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2.69 KB
- 文档页数:3
《桂花雨》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设计一等奖4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词、朗读、想像等方法体会其文中“浸”“全年”等用词的精妙,解读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透过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过程一、激发认知冲突,营造阅读期待,初解课题1、激发认知冲突,营造阅读期待,一解课题《桂花雨》: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女作家琦君的一篇文章,一起读课题──《桂花雨》。
题目把桂花和雨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你想到了什么?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由读课文,读完课文想一想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动笔划一划,写一写。
)读完交流(预设:花香、摇花乐或者一份情。
)二、分享“摇花乐”和“花雨美”,再解课题1、点题,定格摇花乐,指读语段(第五段):指名读,读正确,读流利2、谈感受,定位句子:哪些句子给你带来了这样的感觉,指名尝试情感朗读。
3、教师创设情境,学生想像:(出示图片,配乐)同学们,让我们置身在桂花树下,满树的桂花竞相开放,看着树上星星点点的桂花。
让我们一起来摇桂花,我们使劲地摇着桂花树,尽情地摇着桂花树。
摇啊摇啊,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对学生引导:桂花像什么一样落下来?落在哪里?对“满头满身”“这下”等词作一个回文。
)3、指导练习情感朗读:来,就带着这样的一份感觉,再有滋有味地再读读这几句话。
(自由读。
)引:用你的朗读与大家一同分享摇花的快乐,分享这场桂花雨的美丽。
(指名学生读。
)与学生的的交流与点拨中,体验这份乐,朗读这份乐,渲泄这份乐。
完成板书:枝摇花落乐心头4、扣题,再解课题:同学们,让我们再读课题──《桂花雨》,你想那是一场怎样的雨啊?(迷人的雨快乐的雨香气四溢的雨……)5、配乐齐摇花乐。
三、解读“浸”“全年”的妙处,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1、由摇花乐引至香味,快速浏览课文,划出描写家乡桂花香的句子:⑴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通过品读桂花“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境,体验“摇花乐”,体会作者对童年和家乡的怀念之情。
2.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课后练习中重点句的阅读感受。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品读桂花“香”中体会摇花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回顾课文1、同学们今天我们再次走进琦君的童年,一起感受----桂花雨。
(齐读课题)读着这篇散文总有一股桂花的清香扑鼻而来,轻轻地再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小时候在自己老家和父母一起摇桂花时的情景,那么,桂花和桂花雨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板书:香乐甜这就是品读文字带给我们的滋味,这是一篇散文,散文是需要好好地、反复地去读、去品的,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文字,去读文字中香的味道,乐的味道,甚至更多的味道。
(板书:……)那么小时候作者和她的父母一起摇桂花时的情景,集中写了三个自然段,那阵阵落下的桂花雨真是香气迷人,香飘十里,请你读读课文的第二、第三、第四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带有“香”的语句,体会一下在这些句子当中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过渡:下面我们来谈谈描写“桂花香”的语句。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二、走进文本,品味语言文字1、生朗读出示:“桂花开得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说体会。
①有哪个字说它真的很香?(浸)我们写香一般都用“飘”的,怎么用这个“浸”字啊?我们看这个“浸”字是什么旁?淹在水里就叫“浸”,水看得见吗?摸得着吗?用了一个“浸”字呢——(就好像看得见,摸得着,还能感觉到了。
所以这个“浸”字用得恰当,用得传神。
②指导朗读。
读这句话的时候,注意要把浸字读得轻一些、软一些。
谁愿意读一读?师:真好!我们全都浸在了花香之中,除了这个“浸”字传神,文中还个一个“浸”字。
《桂花雨》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设计一等奖6教学目标:1、认识“箩、杭”这两个生字,会写“懂、兰”等10个生字,理解“至少、完整”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
体会作者留恋童年,思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3、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思乡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
体会作者留恋童年,思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思乡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过李白的诗《静夜思》(出示课件2),我们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通过“月”这件事物来表达思乡之情。
是啊,人们往往把思乡之情寄托于一件事物,今天,我们就看看作者琦君是怎样把思乡之情寄托于“桂花雨”的吧!(板书:桂花雨)(出示课件3)作者简介:琦君(1917—2006),名潘希真,浙江温州市瓯海区人。
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40余本,主要著作有《永是有情人》《水是故乡甜》《万水千山师友情》《细雨灯花落》等。
