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日本现代园林设计风格的探讨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日式园林设计说明
日式园林设计是一种受日本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影响的园林设计风格。
它注重营造和谐、自然、平衡的场所,以及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以下是一些日式园林设计的特点和说明:
1. 自然元素:日式园林设计强调自然元素的运用,包括水、岩石、植物和地形等。
水景常常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包括池塘、溪流和喷泉等。
岩石被用来营造山水景观,以及制造景观的高低起伏。
植物选择也十分重要,常见的包括盆栽、苔藓、竹子和枫树等。
2. 简约而精致:日式园林设计通常采用简约而精致的设计,以实现视觉上的平衡和谐。
园林中的建筑和构造通常是精心设计的,带有浓厚的传统风格,如茶室、拱桥和走廊等。
3. 强调空间感:日式园林设计注重创造不同层次的空间感。
通过布置景观、种植植物和围合空间等方式,营造出不同大小、形状和功能的空间。
这样的设计能够引导人们在园林中游走,发现不同的景观和场所。
4. 考虑季节变化:日式园林设计非常注重季节的变化和自然景色的变幻。
园林中常常固定季节性景观,如绽放的樱花、红叶和雪景等。
在这种设计中,园林的氛围和颜色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
5. 引导思考和冥想:日式园林设计追求的是一种宁静和平衡的氛围,能够引导人们沉思和冥想。
通过设置庭院、花园、小徑等,为人们提供一个远离喧嚣的场所,能够促进内心的平静和思考。
总的来说,日式园林设计注重自然、简约和平衡的原则,营造出一个具有和谐氛围的园林空间,让人们与自然和内心达到共鸣。
关于对日本现代园林设计风格的探讨摘要: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日本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我国古典园林之精华曾是日本临摹的范本。
近年来,日本凭借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促使自身的园林设计位居世界领先地位,深受国际的认可和赞同。
本文就对日本现代园林设计风格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日本现代园林设计风格探讨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时代不断变迁,极大程度上促使人们生活方式得到改变。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日本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我国古典园林之精华是日本临摹的范本。
近年来,日本凭借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促使自身的园林位居世界领先地位。
笔者就对日本园林设计风格进行了分析。
1、日本现代园林的发展状况日本园林最初起源于中国,然而与中国本土的园林相比,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历经了本土化的发展过程。
当前,日本园林的发展现状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1 具备完善的现代园林设计理论纵观当前日本的园林建设逐步向着更大尺度的景观建设方向发展,而且很多城市都制定出了详细的景观管理计划,通过对城市景观的调查,对当前的景观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从而确定出城市发展的理念以及城市景观的形象。
与此同时,对于园林景观的设计始终秉承着总体发展理念,给人们呈现出整体的印象,真正实现景观管理有法可依。
当前,日本的园林设计建立起了融合民族文化精神,独具风格特色的景观设计理论体系,发展成为亚洲园林设计的突出代表。
1.2 园林设计充分尊重自然“师法自然”是日本造园者始终坚持的原则,在日本园林设计中为我们呈现出了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设计理念。
日本园林设计师田芳数提出“与自然融合”、“人工与自然有机结合”的理念,作品“绿色津南中央庭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很好地将周边自然景色凸显在庭园中,尤其是自然蜿蜒的小溪,映照在水面的树木和起伏的山脉,营造出了轻松、愉悦的环境氛围,带给人们无限遐想。
