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识图教案-综合复习
- 格式:pdf
- 大小:188.35 KB
- 文档页数:3
建筑识图与构造教案教案标题:建筑识图与构造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建筑识图与构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学生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读不同类型建筑的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
3. 学生将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一些基本的建筑构造技巧和方法。
教学重点:1. 建筑识图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的解读和分析。
3. 建筑构造技巧和方法的实践应用。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的实例。
3. 建筑模型和构造材料。
4. 教学活动所需的工具和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展示一些著名建筑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建筑的兴趣和思考。
2. 提出问题:你认为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二、概念讲解(15分钟)1. 介绍建筑识图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的定义和作2. 解释建筑识图的重要性,以及它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的应用。
三、图纸解读与分析(20分钟)1. 展示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的实例,解读图纸上的各种符号和标注。
2. 引导学生分析图纸上的空间关系、尺寸比例和材料选择等内容。
四、实践活动(3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幢建筑,并根据提供的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使用建筑模型和构造材料进行实践搭建。
2. 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的建筑构造技巧和方法,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
五、总结与展望(10分钟)1. 回顾本课所学的内容,强调建筑识图与构造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建筑相关知识,并探索建筑设计和施工领域的发展前景。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观当地的建筑工地或建筑展览,深入了解建筑设计和施工的实际情况。
2. 提供更多的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的实例,让学生进行更多的图纸解读和分析练习。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建筑识图与构造在不同建筑风格和时期的变化和发展。
建筑识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建筑的基本概念和构成要素;2.掌握建筑的基本风格和特点;3.学会使用建筑识图方法,能够识别建筑的基本风格和特点;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建筑的基本概念和构成要素建筑是人类为了满足生产、生活和文化需要而建造的建筑物。
建筑的构成要素包括建筑的形式、结构、材料、功能、环境等。
2. 建筑的基本风格和特点建筑的基本风格包括古典主义、哥特式、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现代主义等。
每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3. 建筑识图方法建筑识图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观察建筑的外观和内部结构;2.分析建筑的构成要素和特点;3.比较不同风格的建筑,找出其相同和不同之处;4.了解建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
4. 建筑识图实践在实践中,学生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识别建筑的风格和特点:1.观察建筑的外观和内部结构,分析其构成要素和特点;2.比较不同风格的建筑,找出其相同和不同之处;3.了解建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分析其风格和特点。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建筑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基本风格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建筑的基本知识;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不同风格的建筑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风格的建筑的特点和表现形式;3.实践教学法:通过实地考察和识图实践,让学生掌握建筑识图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建筑的基本概念和构成要素1.讲解建筑的基本概念和构成要素;2.分析不同风格的建筑,找出其构成要素和特点;3.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不同风格的建筑,让学生了解建筑的基本形式和结构。
2. 建筑的基本风格和特点1.讲解建筑的基本风格和特点;2.分析不同风格的建筑,找出其特点和表现形式;3.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不同风格的建筑,让学生了解建筑的基本风格和特点。
3. 建筑识图方法1.讲解建筑识图方法;2.分析不同风格的建筑,找出其识图方法和技巧;3.通过实践演练,让学生掌握建筑识图方法和技巧。
