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汽车制造强国转变的战略基础 汽车制造装备自主创新
- 格式:pdf
- 大小:195.01 KB
- 文档页数:4
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1:材料一“中国制造”闪耀2018年6月俄罗斯世界杯赛场内外,是对“中国制造”的高度肯定。
“中国制造”在世界杯上大放异彩,显示了中国经济腾飞以及中国品牌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而无论是中国企业越来越多的走向海外,越来越多的中国球迷亲临赛场观赛,还是众多中国赞助商走上世界杯舞台,都向世界展示出了“中国风采”“中国自信”“中国力量”。
材料二2018 年12 月8 日“嫦娥四号”发射成功,这是我国航天事业的最新成果,是全体航天人拼搏精神的成果。
中国航天人在载人航天事业发展过程中铸就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不仅推动了航天事业的发展,也为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增添了一笔宝贵财富。
材料三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
一个地方、一个企业,要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市场为导向推动技术创新,用同样的资源生产质优、价廉、适销的商品。
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
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三大转变”,促进实体经济创新发展。
材料四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三大奖获奖项从立项到成果发表或应用平均时间为11年,其中近一成的项目经历了超过20年的攻关和积累。
今天的中国科技,正站在这样一个临界点上。
势能的积累已经够大,但实力的差距也还不小。
这时候最需要的是信心、耐心、平常心,继续沉潜发力,把阻滞创造的障碍一一破除,着力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我们一定会迎来创新的井喷,也迎来中国创新的一个个新起点,不断推进我国的科技事业进步。
(1)结合材料一,运用哲学知识分析如何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12分)(2)运用认识主体和客体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二,分析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原因,以及探索宇宙的脚步将永不停息的原因。
制造强国建设的关键维度和战略要点作者:贺俊来源:《改革》2021年第02期摘要:制造强国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和牵引。
中国制造强国建设包含战略先导产业的技术和市场领先、极端压力情形下的制造业运行安全以及高强度创新驱动发展三个维度。
其中,实现战略先导产业领先是制造强国建设的核心,其战略要点是在构建全球技术共同体的基础上积极利用中国市场需求的独特性重新定义根技术和主导设计,为推动全球新兴技术突破贡献中国力量;产业链安全是制造强国建设的基础,其战略要点是根据“底线安全”原则培育基于次代技术的完整产业链,加快构建高效的产业链安全管理体系;高强度的創新驱动发展是制造强国建设的前提,其战略要点是构建“创新友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推动地方政府和企业竞争范式实现激励相容的转变。
关键词:制造强国建设;产业领先;产业链安全;工业互联网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43(2021)02-0081-09在中国已建成为全球体系最为完整、规模最为庞大的制造业经济体的前提下,制造强国建设成为未来工业发展的首要议题和使命。
中国制造业实现由大到强的伟大跃迁,是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是人才强国、科技强国、贸易强国、体育强国、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牵引。
制造强国建设是一个涉及制度、政策、战略、组织等多个层面以及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个人等多元主体的复杂的集体性互动过程。
对制造强国的结构化理解,需要在错综复杂的因素中识别出影响制造强国建设成败的关键维度,并聚焦探索每一个维度的战略要点。
一、制造强国建设的三个关键维度人类社会工业能力出现非连续性跳跃升级的过程也是制造强国涌现和替代的过程。
这些制造强国虽然具有不同的产业形态和制度能力,但都具有某些共同的技术经济特征,如都是每一次科技浪潮或工业革命中主导技术和战略先导产业的领先者,都以特定的制度结构激励了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大量涌现。
关于制定“中国制造2020”,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建议201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20792.62亿美元,在全球制造业占比约20%,与美国相当,成为世界制造大国。
然而,我国制造业仍“大而不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和关键元器件受制于人;(2)产品质量问题突出,缺乏国际知名品牌;(3)资源利用效率偏低,对环境污染严重;(4)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大多数产业尚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
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已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2013年1月,中国工程院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质检总局,启动了《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组织50多位院士和100多位专家,分为11个课题组,经过在地方、行业、企业的广泛调查和近一年的深入研究,形成了阶段性的意见和建议,供中央决策参考。
一、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我国尚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和支柱,是国家安全的保障和国防实力的象征,是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是实现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主要推动者。
2012年我国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86.70%,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全国货物出口总量的95.O9%,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的27.97%。
同时,制造业对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带动作用,例如先进的通信设备带动了年增加值约1.4万亿元的信息服务业。
尽管当前出现了部分制造业有效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的困难局面,但也应该看到,城乡一体化是拉动制造业内需增长的巨大动力,我国产品结构性短缺依然突出,每年仍需进口2553亿美元的高端装备、1920亿美元的芯片,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空间仍然巨大,发展制造业的决心决不能有丝毫动摇。
制造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制造业分工格局面临新的调整,我国制造业面临严峻挑战。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国发〔2015〕2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中国制造2025》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2015年5月8日《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
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
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形势和环境(一)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
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
从制造大国走向创造强国———未来20年中国机械工程自主创新之路文/路甬祥 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和30年改革土开放发展,使中国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大幅增长,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制造大国和出口大国,个人电脑、移动电话、水泥、钢材、化肥、化纤等多种产品产量列居世界第一位。
