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10
20口技【导学目标】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3.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导学重点、难点】1.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术的生动逼真的描写。
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第一课时【预习导学】4.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解释带点词:(1)会.宾客大宴(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合作探究】5.用一句精练的话说出你读后的感受。
6.口技表演者摹拟了怎样的情节和哪几种声音?【拓展提升】7.反复诵读,复述课文。
第二课时【预习导学】1.学习文言文,我们不仅要准确地翻译文章,更要理解它所表述的内容,请复述第二、三、四段描写的三个场景,比比,谁复述得最好。
2.把下列时间副词按要求归类: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1)表示突然发生:(2)表示相继发生:(3)表示同时发生:(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合作探究】3.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4.文章首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5.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
另外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拓展提升】6.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提出来与同学交流。
7.阅读《口技》2-4段,完成练习:(1)表演者摹拟深夜中一户四口的情景,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全文从三个方面突出表演者技艺高超:、、对表演的描绘。
(2)文中极写声响的多杂,盛赞表演者口技之“善”的语句是:。
(3)文中写口技表演者的以假乱真、宾客惊慌欲逃的语句:。
(4)总写失火的声音之逼真的句子是:(5)文中议论的句子:。
(原句)(6)与宾客意少舒”中“舒”字的意思相同的是()A、心情舒畅B、动作舒缓C、舒筋活血(7)文章第四段对声音的描写的特点是()A、声音由小到大B、声音由远到近C、声音由内到外D、声音由单一到混合(8)翻译下列句子:①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口技》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正确朗读翻译全文,重点理解表示时间的词语。
4、背诵课文,学习积累文言语汇。
【知识链接】1、关于口技口技:杂技的一种。
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
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现代口技表演,演员不必隐身,改为借助扩音器发出各种声响,并且可以借助于动作、手势。
2、作者作品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中进士,晚年住杭州,著有《铁崖文集》、《秋声集》。
《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
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
林嗣环的《口技》一文被收入《虞初新志》。
【预习案】1、给下面的生字注音:少顷.qǐng 犬吠.fèi呓.语yì齁.声hōu叱.大儿chì伸颈.jǐng中间.jiàn]几.欲jī曳.屋yè许.许声hǔ2、《口技》选自《虞初新志》一书,作者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时代)人林嗣环,他字铁崖,明清顺治初进土。
该书是清代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全书20卷。
3、本文运用了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写口技人的表演内容,属于正面描写;而宾客们的表情动作,属_侧面描写。
宾客们“几欲选走”情形,烘托了口技艺人的_高超技艺。
4、利用注释、资料翻译下面词句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不一会儿,只听见屏障中拍了一下抚尺,满座宾客静悄悄的样子,没有人敢大声喧哗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妇人拍着孩子,给他喂奶,孩子口里含着乳头还是哭,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呜呜地哼唱着哄他睡觉。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0课《口技》主备人:吴春科复备人:范连镇【课标与教材分析】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口技》这篇课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交代口技表演者和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开演前的气氛。
这部分是下文记叙精彩表演的铺垫。
第二部分(第二段至第四段),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
这部分是全文的主体,描写口技艺人所表演的两个场面: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
第三部分(第五段),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
再次交代表演者的道具仅“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与首段相呼应,说明在演出中未增加任何道具,刚才的精彩表演的确是从“口”中发出的。
【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知道的:古文知识,字词的积累2.学生想知道的:赏析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描述,感受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神奇妙3.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流利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够正确翻译课文2、能够流利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目标:1、了解细腻生动的描写、清晰明了的思路2、体会作者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的写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赏析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描述,感受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神奇妙【教学重点】积累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培养诵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起表现作用【教学方法】1、朗读法:反复朗读,明了意思,领悟写法。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文学常识。
七年级语文上册《口技》导学案【学习目标】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积累文言知识。
