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涨经济学
- 格式:pdf
- 大小:358.08 KB
- 文档页数:26
滞涨名词解释滞涨:指由于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大幅度下跌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世界各主要股票市场普遍持续地低迷。
滞涨的出现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滞涨的具体原因还有很多,我们只需要知道其中几个: 1、石油价格上涨后使得国际油价向上移动并导致许多新兴工业国家出现通货膨胀的经济萧条局面。
经济萧条往往伴随着利率提高,从而提高了借款成本;另外,全球经济活动减弱,市场销售不旺,以及银行信贷紧缩,也会导致利率上升。
2、为促进经济复苏和刺激经济发展,各国央行纷纷降息,这样更进一步刺激了资金流向风险小但回报相对较高的资本市场,推高了股票等风险资产的价格,打压了其他投资标的,造成了“资金富裕人士”在股票市场进行套利交易,或者是直接投入股票市场进行投机,股票市场需求量扩大。
另外,欧债危机使得西方许多国家的经济和金融市场动荡不安,投资者的恐慌情绪加剧了股市的下跌。
这些都促进了股票价格的下跌,并且股票价格与经济基本面之间背离,这也是一个原因。
2、生产发展造成过剩生产,产能过剩是造成目前经济结构问题的根源,对于生产型行业,一方面我们需要供给侧改革来去产能,一方面需要注重消费需求的增长来实现结构转型。
但是生产过剩带来的滞涨效应短期是看不到改善的。
对于非生产型行业来说,房地产的滞涨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集中爆发等因素也是比较严重的。
但是在当前来说,民间消费在经济增长中占比并不是特别突出,居民收入增速平稳。
所以无论是生产还是非生产型行业都不会出现严重的滞涨,而房地产滞涨可能会给社会资源带来一定的浪费。
3、全球化和自由化造成了流动性增加,资金大量流入了股票市场,国外的金融体系、企业的产品也越来越受欢迎。
4、由于互联网等科技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商业模式和产品形态出现,并且伴随着市场逐渐走向饱和。
5、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物质材料、能源等方面的成本上升,并且没有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预期。
6、由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欠发达国家仍然处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生产效率低下。
什么是经济滞涨滞涨的形成机理及危害分析、避免滞涨出路的探讨。
什么是经济滞涨?主流是这么解释:“滞胀,全称停滞性通货膨胀,在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中,特指经济停滞与高通货膨胀,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
通俗的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
”什么是经济滞涨?简单来说,就是经济停滞增长,物价高居不下。
一般为财政刺激经济走到尽头的表现。
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状况是:在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同时伴随着通货膨胀率的提升。
这不免让人产生我国有步入滞涨的感觉,如果我国真的步入滞涨时代,那将会对我国社会有何些冲击呢?本人认为滞涨对社会的冲击,会比人们一般预想的要严重,可说滞涨是经济危机的核心,也会是社会危机的核心。
相比其它经济负面现象如“伴随有物价下降的通货紧缩”及“伴随经济高增长的通货膨胀”,这些都算不上是经济难题,可以这么说:经济滞涨才是真正的经济危机根本。
关造成滞涨的原因,主流认识上有二方面:1.政府错误的经济政策(包括财政与税收政策、货币政策、贸易政策等)。
2.另一为供给冲击,生产成本快速上涨使得社会供给不足,在带来通货膨胀的同时还会导致产出下降。
例如石油危机造成石油价格上涨,厂商无法立即反应其成本,在高成本的压力下,难以生存,失业率因此而提高。
本人认为:上述两个原因并不是主要的,因为这些原因显而易见并易纠正。
那么,导致社会经济滞涨甚至无法持续运转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造成经济滞涨的最主要原因是社会分配制度不公及不按劳分配所致。
”众所周知,现代自由市场经济已不是奴隶社会制,任何人都不能强迫他人做无偿或亏本的劳动或买卖。
所以,当人感觉到自己的劳动得不偿失时,就会放弃劳动。
相反,当人感到自己的劳动回报很高时,人的劳动积级性也会高涨。
而剥削阶层或是寄生阶层过度繁衍滋生,会导致劳动者生活支出增加,或者劳动回报下降,这样人们的劳动生产积级性必然受打击,社会的生产痿缩快过需求的痿缩,这就形成了货币政策不能解决的经济滞涨。
经济金融常见术语解析——滞涨一、定义停滞性通货膨胀(英文:stagflation),简称滞胀或停滞性通胀,在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中,特指经济停滞(stagnation),失业及通货膨胀(inflation)同时持续高涨的经济现象。
通俗的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
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
二、成因1、经济产能被负面的供给震荡而减少。
例如石油危机造成石油价格上涨,生产成本上升及利润减少,引致商品价格上升同时经济放缓。
2、不当的经济政策。
例如中央银行容许货币供应过度增长,政府在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作出过度管制。
在分析1970年代的滞胀时提供了两种解说:首先是油价暴涨,继而中央银行使用过度刺激的货币政策对抗经济衰退,形成物价/薪资螺旋(price/wage spiral)。
