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蛤蚧的养殖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13.02 KB
- 文档页数:2
蛤蚧的炮制方法_蛤蚧养殖方法大全
蛤蚧是一种极具烹饪价值的海鲜,也是许多人喜欢的食物之一、熟练
的炮制蛤蚧可以让您的美食更美味、更具有影响力,以下是制作蛤蚧的方法:
一、准备所需材料
主料:蛤蚧500克、胡椒粉、生姜丝、葱丝、蒜末各适量。
辅料:酒精、白糖、食用油各适量
二、制作步骤
1、蛤蚧洗净,用清水冲洗干净,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大
火烧开;
2、把少许食用油倒入炒锅中,大火烧热,然后放入胡椒粉、生姜丝、葱丝、蒜末翻炒;
3、将烧开的蛤蚧倒入炒锅中,翻炒均匀,再加入酒精、适量的白糖,总炒至蛤蚧变色入味即可。
三、蛤蚧的养殖方法
1、水质的选择:蛤蚧的养殖和其它海产动物一样,从水质的选择上
来说,蛤蚧比较适宜中性或稍碱性的水,PH值在7.5-8.2之间最好;
2、养殖箱的安装:养殖箱主要由内网和外网组成,在设置养殖箱之前,应该注意尽量将箱内水泥收平,以免波浪干扰;
3、增殖期:蛤蚧的增殖期一般从4-6月,在这期间,应该注意向箱
内添加适当营养物质,保持水质的稳定,以便蛤蚧能够健康地繁殖发育;
4、收获期:蛤蚧的收获期一般是8-10月,在收获期内。
饲养蛤蚧的方法有什么饲养蛤蚧的方法有什么蛤蚧是一种珍贵的药用动物,人工养殖前景广阔。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饲养蛤蚧的方法,一起来看看。
饲养蛤蚧的方法一、建场蛤蚧舍宜建造在干爽、通风、阴凉、安静的地方。
面积大小视饲养规模而定,一般长4米、宽2.5米,高2.2米,每间房可养400条蛤蚧。
饲养房顶部要建蛤蚧活动,高1.2米,四周及顶部用铁丝网围好。
饲养房与活动场相通,便于蛤蚧出入。
活动场顶部安装黑光灯20瓦,开灯诱虫,下面装接虫漏斗,昆虫经漏斗落入活动场内供蛤蚧食用。
房内放置清水供蛤蚧饮用。
设小水池供蛤蚧洗澡。
房四壁贴一层草纸,挂若干麻布片,便于蛤蚧产卵及隐伏。
二、投食蛤蚧饲料有诱捕、人工饲料和人工配合饲料这几个来源,平常饲养黄粉虫、蝇蛆和地鳖虫,将这些营养丰富的虫子放在食盘中置于地面供蛤蚧采食。
活食短缺时,应训练蛤蚧吃人工饲料。
将玉米、大米、南瓜、冬瓜等煮熟,做成糊状,放入食盘中。
投饵期间,不喂昆虫,不给饮水,蛤蚧饥饿时便大量采食。
投食时间以傍晚为佳。
三、繁殖蛤蚧种源可到饲养蛤蚧的养殖场购买体重150克左右的蛤蚧种,也可到野外山间捕捉。
蛤蚧一般在4月恢复活动,5月初进行第一次交配产卵。
蛤蚧繁殖时雌雄比5:1混群,任其自由交配。
通过翻肛可以鉴别雌雄,雄蛤蚧泄殖腔有三角形突起。
一次产卵两个,年产卵3~4次。
蛤蚧的卵产出时是软壳,在空气中暴露半小时才会变硬。
蛤蚧的卵是依靠在30℃以上自然气温孵化的,孵化期50~60天。
小蛤蚧孵出来时体长7~8毫米,3~5天后,可自行寻找食物。
一周内喂些米汤、白糖水和脱脂奶粉等,一周后可喂些煮熟的碎鸡蛋黄、小虫等,并适时转移到小蛤蚧舍饲养,防止受到雄蛤蚧伤害。
一个月后可合群饲养。
蛤蚧生长一年体重达150~200克。
四、管理除了及时投食,供水外,还要注意防病,防暑、抗寒。
消毒药须用温和气味的高效药,如百毒杀等。
饲养密度以每平方米40~50条为宜,操作时要轻巧,以防惊扰蛤蚧,使它尽量减少应激。
蛤蚧的饲养管理一、饲养场池的建造及设施蛤蚧场舍一般选择在通风良好、冬暖夏凉、便于引诱昆虫的地方。
以饲养300条蛤蚧为例:1、蛤蚧舍的建造:用砖砌厚为25厘米的围墙,舍的大小为长3 米、宽2.5米、高3米。
在西面留一个高为1.5米、宽为0.6米的门(如建在院子的西面可在东面留门)。
门上部可钉5×5毫米的铁丝网,下部钉木板,墙壁南、北两边距地面1米处各开4个高、宽各0.3米的方形窗,窗门用5×5毫米的铁丝网封住,防止蛤蚧逃跑。
2、围墙内的设施:围墙内有假山和水池。
假山的大小为长1.7米、宽1.3米、高2.9米,假山上有很多岩隙,并有很多长、宽各约为20厘米的方形凹陷,可供蛤蚧栖息产卵。
在假山的西面靠山砌一长1.3米、宽0.7米的水池,长边和假山靠近,这样在围墙内中间有水地和假山,北、西、南面靠墙各有60 厘米宽的便于观察蛤蚧的走道。