1.3 园林设计中融入了精神性和民族性日本园林景观所建设的人性场所,时常会让人们感受到独具日本特色的民族气息,比如说茶道往往崇尚简朴和优雅;而禅宗往往崇尚朴素和静修。
日本现代园林——绿色津南中央庭园景观设计分析论文摘要:中国的盛唐是日本大量吸收中国文化的时期,日本又结合了本民族自身的文化及地域特色,创造出了自己的艺术特色。
日本与中国在传统园林上同宗同源,在发展的道路上形成了各自的特点。
日本现代园林,耐看耐品,并讲究造园意匠,极富诗意和哲学意味。
在世界园林设计中占有一席之地。
本文以日本当代三大著名景观设计师之一户田芳树作品:绿色津南中央庭园为例,浅谈了日本传统园林在其现代园林设计中的体现。
关键词:绿色津南中央庭园日本园林环境艺术一、日本传统园林与现代环境艺术1.日本传统园林设计日本是个具有得天独厚自然环境的岛国,气候温暖多雨,四季分明,森林茂密,丰富而秀美的自然景观,孕育了日本民族顺应自然、赞美自然的美学观,甚至连姓名也大多与自然有关,这种审美观奠定了日本民族精神的基础,从而使得在各种不同的作品中都能反映出返璞归真的自然观。
日本庭园,始终把自然作为主题,根据各种各样的意匠创造出美丽的风景。
但日本的庭园意匠并没有就那样直接的将自然景物直接表达出来,而是以抽象的表达为主。
更进一步,可以说将自然地景观,神仙的世界,净土的世界等浓缩创造出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日本庭园,就是“象征性的缩颈式庭园”2.日本现代环境艺术日本现代的环境艺术,是从从日本传统园林中经历了一系列的传承与演变而形成了现在的特色。
日本现代园林设计师们抓住日本传统园林的精髓所在,剔除了设计中的刻意加工,却可以让人产生回味无穷,心神俱醉的意境。
强调来源于自然,但却不是简单生硬的模仿自然。
在现代设计中, 细微处表达日本文化,在形式上不拘泥于传统园林。
他们的作品不仅拥有现代园林的特征, 明朗、创新, 满足现有生活的需求, 而且在更深意义上蕴含了日本传统园林的意境。
二、绿色津南中央庭园景观设计分析1.绿色津南中央庭园简介该作品位于新泻县中鱼沼郡津南町秋成,规模4公顷,是由日本当代三大著名景观设计师之一户田芳树设计。
请简日本枯水造圆的风格特点
1.风格简约,意境深远
日本枯山水园林的风格非常的简约,园林元素非常的少,主要是以沙子,石头,风景,建筑等为主。
它不像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江南园林当中非常繁复多样的设计手法以及园林元素。
主要是以极简风格为主,虽然设计非常的简单,但是却有着非常深远的意境。
日本枯山水园林虽然设计元素并不多,但是总能引发人无限遐想,每个人对枯山水都有不同的理解从这样的设计场景当中都能映射到
每个人内心深处联想到的一些特定的场景。
⒉禅意浓厚
日本枯山水园林通常与佛教有关园林景观的设计具有浓厚的禅
宗智慧。
比如说茫茫的沙子象征着大海,那么就给人以海纳百川之感。
枯山水园林景观的设计非常的简约,但是我们每个人看到这些景观之后,都会产生很大的震撼,虽然自然元素并不多,但我们却能从简约的景观当中感受到浓厚的自然哲理,这便是他想表达的禅宗智慧。
3.设计手法以小见大
枯山水园林最大的设计特点就是以小见大,在园林当中。
沙子象征着无边无际的大海,置石则象征着海上的山石,而各类盆景则象征着大树,整个园林看起来面积很小,但是整体却给人以包罗万象,气象万千之感,这就是枯山水园林,以小见大的设计手法。
华东理工大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近现代景观史》课程论文2014.1专业景观学班级景观学120 学号10122723姓名郑子寒开课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任课教师方田红成绩_________论文题目:日本近现代景观设计发展历史研究论文要求:一、从以下范围中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论文:1. 1840年以来我国景观设计的发展与演化可分阶段地论述设计思想(理念)的演变、代表性设计师、代表性作品2. 世界各国的景观设计教育3.中外近现代景观设计对比分析4. 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对比分析5. 日本(或其他课堂上没讲到的国家)近现代景观设计史可分阶段地论述设计理念的演变、代表性设计师、代表性作品二、字数不少于3000字,字体宋,小四号,A4纸打印;三、文后注明参考文献;四、严禁从网上直接拷贝、粘贴。
评分标准:1. 90-100分——选题得当,结构严谨,论述充分。
2. 80-90分——选题得当,结构较严谨,论述较充分。
