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家乡地名与地方文化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11
写家乡地名的来历摘要:1.家乡地名的来历2.地名背后的历史与文化3.地名与当地居民的联系4.地名对于家乡的意义正文:【家乡地名的来历】我的家乡位于中国南方一个美丽的小城,这个城市的名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据史书记载,家乡地名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 多年前的夏朝时期。
当时,这里地处江南水乡,湖泊星罗棋布,因此得名“水乡”。
【地名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家乡地名“水乡”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标识,它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家乡经历了多次改朝换代,但“水乡”这个名字始终未变。
它见证了家乡的沧桑巨变,也传承了家乡的优秀文化传统。
“水乡”这个地名也反映出了家乡独特的自然环境。
这里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湖泊、河道、小桥、流水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正是这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了家乡独特的文化现象,如江南园林、水墨画等。
【地名与当地居民的联系】地名不仅是一个地理标识,它还是当地居民情感的纽带。
对于家乡的居民来说,“水乡”这个地名承载着他们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无论他们走到哪里,只要提到“水乡”,就会勾起他们心中对家乡的美好回忆。
同时,地名也是当地居民自豪感的来源。
家乡的居民以“水乡”为荣,他们热爱自己的家乡,努力保护和建设家乡,希望“水乡”这个地名能够一直传承下去。
【地名对于家乡的意义】“水乡”这个地名对于家乡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是家乡的象征,代表着家乡的形象。
每当提到“水乡”,人们脑海中总会浮现出家乡美丽的水乡风光。
其次,地名是家乡文化的载体,传承着家乡的历史与文化。
正是通过地名,家乡的优秀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最后,地名也是家乡居民的精神寄托。
无论他们身在何处,地名都是他们心中的家乡,让他们始终铭记家乡的美好。
总之,家乡地名的来历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标识,更是家乡历史与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当地居民的深厚感情。
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袁文龙地之有名犹如人之有名。
地名是城市的名片,是了解地域风貌的窗口和特殊的文化资源,尤其是原生态状保存下来的老地名,则更具极高的史料价值。
有人说它是城市的活化石,此话并不为过。
作为城市历史文化载体之一的老地名,也在一定程度上既反映了城市居民的朴实情感,又往往寄托着城市居民的美好愿望。
蕴涵着神话或传说、轶闻、民俗的老地名,在民众的口传耳濡中,作为一种活生生的文化生存形式,代代传承,不失为是一个城市的传统文化延续和发展的纽带。
因此,地名不单是为人们指向认路的文字符号,而是汇聚着人类智慧,并浓缩着一段人文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很难想象,如果常熟城内的老县场、新县前、坛上、塔前、教场湾、阁老坊、总马桥、小庙场、青果巷、义庄弄、六房湾、琴川河、洗砚池、醉慰街、含辉阁、会元仿、儒英坊、百忍堂、言子桥、翁府前、朱雀弄、九万圩、书院弄、忠胜巷等一大批人们耳熟能详的老地名,一旦全部消失,那么常熟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历史内涵就将“略输文采”、“稍逊风骚”,而显得大为逊色。
然而,无可奈何花落去,遗憾的是不少老地名,已经在前几年人们的不经意见被悄悄地逐出了城市“名片”,正在逐渐消亡。
联合国第五、六届地名标准化会议都明确指出:“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地名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随便改变地名将造成继承文化和历史传统方面的损失”。
保护和规范地名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我国民政部鉴于前一时期由于缺乏传统文化保护意识,有些地方出现的乱更名、乱起名现象,也在去年启动了“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而我省有关部门在详细调研基础上制订的《江苏省地名管理规定》,亦将在年内正式出台,并首先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中实施对老地名的保护。
其实,保护老地名也是与世界接轨的体现。
诚然,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老地名的内涵显得与当今时代脱节,不再适应当代民众的审美情趣。
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自然界开发的扩大,一批新地名急需新的命名。
