词汇特点,找到它的发展规律,分清它跟普通话词语之间的异同点,让更多人认识广州方言。
【关键词】广州方言粤语词汇正文粤语作为汉语的一种方言,它的词汇自然和普通话有很大的共同性。
据估计,与普通话相同的词汇接近70%,如果内容为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词汇一致性更高,至少有90%。
与普通话不一致的那部分词汇其来源较多,构成也比较复杂,这也形成了粤语的特点。
按其来源,可将这些词汇分成以下几类:一、古词粤语较早地脱离汉语母体,而且远离中原地区,没有跟上汉语的变化,许多在现代普通话里已经不再使用的词汇,在粤语中仍然很常用。
如:畀(bei3 给)畀支笔佢(给他一支笔)黐(ci1 粘)呢啲饼好黐手(这些饼很粘)嗍(sok3 吸)嗍一啖气(吸一口气)佢(keoi5 古作“渠”)佢喺边个(他是谁)二、古越语底层词古越语是古代生活在岭南地区的南越(通“粤”)民族所操的语言中原人迁到岭南,语言不免受其影响而且古越族大部分被逐渐同化,他们在放弃本族语而使用汉语时不自觉地带来了古越语的词汇。
这些词汇在今天为古越族后代的壮侗等小道民族的语言里可以找到印证。
现举例如下:呢(ne1 这)呢本书喺边个架(这本书是谁的)执(zap1 拾)执起本书(把书拾起来)虾(haa1 欺负)唔好虾细佬(不要欺负弟弟)三、方言词的创新粤语方言词绝大部分是属于自己创新的。
随着新事物、新观念的产生,词汇也需要不断发展创新。
广南汉族源流及方言拾趣截止2010年底,广南县总人口779520人,其中,汉族296502人,占38%,仅次于壮族。
广南的汉族均属于外来民族。
其成份构成比较复杂,称得上来自“五湖四海”,祖籍源流大体上为现今的江西、湖南、江苏、湖北、河南、四川、贵州、重庆、广东等十多个省(市),来源大致通过六个渠道:一是实行军屯戎边,军士落籍,其中,尤以明朝“洪武调卫”为之最;二是“改土归流”制度推行,明朝于隆庆元年(1567)推行“流官”制度始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先后任命知府、知县、县佑或县长230任,内陆汉族官员到任,亲朋好友群带依附前来淘金或谋发展;三是朝庭流放,如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及养子岳云被冤杀后,将其眷属流放广南府,现已延续至第三十几代人的岳姓均属于岳飞的后裔;四是遭受天灾人祸,民不聊生,为谋生计背井离乡而来,尤以“楚蜀黔粤之民,携挚妻孥,风餐露宿,视瘴乡为乐土”者居多;五是经商做生意,商贾定居,“汉族占街头”特指的这部分汉族,据统计,建国初广南县城内有屠行40户,其中湖南籍经营者就达39户之多,各种商号也都属各省汉族人经营;六是解放大西南时,部队留下了大批官兵骨干执掌和充实各级政权机构、群众组织人员以及六十年代以后少部分支边青年安家落户、大中专毕业分配等;七是部分国民党部队溃逃时残兵败将隐匿流落。
由此可知,说广南汉族构成复杂,来自“五湖四海”,应是恰如其分的。
方言作为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是族群记忆的印迹和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形式,它的被同化和改变,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相对说来,居住在城镇街道的汉族,其语言与当地壮族同化较深,日常所使用的汉语方言区别不很大,而居住在广大边远农村山区的汉族,其语言与当地壮族同化则较浅,虽然有密切接触,但日常所使用的方言基本仍保持着原籍方言,同时,由于汉族的来源渠道不同,而方言也各异,也存在着互相影响融合的问题,通过初步调查考证,来自于贵州、四川和重庆的这部分汉族,其祖籍多数均属于江西,迁徙路线大体是原籍——湖(南)广(西)交界——西进至贵州、四川(重庆)——最后进入云南,之所以到云南,据民间口石碑相传,说云南土地肥沃,气候条件好,雨量充沛,一根仙米(汗菜)杆能够担起一挑水等美妙传说,由于受心里向往的趋使,也就成了当今的现实,同时,在迁徙过程中,也难免吸引和裹挟着当地原居民族加入庞大的队伍。
文学院自考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试论广南壮族山歌语气词的修辞运用》姓名陆修艳考区云南师范大学考号010*********指导教师张欢职称(学历)讲师2013年9月23日云南师范大学试论广南壮族山歌语气词的修辞运用摘要: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口头创作的结果,表达人们的要求和思想愿望。
