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喂养困难的诊断与干预李晓南消化科[书面]
- 格式:ppt
- 大小:2.38 MB
- 文档页数:5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年6月第6卷第16期综述DOI :10.19347/ki.2096-1413.202116060作者简介:汪佳瑜(1995-),女,汉族,陕西汉中人,住院医师,硕士。
研究方向:儿童保健学。
*通讯作者:程茜,E -mail :chqq5@.Research progress of feeding difficulties in childrenWANG Jiayu,CHENG Qian *(Child Healthcare Department,Children'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tional Clinical ResearchCenter for Child Health and Disease /Ministry of Education Key Laboratory of Child Development and Disorders /Chongqing Key Laboratory of Pediatrics,Chongqing 400014,China)ABSTRACT:Feeding difficulty is a common problem in children's health care.At present,there is no unified diagnosticstandard.The interven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different levels and stages management,and the multidisciplinary team should be referred if necessary.In this paper,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epidemiology,evaluation and intervention in research status and progress of feeding difficulties in children were reviewed,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KEYWORDS:children;feeding difficulties;health care儿童喂养困难的研究进展汪佳瑜,程茜*(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14)摘要:喂养困难是儿童保健中的常见问题,目前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其干预应该采取分级、分阶段管理,必要时转介至多学科团队。
关于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干预【关键词】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护理干预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是胎龄<32 周、出生体重≤1500 g的早产儿。
随着医学的发展,如何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的存活率及其生存质量,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综述了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营养需求,早期微量喂养,非营养性吸吮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喂养不耐受的判断标准及喂养方法的选择,旨在使极低出生体重儿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喂养。
1 VLBW I 胃肠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1.1 胃肠道形态、功能不成熟VLBW I因吸吮、吞咽协调能力差;胃肠收缩幅度、传播速度及下食管括约肌压力低,胃窦和十二指肠动力不成熟,胃排空延迟;小肠的动力随胎龄的增加也有一个发育与成熟的过程。
因此,VLBWI较易出现腹胀、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的体征。
同时,由于VLBW I 胃酸p H 低、蛋白酶活性低、肠黏膜渗透性高、SIgA 水平低和动力障碍,使早产儿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危险性增加。
1.2 窒息缺氧正常肠道功能的实现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肠道神经系统、肠肌等互相配合,窒息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同时肠黏膜较严重的缺血缺氧都会增加VLBW I 不耐受喂养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 的发生。
1.3 其他因素心肺功能疾病,如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动脉导管开放( PDA) 使心肺负荷加重,可引发NEC 等严重并发症。
同样,体温变化、水电解质酸碱失衡、感染等都会影响到VLBW I的喂养。
2 喂养的耐受性若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可考虑喂养不耐受:① 观察胃残留量:用胃管喂养的婴儿每次喂养前先抽取胃中残余奶量,残留量超过上次喂养量的1/3或持续喂养时超过1 h的量。
② 观察腹胀:间断测量腹围的方法,固定测量部位和时间。
腹围增加1.5 cm伴有肠型。
