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利用与发展论文
- 格式:docx
- 大小:28.54 KB
- 文档页数:7
核能的发现和利用1、铀原子核裂变现象的发现铀原子核裂变现象的发现还得从美籍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利用中子轰击铀核的实验研究工作谈起。
当人工放射性核素发现以后,科学家们就纷纷利用α粒子、质子以及中子去轰击周期表上各种元素,以求获得更多的人工放射性核素。
而费米就是利用α粒子轰击铍能发射中子的核反应过程,把镭和铍均匀混合在一起,就可以制成能发射大量中子的镭-铍中子源。
然后,利用这些中子去轰击各种元素,并用自制的高灵敏度盖革—弥勒计数管进行测量。
结果发现将近六十多种被中子照射过的元素中,约有四十多种能产生放射性核素。
后来,费米在长期的实验工作中发现,如果把所用的镭-铍中子源加以适当改进,在中子源和银圆筒之间加上一层石蜡或其它含氢物质,就能使银的放射性强度大大增加,这可从盖革—弥勒计数管上得到反映。
这是因为镭-铍中子源所发射的快中子能量很大,不易和银发生反应。
现在通过石蜡后快中子被减速成热中子,其能量和分子热运动能量相当,即能量为0.0253电子伏或速度为每秒2200米。
由于热中子运动速度很慢,它在核周围的停留时问就会加长,因此和核作用的机会也就越多,所产生的放射性也就越强,计数就大大增加。
费米在获得热中子后,重新对铀核进行轰击试验。
看它能否被铀核俘获生成更多的原子序数大于92的93、94……一系列超铀元素。
然而,大量实验结果证明,在铀核俘获中子后的生成物中,呈现出非常复杂的辐射成分。
在测量中发现它们是由多种β射线所组成,先后共测得四种不同能量的β射线,根据它们辐射强度随时间衰减的曲线分析,得到四种不同的半衰期,分别为10秒、40秒、12分和90分。
而费米及其助手当时也无法从这些复杂的放射性物质中识别出事先想找到的93号新元素。
这是因为他们中间缺少精通化学分析的科学家。
即使在这些新产生的放射性物质中确已存在93号元素,他们也不能用化学方法由辨别它们。
由于费米及其同事在生产人工放射性核素中一直认为元素俘获一个中子后,经过β衰变能生成原子序数增加1的新元素,所以费米等人总是专心致志地去寻找原子序数比铀更大的超铀元素。
核能利用现状与分析摘要:核能是由原子核内部结构发生变化而释放出的能量。
核能发电的历史与动力堆的发展历史密切相关。
由世界第一座核电站投入运行后,核电站已经具有污染少,储量丰富,运输方便,燃料成本低,不会加重温室效应等优点,但也具有废料放射性,热效率低,泄漏后果严重等缺点。
核电占世界重发电量比重日趋增大。
但核燃料泄漏安全已成为世界最为关注的问题,它被认为是存在着风险的,失控后不能用于发电,还会酿成灾害。
关键字:核能;核能发电;核能前景;核泄漏前言能源是人类社会的生命线,一个国家开发和利用能源的水平,标志着这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文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但随着人们日益对资源能量的渴求,传统的能源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它们地球上的储量日益面临枯竭。
从而20世纪中期,核能成为了一种新的能源,而不是用于军事。
到了本世纪70年代,核能与核技术已在许多方面形成了新兴的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核技术的应用已经深入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技术日趋成熟,并不断取得新进展。
核能的利用的优点也伴随着缺点,而且绝不能忽视的。
1 核能原理由相对论的质能关系式 2mc M =可知,质量和能量是相互联系的。
当一个系统的能量减小时,系统向外界散发能量;反之系统吸收能量。
我们知道,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和种子都叫做核子。
组成某一原子核的核子的的质量和与该原子核质量的差值叫做原子核的质量亏损,用m ∆表示。
原子核的质量亏损说明,在原子组成原子核的过程中有能量放出,放出的能量E ∆由质能关系式可得:E ∆=m ∆2c这种自由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放出的能量叫做原子核的核能,用B 表示。
相反若要让原子分解成单个的原子,原子核要从外界吸收相应的能量。
由此可见,在原子核内蕴藏大量可利用的能量,而重核裂变和轻核裂变是获取核能的两天主要途径。
[1]2 世界核能历史核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这离不开早期西方科学家的探索发现,他们为核能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我国的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思考——浅谈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作者:XXXXXXX[摘要]我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大国。
我国目前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比例过高,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7%。
由于我国石油资源有限,要降低煤炭消费比例,只有通过增加天然气、水电、核电、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使用量来实现。
新能源是指能可持续使用或可显著提高能源效率的能源,资源丰富,分布广泛,既不存在资源枯竭问题,又不会对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人类越来越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我国现在正在开发利用的新能源主要有: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氢能等。
但,目前的开发利用量与其资源量相比还只是冰山一角。
因此通过大力发展新能源,替代煤炭,弥补石油、天然气的资源短缺,是我国长期能源发展战略和近期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选择。
[关键字]能源消费,新能源一、我国能源发展的现状我国目前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比例过高,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7%,降低煤炭消费比例是调整能源结构的重要任务。
由于我国石油资源有限,要降低煤炭消费比例,只有通过增加天然气、水电、核电、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使用量来实现。
根据我国矿产资源保证度的评价,我国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远不能满足需求,除了煤炭,将来可以依赖的能源资源主要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2002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14.8亿tce,居世界第2位。
能源消费基本走出了1997-1999年的负增长和2000年和2001年的低速增长时期,出现高速增长,超过能源消费量的历史高峰值(1996年的13.89亿tce)。