建筑识图教案教案标题:引领学生学习建筑识图教案目标:1. 了解建筑识图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2. 学习建筑识图的基本概念和标记符号。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读建筑平面图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案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介绍建筑识图的重要性、基本概念和标记符号。
2. 建筑平面图样本:提供不同类型的建筑平面图,供学生分析和讨论。
3. 学生练习册:包含练习题和绘图任务,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步骤:引入:1. 使用一张令人感兴趣的建筑平面图展示,激发学生对建筑识图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建筑识图在现实中的应用场景,如建筑设计、工程施工等。
概念介绍:3. 通过PowerPoint演示,简要介绍建筑识图的重要性和不同类型的建筑平面图。
4. 讲解建筑识图中常用的标记符号,例如不同材料、尺寸、符号等。
分析建筑平面图:5. 分发建筑平面图样本给学生,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和讨论平面图的特点、功能和可能的用途。
6. 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平面图中的不同标记符号的含义,并解释其作用。
练习与实践:7. 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册中的练习题,以检验他们对建筑识图的理解程度。
8. 分组或个人任务: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建筑平面图,尝试重新绘制或进行修改设计,以展示他们对建筑平面图的理解和创造力。
总结:9.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建筑识图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10.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建筑领域,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拓展活动:-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建筑工地或建筑博物馆,以加深他们对建筑识图的认识和理解。
- 组织学生参与建筑设计比赛或模型制作,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评估方式:1. 练习册的完成情况和准确性。
2. 学生对建筑平面图的分析和讨论的贡献。
3. 绘制或修改的建筑平面图的准确性和创意性。
建筑识图与构造整本知识点复习第一章制图基本知识1.常用绘图工具:图板、丁字尺、三角板、比例尺、曲线板;常用绘图仪器: 圆规、分规、绘图笔;常用绘图用品: 图纸、绘图铅笔、墨水、橡皮、模板、软毛刷等。
2.一副三角板有两个: 一副由45°、45°、90°构成, 一副由30°、60°、90°构成。
3.比例尺又称三棱尺, 一般刻有六种不一样旳刻度。
4.最常使用旳绘图笔是绘图墨水笔, 又称为针管笔。
5.图纸有绘图纸和描图纸两种, 后者又称为硫酸纸, 是作为复制蓝图旳底图旳图纸。
6.绘图铅笔中“B”表达软铅芯, “H”表达硬铅芯。
7、图纸图幅及图框尺寸: A0: 841mm×1189 mm(宽×长);A1: 594 mm×841 mm (宽×长);A2: 420 mm×594 mm(宽×长);A3: 297 mm×420 mm(宽×长);A4: 210 mm×297 mm(宽×长)。
8、图线旳画法:1)在同一张图纸内, 相似比例旳图样选用相似旳线宽组。
2)互相平行旳图线, 其间隙不不不小于其中旳粗线宽度, 且不不不小于0.7mm。
3)虚线、点画线旳线段长度和间隔, 应各自相等, 在较小旳图形中, 点画线可以用实线替代。
4)点画线旳两端不应是点, 而是线段;点画线与点画线或其他线交接处也应是线段。
5)虚线与虚线或者其他线交接时, 应是线段交接而不是空白处交接;虚线为实线旳延长线时, 不得与实线连接。
6)图线不得与文字、数字或者符号重叠混淆, 不可防止时应保证文字等旳清晰。
9、中文旳书写才采用长仿宋体。
10、书写长仿宋体时, 应注意: “横平竖直, 起落分明, 笔锋满格, 布局均匀”。
11.数字和字母旳书写有斜体和直体两种, 当与中文混写时, 应为直体。
建筑结构基础与识图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建筑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掌握建筑结构的主要受力构件及其作用3. 熟悉建筑识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4. 能够阅读和理解建筑图纸二、教学内容1. 建筑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1 建筑结构的定义1.2 建筑结构的分类1.2.1 钢结构1.2.2 钢筋混凝土结构1.2.3 木结构1.2.4 砖混结构2. 建筑结构的主要受力构件及其作用2.1 梁2.2 板2.3 柱2.4 墙2.5 基础3. 建筑识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1 建筑图纸的分类3.2 建筑图纸的符号和标注3.3 建筑图纸的阅读方法4. 建筑图纸的阅读和理解4.1 平面图4.2 立面图4.3 剖面图4.4 细部图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建筑结构的基本概念、分类和主要受力构件及其作用2. 演示法:展示建筑图纸,讲解建筑识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 练习法:让学生阅读和分析建筑图纸,提高其阅读和理解能力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建筑结构基础与识图》等相关教材或教学资源2.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建筑图纸和讲解建筑识图方法3. 建筑图纸:提供一些建筑图纸供学生阅读和分析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建筑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引发学生对建筑结构的兴趣2. 讲解:详细讲解建筑结构的主要受力构件及其作用,结合图纸进行说明3. 演示:展示建筑图纸,讲解建筑识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4. 练习:让学生阅读和分析建筑图纸,回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建筑结构的重要性和识图的技巧6. 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一些建筑图纸的阅读和分析,加深对建筑结构的理解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建筑结构基本概念和分类的掌握情况。
