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文本细读分析 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8
外国文学教学与文本细读李 萍(普洱学院,云南普洱 665000) 摘 要:外国文学内容的教学主要和文学史教学相结合,这显然不利于学生感受外国语言文学的独特魅力,制约了学生创作和自由思考的能力。
本文从目前外国文学教学的现状出发,分析了文本细读的基本概念以及重要作用,并结合具体的文本细读的课堂案例来分析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利用文本细读来提升教学效果的方法。
关键词:外国文学教学;文本细读;教学实践0 引言外国文学作为文学专业院校的主修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审美修养以及提升学生对文学鉴赏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目前很多院校在教学外国文学时,常常强调文学史的知识积累,而对文本的解读相对忽视,这显然是不利于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本文通过提出文本细读这个概念,在外国文学史的教学中通过文本细读这种教学模式并通过具体的课堂实践来分析文本细读教学模式的作用和效果。
其实在2011年刘心武通过对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文本细读发现了“日月双悬”的这种政治悬案,从而显示了文本细读在文学研究和鉴赏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1 外国文学教学现状及文本细读概念分析1.1 外国文学的教学现状分析外国文学这门课程有的院校又称为外国文学史,目前的主流教学模式是结合外国文学所体现的思潮流派的文学史,并根据外国文学史中每一个流派中,提出相应的代表作家和作品进行分析和讲解。
外国文学作品仅仅成为外国文学史教学中的案例。
对此很多专家学者认为这种方式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
四川大学刘亚丁教授就认为:“我国大学的外国文学教学走入了极大的误区,多数教师在课堂上讲思潮,讲流派,或者脱离文本讲研究方法,就是不涉及具体文本阅读体验,学术刊物发表外国文学方面的论文的导向也与此相若。
”其实刘教授探讨的外国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各种文学教学都存在着类似的困境。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要不断的记忆文学史的各种思潮流派,然后记住每个流派的代表作家和作品,记住每个思潮流派常见的艺术表现方法,就能够完成这门功课的学习。
浅论《外国小说欣赏》的文本细读(2)二、二种意识——细读原则的确定第一种意识:主题探究意识。
对于《外国小说欣赏》来说,读懂文本是阅读的基点,读透文本则是阅读的发展点,但不管是读懂还是读透,都涉及到对主题的探究。
第三单元的话题是“主题”,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界定:“小说的灵魂——主题。
”既然主题被视为“小说的灵魂”,也自然成为阅读的一个关键着力点。
尽管小说或侧重于人物的塑造,或侧重于情节的建构,或侧重于意识的流动,但这些侧重并不影响主题的或隐或显的表达。
很多小说的主题都可以多角度解读,这种多元主题的小说,与学生接触较多的传统小说的主题特点有所不同。
传统小说的主题多呈现单一化状态,比如苏教版必修二中的《祝福》、《边城》等篇基本上呈现单一化主题。
而外国小说呈现的多元主题既增加了阅读难度,又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
如果我们在阅读文本时,不把主题的探究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读完之后根本没有正确把握其主题,那就不能算是成功的阅读。
“在文学批评家眼中,小说的主题是一个关乎小说价值的重要问题,一个作家从事写作,最简单的理由就是他有话要说;读者读完小说,也总要追问这个小说究竟写了什么。
”事实上,探究小说的主题是探究“写什么”的问题,也是探究“为什么写”的问题。
不管是“以思想为目的的小说”,还是“以故事为目的的小说”,作为一篇经典,都很难脱离“当下”,其被认可都很难脱离穿越时空对读者产生影响的永恒价值,这便使主题成为作者、作品与读者交流的最重要桥梁。
因而,在研读这本教材时,我们应该把“主题探究”作为一个关键意识,“主题”统帅着包括“叙述”、“场景”、“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在内的所有话题,因为主题是小说的灵魂,主题是内容的核心。
