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格式:pptx
- 大小:31.14 MB
- 文档页数:1
在X光片上是能看见第5,7椎骨质增生。
神经根型“颈椎病”文发布者:张静文来源: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椎间盘退变、突出、节段性不稳定、骨质增生或骨赘形成等原因在椎管内或椎间孔处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所致。
在各型中发病率最高,约占60-70%,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
多为单侧、单根发病,但是也有双侧、多根发病者。
多见于30-50岁者,一般起病缓慢,但是也有急性发病者。
男性多于女性1倍。
临床表现:1.颈痛和颈部发僵,常常是最早出现的症状。
有些患者还有肩部及肩胛骨内侧缘疼痛。
2.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
这种疼痛和麻木沿着受累神经根的走行和支配区放射,具有特征性,因此称为根型疼痛。
疼痛或麻木可以呈发作性、也可以呈持续性。
有时症状的出现与缓解和患者颈部的位置和姿势有明显关系。
颈部活动、咳嗽、喷嚏、用力及深呼吸等,可以造成症状的加重。
3.患侧上肢感觉沉重、握力减退,有时出现持物坠落。
可有血管运动神经的症状,如手部肿胀等。
晚期可以出现肌肉萎缩。
4.临床检查:颈部僵直、活动受限。
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
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
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诊断标准: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排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所致的疼痛。
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是由神经根被压所产生的上腰麻痛症状为主的病症,在临床上我治疗这个病用的是颈腰骨康丸,如果血压不高,一般二至三个疗程就能完全治愈,现我回放一例给你供参考:崔某某,男52岁,国干部。
2002年12月3日患者以两上肢疼痛月余为主诉来院求诊,疼痛向中指、无名指及小指放射,中指麻痛感最重。
神经根型颈椎病【概述】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指由于颈椎间盘、椎间关节退行性改变累及相应节段颈神经根而出现根性压迫或刺激的相应症状和体征。
其中退行性改变的病理特征主要为颈椎间盘退变突出、相应节段椎体后缘骨赘形成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等。
其发病多为单侧,但亦可为双侧,多见于40-60岁人群,起病缓慢,以长期伏案工作、机动车驾驶员及长时间低头等不良姿势者多发。
多数患者的自然病史具有自限性,症状可自行缓解。
【临床表现】(一)症状1、特征性症状为单侧或双侧沿着神经根支配区的上肢麻木和(或)放射痛。
2、颈部疼痛和发僵常为最早出现的症状,还可伴有肩部、肩胛内侧缘或胸背部疼痛,颈部活动、咳嗽、喷嚏及深度呼吸时可使疼痛加重。
3、颈部活动时可有弹响感。
4、上肢自觉沉重,无力,有时持物坠落。
5、可有血管运动神经的症状(手部肿胀感),晚期可有肌肉萎缩及肌束颤动。
(二)体征1、受累神经根所支配区感觉改变、肌力减弱、肌肉压痛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痛点封闭无明显效果。
2、颈部僵直、活动受限,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患侧背部的肌肉可有压痛,椎间孔部可有压痛并可使上肢疼痛加重。
3、臂丛神经牵拉试验:一手扶持颈部做对抗,另一手将患侧外展,反向牵拉,若有患侧上肢放射痛或麻木者为阳性。
4、压颈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患者头略后仰或偏向患侧,用手向下压迫头部,患侧上肢出现放射痛者为阳性。
5、颈部牵拉试验:上牵头颅,颈及臂痛有缓解者为阳性。
6、头部叩击试验:一手平置于患者头部,另一手轻叩击手背。
颈部不适、疼痛或上肢(一侧或两侧)痛、酸麻者为阳性。
7、定位神经根受压迫(在椎间孔区域为主)所导致神经损害的症状和体征表1 定位神经根受压迫(在椎间孔区域为主)所导致神经损害的症状和体征神经根疼痛部位感觉改变部位肌力减弱腱反射减退或消失C5 肩部及上臂外侧上臂外侧三角肌、肱二头肌、冈上肌、冈下肌肱二头肌反射C6 前臂桡侧拇指、食指肱二头肌、肱桡肌、腕伸肌肱桡肌反射C7 前臂背侧中指肱三头肌、腕屈肌、指伸肌肱三头肌反射C8 前臂尺侧环指、小指指屈肌-(三)辅助检查1、X线:病变节段椎间隙狭窄,椎体上、下缘及钩椎关节部骨质增生或形成骨赘;侧位片可见颈椎序列改变;过伸、过屈侧位片可有颈椎不稳定;双斜位片可见颈椎椎间孔骨质增生或变窄。
