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后路椎管减压髓核摘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 格式:docx
- 大小:12.51 KB
- 文档页数:2
腰椎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手术记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腰椎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是针对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神经根压迫症状而进行的微创手术治疗方法。
本手术记录将详细介绍该手术的步骤和过程,以及术后的护理和注意事项。
手术日期:XXXX年XX月XX日手术医生:XXX医生手术步骤:1. 患者定位:患者采取俯卧位,并根据术前CT/MRI影像确定手术部位。
2. 局部麻醉:在手术部位进行局部麻醉,使患者感到轻微疼痛。
3. 皮肤切开:医生在定位后,通过医用刀具在患者的腰部进行皮肤切开,露出手术部位。
4. 钢针导向:医生通过X光引导下将钢针插入到患者的椎间孔位置,确保手术的精确性。
5. 制作通道:医生在钢针导向下逐步扩大通道,最终露出神经根和椎间盘突出部位。
6. 摘除髓核:医生使用椎间孔内窥镜等微创器械,将压迫神经根的椎间盘突出部分或髓核摘除,减轻神经根的压迫症状。
7. 清理术野:医生清洁手术部位,并确保术野内没有残留的碎片或出血。
8. 定位封闭:医生将手术部位进行局部止血,并逐层缝合皮肤,完成手术。
术后护理:1. 术后密切观察:术后患者需要在病房内密切观察,注意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
2. 术后卧床休息:术后患者需要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和提重物。
3. 术后用药:根据医嘱服用消炎镇痛药物,帮助患者减轻术后疼痛。
4. 定期复查:术后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复查,观察手术部位的愈合情况及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
5. 康复锻炼:术后患者可以根据医嘱进行康复锻炼,帮助加速康复和预防复发。
总结:腰椎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是一种微创的神经根减压手术,能够有效缓解椎间盘突出导致的神经根压迫症状。
术后的合理护理和康复锻炼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希望患者能够按照医嘱进行治疗和康复,早日康复回归正常生活。
第二篇示例:腰椎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是一种常见的微创手术,用于治疗椎间盘突出症。
该手术通过椎间孔镜技术,将突出的髓核组织摘除,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和神经压迫症状。
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护理要点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护理要点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一种常见的脊柱手术,主要用于治疗腰椎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
腰椎间盘摘除加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张亚;冯虎;李健华;刁天月;蒋学军;杨挺【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间盘摘除加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腰椎间盘摘除加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
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18±6.5)个月。
患者术后疼痛均明显缓解,功能改善,术后ODI与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融合节段均骨性愈合。
随访期间内cage位置正常,内固定物无断裂及滑脱。
结论腰椎间盘摘除加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能增加脊柱的稳定性及脊柱融合率,缓解患者症状及改善功能,临床疗效满意。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removal of lumbar disc with cage bone graft fus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Methods 32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 who un-derwent removal of lumbar disc with cage bone graft fus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systems.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 ODI) and visual analogue scale ( VA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surgical effect. Results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2 ~36 ( 18 ± 6. 5 ) months. The postoperative pain was significantly relieved and function was im-proved, postoperative ODI and VA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comparing with that of the preoperation (P<0.05). All fusion segments achieved solid fusion, all these implants were in good places without displacement or internal fixation failure. Conclusions Removal of lumbar disc with cage bone graft fus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can increase the stability of thespine and the rate of fusion, significantly relieve symptoms and improve patients′function, which can obtain a satisfactory clinical effect.