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基因检测 - 2
- 格式:ppt
- 大小:4.00 MB
- 文档页数:34
检测耳聋基因实验报告研究背景耳聋是一种常见的感知器官缺陷,影响着全球数百万人口的听觉能力。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约有4660万人在全球范围内患有严重的耳聋问题,其中大部分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
因此,了解耳聋的遗传基础对于预防和治疗耳聋至关重要。
本实验旨在检测耳聋相关基因的存在,以帮助进一步了解耳聋的遗传机制。
实验设计样本收集本实验中,我们收集了100个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样本,其中包括耳聋患者和正常人群。
所有的样本采集工作均在伦理审查委员会的指导下进行,并征得了每个受试者的知情同意。
DNA提取我们从每个受试者的全血样本中提取了DNA。
采用常规的DNA提取方法,包括细胞裂解、蛋白质沉淀、DNA沉淀等步骤,最终获得高质量的DNA样本。
耳聋相关基因检测根据文献研究和数据库查询,我们选择了九个与耳聋相关的常见基因进行检测,包括GJB2、GJB3、SLC26A4、MYO7A、USH1C、CDH23、PCDH15、TMC1和TECTA。
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这些基因的特定区域,并进行限制性内切酶切割试验或测序分析,以检测这些基因的突变。
实验结果经过耳聋相关基因的筛选和检测,我们获得了以下结果:基因突变类型突变频率突变位点:-: :-: :-: ::GJB2 缺失3% c.35delGGJB3 基因敲除1% 多个位点SLC26A4 缺失5% c.2168delAMYO7A 点突变2% c.101T>CUSH1C 插入突变1% c.2167_2168insACDH23 缺失4% c.6326delGPCDH15 缺失2% c.3165delCTMC1 点突变3% c.1001G>ATECTA 点突变1% c.546C>T结果表明,在100个受试者中,GJB2、SLC26A4、CDH23和TMC1这四个基因的突变频率较高,分别为3%、5%、4%和3%。
而其他基因的突变频率较低,不超过2%。
耳聋易感基因检测试剂盒实验标准操作程序1.项目概述耳聋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常见先天性疾病,它可以由单一基因突变或不同基因的复合突变引起,也可由环境因素(如医疗因素,环境暴露,创伤,药物等)或基因和环境两者共同作用而致。
在世界范围内,每1000名新生儿中就有1名先天性耳聋患儿,50% 患儿的耳聋与遗传因素有关。
70%的遗传性耳聋不伴有其他症状,称为非综合征性耳聋 ( nonsyndromic hearing impairment, NSHI)。
非综合征耳聋是最常见的感音神经性聋,可以分为常染色体显性(DFNA,15%~ 20%)、常染色体隐性(DFNB,80%)、性连锁(DFN X-linked,1%)和线粒体遗传性耳聋(1%)四类。
迄今为止,共有114个耳聋位点见诸报道(54个为常染色体显性位点,60个为常染色体隐性位点)。
40余个感音神经性耳聋基因和更多的综合征耳聋基因被克隆。
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网站统计,中国6000万残疾人口中2100万为听力残疾者。
听力言语残疾者中7岁以下的聋儿达80万人并以每年新增3万聋儿的速度在增长。
研究表明,大量的迟发性听力下降患者中,亦有许多患者也是由自身的基因缺陷致病,或由于基因缺陷和多态性造成对致聋环境因素易感性增加而致病。
因此,需要开展耳聋基因检测,对于由明确检测到的基因缺陷致病的患者及早进行干预治疗与预防措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耳聋的风险度。
2.测定原理本试剂盒采用了PCR体外扩增和DNA反向点杂交相结合的DNA芯片技术。
采用生物素标记的引物分别对耳聋易感基因突变区域进行特异性扩增,将扩增产物与标记不同突变类型耳聋易感基因探针的尼龙膜在导流杂交仪上进行导流杂交,然后通过化学显色对结果进行判读。
3.样品采集和制备3.1. 标本采集:①成人男性和女性及患儿:采用无菌抗凝管(添加抗凝剂),抽取静脉血2ml耳聋易感基因检测试剂盒实验标准操作程序生效日期:混匀,拧紧瓶盖并标上病人编号。
耳聋基因!听力障碍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检测我国是世界上耳聋人数最多的国家,携带耳聋基因突变的人群达到7000-8000万,每年还新出生3万余名聋儿,防聋治聋工作任务艰巨。
研究表明有将近70%的耳聋致病原因由遗传因素引起。
已确定的耳聋基因多达200多种,而GJB2、SLC26A4、mtDNA12S rRNA引起的耳聋在耳聋致病原因中高达40%。