神经根型颈椎病欢迎光临中华骨外科网这是个免费网站欢迎来稿神经根型颈椎病概述文章精选神经根型颈椎病系指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性病理改变所导致神经根受压引起相应神经分布区疼痛为主临床表现的总称。
在其病因中,颈椎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是颈椎病发生发展病理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引起一系列继发性病理改变,如相邻椎体后缘及外侧缘的骨刺形成,小关节及Luschka关节的增生肥大,黄韧带的增厚及向椎管内形成皱摺,这些病理性因素与椎间盘一道均可对颈神经根形成压迫〔1〕。
而颈椎椎管的发育性狭窄以及在椎间盘退变基础上发生的颈椎不稳也是造成颈神经根压迫的因素〔2〕。
目前临床上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尚不够一致,漏诊误诊也并非少见。
本文结合有关文献及作者体会,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问题作一重点介绍。
1 临床表现与诊断1.1 症状和体征好发年龄为40~50岁,以男性居多,发病过程多为慢性。
症状可为一侧性或两侧性,通常为单根神经根受累〔3,4〕,也可由多节段病变致两根或多根神经根受压〔5〕。
颈椎病变主要见于颈4~5以下,以颈5、颈6与颈7神经根受累最为多见。
颈痛是颈椎椎间盘疾患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但并非神经根型颈椎病所特有。
疼痛可向肩部及肩胛骨内侧放射,也可伴有颈椎活动受限、椎旁肌肉痉挛以及椎旁压痛等,同时伴有头痛症状者也并非少见。
疼痛的原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颈椎椎间盘纤维环及韧带中非特异性感觉神经受到刺激有关,也可能与椎旁肌肉痉挛有关或继发于小关节的骨性关节炎。
根性痛是神经根型颈椎病最重要的临床表现,有时甚至是唯一的临床表现。
由于多为单根神经根受累,疼痛常局限于颈、胸或上肢某一特定区域。
颈椎旋转、侧屈或后伸可诱发根性痛或使其加剧。
常用的检查有:(1)Spurling试验:也称椎间孔挤压试验。
使患者头侧屈向患侧同时后仰,检查者用双手自患者头顶向下按压,诱发或加剧患侧肩部及上肢疼痛时为Spurling征阳性。
神经根型颈椎病一、定义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是因颈椎退变引起的神经根病变,此型最多见,临床表现为与受累神经一致的神经干性痛或神经丛性痛,同时有感觉障碍、感觉减退和感觉过敏等。
神经根症状的产生同以下因素有关:髓核的突出或脱出,椎体后缘骨赘形成,后纵韧带的局限性肥厚等。
但后方小关节的骨质增生,钩椎关节的骨刺形成,以及相邻3个关节的松动和移位刺激并压迫脊神经根,可能是引起症状和体征的重要因素。
此外,根袖处蛛网膜粘连也同神经根症状有关。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 病史2. 症状与查体:有典型的沿神经分布区域从颈肩部,颈后部向下反射至前臂和手指的放射性疼痛。
轻者为持续性酸痛、胀痛,重者如刀割样、针刺样疼痛。
神经支配区的肌力减退,肌肉萎缩。
上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可出现颈项痛及上肢痛。
压颈实验和脊神经根牵拉实验阳性。
3. 影像学检查(1)X线检查:可显示颈椎曲度改变,生理前凸减小、消失或反常,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骨赘形成,椎间孔狭窄。
在动力位过伸、过屈位摄片可示颈椎节段性不稳定。
表现为在颈椎过伸和过屈位时椎间滑移距离大于3mm。
颈椎管测量狭窄,矢状径小于13mm。
(2)颈椎CT:CT 可充分显示颈椎横断层面图像及解剖关系, 因此CT 不但能显示病变部位、范围、程度, 而且对后韧带骨化, 黄韧带肥厚、椎间盘突出等软组织病变的高清晰显示优于X 线平片, 后纵韧带均为椎管内韧带, 如发生骨化和肥厚均极易引起椎管狭窄。
还能清晰显示颈椎骨质增生的部位、范围。
(3)颈椎MRI:MRI T2加权硬膜囊间隙消失,椎间盘呈低信号,脊髓受压或脊髓内出现信号区。
T1加权示椎间盘向椎管内突出。
(4)颈椎MRA检查:对弥漫性、长节段狭窄及闭塞容易作出诊断,尤其是下颈椎病变,可同时扫描颈椎间盘、脊髓及神经, 对于合并其他类型颈椎病患者较适用。
