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与中国文化 - 从地名透视文化内涵共41页
- 格式:ppt
- 大小:5.26 MB
- 文档页数:41
汉语方言与地域文化方言是文化的载体,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各个地方都拥有其独特的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记载文化的事物都已消失或损毁,唯独方言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能彰显地方的文化。
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一定地理范围内常用的交流沟通语言媒介,对地域的影响力也不言而喻。
在长期的使用和改进过程中,除了发挥交流媒介的作用以外,方言也组成了社会生活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丰富多彩的方言反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方言的变迁折射出社会的变迁。
所以,方言无疑是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对研究传统地域文化具有珍贵价值。
然而,时代总是在不断的革新中发展,在迎来新的事物的同时,一些旧有文化也在不可避免地流失。
通用语言对提高国家信息化水平,增强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社会全民文化进步和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在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都必须完成这样一个任务,就是普及国家通用语言。
1956年1月28日,中央成立了由陈毅同志担任委员会主任的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同时国务院还做出决议,即于同年2月6日发出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语言统一势在必行。
中国是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
少数民族的语言就不说了。
即使汉语中也有多种方言,最主要的当然是以京腔为主的北方方言,即现在的普通话。
其他的主要方言如粤语、闽南语,从北方方言派生出来的西南(云贵川)方言,湖南的湘方言和江西的赣方言。
此外还有客家话、福州话、潮州话、温州话等次方言。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方言,是地域传统文化的载体。
然而,在如今科技高速发展与社会不断进步开放的环境下,方言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多的当代大学生不会讲方言,即使会讲方言也仅限于在家乡。
同时,多方面的因素也影响了地方方言的普及与方言文化的纯正。
很多人并不认为普通话的推广对方言产生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方言与中国文化 pdf 方言与中国文化1.方言意义钱乃荣(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语言研究中心副主任):方言是最自然本质地表达中国多元文化的根基。
直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的汉族人(包括北京人)的母语即生下来最初学会的语言(或者说不需学的语言),都是方言,也就是说,他们最自如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都是方言。
胡适在《序》中说:“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
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的白话固然远胜于古文,但终不如方言能表现说话的人的神情口气。
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官话里的人物是做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语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人。
”如果消灭了各种方言,实现了语言文化的“大一统”,我们的语言文化就不会这样五彩缤纷。
一方地域的语言文化是自己一方水土独自的创造,是对人类多元文化的一己贡献。
捍卫文化的多样性与尊重人的尊严是密切不可分的。
每个1人都有权利用自己选择的语言,特别是用自己的母语表达思想。
2.方言与移民人口不断往东南迁徙,使得北方中原汉语和南方语言分别演化,改变了中国的语言分布格局。
追溯历史,由北族南下引起的中原居民大规模南迁的情况,肇始于公元4世纪。
中原居民首先南迁江淮,进而进入长江三大湖流域,或再沿东南沿海和赣湘远徙岭南闽粤桂。
而中原居民的大量南迁,促使当地土著的语言汉语化而融入汉人,“他们学习汉语,采取简便的原则,各个民族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方言,”郑张尚芳指出由于移民带来的“交流”在历史上还不止一次,有的移民活动发生在汉代,有些是在晋代,有些是在宋代。
这更导致了方言的复杂化。
移民有时会造成一些有趣的方言现象。
比如杭州虽然地处吴方言区内,但其方言词汇、发音等却与周围地区的方言略有不同,而出现一些北方方言的特征。
原因是宋人南渡,将杭州作为都城,并将原都城开封的方言带了过来,在这里形成了一个“方言岛”。