三、滞胀对经济的影响1、对经济短期的影响滞胀的物价持续上涨现象会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产量下降会导致企业提供的劳务和物品减少,从而导致失业率上升,企业甚至会面临破产倒闭,整个经济呈现衰退的趋势。
高通胀率影响财富分配并扭曲价格,高失业率使国民收入下降。
2、对经济长期的影响在长期中,物品与劳务的产量在一段时期内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但是,随着工资、价格和感觉根据较高的生产成本进行调整,最终衰退会自行消失。
例如,低产量和低就业会加大使工人的工资下降的压力,较低的工资又增加了供给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回到原来的位置时,物价水平下降,产量接近于其自然率,经济回到总需求曲线与长期总供给曲线相交的位置,这一过程也就是经济的自我纠正。
四、滞胀对菲利普斯曲线的影响在短期中,滞胀使经济产量下降,物价上升,引起较高的失业和较高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向右移动,即菲利普斯曲线向右移动。
因为长期中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不存在权衡取舍,无论通货膨胀率如何,失业率都趋向于其自然率,因此,滞胀不会导致菲利普斯曲线移动。
五、解决方法对付滞胀,政府很难依靠单一的货币政策来消除滞胀,因为采用紧缩货币政策,一提高利率,企业经营成本加大,经济就有可能更加萧条,甚至引发倒退,若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即印银纸但同时没有抵押),降低利率,刺激了经济增长,但又会引发恶性通货膨涨。
宏观经济学滞涨的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活动的学科,而滞涨是在宏观经济学中常被提及的一个概念。
滞涨是指既存在通货膨胀又出现经济停滞的经济现象。
在传统宏观经济学理论中,通常认为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是相互独立的,但事实上,滞涨的出现使得经济政策制定变得更加复杂。
滞涨的产生通常与经济结构的问题有关。
一般来说,当经济增长放缓或停滞时,通常会产生闲置的生产能力和劳动力。
这种情况下,企业面临着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导致产品无法完全销售出去,从而使得企业降低产能利用率。
同时,由于企业受限于市场需求,不愿或无法提高工资水平,导致整体消费需求不振。
这样,一方面,因为企业降低产能利用率,劳动力成本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企业的利润受到压缩,从而进一步抑制了投资和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因为企业不愿提高工资水平,劳动力面临收入下降压力,从而影响了个人和家庭的消费能力。
这种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不足,既呈现出经济停滞的一面,也会进一步抑制通货膨胀。
滞涨也与通货膨胀的预期有关。
当人们预期通货膨胀会继续上升时,他们倾向于加快消费和投资,从而加大了需求,进一步推动了通货膨胀。
然而,当人们对未来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时,他们往往会减少消费和投资,从而使得需求停滞不前。
同时,企业也会担心未来通货膨胀可能导致成本上升,从而延迟或取消投资和生产扩张计划。
这种预期对滞涨的影响不容忽视,它将经济活动与通货膨胀相互联系,并使得滞涨更为复杂而困难。
宏观经济学滞涨的解决方法通常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利率和汇率等手段,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平衡,以达到稳定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财政政策则通过调整政府的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活动,以提高总需求和稳定物价水平。
此外,结构性改革也是解决滞涨问题的重要手段。
通过改革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提高供给侧的素质和效率,可以增加市场需求和经济增长的潜力。
然而,滞涨问题的解决并非易事。
滞胀的名词解释经济学滞胀是一种经济现象,是指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同时出现的情况。
滞胀无疑是一种糟糕的局面,其中通货膨胀会带来物价上涨、人民币贬值等后果,而经济衰退则会带来投资减少、企业倒闭等风险。
随着全球经济变化和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滞胀现象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也不断出现。
下面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滞胀的经济学意义。
第一,滞胀的原因。
滞胀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增长速度与通胀率之间的失衡。
当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太快时,物价水平也会迅速上升,导致通货膨胀,从而降低了人们的购买力,抑制了经济增长速度。
当经济增长速度太慢时,企业面临的压力过大,会出现无法还贷、倒闭等问题,导致经济衰退。
第二,滞胀的影响。
通货膨胀会导致物价上涨、生产成本上升等问题,对一般居民来说,其购买力会下降,有些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可能变得无法负担。
此外,滞胀会降低投资意愿,企业面对通胀压力会降低利润率,导致其投资意愿下降。