2002年我国能源消费量在世界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达10.6%,较2001年的9.1%上升了1.5个百分点。
表1、我国能源消费量在世界总量中所占比重从表1可知,我国是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
可是,地球所含能源的总量是不变的,如果我们在无限制的向地球索取能源的话,地球的能源总有一天会枯竭。
所以说,我们应从战略高度认真考虑发展新型能源,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核能的利用引言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能源,能源是发展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基础。
1939 年原子核裂变的发现,开辟了核能利用的新时代.。
特别是在能源结构从石油转入非油能源的新时期里,核能被认为是解决世界能源短缺的一种重要途径,可开发的核燃料资源所提供的裂变能、聚变能,可供人类大规模长时期的利用。
核能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开发和利用新型的核能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大力发展核电是许多国家在研究本国能源现状和前景之后,所采取的一种比较普遍的基本政策核能发现核能的发现凝聚了众多科学家的智慧和汗水。
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为人类提供了打开核能利用大门的一把钥匙,1939 年,费米利用中子轰击铀发现反应能产生中等重量的元素,居里夫人的女儿伊伦·居里进行了类似的研究,但得到了不同的反应产物。
德国科学家哈恩重复他们的实验证实中子轰击铀能产生重量为铀一半的元素,并确定它是钡,他的进一步工作证实了伊伦·居里实验的产物是镧。
接着,流亡瑞典的奥地利女科学家迈特纳提出了铀核裂变的概念,并指出裂变能放出能量。
为了能持续地放出核能,匈牙利物理学家西拉德最先考虑了链式反应发生的可能性。
1939 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等人,通过实验发现一个铀核(U - 235)裂变会释放出2—3个中子,用实验证实了链式反应的可能性。
1941年12月到1942年12月,费米领导一批物理学家在芝加哥大学斯塔克运动场的西看台下成功地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核反应堆发出了200W的电,解决了受控自持链式反应的众多技术问题,这标志着核能和平利用时代的到来。
核能原理核能(或称原子能)是通过转化其质量从原子核释放的能量,符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方程E=mc²,其中E=能量,m=质量,c=光速常量。
核能通过三种核反应之一释放:1、核裂变,打开原子核的结合力。
核科学概论论文中国核电发展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校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班级:核工四班学号:201020401419姓名:苏冠豪2012.5.17摘要:核能,即原子能,是指核反应时释放的能量。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人类一方面发展核能,另一方面,到现在为止,没有任何国家找到安全、永久处理高放射性核废料的办法,核能的安全与否的问题长期以来争论纷纷。
世界核能的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公众接受性的问题。
和其他技术相比,公众容易过高估汁了核能的风险。
它源于公众对核能安全和废物处理的担心,但是不完全取决于技术因素。
改善核能公众接受性的关键在于改变核能的风险特征。
必须把核能安全的技术、管理和监督工作放到首位,在利用核能造福人类的同时,把其危害性降到最低。
核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对于满足中国电力需求、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经济能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这就要求制定核电发展长远规划,制定与采用核安全法规标准,理性看待核电技术,杜绝核风险决策机制以及安全监管制度上的缺失,保证天然铀可持续供应,妥善处理放射性废物,大力培养核能领域高级人才。
关键词:核能、安全、中国、核电、核能发展前言:中国长期以来,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仅已无法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造成了较严重的社会能源、环境问题。
能源发面,煤炭可供人类使用的时间为二百至二百二十年,中国面临煤炭枯竭的严峻形势不言而喻;环境发面,燃用各种化石燃料将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以及大量的烟尘,对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
因此,中国有必要积极改善能源利用结构和实现能源的多元化供给。
目前,由于有枯水期和丰水期的分别,造成水电电力不够稳定;而太阳能和风能在短期内又不可能在总电力装机容量中占有较大的份额。
所以,核能是目前唯一达到工业应用、可以大规模替代化石燃料的能源。
核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资源在资源逐渐枯竭的当代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
自核能利用以来,特别是三哩岛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之后,各国和有关国际组织都十分重视核安全,而近日日本大地震造成的福岛第一核电站泄漏事故再次引起全球的集体关注,由此核安全的问题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核电技术论文核电技术的关键特点是避免扩散,有着较高的经济性,而且较为安全,不会产生过多的废气物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核电技术论文,希望你们喜欢。
核电技术论文篇一浅谈核电技术的发展趋势摘要:在当今时代,所有的国家都面对着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即资源有效供应和环境清洁。
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核能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它是一种全新的清洁能源。
对于我们国家来讲,核电事业在最近几年中获取了非常显著的成就,文章具体的对当前的核能技术的进展等进行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核电技术;现状;发展趋势1 当前时代核电科技的发展方向1.1 核能复苏的动向美国提出将核能复苏的构想。
2001年5月17日,美国总统布什颁布新的美国核能政策,指出“应该发展清洁的、资源无限的核能”,能源政策提出“把扩大核能作为国家能源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论述了几点带动核电复苏的条例内容。
要求美国核管会在审批新的先进反应堆申请许可证的过程中将保证安全和环境保护作为最重要的条件。
