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特殊类型严重冠脉病变的心电图
- 格式:ppt
- 大小:12.63 MB
- 文档页数:30
2021左主干和前降支近端严重病变的特异心电图表现(全文)一、冠脉解剖:冠状动脉正常起源于主动脉根部的左右冠状窦,分为左右两支。
左主干长约5-10mm。
分为前降支和回旋支。
前降支主要分支为对角支和间隔支,回旋支主要分支为钝缘支,少数人对角支直接从左主干发出,称为中间支。
左心室80%的血液主要由左冠状动脉供血,其中50%左心室由前降支供应。
对角支主要供应左心室前侧壁心肌;间隔支供应室间隔前上2/3部分、希氏束、左右束支及左前分支、左中隔分支等。
30%左心室由回旋支供应。
钝缘支供应左心室侧壁、后壁(下壁近心房部)、后乳头肌;心房支供应左心房。
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右冠窦,在房室交界处作U字形弯曲1,主要分支包括圆锥支、窦房结支、右心室支、锐缘支、后降支等。
左心室20%的血液及右心房、大部分右心室由其供应。
窦房结支供应窦房结和右心房;右室支和锐缘支分别供应右心室前壁、侧壁;后降支供应室间隔后下1/3部分、左心室下壁、后壁;左室后支供应左心室膈面。
左、右冠状动脉优势型的称呼是依据冠状动脉造影判断左、右冠状动脉的分支是否越过室间沟十字交叉而供应对侧心室膈面(下壁)作为标准。
大抵分为右优势型、左优势型和均衡型三种。
右优势型约占人群的85%,左优势型,这类型约占7-8%,均衡型,约占人群的7-8%。
然而,左冠状动脉对左心室供血极其重要,无论何种优势型,对于左心室供血为75%-100%。
左冠状动脉的源头-左主干、前降支近端是冠心病当中最为凶险的严重病变,一旦出现严重狭窄及急性闭塞时,常常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
在临床工作中,如果我们能够通过症状以及常规的心电图检查手段来第一时间判断是否存在左主干及前降支病变,对于我们及时诊治有很大帮助。
二、左主干和前降支近端严重狭窄或急性闭塞的特异心电图1.aVR导联ST段抬高的意义:avR导联属于加压单极肢体导联,心电图的额面六轴系统当中,是唯一位于右上象限的导联,负极位于左下300,反映右室流出道和间隔基底部的信息。
左主干病变心电图再认识-V1正文内容:左主干病变心电图再认识左主干病变是一种危及生命的严重心脏疾病,其病变程度越严重,心肌损伤程度也就越大,对临床预后的影响也越大。
因此,对左主干病变的心电图进行正确的辨识和判断,对于及时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左主干病变概述:左主干是冠状动脉的重要分支之一,分布在心脏的前壁,其血液供应范围广泛,在冠状动脉疾病中,左主干病变是最危险的一种。
二、左主干病变心电图表现:1. ST段抬高:在V1~V4导联中,ST段抬高至少2.5mm,在V5~V6和I和aVL导联中,ST段抬高至少1.5mm。
ST段抬高持续时间不短于30分钟,且相关的T波电压增高。
2. 心电图胸导联Q波出现:除了V1导联上出现Q波以外,还会出现V2~V4导联上的Q波,且Q波深度大于0.04秒。
在V1导联上的Q波深度大于0.03秒。
3. T波倒置:在II、III、aVF导联上的T波倒置,以及V1~V6、I和aVL导联的T波高度明显降低。
三、左主干病变心电图鉴别诊断:1. 并列导联显示左心室高电压时:在II、III和aVF导联上出现左心室高电压时,有时候也会伴有ST段和T波的改变,但是其程度较轻,没有左主干病变所出现的程度严重。
2.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通常是ST段或者T波的变化,但是总的程度较轻,而且有时候也会出现心肌缺血的表现。
区分左主干病变需要结合临床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3. 非心源性ST段抬高:在STEMI的鉴别诊断中,常常会出现非心源性ST段抬高的情况,这种情况通常只在一两个导联上出现,而且ST段抬高一般比较轻微,需要结合临床表现进行判断。
四、结语:左主干病变心电图的正确解读需要考虑多种因素,需要结合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同时还需要注意其他因素对心电图的影响,以免造成误诊。
对于出现ST段抬高较明显、Q波深度较大以及T波降低的病人,尤其是存在冠脉疾病危险因素的病人,应该尽早行进一步的检查,以排除左主干病变的可能性。
冠心病的典型心电图表现冠心病的典型心电图表现概述冠心病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所导致的心肌缺血的疾病。
心电图(ECG)是一种常用的非侵入性检测方法,对于冠心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冠心病的典型心电图表现,以便医生们能提高诊断准确性。
一、ST段改变ST段改变是冠心病最常见的心电图表现之一,常见的类型包括ST段抬高和ST段压低。
1.ST段抬高:在心肌缺血时,由于心肌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细胞的电压改变,造成ST段的抬高。
抬高的程度能够反映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和缺血的程度。
2.ST段压低:当心肌缺血发生时,心肌细胞的电压降低,导致ST段压低。
这可能意味着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心肌梗死的发生。
二、T波改变T波改变是冠心病心电图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常见的类型包括T 波倒置和T波高尖。
1.T波倒置:T波倒置是冠心病常见的T波异常,通常与ST段改变同时出现。
倒置的程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关。