家乡的地名与家乡文化的关系--泉州路文化与地名的关系专业:10商务日语姓名:曾偲丽学号:100644021泉州是福建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又称鲤城、刺桐城、温陵,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
地处福建东南部,与台湾隔海相望,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泉州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
同时泉州也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代有“海滨邹鲁”的美誉。
了解泉州的地名将进一步了解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
泉州许多地名都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几乎每一条街巷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或历史典故。
一.泉州街道的演变为改善城市的交通环境,泉州市区“六纵六横”路网的15条主干道进行“白改黑”改造正在持续进行,原来的水泥路面成沥青混凝土路面。
路网街道被称为城市肌理,从历史上的古城泉州今天的海峡西岸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泉州城市的路网格局几经变迁,充分折射出这座城市的不断发展。
宋元:十字形结构延续千年“从宋元时期至20世纪初,基本是以现如今的东街西街及中山路所形成的十字形及几十条纵横交错的小巷构成。
据《晋江县志》、《泉州府志》等相关文献记载,出于方便管理等需要,唐五代泉州城建成不久,就形成了以街坊为格局的城市结构,如今的东街西街和南街(今中山路)是当时古城主要干道。
宋代之后,实行开放式管理,坊墙被拆除,原旧坊墙所在地形成了一条条小街巷,彼时形成的道路交通格局,一直延续至20世纪初,都没有大的改变。
据清乾隆《泉州府志·都里·街巷市厘》记载,当时泉州城内有13条街,45条巷子。
但由于早期交通工具主要是轿子、马车、畜力等,因此,道路均较为狭窄。
古时的道路,除了主干道和部分巷子为石板路,大部分均为土路。
上世纪初:旧城街道仍狭窄泉州城路网的变化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从1922年泉州工务局测绘的“泉州市图”,尚找不到泉州中山路,那时的路从天后宫西侧走入寮仔街北上,就是义全街、排铺街、南岳街、亭前街,连接旧城南街,直达威远楼,算是泉州的“南北通”了。
中国地名与中国文化地名的由来与民族的文化遗产、文化影响和文化发展等息息相关。
剖析地名这块历史文化的“化石”,我们可以领悟到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风貌。
标签:中国地名文化地名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产物。
它是人类社会出现以来,人们根据自己的观察、认识和需要,对具有特定方位、范围及形态特征的地理实体给以共同约定的文字代号。
地名固然是符号标志,但又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现象。
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地名不仅仅是代表地理实体的一种符号,它还具有意义。
地名是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与人类的社会实践紧密相连。
它从一开始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研究发现:“地名可以反映某一民族、某一地区及某一历史阶段特征、物产、经济、历史史实(事件或人物)、生存范围、历史变迁及宗教信仰等文化内涵。
”(王秉钦,1995:181)一、“中国”国名的由来“中国”又称“中华”,古代又称“华夏”“九州”“神州”。
“中国”一名,由来已久。
商代的领土包括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
但是商王朝直接统治的地区只有黄河中下游一带,更大范围的地区分封给各诸侯国或一些部族管理。
到了后期,人们只把以王都为中心的王朝直接统治的区域称为“商”。
而“商”位于东、西、南、北四方土地的中央,成为国中之国,所以当时称“商”为“中国”。
到了西周时期,把帝王所在的京都或中原地区也称为中国。
如《诗经·大雅·民劳》中就有“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中国”这一名称含有京都及地区位于中央的意思,同时也指政治、文化的中心。
“中国”一词在古代也指华夏民族居住的地区。
“中华”两字最早见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裴松之注。
“中”指“中国”,指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华”字则来源于“华夏”。
“华夏”是中华民族的古称。
由于华夏民族兴起于黄河流域一带,并位于东、西、南、北四方的中心,所以又称“中国”为“中华”。
“华夏”是中国的古称。
“夏”,大也,指中国是有文明礼仪的大邦。
作文对地名文化的认识
你知道吗,地名里藏着好多故事呢!它们不只是告诉我们某个
地方在哪,更是文化的活化石。
就像东北的“长白”,一听就知道
那地方山多雪大,特别圣洁。
而“姑苏”呢,马上就能想到江南水乡,烟雨蒙蒙的画面,简直美翻了!
说起地名,有时候也挺有意思的。
有些地名随着时代变化就消
失了,换成了新的名字。
比如“北平”现在叫“北京”,“金陵”
变成了“南京”。
这不仅仅是名字换了,还代表着咱们国家从古代
走到现代,经历了好多大事儿。
地名啊,有时候也让人特别想家。
尤其是那些在外面打拼的游子,一听到家乡的地名,心里就暖暖的。
比如“福州”啊,“成都”啊,这些地名一提起,就能让人想到家的味道,亲切得很!