第二种意识:“话题”互渗意识。
王荣生博士将语文教材的选文类型划分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种。
《外国小说欣赏》的八个单元共16篇课文,“每一单元所提供的小说文本,都是按某一话题所择定的”。
多模态视角下英美文学名篇解读
英美文学是世界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众多名篇。
通过多模态视角去解读这些
名篇,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同时也能够开拓我们的阅读思路。
《哈姆雷特》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从多模态的角度去解读这部作品,首先需
要注意的是其中的戏剧元素。
哈姆雷特的葬礼上出现了一位丑角,他扮演着一些滑稽的角色,这是戏剧中常见的形式。
此外,剧中还有很多的情感变化,如哈姆雷特的忧郁、心理
疾病等,这些情感变化也是戏剧中的重要元素。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文学中的杰作之一。
从多模态的角度去解读这部作品,需
要注意的是其中的视觉元素。
小说中描写了盖茨比的豪华派对,这些场景极富视觉冲击力。
而盖茨比的形象也是小说中的重要元素,他的豪华生活和冷酷态度呈现了一种特定的时代
背景和社会现象。
此外,小说中还涉及到了很多情感元素,如爱恨情仇、追求幸福等,这
些情感元素也是小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多模态视角去解读英美文学名篇,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其中的戏剧元素、视觉元素、声音元素和情感元素。
同时,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文化背景和时代特点,开拓我
们的阅读思路,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
一、于连的形象分析:斯丹达尔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法国复辟王朝时期个人奋斗者的典型。
1 于连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
出生地位低下,于连很早就形成了一种反抗和仇恨贵族大资产阶级的心理。
爱读书身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平民崇拜拿破仑,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然而封建等级制使他希望破灭;而后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他投靠了教会,于连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投协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式的道路。
2 于连的性格是矛盾的。
受压后就反抗,当个人名利得到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在德•瑞拉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具有平民意识的他应聘的条件是和主人桌吃饭,显示出反抗的精神。
在贝尚神学院:为了出人头地,于连在险恶的环境中把对教会的仇恨埋在心底。
不信教却是神学院最虔诚的教徒,又是彼拉院长的宠儿。
在这里具有对抗意识的青年逐渐成了一个和教会同流合污的野心家。
在木尔侯爵府:于连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忠心为侯爵效劳、和侯爵女儿玛特儿恋爱、结婚最终得到了一份颇丰的地产和官衔。
3 于连的平民阶级意识并未完全泯灭。
入狱后,他开始反省,认识所走的道路的虚伪和痛苦。
法庭演说是于连对贵族大资产阶级的谴责和对社会的抗议,也是他反抗精神的爆发和悲剧命运的总结。
4人物形象的局限性。
他的行动是个人盲目的,他的反抗具有极大的动摇性,一旦个人的追求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二、论述《红与黑》的艺术成就。
