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解表药
- 格式:ppt
- 大小:1.64 MB
- 文档页数:9
中药药理解表药引言中药是我国的传统药物之一,具有对各种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中药的药理作用有时候比西药更加温和,但也必须注意其副作用和药物反应。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药以及其在药理学方面的解析,帮助大家更好的认识中药。
药理解析当归【药物名称】当归【药物分类】中草药【药物性质】温性【主要功效】活血调经、滋补养血当归作为一种中药,其主要功效是活血调经、滋补养血。
当归中含有丰富的天然铁离子,具有补血的效果,并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腰酸背痛和痛经等现象。
三七【药物名称】三七【药物分类】中草药【药物性质】温性【主要功效】活血止痛、化淤消肿三七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主要功效在于活血止痛、化淤消肿。
三七里面含有生物黄酮和三七皂苷等成分,具有防止血栓形成、增强身体免疫力、增强血管弹性等多种作用。
人参【药物名称】人参【药物分类】中草药【药物性质】温性【主要功效】益气生血、补中益气人参是一种温性中草药,其主要功效在于益气生血、补中益气。
人参里面含有一定的三萜皂甙类和人参次酸等成分,具有增强体力、抗疲劳、改善机体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延缓衰老等作用。
黄芪【药物名称】黄芪【药物分类】中草药【药物性质】温性【主要功效】益气固表、提高免疫力黄芪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其主要功效在于益气固表、提高免疫力。
黄芪中含有一定的多糖类、黄酮类、皂苷类及氨基酸类等成分,具有调节免疫功能、增强体力、祛痰止咳、降低血脂等多项作用。
中药的作用有时比西药更加温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在使用中药时,需要根据药品本身的性质和患者的具体情况,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使用,以确保药品的疗效和安全性。
名词解释:解表药1. 引言解表药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用于解除表面症状的药物。
表面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头痛、咳嗽、鼻塞等,常见于感冒、流感等疾病。
解表药的作用机制是通过调节体温、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表面症状等方式来缓解疾病症状,促进病情康复。
2. 解表药的分类根据中医药理论,解表药可以分为外感解表药和内伤解表药两大类。
2.1 外感解表药外感解表药主要用于治疗感冒、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等由外邪入侵所致的疾病。
常用的外感解表药有羌活、防风、藿香等。
这些药物具有辛散发散、温通解表的作用,能够促进汗液排出、舒展经络、缓解恶寒、发热等表面症状。
2.2 内伤解表药内伤解表药主要用于治疗寒热错杂、阳明互结等由内伤引起的疾病。
常用的内伤解表药有黄连、黄芩、黄柏等。
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凉血解表的作用,能够降低体温、清除病邪、改善表面症状。
3. 解表药的作用机制解表药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调节体温解表药能够通过调节体温来缓解发热、恶寒等症状。
在感冒等疾病中,体温调节中枢受到外邪的刺激而失去正常调节功能,解表药可以通过刺激体温调节中枢,促使体温回归正常。
3.2 促进血液循环解表药能够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来改善表面症状。
在感冒等疾病中,表面症状常伴随着局部血液循环不畅,解表药可以通过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等方式来改善血液循环,从而缓解头痛、鼻塞等症状。
3.3 缓解病情解表药能够通过缓解病情来促进病情康复。
在感冒等疾病中,表面症状常伴随着身体不适、乏力等症状,解表药可以通过改善表面症状,减轻身体不适感,提高患者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促进病情康复。