总的来说,地名不只是个简单的名字,它们代表着这片土地的
历史、文化和人们的情感。
就像一座桥,连接着过去和未来。
每次
听到那些地名,都能让人感受到那份深深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
西安市地名由来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众所周知,地名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变。
它不仅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起到了重要的指代作用,而且也反映了不同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迁。
因此,可以说,作为传统文化丰富内涵体现的地名,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是其璀璨的结晶。
特别是汉语地名,因其以汉字这种“因形示意,寓意于形”的文字体系为载体来表达呈现,故基本脱离不开传统文化的范畴。
传统文化就如一块雄厚的基石,为汉语地名命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要探讨地名由来,我们先来说说现今人们所谓“地名”是怎么出现的。
“地名”一词的形成,有一个复杂的逻辑思维过程,是归纳,分析,进而概念化的结果。
现代意义上的“地名”概念最早见于东汉班固所著《汉书地理志》,其中有“先王之迹既远,地名又数改易”的话;而与班固同时代的许慎在其著作《说文解字》中,也运用了“×,地名,从邑×声”的释名方式。
而现存最早的地名学著作《汉书地理志》,是一部以汉代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志书,收集了汉代县以上行政区划名称,重要的军事区划名称,各政区内的主要自然地理实体名,人工建筑和名胜古迹名,共达四千五百多条。
最早地名词典则为晋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京相璠所著《春秋土地名》,它是我国第一部地名词典。
该书主要对先秦诸史中所载春秋时期的地名,进行渊源、类别、位置的解释。
清代学者陈芳绩编纂的《历代地理沿革表》,则是我国第一部地名沿革表,分部表、郡表、县表三等。
西安,作为世界四大古都之一,从公元前11世纪直至近代,先后有17个朝代或政权在西安建都及建立政权,历时1100余年。
作为一座千年古城,西安市各地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宝藏,而对其的研究也能为我们全面了解西安市的历史、文化、风俗等有所帮助。
本文主要以西安市新城、碑林、莲湖、灞桥、未央、雁塔、阎良、临潼、长安九个区比较著名的地名为研究对象,从地名命名与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制度文化等的关系入手,在探究其由来的基础上,阐释其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水乳交融的错综复杂关系,以便对实际层面上的地名管理与服务、地名文化保护与发展和地名标准化提供理论基础和支持。
地名的文化意义
地名的文化意义
地名是一座城市、一片区域、一个国家的象征,它包含着深刻而又不可磨灭的历史文化底蕴。
无论是地理上还是历史上,一个城市的地名都是很重要的,它不仅代表了这个城市的历史沿革,还反映了这个地区的文化价值观。
一个城市的地名可以反映出它的历史文化底蕴,它反映出当地民族的认知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情况,可以更好地体现出其歷史悠久的特色。
比如,“京”在汉语中表示“京城”,历代中许多朝代都将此作为都城的名称,这说明当时的集权文化仍在持续发展,决定了当地政治文化的定位。
一个城市的地名还可以反映出当地地理特征的变化,比如“浙江省”地名的由来就是从“浙”,表示此地水流湍急,易发生涨潮等现象;“江”表示此地又多河流汇集;“省”的历史渊源,则反映出当时的政治文化,即道路或区域被政府分管。
因此,一个城市的地名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它可以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该地区的历史文化提供重要依据,也可以引爆当地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透过家乡的地名,追寻文化的根脉【摘要】:在地域文化与文学关系密切的理论支撑下,以教材中“家乡文化生活”单元的教学为抓手,将家乡地名文化研究作为角度开展教学。
