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遭遇》导学案2
- 格式:doc
- 大小:3.97 KB
- 文档页数:3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教学课题一个人的遭遇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与文本展开对话,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
3、结合主人公悲惨的遭遇,感受肖XX运用细腻入微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把握主人公的内心变化并以此挖掘隐含于此的主题。
教学方法诵读、师生合作探究主备人授课人共2学时授课时间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调整(教师因材施教)课堂导入:一个人的遭遇这里的一个人指的是谁?全文的主体部分主要写了什么人?索XX,还有谁?凡XX。
他们是什么关系?父子关系。
但是他们原来素不相识,那么是什么使他们走在一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肖XX的作品。
一、为什么索XX和凡XX走在一起呢?1、凡XX是个什么样的孩子?1)用来形容凡XX的时候,最多的是什么字?明确小。
小家伙,脏小鬼,小脚,小眼睛,小雏儿,孩子的弱小2)他那对眼睛呀,却亮得像雨后黑夜的星星(形象)孩子的纯真3)为什么索XX收养凡XX?促使索XX打定主意收养凡XX的根本原因是:明确孩子的悲惨遭遇近似于我的遭遇(41页,两个失去亲人的人,两颗被强烈的战争风暴抛到异乡的沙子)同是战争受害人,相逢何忍再分开?所以他们虽素不相识,却走在一起了。
孩子那么弱小,那么纯真,但是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家园,有着那么悲惨的遭遇,这是什么造成的?二、索XX领养凡XX是怎样的状态,他有过怎样的遭遇呢?其他同学考虑三个问题:(一)随着索XX遭遇的变化,他的心起了怎样的变化(二)哪一部分写得最打动人心(三)哪一部分写得最详细,怎样写得,为什么?划曲线图:受伤被俘成功逃亡妻女被炸死,家园被毁找到儿子儿子牺牲领养孤儿出车祸离开(一)随着索XX遭遇的变化,他的心起了怎样的变化?成功逃亡(激动极了)妻女被炸死,家园被毁(心缩成一团,穿心的痛)找到儿子(喜气洋洋)儿子牺牲(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领养孤儿(心轻松光明)出车祸离开(悲愁的心,心震荡得厉害,收缩和绞痛得那么厉害)(二)哪一部分写得最打动人心1、儿子死后:(指名朗读9、10两段)“我走到棺材旁边擦着眼泪,但是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
一个人的遭遇(第一课时)班级小组姓名【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二能力目标:研读作品,分析人物形象,感知人物的心灵世界,,探讨作品主旨及现实意义。
三情感目标:正视战争,反思战争,珍爱和平。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战争给人带来的深重创伤。
难点: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学法指导】一、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人物的遭遇及心理变化。
二、通过研习文本,把握文章主旨。
【预习思考】一、对于肖洛霍夫,你了解多少?二、本文的题目叫《一个人的遭遇》,这里的“一个人”指谁?他有哪些遭遇呢?三、除了索科洛夫的遭遇外,还写了谁的遭遇?【重点难点探究】主题一:整体把握,自学成果展示(展示中突出情感朗读体验)这是一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释题:《一个人的遭遇》题目点明了人物和情节,其中“一个人”指的是索科洛夫,“遭遇”即“故事情节”。
题目:索科洛夫有怎样的遭遇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并找出每个阶段对应的他的心理情感,根据情感起伏用曲线标明故事情节。
成功逃亡找到儿子领养凡尼亚兴奋激动重燃希望心轻松变软妻女炸死儿子牺牲出车祸穿心的悲痛埋葬欢乐悲愁的心小结:曲折的情节,突出表现出人物命运的不幸。
造成主人公悲惨命运的根源是什么:战争。
所以,本文主题鲜明:反战,揭露造成幸存下来人的悲惨命运的战争的罪恶。
主题二:研读文章的重点情节(研习文本突出主旨):题目:“领养凡尼亚”部分。
这一部分也可以用题目《一个人的遭遇》来概括,只不过主人公变成了凡尼亚。
或者索科洛夫遭遇中的遭遇。
齐读12-16节,请同学们简单说说凡尼亚的遭遇。
文章为什么安排这一情节并详写?⑴从主人公索科洛夫方面入手研读(一生有感情朗读18、19节):他领养凡尼亚前后心理情感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由于自己的不幸更能同情别人的不幸,对孤儿的爱;做父亲的幸福,心灵的慰藉,精神的寄托。
这部分是索科洛夫情感变化的重要转折,是索科洛夫从战争创伤中走出来的重要契机。
《一个人的遭遇》导学案2
《一个人的遭遇》导学案2
《一个人的遭遇》学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
2、引导学生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反思战争的危害,珍视和平环境。
教学重点:深重的战争创伤。
教学难点:深刻的情感体验。
课时:两课时
二、晨读积累: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
[简析]?
