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头的由来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1
枕头的历史一、枕头的起源及发展纺织品普及之前,枕具其实是竹木制作的。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说:“枕,卧所荐首者。
从木。
”现在能看到的最早枕具实物为战国的木枕。
枕头为人们就寝或卧而休息时的一种用具。
原始社会时期,古人类可能就近随便拣一块石头、一根木头、一束柴草、一张兽皮,或手臂弯曲而垫于首下,作为睡觉时的枕物,这大概就是最初的枕头雏形。
古人类从无意识的使用枕头到有意识的使用枕头,都是为追求最简单的舒适感觉。
考古发掘的资料表明,人类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就懂得以石为枕,最早的枕头是未经加工的天然石块。
湖北省江陵市马山1号楚墓出土的木枕,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枕头实物,从而印证了“枕”的本义。
山东临沂金雀山九座汉代墓葬出土的三件木枕,形状与战国时期的相同。
河北省定县43号东汉墓出土的一件大理石石枕,定县北庄东汉墓出土的玉枕都为较早的枕头实物,以上都是硬质枕头。
广东省广州市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一件素绢珍珠囊枕,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一件绢枕,表明这个时期我国的枕头已经有了软硬两种。
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出土实物看,我国的枕头从质地上可分为石、玉、木、竹、漆、皮、铜、陶、瓷、银、丝织等,又有硬质和软质之分,其中以石、木为最早。
从造型上分为角枕、六面体长方枕、椭圆枕、梯形枕、动物形枕、植物型枕、人物形枕等。
长方型枕是最常见的造型,唐朝时出现了六面体长方枕的产生。
同时,增加了呈倒立的等腰梯形枕。
动物形枕出现了虎头枕、虎形枕、鸡鸣枕、双狮枕、盘龙枕、立象枕、奔兔枕、双翼兽枕等,植物枕主要是佛枕中的莲花枕,人物枕则为孩儿枕、女人枕。
枕头在用途上都为卧具,为了就寝时的身体舒适。
战国时期丝织品有了很大得发展,这就为软质枕头的制作提供了质材,从而在西汉时期出现了丝织枕头,从战国时期至汉朝开始,软质枕头和硬质枕头成为卧具的两个主要类型,在人类社会历史中并行发展及演变。
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就是用一截小圆木作枕头。
睡觉时,只要稍动一下,头就从枕上滑落,人立即惊醒,醒后继续发奋读书。
枕头,是一种睡眠工具。
一般认为,枕头是人们为睡眠舒适而采用的填充物。
从现代医学研究上认识,人体的脊柱,从正面看是一条直线,但侧面看是具有三个生理弯曲的曲线。
为保护颈部的正常生理弯曲,维持人们睡眠时正常的生理活动,睡觉时须采用枕头。
枕头一般由枕芯、枕套两部分构成。
1.枕头一词基本释义:躺着的时候,垫在头下使头略高的卧具。
2.枕头一词例句:南唐林楚翘《菩萨蛮》词:"簟滑枕头移,鬓蝉狂欲飞。
"《水浒传》第十三回:"那汉子把些破衣裳团做一块作枕头,枕在项下,齁齁的沉睡着了在供桌上。
" 杨朔《泰山极顶》:"山头上忽然漫起好大的云雾,又浓又湿,悄悄挤进门缝来,落在枕头边上。
"历史起源据相关资料所指,枕头一词名为三国时期的曹操所创。
话说一天夜里,曹操在中军帐中挑灯夜读,到三更时分犯困,身旁的书童请其上床休息,床上的几本木匣兵书一时也没地方存放,书童就将其平摆在床的一头,曹操太困,稀里糊涂地将头枕在木匣上就睡了,而且睡得香。
书童见此情况便依兵书木匣的形状,用软物制作出了一种垫头用具呈给曹操,曹操问此物何名,书童只答垫头之卧具,曹操便将此种物件作名为'枕头',随后枕头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普及。