斯丹达尔的《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1 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材料,通过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来反映时代特征。
小说通过了3个典型环境(维立叶尔、贝尚松神学院、巴黎)中个人奋斗的悲剧过程,揭露了复辟时期大革命的深刻影响,资产阶级的压迫、平民的反抗、贵族和社会的腐败统治等时代特征;又说明了个人奋斗在专制特权社会中失败的客观真理2 特别善于把握和分析人物心理。
于连收到玛特儿小姐约他半夜来的信时的心理活动。
外国文学从文本细读的角度浅析《致西莉亚》秦婷婷云南师范大学摘要:《致西莉亚》是英国诗人及剧作家本•琼生的代表抒情短诗之一,它刻画了一个陷入爱情无法自拔的男子。
本文以文本细读的方式,从韵律,意象和主题等方面解析该诗,阐释它不朽的艺术魅力及本•琼生卓越的诗歌技巧。
关键词:文本细读;抒情诗;致西莉亚本•琼生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炙手可热的诗人及剧作家,因其在戏剧方面的非凡成就,很多学者便忽略了他在诗歌方面的卓越天赋,本文便以文本细读的方式解读他的著名短诗《致西莉亚》。
该诗是一部模仿希腊人的作品,但诗人在韵律上破旧创新,使其意境典雅、节奏优美。
这首诗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一个沉迷于爱情的男子,高度赞扬了纯洁唯美的恋爱,体现了古典主义的艺术特色。
《致西莉亚》是琼生最扣人心弦的诗作,其雅致的风格、缠绵悱恻的情感和曼妙优雅的韵律都展现了诗人高超的创作手法。
细读法是20世纪英美新批评学派创造的一种具体的批评方法,它建立在对文本语义的细致分析。
①文本细读是一种通过深入分析文本的篇章结构,语言风格和修辞技巧等细节来研读,分析文本的意义和作者的意图。
“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
”②一、精妙的结构和完美的格律《致西莉亚》从结构上可以分为两部分,每一部分都是由八行诗句构成。
第一部分以祝酒为主题,诗中的男子盼望着心上人能秋波回转,眉目传情,希寄着崇高的爱神之箭能降落他的身上。
酒不醉人人自醉,酒盏上的唇印早已使他沉醉,即使酒神的仙琼玉露也无法与之媲美。
爱情酿就的美酒,芳香永存,如一朵蔷薇在心中绽放。
第二部分以赠花为主题,男子将载有自己深情和思念的花环相送,只盼心上人能寻香轻嗅,将她的气息停留在花环之上,花朵便会不朽,她的气息也将永存。
从不奢求她的倾心,只为那一刹那的心动与永垂不朽的爱情。
诗人将古英语 thine/thee/thou来代表“你”,既使诗歌赋予典雅的氛围,也象征着心上的女子如这古朴的文字般高贵,又预示着自己的爱情将如文字般历经时代变迁却依然不朽。
浅论《外国小说欣赏》的文本细读(4)三、三个抓手——细读策略的实施第三个抓手——关键技法。
一篇小说“怎么写”也非常重要。
笔者认为,“怎么写”主要涉及到的是写作技法。
这些技法可以包括叙述技法、结构技法、表现技法等。
在此,笔者选择教材中常见的对比、虚构技法加以论述。
第一,对比技法。
《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对比”:“将(两种事物)相对比较”。
而在小说写作中,事物之间可以对比,人与人之间可以对比,人与动物之间也可以对比,场景之间也可以对比。
比如,研读《桥边的老人》,如果将人们的群体与老人的个体进行对比,我们不禁为老人的前途捏把汗。
如果将老人的善与法西斯的恶进行对比,对战争控诉的主题也极易被挖掘出来。
研读《炮兽》,如果将船长等勇士的犹豫惶恐与年老乘客的冷静沉着相对比,大气度的将军形象便跃然纸上;如果将炮队队长因制伏大炮的受奖,因过失而被处死进行对比,我们便可以轻易把握将军赏罚分明的性格特点。
研读《丹柯》,如果将人们的出尔反尔与丹柯的一如既往进行对比,丹柯高大的英雄形象便自然显现,故事的悲剧性不言自明,讴歌英雄的主题也即清晰明了。
第二,虚构技法。
“小说是一种想象的艺术,它经由想象所呈示出的那个世界是一个相对独立于现实的虚构世界……小说之所以能成为小说,就在于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而这种劳动正是通过虚构来完成的。
”可见,小说阅读中,虚构技法非常值得关注。
比如《丹柯》一文中,丹柯“用手抓开了自己的胸膛,从那儿拿出他自己的心来,把它高高地举在头上……”,这显然是虚构的。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呢?如果丹柯不是因掏出心脏而死,却是被族人打死,故事一样充满了悲剧色彩,族人一样作为被批判的对象,但是丹柯的形象却留下了遗憾:他虽然有勇于献身的精神,但没有带领人们走出死亡的境地。
最后,人们获救了,丹柯却死了,英雄的形象完整了,主题也升华了。
总之,《外国小说欣赏》文本细读是一件非常值得关注的事情,笔者试图通过一个核心、二种意识、三个抓手来整体建构一个文本细读的框架,目的在于为该教材的教学提供一个思考角度。