且为无创检查, 可同时扫描颈动脉以进行鉴别诊断。
对于临床诊断不明确, 需除外颈部其他部位病变、高龄不能耐受DSA 检查者尤其适用。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14年一、病名中医病名:项痹病TCD编码:BGS000 西医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ICD-10编码:G54.251二、诊断(一)疾病诊断标准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疾病分期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麻木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在,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二)证候诊断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串通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
舌质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舌红少苔,脉弦。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三)鉴别诊断1、中医鉴别诊断:(1)肩痹:以肩关节疼痛、屈伸活动不利为主症。
(2)落枕:因睡时头颈姿势不当所致,起床后感项强作痛,病程短而易愈。
2、西医鉴别诊断:(1)肩周炎:肩周炎俗称凝肩,是肩周肌、肌腱、滑囊、关节囊慢性损伤性炎症。
因关节外粘连,临床以肩关节活动时疼痛、功能受限为主要特征。
颈椎病可引发肩部牵涉痛因原发病长期不愈而使肩部肌持续性痉挛、缺血而形成炎性病灶,转变为真正的肩周炎。
有自然病程,一般在1 年左右可自愈,但若不配合治疗和功能锻炼即使自愈也将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神经根型颈椎病病情说明指导书一、神经根型颈椎病概述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是指由于颈椎间盘、椎间关节退行性改变,累及相应节段颈神经根而出现根性压迫或刺激的相应症状和体征,主要表现为肩背部疼痛、上肢及手指的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等。
英文名称: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
其它名称:神经根性颈椎病。
相关中医疾病:痹证、颈部伤筋。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不会遗传。
发病部位:颈部。
常见症状:颈部痛、手指麻木、指尖感觉过敏及皮肤感觉减退。
主要病因:髓核的突出与脱出、后方小关节的骨质增生、钩椎关节的骨赘形成。
检查项目:X线、CT、磁共振、肌电图。
重要提醒:此病以保守治疗为主,严重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特点三、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因病因总述:颈椎是脊柱椎骨中体积最小,但灵活性最大、活动频率最高、负重较大的节段。
由于承受各种负荷、劳损,甚至外伤,所以极易发生退变。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发生退行性改变的病理特征主要为颈椎间盘退变突出、相应节段椎体后缘骨赘形成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等,以及其相邻的三个关节(椎体间关节、钩椎关节及后方小关节)的松动与移位,均可以对脊神经根造成刺激与压迫,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
基本病因:暂无资料。
危险因素:1、年龄颈椎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40~60 岁为高发年龄段,70 岁以后患病率可高达 90% 。
但近年来,颈椎病患病率已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
2、头颈部外伤头颈部外伤常见于交通意外和体育运动,与颈椎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直接关系,而且可能加速病情的恶化。
3、不良的工作姿势低头工作、伏案时间长是颈椎病的影响因素之一。