设计意图:运用诗歌导入,既能复习学过的知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文学常识,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二、初读课文(出示课件4)1、学生读课文,读准字音。
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理解其含义。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通过“桂花雨”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哪些事?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出示课件5)2、小组交流、讨论。
师:请同学们展示交流、讨论的成果。
过渡语:要想整体把握一篇文章,我们首先要把握这篇文章的结构。
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出示课件6)第一部分介绍桂花开放的时间,描写桂花树的样子。
第二部分具体回忆了家乡院子里桂花开放的情形,细致地描写了“我”和母亲摇桂花的情景。
《桂花雨》教案范文(通用9篇)《桂花雨》教案1一、教学内容:《桂花雨》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1、读__,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形式,将学文感受蕴涵在朗读中,体会情感。
3、理解“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一句话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桂花雨》。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的一、二自然段,谁能用一两个字说说桂花的特点?(香、小等)(板书:桂花香)2、谁能用一个俗语说说桂花有多香?(桂子花开,十里飘香)3、桂花这么香,同学们你们想做些什么呢?(想闻一闻、想摸一摸、想……)那么作者是怎样做的?(摇桂花)(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请大家自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边看边画出表现作者一家人摇花乐趣的语句(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1、“我”是怎样催促母亲摇桂花的?(出示课件:“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2、如果你是小作者,你会怎样缠着母亲问呢?(请三位学生读出不同的语调。
)3、作者老是缠着母亲摇桂花,但是母亲却不答应,这是为什么呢?(请学生读一读课件中的语句。
)4、母亲终于答应摇桂花啦!“我”是怎样做的?(出示课件: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板书:摇桂花)5、哪些语句最能表现“我”摇桂花时的欢乐之情?(出示课件: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板书:摇花乐)你来喊一喊,好吗?(请三位学生喊)6、你们想看看桂花落下的情景吗?(出示课件:播放动画的桂花飘落的情景)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我”摇桂花时的欢乐的语句。
7、桂花摇下来了,父母们又是怎么做的呢?(出示课件:母亲洗净双手,……花雨缤纷入梦甜。
”)8、父亲的这首诗写出了我们一家人摇桂花的欢乐之情,哪位同学来读一读。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
1.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1课——《桂花雨》。
2.引读作者小时候,最喜欢桂花。
是因为桂花虽然——笨笨拙拙的,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喜欢桂花,是因为它的香味令人陶醉,芳香——四溢。
喜欢桂花,是因为那乐趣无穷的“摇花乐”和阵阵令人情牵梦绕的桂花雨。
所以,作者在课文的结尾写到:——(出示句子)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3.“摇花乐”乐在哪里呢?当阵阵桂花雨纷纷落下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摇桂花,享受那落英缤纷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二、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3小节。
想想从哪颗感受到作者的快乐。
用——画出体现“摇花乐”的句子。
三、精读感悟作者(心情)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的“摇花乐”?(出示)1.“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1)小作者怎样“缠”?谁能表演一下吗?(2)在作者眼里“摇桂花”可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3)a从“老是”、“缠”这个词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盼望早点摇桂花)b同学们注意了没有:这句话的结尾用的是什么标点?(!)c对呀!作者是不是用错了?感叹号一般用来抒发比较强烈的感情,作者这里用感叹号是为了?(说明作者自己非常急切盼望早点摇桂花)(说明作者恨不得马上就摇桂花。
)d谁再来读一读,读出这种急切、迫不及待的心情?(2——3人)(4)读得真好!在作者眼里“摇桂花”可是件是件大事,她迫不及待想摇桂花,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有点烦,但又很耐心地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5)听了母亲的话“我”的心情更加——急切了,心想这桂花怎么还开——不足呀!2. 所以当母亲吩咐提前摇桂花的时候,作者说这下我——可乐了。
《桂花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桂花雨》这篇课文借助“桂花”这一具体事物,以细腻的笔触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与桂花相关的生活场景,抒发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童年生活无比怀念的感情。
文章以“桂花”为主线贯穿始终,语言清新质朴,意味隽永。
作者童年的快乐和思乡思亲之情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浓郁,溢满字里行间。