③ 呕吐、腹胀、胃残留量增加,胃残留物被胆汁污染,血便或大便潜血,提示感染或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中国婴幼儿常见消化问题应对与科学喂养指南(2016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儿童卫生合作中心主任戴耀华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宋国维山东省妇幼保健院主任医师何守森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古桂雄目录第一部分:婴幼儿消化系统问题概述一、序言二、报告目的与方法三、常见婴幼儿消化系统问题及其成因第二部分:专家共论婴幼儿科学喂养与常见消化问题应对方法一、专家简介二、戴耀华:婴幼儿便秘与辅食、奶粉的关系三、宋国维:如何预防婴幼儿消化系统问题四、何守森:婴幼儿便秘的原理及防治五、古桂雄:婴幼儿奶粉的营养成分与消化吸收第三部分:婴幼儿消化问题与配方奶粉的关系研究一、母乳喂养可降低消化不耐受的风险二、配方奶粉应符合婴幼儿消化系统生理特点和需求三、保留天然营养小分子,有利于婴幼儿消化系统的改善第一部分:婴幼儿消化系统问题概述一、序言: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消化系统疾病是婴幼儿门诊中最多发的疾病之一。
据统计,有32%的儿科门诊与消化系统疾病相关,其中25%的消化系统疾病咨询与排便有关。
消化系统是人的一个重要系统,承担人的营养消化、转运、吸收的功能。
其中婴幼儿处于迅速生长发育的阶段,新陈代谢非常旺盛,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也比较高。
然而,婴幼儿的消化系统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功能还不成熟,这就形成了营养需求多和营养消化弱的矛盾,势必会出现一些消化问题。
二、报告目的与方法(一)报告目的:本报告以实操案例入手,邀请业界资深的权威专家从最通俗易懂的角度来讲述常见的婴幼儿消化系统的知识、问题以及预防的措施,以期让婴幼儿父母们对此类常见问题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从而了解更加科学的婴幼儿喂养方法。
(二)报告方法:1.专业研究机构、网站官方统计数据2.临床案例及病患咨询3.权威儿科专家的案例解析与观点4.相关背景调查资料三、婴幼儿常见消化系统问题及其危害(一)婴幼儿呕吐婴幼儿常见呕吐有三种类型:1.溢乳。
主要是在吃多的情况下,或吞入了空气,吃完奶从口角流出少量的乳汁,这种情况一般不影响健康;2.普通呕吐。
1162018 年第 5 卷第 20 期2018 Vol.5 No.20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喂养不耐受早产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效果分析李晓雅,杨兰兰,魏丽丽(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新疆 喀什 844000)【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不耐受早产儿的护理质量情况,观察早期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来我院治疗的100例早产儿,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
对于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法,对观察组早产儿进行早期护理干预措施。
结果 两组早产儿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观察组早产儿康复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早产儿,观察组早产儿的胃管留置天数、腹胀消失天数以及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早产儿的日增加体重质量也远远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的早期护理干预有着明显效果,可以减少早产儿并发症,能够有效提高早产儿成 活率。
【关键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护理干预【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8.20.116.02喂养不耐受也被称为喂养困难,出现这种情况的大部分原因都是因为新生儿的胃肠动力发育不足,导致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较差,并且早产儿还有可能患有其他疾病,这就会产生喂养不耐受。
喂养不耐受在早产儿之中十分常见,一般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呕吐、腹胀、胃部残留物过多,这些症状就会导致早产儿无法摄取热量及营养物质,继而会出现体重持续不增长或者是负增长的情况。
喂养不耐受严重影响了早产儿的正常生长,降低了早产儿的存活率,因此我们展开此次研究,提高早产儿的喂养耐受力。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来我院治疗的出现喂养不耐受症状的早产儿10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
其中观察组50例患者中,男23例,女27例,胎龄25~33周,平均30周,出生体重≤1500 g19例,1501~2500 g20例,>2500 g11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9例,女21性,胎龄28~34周,平均31周,出生体重≤1500 g12例,1501~2500 g 23例,>2500 g15例。