3.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预习提示作者简介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
清顺治初进土。
《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
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
林嗣环的《口技》一文被收入《虞初新志》。
生字围幕píng 少顷qǐng 哗huá犬吠fâi 呓语yì叱chì齁hōu咳嗽sîu 中间jiàn 曳yâ许许hǔ生词善:擅长。
会:适逢,正赶上。
厅事:大厅、厅堂。
施:放置、安放。
但闻:只听见。
少顷:一会儿。
满坐寂然:全场静悄悄的。
坐,同“座”。
吠:狗叫惊觉:惊吓而醒过来。
欠伸:打呵欠、伸懒腰。
呓语:说梦话。
妇抚儿乳:抚摸,安慰;动词,喂奶。
儿含乳啼:乳头。
呜: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
絮絮:连续不断地讲话。
既而:不久。
当是时:正当这个时候。
一时:一齐。
众妙毕备:各种声音都模仿得像极了。
侧目:斜着眼睛,指偏着头看。
妙绝:绝,极,副词,引申为少有的,没有人能赶得上。
未几:时间副词,没有多久。
微闻:微微听见。
以为:认为。
叱:大声呵斥。
齁声:打鼾的声音。
作作索索:悉悉索索作响。
侧:倾斜歪倒。
意少舒:心情稍微放松一些。
稍稍:逐渐;慢慢地。
俄而:一会儿。
间:夹杂。
力拉崩倒: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
百千齐作:起,响起来。
曳屋许许声:拉;拟声词。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无”“不”两个否定词连用,表肯定。
虽:即使。
不能指其一端:不能指出其中一个方面的情况。
名:说出。
奋袖出臂:捋起袖子,露出手臂。
股:大腿。
战战:哆嗦的样子。
几:几乎,差点儿。
群响毕绝:各种声响全都停止。
群,许多;各种。
【初中课内阅读】《口技》导学案(有答案)《口技》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同时了解记叙中描写的作用。
2.把握多方面表现表演者高超技艺的写法。
【重点难点】1.注《口技》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层次清晰、头尾分明、简洁全面的叙事方法,同时了解描述在叙事中的作用。
2掌握表演者高超技艺的各种表达方式。
【重点难点】一注意体会作者如何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二掌握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差别等古汉语知识。
[学习过程]一、预习一.找出文中自己认为较难掌握音形的生字词。
二.阅读课文,试着把文章翻译成现代文。
二、进口1.作者简介22.解决问题三、讲析课文一.朗读课文,结合预习作业和课文下面的注释,串译课文。
老师适当强调一些词语意思。
(直译是翻译的主要方法,要求学生听写课文内容,注意时间名词、动词和形容词。
)2.总结每段的大意并口头交流。
3.思考:文本中描述了多少场景?这些场景中声音变化的特点是什么?4.文本4段中写起火。
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五思考: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六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七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
另外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四、小组设置自己的问题,并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五、布置作业。
课后完成一到三个练习。
三·作者简介林思欢,名铁雅,明末清初出生于福建晋江。
清朝顺治初年。
《口才》一文选自《虞楚新志》。
《虞楚新编》是张超在清代写的一部笔记小说。
它专注于讲述故事和描述人物。
22.解决问题口技是杂技的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模仿各种声音,它是一种流传技艺,是艺人们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
本文确切而真实地抓住口技表演者发出的声响、听众的反应,描绘出当时表演的故事的全部内容,生动地再现了表演者摹拟深夜中一家四日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发生火警、救火的情景。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口技》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口技》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二学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三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四背诵课文教学设想:一教学重点是教学目的一、二。
二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艺术构思,启发学生的想象,来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指导预习、解题、介绍作者、扫除语言障碍、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复述课文。
讲读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我国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板书课题后,解题、简介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
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
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
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
《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二指导预习1.,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吠(狗叫)叱(大声责骂)倾(斜)顷(短时间)2.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
3.思考“思考一、二题”。
三研习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
3.齐读课文。
4.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讨论。
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
5.掌握活用的词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构造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
20 口技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培养诵读文言文的能力。
2、正确朗读,翻译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3、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中心。
【预习自测】一、知识链接林嗣环,号铁崖,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出生于福建省安溪县官桥镇赤岭后畲(现驷岭村)。
他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中举人,清顺治六年(1649年)中进士,官至广东提刑按察司副使,分巡雷琼道兼理学政,山西左参政道。
他小时家境清贫,长大后心高志远。