外国⼩⼩说赏析他是在⼀次聚会上认识她的。
她相貌出众,妩媚动⼈,整个聚会期间,她⼏乎成为所有男⼠注意的⽬标。
⽽他却因为太普通,没有引起任何⼈的关注。
聚会结束时,他邀请她去喝咖啡。
她感到⾮常惊讶,可她⼜不好拒绝他的⼀⽚好意,于是便接受了他的邀请。
坐在⼀家舒适的咖啡馆⾥,他紧张地说不出话来,让她感到很不舒服。
“救救我!”她⼼想,“快让我回家吧!” 就在这时,他转向招待员说:“能给我点盐吗?我要往咖啡⾥放。
” 咖啡馆⾥的⼈听到他要盐,感到⾮常怪异,都把眼光转向他。
看到⼤家都在看他,他的脸⼀下⼦红了。
但他将盐倒进杯⼦,⽤勺⼦搅了搅,端起来就喝。
她好奇地问他,“你怎么养成这样⼀个习惯?” “我⼩时候住在海边,”他回答道,“喜欢在海⽔⾥玩耍,久⽽久之,我便喜欢上了海⽔的味道。
现在,每当我喝咸咖啡,我就会想起我的童年,想起我的家乡和我⽇夜思念的⽗母。
”说到这⾥,他的眼睛被泪⽔模糊了。
她被他的话深深地打动。
接着,她也开始讲起⾃⼰的童年和家庭。
也就是从这次喝咖啡起,他们开始了交往。
她发现他是⼀个真正符合⾃⼰⼼意的男⼈:热情、善良、英俊。
正如⼤多数爱情故事那样,他们结婚成家,⽣活幸福美满。
在他们⼀起⽣活的⽇⼦⾥,每次给他准备咖啡,她都会往杯⼦⾥放点盐。
当他们在⼀起幸福地⽣活了40年后,他离他⽽去。
后来,在他的遗物中,她发现了⼀封写给她的信。
我最亲爱的:请原谅我⼀⽣的谎⾔,这是我对你说的惟⼀的假话——我喜欢喝咸咖啡!还记得我们的第⼀次约会吗?我当时⾮常紧张,本来是想要⽩糖的,我却要了盐!我怎么也没有想到,那就是我们美好姻缘的开始。
在我们⼀起幸福⽣活的⽇⼦⾥,我多次想把真情告诉你,但都没敢。
我怕这个谎⾔会破坏我们家庭的幸福。
现在,我就要离开⼈世了,终于敢于向你坦⽩真情。
实际上,我⼀点都不喜欢咸咖啡,⽽且讨厌咸咖啡,它的味道太难喝了!可在你⾯前已经说出⼝的话,我只好坚持,因为我不想让你认为我当时是在说谎。
谈外国文学教学中的文本细读作者:李爽来源:《大观》2015年第08期摘要:外国文学教学与学习中普遍存在重讲授轻阅读和跨文化阅读这两个问题,学生阅读量少,对阅读不感兴趣,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作品的审美体验及对文学史的把握。
本文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指导学生文本细读这两个方面入手,主要以《包法利夫人》的教学过程为例,总结教师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可以采取的教学策略,倡导以文本细读为基础的外国文学教学。
关键词:外国文学教学;文本细读;包法利夫人外国文学教学与学习中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重讲授轻阅读。
外国文学教学内容多,课时数量少,不少老师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从时代背景到作者生平,从作品介绍到艺术特色,集中精神加快马力,丝毫不敢有半点耽搁,生怕学期结束仍完不成教学计划。
课堂上教师洋洋洒洒几个小时,而学生只限于听和记,一本厚厚的课堂笔记便能轻松应对期末考试。
学生也往往对文学作品弃之一旁,快餐化的图文阅读和功利化学习心态的影响,学生更倾向于接受零碎的信息,而缺少坐下来看长篇巨著的耐心。
他们宁愿去看改编过的电影,也不愿读原汁原味的文本作品。
大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少之又少。
试问没有对经典作品的阅读感悟,何来对文学史的理解和把握?二是跨文化阅读。
外国文学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学经典存在文化差异,从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神同形同性到《荷马史诗》中阿喀琉斯的愤怒,从莎士比亚笔下哈姆莱特对自我生存境遇的思索到歌德笔下浮士德在理想与现实间的上下求索,从托尔斯泰作品中的忏悔贵族到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思辨对话,无一不是西方人本精神的展现,无一不是对人性的深度挖掘,学生不能简单地用传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去解读西方文学作品。
基于以上两个问题,外国文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文本细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给与指导,使学生能够多角度多层次的对文本进行解读。
首先,对细读篇目要有所选择。
