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患者的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1.55 MB
- 文档页数:10
骨质疏松的患者护理及健康教育骨质疏松是一种骨骼疾病,特点是骨骼变得脆弱,容易发生骨折。
患者的护理和健康教育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他们减少骨折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以下是骨质疏松患者的护理和健康教育建议:1. 饮食:饮食对于骨质疏松患者非常重要。
他们应该保证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这有助于增加骨密度和强度。
建议摄入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酸奶、芝士、鱼类和绿叶蔬菜。
2. 运动:适度的运动对于骨质疏松患者来说非常重要。
建议他们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跳舞或游泳,这有助于增强骨骼和肌肉。
避免高冲击力的运动,如跳跃或激烈的运动。
3. 避免伤寒:骨质疏松患者容易骨折,因此应该采取预防措施来避免意外伤害。
建议他们在家中移动时使用助行器或拐杖,并保持室内地板的清洁和安全。
还可以考虑安装护栏、扶手和防滑垫。
4. 管理药物治疗:骨质疏松患者通常会接受药物治疗,如钙补充剂、维生素D 和双磷酸盐。
护理人员应该密切监测他们的药物使用情况并提醒他们按时服药。
5. 减少骨折风险:护理人员应该帮助骨质疏松患者识别和减少骨折的风险。
这包括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着、正确使用助行器和拐杖、避免激烈的活动、戴上护具和防护装备等。
6. 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该向骨质疏松患者提供有关骨质疏松的教育。
他们应该了解骨质疏松的病因、症状、预防措施和治疗选项。
护理人员还可以提供相关资源和支持,如参与骨质疏松患者支持小组。
骨质疏松患者的护理和健康教育需要个体化,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相关的建议和支持。
同时,定期的复诊和医疗监测也是非常重要的,以确保患者得到适当的治疗和管理。
骨质疏松伴有病理性骨折的护理常规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大部分患者对经皮椎体成形术了解甚少,许多存在着思想顾虑,主要是担心手术会发生并发症和后遗症,而且怀疑该项微创技术的效果,护士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手术方法及效果,介绍其优点,如创伤小、起效快,或请已做过此手术患者现身讲解,使之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以减轻其焦虑提高信任感。
2、体位指导:由于手术时需要采取俯卧位,故在术前开始训练指导患者的姿势,指导轴线翻身,使患者能逐渐耐受俯卧位。
具体方法是:协助患者取俯卧位,头偏向一侧,胸部和两肩膀处垫小软枕,下腹及骨盆处使用大软枕,使身体处于过伸体位,双手臂置于肩部上方,肘关节轻度屈曲或在两边感舒适的位置,时间要从短逐渐延长,要超过30分钟,每天进行2次。
3、疼痛护理:遵医嘱给予镇痛药。
4、饮食护理:高维生素、高钙、粗纤维、清淡易消化食物,少量多餐,保持大便通畅。
术后护理1、执行外科手术后护理常规。
2、间歇解除压迫是有效预防压疮的关键,故卧床期间应每2-3小时给患者翻身1次,翻身时采用轴线翻身法,避免在床上拖拽患者,以减少局部皮肤剪切力,防止压疮的发生。
3、术后锻炼:患者术后6h即鼓励患者做床上四肢全范围关节功能锻炼,术后第二天就可在使用腰围下下床在床边站立,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先摇高床头,让患者适应,如无头昏眼花再坐起下床站立,在这期间可能有腰背部的酸胀,轻微疼痛不适,要告之患者是正常现象,消除其顾虑。
然后慢慢指导患者在室内行走,注意要使用防滑鞋,要在护理人员的看护下进行,防止意外的发生。
如患者身体耐受程度差,可借助助行器行走,同时在患者卧位时可行腰背部的肌肉功能锻炼。
参考文献:《积水潭脊柱外科护理与康复》2016年8月第1版拟定人:陈** 审核人:xxx 修订日期:2020年x月拟定日期:2020年x月。
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护理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代谢性疾病。
(一)护理评估1.评估既往史及家族遗传史。
2.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跌倒(坠床)危险,有无畸形。
3.评估生活方式体力活动,饮食习惯,是否吸烟、酗酒。
(二)身体状况1.骨痛和肌无力是较早出现的症状,表现为腰背疼痛或全身骨痛,疼痛为弥漫性,无固定部位,于劳累或活动后加重,负重能力下降或不能负重。
2.身长缩短骨质疏松非常严重时,可因椎体骨密度减少导致脊椎椎体压缩变形,身长平均缩短3-6cm ,严重者伴驼背。
3.骨折骨折为导致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活动受限、寿命缩短的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
常因轻微活动或创伤诱发,如打喷嚏、弯腰、负重、挤压或摔倒等。
(三)护理措施1.生活环境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预防跌倒坠床等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
2.休息与活动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制订不同的活动计划。
对能运动的老人,每天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以增加和保持骨量;对因为疼痛活动受限的老人,指导老人维持关节的功能位,每天进行关节的活动训练,同时进行肌肉的等长等张收缩训练,以保持肌肉的张力。