假山顶部做一平面,宽为假山长的一半,长度南顶南墙、北顶北墙。
可供蛤蚧捕食昆虫,同时也为以后捕捉蛤蚧提供方便。
围墙顶部全部用5×5毫米的铁丝网封住。
东西墙顶安装一盏20瓦的灯,用来诱虫。
二、饲养1、动物性饲料:蛤蚧以活昆虫为主要饲料,如蝼蛄、大小蚂蚱、金龟子、牛角虫、地蚕、蜘蛛、蟑螂、蚊虫及一切无特殊臭辣味的新鲜虫。
长着锐利后脚的大个虫如金龟子,大蚱蜢等应把大脚折断后饲喂。
禁止饲喂死亡、腐败变质的虫体。
一盏20瓦的灯一夜诱捕的昆虫,基本上能供400条大蛤蚧吃食,食饱1次可3~5 天不再寻食。
诱捕的昆虫不足时,可人工饲养地鳖虫、蟋蟀,培育肉蛆饲喂蛤蚧,还可人工捕捉蟑螂,蚕蛾等喂蛤蚧。
2、植物性饲料:正常情况下,除给蛤蚧吃些动物性饲料外,还可以喂给一些植物性饲料,如玉米面、米糖、大米、小米、南瓜、冬瓜、甘薯等。
将这些饲料混合煮熟,加少许食盐,使之成粥状,再加适量鱼虾粉、蛋粉配制而成,每天傍晚将这种人造饲料涂抹在内壁上供蛤蚧采食。
三、管理1、预防天敌猫、黄蚂蚁。
蛤蚧学名大壁虎,别称仙蟾、多格、哈蟹等,为壁虎科壁虎属爬行动物,台湾称为大守宫,体长可达30厘米以上,头长大于尾长,我国分布于云南、广东、广西等地,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药用价值非常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蛤蚧的养殖技术吧!蛤蚧的生活习性蛤蚧生活于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有草木生长的石灰石地带,常数条集居或独居在石山的悬崖洞穴、缝隙内或树洞中,有时也在人们住宅的屋檐、墙壁附近活动。
听力较强,但白天视力较差,怕强光刺激,瞳孔经常闭合成一条垂直的狭缝。
夜间出来活动和觅食,食物以各种活动的昆虫为主,包括蝼蛄、蚱蜢、飞蛾、蝉螂、黄粉虫和蚕蛾等,不食死的昆虫和食物,但经过人工驯养,也可放养。
人工养殖大壁虎的过程中应以动物性昆虫为主、植物性昆虫为辅的原则,否则易导致大壁虎的营养不良,发生疾病。
蛤蚧的场地建设1、饲养箱:在虫源丰富的地方,选择通风、阴凉干净的平房或楼房作饲养室,室内设置饲养箱若干个。
饲养箱一般用旧的包装小木箱改制而成,尺寸为50×40×30厘米,箱面的一半用塑料纱窗或铁窗纱密封,另一半用木板装成活动箱盖,盖上开一个小孔供投放饲料用。
饲养箱务求密实无缝隙,以免投入的昆虫逃跑。
也可以用柜式饲养箱,尺寸50×30×25厘米,其上面都是用木板,前壁上半部用铁纱窗密封,下半部是活动木板门。
为了适应蛤蚧生活习性,前面可用绿色布遮蔽,秋末用厚纸皮封闭,防御寒风侵袭。
2、饲养房:选择虫源丰富的林旁、山边、田峒建造。
面积大小视饲养的规模而定,一般长4米、宽和高各3米。
饲养房顶部或后面建有蛤蚧活动场,房顶高1.2~1.5米,四周用铁丝网围好,饲养房和活动场相通,便于蛤蚧出入。
饲养房开有工作门,供饲养人员出入。
饲养房后面建的活动场,可与饲养房成套间形成。
活动场顶部用铁丝网围好,使蛤蚧可见到露水又不能逃跑。
为了防止蛤蚧相互残食,大小蛤蚧要分房饲养,小蛤蚧要加建饲养房。
3、假山饲养:这种饲养方式是用人工模拟石山的自然条件,建造用铁丝网围成的饲养房。
蛤蚧人工养殖技术作者:张泽华马俊李进庭张月云来源:《科学种养》2017年第02期蛤蚧,学名大壁虎,是我国名贵的动物药材,主要分布于广西、云南地区,贵州、福建及江西局部地区也有少量分布。
在过去,蛤蚧药材多来源于野生蛤蚧,由于人为大量捕捉和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致使蛤蚧野生资源大幅度减少。
1989年,蛤蚧被列为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目前蛤蚧药材供应仍极度匮乏,想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大力发展蛤蚧人工养殖,通过建立辐射式蛤蚧养殖示范基地,加快规模化养殖进度。
一、养殖场建设1. 场地选择蛤蚧养殖场最好建在地势高旷、四周开阔、光照充足、通风干燥、虫源丰富的地带。
这些地方冬暖夏凉,利于防寒保暖。
也可以将旧房屋进行改造,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减少基础建设的成本。
