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的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233.53 KB
- 文档页数:7
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中医护理方法
引言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主要特征是骨质的稀疏和
骨强度的降低。
中医护理方法可以作为辅助治疗,帮助患者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本文将介绍一些针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中医护理方法。
中医护理方法
1. 中药治疗:选择适当的中药进行治疗,可以促进骨骼组织的
代谢和再生。
常用的中药包括补肾益骨方、活血化瘀方等,具体的
选择应根据个体情况而定。
2. 食疗调理:合理的饮食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建议增加富含钙、维生素D和蛋白质的食物摄入,如豆类、鱼类、奶制品等。
同时,减少食用高盐、高脂肪和高糖的食物,以维持骨
骼健康。
3. 中医按摩:通过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增强骨骼和肌肉的营养
供应。
常用的按摩手法包括推拿、捏揉等,可以在专业人士的指导
下进行。
4. 中医针灸: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针灸治疗可以针对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如腰酸背痛、关节疼痛等。
5. 中医运动疗法:中医运动疗法包括太极拳、气功等,可以通过调节身体的运动方式和姿势,增强骨骼和肌肉的力量,提高身体的平衡性。
结论
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中医护理方法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帮助患者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然而,中医护理方法并不是独立的治疗方案,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结合其他医疗手段。
为了取得最佳疗效,患者应在接受中医护理方法前咨询医生并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
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护理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代谢性疾病。
(一)护理评估1.评估既往史及家族遗传史。
2.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跌倒(坠床)危险,有无畸形。
3.评估生活方式体力活动,饮食习惯,是否吸烟、酗酒。
(二)身体状况1.骨痛和肌无力是较早出现的症状,表现为腰背疼痛或全身骨痛,疼痛为弥漫性,无固定部位,于劳累或活动后加重,负重能力下降或不能负重。
2.身长缩短骨质疏松非常严重时,可因椎体骨密度减少导致脊椎椎体压缩变形,身长平均缩短3-6cm ,严重者伴驼背。
3.骨折骨折为导致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活动受限、寿命缩短的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
常因轻微活动或创伤诱发,如打喷嚏、弯腰、负重、挤压或摔倒等。
(三)护理措施1.生活环境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预防跌倒坠床等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
2.休息与活动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制订不同的活动计划。
对能运动的老人,每天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以增加和保持骨量;对因为疼痛活动受限的老人,指导老人维持关节的功能位,每天进行关节的活动训练,同时进行肌肉的等长等张收缩训练,以保持肌肉的张力。
3.营养与饮食给予富含钙和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含钙高的食品有牛奶、乳制品、大豆、豆制品、芝麻酱、海带、虾米等,富含维生素D的食品有禽、蛋、肝、鱼肝油等。
4.日常照护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差的患者协助完成基础护理和日常生活照顾。
5.疼痛护理骨质疏松引起疼痛通过卧床休息可显著减轻疼痛。
休息时宜卧宜卧硬板床,枕头不可过高,在腰下垫一薄枕。
也可通过洗热水浴、按摩、擦背以促进肌肉放松减轻疼痛。
对疼痛严重者可遵医嘱使用药物治疗。
6.预防并发症为老人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或装束,防止跌倒和损伤,预防因骨质疏松继发的病理性骨折。
7.用药护理根据不同病因,遵医嘱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
8.健康指导(1)健康教育 1)运动指导指导老人每日适当运动和进行户外日光照晒。
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中医护理方法简介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主要特征是骨质的减少和骨骼的脆弱性增加。