而在我的民族中山歌就是人们表达的工具。
山歌的传唱是文山州地区的一个特色,而广南支系的壮族山歌中的唱腔与内容是我所为之熟悉的。
它里面还有丰富的修辞方式的运用,甚至比我们汉语中所用的有过之而无不及。
下面就让我从它的特点以及一语气词等来了解一下其中的修辞运用。
关键词:壮族山歌;民族风俗;语气词;修辞;歌谣壮族山歌简称为“壮歌”,又称“壮族民歌”,一般指壮族人民用壮话演唱的民间歌谣。
壮歌最早时间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狩猎时的呐喊。
虽然呐喊不能算是歌,但它无疑孕育出了壮族山歌的种子。
真正意义上的壮歌应该是从壮族原始社会中的生产劳动和祭祀活动开始,这从现在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可见一斑。
广西壮族古老的歌圩集会和绣球一直流传至今。
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乡素有“歌海”盛誉。
壮民善以山歌来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壮族山歌历史悠久,壮民从盘古开天地一直唱到如今,几乎人人能歌善唱,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
我的家乡广南位于云南与广西交界处,广南境域古属“西南夷”的一部分,居住着濮人、侬人、山僚、沙人等少数民族。
宋仁宗五年,宋朝将领枢密副使狄青和杨文广率部征讨“南天国”仁惠皇帝侬智高,大批宋朝军队尾侬智高进入特磨道(即今广南、富宁和滇东南)。
公元1055年,侬智高败走大理国后,大部宋军在此地领命从俗,逐步变为封建领主,宗支繁衍。
明朝初期在云南建立二十二卫,三衔十八所,广南为二十二卫之一。
明太祖朱元璋命沐英镇守云南,这些戍守边疆之兵及家属子女就地屯田,就这样逐渐落籍下来。
因此这里聚集了广大的古老壮民,山歌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壮族人人爱唱歌,传说古壮人是以山歌来跟先祖布洛陀对话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有壮族人聚居的地方就有山歌,田间地头、晚间劳作之余以及红白喜事上,总能听到悠扬的山歌,各种大小节日,更是少不了山歌助兴。
广南苗族汉语方言拾趣梁正明广南属多民族杂居县,各少数民族人口除壮族外,要数苗族人口为最多,共有9336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1.98%,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云南省有苗族人口120.3万人,仅广南就占7.76%,属云南苗族聚居县之一。
苗族分白苗和汉苗(亦称偏苗或梳苗)两个支系,白苗占大多数。
广南的苗族和汉族一样,都属于从内地迁徙来的民族。
据广南县政协原副主席、县委统战部部长杨忠明(苗族)先生考证,苗族原从湖南迁到贵州聚居,300多年前又从贵州迁到云南,广西直至越南北部中越边境。
在苗族历史上,大幅度、远距离、长时期迁徙,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而小范围内的局部移动,则是频繁多向性穿插,故有“桃子开花,苗族搬家”的说法。
也许就是因为迁徙频繁、活动范围广,生活空间大的缘故,所以,文化融合也就呈多样性特点,日常使用的汉语方言较其他少数民族来说,相对较丰富,涉及的范围也更为广泛。
苗族汉语方言使用的特点及范围方言作为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也因地域和民族的不同而各异。
经笔者的长期接触和研究,广南县苗族(白苗支系)所使用的汉语方言的最大特点和区别,不在于汉语普通话标准音发音的声母部分,而主要在于韵母和声调即音色上,音节范围也相对较为广泛,因为音色的关系,两个或两个以上汉字为同一音调的情况比较突出,所谓听话听音,听锣听声,只要掌握了规律,在与苗族的话语交流中,就会明白所说汉语的基本意思。
特将具体表现列举如下:例一:声母b(玻)在汉语方言中的使用情况。