2. 养殖设施为了便于管理,蛤蚧养殖示范基地可按单元设计,即每个单元包括种蛤蚧养殖室(含假山,也可作产卵、孵化室)、小蛤蚧养护室、商品蛤蚧养殖室(以假山为主)、蛤蚧引进观察室、患病蛤蚧隔离室、养虫室、消毒池等。
①养殖室。
主要包括种蛤蚧养殖室、小蛤蚧养护室和商品蛤蚧养殖室。
可用石灰石或干燥性较好的水泥砖砌成10~12米2的房屋,要求墙面粗糙,便于蛤蚧爬行;门对面墙高2/3处开通风透气窗,与养殖室的门口形成对流;在墙面的1/2~2/3处悬挂麻袋遮光,供蛤蚧避光躲藏;在养殖室顶部中心位置,开一个1米×1米的天窗,天窗上设一个顶盖,雨季及时盖上,避免雨水往里灌,保持室内干燥;在门口设一缓冲门(即养殖室门向内延伸的第二道门),缓冲门既可防止蛤蚧外逃,又可避免工作人员开关养殖室门时夹压蛤蚧。
在养殖室的一侧设足够大的运动场,以一门相隔,能使蛤蚧更好地享受阳光(避免直射),运动场内砌一个假山,根据场地条件在周围用铁网围好,避免蛤蚧外逃。
②观察室和隔离室。
蛤蚧观察室和病蛤蚧隔离室的结构跟其他养殖室一样,但蛤蚧观察室最好设在养殖场一侧,病蛤蚧隔离室应与健康蛤蚧群隔离开来,也可将隔离室建在健康蛤蚧养殖区的下方。
蛤蚧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摘要】:蛤蚧是一种常见的昆虫,也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和养殖潜力的生物。
本文从蛤蚧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在养殖方法方面,主要包括养殖环境、饲养管理、繁殖技术等内容,帮助养殖者了解如何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以及合理进行饲养管理。
在养殖注意事项方面,主要涉及蛤蚧的营养需求、病虫害防治等内容,提供了养殖者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以确保养殖过程的稳定和高效。
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蛤蚧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从而在实际操作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正文】:一、蛤蚧的养殖方法蛤蚧的养殖方法需要从合适的养殖环境、饲养管理以及繁殖技术等方面进行考虑。
1. 养殖环境蛤蚧适应性强,可以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长繁殖。
首先,要选择适宜的养殖场地,远离污染源和农药使用地,保证蛤蚧生长的环境安全。
其次,根据蛤蚧的生长需求,精心布置养殖环境。
蛤蚧喜欢在半阴湿的地方生长,可以使用花盆、有机质土壤、湿木板等来营造合适的生长环境。
2. 饲养管理蛤蚧需要提供适宜的食物来维持其生命活动,同时也需要一定的饲养管理。
蛤蚧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需要定期检查饲养环境的温湿度,生长周期等,并做好记录。
针对蛤蚧的饮食习惯,提供适宜的食物。
蛤蚧以腐熟的有机物、植物碎屑和水分为食,饲养者应该根据需要提供一定量的水分和适量的食物,确保食物的新鲜和合理供给。
3. 繁殖技术蛤蚧的繁殖技术是养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蛤蚧一般通过交尾繁殖的方式进行繁殖,通过交尾可以提高繁殖效率。
养殖者需要观察蛤蚧的繁殖行为,选择合适的交尾配对,提高繁殖成功率。
同时,为了保护新生蛤蚧的安全,养殖者需要提供合适的孵化场所和条件,促进幼虫出生和生长。
二、蛤蚧的养殖注意事项在成功实施蛤蚧养殖的同时,还需要关注一些注意事项,有助于提高养殖效果和降低风险。
1. 营养需求蛤蚧对于营养元素的需求比较大,特别是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饲养者需要根据蛤蚧生长发育的阶段和需求,提供合适的饲料,并均衡搭配不同的营养成分,以确保蛤蚧的健康生长。
人工养殖蛤蚧的饲养管理过程
饲养蛤蚧能否成功,关键在于饲料是否充足。
其解决办法为利用自然界的昆虫和人工培育饵料,两种方法可以互相补充。