中医护理方法可以作为辅助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手段,帮助患者提高骨密度、减轻症状,并改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护理方法。
中医护理方法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护理方法,可以帮助骨质疏松症患者改善症状和骨密度:1.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症与肾虚有关,因此建议患者多食用一些有益于肾脏健康的食物,如黑豆、黑芝麻、黑木耳等。
此外,适量摄入富含钙质的食物也很重要,如豆制品、乳制品、海产品等。
2. 中药调理:中医药可以辅助治疗骨质疏松症,常用的中药有骨碎补、地龙、防风、熟地黄等。
但在使用中药治疗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3.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行,从而有助于改善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症状。
4.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可以刺激经络和穴位,有助于改善气血循环和促进骨骼健康。
患者可以通过按摩腰部、背部和四肢等部位,缓解骨质疏松症引起的不适。
5. 锻炼养生:适量的运动对骨质疏松症患者非常重要。
中医推荐一些适合的锻炼方式,如太极拳、气功、散步等。
这些运动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平衡感,减轻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症状。
6. 调节情绪:中医认为情绪不稳定会对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骨质疏松症患者应该保持积极的情绪,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通过放松、休息和与家人朋友交流来缓解情绪压力。
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护理方法时,骨质疏松症患者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需要在专业中医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中医治疗,避免自行使用药物或方法。
- 饮食调理时,应避免过量摄入某些食物或药物,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 针灸疗法和推拿按摩应由专业医师进行,避免误伤或引发其他问题。
- 锻炼养生时,应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和强度,避免剧烈运动导致骨折或其他伤害。
- 在进行中医护理的同时,仍然需要遵循医生的西医治疗方案,中西医结合效果更好。
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护理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降低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代谢性骨病。
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两个亚型,即Ⅰ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Ⅱ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本节主要介绍Ⅰ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护理。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 病因①原发性骨质疏松症:Ⅰ型,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生于绝经期后女性。
Ⅱ型:即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
女性的发病率为男性的2倍以上。
②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常由内分泌代谢疾病(如甲亢、甲状旁腺功能亢进、Cushing综合征、1型糖尿病等)或全身性疾病(如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神经性厌食、慢性肾衰竭、SLE等)引起。
2. 发病机制正常成熟骨的代谢主要以骨重建形式进行,在多种因素的调节下,骨吸收和骨形成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凡能引起骨吸收增加或骨形成减少的因素都会导致骨质量降低(骨皮质菲薄,骨小梁稀疏萎缩,类骨质层变薄),骨脆性增加,甚至发生骨折。
(1) 骨吸收增加①骨吸收由破骨细胞介导,使骨基质中的矿物质被游离。
雌激素缺乏可使破骨细胞功能增强,骨丢失加速,这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原因。
②活性维生素D缺乏、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多,均可导致骨吸收加速,引起骨钙减少;妊娠和哺乳期,母体钙的需求增加,若饮食钙含量不足,也易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2) 骨形成减少骨形成由成骨细胞介导,向骨基质分泌胶原蛋白和其他基质物质,为矿物质的沉积提供纤维网架,类骨质被矿化为正常骨组织。
遗传、食物中钙的摄入量,都可影响骨形成的速度。
此外,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如运动较少,吸烟,酗酒,高蛋白质、高盐饮食,大量饮用咖啡、浓茶,光照不足等,均为骨质疏松症的易发因素。
