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中语文散文之部第四单元项羽之死教师用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格式:doc
- 大小:863.50 KB
- 文档页数:13
《项羽之死》■《项羽之死》鉴赏本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题目为后人所拟。
有人把《史记》誉之为悲剧英雄画廊,西楚霸王项羽则是悲剧群像中的绝代典型,“项羽之死”这个片断便是这部旷世悲剧的最后一幕。
“喑叱咤,千人皆废”的英雄死了,留在人间的是历史长河中曾经“卷起千堆雪”的浪花,群山万壑中殷殷不绝的回响,两千年来无数读者掩卷而思、拍案而起的长叹息。
这最后一幕,由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场组成,其中包含了楚歌夜警、虞兮悲唱、阴陵失道、东城快战、拒渡赠马、赐头故人等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节和细节。
司马迁怀着满腔激情,运用史实、传说和想像,传写了项羽的穷途末路,不断丰富、发展了他的性格,让这位英雄死在歌泣言笑之中,取得了可歌可泣的艺术效果。
第一场:垓下之围。
大幕刚启,夜空中传来若断若续、如泣如诉的四面楚歌之声,先奏起背景音乐;然后唱出变徵之音的“虞兮”主调:一起便哀音满耳,感人至深。
“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结尾三虚字反复唱叹,曼声苍凉。
正如《史记评林》引吴贤齐说的那样:“一腔怨愤,万种低徊,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这支歌由项羽主唱,美人和之,更显得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以至这位从不曾流过泪的西楚霸王也不禁“泣数行下”;他的部属更是“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一片呜咽。
这里唱出的不仅是个人在命运面前无可奈何的悲哀,也包含了连所宠爱的美人都无法保护的悲哀;这里流出的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英雄犯了错误之后的悲哀的眼泪,也是一位伟大的英雄面对最终失败的忏悔与惭愧的眼泪。
司马迁不愧是伟大的传记文学家,他对音乐的感发作用有着深邃的理解。
在《刺客列传》中,他曾用“易水之歌”写荆轲的壮士之别,令“士皆垂泪涕泣”;在《留侯世家》中,他用“鸿鹄之歌”写刘邦晚年不得立如意为太子的痛苦心态,使戚夫人“嘘唏流涕”;现在,他又用“虞兮之歌”作为项羽之死这最后一幕的序曲,让悲怆的气氛笼罩全篇,把读者引进苍茫辽远、四顾寂寥的境界,噙着泪水一字一字地往下读,一读则欲罢不能。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赏析项羽悲剧英雄的人物形象特点,把握评价项羽性格的复杂性;归纳总结人物传记类散文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探究项羽性格”优柔寡断”一说的偏颇,培养对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意识和思考习惯。
过程和方法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质疑探究,师生共同研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解读司马迁笔下项羽悲剧英雄形象的同时,体味司马迁的情感内涵。
教学重点赏析项羽悲剧英雄的人物形象特点,把握评价项羽性格的复杂性。
教学难点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忆英雄课前播放屠洪纲演唱的《霸王别姬》。
在一个盛行”胜者王侯败者寇”的观念的国度里,有一位失败英雄﹑悲剧英雄,他让人叹息,让人感慨,让人伤感,让人敬佩。
他的血性,他的柔情,让人挥之不去,咏之不足。
他虽然像一颗流星,在历史的长河中一闪而过,但他却成了一个文化符号,被人们无数次地品评着。
他是谁?巨鹿之战中曾见他指挥若定的身影,鸿门宴上有对他多仁寡断的评价,李清照赞扬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今天,我们走进他人生的最后阶段,看项羽还有哪一面的面容。
二﹑感英雄1.听课文朗诵。
2.听读检测。
⑴读音:垓()下歌数阕()美人和之()骑能属()者麾下()田父绐()曰⑵解释划线词语:项王军壁垓下项王则夜起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地方千里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⑶指出句式特点: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3.复述项羽之死的整个故事情节。
4.能够将这篇文章分为哪几个部分?垓下之围(1);东城快战(2—3);乌江自刎(4)。
5.教师讲课文内容总结成一段话,请同学们依据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字:垓下之围,其势可谓(穷﹑危)矣;四面楚歌,其心可谓(惊)矣;霸王别姬,其情可谓(悲)矣;东城快战,其行可谓(勇﹑猛)矣;乌江自刎,其死可谓(壮)矣。
三﹑探英雄1.在《鸿门宴》中,司马迁主要向我们展示了项羽性格的鲁莽直率﹑轻信他人﹑骄傲自信的一面,《项羽之死》则刻画了一个悲剧英雄的形象。
篇目二项羽之死说作者(一)简介: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父司马谈任汉朝太史令,是一位具有多方面修养的学者,对司马迁后来所从事的事业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黄河边上的龙门山下度过的.十岁诵古文,随父至长安,受学于经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等。
年二十,漫游大江南北,其后侍从武帝巡游长城内外,足迹几乎遍全国,这些考察见闻为写《史记》做了良好准备。
二十几岁任郎中,三十六岁父谈死,三十八岁继任太史令,广泛阅读皇家藏书和档案,四十二岁主持改订历法,修“太初历”,同年开始写《史记》。
五年后,因替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触怒武帝,下狱,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
(二)作品:《史记》.(三)评价: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寻背景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荥阳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
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
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自己写了一首诗,诗曰:“力量能搬动大山啊气势超压当世,时势对我不利啊骏马不能奔驰.骏马不能奔驰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样安排你!"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
唱完,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