自然界昆虫有季节性,人工饲料不受季节影响,所以解决人工饲料是个关键问题。
解决饲料的方法,灯诱捕捉,这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有虫期和蛤蚧的主要活动取食期基本相一致,又与需要食物量最大的繁殖期相一致。
除了饲养房挂灯诱虫之外,也可用干电池作为电源的黑光灯和普通油灯来收集昆虫。
蛤蚧能吃桑蚕和木薯蚕的幼虫、蛹和成虫。
蚕子1-2cm长时适合喂养小蛤蚧,蚕一面长大一面用来喂蛤蚧,用不完的可让其做茧,然后剪取蛹,蛹可喂大蛤蚧。
木薯蚕可全年饲养,蚕蛹和蚕蛾还可低温保存,保存期长达1-2个月,需要时,可让其变蛾,蛾放在7-8℃的低温下,可保持一个月不死,随取随喂,相当方便。
此外,蟑螂是蛤蚧最喜食的食物之一,蟑螂生活力强,容易饲养,但繁殖周期长,且产卵量相对较少。
饲养可采用木箱,内钉些木板格,放些朽木,箱盖用窗纱,每隔数天投喂一次剩饭、菜、果皮、米糠、杂粉等,此外再给些饮水。
大小蛤蚧要分开饲养,一般体长在90mm左右即可放入大蛤蚧房内饲养,太小的蛤蚧如果与大蛤蚧混合饲养易被吞食。
蛤蚧在夜间出来活动和摄食,在天黑以后,蛤蚧沿房顶缝隙进入活动场,此时将黑光灯开启,有趋光性的昆虫即迎光扑来,落入活动场内,蛤蚧即可捕食。
一盏20W的黑光灯,诱捕昆虫的范围为200多米,
1。
饲养管理蛤蚧的经验大小蛤蚧分开饲养,一般体长在90毫米左右时目口可放人大蛤蚧房内饲养,太小的蛤蚧如果与大蛤蚧同房饲养易被吞食。
在气温18—20℃时,蛤蚧开始活动和摄食。
,蛤蚧于夜间出来活动和捕食幼虫。
在晚间天黑以后,蛤蚧沿房顶缝隙进入活动场。
此时将黑光诱虫灯开启,有趋光性的昆虫即迎光扑来,落入活动场内,蛤蚧即可捕食。
一盏20瓦的黑光诱虫灯,诱捕昆虫的范围为200多米,一夜可诱捕上万只昆虫,计重500克以上,这些昆虫足够供400多条蛤蚧食用。
如遇饲料不足时,可补充家蚕、蓖麻蚕、蟑螂和上鳖虫等。
蛤蚧的耐寒性较差,也不抗热,一般存活的温度需在8℃以上,15℃以上才能活动,17—18℃以上才能摄食,22—32℃左右才最活跃。
由于个体之间有体质强弱之差,因此耐寒性也各不相同。
健壮的个体即便在室温5℃时也不致死亡,而瘦弱的个体在10一13℃却能被冻死,幼小的蛤蚧耐寒力则更差,一般不能忍受低于13℃的气温。
因此在冬季和早春气温变.化较剧时,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此时将门窗关严,使寒风不能侵入:蛤蚧栖息的地方可挂麻袋片,必要时可烧木炭火盆增温,以保持室温不低于13℃。
这样的温度,蛤蚧不致冻死。
一直到惊蛰或春分,蛤蚧才再度开始活动。
如果冬季室温提高到20℃以上时,可喂蚕虫、蟑螂和土鳖虫等,如果不给饲料,蛤蚧消耗体内营养,将会很快消瘦,抗寒能力也会随之降低,且易死亡。
小蛤蚧抗寒能力弱,;管理中更应特别注意。
夏季,当室温上升到32℃以—,:时,除应泼水降温,增加遮阴设备外,还应在饲养房内增设饮水用具,供给饮水,或结合降温,在蛤蚧身上洒水。
热天,蛤蚧喜欢湿润的环境,这时室内相对湿度最好保持在70—90%之间,如果相对湿度降到50%以下,应在室内洒水以增加湿度。
除上述工作外,还应经常打扫室内卫生,清洗饮水用具,换饮用水,检查房内有无洞隙:检查蛤蚧是否健康。
发现有病的应及时隔离。
一般有病的蛤蚧主要表现在脚的吸附力差,喜欢单独在有光处或低处停留。
养殖蛤蚧卵的孵化技术目前有自然孵化和人工孵化两种方法。
小型饲养户一般采用自然孵化的方法,大型饲养场一般采用人工孵化的方法。
1.自然孵化将收集的蛤蚧卵经过选择,剔除受损的、畸形的、无精的卵,放在用细纱网制成的网箱内,室内温度控制在30~33℃,相对湿度控制在70%~80%,经90天左右可孵化出幼蛤蚧。
当年7月15日以前产的卵,每收集一批及时孵化,让其尽快孵出,赶到温度适宜时还能生长一段时间;下半年产的卵,收集下来保存在12~13℃的温度下,到第二年自然温度达到30℃时进行孵化。
2.人工加温孵化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把放受精卵的网箱放入小室内,对小室加温供暖,室内温度保持在30~33℃、相对湿度控制在70%~80%。
如果用火炉加电炉供温的话,还可以把孵化温度控制在33~35℃。
其方法是用火炉供给孵化室基础温度,用电炉补给火炉达不到的温度,电炉要连恒温控制器,控制室内温度恒定。
