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地道药材资源
- 格式:ppt
- 大小:5.46 MB
- 文档页数:74
名词解释:资源:指世界上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
如热、光、水、土地、动物、植物等等。
中药资源:指在一定地区或范围内分布的,供中医药应用的各种药用植物、药用动物、药用矿物及其蕴藏量的总和。
药用植物资源:指自然资源中对人类有直接或间接医疗作用和保健护理功能植物的总称。
(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药用植物资源学:研究药用植物资源的种类、分布、蕴藏量、活性成分及其时(间)空(间)变化规律和评价方法、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利用以及相关信息管理的学科。
药物资源(天然药物资源):可用于药用的物质资源。
包括药用动物、植物和矿物。
药用植物:凡是具有治疗、预防疾病和对人体有保健功能植物的统称。
药用植物资源包括再生性资源和非再生性资源药用植物资源的作用:1、用以防病治病、保障人类健康。
(社会效益)2、维护生态平衡:动、植物均是地球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遭到破坏,则生态系统发生改变。
(生态效益)3、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药产业是社会经济的组成成分之一,而药用植物资源又是中药产业的生产原料,如中成药、中药饮片、保健食品、化妆品、香料、生物农药等均需要一些药用植物资源作为原料。
故药用植物资源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对国家、地方经济的发展均起到促进作用。
(经济效益)药用植物资源的特点:1、地域性2、分散性3、有限性和可解体性4、可再生性中药资源的再生性和可解体性是相互对立的,我们应控制可解体性,创造条件保持再生性。
5、多用性6、国际性7、复杂性【第一章我国的中药资源与中药区划】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统计,我国现有中药资源12772种,其中药用植物11118种,药用动物1574种,药用矿物80种。
被子植物中,药用种类最多的科有药用植物778种,为菊科。
超过100种以上的科有33个。
其中姜科植物分布于西南至东部,樟科仅分布在长江以南。
矿物药蕴藏量最大的是滑石,需要量(用量)最大的是石膏。
总体趋势:华东、中南、和西南明显高于华北、东北和西北,从种类上来说,有如下规律:西南区>中南区>华东区>西北区>东北区>华北区西南区和中南区是我国中药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占我国中药资源总数的50%~60%,平均每省中药资源种类蕴藏量为3000~4000种,最多的云南省达5050种(一)西南区1、云南特有种有:五裂黄连、滇芎、滇芹、滇重楼道地药材:三七、云木香、黄连、天麻、中药资源种类最丰富的地区,其被子植物(4449种)和蕨类(202种)植物的种类最多。
第二章中药资源调查与评价中药资源调查与评价是指对中药资源进行系统性的调查和评价,包括中药材的种类、种植地点、采集方法、质量等方面的调查,以及中药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和质量控制的评价。
本章将针对中药资源的调查与评价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中药资源调查中药资源调查主要包括药用植物、药用动物和矿物等中药材的种类、产地、分布状况等方面的调查。
调查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中药材资源调查:主要调查中药材的种类、产地、分布状况、采集量和质量等。
可以通过市场调查、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
二、中药资源评价中药资源评价主要是对中药资源进行科学的评价和划分,以便更好地保护、开发和利用资源。
评价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中药资源保护评价:主要评价中药资源的保护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包括资源的数量、分布、采集方法、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等。
2.中药资源开发利用评价:主要评价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和潜力,包括资源的药用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等。
3.中药材质量评价:主要评价中药材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方法,包括外观、性状、理化性质、微生物污染和农药残留等指标。
三、中药资源调查与评价的意义中药资源调查与评价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为中药资源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调查和评价,可以了解中药资源的分布、数量和存在的问题,为中药资源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2.为中药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通过评价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和潜力,可以指导中药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高资源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3.为中药材质量的控制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对中药材质量的评价,可以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方法,提高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
四、中药资源调查与评价的方法中药资源调查与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野外调查:通过实地考察和样本采集,了解中药资源的分布、种类和采集方法等。