二、护理评估(一) 健康史评估患者的年龄、饮食种类及习惯,生活方式、居住环境等,询问女性患者妊娠、哺乳和月经情况,了解有无引起骨质疏松症相关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和全身性疾病,以及运动情况等。
骨质疏松的护理常规
1、心理护理:护士应与患者交朋友,应理解尊重他们,做到关心耐心、细心,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认真倾听患者的感受,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和生活情况,对有心理问题的患者给以开导,帮助他们纠正心理失衡状态,鼓励他们参加社交活动,适当娱乐、听音乐、冥想,使情绪放松以减轻疼痛。
这样不仅有利于消除患者的心理压力减轻症状,提高疗效,促进康复,还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
2、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的文化层次,不同年龄、爱好、生活习惯等人群,做好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3、饮食护理:钙有广泛的食物来源,通过膳食来源达到最佳钙摄入是最优先的方法。
在饮食上要注意合理配餐,烹调时间不宜过长
4、运动指导:运动项目的选择应依个体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体能等特点及运动史选择适当的方式、时间、强度等。
5、用药护理:指导患者根据不同的疏松程度,按医嘱及时、正规用药,严密注意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掌握合理的用药途径,每种药的用法、注意事项必须详细告诉患者,如使用激素时要注意乳腺癌、中风和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预防。
6、改变不良生活、饮食习惯:做到营养搭配合理;避免酗酒、嗜烟、饮过量的浓茶、浓咖啡及碳酸饮料;保证充足的睡眠;增加户外活动,适当日晒。
骨质疏松护理方法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1、基础保护措施
1、调整生活方式
(1)采取防止跌倒的各种措施
(2)均衡膳食,饮食适量
(3)适当户外活动和日照
(4)避免嗜烟、酗酒和慎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等
2、骨健康基本补充剂
(1)钙剂
(2)维生素D
2、防止跌倒措施
(1)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生活环境应光线充足、地面干燥且少障碍物,不铺地毯或将地毯固定住。
(2)在饭后起立、夜间起床、下雨、下雪、地面有冰、负重等容易跌倒的情况,应加倍小心,采取措施防止跌倒。
(3)外出活动时使用各种保护工具:如步行器、关节保护器、具有防滑鞋底而富弹性的平底鞋等。
3、专家推荐一日食谱
4、已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正确的日常活动姿势
站姿:①耳珠和颈部垂直②肩膀向后伸展③挺腰收腹
坐姿:①挺腰收颈②双脚触地③椅高及膝
睡姿:①板床加硬褥②枕头承颈椎③腰背平伸直
起床:①首先转侧卧②手力撑床起③腰背省力气
提取重物及家居作息:①腰背常挺直②姿势不久留
5、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简单运动方法
这些运动是令骨骼负上重量而作的,例如步行、跑步、上下楼梯、掌上压或墙上压等都可强化骨骼组织,对患者有很大益处。
骨质疏松症护理常规一、概述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致骨骼脆性增加及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疾病可分为三类:(1)原发性分为两型:I型(绝经后骨质疏松)和Ⅱ型(老年性骨质疏松)。
(2)继发性为继发于其它疾病,如内分泌代谢病、血液病、胃肠道疾病、长期卧床、制动等。
(3)第三类为特发性,多见于 8~14 岁青少年。
特殊检查] 骨质测定、骨转化的生化测定、骨组织括检。
[治疗要点] 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
以药物治疗为主。
二、护理诊断1、有受伤的危险与骨质疏松导致骨骼脆性增加有关。
2、疼痛与肌肉痉挛、骨折有关。
3、躯体移动障碍与骨骼变化引起活动范围受限有关。
4、潜在并发症骨折。
三、护理措施1、病情监测定期进行骨质密度、血清钙、性激素及尿液钙检测。
2、疼痛护理(1)用硬板床,取仰卧位或侧卧位,卧床休息数天到1周,可缓解疼痛。
(2)使用骨科辅助物,如背架、紧身衣等,限制脊椎活动度和给予脊椎支持,减轻疼痛。
(3)对疼痛部位予局部肌肉按摩和湿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因肌肉僵直引发的疼痛。
(4)药物使用包括止痛剂、肌肉松弛剂或抗炎药物,正确评估疼痛程度以决定是否需要使用药物。
3、营养支持增加富含钙质和维生素D的食物,补充足够维生素A、维生素C及含铁食物,有利钙的吸收。
适度摄取蛋白质及脂肪。
戒烟酒,避免咖啡因过多摄入。
4、用药护理指导病人正确服药,观察药物疗效,及时处理不良反应。
(1)用钙制剂治疗者,要选择对胃肠道刺激小的制剂,最好在用餐时间外服用,因空腹服用效果最好。
可同时服用维生素D,以利钙的吸收。
不可和绿叶蔬菜一起服用,会形成钙赘合物而减少钙的吸收。
(2)使用性激素补充疗法(HRT)者,必须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剂量要准确,与钙剂、维生素D同时使用,效果更好。
(3)使用二磷酸盐制剂时应空腹服用,服药期间不加钙剂,停药期间给钙剂或维生素D制剂。
用阿伦磷酸盐时应晨起空腹服用,同时饮水 200~300ml,至少在半小时内不能进食或喝饮料,不能平卧,取立位或坐位,减轻对食道的刺激,如出现咽下困难、吞咽痛或胸骨后疼痛,警惕可能发生食管炎、食管溃疡和食管糜烂,立即停用。