4. 解表药的应用解表药广泛应用于感冒、流感等疾病的治疗中。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解表药进行治疗。
4.1 感冒的治疗感冒是一种常见的表面症状性疾病,常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症状。
治疗感冒时,常用的解表药有羌活、防风、藿香等。
这些药物能够缓解发热、恶寒等症状,促进汗液排出,改善患者的病情。
《中药药理学》第五章解表药授课教案第五章解表药第一节概述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解表药性温或凉,味辛。
性能发散,使肌表之邪外散或从汗解,具有发汗解表的功效,兼有止咳平喘、透发疹毒、利水消肿、祛风湿、排脓等作用。
主治各种外感表证。
表证主要是外邪侵犯人体的浅表部位所致的一类证候。
表证有风寒和风热两种,解表药相应地分为辛温解表药(发散风寒药)和辛凉解表药(发散风热药)两类。
风寒证主要有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舌苔薄白、脉浮紧等基本症状;风热证主要有发热、微恶风、咽干、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等基本症状,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传染病及急性感染性疾病初期的症状。
现代研究证明,解表药药理作用广泛,包括发汗解热、镇痛、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过敏及升压、保肝、利胆、提高免疫功能、平喘、祛痰、利尿等。
一、主要药理作用1.发汗作用《内经》曰:“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而,直至今日,解表法又称汗法。
解表药多具有发汗作用,尤以辛温解表药的发汗作用强。
现代医学将出汗分为温热性出汗和精神性出汗。
研究认为解表药所引起的发汗多属于温热性发汗。
麻黄碱能使处于高温环境中的人出汗快而多。
麻黄汤、桂枝汤“温服”、“温覆”。
发汗是蒸发散热的方式之一,除维持正常体温外,还有利于机体排泄部分代谢产物。
机制可能有:直接影响汗腺功能,增加汗腺分泌;通过促进或改善血液循环而促进发汗;另外,解表药也可通过兴奋外周α受体而促进汗液分泌。
2.解热作用本类药物大多具有不同程度的解热作用,使实验性发热动物升高的体温降低,如柴胡、防风、葛根、桂枝等均有一定程度的退热效果,其中以辛凉解表药的解热作用更加显著。
有些药物还能使正常动物体温下降,如柴胡皂苷、麻黄挥发油、葛根素、细辛挥发油等。
解表药解热或降温的作用方式为:(1)通过发汗或促进发汗,如麻黄、薄荷、桂枝等;(2)通过扩张皮肤黏膜血管增加散热,如生姜、薄荷、桂枝等;(3)通过影响脑内活性物质(cAMP、PGE)进而影响中枢的体温调节功能;(4)通过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而使体温下降。
1.详述解表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1.发汗作用:解表药中以发散风寒药类的发汗作用较强调,其中以麻黄配桂枝的作用尤为显著,如麻黄汤就是一典型发汗方剂。
2.解热作用:以柴胡作用最显著,桂枝、荆芥、防风、葛根、紫苏、浮萍等也有一定的退热效果。
其作用方式,有通过发汗,或促进发汗,以及通过抗炎、抗菌和抗病毒等作用而促使体温下降。
此外,葛根等还有降低正常体温的作用。
3.镇痛作用:柴胡、桂枝、细辛、防风、紫苏等均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4.抗菌、抗病毒作用:柴胡、桂枝、紫苏、防风、薄荷、桑叶等对多种细菌,分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麻黄、桂枝、柴胡、紫苏、菊花等对流感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详述麻黄发汗、平喘、利水消肿作用特点和作用机理对心血管作用发汗① 有效成分挥发油、麻黄碱。
② 条件温服、温热条件。
③ 作用机理:•阻碍汗腺导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汗腺分泌↑;•兴奋中枢,外周α受体。
平喘作用.特点为起效较慢、作用温和、持久。
机理:促进交感神经神经递质释放,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的作用;直接兴奋支气管平滑肌β受体;直接兴奋支气管黏膜血管平滑肌α受体;阻止过敏介质释放等。
利尿① 有效成分d-伪麻黄碱。
② 作用尿量增加。
③ 机理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