最早的历史记录枕头的使用是从公元前约7000年--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美索不达米亚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在今天的伊拉克)开始的。
据认为,埃及人有更柔和,更柔软的枕头,但他们并不常用。
使用更多的,往往使利用石柱撑起他们的脖子,防止让虫子爬进自己的耳朵,嘴巴和鼻子。
原始时代,人们用石头或草捆等将头部垫高去睡觉,大概是"因丘陵掘穴而处"时比较原始的枕头。
到战国时,枕头就已经相当讲究。
1957年,在河南信阳长台关一个战国楚墓里,出土了一张保存完好的漆木床,床上就有竹枕。
我国前人对枕头颇有研究。
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用一个小圆木作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动一下,头从枕上滑落,便立即惊醒,醒之后发奋继续读书,他把这个枕头取名为"警枕"。
枕头的起源及其发展引言枕头起着支撑头部,维持身体处于自然状态,保证人们良好休息与睡眠的作用。
人们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与它相伴而过的,它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枕头,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卧具,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
从“枕”的本义上来说,不过是普通的卧式寝具而已,但却包含着很多的文化含义以及吉祥寓意。
1枕头的起源枕头的起源大约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中期,那时的古人类已开始有意识地用石头、木头、柴草、兽皮或者用自己的手臂弯曲而垫于首下,作为自己睡觉时的头枕物,这大概就是最初的枕头雏形。
古人类从无意识地使用枕头到有意识地使用枕头,这一过程也为追求最简单的舒适感觉。
我国古代医书里曾指出:“高下尺寸,令侧卧恰与肩平,即仰卧亦觉安舒。
”意思就是说,枕头的高度,以仰卧时头与躯干保持水平为宜,其尺寸还由每个人的生理结构和舒适感而决定。
西汉文学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枕:“枕,卧所荐首者,从木”。
从字形字义分析,最早的枕头应该是木制的(如图1-1 )。
但从考古资料看,最早的枕头是石块,但未经人工加工过。
湖北省江陵市马山 1 号楚墓出土的木枕,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枕头实物。
在商朝时期,成型的枕头已经出现。
在文献记载中,相传商朝时就有玉石制作的虎头枕,这大概是最早的枕头的一种造型。
当时,人们把虎作为氏族图腾或保护神,有祛邪避魔的作用。
而这些枕头都属于硬质枕头,湖南省马王堆西汉墓出土一件绢枕,就属于软质枕头,可见在早期我国枕头就有了软、硬之分。
枕头的种类在早期已经种类繁多,从材质上来分有石枕、木枕、陶瓷枕、玉枕、琥珀枕、丝织枕等;从造型上来分有圆形枕、方形枕、梯形枕、动物形以及人物形枕等;从用途上来分有卧具、药枕等。
2枕头的古代发展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期。
常年的战乱使得物质资料匮乏,因而此时的家用纺织品相对比较朴素。
在秦国实现大一统之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以及纺织工艺的进步,家用纺织品逐渐丰富。
而在汉武帝时期,不仅击垮了匈奴,还迫使横越中亚尤其是“丝绸之路”的开拓,打通了中原与西域各国的交通,使得当时的丝织品纹样多变,色彩丰富。
满族“枕头顶”艺术作者:来源:《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2010年第03期枕头,在我国可谓历史悠久。