这是盛唐边塞诗中的一篇名作。
这首诗以豪放的风格写了征戍战士饮酒作乐的情景,具有浓郁的边塞军营生活的色彩。
?
首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意思是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
四、作家作品:
肖洛霍夫,苏联作家,曾参加四年的卫国战争,期间遭受了家破人亡的悲剧。
作品主要有《被开垦的处女地》、《静静的顿河》。
《静静的顿河》获得了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
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开拓了战争文学的新领域。
《一个人的遭遇》优秀教案《一个人的遭遇》优秀教案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的不同,自己设计吧)一,导入:(在进行这一板块之前,我们利用学校的闭路电视网络播放若干部关于战争题材的影片,所以在导入的时候简单了很多。
并且对学生在对课文的理解上有很大的帮助。
建议有条件的学校、教师招部好片子让学生看看)在我们看过的几部影片中,我们知道战争留下了太多的创伤,在战争中,我们应把目光放在谁的身上呢?谁才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学生各抒己见,但基本上都是士兵啊,烈士啊,敌人啊等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它会让我们知道在战争年代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谁。
―――― ――板书《一个人的遭遇》二,学生阅读文章,整体把握本文的线索。
(5――8分钟)问题设计:题目叫做《一个人的遭遇》,那么这个人是谁?(学生基本上会回答索科洛夫)他又有什么样的遭遇呢?在面对这些遭遇的时候他又有什么样的表现呢?(遭遇从引文开始:苏德战争被俘――冒险逃跑被抓回――俘虏少校,逃回队伍〈心情是兴奋的,急切的〉――家破人亡〈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
回家后的感觉,感到穿心的痛〉――找到大尉连长儿子〈激动,并想像战后的幸福的平民生活,体现了对和平的向往〉――儿子牺牲〈生前死后的对比描写,既体现了父亲的无限的伤痛,更用一种以美衬丑的手法表现了对战争的憎恶〉――找到小儿子〈重点描写,让学生重点读〉――因车祸外出谋生〈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让读者对主人公的命运展开联想〉正因为情节的曲折,才突出了主人公的不幸。
三,问题设计:1,从上面的主人公的遭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子的人?(忠厚朴实,勇敢坚强,坚忍不拔,心地善良等。
教师补充前面的情节,让学生在事例中总结)2,他这样子的人(好人)怎样把凡尼亚带回家的?(骗)为什么骗?这对他的好人形象是不是个破坏?(a,主人公本身的善良,同情和爱。
〈学生会说善意的谎言〉b,主人公对家庭和爱的期望)3,收养儿子这段为什么写的这么详细?(他们都找到了爱的所在,家的所在。
《一个人的遭遇》苏联·肖洛霍夫执教者一、课堂链接☆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作家。
曾参加过俄罗斯国内战争,当过统计员、装卸工、会计和记者,1923年开始发表作品。
1924年加入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同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胎记》。
1926年出版小说集《顿河故事》和《浅蓝的原野》。
曾获列宁勋章,1984年因病去世。
主要作品有《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等。
1965年,他由于“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而获诺贝尔文学奖。
☆卫国战争: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其仆从国意大利、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以事先拟定好的一份代号为“巴巴罗萨”的计划,出动三个集团军群共计190个师,3700辆坦克,4900架飞机,47000门大炮和190艘战舰,共550万人,在航空兵支援下,兵分三路以闪电战的方式突袭苏联。
1941年7月3日,斯大林向苏联人民发表广播演说,号召全体苏联人民团结起来,全力以赴同希特勒法西斯做输死斗争,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经过4年的斗争,在苏联几乎没有一个家庭没有亲人牺牲,因此他们的餐桌上总有一个或不止一个位子家着,而空位子上仍摆着一副餐具,以表示没有忘记他们。
苏联人民在战争中牺牲如此惨重,这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1945年4月30日,苏军最终攻占德国首都柏林,1945年5月8号夜间,德国举行了无条件投降仪式,投降书于次日凌晨生效,苏德战争就此结束。
☆《一个人的遭遇》的影响:文章一反传统战争小说夸饰和拔高英雄形象的手法,而以“静”心地态度审视战争的残酷性后果,把视角放在战争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上。