阻碍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1)心脏:麻黄碱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
麻黄碱引起心律紊乱较肾上腺素少,麻黄挥发油乳剂对蟾蜍心脏表现抑制作用。
(.2.)血管:麻黄碱使冠脉、脑、肌肉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使肾、脾等内脏和皮肤、粘膜血管收缩,血流量降低。
(3.)血压:麻黄碱常引起收缩压和舒张压上升,脉压增大3.简述葛根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作用、简述葛根解热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和作用机理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改善血液流变性和抗血栓形成、改善脑循环促进记忆4.主要有效成分:挥发油、柴胡皂甙、皂甙元A;机理:抑制下丘脑cAMP的产生和释放,抑制体温调定点的上移,使体温下降。
《中药学》_第一章解表药_中医世家第一章解表药凡能疏肌解表、促使发汗,用以发散表邪、解除表症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解表药多属辛散之品,辛能发散,可使外邪从汗而解,故适用于邪在肌表的病症。
也即《内经》所说的“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意义。
解表药的临床应用,有以下几点:1.感受外邪,具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脉浮等表症者。
2.表邪郁闭,麻疹透发不畅者;水肿初期或麻疹初期兼有表证者,以及其它疾病具有表证需要发汗解表者。
解表药虽能透过发汗解除表证,但汗出过多能耗散阳气,损伤津液;因此,凡自汗、盗汗、热病伤津以及阴虚发热等症,都应慎用。
跟据解表药的性能,可以分为发散风寒,发散风热两类。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发散风寒药,性味多为辛温,发汗作用较强。
适用于感冒风寒,呈现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或流清涕、舌苔薄白、口不渴、脉浮等寒象比较突出的表症。
对于咳嗽气喘、脚气水肿及风湿痛等初起具有上述表症的,也可应用。
麻黄【药用】本品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及木贼麻黄或其它含麻黄碱的同属植物的草质茎。
【性味与归经】辛、微苦,温。
入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
【临床应用】1.用于感冒风寒及麻疹透发不畅,风疹身痒等症。
麻黄性温辛散,能发汗散寒而解表,又可散风透疹。
用治外感风寒所引起的发热恶寒、无汗等症,常与桂枝相须为用,有发汗解表的作用。
如治麻疹透发不畅,兼有咳嗽气急症状时,可在辛凉透疹药中酌加麻黄,因肺主皮毛,本品既能宣肺,又能发散,可收透疹、平喘的效果。
至于用治风疹身痒,可与薄荷、蝉衣等药配伍应用。
2.用于咳嗽、气喘。
麻黄能宣畅肺气而止咳平喘,故临床往往用治外邪侵袭、肺气不畅所致的喉痒咳嗽、咯痰不爽或咳嗽紧迫、胸闷、气喘等症。
如寒邪咳喘,多配杏仁、甘草同用;外有寒邪,内有痰饮,常配细辛、干姜、五味子、半夏等同用;至于肺热咳喘,常配石膏、杏仁、甘草等同用。
3.用于风水水肿等症。
麻黄既能发汗,又能利尿,故适用于水肿而伴有表症者,常与白朮、生姜等同用。
一、单选题1、体现麻黄等解表药发散表邪功效的药理学基础之一是()。
A.镇咳B.平喘C.发汗D.镇痛正确答案:C2、治疗外感风寒,表实无汗,咳嗽气喘者,宜选用()。
A.麻黄B.杏仁C.石膏D.甘草正确答案:A3、下列哪项不属于麻黄的药理作用?()A.降压作用B.发汗作用C.平喘作用D.解热作用正确答案:A4、与麻黄一起合用,可以增强发汗作用的药物是()。
A.甘草B.桂枝C.白术D.附子正确答案:B5、麻黄发汗作用的物质基础是()。
A.挥发油和生物碱B.皂苷C.蒽醌D.黄酮正确答案:A6、麻黄是麻黄科麻黄属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的()。
A.茎B.根C.叶D.果正确答案:A7、麻黄促进汗腺分泌与哪个受体有关()。
A.α1受体B.β受体C.M受体D.N受体正确答案:A8、麻黄的发汗作用与汗腺导管的下列作用有关()。
A.促进汗腺导管对Na+和H2O的重吸收B.抑制汗腺导管对K+的重吸收C.抑制汗腺导管对Na+和H2O的重吸收D.促进汗腺导管对Ca2+的重吸收正确答案:C二、多选题1、麻黄的药用来源为麻黄科麻黄属植物()。
A.草麻黄B.斑子麻黄C.中麻黄D.木贼麻黄正确答案:A、C、D2、麻黄常用于治疗()。
A.风寒感冒B.胸痹心痛C.风水浮肿D.胸闷喘咳正确答案:A、C、D3、影响麻黄发汗作用的因素有()。