远在战国时代就有“高枕而卧,国必无忧”之说。
布枕、木枕、磁枕、竹枕、玉枕……这些枕头都为人们所熟知。
可“枕头顶”您听说过吗?它是满族民间一项传统的手工技艺和艺术遗产。
在长白山里的木屋人家,当年的炕琴上都摞放着布枕头,近处细看,枕头的两头无不绣花纳朵,十分艳丽,为木屋生辉。
这些枕头和枕头顶刺绣都出自新婚的媳妇之手,是娘家的陪送。
这是满族婚俗文化的艺术产品,是满族民间刺绣中的最精彩的部分,形式多样、题材丰富、针法繁多、绣工精湛、传世佳作很多。
这一艺术品类的形成,与满族的婚俗、生产、文化和居住地的生态、气候有密切关系,具有鲜明地方特点和民族特点。
枕头顶的由来当满族的先世们还在白山黑水间过着渔猎生活时,使用的枕头还是用圆木制做的。
起初,全家人都枕在一根圆木上,晚间睡觉,只要有一个人翻身,全家都被惊动,很不方便。
后来人们就把一根圆木截成数段,各枕各的。
为防圆木滚动,便将着炕一面削平,把头枕面修光。
木枕多采用桦、椴等软质木制做。
一些心灵手巧者还将木枕两端用刀刻、用火烙出各式图形。
这种古老的木枕,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凤城、岫岩山区一些比较贫困的满族农家还可以见到,尤其是在单身者家中更为多见。
满族由渔猎生活走上种植、放养、纺织的定居生活后,由于生活安定、条件改善,便逐渐将木枕头换成了茧丝布枕头,但其形状仍是木枕式长方形。
当时人们对用什么装填枕头动了很多脑筋,用过谷糠、稻壳……,但经过反复试验,最后确认:用蚕籽壳装填枕头,既鼓楞硬实,又不易腐烂发霉,还不堵耳朵。
所以时至今日,岫岩山区的满族群众还喜欢用蚕籽壳装枕头。
从有布枕头开始,一些手儿巧的满族闺女们便绣起了枕头顶。
枕头顶是典型的满族“闺阃”刺绣、纳纱(用五彩线,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方形图案,在纱布上用花针纳)艺术。
枕头顶多用代表满族八旗的红、蓝、黄、白颜色为基调,构图典雅,色彩艳丽和谐。
古语枕头不能坐的原因
古语中有一句“枕头不能坐”,这句话的含义是指枕头是用来
睡觉用的,不应该被当作坐垫来使用。
这句古语的背后有着一些文
化和健康方面的原因。
首先,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睡眠的质量和方式,认为睡眠对身体
健康非常重要。
因此,枕头被视为睡眠时的辅助工具,用来支撑头部,保持颈部和脊椎的自然曲线,使人们能够得到良好的睡眠。
因此,将枕头当作坐垫来使用,不仅不符合枕头的设计初衷,也可能
影响到人们的睡眠质量和健康。
其次,古代的文化观念也影响了这句古语的产生。
在古代中国,人们对待枕头非常尊重,认为枕头与人的头部直接接触,具有一定
的神圣性和纯洁性。
因此,将枕头当作坐垫来使用被认为是不礼貌
和不合适的行为,不符合古代人们的文化观念。
另外,从健康的角度来看,枕头和坐垫的设计和功能是不同的。
枕头通常设计为能够支撑头部和颈部,保持颈椎的自然曲线,而坐
垫则设计为能够支撑身体的重量,减轻坐姿对臀部和腰部的压力。
因此,将枕头当作坐垫来使用可能导致颈部和脊椎受到不适当的压
力,长期下去可能会引发颈椎和腰椎的问题。
综上所述,古语“枕头不能坐”是受到古代文化观念和对健康
的重视所影响的,它提醒人们尊重枕头的设计初衷,保持良好的睡
眠习惯和坐姿,以及尊重古代文化传统。
同时也提醒人们关注健康,正确使用枕头和坐垫,以避免对颈椎和腰椎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古代人为什么将睡觉时的枕头朝向东边睡眠对于人的身体健康是极其重要的,而睡眠的环境对一个人的睡眠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古代,一个人在睡觉时通常会将枕头放在东边,这个习惯一直流传至今。
那么,为什么古代的人们会有这个习惯呢?1. 古代人的信仰和习俗在古代中国的道教、佛教及众多的民间信仰中,人们常常认为东方是一个充满了阳气的方向,而西方则是一个充满了阴气的方向。