另一种人工孵化方法是用孵化器孵化,孵化器是用木料或金属材料做成一个大箱,内装能控制温度和湿度的装置,可以把孵化温度控制在36℃,相对湿度控制在75%。
注意保持孵化器内空气新鲜。
采取人工孵化时,秋季卵也可孵化,孵出的幼蛤蚧在室内加温饲养,待到室外温度达到25℃以上时,再移出温室饲养,对其生长更有利。
幼体的养育刚孵出的幼蛤蚧体长0畅5~0畅6厘米,体重3.5~5.3克,不能散放、不能让其随意跑,否则会因其体弱捕不到饲料虫,长期饥饿、抵抗力下降而死亡。
所以,刚孵出的幼蛤蚧应放在网箱中集中饲养一段时间,待其长到有一定捕食能力时,把它们放出去自由活动。
放在网箱中的幼蛤蚧,要投给足够的幼小活饲料虫,如黄粉虫、家蚕、蝇子等,使其容易捕获。
春季入孵的卵在8月孵出幼体,气温正是适宜生长发育的时期,可以不考虑加温,只注意投给足够的饲料虫,充足的清洁饮水就可以了。
但秋季入孵的卵,孵出幼体已到10月下旬,气温已低,不适宜生长,为保证幼体成活率,室内应加温,使饲养室温度保持在26~30℃,湿度保持70%~80%,使其在这样的环境中安全越冬。
人工养殖蛤蚧的饲养管理过程1.水质管理水质是蛤蚧养殖的关键因素之一,良好的水质能够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排除废物和有害物质。
首先,要确保饲养场所的水源干净,不受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染。
其次,需要进行定期的水质监测,如测量水温、溶解氧含量、PH值等指标,保持水质的稳定和适宜。
2.田间管理蛤蚧养殖一般采用水田,因此田间管理尤为重要。
在选地时应尽量选择基础设施完善、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地区。
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保持田间水体的稳定,避免淤积和泥沙的堆积。
此外,要进行定期的田间巡视,清除杂物、水草和有害生物,并修剪和整理养殖田的边界。
3.饲料管理蛤蚧的饲料主要包括悬浮生物和底栖生物两种。
悬浮生物可以通过投放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来满足需求,底栖生物主要来自于养殖池底的有机物分解。
为了提高饲料资源的利用率,可以适当添加一定的饲料,如蛤蚧饵料和土壤有机质。
4.疫病防治疾病是蛤蚧养殖的一大难题,因此疫病的预防和控制至关重要。
首先,要加强场地的卫生管理,保持干净和通风。
其次,要加强蛤蚧的检疫工作,在引进新种蛤蚧前进行隔离并检测疫情。
同时,定期对蛤蚧进行健康检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和隔离。
5.繁殖管理蛤蚧的繁殖一般可分为自然繁育和人工繁育两种。
自然繁育主要依靠蛤蚧的天然繁殖能力,而人工繁育则通过控制环境条件、人工收集和培育仔蛤等手段进行。
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需要保持养殖环境的稳定,提供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以促进蛤蚧的繁殖发育。
6.收获与加工蛤蚧的生长周期一般在半年左右,达到可收获的时候,可以进行收获和加工。
在收获过程中,要注意不损坏蛤蚧的外壳和内脏,以免影响质量。
收获后,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加工和包装,如清洗、烹饪和真空包装等。
总之,人工养殖蛤蚧的饲养管理过程涉及到水质管理、田间管理、饲料管理、疫病防治、繁殖管理以及收获与加工等方面。
通过科学管理和精细化操作,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养殖效益,实现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蛤蚧养殖技术一、蛤蚧的生态特性1.生活环境:蛤蚧是一种淡水软体动物,主要生活在河流、湖泊、池塘等淡水环境中。
2.生长习性:蛤蚧是一种肉食性动物,以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有机碎屑为食。
在适宜的温度和水质条件下,其生长速度较快,成熟期为6-8个月左右。