护理实论综合干预在早产儿经口喂养困难中的应用效果研究韦艳红苏小云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新生儿科,广西柳州545000【摘要】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在早产儿经口喂养困难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在我科住院的早产儿中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早产儿 作为研究对象,选取80例,按照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字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
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上综合干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干预组肠外营养时间、鼻饲管时间、至完全经口喂养过渡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 和开始经口喂养日龄均显著少于对照组C P<0.05)。
干预组开始经口喂养日龄、体重增长情况和住院时间显著多于对照组C P< 0.05)。
结论:综合干预对于早产儿更早建立经口喂养活动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早产儿;综合干预;经口喂养困难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经口喂养摄取的营养对于早产 儿来说是最佳途径。
早产儿发育不成熟出现吸吮-吞咽-呼吸 不协调,导致了经口喂养不能进行[1]。
本次是研究早产儿从 肠外营养到完全经口喂养的转换过程中综合干预在早产儿 经口喂养中的效果,综合干预包括:摆正喂养姿势、口腔训练、气味训练、品尝和触摸、吸吮训练。
现将本次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在我院住院的80例早 产儿作为研究对象。
1)纳人标准:①胎龄28周〜34周,体重 <2. 5k g;②生命体征平稳,心率为110〜160次/分,S P02为 85%〜100%,呼吸<60次/分,无机械辅助通气;③未有过经 口喂养,完全于鼻饲管鼻饲。
2)排除标准:①患儿带有先天 口腔畸形;②患儿合并有严重并发症如肺发育不良等;③先 天代谢性疾病而无法经口喂养者等;④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 E C)等外科合并症。
3)剔除标准:①研究期间发生严 重并发症无法继续参与研究的;②家属放弃治疗的患儿。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36000早产儿又称未成熟儿,指胎龄 <37 周(259d)的新生儿。
早产儿胃肠功能弱尤其胃肠动力差,易出现喂养不耐受。
为了完善人性化服务理念,使早产儿能够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喂养,促进胃肠功能成熟,减少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最终解决早产儿喂养不耐受问题。
现综述如下。
关键词早产儿喂养护理1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判断标准目前学术界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标准有所差异,若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可考虑喂养不耐受 :(1)呕吐,腹胀(24 h 腹围增加 >1 .5 cm,伴有肠型);(2)胃残余超过上次喂养量的 1/3或 24 h胃残余量超过喂养总量的 1/4 或持续喂养时超过 1h 的量 ;(3)胃残余被胆汁污染 ;(4)大便潜血阳性 ;(5)大便稀薄,还原物质超过 2 %(乳糖吸收不良);(6)呼吸暂停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明显增加;(7)奶量不增或减少,体重不增。
2 影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相关因素2 .1 内部因素(胎龄小、体重轻、胃肠功能不成熟)出生前,胎儿营养素的来源完全依赖母体输送;出生后则必须通过自己的胃肠道摄取食物中营养,但早产儿的胃肠动力与胃肠消化吸收功能的发育成熟程度可能还暂时不能适应这一转变。
妊娠 25 ~ 30周的早产儿肠蠕动的幅度较低,无规则节律 ;妊娠35 周才会形成能推进食物的复合波群,并且这种波群是随胎龄的增加而增加的。
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由于胃肠功能不完善,胃肠功能低下,食道括约肌发育不全,肠蠕动缓慢且容易出现腹胀、胃潴留等胃肠喂养不耐受表现。
资料显示,胎龄 <34 周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几率是 34 .8 %,胎龄>34周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几率是 13 .5 %;而体重≤1 500 g者喂养不耐受几率为 68 .51 %,体重>1 500 g 者喂养不耐受几率为 11 .73 %。
说明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胃肠功能成熟程度愈低,喂养不耐受几率越高。
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综合护理干预效果观察发表时间:2016-09-19T17:14:26.223Z 来源:《名医》(学术版)2016年3期作者:黎凯燕[导读] 对早产低体重儿来说,因为其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吞咽、吸吮动作缺乏协调性。
广西藤县人民医院广西藤县 543300【摘要】目的:观察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综合护理干预效果。