因此,在睡觉时将枕头放在东边,就能够借助阳气的力量,达到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效果。
此外,古代人还有一种观念认为,人的身体是由五行所组成的,其中水、火、木、金、土是五行的代表性元素。
而东方是木的方位,木代表着生机与健康。
因此,枕头朝向东方能够让人的身体得到积极的生机气息,让人的身体更加健康。
2. 复合性因素除了信仰和习俗外,还有一些复合性因素也影响了古代人将枕头朝向东边睡觉的习惯,例如:(1)风水学:在古代中国,风水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说。
根据风水学的观点,一个熟睡的人应该面向着吉利的方向。
因此,古代的人们通常选择将枕头放在东方,以达到这个目的。
(2)环境因素:在古代中国的建筑中,人们通常会将睡觉的卧室安放在东方。
因此,将枕头放在东方就相当于是将卧室的门朝向西边。
这样一来,就能够更好地掌控卧室内的情况。
(3)生理因素:古代的人们通常是农民或者是手工艺人,每天的劳作比较辛苦。
而在劳作之后,他们通常都非常疲惫,需要充足的休息来恢复体力。
将枕头放在东方,能够更好地让他们放松身体,享受优质的睡眠。
3. 科学证据支持虽然古代人将枕头朝向东边的习惯主要基于信仰和文化习惯等因素,但是现代科学研究也证实了这个习惯的一定理论依据。
例如,自然界中存在着磁场,而磁场也是有方向的。
有一些研究显示,将枕头放在磁北面能够改善睡眠质量,使人更容易入睡,同时还能够缓解头痛、心悸等症状。
因此,虽然古代人将枕头朝向东边的习惯主要是源于文化和社会因素,但从科学角度来看,这样的习惯也是有一定理论依据的。
我国民间五花八门的枕具作者:王淼来源:《理财·收藏版》2019年第05期枕头是融入中国人生活的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寝具,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
传说,殷商时代即有“帝辛之枕”。
20世纪80年代,长沙马王堆还出土了已上千年的锦面药枕。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枕具,它们无不具有观赏性、趣味性、文化性,值得我们品玩、收藏。
现在,就让我们带您来认识这卧室珍宝——枕具。
老祖宗的枕具传说殷商时期已有枕具。
东晋王嘉在《拾遗记》中提到:魏咸熙年间曾发现了一件玉石虎枕,枕下刻有“帝辛”二字。
帝辛就是商纣王,因此断定起码在殷商末期已有枕具。
这是见诸文献的年代最早的枕具。
虽说从来没有人亲眼见过殷商玉枕,但是专家们推断枕具的产生年代有可能比殷商时期更早。
老祖宗的枕具品类非常丰富,有药枕、肖形枕、凉枕、箱枕、脉枕、臂枕、耳枕、布枕等等。
药枕将草药或药物充填枕袋,使用时可使药物接触头部,能收到防病去病的效果。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锦面枕,里面就装有佩兰,可算是已经发现的最早的药枕。
古代最流行的药枕当数菊枕,以菊花、菊叶作填充料,可祛头风,明眼目。
现如今,民间多以荞麦皮作枕,虽然意在取其松软适宜,但与古代药枕不无联系。
其实可作药枕的药物有很多,比如说用蚕沙(蚕的粪便)作枕可以清火败毒,还有取橘皮作枕的,用饮过的茶叶作枕的,拿艾草作枕的……总之,药枕的品类极为丰富。
肖形枕将枕头做成各种形象即为肖形枕。
目前我们已知最早的肖形枕是东汉时期的“鸡鸣枕”。
枕的造型为公鸡,腹部宽厚,两端呈犄角式上扬,一角做鸡头,一角做鸡尾。
以鸡形为枕,寓意“勤奋振作,鸡鸣即起”的含义。
后世枕具的造型越来越丰富,主要有下面几种:民间布虎枕多为小孩而设,得以流行的原因首先是老百姓普遍认为老虎可以镇克邪祟与祸患,保护儿童的安康。
其次是对于小孩子来说,虎形枕既是枕头又是玩具,因此长辈送给孩子的礼物中多见布老虎。
狮形枕也比较多,以狮背为枕面,或是在狮子身上加设枕面,造型有卧狮、立狮、双狮、双头狮等。
枕头发展史睡觉最怕的事情是什么?落枕!现代人得的最多的病是什么?颈椎病!因此养活了多少按摩院出现了好多按摩仪器。