2. 图纸阅读练习:布置学生阅读复杂的建筑图纸,评估其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分组让学生分析特定的建筑结构案例,评估其合作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参观建筑工地:安排学生参观建筑工地,实地了解建筑结构及其施工过程。
《建筑构造与识图》教案(1) 墙承重体系: (2) 骨架承重: (3) 内骨架承重: (4) 空间结构承重:5 ) •按规模和数量分类:民用建筑还可以根据建筑规模 和建造数量的差异进行分类。
分为大型性建筑和大量性建筑 两种。
任务二确定建筑物的级别要求:学生通过现场参观,小组讨论总结建筑物的分类,完 成学生工作业上的作业。
1、 任务分析参观周遍建筑工地2、 任务实施建筑的分级:民用建筑是根据建筑物使用年限、防火性 能、规模大小和重要性来划分等级的。
1.按建筑的耐久年限分成四级以建筑主体结构的正常使用年限分成下列四级:建筑物按 其使用性质和耐久年限为四级。
我国《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与《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 规范》根据建筑材料和构件的燃烧性能及耐火极限,把建筑 的耐火等级分为四级。
(1)燃烧性能燃烧性能是指建筑构件在明火或高温辐射的情况下,能任务实施 获得技能创设情境 提出任务釆用启发式教学 分析任务 明确目标多媒体教学思考:学校教学楼 分别按使用年限、防 火性能、规模大小和 重要性划分属于第几 等级?2.按建筑的防火性能分成四级否燃烧及燃烧的难易程度。
建筑构件按照燃烧性能分成非燃烧体(或称不燃烧体)、难燃烧体和燃烧体。
A非燃烧体:用非燃烧材料制成的构件。
如混凝土、钢材、天然石材等。
B难燃烧体:用难燃烧材料制成的构件或用燃烧材料制成而用非燃烧材料做保护层的构件。
C燃烧体:用燃烧材料成的构件。
如木材等。
(2)耐火极限耐火极限是指对任一建筑构件按时间一温度标准曲线进行耐火试验,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到失去支持能力或完整性破坏或失去隔火作用时止的这段时间,用小时表示。
建筑构件出现了上述现象之一,就认为其达到了耐火极限。
失去支持能力是指构件自身解体或垮塌。
梁、楼板等受弯承重构件,挠曲速率发生突变是失去支持能力的象征。
完整性破坏是指楼板、隔墙等具有分隔作用的构件,在试验中出现穿透裂缝或较大的孔隙。
失去隔火作用是指具有分隔作用的构件在试验中背火面测温点、测得平均温升到达i4(rc (不包括背火面的起始温度),或背火面测温点中任意一点的温升达到180°C,或不考虑起始温度的情况下背火面任一测点的温度到达220°C e知识链接地震是对建筑造成破坏的主要自然因素,我国地处世界上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南亚震带两大地震带的中间,地震比较频繁。
《建筑构造与识图》复习一、填空题1、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分为()级。
2、砖混结构是承重墙为()楼板和屋顶为()的建筑。
3、建筑按使用功能分为()、()、()三大类。
4、一般民用建筑由()、()、( )、( )、( )、()和门窗组成。
5、耐火等级标准主要根据房屋主要构件的( )和它的( )来确定。
6、民用建筑中横向定位轴线之间的距离称为(),一般是按()的模数数列选定的;纵向定位轴线之间的距离称为(),一般是按()的模数数列选定的。
7、楼房的层高是指该层楼面上表面至()的垂直距离。
8、人工地基加固方法有三大类,即( )、( )、( )。
9、影响基础埋置深度的因素有( )、( )和( )的影响。
10、按所用材料基础的受力特点分为( )和( )。
11、为了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基础的埋置深度至少不浅于( )。
12、能有效防止不均匀沉降的基础形式为( )。
13、普通砖的规格为()14、墙体结构的布置方案一般有()()()三种形式。
15、变形缝分为()、( )、( )三种。
其中从基础底面到屋顶全部断开的是( )。
16、圈梁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现场浇筑,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 )。
17、外墙与室外地坪接触的部分叫( )。
18、泛水高度不应小于( ).19、凸阳台按承重方案的不同可以分为()和()两种。
20、阳台栏杆高度不低于()。
21、楼板层由()、()、()和附加层组成。
22、地面的基本构造层为()()()。
23、顶棚按构造不同分为分为()()两种。
24、雨篷外边缘下部必须制作(),防止雨水越过污染蓬底和墙面。
25、块料面层与下层的连接层为()26、双股人流通过楼梯时,设计宽度为()。
27、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有()和()两种。
28、楼梯平台部位净高应不小于(),梯段部位净高应不小于不小于()。
29、楼梯是建筑物的垂直交通设施,一般由()、()、()、()等部分组成。
30、台阶由()()组成。
31、常用的垂直交通设施有()()()()()。
建筑结构基础与识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建筑结构的基本组成和类型;(2)掌握建筑结构的受力分析和设计原理;(3)学会阅读和解读建筑结构图纸。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2)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建筑结构的兴趣和好奇心;(2)使学生认识到建筑结构在建筑行业中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建筑结构的基本组成1. 教学目标:了解建筑结构的基本组成和作用。
2. 教学内容:建筑物的承重骨架、围护体系、连接构件等。
第二节:建筑结构的类型1. 教学目标:掌握不同类型的建筑结构及其特点。
2. 教学内容: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
第三节:建筑结构的受力分析1. 教学目标:学会对建筑结构进行受力分析。
2. 教学内容:静力平衡条件、剪力、弯矩、轴力等。
第四节:建筑结构的设计原理1. 教学目标:掌握建筑结构的设计原理和方法。
2. 教学内容: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极限状态设计法、安全系数等。
第五节:建筑结构图纸的阅读与解读1. 教学目标:学会阅读和解读建筑结构图纸。