【期刊名称】《临床骨科杂志》【年(卷),期】2016(019)002【总页数】3页(P164-166)【关键词】植骨融合;内固定;腰椎间盘突出症【作者】张亚;冯虎;李健华;刁天月;蒋学军;杨挺【作者单位】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江苏徐州 221006;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江苏徐州 221006;铁道部第二工程局第二工程处医院骨科,江苏邳州221300;铁道部第二工程局第二工程处医院骨科,江苏邳州221300;铁道部第二工程局第二工程处医院骨科,江苏邳州221300;铁道部第二工程局第二工程处医院骨科,江苏邳州221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7.3;R681.53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如单纯髓核摘除术或椎板切除术,对脊柱后柱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术后易导致腰椎不稳和长期下腰痛。
椎间盘摘除术与椎间盘融合术治疗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比较栗宇鹏;冯景茂;王立强;周朝波【期刊名称】《临床合理用药杂志》【年(卷),期】2015(8)7【摘要】目的比较椎间盘摘除术与椎间盘融合术治疗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206例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病情和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3例。
观察组采用椎间盘摘除术治疗,对照组选用椎间盘摘除术加后路腰椎间融合术治疗,观察2组治疗效果,对2组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进行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评分)及功能障指数评分(ODI评分),观察并统计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例数。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2.8%,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4.8%,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2组患者VAS评分及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VAS评分及ODI评分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VAS评分及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5%,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病情不同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均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总页数】2页(P168-169)【作者】栗宇鹏;冯景茂;王立强;周朝波【作者单位】河北省新乐市中医医院;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医院;河北省藁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邢台医专第二附属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相关文献】1.髓核摘除术联合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2.椎间盘摘除术与椎间盘融合术治疗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比较3.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与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4.经皮脊柱内镜椎间盘摘除术与椎间盘镜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比较5.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与经椎间孔入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腰椎间盘突出内固定融合术后,治疗方法腰椎间盘突出是一种常见的腰痛症状,而腰椎间盘突出内固定融合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术后需要进行充分的护理和注意事项,以帮助患者切实恢复健康。
一、术后康复护理根据手术情况、手术方式和个体差异,术后康复时间不同,一般需要床上休息1~3天或卧床7天,待疼痛减轻后逐渐恢复活动。
在床上休息期间,应注意以下几点:1. 保持平卧位或侧卧位,饮食及大小便需卧床,最好连接尿袋,减少伤口及手术区的移动,避免拉伤手术区。
2. 细心照顾患者情绪,保持心态平静,保持愉快的思想状态有利于术后恢复。
3. 术后早期应多给予简单的床上运动,如翻身、上下床、左右转动,以防止疲劳与交叉感染。
床垫要保持清洁干燥,换洗时要注意协助翻身。
4. 注意术后排气,预防便秘。
5. 保持切口干燥清洁,以防感染。
在医生的指导下,患者可以在术后7~10天拆线。
二、术后注意事项术后的注意事项包括饮食、活动、药物等。
1. 饮食方面:术后24小时内以流质为主,如白米粥、面汤、果汁等,次日开始进食软食,如面条、粥、蛋类、奶制品等,当渐渐适应时,逐渐增加饮食种类和量。
忌吃过硬、过冷、过热、刺激性、去燥性、油腻性食物,以免影响手术区的恢复和肠胃道的功能。
2. 活动方面:腰椎间盘突出内固定融合术的康复过程需要慢慢进行,患者需要尽可能多进行适当的运动,来帮助康复。
适当的步行和体操是最好的开始,并逐渐增加运动量。