一些刚刚起步的企业也可能因为市场波动而处理不善,从而倒闭。
因此,滞胀对于个人和企业都是极不利的。
第三,防止和应对滞胀。
防止和应对滞胀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包括货币政策调节、财政政策调节、行业政策调节等方法。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紧缩货币供应、提高利率等手段来降低通货膨胀率。
财政政策可以通过提高税收、减少支出等手段来实现调整经济增长速度的目的。
行业政策可以通过支持新兴产业、优化经济结构等方式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从而保持经济增长的速度。
综上所述,滞胀是一种不利的经济局面,加深了通胀率和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不平衡,在个人和企业层面都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为了避免滞胀的出现或者缓和滞胀的影响,我们需要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行业政策等手段加以调节。
这是国家宏观经济规划的必要组成部分。
滞胀的名词解释是滞胀的名词解释是什么?滞胀是经济学术语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来描述经济体中物价上涨和经济增长放缓同时存在的现象。
滞胀是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同时发生的一种经济状态,其对经济和社会带来了诸多挑战。
在理解滞胀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这两个概念。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总水平持续上升的情况,通常伴随着货币供应增加、需求超过供给以及成本推动下的价格上涨。
经济衰退则是指经济活动出现负增长,通常伴随着产出下降、就业减少和市场活动的疲软。
滞胀出现的原因可以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货币政策的失衡。
当货币政策过于宽松,导致货币供应过多,可能会刺激过度消费和投资,推高物价,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与此同时,过度消费和投资往往也会导致经济过热,资源分配不均衡,引发经济衰退。
这种货币政策失衡所引发的滞胀被称为内生性滞胀。
除了货币政策失衡外,外部冲击也是滞胀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特别是国际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以及国际贸易关系紧张等因素,都有可能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引发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形成滞胀。
滞胀对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对个人和家庭来说,滞胀意味着生活成本的提高。
物价上涨会导致人们购买力下降,财务压力增加。
其次,滞胀还会造成就业市场的不稳定,招聘减少、裁员增加,致使失业率升高,失业率上升会加剧社会不稳定。
此外,滞胀还可能导致投资萎缩,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导致金融体系崩溃。
为了应对滞胀,政府和中央银行通常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货币政策紧缩是一种可能的应对策略,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降低通货膨胀,从而抑制滞胀。
此外,财政政策的调整也是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减少政府支出、增加税收,来稳定经济并控制通货膨胀。
滞胀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持续时间和程度因地区而异。
不同地区的经济状况、货币政策和外部环境都会对滞胀的产生和发展产生影响。
在处理滞胀问题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和长远规划至关重要。
滞涨专题1.需求管理政策无法应对“滞涨”“滞涨”出现的根源是生产成本的上升。
生产成本上升之后,企业为了生存,就得要么提高价格,要么削减产量,要么既削减产量,又提高价格,这就导致了“滞涨”的出现。
在现代经济史中,“滞涨”最早出现于1970年代初的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
那时发生的第一次石油危机导致世界石油价格大幅上升,导致了依赖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石油的西方国家能源成本的上升,就导致了“滞涨”。
因此,所谓“滞涨”实际上就是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它跟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不同的是,当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动时,经济会出现高通胀、高增长的情况,此时应用目前世界各国已经十分熟悉的需求管理政策就可以治理。
但需求管理政策在治理“滞涨”方面效果很差。
当发生“滞涨”时,假定采用需求管理政策来应对,如果要消除经济增长率下滑的局面,那就得扩大总需求,其结果均衡价格水平会更高,就会加剧通货膨胀的问题;而如果要消除通货膨胀,就得降低总需求,这可以抑制通货膨胀,但又会进一步降低经济增长率。
因此,需求管理无法应对这种局面,此时,需求管理不管怎么做都只能顾一头,而且在顾这一头的时候使得另一头问题更严重。
