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西双版纳矿产资源概况及分布
- 格式:docx
- 大小:93.98 KB
- 文档页数:2
西双版纳旅游资源概况版纳风情一、西双版纳旅游资源的基本概况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中、老、缅、泰四国毗邻地区的北部,云南省的南端。
西双版纳有996公里的国境线分别与老挝、缅甸接壤,与泰国邻近,具有面临南亚的区位口岸优势。
现有磨憨、景洪两个国家级口岩和打洛省级口岸。
又有澜沧江-湄公河与老、缅、泰、越、柬水路相连,是打开南门、面向南亚的重要通道和基地,也是云南对外开放的窗口。
澜沧亚的重要通道和基地,也是云南对外开放的窗口。
澜沧江-湄公河被美誉为"东方多瑙河",是条经济贸易的黄金水道,地理优势、自然优势得天独厚。
西双版纳是世界北回归线上仅存的一片绿洲,境内保持完好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举世闻名。
是中国唯一保存的一块热带森林区。
境内植物密度大,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63.2%,其中药用植物1724种,珍稀、濒临灭绝的植物有50种,橡胶园150万亩,陆栖脊椎动物539种,鸟类429种,鱼类100种,素有“植物王国”与“动物王国”之称。
西双版纳全州面积19125平方公里,世居傣族、哈尼族、汉族、布朗族、彝族、基诺族、瑶族等13个少数民族,西双版纳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神奇的热带雨林、独具特色的民俗民风、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艳丽多彩的民族服饰和丰富奇异的餐饮,使之成为世界上少数具有神奇色彩的地区之一。
州内奇异的热带雨林风光与浓郁的民族风情交相辉映,千姿百态,绚丽多姿。
现有景点140多个,是重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
西双版纳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独具特色,富有吸引力,这就决定了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可发展成为一大骨干经济产业。
旅游业是一种跨行业的综合性产业。
决定旅游事业能否发展的首要条件是旅游资源,这是发展旅游资源的物质基础。
旅游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旅游资源,即自然风光,是大自然的杰作,一类是人文资源,即人类劳动与智慧的结晶。
西双版纳具有这种资源系统,它以绮丽的热带、亚热带风光,茂密的原始森林和野生动物,各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融为一体,具有鲜明的特色。
西双版纳州基本情况介绍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立于1953年1月23日,是云南省第一个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州。
全州国土总面积1.9万平方公里,辖一市两县(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和三区(西双版纳旅游度假区、磨憨经济开发区、景洪工业园区),有31个乡镇和1个街道办事处、12个农场。
辖区内有6个中央、省属科研单位。
2010年末全州总人口为112.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为94.2万人)。
西双版纳是联合国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圈成员,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具有“热带雨林、避寒胜地、和谐家园、神秘风情”等自然与人文多姿多彩的特点,是“北方人避寒过冬的好地方,东南亚傣民族寻根访源的好地方,国内外游客亲近自然、追求健康的好地方”。
自然资源富集。
在这片仅占全国国土面积五百分之一的土地上,生存着占全国四分之一的野生动物和六分之一的野生植物物种,热带沟谷雨林为全国独有,全州森林覆盖率78.3%,建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02万亩,是中国生物多样性聚集区、物种基因库、森林生态博物馆,是中国五大长寿地带之一,是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之一。
民族风情浓郁。
西双版纳世居着傣、汉、哈尼、拉祜、彝、布朗、基诺、瑶等13种民族。