文中对人道主义的全新解释和开拓对我国同类题材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例如,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蓉镇》,韩少功的《风吹唢呐声》、《相思女子客店》,叶蔚林的《没有航标的河流》。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读前要热身肖洛霍夫与《一个人的遭遇》一个苏联战俘,在战俘营受尽折磨,九死一生回到家乡,亲人全都不在了,惟一的儿子也在攻克柏林时牺牲,家成了一个炸弹留下的大坑,于是他只能收养一个孤儿,相依为命……小说结尾,作者写两个流浪者“是被苦难的生活抛弃在路边的两粒沙子”。
这样一个苏联战俘的命运,带出了俄罗斯大地普遍的悲泣,一个人的故事被肖霍洛夫写得恢宏而悲凉,与《静静的顿河》一脉相承。
5—1小说在1956年12月31日到1957年1月1日被《真理报》连载刊出,同时在电台播放。
这一天,莫斯科几乎所有的人都站在在街上流着眼泪凝神倾听……被英雄主义掩盖的创伤郁积了十几年,一直没有宣泄,肖洛霍夫轻轻戳开一个小口,苏联人民的泪水洪水一样流淌出来。
这个时候,人民的心特别脆弱和柔软。
肖洛霍夫为什么要拿一个被俘的军官做主人公?李毓榛是肖洛霍夫研究的专家,他知道战俘问题牵涉到肖洛霍夫的隐痛。
肖氏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在苏德前线被俘并最终死在了战俘营,而自己曾有机会凭借与斯大林的良好关系把他从前线调回来却没有办到。
朋友的妻子为此深深怨恨肖洛霍夫,并在《静静的顿河》被诋毁为非肖氏作品时,谎称保存在自己手中的手稿已丢失而使肖氏陷于被动。
《静静的顿河》作者真伪事件也引起苏共中央的高度重视,列宁的妹妹出面组成一个小组,专门审查这个问题。
《静静的顿河》不仅受到真伪问题困扰,更受到苏联高层的指责。
《静静的顿河》的创作源于对哥萨克百姓的同情。
二三十年代,托洛斯基等人推行一个政策:消灭哥萨克,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裕的,都要从肉体上消灭。
肖洛霍夫非常具有正义感,为那些无辜的人鸣不平,说他们都是普通劳动者,不是反革命,为此他创作了《静静的顿河》。
这立刻成了许多官员的眼中钉。
他们诬陷肖洛霍夫要组织暴动,这可是弥天大罪,犯此罪在当时的苏联必死无疑。
在关键时刻,肖洛霍夫跑到斯大林那里,斯大林将他保了下来。
斯大林看了稿子后,说是“对革命有利,对我们有利”,于是《静静的顿河》得以出版。
《一个人的遭遇》导学案【作者简介】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当代著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坊主家庭.20年代初参加革命工作,1923年发表处女作小品文《考验》。
次年加入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
1926年开始创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共4部,历时十四年,至1940年完成。
该作品的问世使作者获得了广泛的声誉,194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
其他著作还有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他们为祖国而战》等。
1965年,肖洛霍夫“用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曾任苏联作协理事、苏共中央委员、最高苏维埃代表等职。
1984年逝世。
【写作背景】1956年最后一天和1957年的第一天,当时战争已经结束10年。
苏联的党报《真理报》连载了一篇小说,作者是写过《静静的顿河》的肖洛霍夫,小说的名字叫《一个人的遭遇》。
小说立即震动全世界,因为它发表的地方不同寻常,它发表的时间不同寻常,它的作者不同寻常,更因为它的内容不同寻常。
但是令今天的人不解的是,恰恰是因为作家写出了一件平平常常的事情,才造成了这部小说的“不同寻常”。
《一个人的遭遇》(原名《人的命运》)是肖洛霍夫根据建国一位家破人亡的军人所讲述的不幸遭遇构思成的小说。
虽然只是一篇3万余字的短篇小说,但他在当代苏联文学中具有重大的开拓意义。
在人物塑造上,肖洛霍夫开赞美普通人、平凡人和“小人物”之先河。
主人公索科洛夫是一个普通工人,种过地,又当过兵,他的一生遭遇非常平凡,却具有普遍性,是任何一个普通苏联人都可能遭受的。
小说的题目则表达了这样的含义,揭示出战争灾难的遍及范围之广。
索科洛夫是世纪的同龄人,是十月革命以来苏维埃国家所经历的苦难的负荷者,是两次战争造成的灾难的承受者:国内战争使他成了孤儿,卫国战争又使他失去了妻子女儿。
战前他为社会主义建设付出了辛勤劳动,战争爆发时他第一批应征入伍,战后,索科洛夫怀着一颗破碎的心,却没有颓丧。
《一个人的遭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
2.抓住细节,体会作品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波澜起伏的特点。
3.通过阅读作品,体会战争对人的身心的摧残,正视战争、反思战争,珍视和平。
【作者简介】
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作家,196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有《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
肖洛霍夫曾参加四年的卫国战争,期间遭受了家破人亡的悲剧,这篇小说发表于1956年,当时距离战争结束已经10年。
战争结束时,肖洛霍夫遇见一位家破人亡的军人,根据他讲述的不幸遭遇,创作了这篇小说。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一个背景:
2.两个人物:
3.三段情节:从故事梗概开始,概述这个故事都由哪些具体的事件连缀而成的?