2.文献研究: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和分析,了解中药资源的历史沿革、分布状况和开发利用情况等。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中药的来源除部分人工制品外,绝大部分都是来自天然的动、植、矿物。
中药的产地、采收、与贮藏是否合宜,直接影响到药物的质量和疗效。
《神农本草经》中即说:“阴乾曝乾、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
”《用药法象》也谓:“凡诸草木昆虫,产之有地;根叶花实,采之有时。
失其地则性味少异,失其味则性味不全。
”可见,研究药物的产地、采集规律和贮藏方法,对于保证和提高药材的质量和保护药源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产地天然药材的分布和生产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
我国疆域辽阔,地处亚洲东部,大部分地处北温带,并有大兴安岭北部的寒温带、秦岭淮河以南的亚热带,及华南低纬度的热带,加之地貌复杂,江河湖泽、山陵丘壑、平原沃野及辽阔的海域,形成了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水土、日照、气候、生物分布等生态环境各地不尽相同,甚至南北迥异差别很大,因而为多种药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同时也就使各种药材的生产,无论品种、产量和质量都有一定的地域性。
自古以来医家非常重视“道地药材”就是这个缘故。
所谓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本草衍义》云:“凡用药必择土地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
”强调了气候水土自然对药材的生产、气味的形成、疗效的高低都有密切的关系。
历代医药学家都十分重视道地药材的生产。
从《神农本草经》、《别录》起,众多的本草文献都记载了名贵药材的品种产地资料,如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青海的大黄,内蒙的黄芪,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山西的党参,河南的地黄、牛膝、山药、菊花,云南的三七、茯苓,四川的黄连、川芎、贝母、乌头,山东的阿胶,浙江的贝母、江苏的薄荷,广东的陈皮、砂仁等等。
自古以来都被称为道地药材,沿用至今。
然而,各种道地药材的生产毕竟是有限的,难以完全满足需要,实际上在不影响疗效的情况下,不可过于拘泥道地药材的地域限制。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讲义:第二章中药材生产与质量第一节中药材的品种与种植1、品种是至关重要的要素。
2、中药有效成分多根源于次生代谢产物,不同品种的植物因为遗传特征的不同,合成与累积次生代谢产物的种类及量可能存在着很大差别。
3、中药的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广泛存在,严重影响中药材的质量。
4、一药多基原状况广泛存在。
第二节中药材的产地道地药材当前常用的道地药材包含:1.川药:主产地四川、西藏等。
如川贝母、川芎、黄连、川乌、附子、麦冬、丹参、干姜、白芷、天麻、川牛膝、川楝子、川楝皮、川续断、花椒、黄柏、厚朴、金钱草、五倍子、冬虫夏草、麝香等。
2.广药:又称“南药”,主产地广东、广西、海南及台湾。
如阳春砂、广藿香、广金钱草、益智仁、广陈皮、广豆根、蛤蚧、肉桂、桂莪术、苏木、巴戟天、高良姜、八角茴香、化橘红、樟脑、桂枝、槟榔等。
3.云药:主产地云南。
如三七、木香、重楼、茯苓、萝芙木、诃子、草果、马钱子、儿茶等。
4.贵药:主产地贵州。
如天冬、天麻、黄精、杜仲、吴茱萸、五倍子、朱砂等。
5.怀药:主产地河南。
如有名的“四大怀药”——地黄、牛膝、山药、菊花 ; 天花粉、瓜蒌、白芷、辛夷、红花、金银花、山茱萸等。
6.浙药:浙江。
如有名的“浙八味” ——浙贝母、白术、延胡索、山茱萸、玄参、杭白芍、杭菊花、杭麦冬 ;温郁金、莪术、杭白芷、栀子、乌梅、乌梢蛇等。
7.关药:主产地山海关以北、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
如人参、鹿茸、细辛、辽五味子、防风、关黄柏、龙胆、平贝母、刺五加、升麻、桔梗、哈蟆油、甘草、麻黄、黄芪、赤芍、苍术等。
8.北药:主产地河北、山东、山西以及内蒙古中部。
如党参、酸枣仁、柴胡、白芷、北沙参、板蓝根、大青叶、青黛、黄芩、香附、知母、山楂、金银花、连翘、桃仁、苦杏仁、薏苡仁、小茴香、大枣、香加皮、阿胶、全蝎、土鳖虫、滑石、代赭石等。
9.华南药 ; 10. 西北药11.藏药:主产地青藏高原地域。
如“四大藏药”——冬虫夏草、雪莲花、炉贝母、藏红花 ; 甘松、胡黄连、藏木香、藏菖蒲、余甘子、毛诃子、麝香等。
第二章中药区划一、概念与意义1、概念“中药区划”:以中药生产及其自然资源与中药生产地域系统为研究对象,从自然、经济、技术角度,在对中药生态环境、区域分布、历史成因、时空(间)变化、区域分布规律以及与中药质和量相关因素等方面综合研究基础上,按照地域区间差异性和区内相似性,将全国划分成不同级别的中药资源保护管理、开发利用和中药生产的区域2、目的与意义为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中药材提供科学依据二、中药区划与地道药材的相关性地道药材反映出的科学内涵与中药区划、中药材GAP,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三、中药区划的研究内容1、中药资源的分布规律及其动态变化2、中药生产的合理布局及其结构调整3、中药(特别是地道药材和大宗药材)的生态适宜区与生产适宜区4、中药区划与自然区划、农业区划等相关区划的相关性5、中药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产业发展规划的关系四、区划的原则依据与“中国中药区划”分区系统(一)中药区划的原则依据生产条件的相对一致性生产特点的相对一致性生产发展方向、途径、措施的相对一致性中药区划与农业区划的相协调(二)“中国中药区划”的分区系统与命名一级区:地理方位+热量带+药材发展方向二级区:地理位置+地貌类型+优势中药资源品种名称“中国中药区划”分区系统共划分成为9个一级区和28个二级区五、“中国中药区划”分区简述1、东北寒温带、中温带野生、家生中药区2、华北暖温带家生、野生中药区3、华东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家生、野生中药区4、西南北亚热带、中亚热带野生、家生中药区5、华南南亚热带、热带家生、野生中药区6、内蒙古中温带野生中药区7、西北中温带、暖温带野生中药区8、青藏高原野生中药区9、海洋中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