2.治理“滞涨”只能靠供给管理政策如前所述,“滞涨”就是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既然如此,那么只要把企业的成本再降下来就可以了。
这就是供给管理政策的作用原理。
所谓“供给管理政策”,就是降低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的政策。
随着企业生产成本的下降,在保证同等利润率的情况下企业就可以降低价格,同时扩大生产,这就既抑制了通货膨胀,又提高了经济增长率。
降低成本长期来看得靠技术进步,但短期内可以采取的供给管理政策也不少。
在短期内,降低成本的一个办法是降低工资。
当能源价格上涨时(比如1970年代初石油危机期间),经济就会出现“滞涨”,因此,如果能够降低工资,就能抵消能源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上升,从而消除“滞涨”。
但我国目前的问题跟石油危机不一样,我国目前成本的上升里面,工资成本上升恰恰就是最重要的一环,而且是不可抑制的一环,因为其中农民工的工资上涨是对农民工工资长期不涨的一种补涨。
滞涨、软着陆、萧条、高涨滞涨所谓"滞涨",是指经济陷入了低增长高通胀的局面,扩张的财政政策失去了刺激成长的效果,而仅仅导致通货膨胀滞胀其实就是经济发展受阻,通货膨胀,就是资本市场泡沫太高,人们把钱都扔进资本市场了,投资实体经济体的少了,经济不能调整发展了,市场不平衡了!滞涨是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相结合的一种经济现象。
说得稍稍专业一点,就是扩张的财政政策失去了刺激成长的效果,而仅仅导致通货膨胀。
1 o; k( v9 f3 k# o* i( i h 要理解滞涨,就必须先理解凯恩斯的经济观念和各国政府的实践。
而要理解凯恩斯,就必须理解经济周期。
要理解经济周期,就必须理解西方经济发生银行业的重大变化,理解什么是fractional reserve banking。
这么绕一圈,差不多就可以上一回宏观经济学史了。
我们简单一点,直接出结论。
fractional reserve banking导致信用扩张,也就导致通胀,而扩张的信用由于天生的脆弱,始终有挤兑的潜在压力,任何一个纯粹的突发时间都足以引发挤兑(及时公众信心十足)。
由此引发的通货紧缩导致衰退。
" f% c- `/ O: {' ^7 r- m, p1 N/ @, P' i9 F凯恩斯主义通过政府作为总借贷人的角色,实现长期的,彻底的,无周期的信用扩张。
倒是基本解决了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的问题。
但很快的,凯恩斯主义就遇到了一个杀手,就是滞涨。
滞涨作为一个经济现象,是现代宏观经济学发展和取得巨大成就以后的效果,直接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现象。
表现在具体层面上,就是低利率也好,政府工程也好,都不足以刺激经济成长,名义GDP虽然在成长,但扣除通胀以后,时机的GDP成长十分可怜甚至没有,表现在就业市场就是高失业率。
5 s6 U1 @/ b9 y1 Z5 e1 E; Y/ ` q高失业,高通涨,这是滞涨的典型表现。
滞涨“滞”是指经济增长停滞,“胀”是指通货膨胀。
滞涨滞胀全称停滞性通货膨胀(Stagflation),“滞”是指经济增长停滞,“胀”是指通货膨胀。
在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中,特指经济停滞(Stagnation)与高通货膨胀(Inflation),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
通俗的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
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
经济滞胀现象, 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 它首先发生在西方国家全面危机阶段, 其表现形式是, 一方面经济增长缓慢或停滞, 及由此引起大量失业, 另一方面是通货膨胀加剧, 物价持续上升, 这两个方面状况同时并存。
滞胀现象从本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变得日趋严重, 受到人们普遍关注。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中出现的滞胀现象, 同西方国家面临的滞胀危机不同, 有着它自己特殊的制度基础, 是特殊体制的产物。
首先, 所有制形式不同。
西方国家的经济性质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 其本身存在着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生产的社会性难以克服的固有矛盾, 这是其经济滞胀的根源所在,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性质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它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的不平衡性。
只是在发展生产力过程中, 往往由于工作上、政策执行上的失误, 容易产生经济滞胀的隐患。
其次, 滞胀的发起形式不同。
西方国家的经济滞胀是在凯恩斯理论的黄金时代结束后, 其通货膨胀越高, 失业越严重的后果, 社会主义国家滞胀则发生在经济还没有引发, 而出现通货膨胀高涨, 隐性失业严重?消极怠工, 人浮于事, 所谓在职失业.。
再次, 经济背景不同。
西方国家发生滞胀的经济背景是有效供给的相对过剩和有效需求的相对不足, 即所谓过剩的背景, 社会主义国家滞胀的经济背景是有效供给不足和有效需求过剩的所谓短缺背景。
滞胀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经济停滞,包括危机期间的生产下降和非危机期间的经济增长缓慢和波动,以及由此引起的大量失业; 另一方面是持久的通货膨胀,以及由此引起的物价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