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方法之以退为进法与以攻为守法的联系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6
孙子兵法在论辩中的应用谋略孙子兵法在论辩中的应用谋略《孙子兵法》是一部伟大的军事著作,也是一部系统的谋略理论;它已广泛地应用于政治、管理、经济等领域,毫无疑问,它也适用于人类从事斗智斗勇的各种论辩。
在论辩中如何运用孙子谋略呢?下面店铺给大家分享孙子兵法在论辩中的应用谋略,欢迎阅读:孙子兵法在论辩中的应用谋略孙子兵法在论辩谋略一、因敌制胜孙子在《虚实篇》中提出“因敌制胜”的谋略,对于如何正确地选择作战目标、作战方向和指挥军队的作战行动,具有重要的价值。
论辩场如战场。
战场情况瞬息万变,论辩场同样风云莫测;战机稍纵即逝,辩锋瞬间逆转。
论辩是破——立的辩证统一。
破是攻,立是守;不破不立,边破边立。
攻要有杀伤力,或正面强攻,或攻其一点,或攻其不备,破是为了立。
防守要坚不可摧,观点鲜明,论据充足,论证严密;守不是一味固守,应以攻为守,主动出击,方能变被动为主动。
但不论是攻还是守,都要依据“敌情”而决定取胜的方针,才能“致人而不致于人”。
日本投降后,梅汝?作为中国法官的代表出席远东国际法庭审判日本战犯。
开庭前,为了座次问题,法官间发生了争议,庭长坐首席,是澳大利亚法官韦伯,右手第一把交椅由美国法官坐,左手第二把交椅成了争议的焦点。
梅汝?意识到当时中国虽然是“四强”之一,实则徒有虚名。
为了国家的尊严和荣誉,他当众表示:“若论个人之座位,我并不在意,但既然我们代表各自的国家,我还要请示本国政府……。
我认为法官座次应按日本投降时各受降国的签字顺序排列才合理。
今天是审判日本战犯,中国受日本侵害最严重,而抗战时间又最久,付出的牺牲也最大,因此,有八年浴血抗战历史的中国应排在第二位。
”法官们虽然众说纷纭,但因法庭并没有排座次的原则,梅汝?的理由又无可辩驳,所以都没有提出异议。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开庭前一天预演时,韦伯却突然宣布了入场顺序是:美、英、中……梅汝?当即提出抗议,并脱下法袍,拒不登台。
他说:“今天预演已经有许多记者和电影摄影师在场,一旦明天见报,便既成事实。
论辩中以退为进的几种形式以退为进,是指在论辩过程中,面对对方的错误言论和无理要求,为避免正面冲突,表面上作出某种同意妥协的姿态,然后抓住对方的漏洞,反守为攻的一种技巧。
这就像拳击赛中,聪明的拳击手将拳头收回来再打出去一样,更加有力、奏效。
它具有以柔克刚、后发制人的特点。
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对比式道格拉斯竞选总统失败之后,对林肯怀恨在心,总想找机会报复一下。
一天,道格拉斯在一个公共场合遇见林肯,他不冷不热地说:“林肯先生,我初次认识你的时候,好像你是一家杂货店的老板,站在一大堆杂物中卖雪茄和威士忌。
真是个有风度的酒店招待呀!”林肯面向在场的众人,回答说:“先生们,道格拉斯说的一点不错,我确实开过一家杂货店。
我记得道格拉斯先生是我最好的顾客,多少次他站在柜台的那一头,我站在柜台的这一头。
不过,现在不同的是,我早从柜台的这一头离开了。
可是道格拉斯却依然顽固地坚守在柜台的那一头,就是不肯走。
”林肯曾开过杂货店,这是事实。
当道格拉斯以此嘲笑林肯时,林肯先予以证实,乍看起来这似乎是一种软弱、甘受侮辱的表现,其实为下一步的反击作了铺垫。
林肯这一步挖掘,把他和道格拉斯两人过去和现在各自不同的状况通过对比说明,自己虽然曾经从事过低*的职业,但是通过长期不懈的奋斗努力,已取得巨大的成绩和进步。
相形之下,道格拉斯不过庸庸碌碌,依然故我。
这则故事使林肯短兵相接、针锋相对的勇气和反应敏捷的才智清晰闪现。
转折式一个美国旅游者在导游的带领下参观亚洲的某一城市,他边走边发议论,对导游说:“你们这里的楼房建筑太平淡了,缺乏宏伟高大的气势。
这栋房子要是在美国的话,起码要高大10倍。
”“你说得对,这是一家精神病院,当然比不上你们了。
”导游答道。
在这里,导游先对美国旅游者的狂妄自大、目空一切的言论表示认同。
然后话锋一转,具体就这栋房子的名称、用途向坏的方面联想,指出它是“精神病院”,从而说明楼房越高大,精神病人越多,社会弊病也愈严重,给对方以有力的嘲讽,有“四两拨千斤”之效。
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等待机会促民企快速成长――“以逸待劳”[借刀杀人]原文:困敌之势,不应战,损刚益柔。
[意思]:使敌人的势力损耗,不需使用武力;敌方刚强之势消耗了,我方的力量自然就会增强。
[出处原文]: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远,以佚(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以逸待劳”计的原意是说,凡是先到战场等待敌人的,就从容、主动,后到达战场的只能仓促应战,一定会疲劳、被动。
