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教学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09.50 KB
- 文档页数:18
医学微生物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微生物的分类、形态和生物学特性;(2)掌握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和技术;(3)了解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病原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3)通过分析微生物的病原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价值观;(3)培养学生严谨治学、诚实守信的学术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分类和形态(1)细菌、真菌、病毒、原虫、嚅虫等微生物的分类;(2)微生物的形态特点和结构。
2. 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1)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2)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3. 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和技术(1)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2)微生物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3)微生物的观察和鉴定。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微生物的分类和形态;(2)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3)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和技术。
2. 教学难点:(1)微生物的分类和形态识别;(2)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的理解和应用;(3)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和技术操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微生物的分类、形态、生物学特性和培养方法;2. 实验法:进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和培养操作;3. 讨论法:分析微生物的病原性和感染机制。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医学微生物学教材;2. 实验器材:显微镜、培养皿、接种针、培养基等;3. 课件:微生物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微生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在医学中的重要性。
2. 微生物的分类和形态:讲解微生物的分类体系,展示各种微生物的形态特点,引导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
3. 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讲解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第一章:微生物学基本概念1.1 微生物学的定义和发展史1.2 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1.3 微生物的观察和培养技术第二章:细菌2.1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2.2 细菌的生理代谢2.3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2.4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第三章:病毒3.1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3.2 病毒的复制与感染机制3.3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3.4 病毒与疾病的关系第四章:真菌4.1 真菌的形态与结构4.2 真菌的生理代谢4.3 真菌的分类与命名4.4 真菌与疾病的关系第五章: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5.1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5.2 微生物在食品发酵中的应用5.3 微生物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5.4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联第六章:微生物实验室技术6.1 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与操作规范6.2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技术6.3 微生物的鉴定与计数方法6.4 常见微生物实验室检测案例分析第七章:抗生素与抗菌治疗7.1 抗生素的发现与发展史7.2 抗生素的分类与作用机制7.3 抗菌治疗的原则与策略7.4 抗生素的耐药性与防治措施第八章:感染性疾病8.1 感染性疾病的概述与分类8.2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8.3 常见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8.4 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与控制策略第九章:疫苗与免疫预防9.1 疫苗的原理与类型9.2 疫苗的研发与接种程序9.3 免疫记忆与疫苗的长期效果9.4 疫苗的不良反应与应对措施第十章:微生物学的前沿与发展10.1 微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10.2 微生物组与人类健康的关系10.3 微生物病原体的进化与适应机制10.4 未来微生物学的发展方向与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微生物学基本概念补充说明:微生物的分类包括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病毒,特点包括微小、多样性、广泛分布等。
观察技术主要包括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培养技术包括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等。
二、细菌补充说明:细菌的形态包括球形、杆形、螺旋形等,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
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授课对象:医学相关专业本科学生授课学时:2学时授课时间:第X周X课时授课教师:[教师姓名]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点;(2)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繁殖和代谢等基本知识;(3)熟悉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包括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传播和防治。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微生物的能力;(2)提高学生运用微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2)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3)激发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研究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及分类2. 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繁殖3. 微生物的代谢与营养4.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意义及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1)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及分类介绍微生物的定义、分类(细菌、真菌、病毒等)及特点。
(2)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繁殖讲解微生物的形态(球形、杆形、螺旋形等)、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酸等)及繁殖方式(二分裂、孢子等)。
3. 案例分析教师给出一个与微生物相关的病例,让学生分析微生物感染的原因、传播途径及防治措施。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提问上节课的主要内容,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讲授新课(1)微生物的代谢与营养讲解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异养、自养等)、营养方式(化能营养、光合营养等)及能量来源。
(2)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介绍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传播和防治,包括细菌性感染、病毒性感染、真菌性感染等。
3. 课堂讨论教师提出一个与微生物相关的热点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医学微生物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掌握医学微生物的培养方法、检测技术和应用。
3. 了解医学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提高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意识。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微生物的定义、特点、分类及与医学的关系。
2. 医学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培养基的选择、配置和灭菌,微生物的接种、培养和鉴定。
3. 医学微生物的检测技术:显微镜观察、染色技术、生化实验等。
4. 医学微生物的应用:病原微生物的诊断、疫苗研发、抗菌药物筛选等。