至今杭州话里的一小部还保留着开封话的遗迹。
想知道古代官话怎么样,只要看看杭州话与周边吴语地区有哪些不同就行了。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7年第4期从方言词语看地域文化陈建民民族文化从文化地位上讲可以分为主体文化和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同一民族中不同地理区域的文化,它从属于民族主体文化。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地域文化整体的一部分。
方言为某一地区的居民服务,在日常生活中能很好地发挥交际作用。
方言深深地刻上了地域文化的印记,人们对自己的家乡话和家乡习俗有着非同寻常的乡土感情,爱乡与爱国是统一的。
本文所说的“方言词语”既包括各地方言的特殊词语,也包括方言里跟民族共同语相同的词语。
下面通过举例说明它是如何反映地域文化的。
(一)受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制约的不同的方言词语及其含义。
南方人的主食以米饭为主,他们说的“饭”是指的米饭。
北方的“饭”主要指面食,如馒头、面条、烙饼、饺子,如果特指米饭,就必须说成“米饭”。
北方把剩米饭与水一起煮开叫“稀饭”,与南方把米煮得烂乎的粥不同。
三四十年前,有位广东老太太第一次在北京见到馒头,管它叫“大包”,那时候,广东还没有馒头。
然而,苏州、温州等地却把发面蒸的带馅的包子叫“馒头”。
北方的米粉肉是把五花肉切成片,加炒米磨成的粉和作料蒸熟而成。
福建、广东一带的米粉肉却不是这样的,在那里,米粉是指大米加水磨成粉浆,经加工后制成晒干的细条食品,加肉丝、青菜和作料炒后叫米粉肉。
爱吃米粉肉的南方人第一次吃到北京的米粉肉大呼上当,此米粉肉非彼米粉肉也。
南方的蛋炒肉,在北京叫木樨肉。
过去,北京人忌“蛋”,管鸡蛋叫鸡子儿,经过烹调打碎的鸡蛋叫木樨。
郑州、南阳等地管白开水叫茶,绝大多数地方茶是指茶叶泡过的水。
广东的“饮茶”不同于北方的“喝茶”,喝茶只是喝清茶,而饮茶不仅喝茶,并且吃各种点心和炒菜。
广东人有上茶楼饮早茶、午茶和晚茶的习惯,而喝茶则不分场所和时间。
北方妇女爱穿旗袍,南方妇女很少有这样的穿着打扮。
南方农村多住木屋,睡木板床,北方农村睡土炕(用土坯或砖砌成的睡觉用的长方台,上面铺席子,下面有孔道,跟烟囱相通,可以烧火取暖),住窑洞(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就着土山的山崖挖成的洞);北方城市多住四合院(一种四面是屋子,中间是院子的住房建筑)。
汉语方言和中国文化王鲁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里是“大红鹰·世纪大讲堂”,我是王鲁湘,大家好。
说起中国,大家都会用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来形容它,其实中国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语言丰富,方言众多。
说起方言,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同是浙江人,但是温州人说话杭州人听不懂,同是湖南人,我这个涟源人说话长沙人就听不懂,所谓“百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甚至在有些地方还形成了方言岛。
为什么汉语会产生这么多的方言?方言是怎么形成的?方言和一种民族共同语又是什么关系?方言又和文化有什么关系?中国文化又怎么样地随着方言的演化而扩散?所有这些问题,今天我们有请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的张洪明教授,他同时也是我们南开大学的客座教授来给我们主讲,他主讲的题目是“汉语方言和中国文化”。
张洪明简历张洪明,1984年获上海复旦大学汉语史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执教,于1987年赴美留学。
1990年至1992年,张洪明分别获美国加州大学普通语言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并于1994年,受聘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1998年获得终身教授资格。
此外,张教授还担任各类有关“中国语言学研究丛书”的主编或执行主编,各类国际性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论文的审稿人,并多次在各种国际性和地区性的学术会议上担任主题演讲和特邀演讲。
1999年起担任“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的执行秘书长,负责整个学会的实际运作。
其主要研究领域为音系学理论、语音与语法的界面问题、历史语言学、方言学、诗律学等。
王鲁湘:说起方言,其实我们所有的人,出生以后说的就是方言,没有人说出生以后他说的是普通话,即使是北京人,他说的也是北京的方言,和北京很近很近的天津就是现在的天津话。
我就觉得很奇怪,同样我们都是汉族,我们都叫汉人,我们说的都是汉语,可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汉语呢?怎么回事这是?张洪明:汉语是一个大的概念,我们往往很容易把汉语跟普通话、北京话等同起来。
摘要:湖南方言流行词语就是以长沙为中心,包括全省各地出现的反映社会特有的事物或现象的流行词语。
具有通俗性、形象性、流行性的特点,它直接敏锐地反映了湖南特有的地域文化和生活在湖南的人们的观念心态,体现出当代文化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和创新。
湖南方言流行词语主要是通过电视媒体、文艺作品、地方报纸等产生和传播的。