课堂以打卡金华、了解通名专名、讲述地名故事、守护地名文化为线索,前期准备要求学生实地考察,做到脚上沾泥;中期实施指导学生撰写报告,做到手上拿笔;后期教学引导学生当堂展示,做到眼里有家乡,心里有乡情。
最后,以本课为契机,鼓励学生个性化设计“家乡文化研究”专题,形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逐层递进的专题研究序列。
【关键词】:家乡文化、地名、调查研究、语文教学一、地域文化与语文教学融合的可能性地域文化与文学颇有渊源,梁启超在《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由气候与土地等的不同论述北学与南学精神之殊异;并在《中国地理大势论》阐述南人与北人气概之不同表现于诗于文于赋上各为家数,“文根于性灵,其受四围社会之影响特甚焉。
”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分析南方之文与北方迥别,“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
”王国维在《屈子文学之精神》中表述“南人之想象力之伟大丰富”是“决不能于北方文学中发见之”的;鲁迅在《北人与南人》直言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
可见,就地域文化与文学有颇多值得探讨的学术空间。
然而,地域文化是涉及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既涉及文化学的方法,又需依靠地理学的手段,学术研究尚且难度不小,遑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但是,将地域文化缩小至家乡文化,便使得在“地域文化与文学”这一大概念理论支撑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融入地域文化研究成为可能。
1.应教材之新变,是地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缘起统编新教材将“家乡文化生活”纳入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单元导语”要求学生围绕“家乡文化生活”展开学习活动,了解家乡的人和事,关注家乡的文化与风俗,回顾昨天,深入认识家乡;考察今天,对丰富家乡生活提出建议;展望明天,寻找情感归宿,增进对家乡的文化认同。
基于地名对所处历史文化的解读———以家乡略阳为例12文化产业管理成海军 1211031003 摘要:略阳,虽是陕南山区之县,地处陕、甘交界毗连之处,是汉人与氐羌人的杂居之地,亦是蜀道中的一段,历代兵戎常争不断,文人及商贾往来,南北东西政权交替,在此都留下了不少文化遗存,演绎出了太多的历史剧。
岁月交替,社会变革,文化遗存信息日渐湮灭,今日之略阳人,很少知晓略阳昨日事,或有数典忘祖之忧。
为使厚重的略阳历史文化,不至于淡出世人的视野与社会生活,使年轻一代能继承略阳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华,开拓略阳更美好的明天。
引言:当下的网络对于那些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都有着各种解读,但对于我的家乡(一个不起眼的西北小县城)不知是何种原因,在网上却很少搜集到一些比较官方的资料,所以我便萌生一个念头:通过自己的能力来弥补这个缺憾。
立足自己的专业,探索我的家乡陕西略阳县以及下辖的接官亭镇和峡口驿镇地名的来历以及过去的历史和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这也是算对家乡的一些贡献吧。
对资料的搜集比较仓促,有的也未经考证,但我想把这项工作坚持下去,能在寒假走访当地史馆和学者弥补不足,完善百度百科关于这几个地名的解读。
略阳地方史志最早见于《永乐大典》记载,《大典》卷9764引《沔州志》,应为南宋禧三年(1207)至明洪武七年(1374)时期的州志(时略阳称沔州);《大典》卷11981引录《武兴集》为古武兴现略阳的又一本地方文献,但可惜未发现有存世版本。
明清时期,略阳县利用档案编修志书较为兴盛,留传下来的旧县志现档案馆有7种版本,建国编辑有两种县志。
一、“略阳”的来历1)明嘉靖《略阳县志序》说到:“略阳汉之属邑,为古梁州之域,星分舆鬼之次,旧属沔州,复俱为县。
其地多山水,平原川壤绝少,民俗朴质。
先代以来,亦有名贤隐士。
其来历、兴废、改迁之由,详见於篇,兹不复赘。
物产之饶,由大江通於川蜀,其可志者多矣。
故阙而无徵,残而未备,有待於今日,非偶然尔,盖亦有数也耶。