外国文学经典篇目繁多,教师要选择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适于在课堂上进行文本细读探讨的篇目。
选修一精品课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分析《选修一精品课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分析》英美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众多经典的文学作品。
选修一精品课为学生提供了深入了解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的机会。
本文将从不同的文学流派、主题和文化背景等多个方面,对选修一精品课中所涉及的英美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
一、古典主义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分析古典主义是英美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作品具有浓厚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影响。
在选修一精品课中,我们有机会阅读到约翰·密尔顿的史诗《失乐园》。
该作品通过描绘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的故事,探讨了人类的堕落和原罪的命题。
在阅读《失乐园》时,我们需要审视其中所蕴含的古典主义思想和对于人性的深刻思考。
二、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分析浪漫主义强调想象力、感情和个体的独立。
在选修一精品课中,我们将接触到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威廉·华兹华斯的诗集《抒情诗集》。
这部诗集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了浪漫主义者追求自由和超越世俗的精神。
在阅读《抒情诗集》时,我们需要关注作品中所体现的浪漫主义思想,以及诗人对自然和人类情感的独特诠释。
三、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分析现代主义是20世纪英美文学的重要流派,其作品常常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和形式实验著称。
在选修一精品课中,我们将研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达洛维夫人》。
该小说通过流畅而流动的意识流叙事,展现了主人公心理的复杂和内心世界的丰富。
在阅读《达洛维夫人》时,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中使用的现代主义手法,并分析其中所蕴含的社会和心理问题。
四、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分析后现代主义作品常常以模糊边界、多重视角和对权威性的质疑为特点。
在选修一精品课中,我们将阅读托尼·莫里森的小说《亲爱的》。
这部小说通过多个视角和非线性叙事方式,揭示了种族、性别和历史记忆等议题。
在阅读《亲爱的》时,我们需要审视其中所采用的后现代主义手法,以及作品中所表达的身份认同和历史回溯等主题。
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外国文学作品是一扇通向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的窗户。
通过阅读和欣赏这些作品,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独特风情,还能够深入思考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和价值追求。
外国文学作品为我们展现了多元的文化景观。
从古希腊的神话传说到欧洲的文艺复兴,从浪漫主义的激情澎湃到现实主义的深刻洞察,每一个时期、每一种流派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比如,读《荷马史诗》,我们能感受到古希腊英雄们的英勇无畏和命运的无常;读莎士比亚的作品,我们能体会到人性的复杂和爱情的力量。
这些作品让我们跨越时空的限制,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从而拓宽我们的视野,培养我们的文化包容意识。