求异求奇的社会心态是其产生和流传的基础,湖南特有的地域文化是其诞生和流传的沃土,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催生湖南方言流行词的动力,而湖南当地传媒对方言词语的流行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流行词语;方言词语;语言文化学中图分类号:H1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09)11-0115-03方言的产生及其地域文化性透视*言岚(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株洲412007)方言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同共同语有所差异的话。
就一般情况来说,在一定的地域形成了方言,同时也形成了地域文化。
作为文化的载体,方言和地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是互相促进、互相影响、互相推进的。
词汇是语言要素中变化最频繁、最迅速、最活跃的因素。
从词汇的生成来看,反映最灵敏的又是流行词语。
什么是方言流行词语呢?方言流行词语是指具有很强流行感,频频在媒体、人们口头出现的,具有不同于共同语词义的词汇。
方言流行词语是一种流行文化现象,它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能够直接敏锐地反映特定的地域文化和生活在某一方言区的人们的观念心态,体现出当代文化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和创新。
由于在一个时期里使用极其频繁,方言流行词语有着独特的新鲜感和强大的生命力,具有相当深刻和丰富的语言学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
湖南方言流行词语就是以长沙为中心,包括全省各地出现的反映社会特有的事物或现象的流行词语。
其中不少词语具有浓厚的湖南地域文化色彩。
一、湖南方言流行词语的产生途径(一)通过电视媒体产生的湖南方言流行词语近年来,湖南广播、电视传媒事业飞速发展,形成了一些颇具影响力、收视率较高的电视栏目。
方言与地名趣谈(全文5篇)第一篇:方言与地名趣谈方言与地名趣谈方言是地方文化中最重要的认同标志。
由于居住地不同,人们对地名的称呼有相当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往往反映出一个地方的地域特征。
我们从湘方言和普通话以及其他方言区地名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方言的这种差异。
首先,不同方言对地形地貌有不同指称。
同样是山,不同的方言系统有不同的称谓。
例如:崮:山东有座有名的山,叫做“孟良崮”。
同样的地形,在西北叫做“塬”。
岭:南方特别是湘方言区,多习惯于把山叫做“岭”。
长沙市区现在有不少以“岭”为名的地名,如“识字岭”、“留芳岭”、“黄土岭”、“金盆岭”、“长岭”、“窑岭”等等,这些地名所界定的区域,在历史上多是小山。
仑:处在湘方言和北方方言分界线的益阳,对山有一个独特的称呼——“仑”,例如“桃花仑”。
益阳话的“仑”与普通话的意思正好相反,按普通话的解释,“仑”,是大山,而益阳话的“仑”是小山(普通话中称小山为“丘”)。
界:西南官话中,有的把山叫做“界”,如湖南湘西的“张家界”、四川的“老山界”,都是名山。
“界”的本意是分界,如界山、界河、界碑等等。
同样是水,不同的方言系统也有不同的称谓。
例如:塘:湘方言多把屋门口的小水坑叫做“塘”,大塘就叫“湖”。
而北方有的地方把水坑称为“淀”,知名的有“白洋淀”、“荷花淀”;有的地方称为“泊”,如“梁山泊”;有的地方则称为“海”或“池”,如新疆的“天池”。
冲:作为地名的本意是交通要道,如“要冲”。
但湘方言区习惯于把山谷中的平地称为“冲”,最著名的要算韶山的“韶山冲”。
而在北方方言区,山谷中的平地叫做“峪”,还有的地方叫做“塆”,如河北的“马兰峪”、甘肃的“嘉峪关”,都是名“峪”。
湖南的张家界处在西南官话区,其部分地名也就体现出北方方言的特征,如习惯于把湘方言区叫做“冲”的地方称为“峪”,如著名风景区“索溪峪”。
嘴:嘴巴,本义指的是动物进食的器官,用于地名则是指“嘴子”,即某个突出的地方,如“山嘴”。
方言与地域文化□王华方言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同共通语有所差异的话。
就一般情况来说,在一定的地域形成了方言,同时也形成了地域文化。
作为文化的载体,方言和地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
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过:“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
”语言反映民族文化,方言反映地域文化,其中的规律是一样的,前者是整体,后者是分体,二者之间是大同和小异的关系。
一、方言与地理环境人类各种群落的社会生活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展开的,语言和文化的形成与演变经常都打上了这种环境的深刻烙印。
不同的环境决定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反映在方言中则有不同词汇手段的称述。
随着环境的变化、社会生活的变迁,方言词汇有的相应地更替了,有的则固执地传承下来。
不论是不同地理环境造成的方言差异,或者是不同时代的环境因素造成的语言变迁,对于方言的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
就文化史的方面说,从方言词汇也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发。