其实最好的方式是拥有一个好枕头,毕竟我们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和它亲密接触!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枕头。
都说人是进化的生物,是物竞天择下的产物。
当平躺着睡觉时感觉不舒服,总觉得血液往脑袋上涌呼吸不畅,经历了这些闹人的小问题之后我们的祖先进化了,开始聪明的开窍了!他们用石头或草捆等将头部垫高来改善这一情况。
这是发现最早的枕头概念,也是从这之后枕头开始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竹枕竹枕最早出现在战国。
1957年,在河南信阳长台关一个战国楚墓里,出土了一张保存完好的漆木床,床上就有竹枕。
竹枕的优点就是解暑去热。
药枕古人多病,为了强生健体所以发明了药枕来缓解预防。
清热去火就用谷壳枕,清新名目就有漆壳空心枕,婴儿就用不凉不燥的米枕。
方枕这是我们在各种古装剧中最长见的一种,以苏绸为面料,内置精选棉花,呈方型。
它是大富人家的枕下之物,一般穷苦人家是享受不起的。
玉枕这个可不得了,皇上专用。
以金丝为面,上等软玉镶框,雍容华贵。
鸳鸯枕顾名思义是情人夫妻用的枕头。
警枕这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发明的。
他用一个小圆木作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动一下,头从枕上滑落,便立即惊醒,醒之后发奋继续读书,他把这个枕头取名为“警枕”。
六合泰枕头造型独特,舒适养生,令人叫绝的民间奇葩—平遥特产六合泰枕头。
出现于清代逐步进入鼎盛时期的票号当中,枕头上有六个孔,且各孔相通。
六孔象征天、地、东、南、西、北,寓意着当时票号界追求的最高境界:--融会贯通,汇通天下。
它软硬适中,高低可调,且孔孔相通,耳朵,脸部,后脑不会被压,保持了最好的通透性,使人不会产生压抑的感觉,睡眠中翻身时,太阳穴及颈部穴位都会受到贴身的按摩,有效促进头部血液流动,所以,当人枕着睡眠时,会感到舒适通畅,心静气定,具有养颜美容,从而快速入睡。
醒来时精神饱满,神情气爽!发展到现在,那枕头的样式种类可多了去了!羽绒枕有极佳的柔软度,保温性及弹性,质地轻且贴身性好,具备了丰富的吸湿及放湿性,因此使用时不会有闷热的感觉。
枕头发展进化史枕头是什么?文学家说,枕头是亲昵的爱人,与你夜夜厮守;生物学家说,枕头是人类进化的产物,承托你的生理弧度;历史学家说,枕头是时代的艺术品,记载社会和生活的变迁。
可见,枕头与我们关系源远流长,亲密到难以割舍,以致在电影《恋上你的床》中,我们特别理解X秀文的痛苦:离了熟悉的枕头,便睡不着觉!作为一种生活用具,小小枕头,方寸之间,伴随着我们历经无数春秋。
据考古学家的考证,汉代以前,虽有铜枕、玉枕,但枕头多为竹、木所制;西汉出现了漆枕和丝织枕头,甚至用天然香草做枕芯;到了唐宋时期,瓷枕最为盛行;明清以后,纺织印染业发达,枕头遂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现代人习惯睡软绵绵的枕头,很难想象头枕在石头、木块上硬邦邦的怎么入眠。
随着睡眠研究的深入,对枕头的要求,我们越来越挑剔,不仅要有体面的外表,还要有内在的体贴温柔。
古代各类枕头木枕:枕中贵重之品,在古代是黄杨木枕,黄杨生长期长,取材不易,历来被视为高级木料。
藤枕:用藤箩之条编制而成,做工极为精简,是古代人夏季使用之物。
瓷枕:把瓷器制成枕头状,其形状颜色多种多样,造型奇异,富有艺术性。
玉枕:古人视玉枕为珍宝,多为皇帝的御用品。
水晶枕:属于稀世之品,使用者绝非一般人家。
药枕:早在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就开始运用保健药枕防病治病。
现代各类枕头化纤枕:用普通的人造纤维制成,由于化纤材质不太透气,使用久了容易变形结成块。
乳胶枕:纯天然乳胶是采自橡胶树的,合成乳胶则从石油中提炼的。
记忆棉枕:早期应用在航天飞机上,能感应人体问题,不易产生疲劳、酸痛。
竹炭枕:高温烧成的竹炭颗粒有丰富内孔面积,可吸汗除臭和释放负离子活化细胞。