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114例早产低体重儿作为观察目标,按照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7,给予常规护理)和研究组(n=57,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之后的喂养效果和喂养不耐受情况。
结果:两组早产儿达到全肠道营养时间、鼻胃管留置时间以及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进行比较,研究组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情况进行比较,研究组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
结论: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显著,有利于提高早产儿喂养耐受性,促进其胃肠道功能发育,值得临床选择和推广应用。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喂养不耐受;早产低体重儿对早产低体重儿来说,因为其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吞咽、吸吮动作缺乏协调性,再加上未发育完善的胃肠道平滑肌以及胃肠道分泌激素数量不充分,很容易导致其发生喂养不耐受的情况。
而早产儿存活和生长发育的重要影响因素为喂养质量。
因此,做好早产儿的科学合理喂养工作,更好的满足其在营养方面的特殊需要,使其体格和智力都可正常发育已经成为临床新生儿护理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1]。
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114例早产低体重儿作为观察目标,现作如下汇报: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9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114例早产低体重儿作为观察目标,将患有遗传性疾病、先天性消化道畸形以及需要呼吸系统支持治疗的早产儿排除本次研究。
其中男60例,女54例,胎龄29-35周,出生后体重1.3-2.1kg,Apgar评分在8分以上。
李晓南博士谈干预儿童肥胖的方法李晓南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娟秀、娴雅,言谈中时不时地蹦出外语单词,典型的知识女性一个!不曾想,这位看似柔弱的女子却非常能吃苦,特别能战斗,既能"上"得去,又能"下"得来。
所谓"上",就是在国外最先进的实验室里研究最尖端的热点难题;"下"则是深入到条件艰苦农村去普及儿童保健知识。
为找出儿童肥胖相关基因状况,她时常在瑞典UMEA大学的实验室里熬到更深人静;为去徐州的一个乡镇蹲点,没有座位的她曾在火车上站了八个小时;为努力降低农村婴幼儿的死亡率,她曾在苏北贫困县乡走村串户深入调查,指导乡村医生进行预防和干预。
1961年出生的李晓南就这样奋斗在儿童保健领域的两极,为万千儿童的健康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李晓南是专门研究儿童营养的。
在有些人看来,现在谁不知道营养对儿童的重要?又有哪个家庭不重视孩子的营养?别的不说,就是那些五花八门儿童补品的热销就足以说明,对有营养的食品,家长们只恨孩子吃不下去。
李晓南是反对给孩子吃补品的,她提倡科学喂养。
这位南京儿童医院的主任医师发现,很多家长在重视儿童营养出发点的驱动下,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和科学态度,得到的结果却与他们的初衷背道而驰。
对城市孩子来讲,现在一个普遍现象是营养过度,导致"小胖墩"日益增多。
国人的传统观念是"孩子要白白胖胖","胖"成了孩子长得好不好的衡量标准。
如今城市中一个孩子的家庭又十分普遍,给"小皇帝"催胖的问题日益严重。
至2000年,我国城市青少年超重和肥胖合并计算率已高达10.3%,并每年都在以惊人的速度递增。
中国青少年肥胖已进入快速流行期!更为严重的危害是儿童期的肥胖,尤其是青少年肥胖可持续至成人,青春期肥胖的孩子成年后70-80%肥胖。
并且儿童期开始的脂肪堆积亦与年轻的成人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及脂代谢密切相关。
儿保门诊中婴幼儿喂养困难分析摘要:喂养困难在儿保门诊中十分常见,病因较多,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诊断标准及干预方法,针对喂养困难的婴幼儿,通常情况下需要多学科合作诊治。
婴幼儿时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合理喂养与生长发育息息相关,发生喂养困难问题必然会影响婴幼儿的健康生长发育,导致营养性疾病发生。
因此临床应加强对儿保门诊婴幼儿喂养困难问题的关注,全面分析原因,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关键词:儿保门诊;婴幼儿喂养困难;原因;治疗方法喂养困难在<6岁儿童群体的发生率较高,部分可持续至成年,如果未解释处理,极易对婴幼儿体格生长、认知发展造成影响,甚至引发相关心理行为问题[1-2]。
目前儿科、儿童保健等学科对喂养困难等术语并无统一、明确定义。
婴幼儿喂养困难主要表现在进食时间长、挑食严重、进食时捣乱、不具备与年龄相符的进食技能等[3]。
另外,就诊儿童中部分并不具备进食问题,多为家长焦虑过度所致,只有部分婴幼儿存在严重喂养困难问题。
本文对儿保门诊中婴幼儿喂养困难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
1.婴幼儿喂养困难原因及影响因素导致婴幼儿喂养困难的原因非常多,多数情况下,结合是否存在和喂养困难相关联的潜在病症,可将因素划分为器质性因素与非器质性因素。
其中前者具体包括生理解剖结构异常(肠发育不良、食管瘘、唇腭裂等)、食物过敏、呼吸循环疾病、胃食管反流病、先天性遗传代谢病等[4]。