要求核管会推动核电企业对现役核电站安全升级、增加发电量。
要求核管会对现役核电站重新发放许可证,使之达到或超过安全标准。
提出发展下一代核技术和先进的核燃料循环,重新审订核燃料处理方法的研究,使得核废料少并具有强的防核扩散能力;不鼓励积累分离钚;要发展清洁、高效、废物量少、防核扩散的乏燃料处理处置技术。
在2001年5月召开的核能会议上,美国核工业界提出在2020年前,新增核电装机5000万kW的设想目标。
2001年8月初,美国众议院通过了“保障美国未来能源”的法案,鼓励在目前的厂址上积极的进行全新的建设工作,增加国家在核能方面的研究费用,增加各大学的核科学及核工程的教育经费和研究费用。
1.2 第四代核电技术概念的提出1.2.1 第四代核电技术的概念把五、六十年代建造的验证性核电站称为第一代;70、80年代标准化、系列化、批量建设的核电站称为第二代;第三代是指90年代开发研究成熟的先进轻水堆;该项技术指的是将要开发的核电技术,它的关键特点是避免扩散,有着较高的经济性,而且较为安全,不会产生过多的废气物质。
核能利用论文核能利用的论文核能利用核能的释放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重核的裂变,即一个重原子核(如铀、钚)分裂成两个或多个中等原子量的原子核,引起链式反应,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另一种是轻核的聚变,即两个轻原子核(如氢的同位素氘)聚合成为一个较重的核,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重核裂变能1938年,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和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轰击铀原子核,发现了核裂变现象。
铀-235是自然界存在的易于发生裂变的惟一核素。
当一个中子轰击铀-235原子核时,这个原子核能分裂成两个较轻的原子核,同时产生2到3个中子和β、γ等射线,并放出能量。
如果新产生的中子又打中另一个铀—235原子核,引起新的裂变。
以此类推,这样就使裂变反应不断地持续下去,这就是链式裂变反应。
在链式反应中,核能就连续不断地释放出来。
1942年12月2日,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体育场西看台底下的一个网球厅内,一批科学家在恩里科·费米的领导下,聚精会神地操纵着一座由40吨天然铀短棒和385吨石墨砖构成的庞然大物。
下午3点25分,启动运行成功。
这个庞然大物,就是世界上第一座人工核反应堆。
虽然从反应堆发出的功率只有0.5瓦,还不足点亮一盏灯,但其意义非同小可,它首次实现了自持链式反应,从而开始了受控的核能释放,标志着人类从此进入了核能时代。
1954年,前苏联在莫斯科附近的奥布宁斯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输出功率为5000千瓦。
到60年代中期,核电站走向实用化和商品化。
工业发达国家核电发电成本已与燃煤火力发电站持平甚至略低。
目前建成的核电站其原理均是利用铀的裂变能。
铀-235原子核完全裂变放出的能量是同量煤完全燃烧放出能量的270万倍。
这就意味着,一座100万千瓦的火电厂每年要烧掉约330万吨煤,而同样容量的核电站一年只需耗用大约1.2吨核燃料。
1991年,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泰山核电站启用,继之大亚湾核电站投产。
中国正规划兴建4座新的核电站,到2010年核电总量有望达到2000万千瓦。
核能的开发和利用1、核能的来源从1932 年发现中子到1939 年发现裂变,结果经历了七年之久才把巨大的裂变能从铀核中解放出来。
它同已知的只有几个电子伏的化学能相比要大几百万倍,而同一般的核反应能相比也要大十倍左右。
科学家们为了能很好利用它,就需要设法找到产生这种巨大能量的根源。
早在发现放射性和放射性核素的初期,人们从贝克勒尔和皮埃尔·居里曾经被镭射线烧伤过皮肤的现象中觉察到,各种射线的确具有很大能量。
例如,铀原子核衰变能量要比碳原子化合时所释放的能量大两百万倍。
而人类对各种化学能的应用早就开始了,但对放射能的实际应用却迟迟不得实现。
这是由于这些放射能的释放过程非常缓慢,也就是说这些天然放射性核素哀变时的能量释放率太小,故没有开发应用的价值。
即使这样,科学家们还是对放射能的来源问题很感兴趣。
从唯物主义者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论观点出发,各种能量都不能凭空臆造或无中生有,它只能隐藏在物质之中。
当时人们已知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因此很自然地认为放射能是存在于原子内部。
那是在1903 年,当卢瑟福研究了α射线的能量后曾经指出:“这些需要加以思考的事实都指向同一个结论,即潜藏在原子里面的能量必是巨大无比的”。
所以至今人们仍把放射能叫做“原子能”。
然而,随着核科学的不断发展,在1911 年,卢瑟福又发现了原子中存在着某一核心部分,即找到了原子核。
并从它的特性中知道,原子质量的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原子核上。
这样,人们就认为原子核中储藏着巨大能量的说法更能反映客观实际。
而放射能实际上也就是由于原子核自身发生变化时所释放出的能量。
另外,原子能的提法又很容易和化学能相混混淆,所以把放射能称之为“核能”更符合实际情况。
但是,有些唯心论的学者曾经企图从原子核的放射性衰变现象中,作出物质似乎可以转变为能量的错误结论。
他们认为,在放射性核素的衰变过程中,物质似乎消失了,而能量却无中生有了。
然而,随着核科学的迅速发展,很快就驳斥了唯心论者的谬误。
核能的发展及应用现状论文核能是目前世界上一种广泛使用的清洁能源之一,具有高效、低碳的特点。
本文将探讨核能的发展历程及应用现状。
核能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1956年,英国开创性地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商业核电站Calder Hall Nuclear Power Station。
此后,美国、法国、日本等国纷纷开始研发核能技术并建设核电站。
这些早期核能技术主要采用了核裂变反应产生能量,通过控制裂变链式反应的程度来调节核能的输出。
然而,核裂变反应会产生大量的辐射废料,处理和储存这些废料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
随着技术的发展,核聚变技术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核聚变是通过将两个轻核聚变成一个重核而释放能量的过程。
这种过程不会产生长寿命的辐射废料,并且燃料可再生性强,因此被认为是最理想的核能技术。
然而,核聚变技术的研发进展缓慢,目前仍未达到商业化水平。
目前,核能在电力生产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统计数据,2019年全球共有449座商业核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392.3GWe。
在电力生产中,核能能够提供稳定可靠的基础负荷,满足电力系统的供需平衡。
此外,核电还具有零排放、不受天气影响等优点。
然而,核能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核电站的建设和维护成本高昂,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
其次,核能的安全风险仍然存在,核电站的事故可能导致严重的辐射泄漏,给人类和环境带来巨大的风险。