2. 教学内容:图纸的基本组成、符号表示、尺寸标注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案例,掌握建筑结构的基本知识和设计方法;2. 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建筑结构图纸和实际建筑物,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验学生对建筑结构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建筑结构知识和图纸阅读的掌握;3. 小组项目: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对实际问题解决方案的提出和实施。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建筑结构基础与识图教材;2. 案例资料:各类建筑结构案例图片和图纸;3. 教学软件:建筑结构设计软件、投影仪等;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建筑物,了解建筑结构的实际应用。
建筑识图与构造教案教案标题:建筑识图与构造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建筑识图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学生能够使用适当的工具和技术进行建筑识图和构造。
3. 学生能够分析和解决与建筑识图和构造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1. 建筑识图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建筑构造的基本要素和技术。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建筑识图和构造的技术和工具。
2. 学生能够分析和解决与建筑识图和构造相关的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建筑识图和构造的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
2. 教师准备投影仪、计算机和幻灯片等教学辅助工具。
3. 教师准备建筑模型和实际建筑案例供学生观察和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幻灯片或实际建筑案例引发学生对建筑识图和构造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建筑识图和构造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建筑识图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包括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
2. 介绍建筑构造的基本要素和技术,包括结构、材料、施工等。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分发建筑模型或实际建筑案例给学生,让他们观察和分析。
2. 引导学生根据建筑识图和构造的知识,分析建筑模型或实际建筑案例的结构和构造要素。
四、实践操作(30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使用适当的工具和技术进行建筑识图和构造。
2.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完成一道建筑识图和构造的练习题。
五、问题解答和讨论(15分钟)1.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和解答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2. 引导学生讨论建筑识图和构造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与建筑识图和构造相关的作业,如练习题或写作业。
2. 强调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2.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建筑结构基础与识图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建筑结构的基本概念、分类及作用。
2. 掌握建筑结构的主要受力构件及其受力特点。
3. 熟悉建筑识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 能够阅读和理解建筑图纸,掌握建筑图纸的符号表示。
二、教学内容1. 建筑结构的基本概念、分类及作用。
2. 主要受力构件及其受力特点(梁、板、柱、墙等)。
3. 建筑识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 建筑图纸的符号表示(如尺寸、线型、材质等)。
5. 建筑图纸的阅读和理解。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建筑结构的基本概念、分类及作用,主要受力构件及其受力特点。
2. 采用演示法,展示建筑识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建筑图纸的符号表示。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建筑图纸,提高学生对建筑图纸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建筑结构基础》、《建筑识图基础》等。
2.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3. 学具:笔记本、尺子、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建筑图片,引发学生对建筑结构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建筑结构的基本概念、分类及作用,主要受力构件及其受力特点。
3. 演示:展示建筑识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建筑图纸的符号表示。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建筑图纸,引导学生理解建筑图纸的阅读和理解方法。
5. 练习:布置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阅读和理解建筑图纸。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建筑结构基本概念和识图方法的掌握情况。