二、蛤蚧养殖前期准备1.选址:选择水质清洁、水源稳定并且易于管理的区域。
2.设备准备:鱼缸或塑料桶作为养殖容器;过滤器和氧气泵用于保持水质;温度计和PH测试仪用于监测水质状况。
3.种苗选购:从正规的养殖场或市场购买健康的种苗,注意检查是否有病虫害。
三、蛤蚧养殖技术1.养殖容器准备:将鱼缸或塑料桶清洗干净,并进行消毒处理。
放置过滤器和氧气泵,并调节好水温和PH值。
2.种苗投放:将种苗放入养殖容器中,注意不要过度密集,每平方米放置100-200只左右的数量即可。
3.饲料投喂:蛤蚧是肉食性动物,可以喂食小型甲壳类动物、水蚤、水蜈蚣等。
每天可喂食2-3次,每次喂食量约为蛤蚧总重量的1%-2%。
4.水质管理:定期检测水质状况,保持适宜的温度和PH值。
如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理,如更换部分或全部的水源、增加氧气泵等。
5.疾病防治:定期检查并清理养殖容器内部,避免积累废弃物和有毒物质。
如发现病虫害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四、收获与销售1.收获时间:一般在夏季或秋季进行收获。
当蛤蚧体型较大且呈现出明显的壳色时即可进行收获。
2.收获方法:将养殖容器内的水全部倒出,并用筛网或手工进行捞取。
3.销售渠道:可选择当地的水产市场或者通过网络销售等方式进行销售。
在销售过程中,注意保持产品的新鲜度和卫生状况。
五、养殖注意事项1.避免过度投喂:过度投喂容易导致水质恶化和蛤蚧死亡。
2.定期清理养殖容器:避免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积累,影响水质。
3.注意水温和PH值:保持适宜的水温和PH值有利于蛤蚧的生长发育。
4.防止病虫害:定期检查并清理养殖容器内部,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病虫害发生。
5.收获时间选择:选择合适的收获时间可以保证产品的品质和数量。
蛤蚧的养殖与管理蛤蚧的养殖与管理蛤蚧属于壁虎科动物,又名仙蟾、Array大壁虎,日伏夜出,冬季休眠夏季活跃,是一种珍贵的野生动物。
蛤蚧的干制品是驰名中外的珍贵药材,又是配制“蛤蚧酒”、“蛤蚧大补丸”等中成药的主要原料。
可治疗神经衰弱、肺结核、老人虚弱性喘咳、心脏性喘咳、浮病,蛤蚧的养殖技术比较简单,投资少,效益高,是脱贫致富的一个好途径。
一、分布区域蛤蚧见于广西柳州市、桂林市、梧州市、南宁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勐腊;多产于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江西、贵州、台湾等省也有分布。
就目前所知情形来看,蛤蚧分布在北纬250线以南地区。
国外见于印度、中印半岛、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
二、形态特征蛤蚧体呈长圆形、背腹略扁。
皮肤粗糙、被粒状细鳞,粒鳞间有颗粒状疣粒,体重60~80g或100g以上、体长(从吻至泄殖腔孔)120~160mm,尾长100~145mm。
雄性尾基两侧各有一个明显鳞突,雌性鳞突细小,为外形鉴别雌雄的重要特征;雌性缺股孔或不明显,又是鉴别雌雄的另一重要特征。
体色与所栖息环境有关,随环境、时间条件而异,为一种保护适应本能,没有体色完全相同的个体,基色有黑、黑褐、黑灰、褐、灰褐、深灰、灰蓝、锈灰、青黑、青蓝等。
三、生态习性蛤蚧栖息在悬崖石壁洞缝、树洞、房舍墙壁顶部,喜温暖,冬季在向阳避风的洞中,夏季在背阳阴凉处;能游水。
几条或单独于一处,并非成对栖息,平时均居高而栖,喜暗怕光,躲在窄缝中,遇险自切其尾、弃尾而逃。
视力不佳、畏光;但听觉较强。
每年蜕皮1~2次,人工饲养10年左右的蛤蚧,仍有蜕皮现象;蜕皮不是以整体蜕出,而以大块或小块脱落,所蜕的皮自食之。
蛤蚧一般多在5-9月份捕捉,晚间待蛤蚧出来觅食时,用强光照住即不动时,便可捕捉。
8℃以下出现冬眠,18℃左右时,冬眠苏醒。
主食昆虫,耐饥性强。
3~4龄性成熟。
蛤蚧的繁殖季节在3-8月份。
蛤蚧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蛤蚧日伏夜出,冬季休眠夏季活跃;栖息环境要求比较湿润,相对湿度应保持在60%-80%。