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调动敌人,困住敌人、拖住敌人,使之由强变弱,而决不会被敌人调动。
此计强调:让敌方处于困难局面,不一定只用进攻之法。
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对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不让敌人调动自已,而要努力牵着敌人的鼻子走,使我方因势利导,变被动为主动,达到不直接进攻而将敌人击败的战略效果。
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劳的“待”字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等待。
“以”是“用”的意思。
“逸”是“飘逸”、“逍遥”、“清闲”的意思。
“待”是“等待”、“替代”等意思。
“劳”是“劳动”、“疲劳”、“被动”的意思。
“以逸待劳”应用在民营企业的发展进程中,具有很强的适用价值,但利用此计时,需要我们的企业经营者们有很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和对手进行斗智斗勇的过程中,不骄不躁,不急于求成,要耐得住时间的检验,要舍得放弃眼前的短暂小利,保持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心态,树立必成的信心,苦练内功,等待时机,一举击发,达到成功的目的。
海尔“清闲”苦练内功舍小利诱惑终称雄海尔集团1984年以前还是一家濒临倒闭的集体工厂,亏损达147万元。
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6000多名职工,下设7个工厂、4个分公司及2个合资公司的国家一级企业和出口基地。
年产冰箱60万台、固定资产近3亿元、年销售收入25亿元的全国十佳优秀企业之一。
海尔的成长过程,是其正确把握市场,适时运用以逸待劳计策,苦练内功,舍弃小利,着眼长远,大力发展企业公共关系能力,从而让企业获得巨大成功的典范。
辩论赛自由辩论的攻防技巧自由辩论是辩论赛中最具挑战性和创造性的环节之一,它要求选手在没有提前准备的情况下,根据辩题进行辩论。
在自由辩论中,攻守双方都需要运用一系列技巧来展示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
本文将就自由辩论中的攻防技巧展开讨论。
一、攻方技巧1. 引用权威观点:通过引用权威的观点或资料来支持自己的立场。
可以援引专家、学术研究或统计数据等有力证据,增加自己观点的说服力。
2. 逻辑推理:运用逻辑思维,通过合理的推理和说理,使论证过程更为严密和合理。
可以采用因果关系、类比推理、反证法等逻辑思维方式来统一自己的论据。
3. 攻击对手:在攻辩中,利用合理的方式对对方观点进行批判和否定。
可通过分析对方的论点中的矛盾、漏洞和不合理之处,强调自己的观点的优越性。
4.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例来说明论点的正确性。
这样可以使观点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增加自己论证的可信度。
5. 对比分析:通过与对方观点进行对比,找出两者的差异和优劣势。
可以采用正反面对比、利弊对比等方式,表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和优势。
二、守方技巧1. 引用事实和数据:守方可以通过引用真实的案例、历史事件或者调查数据等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可靠性。
这些实证材料可以作为有力的支持,抵御攻方观点的质疑。
2. 反驳攻击:在守辩中,对攻方的攻击进行反驳和抗辩。
通过找出攻方观点的错误、逻辑漏洞以及观点过于片面等问题,来削弱攻方的论据。
3. 态度端正:守方需要保持冷静、理性的态度,在辩论中不轻易受到攻方的情绪化引导。
通过展示自己的深入思考和对事实的分析来增强自己的说服力。
4. 强调自身立场:守方可以在辩论中多次强调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加深听众对自己立场的记忆和认同。
可以通过重复观点、总结论证等方式来使自己的观点更加突出。
5. 合理回击:当攻方对守方的观点进行质疑时,守方需要及时、合理地进行回击。
通过针对攻方的置疑和批评,展示出自己的理性思考能力和回击能力。
总结起来,自由辩论中的攻防技巧对于辩手来说至关重要。
从首届全国律师辩论大赛看辩论赛的攻与防以首届全国律师辩论大赛特等金奖得主上海队的夺冠之战为例,来谈谈辩论赛中进攻和防守的一些策略。