主要原因是低头伏案可致颈肌痉挛,时间久了,颈肌力减弱使颈椎动静力平衡破坏,从而发生退行性变。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肩周炎和腕管综合征胸廓出口综合征包括前斜角肌综合征、肩锁综合征及肋锁综合征等。
由先天性畸形、外伤瘢痕、骨痂或肿瘤在上述解剖部位压迫臂丛神经或锁骨下血管而表现的神经、血管症状。
肌萎缩型侧索硬化症表现为进行性肌萎缩,从手向近端发展。
与颈椎病的不同点:对称性发病;感觉正常,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亦正常;无神经根性疼痛颈神经根肿瘤进行性根性疼痛,有典型节段性损害体征。
MRI脊髓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与颈椎骨折、脱位、结核和肿瘤所致的脊髓压迫症的鉴别后纵韧带骨化症当骨化的后纵韧带厚度超过颈椎椎管的30%时,即可出现脊髓压迫症状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能引起眩晕的疾病眩晕可分为脑源性、耳源性、外伤性及神经官能性等。
颈椎病所致的眩晕属脑源性耳源性:美尼尔综合征:发作多与情绪变化有关,前庭功能减退,发作时有水平性眼震颤,神经系统无异常。
链霉素致内耳前庭功能损害,在用药后2-4周出现眩晕,伴平衡失调、口唇及肢端发麻。
无眼震。
眼源性眩晕多由眼肌麻痹或屈光不正引起,当遮蔽病眼时,眩晕可消失。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有相同的心前区痛、心律紊乱等,但其没有上肢节段性疼痛和感觉异常。
心电图检查有异常,用血管扩张剂可缓解症状。
锁骨下动脉缺血综合征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表现,患侧上肢乏力、沉重、疼痛及麻木。
患侧上肢血压低于健侧,桡动脉搏动减弱,患侧锁骨处可闻及血管杂音。
其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鉴别方法主要是椎动脉造影。
鉴别诊断交感型颈椎病需要与以下疾病鉴别:1.梅尼埃病:该病是源于中耳的原因不明的耳科疾病,症状有头疼、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眼震、脉搏缓慢或血压偏低。
发作与过度疲劳、睡眠不足及情绪波动有关,而非颈部活动所诱发,行耳科检查可鉴别。
2.耳内听动脉栓塞:患者突发耳鸣、耳聋及眩晕,症状严重且持续不减。
3.冠状动脉供血不全:该病发作时常有心前区疼痛,伴胸闷气短,且只有一侧或两侧上肢尺侧反射性疼痛,无上肢其他部位节段性疼痛和知觉改变。
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其他类型等类型颈椎病疾病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和鉴别诊断颈椎病分类方法主要依据于症状学和病理学两个方面,临床上较实用根据患者所表现的临床特点进行分类,该分类方法对医生和患者均具有指导作用。
一、神经根型颈椎病多为单侧、单根发病,但是也有双侧、多根发病者。
多见于30~50岁者,一般起病缓慢,但是也有急性发病者。
多数患者无明显外伤史。
男性多于女性1倍。
(一)临床症状1.根性痛。
是最常见的症状,疼痛范围与受累椎节的脊神经分布区相一致。
与根性痛相伴随的是该神经分布区的其他感觉障碍,其中以麻木、过敏及皮肤感觉减退等为多见。
2.根性肌力障碍。
早期肌张力增高,但很快即减弱并出现肌无力和肌萎缩征。
其受累范围也仅局限于该脊神经所支配的肌组。
在手部以大小鱼际肌及骨间肌为明显。
3.腱反射异常。
早期呈现腱反射活跃,而中、后期反射逐渐减退或消失,检查时应与对侧相比较。
单纯根性受累不应有病理反射,如伴有病理反射则表示脊髓同时受累。
4.颈部症状。
明显的颈部疼痛,颈旁可有压痛。
压迫头顶时可有疼痛,棘突也可有压痛。
5.特殊试验。
当有颈椎间盘突出时,可出现压颈试验阳性,脊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尤以急性期及后根受压为主者。
检查方法是令患者坐好,检查者一手扶住患者颈部,另一手握住患者腕部,两手呈反方向牵拉,若患者感到手疼痛或麻木则为阳性。
这是由于臂丛受牵拉、神经根被刺激所致。
6.X线检查。
一般表现为椎节不稳(梯形变),颈椎生理曲度减少、变直或成“反曲线”,椎间隙变窄,病变椎节有退变,椎体前后缘有骨刺形成。
7.CT和MRI检查。
CT检查可发现病变节段椎间盘侧方突出,或后方骨质增生,并可以判断椎管矢状径。
MRI检查可发现椎间盘变性、髓核后突,椎体及椎间隙后方对硬膜囊和神经根有无压迫。
(二)定位诊断典型表现为受累神经根的感觉、运动和反射功能的改变(图3-2-2-1),临床常常以此变化作为神经根病变定位的依据。
因臂丛神经分支的变异所致,判断颈肩痛患者的受累神经根有时比较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