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有助于提升我们的语言能力。
外语作品通常有着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丰富的词汇、多样的句式结构以及细腻的描写手法,都能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从而提高我们的语言感知力和运用能力。
例如,读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我们会被其宏大的叙事和精准的语言所折服;读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我们能欣赏到作者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和生动形象的场景刻画。
通过接触这些优秀的作品,我们能够学习到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提高写作水平。
同时,外国文学作品能够激发我们的思考和想象力。
许多外国文学作品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学思考,它们引导我们对人生、社会、人性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索。
比如,读《堂吉诃德》,我们会思考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读《罪与罚》,我们会探讨道德与罪恶的边界。
这些作品常常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情节设置激发我们的想象力,让我们在文学的世界中自由翱翔,培养我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然而,在阅读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时,我们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
语言的障碍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由于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损失一些原文的韵味和文化内涵。
而且,外国文学作品往往反映的是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于我们来说可能会感到陌生和难以理解。
坚守精品文档主页地址:/afeidoc81外国文学文本细读分析一外国文学教学现状四川大学刘亚丁教授表示:‚我国的外国文学教学走入了极大的误区,多数教师在课堂上讲思潮、讲流派……就是不涉及具体文本阅读体验。
‛[1]刘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弊端——忽视文本阅读的重要性。
目前,教师多注重对文学史、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的讲解。
解读作品时,教师多因循一种模式:介绍作家生平,简介情节,总结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而很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本身,通过细读文本来归纳总结知识点。
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强调了文学史教学必须重视对文本的解读:‚离开了文学名着,没有了审美活动,就没有文学史。
‛[2]因此,外国文学教学需要重视对文本的细读,形成以细读文本为主,文学史教学为辅的科学教学结构。
文本细读是美国新批评派的文学主张之一,指‚细密地研究作品的上下文及其言外之意,它要求批评家注解每一个词的含义,发现词句之间的精微联系,包括词语的选择和搭配,隐呈程度不等的意象的组织等。
‛[3]作为一种阅读方法,文本细读的起点和立足点就是直接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面对文学文本的专业审美阅读能力。
新批评的先驱瑞恰兹提出细读法的目的即:‚为若干角色比我们目前的教学方法更有效地提高分辨能力和提高对于所读所闻的理解能力的教育手段铺路搭桥。
‛[4]21世纪,文本细读进一步发展,摆脱了传统形式主义文本阅读与社会历史语境相脱节的局限性,进化为新形式主义的一种文本阅读方式,开始将作者因素、语境因素和读者接受因素等纳入其中,形成一种多层次、多角度的文本解读方式。