最后,核能的废料处理和储存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为应对上述挑战,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在核能领域进行了持续的研究和创新。
新一代核能技术的研发主要集中在提高核反应堆的安全性和燃料利用率上。
例如,采用第四代反应堆设计,可以大幅减少辐射泄漏的风险;利用先进的燃料循环技术,可以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并减少废料产生。
同时,核能与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进行互补,并与电池储能技术相结合,可以构建更加可靠和可持续的能源系统。
总而言之,核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具有高效、低碳的特点,在电力生产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核电发展的必要性摘要:核电是高效能源,核电在优化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缓解交通运输紧张、填补能源供需矛盾等方面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但是核电行业的特殊性、专业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对核电高度重视。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多方面思考核电的利弊。
关键词:中国核电核电的必要性日本福岛核泄漏第四代核电技术正文:引言我国煤炭量非常丰富,居世界第三位,但如果以人均占有量来计算,却只接近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于煤炭资源中等的国家。
如果再考虑到人口众多,那就是人均占有有效资源相当紧缺。
因此,中国有必要积极改善能源利用结构和实现能源的多元化供给。
发展核电是改善能源供应的最为有效的一条途径。
然而俄罗斯核泄漏事件又一次为人们敲响警钟,中国核电产业到底要不要继续发展?因此,本文从中国发展核电的背影,必要性,优缺点比较等方面出发,对我国核电产业进行探讨。
一.我国核电发展背影(1)核电发展的必要性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保证能源供应充足和安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条件。
核电是安全、可靠、清洁的能源,积极发展核电是保证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发展核电,对于我国满足电力需求,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同时,是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保持核工业体系完整能力、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产业升级的重要措施;也是顺从世界能源利用趋势的必然选择。
(2)发展核电带来的好处1 防止温室效应,保护环境。
从环保角度讲,核能无疑是应对地球温室效应的最佳手段。
2 经济和技术角度上的诸多优势,从技术和经济的角度看,核电则具有容量大、运行小时数高、发电波动性小,经济成本低等诸多优点,能满足工业化大规模使用,可有效取代煤电,具备产业化发展的条件。
3发展核电是战略需求,是提高我国核科技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需要,也是保持与核大国地位相适应的一支高科技核力量所在。
论中国和世界核电发展2011年3月16日,日本大地震后出现的重大核安全事故再次引发人们对核电安全的担忧。
其实,在世界核电发展史上,“谈核色变”并非第一次,美国的三里岛核电站事故以及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也曾令核电发展迅速降温,但痛定思痛后,我们不得不冷静下来思考:核电的发展对未来能源需求而言,对全球可持续发展而言,我们可以放弃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全球核电建设虽历经波折,但一直在稳步向前。
目前,人类实际应用的主要能源还是化石能源。
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利用,对人类生存、发展、进步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进入21世纪后,人们更加注重生存环境和生存空间的质量。
大量燃用化石能源产生的温室效应、酸雨现象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同时,化石能源经长期开采,其资源日趋枯竭,已不足以支撑全球经济的发展。
在寻找替代能源的过程中,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核能的应用,而核能最主要的应用就是核能发电。
人类首次实现核能发电是在1951年。
当年8月,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在爱达荷州一座钠冷块中子增殖实验堆上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能发电实验并获得成功。
1954年,苏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实验核电站,发电功率5000KW。
核电站又称核电厂,它指用铀、钚等作核燃料,将它在裂变反应中产生的能量转变为电能的发电厂。
核电厂主要以反应堆的种类相区别,有压水堆核电厂、沸水堆核电厂、重水堆核电厂、石墨水冷堆核电厂、石墨气冷堆核电厂、高温气冷堆核电厂和快中子增殖堆核电厂等。
核电厂由核岛(主要是核蒸汽供应系统)、常规岛(主要是汽轮发动机组)和电厂配套设施三大部分组成。
核燃料在反应堆内产生的裂变能,主要以热能的形式出现。
它经过冷却济的载带和转换,最终用蒸汽或气体驱动涡轮发电机组发电。
核电厂所有带强放射性的关键设备都安装在反应堆安全壳厂房内,以便在失水事故或其他严重事故下限制放射性物质外溢。
为了保证堆芯核燃料在任何情况下等到冷却而免于烧毁熔化,核电厂设置有多项安全系统。
核能利用与发展趋势Unclear energy uti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摘要核电是一种清洁、安全、技术成熟、供应能力强、能大规模应用的发电方式,目前,我国核电已由起步进入发展阶段,具有自主设计建造第一代核电的能力,我国已做出积极推进核电发展的重大决定,加快我国核电建设,提高核电在电力供给中的比重,这将有助于缓解电力增民与交通运输的矛盾,核能利用的发展前景将越来越广阔。
关键词核能利用前景核能发展核电1.核电概述核能的发展和利用是20世纪科技史上最杰出的成就之一。
它通过转化其质量从原子核释放的能量,符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方程E=mc2,该方程式表明,质量和能量是等价的,其比例常数为光速的平方。
在核能的利用中,核电厂的发展是相当迅速的,己被公认为是一种经济、安全、可靠、干净的能源,核动力技术在多数发达国家得到了巨大发展,也在很多发展中国家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根据能源需求和能源生产结构,我国政府己制定了积极发展核电的方针,建设了秦山和大亚湾两大核电基地,中国核电建设的安全策略取得了成功。
2.核能发电核能是原子核结构发生变化是释放出来的能量。