老年病人骨质疏松症的护理[一].骨质疏松症的基本知识一.定义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骼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的代谢性疾病。
二.流行病学现状1.我国骨质疏松流行病学现状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估计有1.73亿,是世界上老年人口绝对数量最多的国家。
近年来,多个地区进行了关于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研究。
2003—2006年一次全国性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人群以椎体和股骨颈骨密度值为基础的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女性为20.7%,男性为14.4%,6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明显增高,女性尤为突出。
2.国外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现状最近报告的美国2005—2006年数据显示,检测股骨颈部位骨密度值,50岁或以上人群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患病率女性分别为49%和10%,而男性分别为30%和2%。
来自日本的数据则显示目前日本骨质疏松症患者达1300万。
加拿大的随机调查显示:女性腰椎和股骨颈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分别为12.1%和7.9%,总患病率为15.8%。
来自欧洲27个国家统计结果显示:2200万女性患有骨质疏松症。
三.为什么老年人容易发生骨质疏松?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为原发性Ⅱ型OP,而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阐明。
骨重建功能衰退可能是老年性OP的重要发病原因。
四.临床表现1.骨痛和肌无力2.椎体压缩3.骨折[二].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护理护理评估(一)老年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内分泌激素:性激素水平低下,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降低,生长激素减少。
•营养因素:缺乏VitD、钙,高蛋白饮食。
•生活因素:活动量减少、过量饮酒、吸烟。
•药物因素:糖皮质醇、巴比妥等。
•家族、种族因素:基因有关。
·慢性疾患:DM、肾功能不全等。
(二)健康史•询问老年人日常饮食结构•运动及体力活动•有无腰痛及疼痛的性质•有无骨折,既往有无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的情况(三)身体状况1.骨痛和肌无力早期无症状,被称为“寂静之病”,尤其是老年人,对疼痛的敏感性降低,多数病人在严重的骨痛或骨折后才知道自己患了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护理教案模板(共7篇)第1篇:骨质疏松症的护理骨质疏松症的护理骨质疏松(osteoporosis)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骨病,骨组织有正常的钙化,钙盐和基质呈正常比例,以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为特点的代谢性骨病变。
在多数骨质疏松中,骨组织的减少主要由于骨质吸收增多所致。
病因和发病机制:正常成熟骨的代谢主要以骨重建形式进行。
在激素、细胞因子和其他调节因子的调节作用下,骨组织一直吸收旧骨,形成新骨。
这种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协调活动形成了体内骨转换的稳定状态,骨质净量无改变。
骨吸收过多或形成欠缺引起平衡失调的最终结果会导致骨量的减少和骨微细结构的变更,就会形成骨质疏松。
原发性骨质疏松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阐。
明凡可引起骨的净吸收增加,推动骨微结构紊乱的因素都会推动骨质疏松的发生。
1、骨吸收及其影响因素:(1)妊娠和哺乳:哺乳期间,母体血容量增加,钙的分布容量可增加1倍。
如摄入不足或存在矿物质的吸收障碍,则必需动用骨盐维持钙离子的水平。
如妊娠期饮食钙含量欠缺,易导致母体骨质疏松或骨软化(2)雌激素:雌激素缺乏使破骨细胞功能增强,加速骨的丢失,这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重要病因。
(3)活性维生素D缺乏,可伴有血清钙浓度降低,导致骨钙动员,骨吸收增强。
(4)降钙素:当降钙素水平降低时,不利于成骨细胞的增殖和钙在骨基质中冷静,因此可抑制骨吸收,降低血钙。
(5)甲状旁腺素:它是推动骨吸收的重要介质,当它分泌增加时,强化了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过程。
(6)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等均有明显推动骨吸收功能。
2、骨形成及其影响因素(1)遗传因素:多种基因的表白水平和基因多态性可影响峰值骨量和骨转换。
遗传因素决定了70~80%的峰值骨量。
(2)钙摄入量:钙是骨质中最基本的矿物质成分,当钙摄入欠缺时,可造成峰值骨量下降。
(3)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足够的体力活动有助于提高了峰值骨量,活动过少或过度运动均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