2. 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对建筑图纸阅读和理解的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拓展1. 参观建筑施工现场,让学生直观了解建筑结构及其施工过程。
2. 组织学生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竞赛,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邀请建筑行业专业人士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建筑识图》教案《建筑识图》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建筑识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建筑设计、结构、材料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学生还将了解建筑识图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高对建筑设计的理解能力和审美水平。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建筑识图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建筑识图是建筑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施工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建筑识图,学生将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构造知识,掌握建筑图纸的阅读和理解方法。
2、建筑设计基本原理了解建筑设计的概念、原则和方法,包括建筑功能、结构、空间和形式等方面的知识。
学习建筑设计的常用软件和工具,如AutoCAD、SketchUp等,掌握基本的绘图技能。
3、建筑结构基础知识了解建筑结构的基本类型和特点,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钢结构等。
学习建筑结构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包括荷载传递、应力分布、稳定性等方面的知识。
4、建筑材料基础知识了解建筑材料的种类、性能和用途,包括混凝土、钢材、木材等。
学习建筑材料的选用和设计方法,包括材料的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等方面的知识。
5、建筑识图实践通过实际项目案例,学习建筑图纸的阅读和理解方法,包括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
学习如何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建筑识图知识,如施工图的深化、机电专业的协同设计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建筑识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建筑设计、结构、材料等方面的知识。
学习实际工程中建筑识图的应用,如施工图的深化、机电专业的协同设计等。
2、教学难点理解建筑设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掌握建筑图纸的阅读和理解方法。
掌握建筑结构的设计原理和方法,理解不同结构类型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四、教学方法和建议1、理论结合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际项目案例来加深学生对建筑识图的理解和应用。
2、多元化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建筑制图识图教案教案标题:建筑制图识图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本课程,学生将学会识别建筑制图中的常用图形符号和标记。
2. 学生将能够理解建筑制图中的尺度、比例和图纸布局。
3. 学生将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读和理解建筑制图中的信息。
教学目标:1. 学生将能够识别建筑制图中的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
2. 学生将能够理解建筑制图中的比例尺和尺度。
3. 学生将能够识别建筑制图中的常用符号和标记,如门、窗、墙等。
4. 学生将能够解读建筑制图中的图例和图纸布局。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向学生介绍建筑制图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 引导学生思考建筑制图中可能出现的图形符号和标记。
知识讲解:3. 解释建筑制图中的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的定义和作用。
4. 解释建筑制图中的比例尺和尺度,以及它们在图纸上的表示方法。
5. 介绍建筑制图中常用的符号和标记,如门、窗、墙等,并解释它们的含义和使用方法。
6. 解读建筑制图中的图例和图纸布局,以及如何找到所需信息。
示范演示:7. 展示一份建筑制图,并引导学生识别其中的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
8. 指导学生使用比例尺和尺度测量图纸上的长度,并计算实际尺寸。
9. 指导学生识别并解释建筑制图中的常用符号和标记。
实践活动:10. 分发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建筑制图,并要求他们识别其中的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
11. 要求学生使用比例尺和尺度测量图纸上的长度,并计算实际尺寸。
12. 让学生标记建筑制图中的常用符号和标记,并解释其含义。
总结回顾:13. 回顾本课程中所学的知识点,强调建筑制图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14. 解答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扩展活动:15. 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建筑制图领域,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和技能。
16. 提供学生参考资料和资源,以便他们继续学习和实践建筑制图。