由于气候的不同,南方种水稻、用牛拉犁、主要吃大米,有关水稻耕作的各种名物、农事、主副食品名称及其制作方法等,各地有同有异,名目繁多。
用大米制作的粉条就有“粉、米粉、粉干、米线”等说法;北方的种植以小麦、杂粮为主,用驴马赶脚,吃面食,所用方言词是另外一套,而且同是官话区内又有各种不同。
玉米又说“棒子、包谷、玉麦、六谷”,馄饨又说“扁食、水饺、清汤、抄手”。
在日常生活里也有许多类似的反映。
北方说洗澡、抹澡,“澡”的本义只是洗手而已,从吴语而南,说“洗浴、洗身、洗汤”,“浴”的本义才是洗身,到了回归线以南就说“冲凉”了。
与此相关,南方不见冰雪,管冰叫霜(厦门),或叫雪(广州),哪怕是后起的新词也要按原来的套路去创造,广州话还说雪条(冰棍儿)、雪糕(冰淇淋)、雪柜(冰箱)、雪藏(冰镇)、雪茸(刨冰);而在哈尔滨,各种不同形状的冰雪的名称不下数十种:冰渣儿、冰脑子、冰流子、冰层,鹅毛雪、冒烟儿雪、大片雪、小清雪等等。
地名的语言文化涵义论文地名的语言文化涵义论文一、“某场”类地名的语言文化意蕴这或即《说文》所言:“场,一曰治谷田也。
”当用来收获或储藏时,需将“场”碾压成平整的地块。
《汉书·郊祀志》:“能知四时牺牲,坛场上下,氏姓所出者以为宗。
”颜师古注:“积土为坛,平地为场。
”不过,早期“场”中所种植的并非一般的菜蔬或谷物,而是珍异之物,并由专人管理,且为此设立了官职,称作“场人”。
《周礼·地官·场人》:“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蓏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
”又《序官》“场人”孙诒让正义:“场人者,掌园地之官也。
”《国语·周语上》:“工协革,场协入,廪协出。
”韦昭注:“场人掌场圃,委积珍物,敛而藏之也。
”盐城东台地名中所含的“场”指的或即这样一种机构。
早在汉代,官府就在盛产海盐的地区设立了这一管理机构,其中东台历史文化的发祥地西溪即于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设立盐场,称“西溪盐亭”。
但与一般意义上的'“场”不同,该机构所司并非菜蔬、庄稼或蓏果等物,而是关乎人类生命的盐。
掌管场圃的称“场人”,掌管盐业的则被称作“盐人”,此称《周礼》亦见,为《天官·盐人》:“盐人掌盐之政令,以共百事之盐。
”之所以会有众多含“场”的地名出现于东台,这与东台的海盐文化历史密切相关。
东台东濒黄海,自然地理条件于产盐而言可谓得天独厚,自古即以盛产海盐著称。
据载,“(东台)因位于西溪之东,且烧盐亭场林立,故又名东亭。
”由此即可见东台当时海盐生产的繁荣程度。
二、“某总”类地名的语言文化意蕴盐城还有不少成序列的以“总”入名之地,如二总、三总、五总。
欲探求以“总”入名的理据,首先应清楚“总”的语义。
《说文·糸部》:“总,聚束也。
”段玉裁注:“谓聚而缚之也。
悤有散意,系以束之。
”《释名·释首饰》:“总,束发也,总而束之也。
”《淮南子·原道训》:“万物之总,皆阅一孔。
不同地区方言的文化背景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而方言则是语言的一种变体形式。
方言是特定地区或群体所使用的语言变体,它们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并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紧密相连。
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不同地区的方言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文化背景。
一、北方方言的文化背景北方方言主要包括官话、东北话、京剧腔等。
官话作为中国的国家语言,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北京方言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官话的文化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化中心——北京。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自古以来就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这也使得北京方言成为了官话的基础。
京剧腔则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结合了曲艺、音乐和舞蹈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
京剧腔的文化背景与中国古代宫廷文化、历史故事等紧密相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北话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方言,它的文化背景与东北地区的特殊历史和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东北地区曾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和农业区域,这使得东北方言具有独特的工人阶级文化和农民文化特点。
东北方言中的一些特殊词汇和语法结构反映了东北地区的特殊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如“哈尔滨话”中的“瞅”(看)和“咋回事”(怎么回事)等。
二、南方方言的文化背景南方方言主要包括粤语、闽南语、客家话等。
南方方言的文化背景与南方地区的历史、地理和民族特点密切相关。
粤语是广东地区的方言,广东地区是中国的经济发达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之一。
