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人教版美术鉴赏 中国美术鉴赏《第四课 天上人间——壁画》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3
天上人间——壁画墓室壁画之唐代章怀太子墓壁画浅析第二课时内容结构①壁画是最早的的独立绘画形式。
古代建筑壁画多分布在神庙、宫殿、寺院、庭院、石窟、陵墓等建筑中。
墓室壁画是中国古代壁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墓室壁画的产生与发展和社会背景、创作意图有着重要的关系。
②唐代墓室壁画是古代墓室壁画发展的鼎盛期,在画面构成、人物塑造和色彩表现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
本课以唐代墓葬保存较为完好的代表之一章怀太子墓甬道东壁壁画为代表进行赏析。
学情分析这堂课要学习内容的是美术鉴赏的第四课,在第四课第一课时汉代画像石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对古代壁画的概述和汉画像石人物的艺术形式美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本堂课的学习就相对容易了一些。
高一学生对唐代的历史文化的背景知识比较熟悉,对美术鉴赏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独立地和老师共同探讨章怀太子墓壁画中的相关内容。
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了解唐代章怀太子墓甬道东壁壁画《狩猎出行图》、《客使图》的题材、特点、艺术成就。
能够在古代墓室壁画中识别中原地区唐代墓室壁画人物。
过程与方法:以小组合作和师生互动多种课堂形式,运用个案探讨和对比欣赏的方法了解唐代章怀太子墓甬道壁画的特点。
情感价值态度观:了解唐代墓室壁画作品中艺术形象与时代文化的关系,理解墓室壁画在古代社会的功能性。
重点和难点重点:唐代章怀太子墓甬道东壁壁画在题材内容、绘画表现的特点。
难点:如何将时代背景、墓葬功能与作品联系,进行深入地赏析墓室壁画作品。
教学方法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学生小组讨论的形式,对唐代章怀太子画甬道东壁壁画进行感受、研究、分析、讨论、评论、并总结。
课程安排第一课:墓室壁画之汉代画像石赏析第二课时:墓室壁画之唐代章怀太子墓壁画赏析第三课时:宗教壁画之敦煌壁画飞天形象赏析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墓是安葬逝者的地方,能够在墓室中绘有壁画的墓葬一定是具有了一定的规模。
同学们想一个问题,通常有一定规模的墓葬的墓主人生前可能是什么样的人?生:帝王、贵族、富商。
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全册)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全册)目录第一课学些美术鉴赏知识第二课玉石之分——古代玉石艺术第三课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第四课XXX问鼎——商周青铜艺术第五课皇权的象征——故宫建筑群与天坛第六课宛自天开──古代园林艺术第七课事死如事生──古代陵墓雕塑第八课妙相庄严──古代宗教雕塑第十课幽冥世界的奢华──古代墓室壁画第十一课天上人间──宗教壁画第十二课传神写照——人物画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第十三课咫尺千里—中国古代山水画第十四课江山多娇──现代山水画第十五课:移情草木-花鸟画第十六课时代风采----中国油画第十七课与民族共命运──木刻与漫画第十八课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第一课学些美术观赏常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美术范畴,建立“大美术”观念。
2、使学生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并能初步应用该方法进行鉴赏练。
教学重点:掌握鉴赏方法教学难点:应用该方法进行练。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讨论、合作。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砚们曾经学过9年美术,你最喜欢哪幅美术作品,请说说缘故原由。
美术和艺术的关系?板书:外型艺术美术二、新授美术的范畴板书绘画工艺美术雕塑书法建筑篆刻美术史、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
小组讨论:⑴历史上中外有大耳朵英语首页哪些著名的流派及代表人物?⑵这些著名的画派在艺术特征和风格上有何差异?学生简单表述,结合图例《放牧》古代岩石画《宴乐采桑狩猎征战纹壶》战国《人物驭龙图》战国最早的主题性绘画美术观赏的办法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板书)学生自学过程,进行简单练。
选择一插图作品进行观赏,强调本性。
小结美术观赏的过程是能提高个人审美能力,在观赏中陶冶情操,提升素质,为了更好观赏必需掌握美术史、美术实际的基本常识,它的办法一般为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研究。
三、布置作业书一次函数图像后练第二课玉石之分——古代玉石艺术教学目的:通过古代石器、玉器的发展,了解人类审美意识的萌生与发展。
高中美术《天上人间壁画》教学设计高中美术《天上人间壁画》教学设计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古代宗教壁画在中国美术史上的意义和价值。
2、通过典型作品的介绍、分析,了解中国古代宗教壁画的丰富内容和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讲清楚佛教石窟寺壁画各种题材,如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经变故事、供养人、藻井图案等在石窟寺内的布局、相互关系,体现的宗教意义。
2、宗教美术中,佛教美术居于主导地位,道教美术作品比较少,在表现形式上受佛教美术的影响,而道教、儒教思想和一些美术表现手法也对佛教美术产生影响,在后期的发展中出现“三教合一”的造像。