同时,全球制造中心正在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大国。
随着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一大批制造企业日益成长壮大,特色制造产业集聚区逐步形成,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竞争力与日俱增。
但是,中国制造业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许多领域仍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价值链低端,创新能力较弱,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少,大型跨国经营企业和国际著名品牌少。
同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主要依靠数量和价格优势,附加值低,而且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的问题突出。
据统计,美国制造业增加值率都在40%以上,但是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率还不到30%(2006年26.20%);中国的人均G DP 不到日本人均G DP 的10%(2007年6.5%),但是单位G DP 能耗却相当于日本的4倍,单位G DP 排放量相当于日本的10倍,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日本的7倍。
中国制造工程的战略目标是:致力于节能减排,并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与国际竞争力;致力于造就一个清洁、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致力于满足中国和世界极大多数人的需要。
摆在中国制造工程界面前的历史任务是:开发和应用自主创新技术,提升中国制的全球竞争力;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开发应用纳米、超精、极端和超大规模的先进工程成套装备;适应中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全球市场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直面节能减排、优化产业结构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应对能源安全挑战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许多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石油资源最终可采储量仅为世界总量的3%左右,多数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重点在七个方面作者:暂无来源:《国企管理》 2017年第7期综合报道/ 木青制造大国向强国迈进《中国制造2025》提出力争用三个十年的努力,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第一阶段,到2025 年,综合指数接近德国、日本实现工业化时的制造强国水平,基本实现工业化,中国制造业迈入制造强国行列,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第二方阵。
第二阶段,到2035 年,综合指数达到世界制造业强国第二方阵前列国家的水平,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强国。
第三阶段,到2045 年,综合指数率略高于第二方阵国家的水平,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第一方阵,成为具有全球引领影响力的制造强国。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强国的核心,《中国制造2025》把制造升级作为重点,推进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在5 月24 日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介绍了推进《中国制造2025》深入实施,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有关情况。
辛国斌表示,“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要突破的十大重点领域:航天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等。
经过多年持续攻关,上述领域取得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高精度数控齿轮磨床、多轴精密重型机床、数控冲压生产线等产品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A R J21 支线客机正式投入商业运营,C919 大型客机成功首飞,A G600 水陆两栖飞机实现总装下线,长征五号大运载火箭、全球首颗量子卫星发射成功;自主研制的" 海斗" 号无人潜水器,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三个拥有研制万米级无人潜水器能力的国家;世界首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发电机组成功投产,百万千瓦级超临界火电机组、核电机组和水电机组等一批装备,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标准动车组成功完成世界首次420km/h 交汇试验,160km/h 城际动车组完成运行考核等。
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外商投资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制造强国战略十大重点产业领域批文一、引言制造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实现国家现代化和建设强国的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加快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我国提出了“制造强国”战略,确定了十大重点产业领域。
本文将对这十大重点产业领域进行深入探讨,并按照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方式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战略。
二、信息产业信息产业是现代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制造强国战略中的重点产业之一。
信息产业覆盖了电子信息、软件和信息服务、互联网等多个领域。
在批文中,要明确支持信息产业的发展,加大对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力度,推动信息产业的创新发展。
三、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产业的主流趋势之一,也是制造强国战略中的重点发展方向。
批文中应当明确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加大补贴力度和技术研发投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高端装备高端装备制造是制造业的重要支柱之一,也是制造强国战略的重点领域之一。
批文应当强调加大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投入,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五、生物医药生物医药是未来的朝阳产业之一,也是制造强国战略的重点发展方向。
批文中应当明确支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加大对创新药物研发和生物医药技术的支持力度,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
六、新材料新材料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制造强国战略的重点产业之一。
批文应当强调加大对新材料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新材料研发和创新投入,推动新材料产业的发展。
七、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也是制造强国战略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批文中应当明确支持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加大对智能制造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推动智能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
八、航空航天航空航天产业是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制造强国战略的重点产业之一。
批文应当强调加大对航空航天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航空航天技术研发和创新投入,推动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