粤语中的一些特殊词汇和语法结构反映了广东地区的商业文化和海洋文化,如“嘢”(东西)和“噉”(那么)等。
闽南语是福建地区的方言,福建地区是中国的沿海地区,闽南语中的一些特殊词汇和语法结构反映了福建地区的海洋文化和渔民文化,如“儂”(你)和“食飯”(吃饭)等。
客家话是广东、福建、江西等地的方言,客家话中的一些特殊词汇和语法结构反映了客家人的特殊历史和文化背景,如“妳”(你)和“食飯未?”(吃饭了吗?)等。
地名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也是地域文化的典型体现。
可见地名不是纯粹的地理现象,而是典型的社会现象和文现象,也是词汇学和社会语言学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地名中民俗文化的印记地名是不同历史时代的产物,它与历史社会文化的联系时千丝万缕的,从地名中我们可以窥探到历史长河的踪迹。
1.神话特色的地名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对自然的膜拜与理解,是对自然之谜的假想,因而这些假设便会渗透到与之有密切联系的地名文化中。
早在远古时期,我国初民就对天地山河的形成以及人类起源等问题进行过思考,产生了创世神话传说。
现今河南桐柏县有盘古山,当地传说是盘古开天辟地的地方,该县群众每逢三月三还上山祭祀盘古爷。
盘古山以南约三十里,有座“八子山”,八个山峰,传说是盘古八个儿子灵魂的栖息地。
另外,在中国神话中,西王母是最为人所熟知的女神仙,玉皇大帝的信仰兴起后,人们便将其称为王母娘娘。
有关她的神话传说地名很多。
新疆的天山天池,古籍中称为“瑶池”,传说是西王母宫殿。
山东有王母池、王母泉;甘肃的回中山,相传是王母娘娘宴请穆王的地方,故又得名为“王母宫山”。
这些地名是古人对天神崇之情的体现,包含了初民祈求天神保护和赐福的愿望。
2.祈福文化特色的地名中国人自古以来便有求福寿,昌盛的心态,常用许多美好的言词来祝人们长寿。
如:寿比南山,福如东海,福寿无疆等。
这种喜好也反映在地名中,“寿”“吉”“福”等吉祥词语也频繁出现在地名中,借以寄予福寿、昌盛、吉利的良好愿望。
如:寿宁县、寿安山、万寿桥以“寿”为名,祈求多寿,昌盛街、昌乐县、昌瑞山等以“昌”为名,希冀安康繁华,这些遍及各地的地名中,充满了吉祥的词语,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传统文化对美好幸福生活追求的社会反映。
同时,历史上的中国,朝代更迭,战乱不断,致使民生凋敝,饿殍遍野,民不甚其苦,于是人们便产生了祈求天下太平,安宁的心态,并将这种心态流露在所居住的地方。
在现代地名中不难发现“太平”“永宁”“永和”等象征和平安宁的词语出现了很多。
论从中美地名看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引言语言在现实中产生是社会的产物,它就像一面镜子折射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人类的文化活动必然产生、发展于一定的地域空间,必然与地理位置、社会历史和现实密切相关,要想真正掌握好一种民族语言,就必须了解该民族语言的文化特点,区分民族文化间的异同,才有利于更好地学习。
范克(Funk,1950)在《词源》一书中曾这样形象地描述:“词汇常常隐藏着传奇故事,它往往把我们引入神话和历史,使我们了解伟大的人物和重要的事件。
词汇像一个个小窗口,通过它可以熟悉一个民族的过去。
”① 地名,作为词汇组成的一个方面,能够最直接地反映出该民族文化的区域差异。
地名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是用来识别不同地域的语言符号,也是人类从事社会交往和经济活动不可缺少的媒介,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有它自己的发生、发展规律。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承载不同的文化,这就需要从语言的分析开始,来揭示探讨地名所蕴涵的文化特色,这对于对外汉语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地名与典籍文化1.唐代的山水游记与地名文化在中国有不少地名与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可以从一些文化典籍里反映出来,例如唐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其文化集中体现在大量的诗歌与散文中,山水游记是散文中的一部分,从中也能发现地名与文化的息息相关。
“三游洞”,现位于湖北省宜昌市西北7公里的长江边的山崖上,它背靠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口,山水秀丽,是湖北省着名名胜古迹。
2006年5月25日,宜昌市三游洞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中唐代诗人白居易等、宋代诗人苏轼等亲历此地,且作诗赋文。
相传唐元和十四年(819),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人,同游洞中,各赋诗一首,并由白居易作《三游洞序》,写在洞壁上,三游洞即由此而得名,白居易在其《三游洞序》中记录了他们游览山洞的过程,文中所述:“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为三游洞。
方言背后的文化现象方言是一种地区性语言变体,通常在特定的地理区域、社群或族群中使用。
它是一种非正式的口头语言,反映了特定地区或社群的文化、历史和身份。
方言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现象,涉及语言、社会、历史和心理等方面,对于研究地域文化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言与地域文化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人们生活、劳动和交往的环境。