一、运用凌厉攻势,使“敌”俯首称臣二战时德国著名的将领,号称“沙漠之狐”的隆美尔元帅有一句名言:在我的字典里只有两个字“进攻!”这句话道出了战争的要诀,只有进攻,才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才能将敌人打垮,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同样,在辩论赛中,进攻也是取胜的重要手段。
那么,该怎样组织有效的进攻呢1.连续进攻,掌握场上主动在战争中,连续进攻是指以强大的火力对敌人进行不间断地攻击,不给敌人喘息的时间,不给敌人反击的机会,从而彻底压制住敌人,牢牢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辩论比赛也应如此,一定要摆脱对方的纠缠,按照预先制定好的进攻程序,一个问题紧接一个问题,不停地向对方发问,不给对方阐述自己观点的机会。
这种方法,能使对方始终处在被动的辩解状态,无法形成系统的、有序的、有力的反击。
并且可以使己方在对方的辩解中发现破绽,找到新的攻击点,继续扩大战果。
同时,也给评委和观众一种排山倒海、气势如虹的感觉,从印象上得到“有理”的心理认同。
在这次辩论赛中,上海队就成功地运用了这一策略。
这场比赛的辩题是:一名婴儿在医院住院部病房丢失,责任到底在谁上海队作为原告方认为责任在医院;北京队作为被告方认为责任在父母。
上海队在短短的5分钟内(单方用时)主动提问18次,使场上的话题基本上围绕着“医院有没有责任”展开。
在上海队凌厉攻势下,北京队只能在“医院没有责任”这个层面上被动辩解,而且这种辩解很明显过于绝对,不合情理。
正如赛后中国政法大学江平教授点评时所说:这是一个典型的混合责任,即父母和医院都有过错。
如果说医院没有一点责任,肯定说不过去。
设想一下,如果不是上海队以连续进攻的策略压制住北京队的反击的话,让北京队展开“父母有没有责任”的反攻,那被动挨打的就会是上海队了。
上海队以连续、猛烈地进攻使北京队有理没有说出来,从而赢得了这场比赛。
辩论技巧之控制辩论节奏如何决定攻击或守势辩论是一种通过言辞交锋来表达观点、辩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在辩论中,控制辩论节奏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决定辩手是处于攻击还是守势。
本文将探讨如何控制辩论节奏来决定攻击或守势,并提供一些实用的辩论技巧。
一、了解辩论节奏的重要性辩论节奏是指辩论过程中的速度、节奏和控制。
掌握辩论节奏可以帮助辩手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可以影响对手的表现。
在辩论中,攻击和守势是两种不同的策略,控制辩论节奏可以决定辩手是采取攻击还是守势。
二、控制辩论节奏的技巧1. 快速攻击:快速攻击是一种常用的辩论技巧,它可以让对手无法反应过来。
在辩论中,快速攻击可以通过迅速提出观点、举例和引用权威证据来实现。
快速攻击可以让对手无法及时反驳,从而占据辩论的主动权。
2. 缓慢守势:缓慢守势是一种辩论策略,它可以让辩手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和回应对手的观点。
在辩论中,缓慢守势可以通过放慢语速、重复对手观点和提出反驳来实现。
缓慢守势可以让辩手更好地理解对手的观点,并有时间来准备自己的回应。
3. 节奏变化:在辩论中,节奏变化是一种有效的辩论技巧。
通过改变辩论的速度和节奏,可以让对手无法适应和反应。
节奏变化可以通过快速攻击和缓慢守势的交替使用来实现。
节奏变化可以让辩手更好地控制辩论的进程,并在关键时刻发起攻击或采取守势。
4. 引导对手:在辩论中,引导对手是一种有效的辩论技巧。
通过引导对手的观点和论证,可以让对手陷入困境并无法自拔。
引导对手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反问和引用对手观点的矛盾之处来实现。
引导对手可以让辩手更好地控制辩论的节奏,并在关键时刻发起攻击或采取守势。
三、总结控制辩论节奏是决定攻击或守势的关键。
通过掌握辩论技巧,辩手可以更好地控制辩论的节奏,并在关键时刻发起攻击或采取守势。
在辩论中,快速攻击、缓慢守势、节奏变化和引导对手是一些常用的辩论技巧。
辩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技巧来控制辩论节奏,从而取得辩论的胜利。
辩论方法之以退为进法与以攻为守法的联系
摘要:辩论中常见的以退为进法和以攻为守法看似大相径庭,前者运用间接否定的方式而后者利用反击来达到转移剑锋的效果;然而纵观中外与此相关的精彩辩论,便可发现两者实则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关键词:辩论以退为进法以攻为守法联系