全州少数民族人口有73万人,占户籍人口的77.5%;其中傣族是主体民族,有32万人,占户籍人口的34%;有两个人口较少民族(基诺族、布朗族),基诺族是中国最后一个被国务院批准的民族,有2.3万人;有8个少数民族由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
版纳州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傣医药是全国四大民族医药之一,贝叶文化是云南省主要少数民族文化,泼水节等11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在全国最具代表性。
区位条件优越。
西双版纳与老挝、缅甸接壤,毗邻泰国,国境线长966.3公里,占云南省边境线近四分之一(其中与老挝接壤国境线长677.8公里,占中老边境线的95.5%);有4个国家一口岸,占云南省近三分之一。
西双版纳环境概况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土地面积19112.5平方公里,国境线长966公里,是中国大地上一块屈指可数的绿色宝地,境内保持完好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举世闻名。
西双版纳是世界北回归线上仅存的一片绿洲,是中国唯一保存的一块热带森林区。
她美丽、富饶、神奇,犹如一颗璀灿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南边疆。
西双版纳的国境线分别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与泰国、越南近邻,具有面临南亚的区位口岸优势。
现有磨憨、景洪两个国家级口岩和打洛省级口岸。
澜沧江纵贯南北,出境后称湄公河,流经缅、老、泰、柬、越5国出海汇入太平洋,誉称为“东方的多瑙河”,是条经济贸易的黄金水道,因此,西双版纳既是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通道和基地,也是云南对外开放的窗口,地理优势、自然优势得天独厚。
西双版纳,历史悠久,古时称勐泐,傣族先民早在汉代就居住在云南的西南部,属永昌郡(今保山)管辖,到三国时设置过南涪县,唐宋时先后隶属于南诏和大理国;元代隶属云南行省明朝在这里全面推行土司制,明隆庆4年(即公元1570年),宣慰刀应勐把管辖区划为十二个征收封建负担的行政单位——版纳,西双版纳之名由此而来。
民国初年(1912)改置普思沿边行政总局,隶属普洱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于1953年1月23日成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傣语“西双版纳”直译为“十二千块田”,实际上是指十二个行政区域。
傣家人说西双版纳古时称为“勐巴纳西”,意思是“一块神奇、美好的理想国土”。
西双版纳属热带雨林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1摄氏度左右,因此这里的人从来没有见过冰雪。
一年分为两季,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是旱季;5至10月为雨季。
1月最冷,2月平均气温16C,6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8C。
旱季天高气爽,雨少光照强,此时祖国内地正处寒冬,而西双版纳却温暖如春,遍地绿荫葱郁,鲜花正放,毫无立冬意,正是人们前来避寒、休息、疗养旅游的黄金季节。
西双版纳,群山高耸,雄伟壮观,森林密布,山丘绵延。
云南省矿产资源云南省成矿地质条件优越,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我国矿产种类齐全,资源丰富的省份之一。
全省已形成了包括能源、黑色冶金、有色金属、化工、建材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加工的完整生产体系,矿业已成为云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云南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依托优势矿产资源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矿业经济发展较快,磷、锡、锌、铅、铜、锑、锗等矿产品种产量产值均居全国前列,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基地。
2001年,云南省矿业总产值(采矿、选矿、冶炼、加工)占工业总产值的31.06%,矿产品出口占全省出口贸易的47.50%,以有色金属和磷化工为主的矿业是云南省五大支柱产业之一。
1.矿产种类、矿区数及矿床规模截止2002年底,全省共发现各类矿产142种,占全国171种已发现矿种的83.04%。
在已发现的矿产中,有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85种,其中能源矿产2种,占2.4%,金属矿产38种,占44.7%,非金属矿产48种,占52.9%。