地名中的文化——地名起源探寻活动地名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之一,是特殊的文化符号,它蕴含了当地人民对于家的浓烈情感。
地名除了表示城市、农村、河流、山脉、道路、街巷等地理位置外,还蕴含该时代的地理、社会、历史、政治、民族和语言等大量信息。
我们鄞州有着悠久的历史。
清代史家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云:“夏有堇子国,以赤堇山为名。
堇,草名也,加邑为鄞。
”“鄞”由此得名。
鄞地建县始于秦。
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22年置鄞、鄮、句章(句读音为勾)三县。
其后历经时代演变,直至2002年2月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鄞县,设立宁波市鄞州区。
鄞州的山溪沟渠、湖塘堤岸、景物古迹、街巷里弄等地名之中,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虽然不少地名的本义已经消失在历史沧桑中,但后人能凭借这些名称勾起对那些逝去历史的记忆。
例如:【集士港】因中塘河在该镇有十字交叉之港,故原名“十字港”,后人雅化为“集士港”,寄寓了招贤纳士的美好意愿。
【堇山路】以区境内赤堇山得名。
【埕窑】曾是鄞州东南部横溪镇有名的烧窑基地,那里的18个大窑皆烧埕,所以该地命名“埕窑”。
【陈婆渡】传说宋代以前陈婆渡这儿有一条九曲江,与江、海直通,潮激卤浸,满目荒凉。
后来一对姓陈的渔民夫妇来到这荒无人烟的地方。
在三江口边搭了一个茅草棚,以捕鱼为生,成为这里的第一户人家。
老汉夫妇在前江北岸搭起埠头,人称陈埠头。
有时见行人对河犯愁,陈婆就用自家小渔船为人免费摆渡。
老汉去世后,陈婆就不再捕鱼,正式设渡方便行人。
陈婆生前最大愿望就是造一座桥,可惜一直未成。
死后当地人为纪念她,募款建桥,并把此地命名为“陈婆渡”,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请同学们行动起来,询问你的长辈和村委会(居委会),拾趣你家所在地(或曾居住地)周边的地名,一起来探寻地名中的文化。
请地理课代表于6月9日晚自修前收起,交于班主任办公室吴华锋老师处。
资环学院06房地产班张婷瑶 060906049成都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家乡地名与地方文化的关系成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华文化发源的一个重要源头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文明,标志着成都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了解成都的地名将进一步了解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
成都许多地名都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几乎每一条街巷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或历史典故。
一、成都街道的演变街道随着城市的兴起而形成,成都在公元前316年秦来蜀之前就有了居民区和街道,《华阳国志·蜀志》载:“成都县本治赤里街”,这是成都有史料记载的第一条街。
公元前310年张仪张若筑成都城,乃“徒置少城内”,成都城“修整里阓,市张列肆,与咸阳同制。
”“其郡四出大道,道实二十里,有衢。
”左思《蜀都赋》形容为“画方轨之广涂,”可惜秦汉时的街名无传不可考,只留下五担山、石室、石笋、天涯石、支机石、千秋池、龙堤池、锦里等一些古迹地名。
成都城内的街道,历代只有一些零星记载。
唐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于公元876年增筑罗城,城内有街坊120个。
北宋时,四川制置使范成大用砖和石板铺设大街14条,计3360丈,改善了路面状况。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在城西垣内筑满城(习称少城),城内住八旗官兵眷属,“每旗官街一条,披甲兵丁小胡同三条,八旗官街共八条,兵丁胡同共三十三条”。
其时,牛车手推车拉货进城,以致街道损坏严重,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布政司查榕巢下令通城修砌街道,清理沟渠,不使积水”。
1870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访问成都后写道:“街道宽阔,大多笔直,相互交叉成直角。