A.药物因素B.药物配伍C.机体因素D.环境因素正确答案:A、B、C、D4、麻黄发汗作用的物质基础有()。
A.麻黄碱B.挥发油C.皂苷类D.甾体类正确答案:A、B三、判断题1、麻黄的强心、升高血压的作用与其所含的麻黄碱和挥发油有关。
()正确答案:×2、麻黄具有强大的发汗作用。
()正确答案:√3、麻黄是麻黄科麻黄属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的根。
()正确答案:×4、麻黄炮制品比生品的发汗作用更强。
()正确答案:×5、环境温度对麻黄的发汗作用没有影响。
()正确答案:×6、中枢状态会影响麻黄的发汗作用。
中药“解表药”的分类功效及常用中药
一、解表药分类
凡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表证的药物,称解表药,又称发表药。
根据解表药的药性及功效主治差异,可分为发散风寒药和发散风热药两类,也称辛温解表药与辛凉解表药。
二、发散风寒药功效
1.本类药物性味多属辛温,辛以发散,温可祛寒,故以发散肌表风寒邪气为主要作用。
2.其主治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等。
3.部分发散风寒药分别兼有祛风止痒、止痛、止咳平喘、利水消肿、消疮等功效,又可用治风疹瘙痒、风湿痹证、咳喘以及水肿、疮疡初起等兼有风寒表证者。
三、发散风热药功效
1.本类药物性味多辛凉,辛以发散,凉可祛热,故以发散风热为主要作用,发汗解表作用较发散风寒药缓和其主要适用于风热感冒以及温病初起邪在卫分,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咽干口渴、头痛目赤、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
2.部分发散风热药分别兼有清头目、利咽喉、透疹、止痒、止咳的作用,又可用治风热所致目赤多泪、咽喉肿痛、麻疹不透、
风疹瘙痒以及风热咳嗽等症。
四、常用解表药
1. 发散风寒药
主要有:麻黄、桂枝、紫苏叶(梗)、生姜、香薷、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苍耳子(草)、辛夷、葱白、胡荽、西河柳等。
2.发散风热药
主要有: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蔓荆子、葛根(花)、淡豆豉、大豆黄菤、浮萍、木贼、谷精草等。
中药药理学学习重点根据云班课视频PPT总结/chapter6、7、12、15 Chapter6 解表药第一节概述一、认识疾病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表证:外邪(外界的各种致病因素)侵犯人体浅表部位(皮肤、肌肉、经络)所出现的一组证候群。
临床表现为恶寒发热,流涕,喷嚏,全身不适等。
西医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流感等)、急性传染病及急性感染性疾病初期与之相似二、研究思路三、主要药理作用★★温热性发汗:全身汗腺分泌(受体内外温热性刺激)精神性发汗:手、足、额、腋窝(紧张、激动)解表药发汗→汗腺分泌↑→解表、祛寒解表药发汗..作用特点:•辛温> 辛凉•多属于温热性发汗(环境)•机制:1. 直接影响汗腺,增加汗液分泌2.兴奋外周α受体,促进汗液分泌(麻黄)3.扩血管,促进或改善血液循环,协助发汗(桂枝、生姜)民间淋雨后常服用生姜汤、啜热粥是为了使机体温热性发汗。
研究方法:1.汗液着色发2.汗液定量法3.汗腺上皮组织形态观察法二)解热作用表证为何会发热?中医:六淫客于皮毛肌表,阻遏卫气正常宣发所致。
现代:病原体→致热原(EP)→体温调节中枢解表药解热..作用特点:•辛凉(柴胡代表)> 辛温•部分药物使正常动物体温下降(麻黄挥发油、柴胡皂苷等)•机制:1.发汗或促进发汗(扩张皮肤黏膜血管)→散热↑2.脑内活性物质(cAMP、PGE↓)→体温调节功能3.抗炎、抗病原微生物三)镇静、镇痛作用镇痛:辛温>辛凉(?)镇静:自主活动↓,协同中枢抑制药四)抗炎作用(急性炎症为主)机制:1. 抑制炎症介质(AA-COX-PGE2、组胺、自由基等)的合成释放2.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3.影响核转录因子信号转导途径研究方法:急性关节肿胀法、毛细血管通透性检测法、棉球肉芽肿法及炎症介质(IL-2、PG)测定法等五)抗菌、抗病毒六)止咳、化痰、平喘七)抗过敏(荨麻疹等,多数认为与变态反应有关)八)免疫调节(提高抗病能力)四、研究思路挥发油:辛味来源,是主要药效物质基础生物碱、皂苷、麻黄等成分也是药效物质基础第二节麻黄来源: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干燥草质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