目前人类利用核能主要有三种——重元素的原子核发生裂变和轻元素的原子核发生聚合反映时释放出来的核能或是原子核自发射出某种粒子而变为另一种核的过程,它们分别为核裂变能、核聚变能和核衰变。
2.1核裂变能核裂变,又称核分裂,是指由较重的原子,主要是指铀或钚,分裂成较轻的(原子序数较小的)原子的一种核反应形式。
原子弹以及裂变核电站的能量来源都是核裂变。
早期原子弹应用钚-239为原料制成。
而铀-235裂变在核电厂最常见。
重核原子经中子撞击后,分裂成为两个较轻的原子,同时释放出数个中子。
释放出的中子再去撞击其它的重核原子,从而形成链式反应而自发分裂。
原子核裂变时除放出中子还会放出热,核电厂用以发电的能量即来源于此。
由于每次核裂变释放出的中子数量大于一个,因此若对链式反应不加以控制,同时发生的核裂变数目将在极短时间内以几何级数形式增长。
核能发电技术论文核能发电论文全球的核能发电现状[摘要]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三哩岛和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影响,西方世界的核电事业经历了一个缓慢发展阶段。
由于全世界能源增长的强劲需求,切尔诺贝利事故的阴影正在逐步散去,化石燃料价格的居高不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需要,反应堆实际安全状况的稳步提高,更出于保证能源供应安全的政治考虑,世界核电事业面临一个发展高潮。
[关键词]核能反应堆温室气体能源安全一、核能发电一直在进步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三哩岛和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影响,西方世界的核电事业经历了一个缓慢发展阶段,部分国家取消或减缓了反应堆的建设。
不过也就在这一时期,东欧和亚洲的一批核电站相继建成并投入商业运行。
统计数据表明,全世界的核能发电量和核电占总发电量的比例,基本上没有减少过。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伴随着世界电力消费的增长,全球核能发电也一直同步增长,始终保持占总发电量16%的份额[1]。
也就在这个所谓的缓慢发展阶段,核能界仍然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为现在核能事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首先,西方核能界为提高现存的核电站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工作。
以美国为例来说,衡量有安全隐患的“异常事件”大幅降低,核电机组容量因子大幅提高,机组输出功率明显增加,停堆换料和检修时间显著减少,机组寿命普遍由40年延长至60年[2]。
这些努力保证了核电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起,始终成为价格最低的电能[3]。
反应堆的改进和革新设计也在这一时期取得了重大进展。
二、世界核能发电现状根据世界核能协会(WNA)2009年4月的数据:世界核能发电量居前三位的国家依次是美国、法国和日本;美国拥有104个运行反应堆,居世界第一;法国2006年核能发电量占总发电量77%,核能发电比例是世界第一;全世界核能发电量2007年占世界发电总量的15%;世界正在运行的反应堆有436个,分布在30个国家,机组容量3722亿瓦;全世界正在建设的反应堆有44个,已落实资金待建的反应堆有110个,还有272个反应堆正在报批和筹措资金,计划在2030年前建成;全球2009年铀燃料需求是65405吨[4]。
拥抱核能,畅想未来(议论文) 能源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能源是人类发展的根本保障,与我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
当今社会是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近30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依靠煤、石油和天然气,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的物质文明。
但是我们在享用这空前的物质文明的同时给环境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众所周知,地球正在被人们放肆的璀璨,能源危机已经不再是空谈。
世界能源正面临一个新的转折点,开发新的来源更管饭、清洁、高效的能源已经刻不容缓。
如果有一种新能源能成为人类的诺亚方舟,那就是核能。
核能俗称原子能,他是原子核里的核子——中子或质子,重新分配和组合时释放出来的能量。
核能分为两类:一类叫做裂变能,一类叫做聚变能。
核能具有巨大的威力。
一公斤的铀原子核全部裂变释放出来的能量,约等于2700吨标准煤燃烧时放出的化学能。
自从1954年前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后,核能以其安全高效污染小的特点在世界上显得日益重要,世界范围内的核电事业也蓬勃发展。
当今,全世界几乎16%的电能来自核能。
核能,已经成为人类发展必不可少的能源构成部分。
到现在核电已经有近60年的发展史。
核电技术日益发展,其安全性也不断提高,核能发电的许多优点是别的发电技术所不能比拟的,例如,核能发电对空气无污染且不会产生温室气体。
当然,凡事有利有弊。
核能的利用上也有很多潜在的威胁让一些人止步不前。
他们会以历史上的核事故为借口来反对发展核能,对发展核能的建议大力反对。
历史上的核电站事故,美国的三里岛核事故以及前不久的福岛核电站事故。
前两次都是人为的,日本则是由于自然原因,没有说因为远行过程中自己发生事故。
可见核发电还是安全的。
总之,对于发展很能我们要从经济技术大力支持,我相信总有一天很能这个现在仍然让人类顾忌的能源,会被人类运用自如,对人类发展会有更大的影响。
20xx字核武器相关论文篇一:核武器论文世界核武器何去何从现在很经常听到一个谜语:“我有,你不能有──打一武器名”很明显谜底就是核武器,很多人都可以了解其原因。
当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小玩意”于1945年7月在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沙漠爆发后,标志着核武器降临到了我们这个地球。
紧接着俄国,英国,法国,中国等也相继研制出来,世界也变危险了。
从最早的原子弹的使用我们就可以看得出其威力有多大,无论从人类的安全和环境两方面都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二战时期美国向日本的长崎和广岛投掷了2枚原子弹造成了10几万人丧失了性命,第一次将原子弹运用于战争结果就是如此,那就是生灵涂炭。
核武器使战争变得好残酷,但另一方面却也维持着一定的世界稳定,虽然是那种岌岌可危的虚假和平。
当我国刚刚起步的时候,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以后,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一切反对帝国主义、爱好和平的人民,特别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革命人民,都欢欣鼓舞,热烈赞扬我国人民的这个重大成就,支持我国人民为反对美帝国主义核讹诈和核威胁而采取的正当措施。
社会主义各国人民、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特别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革命人民深信,社会主义中国手中的核武器,是保卫世界和平的强大力量。