手术后患者要避免长时间的坐、站、行走,尤其是摆臀、低头、扭腰、站立时间过长等动作,以免增加腰椎间盘的负担和损伤。
3. 药物方面:术后要按照医生开的处方用药,避免自行停药或更换药物剂量。
应注意药物的时间、剂量等。
术后应注意避免过度用药,以免引起药物依赖或药物过敏反应。
综上所述,腰椎间盘突出内固定融合术后的护理和注意事项非常重要,患者应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并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导,及时跟进康复治疗方案,切实掌握正确的康复技巧和方法,以达到疾病的最佳康复效果。
后路椎间盘摘除联合两种不同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作者:易军飞黄卫国等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13年第25期【摘要】目的:总结后路椎间盘摘除自体椎间植骨和横突间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两种手术方法治疗退变性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方法:对76例(122个腰椎节段)退变性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后路椎间盘摘除自体骨移植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其中45例采用自体骨椎间植骨,31例采用自体骨横突间植骨,同时随访观察初期的临床疗效。
结果:76例获随访,时间6~76个月,疗效评定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
椎间融合组优31例,良10例。
优良率91.1%,横突间融合组优25例,良4例,优良率93.5%。
骨融合率椎间融合组100%,横突间融合组96.8%。
结论:后路椎间盘摘除自体椎间植骨和横突间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两种手术方法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满意。
在认真探讨和明确LDH腰腿痛的主导致病机制后,针对性采用不同融合方式。
横突间融合组费用和并发症更少。
【关键词】退变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融合术;横突间融合术退变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以背部或腰骶部的疼痛为主诉的一种症状,同时伴不同程度的下肢的放射痛,其属于椎间盘退变性疾病(DDD),常伴有腰椎其他方面退变性疾病,对其治疗方法尚有不同认识。
2005年3月-2011年8月笔者通过对76例腰椎退变性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122个腰椎节段行后路椎间盘摘除,自体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进行观察,其中45例采用自体骨椎间植骨(A组),31例采用自体骨横突间植骨(B组),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退变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6例,男46例,女30例,年龄36~73岁,平均年龄54.6岁。
患者中合并腰椎管狭窄20例,合并腰椎滑脱15例(均为I度退变性滑脱),合并节段不稳26例,腰椎间盘突出术后复发4例,单纯退变性腰椎间盘突出9例,合并腰椎侧凸2例。
甘肃医药2021年40卷第1期Gansu Medical Journal ,2021,Vol.40,No.1腰椎间盘突出症早期多采用理疗和药物的方法缓解疼痛,若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进一步加重,则采用手术干预[1]。
传统手术方式多采用后正中入路,剥离肌肉韧带,咬除部分小关节突和椎板,然后摘除髓核,必要时可以置入内固定,确保腰椎序列的稳定性[2]。
但是有学者认为,该手术方式损伤较大,不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3]。
近年来,随着医疗器械迅速发展和对手术微创理念的追求,椎间孔镜技术在临床上应用也越来越广泛[4]。
我科室在2015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采用后路椎板开窗和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探讨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
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22~70岁,平均(53.2±3.1)岁,身体质量指数(BMI )(28.7±2.5)kg/m 2。
合并症情况:高血压5例,糖尿病2例,冠心病2例。
观察组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21~69岁,平均(54.3±3.4)岁,BMI (28.5±2.4)kg/m 2。
合并症情况:高血压6例,糖尿病2例,冠心病1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入选标准纳入标准:①年龄20~70岁;②经过CT 和MRI 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③随访时间6个月以上;④既往无脊柱外伤史,无脊柱相关手术史;⑤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肝肾功能异常患者;②脊柱先天畸形或严重侧凸;③合并于强直性脊柱炎等免疫性疾病,临床症状控制不佳者。
1.3手术方法术前进行影像学检查,包括腰椎X 线平片、腰椎CT 及MRI ,明确腰椎间盘病变的位置及严重程度。
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老年腰椎滑脱症作者单位:462300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通讯作者:杨贺军目的探讨应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内固定、复位、减压、椎体间融合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19例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腰椎滑脱症进行后路椎管减压,应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固定的方法对腰椎滑脱椎体进行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