矿产资源储量及在全国的排位云南省探明的矿产资源在全国占有较重要的地位,根据全国矿产资源储量统计资料,截止2000年底,云南省固体矿产保有资源储量列居全国前十位的矿产有58种,其中能源矿产1种,金属矿产26种,非金属矿产31种。
2.矿产资源潜在价值截止2000年底,云南省固体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为30044亿元。
其中,化工非金属矿产资源储量潜在价值最高,为14350亿元;其次为能源矿产12282亿元,黑色金属矿产1011亿元,建材非金属矿产102亿元,有色金属矿产788亿元,稀有、稀土金属及分散元素矿产366亿元,贵金属矿产143亿元,冶金辅助原料矿产63亿元。
单矿种资源储量潜在价值居前十位的矿产为:煤矿(12280亿元)、芒硝矿(7039亿元)、盐矿(5336亿元)、磷矿(1356亿元)、铁矿(851亿元)、石膏矿(420亿元)、铜矿(368亿元)、硫铁矿(356亿元)、水泥用灰岩(353亿元)和锌矿(140亿元),其潜在价值总计达28504亿元,占全部矿产资源潜在次于青海、内蒙古、山西、宁夏、新疆、陕西、贵州、西藏,排在全国第9位;人均资源储量潜在价值7.08万元,排在全国第9位;单位国土面积资源储量潜在价值为762.55万元,排在全国第12位。
西双版纳自然概况西双版纳自然概况西双版纳日照充足,具有热量有效性高、静风少寒、雨量充沛、雨热同季、雾日多、湿度大、干湿季分明等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组合优势,极有利于热带花卉和其他作物生长。
1、土壤条件全州土壤类型共有9个土类18个亚类55个土属120个土种。
土体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质地均匀、疏松,物理性能良好,土壤肥力较高。
2、光、热、水条件西双版纳光照充足,年太阳辐射总量为5000--6000兆焦耳/平方米,直接辐射和投射各占一半。
全年日照时数为1800--220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5--50%。
年平均气温18.1--22℃,年较差小,日较差大。
最冷月平均15℃以上,多年平均最低温在5℃以上,极端最高温38.1--41℃,极端最低温-0.5℃--3.7℃。
全州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00--1900毫米之间,有明显的干季(11月至次年4月)和湿季(5月至10月)之分,湿季降雨量占85%以上,降雨日数115天以上。
旱季虽长,但雾日多,全年有130--150天,雾浓而重,可缓和旱季旱情。
冬季有山地逆温层存在,有利于越冬。
年平均相对湿度82--85%,绝对湿度平均为16.2--21.4毫巴。
是云南三大高湿地区之一。
年平均风速0.5--0.8米/秒,既无常风影响,又无台风袭击。
在正常年份,由极地大陆气团南移形成的寒潮,多被北部的哀牢山和无量山等高山所阻挡而不易到达本州。
只有西伯利亚高强度偏置西支的强寒潮可沿横断山谷南下,会造成偶发性寒害。
3、生物资源种类繁多西双版纳因受太平洋和印度洋季风的影响,气候温暖而湿润,分成着大面积的热带雨林、季节性雨林。
由于热带雨林起源古老,自第三纪以前,就处于古热带雨林季风气候区,发育着古热带雨林植被,东部地区又未受冰川南移的破坏,古生物群一直演变延伸至今,保存了一些有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第三纪以前的古生物残余,形成了我国热带生物最密集的地区,拥有大量最珍贵、稀有的生物种。
云南矿产资源概况第二节矿产资源一、种类及产地云南省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矿产种类较为齐全的省份之一。
截至2021年底,全省共发现各类矿产142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171种)的83.04%。
在已发现的矿产中,有查明资源储量并编入2021年度《云南省矿产资源储量简表》的矿产有86种,其中能源矿产2种,金属矿产39种,非金属矿产45种;矿产地共1214个,其中大型矿区112个,中型矿区270个,小型矿区832个;按单矿种(考虑共伴生矿产)统计,全省共有上储量表的矿区(简称上表矿区)1844处,其中能源358处、金属1056处、非金属430处。
二、储量及在全国的排位根据国土资源部截至2021年底《全国矿产资源储量通报》统计,云南有62种固体矿产保有资源储量排在全国前十位,其中能源矿产1种,金属矿产29种,非金属矿产32种。
排在1~7位的矿产中,煤炭、磷、铅、锌、锡、铜、铟、锗、镍、铂族金属、金银、钛铁矿、铝土矿,是云南既有资源优势,又有规模开发优势的矿产资源。
三、优势矿产资源(一)能源矿产云南的能源矿产为煤炭和较少量油页岩,基本没有油气。
煤炭资源具有区位优势,是云南开发利用的主要矿产之一。