3.营养与饮食给予富含钙和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含钙高的食品有牛奶、乳制品、大豆、豆制品、芝麻酱、海带、虾米等,富含维生素D的食品有禽、蛋、肝、鱼肝油等。
4.日常照护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差的患者协助完成基础护理和日常生活照顾。
5.疼痛护理骨质疏松引起疼痛通过卧床休息可显著减轻疼痛。
休息时宜卧宜卧硬板床,枕头不可过高,在腰下垫一薄枕。
也可通过洗热水浴、按摩、擦背以促进肌肉放松减轻疼痛。
对疼痛严重者可遵医嘱使用药物治疗。
6.预防并发症为老人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或装束,防止跌倒和损伤,预防因骨质疏松继发的病理性骨折。
7.用药护理根据不同病因,遵医嘱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
8.健康指导(1)健康教育 1)运动指导指导老人每日适当运动和进行户外日光照晒。
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运动护理指南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系统疾病,其特点是骨密度降低,骨骼组织易于脆化,容易发生骨折。
因此,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来说,合理的运动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份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运动护理指南,帮助您保持骨骼健康,预防骨折。
一、运动前的准备在开始运动之前,骨质疏松症患者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1.身体评估:在开始运动之前,您可以咨询医生或健康专家,进行身体评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确定适合您的运动强度和方式。
2.选择适合的运动:骨质疏松症患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跳绳、游泳、瑜伽等。
骨质疏松症患者应避免高冲击力运动,如激烈的跳跃、奔跑等。
3.做好热身:在进行任何运动之前,确保进行适当的热身活动。
热身可以帮助预防受伤和提高运动效果。
二、适合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运动方式骨质疏松症患者适合以下运动方式:1.有氧运动:这些运动可以帮助增强心肺功能和骨骼密度,如快走、跳绳、自行车骑行和游泳。
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的有氧运动,可以获得良好的健康效果。
2.力量训练:通过力量训练可以增强肌肉和骨骼,减少骨折的风险。
选择适合自己的力量训练方式,如举重、使用弹力带等,每周进行2-3次,每次20-30分钟的力量训练。
3.平衡训练:骨质疏松症患者容易发生跌倒和骨折,因此进行平衡训练非常重要。
可以选择瑜伽、太极拳等平衡训练方式,每周进行2-3次,每次20-30分钟。
三、运动时的注意事项在进行运动时,骨质疏松症患者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避免剧烈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和高冲击力运动,以免导致骨折。
适当控制运动强度,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和时长。
2.注意体位:在进行力量训练时,保持正确的姿势和体位非常重要。
避免弯腰、扭曲等动作,以减少骨折风险。
3.避免受伤:在运动中要注意避免受伤,确保运动场地平整、安全,使用适当的运动装备和保护器材。
4.合理休息:适当休息是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运动过程中,如果感到疲劳或不适,及时休息,并向医生咨询。
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中医护理方法简介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主要特征是骨质的减少和骨骼的脆弱性增加。
中医护理方法可以作为辅助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手段,帮助患者提高骨密度、减轻症状,并改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护理方法。
中医护理方法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护理方法,可以帮助骨质疏松症患者改善症状和骨密度:1.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症与肾虚有关,因此建议患者多食用一些有益于肾脏健康的食物,如黑豆、黑芝麻、黑木耳等。
此外,适量摄入富含钙质的食物也很重要,如豆制品、乳制品、海产品等。
2. 中药调理:中医药可以辅助治疗骨质疏松症,常用的中药有骨碎补、地龙、防风、熟地黄等。
但在使用中药治疗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3.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行,从而有助于改善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症状。
4.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可以刺激经络和穴位,有助于改善气血循环和促进骨骼健康。
患者可以通过按摩腰部、背部和四肢等部位,缓解骨质疏松症引起的不适。
5. 锻炼养生:适量的运动对骨质疏松症患者非常重要。
中医推荐一些适合的锻炼方式,如太极拳、气功、散步等。
这些运动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平衡感,减轻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症状。