如biān(边、鞭、编)与bīnɡ(冰、兵、槟)为一个音调,边防为兵防,鞭炮为冰炮,编制为边制,反过来也一样,槟榔为边榔;biǎn(扁、贬)与bǐnɡ(丙、饼)一个音调,扁担为丙担,贬低为饼低,反过来也一样;bào(爆、豹、报)与bà(霸、罢、坝)一个音调,爆炸为霸炸,豹子为坝子,报告为罢告;bǎo(宝、保、饱)与bǎ(把)和bǎnɡ(榜、膀、绑)均为一个音调,宝贵为把贵,榜样为把样,保证为把证,肩膀为肩把,肚子饱为肚子把,捆绑为捆把;bānɡ(帮)与bā(巴)和bāo(胞)一个音调,帮助为巴助,同胞为同巴;bìnɡ(病)与biàn(变)一个音调,病重为变重,变化为病化等等。
广南壮族汉语方言拾趣所谓方言,也就是地方语言或土语,它作为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是语言分化的结果。
中国之大,称得上是无事不有,无论某一民族聚居或多种民族杂居的地方,都有其自己的方言土语,而且,这些方言土语相对普通话标准音来说,其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都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可谓五花八门。
具体到一县城、小到乡镇所在地乃至一些自然村寨,都存在有方言的问题,这在边疆多种民族杂居的地方,显得尤为突出。
正如俗话所说,入乡随俗、见子打子,到哪山砍哪柴,我们每个人在一个地方工作,生活和居住或到一个新的地方,适应和融入语言环境十分重要,学习、掌握和了解当地方言,就会缩短和消除相互交往中的距离,沟通和增进感情,融入生活,否则,就象是有一层纱或一张纸隔着一样,说话办事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始终处于不合群、不和谐的尴尬境地,譬如象到壮族聚居地区开展工作,如果不理解壮族汉话“杀老汉(项),晚上板凳砍你头,牛皮垫你腰”(汉语即:杀鹅来做菜,生活困难,条件不好,晚上睡觉用木板凳做枕头,牛皮垫床之意)的意思,就会造成误会,虚惊一场,甚至逃之夭夭或做出不该做的事情来。
广南属于云南省的壮族聚居地区,据2010年11月1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显示,云南省有壮族人口121.5万人,其中,广南县有332890人,占全省壮族总人口的27.4%。
居住在广南县境内的壮族分为侬、沙、土三个支系,属于古骆越即百越民族西方部分的后裔。
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广南就是古句町王国的故地,到唐宋时期,为僚子部(侬氏据地)和特磨道建置,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年)置广南西路宣抚司,明朝设置广南府,1913年始为广南县至今。
追溯历史发展脉络,广南在从唐朝以来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均由侬氏壮族头人(土司)管理统治。
在这1300多年的时间中,由于朝庭对汉、蒙、满地方官员的委任,内陆民族视壮乡为乐土的不断进入,以及壮民族内部的迁徙互动,促进了各民族相互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但促成和催生了以当地壮语为母语、多元文化因子共生互存文化发展格局的形成,而且也派生出了民族特色浓郁,独具特点的广南地方方言。
南方讲话的名词解释南方讲话是一种南方地区独有的语言特点,主要在广东、广西、台湾等地区常见。
它源于方言与客家话的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
下面将对一些与南方讲话有关的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方言。
一、“囝仔”(gīn á)“囝仔”这个词在南方讲话中常用来称呼男孩子,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男孩子”。
“囝仔”一词常带有亲切和可爱的味道,常用来称呼男孩,尤其是年幼的男孩。
在南方家庭中,这个词常常用来亲昵地称呼儿子或孙子等男性亲属。
例如,一个南方爷爷可能会叫他的孙子“囝仔”来表达亲昵之情。
二、“料”(liu)“料”是一个多功能的词汇,广泛应用于南方讲话中。
它可以作为动词来解释为“想要”、“希望”;也可以作为名词,意为“东西”、“物品”。