后者主要指婴幼儿自身因素(胎儿期情况、气质类型、精神心理因素、口腔感觉运动功能),另外也包括喂养者的喂养行为不规范等[5]。
同时,形成依恋关系也与婴幼儿喂养困难存在一定的关联。
1.喂养困难的类型婴幼儿喂养困难类型繁多,根据婴幼儿症状表现,可划分为下述几种类型。
2.1食欲较低型主要指对进食没有兴趣。
另外家长报告提到部分食欲较低婴幼儿中,部分并不存在喂养问题,而是家长忧心过重,认为婴幼儿日常饮食不够好。
对食欲较低婴幼儿进行进一步划分,可分为精力旺盛型与淡漠型。
doi:10.3969/j.issn.1000-3606.2021.05.008通信作者:李在玲 电子信箱:topbj 163@喂养不耐受对早产儿近期结局的影响胡晓艳1, 2 常艳美1 李在玲11.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北京 100191);2.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儿科(广东深圳 518036)摘要: 目的 探讨喂养不耐受对早产儿近期结局的影响。
方法 以2017年1月至12月住院且符合研究标准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
根据是否发生喂养不耐受,分为喂养不耐受组和喂养耐受组。
回顾分析早产儿住院及随访至校正月龄 6个月的临床资料。
结果 共纳入612例早产儿,其中喂养不耐受组182例和喂养耐受组430例。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喂养不耐受是早产儿出生1周后贫血(OR =2.13,95%CI :1.29~3.51)、电解质紊乱(OR =1.75,95%CI :1.11~2.77)、胆汁淤积(OR =2.14,95%CI :1.21~3.80)的独立影响因素(P 均<0.05)。
喂养不耐受与早产儿住院时间延长(β=5.88,P <0.001)、达全肠内营养日龄(β=7.67,P <0.001)及经口喂养日龄(β=7.34,P <0.001)延迟以及出院体质量增加(β=100.24,P =0.001)有相关性。
纳入分析的随访病例共126例,其中喂养不耐受组和喂养耐受组各63例。
喂养不耐受组在校正月龄6个月时的身长、体质量、头围及Peabody 运动发育评估结果与喂养耐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喂养不耐受增加早产儿住院期间贫血、电解质紊乱、胆汁淤积的发生率,导致早产儿住院时间延长,达经口喂养日龄及全肠内营养日龄延迟;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需要长到较大体质量才能达出院标准;喂养不耐受对早产儿校正6月龄时的体格生长及运动发育无显著影响。
关键词: 喂养不耐受; 近期结局; 随访; 早产儿Effect of feeding intolerance on the short-term outcome of premature infants HU Xiaoyan 1,2, CHANG Yanmei 1, LI Zailing 1 (1.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Peking University Third Hospital, Beijing 100191, China; 2.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Peking University Shenzhen Hospital, Shenzhen 518036, Guangdong,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feeding intolerance (FI) on the short-term outcome of premature infants. Methods This is a retrospective study involving premature infants who were hospitalized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7. According to the occurrence of FI,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FI group and feeding tolerance group (FT group). The infants were followed up to 6 months of corrected age. Medical records and follow-up data were review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FI on the short-term outcome of premature infants. Results There were 612 eligible subjects with 182 (29.7%) in the FI group and 430 (70.3%) in the FT group. A total of 126 follow-up cases with 63 cases in each group were included for analysis.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FI was an independent influencing factor for anemia (OR =2.131, 95%CI : 1.293-3.514, P =0.003), electrolyte disorder (OR =1.750, 95%CI : 1.105-2.771, P =0.017) and cholestasis (OR =2.143, 95%CI : 1.211-3.795, P =0.009) in premature infants one week after birth.