其博学善文,著有《铁崖文集》、《海渔编》、《岭南纪略》、《荔枝话》、《湖舫集》、《过渡诗集》、《回雁草》、《口技》等,其中《口技》至今仍为初中语文课文。
《荔枝话》是一篇记述荔枝的科技小品文,不仅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而且在农业经济方面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他的这些著作都是祖国文化遗产中的无价之宝。
口技是民间的表演技艺,是杂技的一种。
古代的口技实际上只是一种仿声艺术。
表演者用口摹仿各种声音,能使听的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贵遗产之一。
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后边,俗称“隔壁戏”。
且其中还有腹语术。
运用嘴、舌、喉、鼻、等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如火车声、鸟鸣声等,表演时配合动作,可加强真实感。
二、知识积累(一)本文选自《》,这本书是朝的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
本文的作者是朝的。
(二)给划线的字注音:屏障()呓语()齁声()曳屋许许声()()几欲先走()(三)解释划线的词。
京中有善口技者()施八尺屏障()众妙毕备()会宾客大宴()众宾团坐()夫叱大儿声()宾客意少舒()虽人有百手()妇抚儿乳()奋袖出臂()但闻屏障()其夫呓语()(四)选择恰当的表示时间的词语,填在括号里,并在横线上解释词语。
(既而俄而少顷一时未几)1、(),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2、(),儿醒,大啼。
3、当是时,妇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齐发,众妙毕备。
《口技》导学案[教学目的]1、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2、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
3、揣摩语言,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揣摩语言,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文言词汇;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间]三课时【知识链接】:1、口技,是杂技的一种。
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模拟)各种声音的技艺。
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早在春秋时期,就曾经演绎过"鸡鸣狗盗"的故事,所谓的“鸡鸣”其实就是口技的一种表现。
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技艺的高超。
2、《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
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
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
3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人。
字铁崖,清代福建晋江人,生卒年月不详,清朝顺治年间进士。
因事谪戍,后遇赦,客死于武林。
著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等书。
第一课时一、预习检测:1、《口技》的作者是( ),字(),()代顺治年间进士。
本文选自《》,是清代()编选的笔记小说。
2、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解决字音少顷()犬吠()呓语()夫叱大儿声()齁声起()意少舒()曳()许许()声几欲先走()二、自主学习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2、结合课下注释,放声读文三遍①读文第一遍,做到发音准确,停顿合理。
②读文第二遍,找出文中的中心句③读文第三遍,提2-3个有价值的问题三、合作探究1、细读课文,交流体会,注意字音、语气、停顿。
2、分组朗读课文,力求读好乃至背诵。
译一译: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七年级语文《口技》教案设计教材分析本节所复习的课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感受到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七年级也需要运用灵活新颖的形式来激发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等,都可以使文言文教学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新奇,变被动为主动,激起学生浓厚的情趣。
复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词语,掌握易读错、写错的字词的音形义。
2、品味精彩语句,培养自己的语感,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认读、理解、鉴赏与评价等能力,力求从“文言”和“文章”两个层面复习文言文,提高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演示法、讨论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惊叹我国古代口技艺术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积累词语,掌握易读错、写错的字词的音形义。
培养自己的语感,品味精彩语句。
难点体会作者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的写法,力求从“文言”和“文章”两个层面学习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媒体课件,学生做好自主复习,为更好地理解复习内容做准备。
授课过程准备行囊(字词复习)导语: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乘着时空的列车,穿越时空的隧道,来一次惊险的的旅游。
一场大火灾突然而至,一家人还在睡梦中,这一危急时刻,是真是假呢?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背起行囊出发一起体验一下吧!哦,对了,出发前检查一下自己的行李,看看有没有疏漏的地方自我检查(1)给下列划横线字注音。
呓yì语齁 hōu声? 中间jiàn力拉崩倒之声曳yè屋许hǔ许声? 几jī欲先走点拨:注意多音宇“几”的读音。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会宾客大宴? 会:适逢,正赶上。
②施八尺屏障? 施:设置,安放。
③少顷:一会儿。
④既而:不久,紧接着。
⑤几欲先走? 几:几乎。
⑥众妙毕备? 毕:全、都。
⑦未几:不久。
⑧意少舒? 少:稍微。
? 舒:伸展、松弛。
⑨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夹杂。
?⑩虽人有百手? 虽:即使。
《口技》讲学稿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学习目标】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积累文言知识。
3、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课前导学】一、简介口技口技是杂技的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模仿各种声音,它是一种流传技艺,是艺人们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人,著有《铁崖文集》、《秋声集》。
《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
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
三、请将加线字的字音写在后面的括号内,然后逐字翻译该文,将不会翻译的字词做上记号。