在不同的地理区域中,由于自然环境、历史传承和社会习俗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方言系统。
方言可以通过词汇、语法和发音等方面展现出地域文化的特色,从而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标志。
在中国的方言系统中,不同地区的方言反映了各自不同的历史、民俗和地理环境。
比如广东话、四川话、上海话等,都代表了各自地域文化的独特特点。
通过研究方言,可以深入了解各地的传统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和价值观念,为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二、方言与社会交往方言在社会交往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一个具有共同方言的社群中,方言不仅是彼此交流的工具,更是连接彼此情感和认同感的纽带。
使用方言可以增强社群成员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交往的和谐与稳定。
与此方言也反映了社会阶层、地位和身份。
在一些社会中,特定的方言可以标志出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身份,成为社会交往中的一种隐性规范。
通过方言的使用,人们可以获取对方的社会身份和地位的信息,从而进行恰当的社交互动。
三、方言与历史传承方言是一个地区文化的历史传承。
在方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遗产,是当地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言中的词汇、成语、谚语等,反映了当地的历史、传统及其与其他文化的交流融合,为研究历史文化和文化演变提供了珍贵的语言材料。
通过研究方言,可以还原地方文化的历史传承、文化演变和文化交流,为保护和传承地区文化传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方言也是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产物,是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的载体,对于研究地区社会历史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四、方言与心理认同方言在个体心理认同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汉语地名与文化内涵浅析§Þa danh tiÕng H¸n vµ hµm ý v¨n ho¸ trong ®ã阮氏翠幸河内外语大学中文系提要:地名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语言学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世界上各国民族语言中皆有自己的地名系统,而每种语言的地名都蕴含着本民族浓厚的文化特色。
本文从汉语地名的语义、命名类型及其文化内涵进行初步分析,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使关心汉语、汉文化的学者更加了解汉语地名及其所反映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汉语地名命名文化内涵引言地名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他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变化而演变。
地名的起源非常古老。
早在上古时代具体的地名业已产生。
人们首先接触、认识的应当是他们周围的具体的地理实体名称,随着生产、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地名的记载也就逐渐增多,先秦时期的地名数量就已经无法估算。
人们对更多地理实体名称的总体观察和了解,将他们进行概括,归纳和升华,最终导致了“地名”术语的诞生。
地名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地名与社会文化有着不能割弃的关系,研究地名必须要联系其相依相存相灭的社会文化背景。
地名形成中包含一定的社会生活文化特点。
地名是用一定的语词表达的,是语音、字形、语义的结合体,有一定的语法结构,特定的表达手段,所以它自然成为语言学所关心的对象,这些都是地名的表层,反映的是用语言组成的符号系统的内部结构;而地名的文化内涵则应是地名的深层,反映的是地名的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和心理世界。
文化是语言符号系统与物理世界之间的中介物,是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是民族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符号对物理世界的反映摹写。
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的地名,常是文化学、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所涉猎的对象。
一、地名的语义语言学家所感兴趣的不只是地名的形式和它的构词过程,而且还有地名的意义(它的语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