如何养殖蛤蚧的技术人工饲养蛤蚧管理好坏直接影响生产效果。
管理得好,生长发育就好,繁殖力就高;反之,生长发育缓慢,繁殖力下降,经济效益就差。
所以,在管理上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搞好蛤蚧饲养场的清洁卫生工作饲养场进出口处要设消毒池,池内放入生石灰或铺麻袋、草帘子,在麻袋、草帘上泼洒3%氢氧化钠水或3%克辽林水溶液,进出场的人员都要走在其上,对鞋底消毒,以免把外界的病原体带入场内。
饲养场内的清洁卫生要经常打扫,保持活动场地和洞穴周围清洁卫生。
夏季每周要清扫2~3次,死虫、剩余的人工饲料要及时清出,以免在场内腐烂变质,污染环境。
饲养场外周也要经常打扫,保持清洁,防止病原微生物被风吹入场内。
定期消毒,对饲养场内、外地面,墙壁,在春、夏、秋气温较高时每周消毒1次。
消毒用药为1%~4%氢氧化钠,用以环境地面消毒;漂白粉,用以垃圾及其他堆积物消毒,1立方米用10%漂白粉溶液10升。
保持饮水和游泳水清洁卫生,饮水和游泳水要经常更换,始终保持新鲜。
2.保持饲养场安静饲养场内尽量避免外来人员参观,管理人员进入场内工作时,动作要轻,不要造成大的响动,尽量保持场内安静。
饲养场周围避免放鞭炮或有其他大的响动或震动,尽量不给蛤蚧群造成惊动。
这样不会造成应激现象发生,有利于蛤蚧生长发育和繁殖。
3.防止敌害进入饲养场饲养蛤蚧要防止鼠、蛇、蚂蚁等敌害进入饲养场内。
鼠、蛇进入场内会吃掉蛤蚧,蚂蚁进入饲养场,可扰乱蛤蚧的生活,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1)防鼠、防蛇老鼠不仅吃蛤蚧,还会把蛤蚧咬死、在蛤蚧活动场里打洞,造成场内外相通使蛤蚧跑掉。
对鼠、蛇的危害主要靠防范,防范的办法是,饲养场的墙基处理要严,地基要扎得深一些,墙基部要用水泥砂浆抹严,防止老鼠打洞进入。
网室的铁丝网接触处处理要严密,不留缝隙,并经常检查,一旦发现有缝时要及时处理好。
蛤蚧饲养室外要经常用灭鼠器、电子驱鼠器防范。
饲养场、饲养室周围没有鼠洞,网室封闭又严密,纱门、纱窗严密,蛇就不能进入。
人工如何饲养蛤蚧蛤蚧适宜生长发育、繁殖的环境温度为28~32℃,空气相对湿度65%~75%,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蛤蚧食欲旺盛、食量大、消化能力强、新陈代谢率高,所以生长发育也快。
在这一环境条件下要投给充足的饲料虫,保证其营养需要。
因此,在温、湿度适宜的生长发育期,在蛤蚧饲养场内每天傍晚都要用黑光灯诱捕昆虫。
趋光性的昆虫即迎光扑来,落入蛤蚧活动场内,供其捕食。
生产实践证明,一盏20瓦的黑光灯可诱捕半径200米范围内的昆虫,若此地昆虫源丰富,一晚上能捕上万只昆虫,重可达500克以上,能满足400条蛤蚧食用。
若虫源不足或饲养量大时,可增加黑光灯的数量,或是人工饲养饲料虫。
在7~9月蛤蚧取食旺期,活虫饲料不足时,还可以喂给人工配合饲料,其配制比例为:鱼粉30%、熟鸡蛋10%、玉米面10%、花生仁饼粉20%、甘薯或南瓜30%。
先将甘薯或南瓜煮熟捣成糊状,将上述人工配制、调和的饲料涂在蛤蚧活动范围内的墙壁上,每隔2~3天涂抹一次,这一阶段只涂人工配制饲料,不投昆虫,也不给饮水,待蛤蚧饥饿时,则开始少量取食人工饲料,以后便逐渐适应人工饲料。
投饲时间以傍晚为宜,如果活昆虫量不能满足蛤蚧的需要,可投一些人工配制饲料,投喂方法是先投人工配制饲料,待其将配制饲料吃完时,再投昆虫。
蛤蚧在冬季气温低于12℃时,停止活动,进入冬眠状态。
冬眠时不吃、不饮、不动,但其体内仍进行微弱的新陈代谢,过一个冬季仍然要消耗大量营养物质。
越冬消耗的营养物质是在冬眠前体内贮存的。
在越冬前,特别是气温适宜的旺食期,必须投喂充足的饲料,让蛤蚧体内贮存大量营养物质,体质健壮,经过越冬消耗,体质仍然很好,死亡率就会很低;如果越冬前盛食期投饲不足,蛤蚧越冬前体内营养物质贮存少,越冬时贮备的营养物质被消耗,越冬后体质弱,抵抗力很差,患病死亡率就会高。
所以,在秋天气温适宜时,要投给蛤蚧充足的饲料虫,让其长期吃饱、饮足,体内贮备大量营养物质,体质健康地越冬,越冬后继续投给充足、优质饲料,使它们体内营养物质马上得到恢复。
养殖蛤蚧的良种选育方法有了种源要逐渐建立优良繁殖种群,所以要进一步对成年蛤蚧和卵进行选择,以优良个体组成种群,不断提高种蛤蚧的体重和产卵量,从而提高饲养蛤蚧的经济效益。