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FI was an independent influencing factor for the prolongation of hospitalization (β=5.884, P <0.001), the delay of reaching total enteral nutrition age (β=7.339, P <0.001), the delay of reaching oral feeding age (β=7.339, P <0.001) and the increase of body weight at discharge (β=100.237, P =0.001).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ength, weight, head circumference and Peabody motor development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6 months of corrected age. Conclusions FI increases the incidence of anemia, electrolyte disorder and cholestasis in premature infants during hospitalization. FI leads to prolonged hospitalization time of premature infants, and it delays the infants to reach the age of total enteral nutrition and the age of oral feeding. Premature infants with FI need to grow to a larger weight to meet the discharge standard. FI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physical growth and motor development of premature infants at 6 months of corrected age.Key words: feeding intolerance; short-term outcome; follow-up; premature·论 著·喂养不耐受是早产儿常见的消化系统症候群,主要表现为喂养后出现胃潴留、呕吐、腹胀等临床表现,导致肠内喂养不能顺利进行。
中西医结合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进展一、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概念胎儿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在妊娠后期已相对完善,但胃肠道动力的发展则相对迟缓,这种消化系统发育的不成熟会导致喂养后奶汁在胃内潴留,出现腹胀、呕吐、纳奶困难。
喂养不耐受在早产儿中的发生率很高,而且胎龄越小、体重越低,发生率越高。
喂养不耐受影响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及生长发育,肠道喂养的进展缓慢通常导致肠外营养的延长,肠内营养的缺乏可削弱胃肠功能和结构的完整性,从而使早产儿易患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胆汁淤积症、血源感染及肝功能障碍。
二、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病机制1. 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是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的根本原因。
早产儿的胃肠道蠕动规律性较足月儿更差;且早产儿胃肠道神经系统未完全发育,导致细菌等发酵性副产物过度增长,对胃肠道的蠕动产生进一步影响。
早产儿胃肠道功能不健全、防御系统不完善等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下,可使微生物及其所产生的有毒物质,穿透黏膜屏障进入宿主,导致炎症反应,最终引起患儿喂养不耐受。
许多胃肠激素也可能与喂养不耐受相关,包括胃动素、胃泌素、胃肠激素- 血清生长激素释放肽、血管活性肠肽等。
新生儿出生时胃动素和胃泌素水平随着胎龄的增加而逐渐升高,足月儿胃动素和胃泌素水平明显高于早产儿。
研究发现:喂养不耐受组早产儿出生后空腹血中胃动素和胃泌素浓度均低于喂养正常组,且胃动素水平越低,其不耐受症状越明显。
表明小于胎龄儿胃肠道分泌细胞的功能受其成熟度影响,胎龄越小发育越不完善,胃动素水平低下、胃肠动力不成熟可能是其发生早期喂养不耐受的重要原因。
2. 其他因素如出生体重及胎龄、多肽、生后48h 内应用枸橼酸咖啡因、生后48h 内应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宫内感染等。
胎龄和出生体重较小的早产儿更易发生喂养不耐受,且体重因素对早产儿喂养的影响可能大于胎龄;多胎是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双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单胎早产儿,原因可能与双胎早产儿出生体重较轻,以及围生期并发症较多有关;生后48h 内应用枸橼酸咖啡因可导致肠系膜上动脉血流明显减少,甚至可以增加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风险,可能会影响早产儿的喂养,增加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生后48h 内应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可能加重早产儿腹胀,影响胃肠功能,导致喂养不耐受的发生;宫内感染发生时,释放各种炎性介质,造成包括肺、皮肤、胃肠道在内的多系统损伤,因此可能导致喂养不耐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