他们把中国人民的这一胜利,看作是他们自己的胜利。
只有当社会主义国家也拥有了核武器才不会被当时的美帝国主义所独裁,起到相互震慑的作用。
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并且如今在世界上充当着一个大国的位置,对着世界的和平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中国对于核武器还是持着正确的态度。
在当时中国手里的核武器同美帝国主义手里的核武器,有着本质的不同。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一向是根据中国人民的利益、社会主义阵营的利益、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利益、世界革命人民的利益和世界和平的利益来确定我们的外交政策的。
有了核武器之后,我们仍将一如既往,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我们既不会用这个东西去吓唬别人,进行任何冒险;也不会把它当作参加“核俱乐部”的入场券,做任何损害世界人民革命利益和世界和平利益的事情。
黑龙江大学论文题目:发展核能的利与弊学院: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年级:2007级专业:环境科学姓名:李天一学号:指导教师:伊杰摘要随着地球的化工燃料越来越少,我们急需找到一种新的清洁能源。
核能,正好满足了我们这个需求,它是人类最具希望的未来能源。
所以越来越多的核电站建成,这很大一部分缓解了我们对能源的需要。
但是,任何事物的兴起都有它的两面性,我们不能避重就轻,不能畏首畏尾。
找出发展核能的合理方向,制定最适合当前社会的发展方案,才能更好的发展核能。
关键词发展核能,核电站,环境污染,核安全AbstractAs earth chemical fuel less and less, we need to find a new clean energy.Nuclear power, just satisfies our demand, it’s our most promising future energy.So more and more nuclear power station built, this was largely easing our energy needs.However, the rise of anything has its two side,We can't trivial, can't flinch at.Find out the reasonable development of nuclear energy, formulate the most suitable direction in the current social development plan, can better development of nuclear energy.KeywordsDevelopment of nuclear energy, Nuclear power station,Environmental pollution,Nuclear safety前言从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到1902年居里夫人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从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质能转换公式,到1938年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用中子轰击铀原子核,发现了核裂变现象;从1942年12月2日美国芝加哥大学成功启动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到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投放两颗原子弹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从1954年苏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奥布灵斯克核电站,到2003年,全世界共有440座核电反应堆在运行发电。
核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摘要:这篇论文我将首先就核科学技术的发展做一个简要介绍,厘清它的发展脉络,之后根据整理的资料尽量完整的介绍核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中的应用,探讨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并试图做出如下结论,即核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它对人类的社会的很多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也对人类的安全、环境等构成一定的威胁。
一、核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1896年贝克勒尔发现铀的天然放射性,从此诞生了一门新的科学:原子核科学技术。
1919年卢瑟福利用天然α射线轰击各种原子,确立了原子的核结构,随后又首次用人工方法实现了核反应。
1938年,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和他的助手发现了核裂变现象。
1942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诞生人类第一座核反应堆,1945年原子弹诞生。
人类开始将核能运用于军事、能源、工业、航天等领域。
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中国、日本、以色列等国相继展开对核能应用前景的研究。
由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交叉形成的核科学技术始于20世纪前半叶,它是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标志。
20世纪40年代实现由辐照后燃料中提取裂变物质及建成大规模别离铀同位素的工厂以来,世界上的有核国家在此领域发展很快。
粒子加速器和核探测技术是研究核科学、发展核技术的重要手段。
多种大型加速器和同步辐射光源的建成,医用和工业加速器的成批生产,同位素的应用,射线探测技术、核电子学与电脑的发展,使核技术广泛应用到理、工、农、医、生物、地质等各个领域。
二、核科学技术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一〕、在工业中的应用核技术的工业应用始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辐射加工。
辐射加工利用60Co 源产生的γ射线或电子加速器产生的电子束照射物料,可引起高分子材料的聚合,交联和降解,并可引起生物体的辐射损伤和遗传变异。
辐射加工已被广泛用于制备优质电线电缆,热收缩材料,发泡材料,超细粉末,人造皮肤,高效电池隔膜,隐形眼镜等,以及木材与磁带磁盘的涂层固化,橡胶硫化,纺织品改性等领域。
核能与太阳能的协同发展与利用研究核能与太阳能的协同发展与利用摘要: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寻求清洁能源的替代方案变得越来越迫切。