教学过程一、导入:世界上有哪些宗教?你在哪见到有宗教雕塑?二、新课 1、欣赏敦煌249窟狩猎图 249窟的狩猎图描写了山林间各种不同的动物──鹿、羊、狼、猴、犀、虎、野猪,表现手法简练,有的只用一两种色傅染,有的还只是单色的线描,用笔虽少,并不影响充分表现物象的效果。
画家善于描写出各种动物的真实情态,使它们活跃地出现在壁上。
画家还在外来佛教题材里,渗入了本土的神话与传说;在外来的样式里,渐渐换上了自己所塑造的符合于群众审美观点的形象;在题材的处理上,也显示了民族性和独创性。
在绘画技法上,画家汲取了外来的强调表现对象体积感的晕染方法,而把这种方法紧密地与传统的能明确生动地表现对象形态的线条结合起来,加强了绘画的表现力。
同时,画家适应群众爱好与社会思想的发展,不断地丰富了壁画的题材、创造了新的形式。
佛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降生为净饭王子后的一生事迹)是敦煌早期石窟中最常见的绘画题材。
早期的本生故事采取单幅构图,表现故事中的一两个场面,佛本生故事画都是以慷慨牺牲,舍己救人为主题。
除了本生故事、佛传故事以外,还有许多种表现佛经经义与故事的壁画,那些画总称为经变。
在魏隋之际就出现了少数的法华变与维摩变,到唐代巨大构图的经变成为壁画的主要部分,本生故事与佛传故事这时不过只是大幅经变的附属部分了。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美术必修《美术鉴赏》第4课《画外之意——中国传统花鸟画、人物画》优质课教案一、教材分析。
“基本问题”是中国传统花鸟画、人物画能否以“写实”程度作为衡量艺术水平的标准?“情境导入”从中国传统花鸟画描绘的对象人手,理解“写实”与“写意”的概念。
从两张欧阳修的画像人手,理解人物画中的“形”“神”的问题。
本课分为花鸟画、人物画两部分。
第一部分“写生花鸟”首先指出花鸟画在宋代写实技巧已达到巅峰,并举《写生珍禽图》为例。
然后指出宋人较之“写实”更追求“写生”,即花鸟的生机意趣。
在此基础上,花鸟创作进一步与人的气质、感情相联系。
花鸟画成为中国人缘物寄情、托物言志的重要载体。
创作上也就不再拘泥于外形的相似,而更多地追求精神的表达。
第二部分“传神人物”指出中国传统人物画表现的往往是特定阶层及其价值观念。
“小结”再次强调:花鸟画,人物画不以描摹外形为目的,不能套用西方古典绘画理论衡量中国传统绘画。
“拓展学习”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深人理解作品,并将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从而培养学生对传统花鸟画、人物画的鉴赏兴趣,并检验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二、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1.了解花鸟画写实与写意的关系,理解人物画形神兼备、以形写神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提升对中国花鸟画和人物画的鉴赏能力。
2.理解中国传统花鸟画、人物画重神韵、以形写神的审美特征,提升对中国传统花鸟画、人物画的文化理解,提高人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1.图像识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以联系、比较的方法进行整体观看,感受图像的造型、色彩、材质、肌理、空间等形式特征;以搜索、阅读、思考和讨论等方式,识别与解读中国传统花鸟画、人物画的内涵和意义。
2.美术表现: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形成空间意识和造型意识;通过观察、想象、构思和表现等过程,创造有意味的视觉形象,表达自己的意图、思想和情感。
3.审美判断: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感受和认识美的独特性和多样性,理解中国传统花鸟画、人物画重神韵、以形写神的审美特征,形成基本的审美能力,显示健康的审美趣味。
高中美术人教版美术鉴赏中国美术鉴赏《第四课天上人间——壁画》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壁画在中国美术史中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典型作品的介绍,分析了解中国古代宗教壁画的丰富内容和艺术成就。
通过鉴赏典型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达
到开阔眼界、拓展思维、陶冶情操。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学情分析
1.以敦煌莫高窟壁画为代表的石窟寺佛教壁画遗存、题材内容、艺术价值。
2.佛教壁画重要题材举例;佛传故事的“夜半逾城”佛本生故事中的九色鹿王本生;经变题材中的“西方净土变”。
这些异域的宗教题材内容,在中国古代壁画创作中是如何被理解和表现的其艺术成就。
3.元代永乐宫道教壁画继承了唐宋以来壁画创作经验,成功地创作了三清殿气象恢宏的朝元图和连环画形式的道教神仙吕洞宾与王重阳的画传。
教学目的:
3重点难点
讲清楚佛教石窟寺壁画各种题材,如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经变故事、藻井图案等在石窟寺内的布局、相互关系,体现的宗教意义。
宗教美术中,佛教美术居于主导地位,道教美术作品比较少,在表现形式上也受佛教美术影响,而道教儒教思想和一些美术表现手法也对佛教美术产生影响,在后期发展中出现“三教合一”的造像。
教学过程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天上人间——壁画
今天我们共同鉴赏第十一课《天上人间--宗教壁画》。
在讲课前我们大家先来了解一下我国的宗教有哪几种大家一起说有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等。
这些教派的产生都是受当时社会影响,战乱连连,民不聊生,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摆脱苦难人们信仰各自尊崇的宗教来寻找一种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