(《四川后记》)1897年法国人马尼爱在《游历四川成都记》里,说成都的大街“甚为宽阔,夹街另筑两途,以便行人,如沪上元大之路然。
”清末调查成都城共有街道438条,小巷113条(1910年《四川官报》),《成都通览》统计为543条。
清人周询《芙蓉话旧录》描述了清代成都的街道情况:“全城四门及附郭街道,大小五百有奇。
时未改筑马路,街面最宽者为东大街,宽约三丈。
次则南大街、北大街、总府街、文庙前后街,皆二丈许。
其余多不及二丈……,各街面悉敷以石板,两旁有阶沿,高于街面四、五寸,阶沿上宽二尺内外。
……城内外各街平坦,无一陂陀。
”1913年,拆除满城,与大城并击为一。
满城胡同名称悉改为街或巷。
新中国建立后,成都从一个消费性城市,逐步向综合性工业城市转型,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城区范围扩大,街道变易甚多,随着城市规划的建设加速,许多传统的街道得到改造,城市的主要干道拓宽延伸,形成了放射加环状的道路系统。
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成都新建各大干道,如:1、贯通南北之干道:人民路、解放路、府青路、红星路;2、贯通东西之干道:新华大道、蜀都大道;3、环城干道:一环路和二环路。
同时由于兴建这些干道拆除了若干小街小巷,这些小街小巷的名称也就随之而永久消失。
这些老地名的消失,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是时代进步的体现。
城市改造,城市扩大,一部分新街名取代老街名是地名文化发展的必然延续。
由于城市地理的变化,导致街道地名的变化和数量增加。
1981年成都市第一次地名普查公布,成都中心城区街、路、巷、居民点共1087条。
1991年再次对成都中心城区进行地名补查,此次统计的街、路、巷、居民点共有1205条。
二、成都街名的文化内涵及特征(一)成都街名记录了城市政治、文化和军事中心的历史成都作为区域政治中心城市,历史上曾是数个王朝的都城,长期以来都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因此,成都成为了机关衙署的汇集地。
因而,成都长久以来的区域行政中心地位也在其街道地名中得以反映,例如在成都的街道地名中就有不少以历代官府衙门命名的:正府街:是因宋代成都府衙署驻地而得名。
总府街是因明代都指挥使衙署和清代巡抚衙门和总督衙门先后设此得名。
明代和清代制度,一省最高长官叫巡抚,但遇有军事行动时,常跨省行事,故在几省巡抚之中任命一名为总督(仍兼本省巡抚);军事行动结束,总督之职撤销。
清初,四川未设总督。
康熙年间,为筹划进兵西藏,曾暂设总督兼四川巡抚,在巡抚衙门之外另建总督衙门(现四川宾馆位置)。
不久,总督之职撤销,街名留存。
督院街为明代巡抚察院衙门和清代总督衙门驻地(衙门旧址在今四川省政府所在地)。
雍正九年清廷设四川总督,以抚署为督署,因总督按例要挂兵部尚书和都察院左都御史等头衔。
故总督衙门又称制台衙门,也简称督院,而总督衙门所在的街道也就被命名为督院街。
提督街是因清代提督衙门设此得名(衙门旧址所在地即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提督是管一省军队的高级官员(从一品),全称是提督军务总兵官。
提督衙门在辛亥革命后已废止,改为“中城公园”,后又改为“中山公园”。
解放后,填平废坑,栽培花木,改为劳动人民文化宫。
此外学道街则因为是清代四川提学使司衙门(简称学道衙门)的驻地,而布后街却是因位于乾隆年间所建布政使司署之后的一条街而得名。
另外还有东府街、南府街、藩署街、盐道街、学道街、指挥街、马镇街、将军衙门街等等,都是以各种衙署所在地得名的街道。
从如此多的以机关衙署命名的街道中可以窥其成都区域政治中心城市的地位之一斑。
(二)成都街名体现了成都的地形地脉地名与地形地脉有密切关系,而且越是远古时期,地名越是取决于地形地貌等自然地名居多,随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和文明的发展,人文地名才逐渐丰富起来。
因而可以说,地名首先缘起于天工,其次才缘起于人文。
成都有大量的地名都是以所处的地形地脉命名,其中又分为几种情况。
以序数、方位命名地址、街道,由来已久。
除少数有某种纪念意义外,大多数约定俗成,以顺口的序数和所在位置的方位命名。
成都的序数街道,约三十余条;以方位命名的,约四十余条街。
西大街(口)是清代成都少城的西门,也是大城的西门,当时的正式名称叫“清远门”。
顺城街,是顺着明朝建立的蜀王府萧墙而建成的街道,在东的称东顺城街,在西的称西顺城街;水津街,因其处在锦江与府河汇合之处,这是成都的一处重要水码头,故称水津街。
成都有的街道地名即以街道的地形环境命名。
金河本为襟河,因自城内斜出,状如衣襟,故得此名。
唐节度使白敏中将襟河改为金河,紧靠着金河的这条道,称为金河街。