羽绒枕:羽绒枕以鹅绒和鸭绒两种居多,有质轻、透气、不闷热的优点,衡量指标为含绒量。
李震林进化史古人视玉枕为珍宝,多为皇帝的御用品。
▲汉代以前,有铜枕、木枕。
▲唐宋时期,瓷枕最为盛行。
唐宋时期,瓷枕最为盛行。
▲仿鸡腿逼真造型的“食物”枕头。
iPod枕头竹炭枕经远红外线处理后,可促进脑、肩、颈部血液循环。
第一章 枕头的起源及历史演变第一节 枕头的起源、传承和演变枕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普通的卧具,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
从目前的实物资料看,枕头的起源大约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中期,那时的古人类只是无意识地使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枕头成为人们就寝和卧而休息时的必需用具。
在我国的古代,先秦文献中已有枕头的记载,考古资料证明战国时期出现了枕头的实物,并有了早期的造型和简单的装饰。
汉代及以后时期,枕头的造型在继承战国遗风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并逐渐民间化和大众化。
一、枕头的起源枕头的最大功能就是供人们就寝或卧而休息时的一种用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实用性。
在原始时期,古人类可以就近随便拣一块石头、一根木头、一束柴草、一张兽皮,或者用自己的手臂弯曲而垫于首下,作为睡觉时的头枕物,这大概就是最初的枕头雏形。
《论语·述而第七》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
”1说的就是用手臂荐首的现象。
古人类从无意识的使用枕头到有意识的使用枕头,这一过程也为追求最简单的舒适感觉。
我国古代医书里曾指出:“高下尺寸,令侧卧恰与肩平,即仰卧亦觉安舒。
”也就是说,枕头的高度,以仰卧时头与躯干保持水平为宜,即仰卧时枕高一拳,侧卧时枕高一拳半。
一般来说枕高以10—15厘米较为合适,具体尺寸还要因每个人的生理弧度和舒适而定。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医学水平的进步,才知枕头是为了保持身体颈椎和脊椎的正常弯曲,以免受到不必要的伤损。
考古发掘的资料表明,人类在旧石器时代中期(约距今30—20万年前)就懂得以石为枕的道理。
法国发现的尼安德特人居住的一处山洞遗址,一具完整的男性骨架头枕在一块燧石上。
燧石枕虽然不是有意识的制作,只是随便拣来垫枕,但是已具有了枕头的功能,说明原始人类已经使用枕头而就寝。
埃及古王国第三至第六王朝时期(公元前2686——2181年)出土有软质枕、木枕、石枕(图1-1-1 )。
2在我国原始文化遗址中,还未见有枕头的实物资料。
枕头发展进化史(附古代枕图赏析)2⾃⼰整理收藏的,好累啊,⼤家看看吧⾦⽩釉剔花花鸟纹枕⾼17.7cm,⾯横30.3cm,⾯纵26cm,底横30cm,底纵24cm。
枕呈腰圆形,微出沿,枕⾯前低后⾼。
胎体施化妆⼟。
枕⾯中⼼花形开光内剔刻⼀株折枝花卉纹,枝头上的绶带鸟正在振翅鸣叫。
开光外饰卷草纹。
枕侧上下随形划弦纹,弦纹之间剔刻缠枝花叶纹。
枕⾝施透明釉,底不施釉,有两个圆形通⽓孔。
北⽅地区的磁州窑、定窑、钧窑、耀州窑等瓷窑在⾦代都有⼀定的发展,如磁州窑的虎纹枕、定窑的印花器、耀州黄堡窑的⽉⽩釉器等都是当时的典型器物。
宋磁州窑⽩地⿊花“镇宅”铭狮纹枕⾼12cm,⾯横24.5cm,⾯纵17.6cm,底横19cm,底纵13.2cm。
枕呈⼋⽅体形,通体⽩地⿊彩装饰。
枕⾯绘⼀雄狮,昂⾸凝⽬,四肢紧绷,似要⼀跃⽽出。
左侧以⿊彩书写楷体“镇宅”⼆字。
枕边缘以⿊彩随枕形描绘⼋⽅边线,枕侧⾯绘缠枝花草。
此枕绘画⽤笔流畅,动物形象刻画得极为⽣动,寥寥数笔即让狮⼦威风凛凛、咄咄逼⼈的形象跃然枕⾯。
瓷枕以猛兽为纹,如狮纹、虎纹表达了⼈们祈求平安、逢凶化吉的美好愿望。
此外,磁州窑的瓷枕上还经常选⽤婴戏、⽔藻鱼纹、花鸟等题材做装饰。