1.选种标准一般成年体蛤蚧体长由吻部至泄殖腔孔12~16厘米,尾长10~14.5厘米,体重60~80克,最重的可达100克以上。
选留种蛤蚧体长应在15厘米以上,体重应在70克以上,达不到这一指标的应另群饲养,做商品处理。
在繁殖方面,一般1只雌成体蛤蚧一年产2枚卵,但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由于饲料充足、营养丰富,有的个体一年可产2次卵,每次产卵2~4枚。
根据这一情况,在达到体重、体长标准的个体中,选择每年产卵2次的或1次产卵2枚以上的。
经过一代代选种选育,经5~8年就可以培育出一个体型大、繁殖强的优良种群。
2.选种方法1)成体选择2)对卵的选择一般个体大的雌蛤蚧产的卵大,体质好的雌蛤蚧产的卵亦大,所以种用卵应选择6.5克以上的卵单独孵化。
大卵孵出的幼蛤蚧亦大,可以做种蛤蚧培育。
6.4克以下卵孵化出的幼蛤蚧可以作商品蛤蚧培育。
3)对幼体的选择蛤蚧当年卵自然孵化期平均105天,人工孵化条件下,孵化期70天左右,选择6.5克以上的卵,在人工孵化条件下,孵化期70天以内出壳的幼体,出壳重在4.5克以上的可以作种蛤蚧培育,孵化期超70天或出壳时体重达不到4.5克,应归商品群饲养。
因为出壳早的个体健壮、出壳重的生长快、个体大。
经以上三种方法选择,一般经三代,蛤蚧种源品质能大大提高。
3.雌、雄配比及种卵选择成体雌、雄配比要适当,这样卵的受精率就高。
实验表明,雌、雄配比在(3~5)∶1的情况下,自由交配,卵的受精率较高,所以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种蛤蚧雌、雄配比以5∶1为好。
孵化以前要对蛤蚧卵进行选择,发育正常的卵刚产出为白色,经过20天左右变为浅肉色或肉色,此时若打开卵,可见卵黄上有大量的白丝呈网状分布,约1个月变为铅灰色,约2个月后卵变为浅灰黑色,直到3个月后幼体破壳而出,此时的卵壳呈血红色。
蛤蚧的养殖技术
中国养殖网2006-4-20 13:59:11 致富信息在线
蛤蚧是一种珍贵的药用动物,人工养殖前景广阔。
一、建场
蛤蚧舍宜建造在干爽、通风、阴凉、安静的地方。
面积大小视饲养规模而定,一般长4米、宽2.5米,高2.2米,每间房可养400条蛤蚧。
饲养房顶部要建蛤蚧活动,高1.2米,四周及顶部用铁丝网围好。
饲养房与活动场相通,便于蛤蚧出入。
活动场顶部安装黑光灯20瓦,开灯诱虫,下面装接虫漏斗,昆虫经漏斗落入活动场内供蛤蚧食用。
房内放置清水供蛤蚧饮用。
设小水池供蛤蚧洗澡。
房四壁贴一层草纸,挂若干麻布片,便于蛤蚧产卵及隐伏。
二、投食
蛤蚧饲料有诱捕、人工饲料和人工配合饲料这几个来源,平常饲养黄粉虫、蝇蛆和地鳖虫,将这些营养丰富的虫子放在食盘中置于地面供蛤蚧采食。
活食短缺时,应训练蛤蚧吃人工饲料。
将玉米、大米、南瓜、冬瓜等煮熟,做成糊状,放入食盘中。
投饵期间,不喂昆虫,不给饮水,蛤蚧饥饿时便大量采食。
投食时间以傍晚为佳。
三、繁殖
蛤蚧种源可到饲养蛤蚧的养殖场购买体重150克左右的蛤蚧种,也可到野外山间捕捉。
蛤蚧一般在4月恢复活动,5月初进行第一次交配产卵。
蛤蚧繁殖时雌雄比5:1混群,任其自由交配。
通过翻肛可以鉴别雌雄,雄蛤蚧泄殖腔有三角形突起。
一次产卵两个,年产卵3~4次。
蛤蚧的卵产出时是软壳,在空气中暴露半小时才会变硬。
蛤蚧的卵是依靠在30℃以上自然气温孵化的,孵化期50~60天。
小蛤蚧孵出来时体长7~8毫米,3~5天后,可自行寻找食物。
一周内喂些米汤、白糖水和脱脂奶粉等,一周后可喂些煮熟的碎鸡蛋黄、小虫等,并适时转移到小蛤蚧舍饲养,防止受到雄蛤蚧伤害。
一个月后可合群饲养。
蛤蚧生长一年体重达150~200克。
四、管理
除了及时投食,供水外,还要注意防病,防暑、抗寒。
消毒药须用温和气味的高效药,如百毒杀等。
饲养密度以每平方米40~50条为宜,操作时要轻巧,以防惊扰蛤蚧,使它尽量减少应激。
夏天可在舍内外喷淋水,在进风口挂湿纱布以散热,加大通风、舍顶加盖厚草遮阳并淋湿。
冬天蛤蚧进入冬眠状态,注意抗寒保暖,如紧闭门窗、加厚墙上的布片、减少水盘等。
五、加工
4~8月可捕捉成年蛤蚧加工,用重物击头致昏死,用利刃挖掉眼睛,从腹部至胸部剖开,掏出内脏,用布擦干血渍,随即用经开水煮沸消毒的竹片将蛤蚧撑开,再用竹片将四肢、头部、尾部绷直固定,用文火烘干即为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