6. 调节情绪:中医认为情绪不稳定会对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骨质疏松症患者应该保持积极的情绪,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通过放松、休息和与家人朋友交流来缓解情绪压力。
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护理方法时,骨质疏松症患者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需要在专业中医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中医治疗,避免自行使用药物或方法。
- 饮食调理时,应避免过量摄入某些食物或药物,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 针灸疗法和推拿按摩应由专业医师进行,避免误伤或引发其他问题。
- 锻炼养生时,应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和强度,避免剧烈运动导致骨折或其他伤害。
- 在进行中医护理的同时,仍然需要遵循医生的西医治疗方案,中西医结合效果更好。
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护理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降低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代谢性骨病。
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两个亚型,即Ⅰ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Ⅱ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本节主要介绍Ⅰ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护理。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 病因①原发性骨质疏松症:Ⅰ型,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生于绝经期后女性。
Ⅱ型:即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
女性的发病率为男性的2倍以上。
②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常由内分泌代谢疾病(如甲亢、甲状旁腺功能亢进、Cushing综合征、1型糖尿病等)或全身性疾病(如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神经性厌食、慢性肾衰竭、SLE等)引起。
2. 发病机制正常成熟骨的代谢主要以骨重建形式进行,在多种因素的调节下,骨吸收和骨形成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凡能引起骨吸收增加或骨形成减少的因素都会导致骨质量降低(骨皮质菲薄,骨小梁稀疏萎缩,类骨质层变薄),骨脆性增加,甚至发生骨折。
(1) 骨吸收增加①骨吸收由破骨细胞介导,使骨基质中的矿物质被游离。
雌激素缺乏可使破骨细胞功能增强,骨丢失加速,这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原因。
②活性维生素D缺乏、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多,均可导致骨吸收加速,引起骨钙减少;妊娠和哺乳期,母体钙的需求增加,若饮食钙含量不足,也易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2) 骨形成减少骨形成由成骨细胞介导,向骨基质分泌胶原蛋白和其他基质物质,为矿物质的沉积提供纤维网架,类骨质被矿化为正常骨组织。
遗传、食物中钙的摄入量,都可影响骨形成的速度。
此外,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如运动较少,吸烟,酗酒,高蛋白质、高盐饮食,大量饮用咖啡、浓茶,光照不足等,均为骨质疏松症的易发因素。
二、护理评估(一) 健康史评估患者的年龄、饮食种类及习惯,生活方式、居住环境等,询问女性患者妊娠、哺乳和月经情况,了解有无引起骨质疏松症相关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和全身性疾病,以及运动情况等。
骨质疏松的护理常规
1、心理护理:护士应与患者交朋友,应理解尊重他们,做到关心耐心、细心,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认真倾听患者的感受,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和生活情况,对有心理问题的患者给以开导,帮助他们纠正心理失衡状态,鼓励他们参加社交活动,适当娱乐、听音乐、冥想,使情绪放松以减轻疼痛。
这样不仅有利于消除患者的心理压力减轻症状,提高疗效,促进康复,还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
2、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的文化层次,不同年龄、爱好、生活习惯等人群,做好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3、饮食护理:钙有广泛的食物来源,通过膳食来源达到最佳钙摄入是最优先的方法。
在饮食上要注意合理配餐,烹调时间不宜过长
4、运动指导:运动项目的选择应依个体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体能等特点及运动史选择适当的方式、时间、强度等。
5、用药护理:指导患者根据不同的疏松程度,按医嘱及时、正规用药,严密注意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掌握合理的用药途径,每种药的用法、注意事项必须详细告诉患者,如使用激素时要注意乳腺癌、中风和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预防。