这篇文章既应和了“一花一鸟总关情”的人文主题,又暗含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在课文后面,除了本课需要掌握会认会写的生字以外,还有两道练习题和一个阅读链接。
第一题,梳理文章写了哪些美好回忆(即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题,通过重点语句体会情感(本课教学重点);第三题,拓展阅读资源,互文印证,深入体会情感。
这三道题连贯起来,就是在课内外阅读实践中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课内学习借助桂花这个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通过阅读链接,了解更多的阅读内容,把课内阅读拓展延伸到课外的阅读实践。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桂花雨》是本单元的第三课,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情感的方法,这为学习本课打下一定的基础。
五年级学生基于识字和阅读的经验,对学习本课生字词、理清文章的脉络不是学习的难点,但是对于体会作者是怎样借助桂花来表达情感的方法,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1.认识“箩、杭”2个生字,会写“懂、兰”等10个字,会写“桂花、懂得”等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桂花给“我”带来的回忆。
3.借助相关语句和资料,体会作者借桂花表达的感情。
四、教学重点借助相关语句和资料,体会作者借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箩、杭”2个生字,会写“懂、兰”10个字,会写“桂花、懂得”等4个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能说出桂花给“我”带来的回忆。
(一)扣题导入,初识桂花1.展示桂花实物,文字、图片介绍桂花教师引导:中秋节前后,正是桂花盛开的时节。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桂花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理解课文中生动细致的描写,体会课文情感。
2.能自主归纳特定环境下的生活方式,关心生活中的环境保护,倡导低碳出行。
3.能自主学习相关知识,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并体会课文情感。
2.难点:扩展课文思考,关注地域地貌生态背景。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老师将一朵桂花花放于课桌上,问学生桂花花有什么特点,开始课程。
•通过生花烂漫的桂花花和丰富多样的桂花芳香,引出桂花雨背景。
2. 学习课文(35分钟)
1. 课文展示
•老师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
2. 课文理解
•学生一起查找不认识的生字和词语,实行个人理解,小组合作交流,整体回答。
•实行情感细读,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寻找并记录可能涉及到的人生情感。
3. 课文分析
•询问课文中存在哪些脑图,拓宽学生的认识。
•学生自发展开,进而探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3. 拓展认知(20分钟)
•学生通过互联网和相关书籍查找桂花雨的地域地貌背景,并对查找到的信息进行分享交流,增加拓展学生的视野,了解更多有关桂花的文化知识。
4. 总结归纳(10分钟)
•让学生现场材料完成把自己的思路、知识点、心得体验和学习后的问题融合在一起。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教学知识点,以上完成一节课的教学过程。
四、课后作业
•学生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如骑自行车或步行),并记录并分享在社交媒体上的相关信息,倡导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箩、杭”;熟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品读课文,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领悟、学习这种感情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深层文意,体会文中句子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教学方法:结合课件解读课文,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梅花魂》中,我们透过傲雪而立的梅花看到了外祖父对祖国深深的爱与眷恋,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另一种花又寄托着怎样的情感。
大家翻开课本第30页,我们来学习第7课——桂花雨。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理顺文意让学生带问阅读,“桂花雨是什么意思?”、“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桂花雨’有什么寓意?”请学生回答第一个问和第二个问。
桂花雨:文中是指摇桂花时落花纷纷,若雨一般。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家乡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
三、词句解析,细品思乡情1.“我”一开始就明说“我喜欢的是桂花”,为什么喜欢?——“桂花香气迷人”。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表现桂花香的句子:①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②“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③“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第1、2句:两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
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品读“赏桂花”,感知爱花。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才能有自己的认知和体会。