截至2021年底,全省有上表矿区357处,保有资源储量271.07亿吨,居全国第7位,具有成煤期多、煤类齐全、煤质好、分布不均衡的特点。
主要分布于曲靖市、昭通市和红河州。
昆明市、楚雄州、玉溪市、保山市、丽江市也有少量分布。
(二)黑色金属矿产云南已查明的黑色金属矿产有铁、锰、钛、铬、钒5种,具有矿床类型比较简单、矿产地分布集中的特点。
1.铁矿。
全省有上表矿区112处,保有资源储量35.69亿吨,居全国第5位。
主要分布于澜沧、安宁、峨山、新平、禄丰、武定、石屏、腾冲、景洪、彝良、维西等县市。
2.锰矿。
全省有上表矿区24处,保有资源储量9215.71万吨,居全国第3位。
主要分布于砚山、建水、石屏、鹤庆、勐海等县。
云南西双版纳曼远铁矿矿床地质孙云堂【摘要】The main ore minerals of Manyuan Fe deposit are magnetite, hematite and magneuc nemautc, which is in the middle part of Laneang Group Mengjingshan Formation Upper Member. In these strata, there are many intercalations of intermediate - basic volcanic rocks, volcanic tuff. This ore deposit belongs to the typical Fe deposit of volcanic, sedimentary and metamorphic type.%曼远铁矿以磁铁矿、赤铁矿、磁赤铁矿为主,赋存于澜沧群勐井山组上段中部。
该组地层中夹多层中性-基性火山岩、火山凝灰岩,属典型的火山沉积变质型铁矿。
【期刊名称】《云南地质》【年(卷),期】2011(030)003【总页数】3页(P321-322,311)【关键词】火山沉积变质型;磁;赤铁矿;中-基性火山岩;赋矿层位稳定;云南勐海曼运【作者】孙云堂【作者单位】云南有色地质局312队,云南安宁650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31曼远铁矿位于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城266°直距28km处,勐海县勐遮镇辖,重点普查范围0.56km2。
1977~1979年间,云南省区调队在1∶20万勐海幅区调时,评价了附近的西定、南龙河铁矿,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院昆明分院于2006年提交曼远铁矿预查报告。
2007年我队进入矿区进行矿区普查,本文即是在此基础上写成。
1 矿区地质矿区位于澜沧江深断裂西侧曼各褶断束北西侧,曼占断裂与龙岛断裂挟持的小营盘山向斜南东翼。
立志当早,存高远
云南省西双版纳矿产资源概况及分布
一、西双版纳矿产资源的类型、分布、储量及其特点西双版纳矿产资源大致分为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燃料矿产、冶金辅助原料
非金属矿产、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和其他非金属矿产八个类型。
黑色金属分布在景洪市大勐龙以南、以西、小街以北、勐宋大勐龙小街之间,勐海县勐遮
以西和勐阿,勐腊县瑶区以北等地区有色金属分布在景洪市东北、普文、曼
东、勐宋、大勐龙、曼允、曼纳、澜沧江两岸,勐腊县瑶区以北、南坡、易田
等地。
贵金属分布在勐腊县新山、南坡,景洪市勐罕镇澜沧江沿岸等地。
稀有金属分布在勐海县的勐海镇、勐阿镇、勐康、勐往、勐遮等乡镇,以及景
洪市嘎洒等地。
燃料矿产分布在景洪市勐养、普文,勐海县大河沟、曼养、勐往,勐腊县尚岗、勐伴、曼安、曼缓、曼洪、勐远等地。
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分布在景洪市疆峰、大勐龙、勐罕,勐腊县勐远等地。
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分布在景洪市三达山,勐腊县朱石河、曼庄、磨歇、尚岗、尚勇、磨龙含、南坡、曼勐等地。
其他非金属矿产分布在景洪市勐养、曼斗、曼青、勐宋,勐海县的曼养,勐腊县的勐线以及其他地区。
此外,还有丰富的地下热
水、矿泉等资源。
西双版纳钠盐资源丰富。
主要分布在勐腊县的曼庄、朱石河、小东洋、磨歇、尚岗和勐腊含盐带南段。
品位较高,最高品位达62.42%,最低45.53%,平均品位56.48%。
总储量1583487 万吨。
钾盐是一种稀有的重要化工原料,州境内矿化度大于1 克/升的钾盐发现90 处,其中89 处在勐腊县境内。
钾盐中矿化度大于100 克/升即达到盐水的工业品要求的称为卤泉或天然卤水,矿化度大于20100 克/升的称盐泉,矿化度520 克/升的称淡泉。
已经查明勐腊县有卤泉7 处,盐泉淡盐泉52 处,淡水泉30 处。
其中7 处卤泉的矿化度高达108.39311 克/升。
州境内已探明矿产资源储量的矿种有20 种,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