核能和太阳能作为两种常见的清洁能源,具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本论文通过研究核能与太阳能的协同发展与利用,分析了二者在能源供应、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互补性,并提出了一些促进二者协同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核能;太阳能;协同发展;能源供应;环境保护;经济效益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对于能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然而,传统能源主要依赖化石燃料,如石油和煤炭等,而其使用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如气候变化、空气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等。
因此,寻找新的清洁能源替代方案变得愈发重要。
核能和太阳能作为清洁能源的代表,具有各自的优势。
核能由于能量密度高、稳定可靠,在电力供应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太阳能具有充分的可再生性和广泛的分布性,可以广泛应用于建筑物和家庭供电。
因此,研究核能和太阳能的协同发展与利用,对于推动能源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核能与太阳能的优势与不足核能作为一种具有巨大能量潜力的能源,具有以下优势:首先,核能的能量密度高,可以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其次,核能在供电方面具有稳定可靠的特点,对于确保电力的稳定供应至关重要。
再者,核能不产生大气污染物,对环境影响较小。
然而,核能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核能的建设与运营成本较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其次,核能发电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废料需要妥善处理,以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再者,核能在发电过程中存在安全风险,一旦发生故障或事故,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
太阳能作为一种广泛分布的可再生能源,具有以下优势:首先,太阳能充分利用太阳的能源,具有丰富的资源。
其次,太阳能的发电过程无二氧化碳排放,对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作用。
再者,太阳能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广泛应用于建筑物和家庭供电。
然而,太阳能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太阳能的能量密度较低,受到天气和季节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正确使用科技
斯坦普说过:”整个社会由于科学的迅速发展得到的好处待以弥补所造成的损失。
“是的,科技是把双刃剑,最重要的是你怎样去使用他。
列如,近几年的风能开发,已受到广泛国家的推广;还有一个更好的便是核能的开发和利用。
如,法国常规能源中缺少石油资源,水利资源也不丰富,而且95%也已经充分利用开发,但仍不能满足对能源的需求,只能大量进口石油。
20世纪70年代西方石油危机造成油价猛涨。
1976年法国政府作出大规模的利用核能的决定,核电的比重逐步提高。
充足的电量不仅满足了国内的需求,还可以向欧洲邻国出口。
通过发展核电,法国每年减少进口石油8800万吨,节约240亿欧元。
这难道不足以证明科技的突飞猛进对人类的好处?巴普洛夫说过:”感谢科技,他不仅使生命快乐和欢欣,并且给生活支柱和自尊心。
“对啊,感谢那纯朴善良的科技,为我们人类做了这么多贡献。
但是,科技也有不好的一面。
核能利用与发展趋势学校:东北农业大学学院:工程学院班级:机化1302学号:姓名:核能利用与发展趋势Unclear energy uti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摘要核电是一种清洁、安全、技术成熟、供应能力强、能大规模应用的发电方式,目前,我国核电已由起步进入发展阶段,具有自主设计建造第一代核电的能力,我国已做出积极推进核电发展的重大决定,加快我国核电建设,提高核电在电力供给中的比重,这将有助于缓解电力增民与交通运输的矛盾,核能利用的发展前景将越来越广阔。
关键词核能利用前景核能发展核电1.核电概述核能的发展和利用是20世纪科技史上最杰出的成就之一。
它通过转化其质量从原子核释放的能量,符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方程E=mc2,该方程式表明,质量和能量是等价的,其比例常数为光速的平方。
在核能的利用中,核电厂的发展是相当迅速的,己被公认为是一种经济、安全、可靠、干净的能源,核动力技术在多数发达国家得到了巨大发展,也在很多发展中国家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根据能源需求和能源生产结构,我国政府己制定了积极发展核电的方针,建设了秦山和大亚湾两大核电基地,中国核电建设的安全策略取得了成功。
2.核能发电核能是原子核结构发生变化是释放出来的能量。
目前人类利用核能主要有三种——重元素的原子核发生裂变和轻元素的原子核发生聚合反映时释放出来的核能或是原子核自发射出某种粒子而变为另一种核的过程,它们分别为核裂变能、核聚变能和核衰变。
核裂变能核裂变,又称核分裂,是指由较重的原子,主要是指铀或钚,分裂成较轻的(原子序数较小的)原子的一种核反应形式。
原子弹以及裂变核电站的能量来源都是核裂变。
早期原子弹应用钚-239为原料制成。
而铀-235裂变在核电厂最常见。
重核原子经中子撞击后,分裂成为两个较轻的原子,同时释放出数个中子。
释放出的中子再去撞击其它的重核原子,从而形成链式反应而自发分裂。
原子核裂变时除放出中子还会放出热,核电厂用以发电的能量即来源于此。
由于每次核裂变释放出的中子数量大于一个,因此若对链式反应不加以控制,同时发生的核裂变数目将在极短时间内以几何级数形式增长。
若聚集在一起的重核原子足够多,将会瞬间释放大量的能量。
原子弹便应用了核裂变的这种特性。
制成原子弹所使用的重核含量,需要在90%以上。
核能发电应用中所使用的核燃料,铀-235的含量通常很低,大约在3%到5%,因此不会产生核爆。
但核电厂仍需要对反应炉中的中子数量加以控制,以防止功率过高造成炉心熔毁的事故。
通常会在反应炉的慢化剂中添加硼,并使用控制棒吸收燃料棒中的中子以控制核裂变速度。
从镉以后的所有元素都能分裂。
核裂变时,大部分的分裂中子均是一分裂就立即释出,称为瞬发中子,少部分则在之后(一至数十秒)才释出,称为延迟中子。
核裂变能原理及过程核能发电的过程:核能→水和水蒸气的内能→发电机转子的机械能→电能。
核裂变撞击时除放出中子还会放出热,再加快撞击,但如果温度太高,反应炉会熔掉,而演变成反应炉融毁造成严重灾害,因此通常会放控制棒(硼制成)去吸收中子以降低分裂速度。
一个重原子核分裂成为两个(或更多个)中等质量碎片的现象。
按分裂的方式裂变可分为自发裂变和感生裂变。
自发裂变是没有外部作用时的裂变,类似于放射性衰变,是重核不稳定性的一种表现;感生裂变是在外来粒子(最常见的是中子)轰击下产生的裂变。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核(例如,铀-235核吸收一个中子之后,就形成激发态的铀-236核)发生形变时,一部分激发能转化为形变势能。
随着原子核逐步拉长,形变能将经历一个先增大后减小的过程。