2.T波高尖:T波高尖是冠心病重要的心电图表现,常见于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时。
三、Q波改变Q波改变是冠心病心电图的重要特征,常见的类型包括Q波增深和Q波消失。
1.Q波增深:心肌梗死时,由于心肌细胞坏死,导致Q波的增深。
Q波增深的程度可以反映心肌梗死的程度。
2.Q波消失:在部分心肌梗死的患者,由于梗死面积较小,Q波可能消失,这常见于非透壁性心肌梗死。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图示和示例心电图数据,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述的心电图表现。
法律名词及注释1.冠心病:一种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所导致的心肌缺血的疾病。
2.心电图(ECG):一种测量心脏电活动的非侵入性方法,通常用于诊断心脏疾病。
3.ST段(ST segment):心电图波形中QRS波群和T波之间的水平段。
4.T波(T wave):心电图波形中QRS波群之后的波峰和波谷。
5.Q波(Q wave):心电图波形中QRS波群之前的负向波谷。
全文结束。
文/ 孟庆义(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
在猝死相关的高危心电图中,有些
与心律失常相关,如“R on T”现象;有
一些则与心肌缺血相关,如“墓碑样”改
变。
因此,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发现这些
特征性的心电图时应提起重视,要能迅速
判断出该患者是否存在高危猝死风险。
例1:R on T现象“R
理,患者逐渐好转。
次日患者活动后胸痛再次发作,伴气
促;心电监护显示窦性心律,偶有室性期
前收缩,多次出现R on P现象诱发短阵
性室性心动过速(图2),窦性心律,心
R
T
R
R
P P
图3 “墓碑样”改变
图1 R on T现象
图2 R on P现象
162018.10 No.29
联ST抬高幅度;⑤Ⅰ和aVL侧壁导联既
现:①
度抬高(≤3.2mm);②前壁心梗不伴下壁导联ST压低,往往提示前降支远端闭塞;③有时在以前壁导联ST段抬高为主的同时,出现下壁导联的ST段抬高,这种情况多由前降支较大,绕过心尖支配下壁,发生闭塞
80%~90%急性下壁梗死者为右冠状动脉闭塞,其余为左旋支闭塞;主要表现:①ST段Ⅲ导联抬高幅度>ST段Ⅱ导联抬高幅度;②aVL导联ST压低幅度大于Ⅰ导联,高度提示右冠。
常见异常心电图诊断标准一. 心肌梗塞1.基本图形:a①坏死Q波,时间>0.04秒,深度>1/4R。
②损伤性ST段抬高,弓背向上。
③缺血性T波改变。
2.心电图演变过程:起病数小时之内,可无异常或仅出现高耸T波。
起病数小时之后,ST段明显抬高呈弓背向上,ST段与T波融合形成单向曲线。
数小时至两天左右,出现病理性Q波,此为急性期改变,病理性Q波永久存在(偶可见Q波消失)。
抬高的ST段可持续数天至两周左右后,恢复至基线水平,T波可以低平或倒置,此为亚急性期的改变。
起病数周数月之后,T波呈V行倒置,倒置的T波可永久存在,或在数月至数年后恢复正常。
3.心电图定位:前间壁V1---V3下壁ⅡⅢ avF广泛前壁V1---V5高侧壁Ⅰ avL前侧壁V5—V7 Ⅰ avL二. 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电图表现1. T波变化,最早TV1>TV5,然后T波低平(T<1/10R)、双向、甚至倒置(QRS波群不以R为主可以倒置,如Ⅲ,A VR,V3R,V1,V2可倒置)。
2. ST段下移超过0.05mv(除A VR)。
3. 出现心律失常,传导阻滞。
4. QT间期延长(正常心率者QT间期0.36~0.44秒)。
三. 房性早搏:1. 提早出现房性P’波,形态与窦性不同。
P’-R间期≥0.12秒。
2. 房性P’波之后有正常形态的QRS波群,T波与QRS波的主波一致。
3. 不完全代偿间歇。
四. 交界区早搏1. 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形态基本正常。
2. P’波有三种可能:①先有逆行P’波(即倒置的P波),再有QRS波群,但此P’-R间期<0.12秒②先有QRS波群然后有逆行P’波,此R’-P间期<0.20秒③只有QRS波群而无P’波。
3. 交界区早搏的T波与QRS波群主波一致。
4. 完全代偿间歇。
五. 室性早搏1. 提早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前无P波。
2. QRS波群时间≥0.12秒。
.3. T波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4. 完全代偿间歇。
疑难心电图案例:临床诊断冠心病
——心电图精解
患者男性,50岁。
临床诊断:冠心病。
心电图为!连续记录。
该心电图口诊断口什么?有何依据?应与哪些心律失常相鉴别?
本图窦性P波顺序出现,P-P间期变化在0.78~0.98秒,互差>0.16秒,为窦性心律不齐。
QRS形态呈室上性,R-R 间期长短不一,短间期后的R波为窦性顺传,R-R间期为(0.80± 0.02)秒,长间期后的R波与窦性P波无关,为交接区性逸搏,R-R间期为(1.14±0.02)秒。
R-R间期的这种长短变化与心房率的快慢直接有关:当R-R间期≤0.82秒时,P波顺传至心室,而P-P间期≥0.86秒时,则出现交接区性逸搏。
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不齐,慢频率依赖性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交接区性逸搏。
鉴别诊断:本图应与房性期前收缩未顺传鉴别。
受阻的
P波之前似乎有一个P′波,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凡是窦性顺传的QRS-T之后均有这样一个波,其实为U波,故可排除P′波,且P波形态一致,R波的脱落是与P波频率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