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蜗牛1(201908)
- 格式:ppt
- 大小:426.00 KB
- 文档页数:16
七年级《科学》教学案例设计(一篇)小越镇中田云辉一、课题2. 1 生物与非生物第一教时观察蜗牛二、日期2003年12月28日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掌握放大镜使用方法,知道使用放大镜能得到大而清晰的物象;②知道观察要按一定顺序进行;③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外观形态以及对外界刺激的感觉反应;④知道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⑤知道研究一种生物的大致步骤。
2、技能目标①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②能通过设计并实践一些简单实验来研究某一生物;③会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3、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①继续保持对小动物较强的好奇心、爱心和求知欲,养成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②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见解,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协作、分享的习惯;四、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①会用放大镜按一定顺序观察蜗牛的身体结构;②对蜗牛应激性开展实验,并归纳小结;③能依据生物和非生物的七点差别来区分生物与非生物;④掌握研究一般事物的大致步骤。
2、难点:①观察蜗牛细微结构;②归纳总结生物与非生物七点差别。
五、课程资源的准备和开发:1、小黑板一块,一面绘蜗牛外观形态图,另一面绘制一张“生物与非生物的差别”空白表格(待填);2、全班学生按四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并将课桌面对面重排成三纵列;3、以小组为单位准备:①学生准备:捕捉蜗牛若干只,提前数天饲养,观察其形态、行为,从课外书籍或通过网络搜集蜗牛的相关资料待交流;②教师准备:放大镜、盛有蔗糖溶液、米醋的烧杯各一只、镊子、棉花球、滴管、小纸条2张、10×10cm玻璃片。
六、教学预设:七、调控对策:(一)引入八、课后反思:本人认为在该课设计中体现了以下几点新课程理念:1、注重科学探究:首先让学生确立科学探索大致分为提出问题,设计并展开实验,形成结论三步,其次在第二步中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表格,手脑并用展开实验,实事求是地及时记录现象。
在“观察蜗牛”这一小型探究活动中“三步走”特征明显,第二步中各要点均有体现。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三上《蜗牛一》参考教案2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过程与方法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教学准备1.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2.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
教学过程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蜗牛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1.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
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
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
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
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运动的特点:靠腹足运动,爬过的地方有粘液,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被注: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观察蜗牛的运动最好结合起来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四、饲养蜗牛1.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024年科学《蜗牛》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科学教材《蜗牛》章节,详细内容包括蜗牛的分类、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态意义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蜗牛的分类、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自然现象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 通过学习蜗牛的生态意义,引导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形成绿色生活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蜗牛的分类、形态结构及生态意义的理解。
2. 教学重点:蜗牛的生活习性、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蜗牛标本、显微镜、投影仪、图片等。
2. 学具:观察盒、放大镜、记录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蜗牛标本,引导学生关注这种生物,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蜗牛的分类、形态结构,让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
3. 实践探究:(1)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观察结果。
(2)分析蜗牛的生态意义,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蜗牛》2. 内容:(1)蜗牛的分类、形态结构(2)蜗牛的生活习性、生态意义(3)保护生态环境,关爱自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蜗牛的分类、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2)谈谈蜗牛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关爱自然?2. 答案:(1)见教材相关内容。
(2)蜗牛在生态系统中具有分解有机物、疏松土壤、促进循环等功能。
(3)从自身做起,减少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探究、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蜗牛的相关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究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开展蜗牛观察活动,深入了解蜗牛的生态习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