这是因为有两种因素在起作用:来自核力的表面能是随形变而增大的;来自质子之间静电斥力的库仑能却是随形变的增大而减小的。
两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形成一个裂变势垒,原子核只有通过势垒才能发生裂变。
势垒的顶点称为鞍点。
到达最终断开的剪裂点后,两个初生碎片受到相互的静电斥力作用,向相反方向飞离。
静电库仑能转化成两碎片的动能。
初生碎片具有很大的形变,它们很快收缩成球形,碎片的形变能就转变成为它们的内部激发能。
具有相当高激发能的碎片,以发射若干中子和γ射线的方式退激,这就是裂变瞬发中子和瞬发γ射线。
退激到基态的碎片由于中子数(N)与质子数(Z)的比例(N/Z)偏大,均处于β稳定线的丰中子一侧,因此要经历一系列的β衰变而变成稳定核(见远离β稳定线的核素)。
这就是裂变碎片的β衰变链。
在β衰变过程中,有些核又可能发出中子,这此中子称为缓发中子。
以上就是一个激发核裂变的全过程。
?核聚变能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氢原子核(如氢的同位素—氘和氚)结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同时发生质量亏损释放出巨大能量的反应叫做核聚变反应,其释放出的能量称为核聚变能。
核聚变反应堆是一种满足核聚变条件从而利用其能量的装置。
从目前看实现核聚变有2种方法,一种是使用托卡马克装置实现,托卡马克是一环形装置,通过约束电磁波驱动,创造氛、氖实现聚变的环境和超高温,实现对聚变反应的控制;另一种方式是通过高能激光的方式实现。
第一种方式已于20世纪90年代初实现,目前正在进行工程设计;第二种方式已接近突破的边缘。
由于核聚变是在极高的温度下完成的,所以又常称其为热核反应。
物质在低温状态下是固态,随着温度的升高会出现液态、气态,气态的物质被继续加热会出现等离子状态,即在几万810℃以上时,气体将全部发生电离,变成带正电的离子和带负电的自由电子。
这种等离子体被约束在托卡马克装置的环形室腔体内不与腔壁接触,加热电流继续在这一环形室中流动,与电流方向一致的强大外磁场保证了等离子体的稳定。
当等离子体被加热到810℃以上,满足1410>τn (式中n 为氛氖等离子体密度,3-cm ; τ为等离子体维持的时间,s)时,就会发生轻原子核转为重原子核的核聚变反应(n H H H +→+423121),1个氛和1个氛聚变为1个氦核、放出1个中子(能量为14 MeV),伴随着这一反应放出 MeV 的巨大能量。
现在人类实现可控核聚变所使用的轻核只有氛与氖。
在托卡马克装置上,当放出的能量大于输人的能量、并足以加热下一次添加的氖氖并继续聚变反应时,这种条件称为可控核聚变的“点火”条件。
实现核聚变的“点火”有三大难题要解决,一是如何把等离子体加热到810℃以上;二是如何使等离子体不与装它的容器相碰,否则等离子体要降温,容器要烧毁;三是防止杂质混人等离子体,因杂质会增加辐射而使等离子体冷却。
聚变反应堆主要的部件包括高温聚变等离子体堆芯、包层、屏蔽层、磁体和辅助系统等。
核衰变能核衰变是原子核自发射出某种粒子而变为另一种核的过程。
认识原子核的重要途径之一。
1896年法国科学家.贝可勒尔研究含铀矿物质的荧光现象时,偶然发现铀盐能放射出穿透力很强可使照相底片感光的不可见射线,这就是衰变产生的射线。
除了天然存在的放射性核素以外,还存在大量人工制造的其他放射性核素。
放射性的类型除了放射α、β、γ粒子以外,还有放射正电子、质子、中子、中微子等粒子以及自发裂变、β缓发粒子等等。
科学研究表明,稳定性核素对核子总数有一定限度(一般为A≤209),而且中子数和质子数应保持一定的比例(一般为N/Z=1~,也有个别例外)。
任何含有过多核子或N/Z 不适当的核素,都是不稳定的。
A≥209的核素,即元素周期表中钋(Po)之后的所有元素的核素都具有放射性(钋之前的元素,有的核素也具有放射性),它们或是自发地放射出α射线(即He核),而转变成A较小的新核;或是因核素的N/Z不适当,其核内的中子与质子会自发地相互转变,从而改变N/Z的值,并同时放出一个β-(或β+)粒子。
核素衰变后产生的新核几乎都是处在激发态,这样的核或是自发地放射出γ光子而转变到基态或较低能态,或是继续进行α衰变(或β衰变),直到变成一个稳定的核素为止。
放射性核衰变的类型有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三种,分别放出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
1)α衰变放射性核素放射出α粒子后变成另一种核素。
子核的电荷数比母核减少2,质量数比母核减少4。
α粒子的特点是电离能力强,射程短,穿透能力较弱。
2)β衰变β衰变又分β-衰变、β+衰变和轨道电子俘获三种方式。
(1) β-衰变放射出β-粒子(高速电子)的衰变。
一般地,中子相对丰富的放射性核素常发生β-衰变。
这可看作是母核中的一个中子转变成一个质子的过程。
(2) β+衰变放射出β+粒子(正电子)的衰变。
一般地,中子相对缺乏的放射性核素常发生β+衰变。
这可看作是母核中的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的过程。
(3) 轨道电子俘获原子核俘获一个K层或L层电子而衰变成核电荷数减少1,质量数不变的另一种原子核。
由于K层最靠近核,所以K俘获最易发生。
在K俘获发生时,必有外层电子去填补内层上的空位,并放射出具有子体特征的标识X射线。
这一能量也可能传递给更外层电子,使它成为自由电子发射出去,这个电子称作“俄歇电子”。
3)γ衰变和内变换(1) γ衰变处于激发态的核,通过放射出γ射线而跃迁到基态或较低能态的现象。
γ射线的穿透力很强。
γ射线在医学核物理技术等应用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2) 内变换有时处于激发态的核可以不辐射γ射线回到基态或较低能态,而是将能量直接传给一个核外电子(主要是K层电子),使该电子电离出去。
这种现象称为内变换,所放出的电子称作内变换电子。
3.我国电力现状及发展趋势目前人类已耗用了的能源总量近3 000亿吨标准煤,自1973年以来,从地球开采的石油近5 000亿桶(约合800亿吨) ,剩下的石油按现有生产水平计算,还可保证开采40年。
天然气也只能持续开采50年,石油、煤和天然气资源都正在快速地走向枯竭,并且co等气体大量积累,形成了温室效应。
因此寻找一种既能化石能源的过度应用还导致了2替代化石能源又不影响人类生存环境的能源是各国多年来的努力目标。
在新能源中,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虽然具备一定的条件,但这些能源不是储量太少就是属于间竭能源,只有核电具备潜力巨大、能大规模、全天候为人类长期提供所需能源的能力。
中国能源结构仍以煤炭为主体,清洁优质能源的比重偏低。
中国目前建成和在建的核电站总装机容量为870万千瓦,预计到201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约为2000万千瓦,2020年约为4000万千瓦。
到2050年,根据不同部门的估算,中国核电装机容量可以分为高中低三种方案:高方案为亿千瓦(约占中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30%),中方案为亿千瓦(约占中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20%),低方案为亿千瓦(约占中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10%)。
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正在制定中国核电发展民用工业规划,准备到2020年中国电力总装机容量预计为9亿千瓦时,核电的比重将占电力总容量的4%,即是中国核电在2020年时将为3600-4000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