其他如三倒拐街、叠弯巷、宽巷子、窄巷子等,顾名思义,都以其自然态势而得名。
叠弯巷曾讹传为叠窝巷;东、西丁字街,因街形如丁字得名,并有横街一条;西月城街,月城即月牙城,是城外的一个月牙形的城墙,前代各地区城垣皆有月城,成都亦如此;玉带桥位于解玉溪转弯处,其形如带,上面建桥,名玉带桥,成街后,街以桥名之。
锦江贯通成都城区,城区内与水和桥梁有关的街道地名就达七八十条之多,《华阳国志》称:“蜀江众,多作桥,故蜀立里多以桥名”。
猛追湾,府河从万福桥向东,经清远桥南下转弯处叫猛追湾,传说是张献忠起义失败后,受大慈寺和尚兵追赶而得名。
东西御街,源于明初修建蜀王府(皇城)时修建的御河,清代,王府改为考举人的试场——贡院,御河边的街道,称御河沿街;平安桥街,以城西的平安桥而得名。
九龙巷,城内地下排水渠道,从沟头巷出去,便分为九支,号称九龙,其上面的巷道,就叫九龙巷。
(三)成都街名反映了成都的地域经济自汉代以来,成都就是一个工商业发达的城市,为五都之一。
唐代,成都经济、文化更达到一个鼎盛时期,时人广为流传的“扬一益二”说法,即反映了成都在当时的繁荣兴盛。
成都的城市手工业早在古蜀国时期就十分发达,并居于国内前列,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即是3000多年前成都手工业高度发达的历史见证。
成都的漆品业、金银制品业、玉石业、丝织业早在汉代就十分发达,如成都的漆器、织锦、“蜀刀”,曾远销印度、缅甸及东西亚。
成都手工业分布的一大特点就是区域集中,往往整条街道都是同一行业的聚集地。
如成都的金银丝编织品,工艺独特,历代均列为贡品,蜚声世界,故金丝街、银丝街、铜丝街均为相关手工业作坊及商店集中地;另外,白丝街系出售白丝、黄丝的集中地。
类似以生产作坊或集市取名的街道,还有金玉街集中了买卖生金、璞玉的商店;玉沙街是玉石粗加工作坊集中的街道,玉石街则集中了对玉石进行精加工的作坊;纱帽街开设有多家制做戏曲服装、纱帽的作坊店铺。
此外,还有如锣锅巷、油篓街、东打铜街、皮房街、南打金街等都记录了成都工艺作坊的变化。
市场作坊街道,有的由于时代变迁,有的由于经营方式改变,集中转移,作坊搬迁,很多早已名实不符了。
如染坊街、烧房街、宾隆街,但从中也可反映城市地域经济的变迁过程。
成都还是西南最大的城市聚落,人口稠密,物流频繁,城市繁荣,很多街名都留下了成都集市贸易发展的轨迹。
明清时期,盐、茶等是民众的生活必需品,概由商产官销,价格垄断。
清代四川自流井地区盛产井盐,雅安蒙山一带则产名茶,人谓,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
盐要供应全川乃至西南,甚至远销湖广等地;茶则包装销康藏,所以清政府在成都设有相当于道台级的盐茶道衙门,专门管理盐茶的运销,盐道街就是因此得名。
清代成都还有数量较多的以商业集市为名的街道,如金鱼街是出售金鱼、鱼铒的集市;烟袋巷则布满了出集紫铜、白铜、竹、木制水烟袋、旱烟袋的店铺;丝棉街、棉花街皆系加工丝棉、棉花的作坊、商店的集中区;珠宝街为贵重首饰交易场所;锣锅巷则是铜锅交易场所;草市街为郊外农民挑草进城出售的集市;钟鼓楼市即鼓楼街,鼓楼用以报时和报警,清代由都司衙门派兵驻守,楼下则是沿街市场,糠市街为出售米糠集市;石灰街集中了大量的石灰铺,这些商铺大多数出售由崇庆县运来的生石灰。
此外,成都专门的集市贸易地还有很多,形成了若干以集市命名的街道地名,如牛市口、鸡市街、羊子市街、羊皮坝街、豆腐街、簸箕街、浆洗街、暑袜街、鱼市坝街、杀牛巷、杀猪巷、坛罐窑街、肥猪市街、斧头巷、鎲钯街、磨房街、盐市口、羊市街、炮厂坝街、线香街等,这些数量众多的以市场作坊命名的街道反映了成都历史上工商业的发达,同时也反映了农业时代成都的商业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兴盛,这构成了成都历史街道地名文化的一大特色。
(四)成都街名表现了成都市民心理和情感研究成都的街道地名,我们可以从中解读出许多市民单纯却又强烈的情感和喜恶。
成都部分街巷,尤其是一些城区的中小街名表现了部分成都市民的情感。
如以康熙二年所建陕西会馆命名的“陕西街”,其街名的由来充分体现了移民情感。
明代时,皇城东侧遍种梨树,两侧种木芙蓉,形成街道后,分别以梨花、芙蓉命街名。
1663年,旅川陕人为祀奉祖先哲贤,议事会商,听戏赏玩,便在芙蓉街修建了陕西会馆;他们为了扩大影响,提高陕西会馆的知名度,凡遇到小孩便给点小钱,教其唤此街为“陕西街”,久而久之,约定俗成,陕西街遂因馆得名,而“芙蓉街”之名却鲜为人知了,与之相对应的梨花街名则一直保留至今。
江南馆街也是移民以会馆名称命名的,清代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商人在成都开始建立的会馆是各自分立的,这条街便被称为三道会馆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