辩场如战场,唇舌之计,变化万千,演绎战火纷纭。
但其中也不乏没有硝烟的较量,看似风平浪静,实则伺机而动,风起云涌。
以退为进和以攻为守的交叉便是产生如此效果的锦囊妙计之一。
以退为进法意为在辩论过程中,当对方反驳了自己的命题,并且提出了似乎有理的论据,辩护时当受到对方攻击时,先退让一步承认对方的局部真理,然后引申到自己的命题上来,确立原来命题的真实性。
恰似中国经典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之法,顺势利用其所叙述的事例或论证的角度使对方如瓮中之鳖,理屈词穷,无言以对。
这一精彩之处在辩论史上屈指可数,如《知难行易》的辩论中:反方:许多贪官不是不知法,而是知法犯法。
正方:对呀!那些人正是因为上了刑场死到临头才知道法律的威力、法律的尊严,可谓“知难”那,对方辩友!
当反方以实例论证“知法容易守法难”时,正方马上借反方的例证反治其身,强化“知法不易”的观点。
辩题中的“知”,不仅指“知道”的“知”,也指建立在人类理性基础上的“知”。
正方宽广、高位定义的“知难”和“行易”,借反方狭隘、低位定义的“知易”和
“行难”的攻击之力,有效地回击了反方,使反方构建在“知” 和“行”表浅层面上的立论框架崩溃。
然而正方如此以退回复反方的针锋相对,同时无意地利用了以攻为守的方法:以守为攻是一种较积极的防守方式,是指辩护者在辩护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发动攻势,迫使辩论方向发生转变,从而使对手丧失继续攻击的能力。
此例中正方援用对方提出的贪官之例,包装上本方的理论思想,借此反击对方是对方措手不及,无法反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这体现出以退为进辩证法与以攻为守辩证法的第一层联系——建立在援引事例基础上的辩证。
简言之,就题论事。
这种联系也可以在晏子使楚的对话中找到例证。
故事中,晏子被派遣到楚国。
楚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洞请晏子进去。
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
”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
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可派吗?竟派您做使臣。
”晏子严肃地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暗下来;一起挥洒汗水,就会汇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没有人才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打发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王那里去,不肖
的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肖的国王那里去。
我晏婴是最不肖的人,所以只好出使到楚国来了。
”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
楚王听到这消息,便对侍臣说;“晏婴,是齐国的善于辞令的人,将要来,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答说:“在他来到的时候,请允许我们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
大王就问:…这人是干什么的?‟我们就回答说:…是齐国人。
‟大王又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回答说:…犯了偷窃的罪。
‟”
晏子到了,楚王赏赐晏子喝酒。
当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从楚王面前走过。
楚王说:“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都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这样的事,橘子长在淮河以南结出的果实就是橘,长在淮河以北就是酸枳,(橘和枳)它们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果实味道却完全不同。
这是什么原因呢?是水土不同。
现在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盗,来到楚国就偷盗,难道楚国的水土会使人民善盗吗?”