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面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仅剩的兵卒至乌江,最终自刎于江边。
链常识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
《项羽之死》[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以及《史记》的相关知识。
2、概括文章各个场面的内容。
3、分析项羽的形象,概括他的性格特点。
4、培养学生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导入新课]课前预习司马迁及《史记》知识填空司马迁字,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曾任太史令。
他因为替李陵辩解,触怒了汉武帝,被迫入狱,在狱中完成了《史记》。
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的历史,分等五种体裁,共篇,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记是其中的第一部。
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所以说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与并称为“史学双璧〞。
答案:字长西汉时期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皇帝约3000年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130篇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新授课阶段一、依据题目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1.标题《项羽之死》中,哪个字最重要?[“死〞]依据这个字,你们可以提出哪些问题?〔1〕项羽是怎么死的?〔死的经过〕〔2〕项羽为什么会死?〔死的原因〕2、分别解决这两个问题。
项羽死的经过:a、三个地点:垓下、东城、乌江b、三个场景:垓下被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项羽死的原因:A、[项羽认为]“天亡我,非战之罪〞。
B、[史家认为]: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思考]:项羽败亡时多次强调“天亡我,非战之罪〞表现了他的何种心态?[明确]表现了项羽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充满了自信,课时又无法面对楚军即将彻底覆亡的现实,于是他认为这一切都是天命的安排。
C、[你们认为]:“性格决定命运〞[思考]项羽什么样的性格决定了他今天的命运?抓住三个场景,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场景一]垓下被围————————————————————————多情善感慷慨悲歌:“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假设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羽之死》第三课时课型:新课备课人:教学目标:通过比较鉴赏,明确散文与诗歌在塑造形象上的区别教学重点:1学生通过预习文章,把握文章内容2通过整体感知,概括场景3认真研读文本,抓住关键词句,把握项羽形象4明确塑造项羽形象的方法教学难点:联系诗歌,比较散文与诗歌在塑造形象上的区别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插入视频,配置导语词,引入到课文《项羽之死》)(导语设计:他是黑夜中陡然迸发出来的一团天火,从江东熊熊燃烧到阿房宫巨鹿,那闪耀的名字,至今仍镌刻着他的无限荣光在那片热土,他曾以惊天的怒吼,拔木转石的兽力,席卷半壁江山,锻造出一个大气磅礴的名字——西楚霸王透过视频,我们领略到了项羽“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项羽之死》,来共同感受陷入末路的项羽又挥洒出怎样的悲壮与豪迈)二、整体感知,概括场景【板书】我们通过预习,已经基本疏通词句,接下来,请同学们齐读文章,并思考文章精心刻画了几个场景?用四字短语来概括场景:垓下被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作者在三个场景中给我们精心刻画了一个中心人物形象,是谁?﹙项羽﹚三、研读文本讨论:项羽形象及其塑造手段【板书】垓下被围惊—起—饮—歌—泣绐东城快战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何如乌江自刎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面目见之愧于心吾为若德项羽形象:骁勇善战、刚愎自用、寡谋少断、知耻自尊、重情重义塑造方法:正面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侧面烘托总结:项羽,一个“叱咤风云,千人皆废”的英雄死了,留在人间的是历史长河中曾经“卷起千堆雪”的浪花,是群山万壑殷殷不绝的回响,是两千年来无数读者掩卷而思、拍案而起的长叹息作者把人物放在具体生动的场景中,通过抓住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其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是本文突出的特点四、拓展延伸比较鉴赏乌江胡曾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思考:1该诗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特点?你从哪里找出来的,并作分析2作者将项羽安放在一种怎样的情境中?作业:完成课后习题。
着意于精神,着力于言语,必得益于能力――韩军英雄最完美的落幕——《项羽之死》说课稿各位评委: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项羽之死》。
(板书)一、教材简析:1、《项羽之死》选自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散文之部”自主赏析的内容。
单元的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刘熙载《艺概》云:“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
”《项羽之死》这篇文章就刻画出了项羽的“精神气血”。
整篇文章记叙的了项羽这位悲剧英雄最完美的落幕,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气概。
既有霸王别姬的铁骨柔情,又有东城快战的骁勇善战,又有乌江自刎的知耻重义。
整篇文字读来荡气回肠,令人不免对这段传奇历史感慨万千,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悲之叹之,爱之怜之。
2、作为自主赏析的《项羽之死》,本文的语言、文字难度不大,故事性强,因此在学生自主掌握字词、疏通语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所他们的艺术形象,获得审美感受。
二、教学目标: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能力目标: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感知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用历史的眼光评价项羽的性格与命运。