评估方法: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和作业,评估他们对建筑制图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建筑识图教案建筑识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建筑识图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学习建筑识图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培养学生对建筑物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4.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建筑识图的概念和重要性;2.建筑识图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建筑识图的实例分析;4.绘制建筑图纸的基本要求。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知识(1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建筑识图,并解释建筑识图的重要性。
第二步:授课讲解(2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建筑识图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包括:1.观察建筑物的外形和形态;2.分析建筑物的功能和结构;3.理解建筑物的材料和风格。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讲解建筑识图的实际操作过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第三步:组织学生进行练习(2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建筑识图的实践练习。
每个小组分配一幅建筑图纸,要求学生根据图纸的信息,进行建筑识图,包括建筑物的功能、结构、材料和风格等。
第四步:学生展示和评价(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和评价,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识图成果,并讲解他们的思路和方法。
其他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和意见,共同评价每个小组的识图成果。
第五步:总结和点评(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建筑识图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观察,提高建筑识图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和实践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建筑识图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展示和评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与实际建筑案例的联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建筑识图的知识和技能。
《建筑识图》教案第四章结构施工图构造与识图第一节结构施工图概述结构常见的结构形式:●框架结构:以混凝土梁柱组成的框架来作为抗侧力体系并承担竖向荷载的结构。
●剪力墙结构:以混凝土剪力墙来作为抗侧力体系并承担竖向荷载的结构。
●框架-剪力墙结构:以混凝土梁柱组成的框架及剪力墙共同工作来作为抗侧力体系并承担竖向荷载的结构。
●框架-核心筒结构:以内部设立混凝土筒体,外围周圈设立框架,来作为抗侧力体系并承担竖向荷载的结构。
(筒体其实是剪力墙的一种特殊形式)●筒中筒结构:以内部外部设立双重混凝土筒体,来作为抗侧力体系并承担竖向荷载的结构。
●板柱-剪力墙结构:以混凝土柱和楼板(即无梁楼盖体系)组成的框架及剪力墙共同工作来作为抗侧力体系并承担竖向荷载的结构。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的一种。
其中部分剪力墙不落地,通过转换梁(也叫框支梁)把荷载传至框支柱(框架柱的一种特殊形式)。
第二节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概念1.钢筋混凝土构件重要涉及:受湾构件、受压构件、受拉构件和受扭构件。
2.常用构件代号:第三节钢筋1. 钢筋的种类2. 钢筋的配置及表达方式:3. 钢筋的作用:●主钢筋:即受力钢筋。
可分受拉和受压钢筋两类。
受拉钢筋配置在构件的受弯区域,承受拉力,受压钢筋配置在受弯构件的受压区和受压构件中,与混凝土共同承受压力。
●弯起钢筋。
又称斜钢筋,是受拉钢筋的一种特殊形式。
梁类构件由于端部附近剪力较大导致斜向拉力较大,这时需要用斜钢筋来抵抗这种拉力。
●架立钢筋。
架立钢筋可以固定箍筋,并与主筋一起连成钢筋骨架,保证受力钢筋的设计位置,使其在浇注混凝土过程中不发生移动。
●箍筋。
除了满足斜截面抗剪强度外,它与架立钢筋、受力筋一起组成梁、柱的骨架。
●腰筋和拉筋。
腰筋的作用是防止梁截面太高时,因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形而产生的竖向裂缝,同时也可加强钢筋骨架的整体刚度。
腰筋用拉筋联系。
●分布钢筋。
指垂直与构件受力钢筋方向布置的构造钢筋,其作用是使构件上的荷载更均匀的传递给受力钢筋,同时也可抵抗混凝土收缩应力和温度应力。
教师:序号:31`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单元名
称
综合复习一课时数2
专业能力1. 能熟练识读框架梁详图
2. 能熟练计算框架梁纵筋工程量
3. 能熟练计算框架梁箍筋工程量
方法能力1.能运用网络、图书资料查找所需信息;
2.具有将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
3.具有自主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新标准、新规范,具有不断更新,灵活适应发展变化的能力。
教学目标
社会能力1.养成执行标准、规范的习惯;
2.具备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
教学重点框架梁纵筋计算、框架梁箍筋计算
教学难点无
目标群体普专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图物对应、讲练结合)
时间安排教学过程设计
作业无
教学反馈
(注:教学过程设计部分可加页;表格中的单元格可合并、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