6、改变不良生活、饮食习惯:做到营养搭配合理;避免酗酒、嗜烟、饮过量的浓茶、浓咖啡及碳酸饮料;保证充足的睡眠;增加户外活动,适当日晒。
骨质疏松护理方法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1、基础保护措施
1、调整生活方式
(1)采取防止跌倒的各种措施
(2)均衡膳食,饮食适量
(3)适当户外活动和日照
(4)避免嗜烟、酗酒和慎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等
2、骨健康基本补充剂
(1)钙剂
(2)维生素D
2、防止跌倒措施
(1)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生活环境应光线充足、地面干燥且少障碍物,不铺地毯或将地毯固定住。
(2)在饭后起立、夜间起床、下雨、下雪、地面有冰、负重等容易跌倒的情况,应加倍小心,采取措施防止跌倒。
(3)外出活动时使用各种保护工具:如步行器、关节保护器、具有防滑鞋底而富弹性的平底鞋等。
3、专家推荐一日食谱
4、已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正确的日常活动姿势
站姿:①耳珠和颈部垂直②肩膀向后伸展③挺腰收腹
坐姿:①挺腰收颈②双脚触地③椅高及膝
睡姿:①板床加硬褥②枕头承颈椎③腰背平伸直
起床:①首先转侧卧②手力撑床起③腰背省力气
提取重物及家居作息:①腰背常挺直②姿势不久留
5、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简单运动方法
这些运动是令骨骼负上重量而作的,例如步行、跑步、上下楼梯、掌上压或墙上压等都可强化骨骼组织,对患者有很大益处。
骨质疏松患者的护理常规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降低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代谢性疾病。
本病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常见于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其发病居所有代谢性骨病的首位。
【病因与发病机制】正常成熟骨的代谢主要以骨重建(boneremode1ing)形式进行。
凡使骨吸收增加和(或)骨形成减少的因素都会导致骨丢失和骨质量下降,脆性增加,直至发生骨折。
1.骨吸收及其影响因素(1)妊娠和哺乳:妊娠和哺乳期间,饮食含钙量不足,易导致母体骨质疏松。
(2)性激素缺乏:雌激素缺乏使破骨细胞功能增强,骨丢失加速,这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因。
而雄激素缺乏在老年性OP的发病率中起重要作用。
(3)活性维生素D缺乏和甲状旁腺激素(PTH)升高:由于高龄和肾功能减退等原因致肠钙吸收和1,25(OH)2D3生成减少,PTH呈代偿性分泌增多,加强了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过程。
(4)细胞因子表达紊乱:骨组织的I1-1、I1-6和TNF升高,导致破骨细胞活性增强和骨吸收增加。
2.骨形成及其影响因素(1)遗传因素:青春发育期是人体骨量增加最快的时期,约在30岁达到峰值骨量(PBM)。
遗传因素决定了70%〜80%的PBMo(2)钙摄入量:钙是骨质中最基本的矿物质成分,当钙摄入量不足时,可造成峰值骨量下降。
(3)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活动过少或过度运动均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
高龄、吸烟、酗酒、长期卧床、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光照减少、钙和维生素D摄入不足等均为骨质疏松症的易发因素。
(4)骨重建功能衰退:可能是老年性OP的重要发病原因,成骨细胞的功能与活性缺陷导致骨形成不足和骨丢失量增多。
【临床表现】1.骨痛和肌无力轻者无症状,较重者常诉腰背部疼痛、乏力或全身骨痛。
骨痛通常为弥漫性,无固定部位,检查不能发现压痛区(点)。
常于劳累或活动后加重,负重能力下降或不能负重。
2.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常因轻微活动、创伤、弯腰、负重、挤压或跌倒后发生骨折。
骨质疏松标准护理计划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系统疾病,特征是骨骼密度降低和骨质变薄,易于骨折。
为了有效管理和控制骨质疏松,制定一个标准护理计划是十分重要的。
下面是一个骨质疏松标准护理计划的简要框架:1. 评估和诊断:- 进行全面的病史记录,包括家族史、生活习惯和用药情况。
- 进行骨密度检测,例如DEXA检查,以确定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
- 进行骨骼部位的X光检查,以排除其他骨骼问题。
2. 教育和指导:- 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关于骨质疏松的基本知识,包括病因、预防和治疗方法。
- 教授患者正确的体位和姿势,以减少骨折的风险。
- 提供合理的营养建议,包括增加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
3. 药物治疗:- 根据骨密度测试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药物治疗。
- 建议患者进行合适的药物治疗,例如钙剂、维生素D补充剂或骨密度增加剂。
- 监测患者的用药情况和疗效,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4. 日常生活指导:- 提供适当的运动建议,例如走路、慢跑、舞蹈等,以增强骨骼健康。
- 建议患者避免过度用力和受伤的活动,以减少骨折风险。
- 提供安全提示,例如在家中使用防滑垫、使用扶手等。
5. 骨折风险管理:- 对于高风险骨折的患者,制定个性化的骨折预防计划。
- 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以监测治疗效果和骨质疏松的进展。
- 鼓励患者定期进行身体检查,以及骨折的早期检测和治疗。