三、说教法与学法刘大櫆曾说:“天下可告人者,唯法也。
”在“诵读”感性认识,“讨论”策略把握——“探究”能力训练的方法指导下,我采用的教法有:诵读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和小组合作法。
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合作为主,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理性的、智慧的、策略的讨论,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提高对历史人物的品读能力。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1、导入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成功的悲剧英雄,他犹如一条巨龙,翻江倒海、叱咤风云;钜鹿之战,27岁的项羽破釜沉舟,勇冠三军,成为天下瞩目的英雄;鸿门宴上,项羽刚愎自用,坐失良机埋下了悲剧的种子;四面楚歌声中,31岁的西楚霸王,又将怎样演绎自己的人生呢?我们来学习项羽之死。
《项羽之死》教案教学目标: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2、学习本文在矛盾中刻画人物和通过人物言行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重难点:分析文章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时数:三课时知识链接1、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史记》《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鲁迅所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恰当地指出了《史记》有很大的文学成就和历史成就。
⒊项羽项羽,大约生于公元前233年,死于公元前202年。
起兵时二十四岁,是个少年英雄;自刎时三十出头,是一个男儿告别少年走向成熟的最有魅力的年龄。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义大泽乡。
项羽起兵会稽,携各路诸候,用了三年时间灭了秦国,分封天下,自号“西楚霸王”。
只是称霸不足五年就在乌江边上发出了“天亡我,非战之罪也”的感叹,而后拨剑自刎。
这个打仗还要带个虞姬的人,确实达到了“手握天下权,美人卧身边”的境界,——只是这样的时光也太短了点,距分封天下,自号西楚霸王不过五年,距起兵反秦也不过八年。
项羽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留下了许多故事、传说、成语,还有许多话题。
大家熟知的成语有:破釜沉舟、作壁上观、衣锦夜行、沐猴而冠、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以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和“无颜见江东父老”等。
最脍炙人口的诗则是李清照的五绝:“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而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教学过程第一学时一、生字注音垓()骓()麾()能属()者田父()绐()刈()王我()自度()被十余创()二、文言字词积累⒈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直夜溃围南出(直通值, 当)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项羽之死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2、把握文章内容,联系旧课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能力目标:以读促写,通过单项训练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刘邦在逆境中沉着冷静的性格,吸取项羽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不够理智的教训.二、教学重难点1、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通过情节评析人物形象。
三、课时安排:3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多媒体显示:项羽图片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他几千年来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我们曾在高一时学过《鸿门宴》,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回答项羽的形象: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等。
)今天,我们将学习同样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项羽之死》,来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一位历史人物。
《项羽之死》记述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
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的性格。
二、朗诵全文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诵多媒体显示: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3、提交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一)确认书下注解在的重点词句(二)补充讲解多媒体显示: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
盖,胜过、压倒、超过。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赏析项羽悲剧英雄的人物形象特点,把握评价项羽性格的复杂性;归纳总结人物传记类散文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探究项羽性格“优柔寡断”一说的偏颇,培养对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意识和思考习惯。
过程与方法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质疑探究,师生共同研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读司马迁笔下项羽悲剧英雄形象的同时,体味司马迁的情感内涵。
教学重点赏析项羽悲剧英雄的人物形象特点,把握评价项羽性格的复杂性。
教学难点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忆英雄课前播放屠洪纲演唱的《霸王别姬》。
在一个盛行“胜者王侯败者寇”的观念的国度里,有一位失败英雄、悲剧英雄,他让人叹息,让人感慨,让人伤感,让人敬佩。
他的血性,他的柔情,让人挥之不去,咏之不足。
他虽然像一颗流星,在历史的长河中一闪而过,但他却成了一个文化符号,被人们无数次地品评着。