本文出现的‚细读‛即接近于新形式主义的‚细读‛,因此更接近该词的中文本意——‚仔细的阅读‛。
二文本细读的阅读范式本文以福楼拜小说《包法利夫人》的分析为例,力图探索文本细读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课堂实践问题,并提出几种文本细读的具体阅读范式。
(一)专题研究与文本细读结合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专题研究为依托,以文本细读为提供论据的途径来进行深入的文本解读。
本人在解读《包法利夫人》时,采用专题研究的方式,确立了‚解读爱玛的幻想图示与欲望错位‛的专题,并结合文本细读,为自己的论点提供了充分的论据。
首先,进行第一层次的文本分析:从爱情、生活、伴侣三个角度分析爱玛的幻想图示。
爱玛因阅读浪漫传奇小说而形成的不切实际、想入非非的品性被称为‚包法利主义‛。
她耽于幻想,心中已形成一个既定的幻想图示,这个图示为她的欲望提供了明确的坐标。
‚幻想不仅以虚幻的方式实现了欲望,它的功能更像康德所说的‘先验图示’,幻想构成了我们的欲望,为欲望提供坐标系。
‛[5]P39提供理论依据后,结合文本细读,引导学生分析并总结爱玛的幻想图示和欲望坐标。
爱情幻想图示:‚这东西对她来说就像一只玫瑰色翅膀的大鸟,飞翔在诗意的美丽的天空中。
‛[6]‚爱情应当骤然而至,电光闪闪,雷声隆隆,仿佛九霄云外的狂飙,吹过人世,颠覆生命,席卷意志。
‛[6]P96‚玫瑰色‛、‚诗意‛、‚狂飙‛这些词的色彩和属性暗示爱玛欲望的爱情是浪漫、奇幻,充满激情的。
生活幻想图示:‚在她眼里,巴黎比海洋还大,笼罩在玫瑰色的云雾中,……他们过着一种超越世俗的生活,傲然于天地之内,翱翔于风雨之中,带有几分神奇的味道。
‛[6]P57‚他们‛指贵族,爱玛加在贵族身上的形容词有:‚超越世俗的‛、‚神奇的‛,动词有‚傲然‛、‚翱翔‛,这些词透露出爱玛对贵族及其生活方式的美化和神秘化,暗示她渴望过上一种经主观美化而显得超凡脱俗、自由不羁的上流贵妇生活。
伴侣幻想图示:‚他可能很漂亮、聪明、有地位……‛‚;假如哪里有一个既壮实又漂亮,生性勇敢,有细腻多情,有诗人的情怀,又有天使的外貌……‛[6]P44‚漂亮‛、‚壮实‛、‚天使的外貌‛是对伴侣外表的幻想,而‚勇敢‛、‚细腻多情‛、‚诗人的情怀‛则是对伴侣内在素养的期待,‚有地位‛则暗示理想伴侣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归属是贵族绅士而非平民百姓。
由此可见,爱玛欲望的伴侣是一位内外兼具的优秀贵族绅士。
其次,进行第二层次的文本分析:从爱情、生活、伴侣三个角度分析爱玛的现实生活图示。
经济地位和婚姻状况决定了爱玛的幻想图示必然遭遇残酷的现实。
现实爱情图示:爱玛用‚例行公事‛来形容夏尔表达爱情的方式。
现实中的爱情‚就像吃完一顿单调的晚饭之后,人们照例准备吃点心一样‛平淡无奇,沉闷单调。
现实生活图示:现实中的爱玛只能与‚这些愚蠢的小市民‛一起过着庸俗平凡的小市民生活,丝毫不能超凡脱俗,‚傲然于天地之内‛,‚翱翔于风雨之中‛。
现实伴侣图示:爱玛的丈夫夏尔是一个平庸的乡村医生,‚谈话就像人行道一样平板,内容平庸……不会游泳,不会击剑,什么也不能教你,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想。
‛[6]P126他没有优越的社会地位,没有卓越的外表,更缺乏深邃的内涵。
最后,进行第三层次的文本分析:分析幻想图示与现实图示分裂、矛盾的深层原因:爱玛的幻想图示及其体现的欲望坐标与她的现实身份发生了错位。
简言之,爱玛的欲望与现实身份不符。
爱玛的欲望和幻想图示都来自于他者——修道院学校的贵族同学和浪漫骑士小说中的贵妇人。
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认为:‚人的欲望就是他者的欲望;人的欲望与他者的欲望相同;人所欲望的就是他者所欲望的。
‛[7]教师提供理论依据后,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找出证据:‚他可能漂亮,聪明,有地位,她在修道院时的老同学没问题都是嫁的这样的人。
她们现在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她们会住在城里,街上车马喧闹,剧院里人声鼎沸,舞厅灯火辉煌。
‛另外,在成长旅程中,爱玛阅读了大量浪漫骑士小说,这些小说使爱玛幻想自己是古堡中的贵妇人,盼望着英俊骑士骑着黑色骏马从旷野深处奔驰而来。
爱玛的欲望不是自发的,而是来自于‚他者‛,爱玛的同学和小说中的贵妇人即拉康所说的‚他者‛,爱玛所欲望的爱情和生活正是他者所欲望的。
爱玛的欲望是贵族阶层的欲望,然而她的现实身份则是小市民,欲望与身份的错位注定了她的悲剧人生。
(二)西方文学批评方法与文本细读结合教师提供批评方法和理论视角,学生以此为依据进行文本细读。