战前:
战中:
战后:
二、深入解读
1.索科洛夫在面对一系列的遭遇时,分别是怎样的心情?到文中找找看?(划一划)(1)战前:
(2)战中:
(3)战后:
2.通过索科洛夫的遭遇,你能大致概括出小说的主题吗?
3.在索科洛夫的遭遇中,三段时期的各个情节中,你认为哪个情节最精彩,是如何通过细节表现主题的?讨论一下,并说明理由?
4.怎样理解题目“一个人的遭遇”中的“一个人”?
5.怎样理解文章的最后“刹那间,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我慌忙转过脸去……不要让他看到,在你的脸颊上怎样滚动着吝啬而伤心的男人的眼泪……”这段话。
1。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个人的遭遇》编排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第一板块“遭遇战争”中,居专题、板块之首。
这个专题还有以反映战争灾难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安妮日记》和《图片两组》。
本专题主要教学目标是:学生能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能说出战争对人的精神摧残和对人类文化的毁灭作用。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积累优美文段,了解写作背景。
(二)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与文本展开对话;2、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小说中关于索科洛夫的心理描写很是细腻,集中表现了战争给人带来的精神上的创伤。
2、难点:对本文的主旨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
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
”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预习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熟读课文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分小组,合作讨论和探究七、课时安排 1课时八、教学设计(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见导学案1、对于肖洛霍夫,你了解多少?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明确】见教材P41 注释①,补充——《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和《一个人的遭遇》都是长篇小说。
《一个人的遭遇》导学案2
《一个人的遭遇》学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
2、引导学生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反思战争的危害,珍视和平环境。
教学重点:深重的战争创伤。
教学难点:深刻的情感体验。
课时:两课时
二、晨读积累: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
[简析]?
这是盛唐边塞诗中的一篇名作。
这首诗以豪放的风格写了征戍战士饮酒作乐的情景,具有浓郁的边塞军营生活的色彩。
?
首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意思是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
“葡萄美酒”,是以葡萄酿造成的美酒;“夜光杯”,指一种用玉琢成的酒杯。
此句以奇丽的彩笔描绘出豪华的场面,并富有西域的特色。
次句“欲饮琵琶马上催”,正要开怀畅饮,忽然,铮铮琮琮的琵琶声从马上传来。
琵琶是西域盛行的乐器,诗人用来渲染西域色彩。
“马上催”的“催”字有不同解释,有的说是催饮,有的说是催人出征,或解释为急促弹奏之意。
从全诗风格来看,还是以催饮为宜。
?
三四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在酣醉时的劝酒词,是说,醉就醉吧,醉卧在沙场上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
这两句历来颇多分歧,有的认为是极为悲痛之词,有的认为是略带悲凉之意,但从盛唐时期将士们的豪情及全诗的风格来看,似不宜有忧伤情绪的。
从古至今,由于王翰的这首诗,使得夜光杯更富盛名。
三、导语:
回顾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
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停息,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
但战争对于我们而言是遥远的,而对战争最有发言权的还是那些亲身经历过战争的人,尤其是那些在战争中身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惨剧的人。
今天让我们跟随肖洛霍夫去感受一下二战的残酷,感受一个人的遭遇。
四、作家作品:
肖洛霍夫,苏联作家,曾参加四年的卫国战争,期间遭受了家破人亡的悲剧。
作品主要有《被开垦的处女地》、《静静的顿河》。
《静静的顿河》获得了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
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开拓了战争文学的新领域。
《听听那冷雨》
一、学习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二、课前预习(基础知识)
1、生字词
惊蛰()仓颉()云气氤氲()翩翩()
寒濑()羯鼓()擎天()
料峭:霏霏细雨:
安慰孺慕:滂沱:
鸹犊情深:蠢蠢而蠕:
宵寒袭肘:石破天惊:
忐忐忑忑:岑寂:
2、搜集古今中外关于“雨”的诗词
三、相关作者、背景知识介绍:
余光中,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
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他说:“蓝墨水的上游的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
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他的母校是南京大学(金陵大学),他曾到母校参观,也写下了优美的散文。
余光中对大陆对家乡的情感是非同寻常的。
他曾说:“从21岁负笈漂泊台岛,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头的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
”谈到作品中永恒的怀乡情结和心路历程时他说,“不过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现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
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
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
本文作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达了流落在台湾的大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写作者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余光中先生于2002年在山东大学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一直有一个说法:一个中国人,如果他一直墨守传统的话,那他就是一个孝子;如果说他一直向西方取经而不回来,那他就变成了一个浪子。
孝子当然不会发扬光大,而浪子则一去不回头。
往往是回头的浪子才能成气候,因为他能够融贯中外,吸收外来的营养,又能保留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四、文本感知或合作探究:
1、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进一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2、我们接触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接触的是它的题目,因为,题目中往往包含着文章的主要意象,大家看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具不具备这样的特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