当“料”作为动词时,它经常和“要”、“会”等词搭配使用,表示某人想要或希望要某件事物。
例如,“我料要一杯咖啡”即可解释为“我想要一杯咖啡”。
而当“料”作为名词时,它可以用来代表物品,类似于普通话中的“东西”一词。
例如,“桌上有好多料”即可解释为“桌上有很多东西”。
三、“落”(lok)“落”是南方讲话中常用的一个词,它可以解释为“放下”、“摆放”等含义。
在正式的场合,人们常用“落座”来代表“就坐”。
而在日常生活中,“落”还可以用来表示做某事出错或失败。
比如,“做错了,我落你”即可解释为“我做错了,对不起”。
四、“攞”(lo)“攞”是南方讲话中的一个动词,它的意思是“取”、“拿”。
这个词在南方讲话中使用非常广泛,常用来表示取东西或拿东西的动作。
例如,“攞个苹果给我吃”即可解释为“给我拿一个苹果来吃”。
五、“翟”(zak)“翟”这个词在南方讲话中指的是男子姓氏,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赵”。
根据南方的传统习俗,姓氏在南方讲话中很重要,常被当作人的身份和标识。
因此,“翟”这个姓氏在南方地区是非常常见的。
六、“卖相”(mai soeng)“卖相”是南方讲话中一个常用的词组,它的意思是“外表”、“样子”等。
南方人普通话发音特点及普通话学习方法南方人普通话发音特点及普通话学习方法不同地区的语言发音有不同的特别,下面是店铺精心收集的南方人普通话发音特点及普通话学习方法,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规律:南方人学普通话感觉最难的就是字音难记。
普遍存在平翘舌音、边鼻音、前后鼻音不分的情况。
其实,只要找到了普通话的语音规律,要记住普通话的正确读音就不再成为难事了。
汉字的四大造字法中,造字量最大的是形声字。
形声字以形旁表意,以声旁读音。
我们根据形声字的规律可以很简单的记住大量的普通话正确读音。
如:“成”字(cheng),我们只须记住它读音的两个因素,一个是卷舌音“ch”另一个是后鼻音“eng”。
由此,我们可以掌握一个规律,凡是和“成”字有关的字都具备这两个因素。
如:成、城、诚、铖、盛,它们的读音都是cheng。
即便“盛”字是多音字(另一个读音:sheng)和“晟”(读音:sheng),但它们仍然具备“卷舌音”和“后鼻音”这两个因素。
又如:“青”字,我们只须记住它读音的一个因素,后鼻音“ing”。
由此,我们也可以掌握一个规律,凡是和“青”字有关的字都具备后鼻音这个因素。
如:请、清、情、晴、氰、圊、蜻、箐、鲭、(以上是声母为q的字);静、精、睛、靖、菁、婧、腈、靓(以上是声母为j的字)。
尽管这17个字声母有所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韵母“ing”。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青”的读音不假思索地判断它们都是后鼻音的字。
另外还有一种规律,根据偏旁的左右位置不同来判断字的正确读音。
如:“且”字。
如果在它的左边加上偏旁,如:组、阻、租、祖、诅、俎,它们的声母都是平舌音(z),如果在“且”字的右边或两边同时加上偏旁,字的读音就变成了卷舌音。
如:“助”、“锄”,它们的声母分别是“zh”和“ch”。
以上是掌握普通话读音规律的一种有效方法。
我们掌握了规律,再以次类推、举一反三,就可以很容易的掌握大量的普通话正确读音。
方法:我们了解了普通话的读音规律,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作者: 李锦芳
出版物刊名: 民族语文
页码: 68-77页
主题词: 形容词;中心语;南亚语系;基本词汇;判断动词;元音交替;语言;构词方式;发生学;女子服饰
摘要: 布干语是云南省广南县和西畴县“布干人”的语言。
布干语声母清浊塞音对立,有较丰富的鼻冠音声母,元音松紧对立,有鼻化元音,有m、n、p、t、k韵尾,声调5个。
形态音位手段是其重要的构词方式,修饰成分在中心语之后,基本语序为SVO。
它的语音、语法特征接近汉、侗台、苗瑶等单音节声调语言,基本词汇与南亚语言尤其是语关系最为密切。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布干语应属于南亚语系.但归入哪一个语族。
语支则需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