3. 70-80分——选题较得当,结构较严谨,论述基本充分。
4. 60-70分——选题较得当,结构较松散,论述不充分。
5. 60分以下——选题不当,或结构混乱,论述较浅。
目录:一:研究背景古代日本景观设计近代日本景观设计2.1近代西方景观设计的发展2.2受西方影响的日本景观设计日本近现代景观设计对中国景观设计的借鉴意义二:发展阶段及代表作品1.二十世纪初日本景观设计的发展2.二战后初期日本景观设计的发展2.1发展背景2.2社会思潮2.3代表人物及作品2.3.1野口勇2.3.2罗伯特·穆拉色现代日本景观设计的发展3.1社会背景3.2理论发展3.3代表人物及作品3.3.1户田芳树3.3.2三谷徹三:启示及借鉴日本近现代景观设计史学生姓名:郑子寒指导老师:方田红摘要:作为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领邦,日本历史上曾以华为师,传统建筑与景观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明治维新后,随着日本的开放,日本的景观设计发展也逐渐受西方影响而西化,发展至今,日本景观设计不仅吸取的西方景观设计的风格,也融入继承着自身传统文化,对正处于开放时代,接受着西方文化冲击的中国景观设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日庭院文化比较与研究中日庭院文化是中国和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两国在室内空间设计、景观布局和园林建设方面的共同特色。
尤其在东亚文化圈,庭院文化更是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
本文将对中日庭院文化进行比较与研究,探讨两国庭院文化的共同点和差异,从中窥见中日文化的交流与影响。
一、中日庭院的共同特点1. 环境布局中日庭院在环境布局上有着相似的特点,都注重自然环境的融合和体现。
中式庭院通常布局简洁,利用山水、假山和池塘来营造自然风景,以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而日式庭院则更注重枯山水和枯木布置,偏向于抽象的表现,强调简洁、自然和抽象的审美意境。
两者都以自然为基础,通过精心布置来表达对自然之美的追求。
2. 氛围营造中日庭院都注重营造一种静谧的氛围,以达到净化心灵的效果。
中国的庭院常常建造回廊、亭子和长廊,将来客引入到室内空间,形成一种隐秘的空间感。
而日本的庭院则多采用天然石材和竹木构件,强调简洁明快的氛围。
不论是中式的古雅雅致,还是日式的朴素清幽,都体现了东方文化中对于清净、淡泊、清静的追求。
3. 建筑风格中日庭院的建筑风格也有所相似。
中式庭院善于利用木材和砖瓦,建造出如诗如画的园林建筑,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承袭和传承。
日式庭院则以榻榻米、和式屏风和藏式拱门为主要建筑形式,更注重对空间和材料的细致处理。
无论是中国的古朴雅致还是日本的简约清幽,庭院建筑都充分展现了东方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中日庭院的文化差异1. 设计理念中日庭院在设计理念上有明显的差异。
中国的庭院设计追求“山水之间居之,婉如天人”,强调“山水”、“天人”的完美结合,注重对品味更为直观和直接的表达。
而日本的庭院设计则更注重对“抽象美”和“幻想美”的追求,以弥补个体感知的短板,注重对心灵的超验追求。
2. 艺术表现中日庭院的艺术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
中国庭院追求“意境美”,通过对山水、亭台、花木等元素的组合和布置来营造出婉约宁静的意境美。
日本庭院则更倾向于“干枯美”,通过对局部细节的处理和理性的规范来体现出一种超脱于物质的抽象审美。
日本园林的类型与风格解析资料日本园林是以自然山水为基础,采用恰当的建筑和植栽手法精心构筑而成的,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在于注重空间营造和构图美学,强调不同季节、时间和观赏角度的变化。
以下是对日本园林类型与风格的解析资料。
1. 借景园林借景园林是将自然景观巧妙地融入园林设计中的一种风格。
设计师常常在园林的景观中寻找与周围环境相呼应的风景,如山脉、水系、树木等,因此借景园林的造景更多地基于自然环境,呈现出一种朴素自然的美感。
代表作品包括京都的金阁寺和银阁寺,以及东京的池袋西口公园。
2. 池泉回廊园林池泉回廊是由一条环形游廊围绕着园中池泉而形成的设计模式。
池泉回廊园林的特点在于其回廊呈收敛的弯曲形状,给人以流畅和舒适的感觉,并借助池泉的反射和回声,增强了园林的空间感和气氛。
代表作品包括京都的清水寺和奈良的东大寺南大门。