本人提出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包法利夫人》,并明确了解读的具体切入点——男性视域中爱玛的身体,引导学生找出文本中有关爱玛身体描写的片段,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文本片段。
学生发现文本中爱玛的身体是叙述所注视的对象和焦点,但她的身体缺乏形象上的完整性,破碎成局部或转喻为饰物。
文本中几乎没有对爱玛的详细肖像描写,她的身体形象只是支离破碎地、印象式地呈现在三位男性人物的视域中。
例如,鲁道尔夫视觉下的爱玛是这样的:‚牙齿长得美,眼睛黑黑的,脚也很小巧,模样儿就像巴黎女人。
‛莱昂‚在她肩上看到‘出浴妃子’的琥珀肤色;她有着封建贵族女子修长的腰肢。
‛[6]P259‚她的指甲白得使夏尔吃惊,晶莹有光,‛[6]P15此外,学生还能从叙述者口中找到关于爱玛身体的一些零碎细节描写,它们同样是吉光片羽的,如‚棕色的眸子‛、‚黑油油的睫毛‛等,很难找到一个完整的身体的呈现。
只有在死后,作为一具尸体,爱玛的身体才以完整形象呈现:‚被单从她的胸前倾斜下来,直到膝前,然后又上升,直到脚趾尖。
‛[6]P326然后,向学生阐述相关的女性主义理论:身体是性别权力支配与斗争的领域,女性身体是父权制权力凝视与规约的对象与客体‚。
视觉领域——更确切地说,位居现实主义叙述中心的视觉领域里的身体不可避免地联系着窥视癖,在注视中的性欲投入,传统上被界定为男性的,其对象是女性的身体。
‛[8]P148在父权制文化的视觉领域中,女性身体沦为男性主体窥视的欲望客体。
女性身体被抽空了精神内核与主体自我,沦为纯粹的欲望对象与他者,呈现为一堆支离破碎的肉体碎片。
由此引导学生运用上述理论解读文本片段,并得出结论:‚爱玛?包法利没有身体——没有她自己的身体。
她的身体是看她的男人们社会性的、幻想性的建构。
‛[8]P114爱玛的身体始终处于被三位男性人物注视的位臵,而观看与被观看者之间通常有一种欲望关系,这意味着爱玛的身体是男性人物欲望的对象。
在三位男性人物充满欲望的凝视下,爱玛的身体不可能得到理性层面的认识,她的浪漫情怀和理想追求不可能被理解——她的身体和精神世界都是支离破碎、残缺不全的。
(三)以关注细节为切入点着名美国小说家纳博科夫在讲授《包法利夫人》时,设臵了一些关于文本细节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如:爱玛读过哪些作品,描述爱玛的穿着、发型和外貌等。
以关注细节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寻找文本中反复出现的词汇、意象、场景等,经过系统地归纳分析必然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发现。
在《包法利夫人》的课堂实践中,本人抓住文本中两个重要细节解读爱玛的悲剧命运。
第一个重要细节是文本中多次出现的‚雪茄烟匣‛意象。
雪茄烟匣是爱玛在安戴维里叶侯爵家参加舞会后离开时意外拾到的物品:‚四周滚着绿缎子边,中间有家族的徽记,形状像高贵马车的车门。
‛[6]P54精致的做工和独特的装饰,以及特殊的徽记都暗示这个烟匣高贵的出身和社会地位:很显然,它是上流贵族特有的生活用品。
‚夏尔不在家时,她常从衣柜里把她藏在内衣里的绿缎子雪茄烟匣拿出来。
她瞧着它,把它打开,甚至嗅嗅里边那种马鞭草夹烟丝的味道。
‛[6]P55从爱玛收藏匣子的谨慎和把玩匣子的专注,可以看出她对匣子倍加珍惜,充满好奇。
烟匣不仅仅是具体的物品,它的特殊身份已经使其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象征爱玛所欲望着的生活方式——上流社会贵族生活。
第二个重要细节是文本中三次出现的‚瞎子乞丐‛意象。
爱玛和莱昂幽会回来的路上,瞎子乞丐第一次出现:‚在跟着马车跑时他唱着一首小歌:明艳艳的太阳热烘烘,小姑娘做着爱情的梦……‛[6]P261瞎子的歌声震撼了爱玛的灵魂,她不禁怀疑自己所谓的爱情不过是一场虚空的梦,不由地‚沉浸在忧伤中‛,‚心就像死了似的‛。
爱玛服毒自杀,奄奄一息时,瞎子乞丐第二次出现:‚突然人们听到人行道有木头鞋的响声和拐棍柱地的声音,一个沙哑的喉咙唱了起来:明艳艳的太阳热烘烘,小姑娘做着爱情的梦……‛[6]P322如果说上一次瞎子的歌声只是震撼了爱玛的灵魂,那么这一次则是让她彻底惊醒:‚这是瞎子,她叫道。
爱玛开始笑了起来,这是一种凶野的癫狂的绝望的笑。
‛瞎子乞丐第三次出现是在小说结尾,药剂师鄂梅为了保住声誉,将自己没能成功治愈的瞎子关进拘留所。
反复出现的‚瞎子乞丐‛与爱玛的悲剧形象密切相关。
其实,爱玛在精神上就是一个瞎子和乞丐。
她被子虚乌有的爱情幻想蒙蔽了双眼,是一个心灵的瞎子。
她一心向往并追求浪漫脱俗的爱情和生活,却一步步陷入肉欲的泥淖,沦为情欲的奴隶。
因此,在精神层面,爱玛又是一个乞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