(特别要注意的是下列加点的字词)口技林嗣环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 ),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口技讲学稿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口技讲学稿导学案二十、(口技)讲学稿学习目标一、累积常用文言词,养成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背诵全文。
二、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衬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及其表达作用。
三、领会口技艺人的表演艺术的魅力与技艺的高超,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制造力,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我会搜集:本文作者是,〔朝代〕人,著作有()()()等。
(口技)是他的()自序的一局部。
(虞初新志)是一部〔体裁〕,作者是。
2、我会读:少顷〔〕呓语〔〕齁声〔〕摇曳〔〕意少舒〔〕中间〔〕崩倒〔〕许许声〔〕几欲先走〔〕哗者〔〕深巷〔〕夫叱〔〕3、我会累积:〔1〕通假字:满坐寂然的“坐〞通,意思是:〔2〕一词多义:乳妇抚儿乳〔〕妙众妙毕备〔〕儿含乳啼〔〕以为妙绝〔〕绝以为妙绝〔〕指:手有百指〔〕群响毕绝〔〕指其一端〔〕〔3〕古今异义:会宾客大宴〔〕但闻屏障中〔〕当是时〔〕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中间力拉崩倒之声〔〕虽人有百手〔〕两股战战〔〕几欲先走〔〕〔4〕词类活用:〔提示:既要解释,又要指出活用情形〕会宾客大宴〔〕妇抚儿乳〔〕侧目〔〕不能名其一处〔〕二、课堂研讨1、赏读课文:自由读,读准字音;抢着读,读准节奏;展示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出语气。
2、译读课文导入语:对于文言文,我们不仅要读准它,更要读懂它,下面请同学参照文下注释和板书提示,有些可作些笔记在书上,作些累积,在此根底上,把课文翻译一遍,如有不懂之处,可以随时与同学交流意见,也可直接问老师。
〔1〕学生自己参照页下注翻译课文,有疑问处作好记号。
〔2〕小组交流疑问之处。
〔3〕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全班同学或者老师援助解决。
3、精读课文〔1〕本文主要写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的?可分成几局部?各局部写什么?〔2〕课文在写口技的精彩表演的同时,哪些地方写了观众的反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开头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这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4、诵读课文以自己喜欢的方法诵读课文三、课堂小结四、教学后记五、拓展延伸昔有人持匹帛命成衣者裁剪。
20 口技【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积累文言词语,利用各种媒介疏通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2理清结构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3借助文本,展开想象,进入情境,感受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学习重点】: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并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课前自主学习。
1.走进作者:(),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进士。
著有《铁崖文集》、《海渔编》、《秋声诗》等。
本文选自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
2.关于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是一种流传技艺,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
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面,俗称“隔壁戏”。
3.给划线的字注音。
少顷()犬吠()呓语()齁声起()意少舒()中间()曳屋()许许声()惊觉()几欲先走()无敢哗者()林嗣环()4解释词语。
宴:觉:欠伸:呓语:侧目:稍稍:力拉崩倒:齁:战战:施:毕:群响毕绝:曳:指:名:虽:团坐:奋袖:厅事:善:5词类活用。
“妇抚儿乳”中的“乳”原为()词,文中是()词,作()讲。
“善口记者”中“善”原为()词,文中活用为()词,作()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名”是()活用为()词,意思是()。
“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活用为(),意思是()。
二、整体感知小说通过记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赞扬了口技表演者精湛的技艺,表现了我国民间艺人的智慧和才能。
小说首尾呼应,叙述口技表演者从表演开始到终了的情态和所用道具主体部分则是铺叙具体口技表演的情景——以四口之家晚上睡觉时偷遇大火的几个生活场景,叙述波澜起伏,曲折多姿,惟妙惟肖。
作者在表现时注重对口技表演者的正面描写和听众听时反应的侧面描写相结合、有力渲染了表演者技艺的精妙绝伦。
另外,语言虽简练但又极为形象,很有表现力。
结构图示:表演前道具简单技艺高超表演者()宾客()口技由睡而醒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演中醒而复睡意少舒稍稍正坐失火救火变色离席几欲先走表演后道具简单技艺高超三、展示交流1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比较它们的不同含义。
《口技》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2、学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学习重点、难点:
1、背诵课文,掌握表时间的词语;
2、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
3、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
课时安排:二课时
资料链接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
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模拟)各种声音的技艺。
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技艺的高超。
林嗣环,字铁崖,清代福建省晋江县人。
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
晚年住在杭州。
著作有《铁崖文集》、
《湖舫存稿》和《秋声诗》等。
《口技》就是节选自《秋声诗自序》(见清人张潮编辑的一部笔记小说《虞初新志》卷一),文字稍有删改。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
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
林嗣环的《口技》一文被收入《虞初新志》。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自主学习组长签字:
一、读一读,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读音准确,停顿正确,注意划出不会读、读不准的字,并利用工具书解决字音。
少顷()犬吠()呓语()
夫叱大儿声()夫齁声起()意少舒()
中间()曳()屋许许()声几欲先走()
二、试一试,借助课文注释,解释重要字词。
会宾客大宴:施八尺屏障:少顷:
但闻:满坐:寂