无论是将由晏子之狗洞发挥到楚国之狗国,晏子之不肖喻指到楚王之无贤,还是秦民之偷盗联系到楚国之善盗,晏子穷尽以退为进法与以攻为守法之融合,以致楚王不得不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是自讨没趣了。
”
关于两种辩论方法的第二层联系——建立在对方自我陈述的基础上的辩论,在一场名为“信息战能取代传统武力战自由”的辩论中,可以轻易看出。
正方一辩:……面对铺天而来的软件炸弹、逻辑炸弹,亲爱的对方辩友难道还能对着敌人说:"亲爱的敌人啊,我们的祖宗家法不可变,让我们打一场传统武力战吧!"你知道敌人在哪吗?
反方三辩:而对方辩友所说的威力无比的软件炸弹、逻辑炸弹不正说明信息网络不可靠,所以我们不能把国家安全系于"信息战"这一根绳上吗?
正方无意间否定的信息网络的真实性和可依赖性被反方敏锐地捕捉到,化为己用,使对方自顾不暇陷入自顾不暇的境地。
里根也深谙此道。
所以在1984年里根在竞选总统时与对手蒙代尔进行电视辩论过程中,面对蒙代尔针对其年龄大发动的攻势,反击说:“蒙代尔说我年龄过大。
我不会把对手的年轻、不成熟这类问题在竞选中加以利用。
”
里根直接从对手提出的“年龄”问题出发,把年龄大与思想成熟、经验丰富自然联系在一起,有力回击了蒙代尔,并进一步将剑锋转向对手的“年轻、不成熟”,为自己赢得了此轮的优势。
以退为进法与以攻为守法的第三层联系也是最高层次的联系便是脱离了直接引用对方举例或陈述,转而将其经过自我演绎为我反击之术的层次,即为我所用。
如有人对前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进行诘难:“马雅可夫斯基,你的诗不能使人沸腾,不能使人燃烧,不能感染人。
”诗人回答:“我的诗不是大海,不是火炉,不是鼠疫。
”
诗人通过将马雅可夫斯基的表达具象化,并且丑恶化,变被动为
主动,使对方的伎俩为我所用。
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一生俭仆,常常戴一顶破旧的帽子在街上行走。
有天,有个坏家伙嘲笑他说:“你脑袋上边的那个玩艺儿是个什么东西?能算是顶帽子吗?”
安徒生马上回敬了一句:“你帽底下那玩艺儿是个什么东西?能算个脑袋吗?”
东西方的善辩者无不会巧妙的运用以退为进法与以攻为守法的融合来达到化为我用,克敌制胜的目的。
京剧《沙家浜》第四场“智斗”中,刁德一在试探阿庆嫂对抗日、对新四军的态度一无所获后,又企图向阿庆嫂打听新四军伤病员的去向。
阿庆嫂说,伤病员都走了,日本鬼子搜索了三天三夜,也没找到。
刁德一阴阳怪气地说:“日本鬼子人地生疏,两眼一抹黑,这么大个沙立浜,要藏起个把人来,还不容易吗?”他还用当年阿庆嫂救过胡传魁的事作证明。
阿庆嫂对刁德一的旁敲侧击进行的反击就是转化对方的理论以为我用,她说:“听参谋长这意思,新四军伤病员是我藏起来了。
”马上又转向胡传魁,气愤地对他说:“照这么看,我当初真不该救您,倒落下话把儿了。
”
这就把胡传魁弄得很尴尬。
阿庆嫂又抓住战机,乘胜追击,要胡传魁马上派人来茶馆搜查。
“省得人家疑心生暗鬼,叫我们里外不好做人啦。
”说完,把抹布一摔,双手一搭,面带怒容,昂首端坐。
使
胡传魁下不了台,只得怪罪于刁德一。
刁德一听阿庆嫂这一反攻,也大感出乎意料,仓促间,只好以“说句笑话嘛,何必当真”搪塞一番,败下阵来。
在这个生死攸关的关头上,阿庆嫂先是以攻为守,将救过胡传魁一事演绎为自己的论据,同时使刁德一与胡传魁就此对立,后又以退为进,“请”胡传魁马上派人来茶馆搜查,言语行动分毫不让,占据上风。
故我们可以说阿庆嫂正是运用了以退为进和以攻为守的巧妙交叉制服了老奸巨滑的刁德一。
事例之多,不胜枚举,以退为进法和以攻为守法作为两大重要的辩论模式,前者温婉后者锋利,看似没有交集,然而纵观中外与此相关的精彩辩论无不,将此二法融会贯通,于刚柔并济中克敌制胜,我们便可发现两者实则紧密联系不可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