他是谁?巨鹿之战中曾见他指挥若定的身影,鸿门宴上有对他多仁寡断的评价,李清照赞扬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今天,我们走进他人生的最后阶段,看项羽还有哪一面的面容。
二、感英雄1.听课文朗诵。
2.听读检测。
⑴读音:垓()下歌数阕()美人和之()骑能属()者麾下()田父绐()曰⑵解释划线词语:项王军壁垓下项王则夜起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地方千里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⑶指出句式特点: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3.复述项羽之死的整个故事情节。
4.可以将这篇文章分为哪几个部分?垓下之围(1);东城快战(2—3);乌江自刎(4)。
5.老师讲课文内容总结成一段话,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字:垓下之围,其势可谓(穷、危)矣;四面楚歌,其心可谓(惊)矣;霸王别姬,其情可谓(悲)矣;东城快战,其行可谓(勇、猛)矣;乌江自刎,其死可谓(壮)矣。
三、探英雄1.在《鸿门宴》中,司马迁主要向我们展示了项羽性格的鲁莽直率、轻信他人、骄傲自信的一面,《项羽之死》则刻画了一个悲剧英雄的形象。
项羽之死说作者(一)简介:司马迁(约前 145或前13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父司马谈任汉朝太史令,是一位具有多方面修养的学者,对司马迁后来所从事的事业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黄河边上的龙门山下度过的。
十岁诵古文,随父至长安,受学于经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等。
年二十,漫游大江南北,其后侍从武帝巡游长城内外,足迹几乎遍全国,这些考察见闻为写《史记》做了良好准备。
二十几岁任郎中,三十六岁父谈死,三十八岁继任太史令,广泛阅读皇家藏书和档案,四十二岁主持改订历法,修“太初历”,同年开始写《史记》。
五年后,因替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触怒武帝,下狱,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
(二)作品:《史记》。
(三)评价: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寻背景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荥阳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
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
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
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
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自己写了一首诗,诗曰:“力量能搬动大山啊气势超压当世,时势对我不利啊骏马不能奔驰。
骏马不能奔驰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样安排你!”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
唱完,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
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面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仅剩的兵卒至乌江,最终自刎于江边。
链常识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
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
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
本纪,述帝王本人事迹。
世家,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
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
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
表,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
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也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
[整体宏观把握]看结构知文意《项羽之死》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他的性格,有诀别美人、俊马的血性柔肠,有感天怨时的自负自叹,有拼死决战的勇猛刚强,有乌江拒渡的知耻重义,有赠马赐头的豪侠意气。
赏技巧1.寓爱憎于叙述之中从字里行间,可看出作者对项羽在幸存与尊严之间勇敢选择后者的举动表示深深赞叹和惋惜。
2.选材适于表现人物形象作者选择最能影响项羽命运发展的关键事件,同时也是最能体现他个性特征的事件来展开具体的描述,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来展示人物的命运和性格特征。
3.巧于构思,善于将复杂的事件安排得井然有序作者在激烈的军事冲突中,突然插入情意缠绵的悲歌别姬一段,使情节发展急徐有致,节奏疏密相间成趣。
对突围、快战诸场面描摹得异常精彩,各战事皆高潮迭起,各情节之间连接紧密,过渡自然,整篇结构浑成,气势磅礡。
[语段细解赏析]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项王军壁.垓下壁:本指军垒,此处作动词用,设营驻守的意思(2)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间楚歌:楚人用方言土语所唱的歌(3)项王则夜.起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间(4)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乃:就慷慨:古今异义词,古义情绪激昂;今义大方的(5)美人和.之和:应和着一同唱歌(6)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泣:第一个“泣”是名词,眼泪;第二个“泣”是动词,哭泣左右:古今异义词,古义身边的侍从、护卫;今义多指旁边或表约数莫:没有人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有美人名虞,一直被宠跟在项王身边。
(被动句,“幸”意念表被动;省略句,应为“常幸从〈之〉”)(2)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呀骓马不再往前闯!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怎么安排你呀才妥善。