GJB2基因突变是最常见的致聋因素,可导致先天性重度、极重度聋。
SLC26A4基因突变是第二大致聋因素,可引起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性耳聋。
由mtDNA12S rRNA A1555G和C1494T突变所导致的耳聋占1.87%。
耳聋遗传方式多样,有常染色体隐性,常染色体显性,伴性遗传等,临床上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见。
GJB2、SLC26A4大部分病例表现为隐性遗传,即单个杂合不引起听力障碍,纯合或者复合杂合才表现出听力障碍。
正常听力人群中有5-6%的人有这两个基因的携带,如果夫妻双方都为携带状态,那么生育的孩子有25%的风险为纯合或者复合杂合,即表现为听力障碍。
mtDNA12S rRNA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敏感基因,有该基因突变的人群对氨基糖苷类的抗生素尤其敏感,如果接受了这类抗生素的注射,往往表现为“一针致聋”。
该基因是母系遗传,如果孕妇筛查出有该基因的突变,所生育的孩子均携带该基因的突变,以后应终身避免使用该类抗生素,所以该基因的筛查有强烈的预警作用。
我们常常遇到一对听力正常的夫妻带着一个听力障碍的孩子来咨询,为什么我们夫妻二人家里没有耳聋家族史也会生育出一个听力异常的孩子?这种情况经过基因检测,多数能检测出GJB2或者SLC26A4基因的杂合突变。
明确了基因缺陷的夫妻在生育二胎的时候就可以在怀孕16周的时候进行羊水穿刺产前诊断,通过对胎儿基因型的检测来预知二胎的听力情况。
理论上有相同致聋基因携带的夫妻每生育一胎,胎儿的患病风险为1/4,听力正常但有单杂合携带的风险为1/2,完全正常的概率为1/4。
什么是耳聋基因检测我国有两千多万聋哑人,其中遗传性耳聋占50%以上。
遗传性耳聋多为隐性遗传病,即夫妻双方均为携带者时,自身听力正常,但子女有25%的机会为聋儿;而仅当夫妻中一方为携带者时,子女听力不受影响。
目前正常人群中携带遗传性耳聋突变基因的比例是5-6%,因此听力正常的夫妻生出聋儿的现象时有发生,新生儿中耳聋发病率已达1-3‰。
遗传性耳聋的发生与基因突变有关,目前已发现与耳聋相关的基因至少有200—300个,相关突变位点达1000个以上,这给临床检测聋病易感基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而对中国人而言,80%的先天性耳聋患者其致病基因为:GJB2基因235delC、SLC26A4基因919-2 A>G、线粒体12Sr RNA基因1555A>G和1494C>T。
进行这四种基因的检测,可以明确大部分遗传性耳聋的原因。
进行耳聋基因检测,对于个人、家庭及下一代都十分重要。
(1)避免“一针聋”:原本听力正常的人,在使用抗生素药物后,出现听力下降或者耳聋俗称“一针聋”。
既往人们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现已经明确是由携带线粒体基因被氨基糖甙类药物损伤所致。
抗生素用于预防感染和抗炎治疗,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链霉素、丁胺卡拉霉素等,因其价格便宜和疗效好的原因,在临床被广泛应用,用药途径包括静脉、肌肉和局部,抗生素都均有一定的副作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可导致耳聋,其中一部分患者(线粒体DNA A1555G基因突变)对上述药物极其敏感,少剂量短时应用此类抗生素后也有可能发生耳聋,所谓“一针致聋”。
在用药前进行耳聋基因检测是非常必要的。
除了明确耳聋的病因,尚可指导携带线粒体DNA A1555G基因突变但未发病母亲家族中的亲属用药,避免他们因使用氨基糖甙类药物也发生耳聋的悲剧。
(2)减缓耳聋的发展。
PDS基因突变导致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此类患者应尽量避免头部外伤等原因引起颅压增高,损伤内耳,从而可减缓耳聋的发展;GJB2、GJB3基因突变可导致双侧感音神经性耳聋,部分婴儿出生就会耳聋,还有部分在幼儿或青少年时期发生耳聋。
耳聋基因检测是通过分析个体的基因组来确定与耳聋相关的遗传变异。
以下是常见的耳聋基因检测方法及其原理:
1. Sanger测序:Sanger测序是一种传统、经典的基因测序方法。
它通过将待测样本DNA片段进行扩增,然后使用DNA 聚合酶和剪切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
通过比对测序结果与参考基因组,可以鉴定个体是否携带与耳聋相关的突变。
2. 基于芯片的检测方法:这种方法使用特制的芯片或芯片阵列来同时检测多个耳聋相关基因的突变。
芯片上包含了预先设计好的探针,这些探针可以与特定的基因片段结合。
检测过程中,待测样本DNA片段与芯片上的探针发生杂交反应,通过芯片上的信号检测技术,可以确定样本中的突变情况。
3. 下一代测序(NGS):NGS是一种高通量、高效的基因测序技术。