3. 枯山水园林枯山水园林以石头为主要材料,利用石头的纹理、形态和规模差异来营造园林景观,形成抽象的山水意境。
枯山水园林的特点在于其完美的对称性和排列规律性,强调对比和空间感,并加强了自然景观和人文元素的融合。
代表作品包括京都的龙安寺和石头寺。
茶园林是指专门用于茶道和茶会的花园。
茶园林的设计手法非常朴素简洁,常常采用自然山水和树木,并利用几何形状和排列方式来表现内涵。
茶园林注重的是静谧和自然,设计师将茶道的培养和修养融入到园林中,促进茶道文化的传承。
代表作品包括京都的大德寺和东京的新宿御苑。
5. 游憩园林游憩园林用于人们进行休闲娱乐活动的花园。
游憩园林的设计理念以人为本,强调园林与公众的互动和联结,使之成为一个人们欣赏自然、享受生活的场所。
游憩园林的特点在于其阻隔和透明的空间设计,时而强调视觉的开放和流动,时而突出互动和亲密度。
代表作品包括东京的上野公园和冲绳的销毁冲浪别墅国立公园。
总之,日本园林不仅重视自然的山水环境,更注重人文的内涵和审美价值,在美学和哲学层面上追求极致完美,并进而影响世界园林建筑的发展。
关于对日本现代园林设计风格的探讨
作者:王慰王丹
来源:《科技探索》2014年第03期
摘要: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日本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我国古典园林之精华曾是日本临摹的范本。
近年来,日本凭借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促使自身的园林设计位居世界领先地位,深受国际的认可和赞同。
本文就对日本现代园林设计风格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日本现代园林设计风格探讨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时代不断变迁,极大程度上促使人们生活方式得到改变。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日本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我国古典园林之精华是日本临摹的范本。
近年来,日本凭借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促使自身的园林位居世界领先地位。
笔者就对日本园林设计风格进行了分析。
1、日本现代园林的发展状况
日本园林最初起源于中国,然而与中国本土的园林相比,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历经了本土化的发展过程。
当前,日本园林的发展现状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1 具备完善的现代园林设计理论
纵观当前日本的园林建设逐步向着更大尺度的景观建设方向发展,而且很多城市都制定出了详细的景观管理计划,通过对城市景观的调查,对当前的景观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从而确定出城市发展的理念以及城市景观的形象。
与此同时,对于园林景观的设计始终秉承着总体发展理念,给人们呈现出整体的印象,真正实现景观管理有法可依。
当前,日本的园林设计建立起了融合民族文化精神,独具风格特色的景观设计理论体系,发展成为亚洲园林设计的突出代表。
1.2 园林设计充分尊重自然
“师法自然”是日本造园者始终坚持的原则,在日本园林设计中为我们呈现出了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设计理念。
日本园林设计师田芳数提出“与自然融合”、“人工与自然有机结合”的理念,作品“绿色津南中央庭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很好地将周边自然景色凸显在庭园中,尤其是自然蜿蜒的小溪,映照在水面的树木和起伏的山脉,营造出了轻松、愉悦的环境氛围,带给人们无限遐想。
1.3 园林设计中融入了精神性和民族性
日本园林景观所建设的人性场所,时常会让人们感受到独具日本特色的民族气息,比如说茶道往往崇尚简朴和优雅;而禅宗往往崇尚朴素和静修。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园林的美并不是凭借装饰就可以展示出的,而是要达到整体的比例协调,凸显出具有特色的精神和气息。
1.4 园林设计凸显出时代性和科技性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呈现出一定的机械性,在人们的闲暇时间内,不喜欢谈论那些深奥的话题,更喜欢交流一些较为轻松、内容简单的话题。
而园林设计师就抓住了当代社会人们的这一需求,并直接体现在园林设计的作品中。