此外,吸烟、酗酒、高蛋白和高盐饮食、大量饮咖啡、维生素D 摄入欠缺或光照少等均为骨质疏松症的易发因素。
基于中医理念的骨质疏松症护理方案介绍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其特点是骨密度降低和骨质变薄,容易发生骨折。
中医理念认为,骨质疏松症主要与肾虚、肝郁、脾虚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本文将提出一份基于中医理念的骨质疏松症护理方案,旨在通过中医调理,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预防骨折的发生。
方案1. 中药调理根据中医理论,可以采用以下中药调理骨质疏松症:- 补肾壮骨方:使用补肾壮骨的中药方剂,如桂附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等,以滋养肾脏,增强骨骼的强度和稳定性。
- 理肝疏肺方:使用理肝疏肺的中药方剂,如柴胡桂枝汤、逍遥散等,以调节肝脏和肺脏功能,促进气血循环,改善骨质疏松症的症状。
- 健脾和胃方:使用健脾和胃的中药方剂,如四君子汤、八珍汤等,以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提高骨骼的养分供给。
2.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饮食对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和预防起着重要作用。
以下是一些饮食调理的建议:- 补充钙质:增加钙质的摄入,可以选择富含钙质的食物,如牛奶、豆腐、鱼类等,或者适当补充钙质的保健品。
- 补充维生素D: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可以通过阳光照射和食物摄入来补充维生素D,如鱼肝油、蛋黄等。
- 避免过酸性食物:过酸性食物会导致钙质的流失,应避免过多摄入酸性食物,如咖啡、酒精等。
- 适量摄入蛋白质:蛋白质是骨骼的重要组成部分,适量摄入蛋白质有助于骨骼的修复和建设。
3. 运动调理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骨骼的力量和稳定性,预防骨折的发生。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运动方式:- 散步:每天进行适量的散步,有助于骨骼的负重运动,促进骨骼的健康。
- 太极拳:太极拳可以通过平稳的动作和呼吸调节来改善气血循环,增强肌肉和骨骼的功能。
- 游泳:游泳是一种全身性的运动,可以减轻关节的负担,同时增加骨骼的力量和灵活性。
结论基于中医理念的骨质疏松症护理方案主要包括中药调理、饮食调理和运动调理。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预防骨折的发生,并提高生活质量。
重视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护理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症不仅增加了老年人的生活行動不便和痛苦,也给家庭带来了负担。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慢性常见高发的代谢性疾病,积极做好青年和中年时期的预防,有望减少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率,促进老年人的健康与长寿,提高生命质量。
标签:骨质疏松;认知;相关因素骨质疏松是骨量丢失,包括骨基质和矿物盐成分不断减少,骨质结构退化,骨质变薄,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
1,骨质疏松症分三类:一类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和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相关因素是雌激素减少,骨破坏增加导致骨量减少;激素调节失衡,骨形成能力低下。
二类是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相关因素是其他系统疾病或药物引发的骨量丢失严重。
三类是特发性骨质疏松症。
病因不明,多数和遗传有关。
2,骨质疏松患者的护理护理目标: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认识骨质疏松症,增强对疾病的防治认识,掌握良好的生活方式: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多食富钙和磷的食物,戒烟,限酒,少饮浓茶浓咖啡等,培养合理的饮食习惯;坚持锻炼,劳逸结合,充足日照,避免外伤;保持良好心态;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积极预防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
2.1平衡膳食、合理营养平衡膳食就是日常膳食中所含的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满足人体正常生理需要。
保证适量蛋白质,约占每日总能量的15%,其中优质蛋白即动物蛋白和大豆蛋白应占蛋白总量的40%-50%。
蛋白质是人体重要组成部分,是骨基质的主要成分。
蛋白质摄入量直接影响骨基质的形成和性激素的合成。
低蛋白饮食会使骨基质形成障碍,骨形成减少;高蛋白饮食会使肾脏对钙的再吸收障碍,造成钙排出增加。
所以,一味地追求高蛋白饮食,同样可以影响骨代谢,导致骨质疏松。
磷和钙的摄入比例应该在1:2左右才能保证钙的正常吸收。
成年人每日摄入钙量不少于0.8克;快速生长发育时期的青少年以及妊娠期、哺乳期的妇女,每日摄入钙量不少于1.5克;绝经后妇女及骨质疏松症患者每日摄入钙量不少于1.2克;这样才能维持人体内钙代谢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