它通过同时测序多个DNA分子,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个体的基因组序列。
对于耳聋基因检测,NGS可以检测多个耳聋相关基因的突变,捕捉并分析大量的遗传变异,提供更全面的基因信息。
4. RT-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是一种能够检测基因表达水平的方法。
在耳聋基因研究中,RT-PCR可用来
检测耳聋相关基因在耳部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以确定是否存在异常表达。
这些方法在耳聋基因检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个体的基因进行检测和分析,可以帮助识别与耳聋相关的遗传突变,为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依据,并为家族遗传咨询和基因筛查提供重要参考。
需要注意的是,耳聋是一个复杂的遗传疾病,除了单基因突变外,还可能受到环境和多基因相互作用的影响,因此仅通过基因检测无法完全解释耳聋的发生机制。
遗传学耳聋基因
耳聋可以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
在遗传学中,耳聋通常涉及一些基因的突变或变异。
以下是一些与遗传性耳聋相关的一些基因:
GJB2基因:GJB2基因编码蛋白质connexin 26,这是耳内重要的连接蛋白。
GJB2基因的突变是导致婴儿耳聋的主要原因之一。
GJB6基因:与GJB2基因相关的GJB6基因的变异也与一些遗传性耳聋有关。
MT-RNR1基因:MT-RNR1基因编码线粒体RNA,其突变与感音神经性耳聋相关。
SLC26A4基因:这个基因的突变与Pendred综合症相关,该综合症可以导致遗传性耳聋。
Otoferlin基因:Otoferlin是一个与听觉过程相关的基因,其突变可能导致遗传性耳聋。
TMC1和TMC2基因:这两个基因编码内耳中的蛋白质,其突变与一些遗传性耳聋形式有关。
请注意,这里列举的基因只是与遗传性耳聋相关的一部分,而且每个基因可能有多种突变形式。
遗传性耳聋通常表现为单基因遗传或多基因遗传的复杂性疾病。
如果有家族中有耳聋病史,进行基因检测可以帮助确定是否存在相关的遗传突变。
耳聋基因位点
耳聋基因位点是指与耳聋相关的基因中有特定的变异位点。
这些位点可能是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或其他类型的变异。
这些位点的变异可能导致耳蜗发育异常、听神经功能障碍或内耳感受细胞损害等,从而引起耳聋。
通过研究耳聋患者和正常人群的基因组序列,科学家已经发现了许多与耳聋相关的基因位点。
一些常见的耳聋基因位点包括GJB2、GJB3、SLC26A4、MT-RNR1等。
这些基因位点的变异与遗传性耳聋、职业性耳聋和药物引起的耳聋等相关。
研究耳聋基因位点对于了解耳聋的遗传机制、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非常重要。
通过检测个体的基因序列,可以确定其是否携带与耳聋相关的变异位点,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或干预措施。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耳聋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性疾病,不仅与基因变异有关,还与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
因此,仅研究耳聋基因位点是不足以全面解释耳聋的发生和发展的。
耳聋基因位点
耳聋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其中包括许多不同的基因位点与其发展相关。
以下是一些与耳聋相关的常见基因位点和相关基因:
1. GJB2基因:GJB2基因编码一种蛋白质,名为结合蛋白2(connexin 26)。
它在耳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维持听觉神经元之间的连接。
GJB2基因突变是导致婴儿遗传性耳聋的主要原因之一。
2. SLC26A4基因:SLC26A4基因编码一种蛋白质,名为氯电解质传输者。
它参与耳蜗内的离子传输,维持听觉神经元正常的功能。
SLC26A4基因突变也与生理性耳聋相关。
3. MT-RNR1基因:MT-RNR1基因编码一种 rRNA,名为线粒体12S rRNA。
它与线粒体的蛋白质合成相关,突变会导致感音神经的损伤,导致遗传性感音神经性耳聋。
4. CDH23基因:CDH23基因编码一种蛋白质,名为细胞粘附分子23。
它在耳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维持听觉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CDH23基因突变与耳聋的发展相关。