通过实施这个骨质疏松标准护理计划,可以有效管理和控制骨质疏松,减少骨折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每个患者的情况都是独特的,所以该护理计划应根据个体的特点进行调整和修改。
同时,与医疗团队的紧密合作也是关键,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提供全面的护理支持。
老年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其发病率也在逐渐增加。
骨质疏松症主要是指骨组织中骨密度降低,骨微结构恶化,从而使骨骼质量降低,易于发生骨折等并发症。
对于老年人来说,如何进行科学的护理和预防骨质疏松症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介绍老年骨质疏松症的护理措施。
一、饮食护理1. 合理膳食:老年人的饮食应多样化,需要保证摄入足够的优质蛋白质、钙、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
如肉类、鱼类、奶制品等,有助于增强骨骼的质量。
2. 控制盐分:过多的盐分摄入会加速钙质的排泄,因此老年人应该限制食盐的摄入量,以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二、生活护理1. 合理运动:适当的体育锻炼是预防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手段。
老年人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等运动方式,以增强骨骼的质量和韧性。
2. 室内设计: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应该尽量避免高处和滑动等危险因素,家中的家具和设施也应该便于老年人的活动和生活。
三、心理护理1. 鼓励支持:当老年人被确诊为骨质疏松症时,家人和医护人员要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增强老年人的自信心和康复意愿。
2. 建立健康观念:老年人应该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认识到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护理和治疗。
四、药物护理1. 规范用药: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医嘱进行,避免过量或者错误的用药。
2. 定期复查:老年人在用药过程中应该定期前往医院复查,以监测疾病的发展状况,并调整治疗方案。
老年骨质疏松症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饮食护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和药物护理。
只有综合采取这些措施,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老年骨质疏松症的护理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让更多的老年人能够安享晚年。
老年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特别容易发生在女性和老年人身上。
其主要特点是骨质密度减少,骨骼组织疏松、脆弱,容易发生骨折和压缩性骨折。
因为骨密度的减少,曲直骨折的发生率更高,而且骨折的愈合也相对缓慢。
骨质疏松症护理教案模板(共7篇)第1篇:骨质疏松症的护理骨质疏松症的护理骨质疏松(osteoporosis)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骨病,骨组织有正常的钙化,钙盐和基质呈正常比例,以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为特点的代谢性骨病变。
在多数骨质疏松中,骨组织的减少主要由于骨质吸收增多所致。
病因和发病机制:正常成熟骨的代谢主要以骨重建形式进行。
在激素、细胞因子和其他调节因子的调节作用下,骨组织一直吸收旧骨,形成新骨。
这种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协调活动形成了体内骨转换的稳定状态,骨质净量无改变。
骨吸收过多或形成欠缺引起平衡失调的最终结果会导致骨量的减少和骨微细结构的变更,就会形成骨质疏松。
原发性骨质疏松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阐。
明凡可引起骨的净吸收增加,推动骨微结构紊乱的因素都会推动骨质疏松的发生。
1、骨吸收及其影响因素:(1)妊娠和哺乳:哺乳期间,母体血容量增加,钙的分布容量可增加1倍。
如摄入不足或存在矿物质的吸收障碍,则必需动用骨盐维持钙离子的水平。
如妊娠期饮食钙含量欠缺,易导致母体骨质疏松或骨软化(2)雌激素:雌激素缺乏使破骨细胞功能增强,加速骨的丢失,这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重要病因。
(3)活性维生素D缺乏,可伴有血清钙浓度降低,导致骨钙动员,骨吸收增强。
(4)降钙素:当降钙素水平降低时,不利于成骨细胞的增殖和钙在骨基质中冷静,因此可抑制骨吸收,降低血钙。
(5)甲状旁腺素:它是推动骨吸收的重要介质,当它分泌增加时,强化了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过程。
(6)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等均有明显推动骨吸收功能。
2、骨形成及其影响因素(1)遗传因素:多种基因的表白水平和基因多态性可影响峰值骨量和骨转换。
遗传因素决定了70~80%的峰值骨量。
(2)钙摄入量:钙是骨质中最基本的矿物质成分,当钙摄入欠缺时,可造成峰值骨量下降。
(3)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足够的体力活动有助于提高了峰值骨量,活动过少或过度运动均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
此外,吸烟、酗酒、高蛋白和高盐饮食、大量饮咖啡、维生素D 摄入欠缺或光照少等均为骨质疏松症的易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