宋吉州窑绿釉划花瓷枕宋代吉州窑烧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9厘⽶,⾯26×22厘⽶,底24×19厘⽶。
枕⾯前低后⾼,呈如意形。
枕体中空。
通体施绿釉,底素胎⽆釉。
枕⾯依枕形外周划复线开光,开光内刻叶纹4⽚,枕侧戳印朵花。
为防⽌烧造变形,在后壁留有⼀个出⽓孔。
从侧⾯⼀边留有四个⽀烧痕看,当时为竖⽴烧制。
绿釉枕是宋⾦时期⽐较流⾏的瓷器品种,尤以北⽅窑烧造较多,为低温铅釉。
如河北定窑、磁州窑,河南鲁⼭窑、宝丰窑、禹县窑等均有制作。
宋磁州窑瓷枕⽀烧痕⼀般在枕底,胎⼟淡红,且绿釉表⾯有反银现象。
⽽宋代吉州窑瓷枕⽀烧痕在⼀侧⾯,胎⼟灰⽩,绿釉表⾯⼀般⽆反银,釉层有剥落现象。
此枕纹饰与在吉州窑窑址中采集到的标本类同,为吉州窑绿釉器物之典型。
枕头的故事作者:张章来源:《发明与创新(学生版)》2005年第03期枕头从何时开始被人类使用1924年,在南非出土的阿乌斯特拉洛比太可斯的化石头盖骨的下面,有碎石敷垫着。
这些碎石是作为枕头使用的,还是具有祭祀的意义,还不太明确,但是,有种观点认为,它具有最古老的枕头的痕迹。
现在欧洲人使用的枕头被认为始于12世纪开始的十字军东征。
在阿拉伯广被使用的靠垫由十字军传到欧洲,后来又使用适合欧洲气候的材料做成了枕头。
在寒冷的欧洲,在睡觉时使用暖和的羽毛做的枕头,可将脊背遮掩严实。
另外,从床上起来时,枕头还能起到支撑身体的作用。
形形色色的枕头在中国,有陶瓷制的、加入中药的布制枕头。
还有让小孩使用的绣上蛇和蝎子等毒性动物的枕头,据说它可以驱灾避邪。
这种枕头有的在正中间开有直径6~8厘米的孔,这样做是为了不妨碍婴儿耳朵的发育。
现在一些发达国家提倡的为婴儿使用的“面包圈枕头”,与此惊人地相似,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文化的发达。
日本使用现在这样的枕头大约是在明治到昭和初期之间。
那以前主要使用的是,在圆桶形的布袋内装入荞麦壳或稻谷壳、小豆,再把两端缝合的“束枕”。
在江户时代,人们为了保护各自的各式发型,还使用在一个小的木箱上放个“束枕”的“箱枕”,这两种枕头都是用于脖子而不是用于头,睡得不够舒服。
在高温潮湿的东南亚,当地居民大多使用竹编或藤编的枕头,它通气性好,能让肌肤感到丝丝凉意。
除用于头部的枕头以外,用竹子编成圆柱形的“抱枕”也在一些地方使用。
在日本,一进入湿热的盛夏,有的家庭也使用竹编或塑料编的枕头。
在泰国,有把小的三角形的靠垫重叠起来的。
“三角枕”,过去这是泰国的贵族白天休息时使用的,现在已普遍为民间所使用。
非洲的一些部族和澳大利亚的部分原始部族则不使用枕头,睡觉时把耳朵贴在地面上,据说这样可以在睡眠时察知靠近自身的猎物或危险的动物的足音。
枕头与睡眠、健康可能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你在沙发或没有枕头的地方睡觉时,自然而然会把手放在头的后部,让手起到枕头的作用。
枕头寓言故事三篇大全枕头的童话故事篇一力西是一只灰色小老鼠。
力西有一件顶顶重要的宝物——一个老虎枕头。
老虎枕头的样子当然像一只老虎了:老虎的眼睛,老虎的鼻子,老虎的嘴巴,还有老虎的身体和老虎的爪子。
把老虎枕头里的枕芯拿掉,老虎枕头就变成了一个空心枕头,可以套在头上当帽子戴,还可以披在身上当衣服穿。
顶顶重要的是,老虎枕头好像有魔力:晚上睡觉,力西脑袋枕着老虎枕头,就一点也不害怕了。
有一天,胆小精灵来向力西借老虎枕头。
“你拿去吧!”力西大方地说。
胆小精拿掉老虎枕头的枕芯,把老虎枕头套在头上。
猫头鹰屡看见了,说:“好大一只老虎!”就急急忙忙飞走了。
狐狸看见了,说:“好可怕的老虎!”也慌里慌张逃走了。
胆小精灵一点也不胆小了,他把老虎枕头还给力西,力西真为他感到高兴。
拉其,来向力西借老虎枕头。
力西大方地说:“拿去吧!”拉其是一只小鸭的名字,不知道他借老虎枕头派什么用场呢?晚上,拉其披上空芯老虎枕头,去偷小鸡的玩具。
小鸡一家吓得惊慌地逃跑了。
“哈哈,小鸡的玩具都变成我的啦!”拉其得意地说。
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空芯老虎枕头飞了起来,飞出了窗外。