例如著名景观设计师三谷徹的作品“风之丘墓园”就很好地凭借视觉的直观感受来实现设计的目的,与此同时,这种直观且感性的设计手法,非常注重视觉上的刺激,而且依托整体的氛围来渲染出日本独具特色的精神和气质。
纵观日本的园林设计,很多人们都会为精细、独特的施工技艺所震惊,为何日本的园林施工会做到如此的精细,这些与日本人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具有密切的关系。
而且日本园林立足于传统技艺的基础之上,不断进行创新,高科技产品以及高新技艺应用在日本的现代园林设计中是经常可见的,还逐步向着新的领域以及方向发展。
例如日本爱知世博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开始研究一直到方案的最终确定整整利用了五年的时间其配套于会场建设“3R”方针(Reduce、Reuse、Recycle)的造园设计,为了体现世博会主题“自然之睿智”而进行了会场用材的研发,并在“生物肺”和“日本庭院”等会场的一些重要设施中,对于提案、施工监理、运营等都是密切围绕着主题进行的。
在21世纪的风景园林设计活动中,这样的尝试属于一个重大突破,同时也预示着在科学技术领域中“生物模仿技术”和“生物应用技术”的重要地位,将这种技术运用到空间设计中,这样的空间会引导市民产生一种自我参与的共鸣。
2、关于对日本现代园林设计风格的思考
从历史背景的角度来分析,中国与日本的交往拥有悠久的历史,由于人种是相同的,文化也非常相近,从而在审美文化方面也具有很大的相似处。
从实际状况来分析,当前我们所面临的现状与起初的日本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我国正在向着信息化方向发展,由于发展中过分追求发展的速度,再加上发展的点面非常集中,造成很多方面都存在不协调以及滞后的现象,其中,园林设计就是一个突出的表现。
从这个方面来讲,日本现代园林的设计为我国园林设计的发展打开了一扇窗户。
事实上,由于中日文化传统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就要求不能够全盘的西化,也不能够盲目照搬日本的发展经验,而是应该科学地看待日本园林的发展,将日本园林的发展作为一面镜子,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便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待我国的园林设计之路。
一个国家的文化要在继承和吸收中进行变革和发展,只有将继承和变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够满足当代人们对景观设计发展的需求。
尽管我国传统的园林设计中,积累了丰富的思想和方法,但是由于仍是沿用传统的技术方法,从而就需要在园林设计风格中,充分体现“人”的精神需求的观念和形式。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都在
发生显著的变化,传统的园林形式无法更好地适应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技术发展的需求,从而就需要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吸收传统园林设计中的精华,更好地实现与自然环境、物质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有机结合,同时这也是我国园林设计发展中亟待要解决的一项问题。
总而言之,现代园林设计已深入到城市建设以及市民生活的广泛领域,对日本现代园林设计的观察与思考也有着众多的角度和视野,本文就简单地对日本现代园林设计风格进行了探讨。
在接纳日本现代园林设计优美的形式之外,更应该注意到日本现代园林设计在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从而就需要在今后园林设计中,充分吸收传统园林设计中的精华,以便更好地实现与自然环境、物质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张云路,董丽.日本传统园林中的“纯”在日本现代园林中的应用[J].中国园林,2010(10).
[2]郭泉林.日本现代园林景观的考察和启示[J].南方农业(园林花卉版),2008(06).
[3]王志强.论日本园林的景观设计[J].艺术探索,2007(02).
[4]吉立峰,过伟敏.日本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发展及启示[J].建筑创作,20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