然:犬吠: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
妇拍而呜之:夫叱大儿:当是时: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未几:夫齁声起:宾客意少舒:俄而:中间力拉……:
曳屋许许声:虽人有百手:不能名其一处: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三、译一译: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四、比一比: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两()儿百千()人百千()犬百()手百()舌百()口
课堂展示大显身手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1、自由朗读(画出不会读的句子)
2、同桌相互读听(纠正读错的句子)
3、译一译: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学习文言翻译五字法:留、替、调、补、删)小组合作译读练习。
4、疑难词语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
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把还没有解决的写在黑板上。
5、其他小组解答展示自己,教师适当提示、指导。
6、教师提语:字、词、句。
7、齐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解全文大意及结构。
全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进行记叙的。
也就是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来叙事的。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四、布置作业
结合练习四掌握表时间的词语,进一步熟读课文,力求能背下来。
1表示突然发生: 2表示同时发生:
3表示相继发生: 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自主学习组长签字:
1、本文选自《》,这本书是
朝的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
本文的作者是
朝的。
2、巩固课文中的重要词语。
妇抚儿乳()手有百指
()
儿含乳啼()不能指其一端
()
宾客意少舒:)()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虽人有百手:()不能名其一处:
()
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3、掌握活用的词
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
“妇抚儿乳”中的“乳”是(),作
()讲。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原为名词),作()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原为名词),作()讲。
“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原为名词),作()讲。
4、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古义:今义:施:古义:今义
厅事:古义:今义奋:古义:今义
闻:古义:今义但:古义:今义
虽:古义:今义走:古义:今义
5、解释下列多义词。
众宾团坐()手有百指()
满坐寂然()不能指其一端()
课堂展示大显身手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三、品读课文
1、朗读第1段找出表演的地点、道具、气氛。
2、思考:
(一)①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②“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3.学生熟读,背诵第一部分。
(二)文章的第2、3、4这三个文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形象而逼真地描述了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而多变的声响,听读这一部分:
1、找出口技人表演了哪三个场景?
(1)第一个场景:
(2)第二场景:
(3)第三场景:
2、作者按什么顺序描摹的?描摹了哪些声音?
①第一个场景的声音
②第二个场景
②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
④ 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
⑤ 这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如果有,请一一找出来。
a、三个文段都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请找出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
第3段中听众的反应是:
第4段写听众的反应是:
b、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4、温馨小结
(三)朗读第5段、理解课文结尾一段的作用。
1、思考:这一段写到“抚尺一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向已。
”似乎与第1段相重复,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2、文中前后两次把极简单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
合作释疑:
1、分析理解:课文除了直接从正面写表演的过程,还有侧面的衬托,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有何作用?课文是怎样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2.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
3、全文是如何以“善”字统领全文的?
揣摩语言,领会主旨
(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3)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4)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
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总结全文
拓展延伸。
(文言文阅读练习)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①,傍有积薪。
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急。
主人默然不应。
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
灼
烂者在于上行o,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
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大患。
今论功而请客,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邪!”主人乃寤而请之。
【注释】突:古代仕旁突起的出烟火口,相当于现在的烟囱。
②上行(háng):上列,指上座。
③乡:同“向”,从前。
④寤:同‘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傍有积薪:②客谓主人更为曲突:
③俄而家果失火:④不者,且有火患:
2、下列句子的意思不合原意的一项是:()
A、幸而得息:很侥幸把火熄灭了。
B、余各以功次坐:我们各人论功劳摆座位。
C、乡使所客之言:从前假使听了那个客人的话。
D、焦头烂额为上客邪?那些头部烧焦、额头灼伤的人反而成了上客吗?
3、这个故事告诉
谭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