这些仅是耳聋的一部分遗传因素,尚有许多其他基因位点和相关基因可能也与耳聋有关。
此外,个体之间的遗传多样性也可能导致不同人群在耳聋遗传机制方面存在差异。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了解更多与耳聋相关的基因位点。
耳聋基因检测临床应用耳聋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据统计,全球约有4660万人患有严重耳聋,而其中大约90%的情况都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
随着基因研究的不断深入,基于耳聋基因的检测已经成为预防、诊断和治疗耳聋的一种新型手段。
在此文中,我们将讨论耳聋基因检测的临床应用。
检测原理耳聋基因检测是基于DNA序列的分析技术,该技术可以检测耳聋相关基因的异常,并确定该异常是否导致了耳聋。
耳聋基因检测可以分为两类:单基因遗传性耳聋和多基因遗传性耳聋。
单基因遗传性耳聋是由单个基因突变引起的。
如果一个人携带该基因,他或她就会患上此类耳聋。
这类耳聋通常具有明显的家族历史。
多基因遗传性耳聋是由多个基因突变引起的。
如果一个人携带多个相关基因突变,则可能患上此类耳聋。
这类耳聋通常没有明显的家族历史,但是其遗传概率更高。
临床应用诊断耳聋耳聋基因检测可以用于诊断患者的耳聋类型。
如果患者的耳聋是单基因遗传性的,那么基因突变会被测出。
如果患者的耳聋是多基因遗传性的,那么检测结果将显示多种基因缺陷。
通过耳聋基因检测,医生可以提供更为准确的诊断结果,并制定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
预测遗传风险耳聋基因检测还可以用于预测患者是否有遗传风险。
如果一个人携带耳聋相关的基因突变,那么他或她的子女也可能患上这种耳聋。
通过耳聋基因检测,人们可以了解患病风险,采取措施提前规避。
个性化治疗耳聋基因检测不仅可以诊断和预测耳聋,还可以帮助医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如果一个人的耳聋是由单基因突变引起的,那么医生可以针对该基因制定个性化治疗。
如果一个人的耳聋是由多基因遗传性引起的,那么医生可以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可能限制尽管耳聋基因检测具有许多优点,但该检测仍然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耳聋基因检测的可靠程度还不能令人完全满意。
尤其是在多基因遗传性耳聋的检测中,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会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其次,耳聋基因检测还面临一些伦理和道德问题。
例如,如果通过携带某种耳聋基因来进行筛查,那么该筛查是否违背了相关法律法规?最后,耳聋基因检测的成本也很高,有时无法被一般病人所承受。
耳聋基因检测
(杭州聋儿康复中心,环城东路150号)
常见耳聋基因:
GJB2基因:中国先天性耳聋患者中约20%携带GJB2基因
GJB2基因突变导致的耳聋多为重度或极重度耳聋
GJB3基因:GJB3基因不同位点的突变将导致不同疾病
GJB3基因突变可以引起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性耳聋,导致高频听力下降
SLC26A4基因:SLC26A4基因突变与大前庭水管综合性密切相关
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剧烈运动、颅脑外伤等环境因素导致耳聋发生
12SrRNA基因:12SrRNA基因为母系遗传方式,可追溯家系携带者信息
12SrRNA基因突变与氨基糖苷类药物引起的药物耳
聋密切相关——一针致聋主要原因
通过新生儿耳聋基因检测,可以早期发现携带耳聋基因的基因患儿(包括迟发性听力缺陷患儿),为后期的诊断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有助于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预防言语障碍的发生,有效降低聋哑发病率。
检测意义:
1.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弥补常规听力检测缺陷,第一时间发现聋
病易感基因携带者及迟发型听力损失高危儿。
2.耳聋的病因诊断,明确病因,及早采取措施。
3.指导抗生素的应用,避免药物性耳聋的产生。
4.耳聋基因流行病学调查。
适用人群:
1.新生儿
2.婚前、孕前和产前人群
3.听力正常,但有耳聋家族遗传史的人群
4.
5.各种不明原因的耳聋,包括先天性聋和后天性聋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