结果随访7~24个月,临床优良率87%,6~12个月复查X线片均显示椎体间骨性融合,无椎弓根螺钉松动。
结论椎弓根螺钉经骨水泥强化后固定力增强,减少内置物失败,能有效提高椎体间植骨融合率,增加脊柱的稳定性,是治疗骨质疏松患者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标签:腰椎滑脱症;椎弓根内固定;骨水泥;植骨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在临床上越来越多见,对于多数症状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原则上需行手术治疗。
但是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易出现椎弓根螺钉松动等,造成手术失败。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内固定[1],能明显增强螺钉的抗疲劳能力、固定强度以及脊柱的稳定性[2]。
本院2009年7月~2011年1月采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固定结合椎间融合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腰椎滑脱症19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退变性腰椎滑脱19例,男8例,女11例;年龄62~82岁,平均67岁;病程12个月~20年,平均51个月。
均有典型的腰腿痛症状及间歇性跛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术前腰椎正侧位、双斜位、过伸过屈侧位X 线片显示腰椎均有不同程度的滑脱,滑脱椎体间存在明显不稳定,CT及MRI 扫描显示滑脱椎体间椎间盘突出和(或)伴有不同程度的椎管狭窄。
按Meyerding 分型法,Ⅰ度9例,Ⅱ度10例。
L4滑脱13例,L5滑脱6例。
1.2 手术方法采用全麻或腰-硬联合麻醉。
患者取俯卧位,将胸部和髂部垫软垫,使腹部悬空。
腰椎融合术常用术式有哪些?本文帮你讲全了!【医术苑】导读从首次提出脊柱融合技术以来,脊柱融合的临床应用已超过100 年的历史,其在脊柱外科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被广泛应用于脊柱稳定性的重建,已成为脊柱手术的基本原则之一。
正确认识和理解每种技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具体情况作出最佳的选择,对腰椎融合的成功实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天早读为大家详解腰椎融合术,值得大家学习参考!一、概述概念•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疾患的一项基本技术。
通过腰椎前、后路手术在椎小关节、横突间植骨、椎间植骨或植入cage并植骨等方法,使腰椎间关节之间发生骨性结合,从而建立和维持腰椎稳定性。
临床意义•通过植骨融合才能实现永久的稳定,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稳定重建。
植骨融合在重建腰椎稳定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融合成功与否也成为脊柱手术成功与否重要标志之一。
维持稳定是脊柱发挥运动、支持和保护脊髓与神经根等生理功能的根本基础。
适应症•椎骨破坏性疾病如脊柱结核或脊柱肿瘤等造成一节或数节椎骨损毁。
•脊柱稳定性丧失如脊柱损伤、退变、椎骨破坏或手术造成的脊柱不稳定。
•移位或滑脱,出现疼痛和功能障碍。
•防止或矫正畸形,在先天和后天畸形中作为治疗手段。
•配合矫正手术。
二、常用术式根据融合部位不同大体上分为四类1后侧融合术•后侧融合术是最早的腰椎融合技术,其融合的部位为双侧椎板和关节突,其适应证非常局限,只能在椎板保持完整的情况下方可应用。
且不能解决因退变或破裂的椎间盘产生的盘源性腰痛。
•现在已经基本上被淘汰,但是为现代脊柱融合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后外侧融合术(PLF)•后外侧融合术(posterolateral lumbar fusion,PLF)是腰椎融合术中开展最早最普遍的术式,其通过将病变节段间横突和小关节去皮质处理后,在其间植入大量的碎骨使上下节段融合。
•优点:手术方法简单且易于暴露。
•缺点:由于不对椎间隙进行处理,易出现椎间隙的异常运动。
腰椎后路椎管减压髓核摘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适应症
1、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明确,神经根受压表现较重,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多次反复发作者,均应采用手术治疗。
2、椎间盘中央型突出,引起双下肢和会阴部的感觉与肌力障碍,大小便发生困难者,应及早或急诊手术
禁忌症
1、腰椎间盘突出症首次发作未保守治疗者
2、腰椎间盘突出而影响工作和生活者
3、腰椎间盘突出而无明显神经受损症状者
4、腰椎间盘突出并有广泛腰肌纤维炎和风湿病者
5、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有严重肥大脊柱炎、心脑血管疾病和严重糖尿病者
操作步骤:
手术病人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或连续硬膜外麻醉。
取仰卧位,腹部悬空。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切口以病变部位棘突为中心,作腰部后正中切口。
其长度依手术需要而定。
2、显露做背部正中切口,沿棘突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切开腰背筋膜及棘上韧带。
从棘突尖部切开棘上韧带。
用椎板剥离器从棘突的一侧骨膜下分离髄棘肌,显露椎板的背面。
用纱布压迫止血。
全长切开棘间韧带,使上下棘突间显露。
向两侧剥离显露外侧的小关节突及椎板和黄韧带的凹陷部,用刮匙刮除位于凹陷内的脂肪垫,彻底清除棘突上的韧带组织。
3、植骨取下棘突,劈开。
此后用解剖刀将小关节突的关节囊切除。
显露上、下关节突,保留椎板间的黄韧带以保护其下的硬膜。
找出上、下关节突之关节间隙,用骨凿凿除下关节突,刮去关节软骨再从所取下的棘突骨松质片中,取一块填于关节突间隙。
然后用弯凿从棘突根部,椎板及关节突的骨皮质部凿起小骨片, 翻向一侧并相互重叠,达到原位植骨作用。
取自体骼骨骨条植于椎板间、棘突间和关节突间。
植骨必须保证骨量
充足,以利脊柱融合的成功。
缝合棘上韧带、皮下组织及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