原来,这是一只有魔力的老虎枕头。
老虎枕头把拉其放到一棵高高的树上,就回去了,回到了力西的身边。
力西更喜欢他的老虎枕头了。
拉其他怎么了?后来,还是力西向老虎枕头求情,老虎枕头才飞到树上救了他。
拉其从此再也不敢偷东西了。
枕头的童话故事篇二从前有个骄傲自满的枕头,它经常说:“如果不是枕巾嫉妒我的美丽,把我美丽的身子遮住了,我会更加豪华和美丽!”枕巾伤心地说:“我生来就是为你服务的,为你挡住灰尘,你才不会变脏而保持洁净呀!再说……”“住嘴!”枕头恼怒了,“你不会有好下场!我要摆脱你。
”说着,就把枕巾狠狠地抛在一旁。
枕巾伤心地流起泪来。
善良的床大哥收留了可怜地小枕巾。
枕巾一走枕头可高兴呢!可是过了几天,它却觉得不对劲起来,咦?我怎么不干净了呢?我怎么不美丽了呢?我怎么不讨人喜欢了呢?从那以后,主人每天都给枕头洗澡,终于有一天,主人厌烦了,把浑身脏兮兮的枕头丢弃了。
古人为什么要枕又高又硬的瓷枕头
古人中的一部分人使用铁质、木质或者瓷质的硬枕,这种硬枕也被称为"瓷枕头",用来枕头的硬度是现代我们所不常见的。
这其中有几个原因可以解释古人为什么要枕又高又硬的瓷枕头。
古人对于身体健康有着独特的认识。
他们相信高硬的瓷枕头可以保持脊椎的直直立状态,有利于防止脊椎的弯曲。
瓷枕头的硬度可以保持睡姿端正,不会造成脊椎的压迫。
相比之下,软枕会让脖子和脊椎处于一个不正常的曲线状态,容易引发颈椎病等问题。
对于古人来说,保持脊椎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大多从事体力劳动,需要拥有一个强健的身体。
高硬的瓷枕头对于呼吸道的通畅有很大的帮助。
由于瓷枕头是高的,可以抬高睡者的头部,有助于呼吸道的畅通。
尤其是对于那些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来说,使用高硬的瓷枕头可以减轻症状,提高睡眠质量。
古人中也有一些人使用铜枕头,相信铜对于呼吸道有杀菌的作用,可以保持呼吸道的卫生。
古人认为瓷枕头有助于保持美容。
根据古代医学的理论,人体有34个穴位,其中头部的穴位很多。
使用硬枕头可以刺激这些穴位,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有助于维持皮肤的健康和美容效果。
据说使用瓷枕头能够有效减少皱纹产生的几率,保持脸部皮肤的光滑和紧致。
古人使用高硬的瓷枕头主要是出于保健、呼吸道畅通、美容和审美的考虑。
虽然这种习俗在现代已经很少见到,但是古人借助瓷枕头是为了追求一个健康、舒适的睡眠和拥有一个优雅高贵的生活方式。
枕头的由来
趣味语文
0302 1224
枕头的由来
原始时代,人们用石头或草捆等将头部垫高去睡觉,大概是“因丘陵掘穴而处”时比较原始的枕头。
到战国时,枕头就已经相当讲究。
1957年,在河南信阳长台关一个战国楚墓里,出土了一张保存完好的漆木床,床上就有竹枕。
我国前人对枕头颇有研究。
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用一个小圆木作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动一下,头从枕上滑落,便立即惊醒,醒之后发奋继续读书,他把这个枕头取名为“警枕”。
为了强身健体,在睡眠时达到治病的目的,古人还在枕内放药以治病,叫做“药枕”。
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苦荞皮、黑豆皮、绿豆皮、决明子……作枕头,至老明目。
”民间有多种多样的枕头,大都以“清火”、“去热”为目的。
现代,枕头越来越广泛地用于医疗保健,如“磁疗枕”对治疗神经衰弱、失眠、头痛及耳鸣有一定的疗效。
美国和香港流行一种“颈椎枕”,睡这种枕头能使颈、肩和颅底的肌肉完全放松,消除一天的疲劳。
目前,日本还研制出一种“健身枕”,像振荡器那样不断释放能量,可促进人体血液循环、新陈代谢,又可以催眠,更好地发挥它作为睡眠工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