(固定结构,“奈何”“奈……何”都译为“怎么办”“怎么……”)[文理赏析]3.在垓下之围中项羽的形象是“多愁善感”,下面哪一语句不能直接表现这一特点( )A.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B.项王则夜起,饮帐中C.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D.项王泣数行下解析:选A A项是叙述当时楚军被围的情况,为项羽的“多愁善感”提供了背景,所以不能直接表现。
4.对本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以“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为渲染英雄末路提供外在环境和客观场景。
B.面对四面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独白语言揭示人物内心,加之一问一叹,突出项羽当时疑惑、叹息的矛盾心理,其实项羽的心理更是将士的心理。
在这里以点及面,以小见大。
C.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
写出了项羽被围垓下,兵困粮绝。
楚歌四起,英雄末路:失意、伤感、悲愁、无可奈何。
连续用了五个动词,文气连贯,一气呵成。
尤其“泣”字,值得深味。
D.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四面楚歌之时,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在失去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女人和宝马,所以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这也体现出男人最柔情的一面。
解析:选D D项,“所心疼的只有女人和宝马”错,他所关心的还有江东子弟,下文不愿独自过江就是证明。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直.夜溃围南.出直:当南:名词用作状语,向南(2)田父绐.曰“左.”绐:欺骗左:名词用作动词,向左走(3)以.故汉追及.之以:介词,因及:赶上(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引:带领东:名词用作动词,向东突围(5)乃.有二十八骑乃:仅仅(6)项王自度.不得脱度:估计,揣摩(7)身.七十余战身:名词用作动词,亲身(参加)(8)未尝败北..败北:战败(9)此天之亡.我亡:使动用法,使……灭亡(10)乃分其骑以为..四队以为:把……作为(11)期山东...为三处期:约定山东:古今异义词,古义是山的东面;今义是省名(12)辟易..数里辟易:退避。
这里指惊吓后退(13)骑皆伏.曰伏:通假字,通“服”,心服的意思6.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左,乃陷大泽中。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于是项王骑上马,部下骑马跟在后面的壮士八百多人。
(定语后置句,应为“麾下骑从者壮士八百余人”)(2)(项王带人)向左走,陷进了大沼泽地中。
(省略句)(3)可是如今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绝不是作战的过错。
(被动句,判断句)[文理赏析]7.下列选项中的句子能分别表现项羽“勇猛、自负”的一组是( )A.①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②直夜溃围南出,驰走B.①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②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C.①遂斩汉一将②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D.①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②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解析:选B A项,①是表现项羽勇猛,②叙述突围情况;B项,①表现项羽勇猛,②自负;C项,①是勇猛,②表现了项羽的策略;D项,①侧面表现项羽勇猛,②是正面表现项羽勇猛。
8.对本部分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从军事力量上显现项羽已经深陷绝境。
开始“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灌婴以五千骑追之”,最后“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以数字说话,兵力反差极大,这里以反差对比,透视出了深陷绝境的项羽。
B.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说明项羽失民心;同时文中项羽一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暗示了项羽自负和不醒悟,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这里也能看出司马迁的批评的态度,全面中肯地去写人。
C.从项羽主演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可以看到,项羽是一个勇猛无敌的人,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自负。
这一场东城溃围的快战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项王的威风勇猛。
但司马迁在写的时候还是疏忽了一个细节——刈旗,文中没有写这一事件。
D.“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从这几句,依然能看出项羽的军事才华,虽身陷重围,临大敌而不乱,指挥若定,司马迁还为我们刻画了一个镇定的英雄项羽。
解析:选C C项,“司马迁在写的时候还是疏忽了一个细节——刈旗,文中没有写这一事件”错,这是司马迁的有意保留,旗是一个军队灵魂的象征,旗在,军队气势在,旗倒,军队气势衰。
当时何等形势?项羽再勇武,又怎么能轻易做到?这一细节正反映了司马迁要塑造的是一个神勇而真实的项羽。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地方:古今异义词,古义是土地方圆;今义多指某一地域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2)汉军至,无以..渡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3)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且:况且西:名词用作动词,向西挺进(4)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父兄:古今异义词,古义是父老兄弟,今义是父亲和兄弟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5)吾知公长者..长者:古今异义词,古义是年高有德的人,今义是年纪和辈分都高的人(6)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受创:伤(7)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顾:回头(8)马童面.之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对(9)邑.万户邑:名词用作动词,封地10.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