本环节通过默读、抓关键句子、批注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自己对桂花的喜爱之情,同时感知到桂花香是作者喜爱桂花的情感源头。
】1.导入:“桂子花开,十里飘香。
”摇着故乡的桂花树,桂花纷纷落下,啊,真像是在下雨!这节课,让我们一同到文中去感受那场缤纷香甜的桂花雨吧!2.自由读课文后,学生交流、回顾,教师板书:爱桂花——摇桂花——思桂花3.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画出写作者喜爱桂花的句子,旁批自己的体会,然后小组内交流。
4.小组交流:组内交流自己画出的语句及写的批注。
根据组员的交流,修改、补充自己的批注。
5.全班交流:作者回忆儿时与父亲赏花的片段中,哪些句子表现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1)指名交流后,出示句子。
我喜欢的是桂花。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
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2)指名读句子。
提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对桂花的喜爱之情的?预设:作者将桂花树的样子与梅树进行对比,突出桂花树没有梅树姿态优雅,先写了桂花样子的“笨”、花朵的“小”,之后笔锋一转,用了一个“可是”,突出桂花朴实外表下香气的“迷人”。
这段话写出了作者独爱桂花的原因——迷人的香气。
(3)指导朗读。
听范读,感受对桂花香气“太迷人了”的欣赏和赞美。
学习任务二:品读“摇桂花”,体会快乐【设计意图:“摇花乐”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也是突出作者情感最浓烈的部分。
采用读、想、演等方法使学生充分感受揺花乐的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这个环节设计了“寻花香”的目标导读、“悟摇花乐”的情景表演读、“再品花香”的师生引读,在读中将无形的花香变为有形有感的画面和体验。
】一、读重点文段,寻觅“花香”。
1.默读课文第3~6自然段的内容。
教案:《桂花雨》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桂花雨的来历,知道桂花雨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意识。
(3)培养学生懂得分享、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 继续学习课文,理解桂花雨的来历和意义。
3.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4. 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桂花雨对自己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桂花雨的来历和意义。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桂花雨的来历和意义。
(2)灵活运用生字词到实际情景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桂花图片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5分钟)(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思考桂花雨的来历和意义。
2. 课堂讲解(20分钟)(1)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讲解桂花雨的来历和意义。
(2)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3. 课堂讨论(10分钟)(1)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桂花雨的理解和感受。
4. 课堂实践(10分钟)(1)学生动手实践,用生字词编写小故事。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实践成果。
(2)学生表达对桂花雨的理解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1. 桂花雨2. 来历:民间传统习俗3. 意义: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亲情的珍惜、友情的珍视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语言训练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验摇花乐和思乡情。
3、揣摩文本语言,并学会运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理念】
1、课堂教学应在师生、生生对话交际的过程中进行。
2、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3、凭借文本,挖掘教材资源,在想象、诵读、体验等语言实践中,引导学生将文本语言转化为会运用的“活”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揭示中心句
1、课文一开头,她就说: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
2、出示:
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二、品味香气迷人
1、大家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
2、出示句子:
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每时每刻都泡在香气里,你就是琦君邻居的话,你有什么感受?
●三、学习摇花乐
1、用心读一读第三自然段,自由交流。
2、出示句子:
“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3、读: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4、想象写话。
5、这么香,这么迷人的桂花,我陶醉了,那父母亲呢?
6、诗:
自己再读一读父亲的诗,你想说什么?
●四、品味生活香浓
1、个别读第四自然段。
2、比较句子:
⑴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⑵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3、指导朗读。
五、感受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