5. 医学微生物与人类健康: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和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2. 实验操作:培养医学微生物,观察其形态和生长特性。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传染病案例,探讨微生物在疾病发生、发展和预防中的作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应用和医学微生物研究的最新进展。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设备:显微镜、培养箱、生物安全柜等。
2. 实验材料:培养基、染色剂、微生物标本等。
3. 教学课件: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等。
4. 参考书籍:医学微生物学、传染病学等。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实验操作、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
2. 期中考试:理论知识、实验技能等。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培养方法、检测技术、应用和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其中理论教学20课时,实验教学12课时。
2. 教学计划:课时1-4: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课时5-8:医学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及应用课时9-12:医学微生物的检测技术课时13-16:医学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课时17-20:实验操作及实践教学七、教学注意事项1. 遵守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确保实验安全。
教研室主任签名:年月日代时---细菌分裂、数量倍增所需要的时间。
2.细菌群体繁殖的规律:细菌生长曲线★迟缓期:细菌的适应阶段。
该期菌体增大,代谢活跃,分裂迟缓,繁殖极少。
对数期:生长迅速,菌数急剧上升,细菌的形态、染色性、生理活性等都较典型。
稳定期:细菌繁殖速度减慢,死菌数逐渐增加。
细菌的形态、染色性、生理性状有所改变。
生成芽孢、外毒素、抗生素等代谢产物。
衰亡期:死菌数活菌数,细菌形态显著改变,生理代谢活动趋于停滞。
第三节细菌的新陈代谢一、细菌的能量代谢发酵:以有机物为受氢体的生物氧化过程。
呼吸:以无机物为受氢体的生物氧化过程。
需氧呼吸—以分子氧为受氢体厌氧呼吸—以其他无机物为受氢体二、细菌的代谢产物1. 分解代谢产物和细菌的生化反应2. 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意义(1)热原质(pyrogen):细菌合成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G- 菌细胞壁脂多糖;耐高温;121ε,20min不被破坏;250ε高温,干烤才能破坏热原质。
蒸馏法可除去热原质。
(2)毒素(toxin):外毒素—G+ 菌、少数G- 菌产生的、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
重要的致病物质。
内毒素—G- 菌细胞壁脂多糖,菌体死亡崩解后游离出来。
重要的致病物质。
(3)色素:有助于鉴别细菌;水溶性色素;脂溶性色素。
(4)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
多由放线菌和真菌产生。
(5)细菌素:某些细菌产生的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
仅对亲缘关系近的细菌有杀伤作用。
(6)维生素:细菌能合成某些维生素除供自身需用外,还能分泌至周围环境中.维生素B,K.第四节细菌的人工培养一、培养细菌的方法: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和适宜的环境条件二、培养基(一)培养基及种类1.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适合细菌繁殖的营养基质。
2.按照用途分类⑴基础培养基:可供大多数细菌生长⑵营养培养基:供营养要求较高或特殊的细菌生长。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研究范围、分类及其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职业道德。
教学重点:1. 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研究范围和分类。
2. 微生物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
2.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展示医学微生物学的图片和病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什么是医学微生物学?它在临床医学中有什么作用?二、讲授新课1. 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研究范围和分类- 解释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阐述其研究范围。
- 介绍微生物的分类,包括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非细胞型微生物。
2. 微生物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介绍微生物在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应用。
- 分析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如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等。
三、案例分析1. 选择典型案例,如肺炎、肝炎、结核病等,分析微生物在疾病发生、发展和治疗中的作用。
2.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微生物学知识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医学微生物学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五、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教材和文献,了解微生物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2. 收集病例,分析微生物在疾病发生、发展和治疗中的作用。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情况。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1. 优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第一章:微生物学基本概念1.1 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的分类(原核生物、真核生物、非细胞微生物)1.2 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微生物学的起源微生物学的发展过程1.3 微生物学的应用领域医学领域农业领域工业领域环境保护领域第二章: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2.1 微生物的形态细菌的形态真菌的形态病毒的形态2.2 微生物的结构细菌的结构真菌的结构病毒的结构2.3 微生物的繁殖方式细菌的繁殖方式真菌的繁殖方式病毒的繁殖方式第三章:微生物的培养与鉴定3.1 微生物的培养基培养基的种类与制备培养基的选择与配制3.2 微生物的培养方法液体培养固体培养厌氧培养3.3 微生物的鉴定方法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第四章: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4.1 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与意义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医学微生物学的重要性4.2 病原微生物与病原性病原微生物的定义病原性与病原微生物的关系4.3 医学微生物学的应用领域感染病的诊断与治疗疫苗研究与制备微生物药物研究与开发第五章:常见病原微生物简介5.1 细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沙门氏菌5.2 真菌白色念珠菌曲霉菌肺孢子菌5.3 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流感病毒人乳头瘤病毒第六章:微生物感染与免疫6.1 微生物感染的过程感染微生物的入侵与繁殖感染引起的病理反应6.2 免疫反应与免疫机制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免疫记忆6.3 微生物感染与免疫的关系微生物如何逃避免疫反应免疫反应在微生物清除中的作用第七章:微生物药物7.1 微生物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抗生素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抗寄生虫药7.2 微生物药物的耐药性问题耐药性的定义与成因耐药性对微生物药物使用的影响耐药性监测与控制策略7.3 微生物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微生物药物的来源与筛选微生物药物的合成与半合成微生物药物的新药研发趋势第八章:疫苗学8.1 疫苗的原理与分类疫苗的原理活疫苗死疫苗基因疫苗8.2 疫苗的制备与接种疫苗的制备方法疫苗的接种程序与剂量疫苗的保存与运输8.3 疫苗的应用与效果评价疫苗的应用领域与效果疫苗的不良反应与监测疫苗的免疫持久性与加强针第九章: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9.1 微生物学的实验室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级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事故应急预案9.2 微生物学的实验方法与技术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微生物的定量与定性分析微生物的基因克隆与表达9.3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应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疫苗研发与生产微生物药物的筛选与评价第十章:医学微生物学的未来发展趋势10.1 微生物组学与微生物菌群研究微生物组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微生物菌群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微生物菌群的调控与干预策略10.2 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与诊断技术分子诊断技术免疫诊断技术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前景10.3 微生物学的个性化医疗与精准治疗微生物引起的个性化医疗需求微生物学的精准治疗策略微生物学在个体健康维护中的作用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微生物的分类与定义微生物分类涉及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非细胞微生物,理解这些分类及其代表性例子是基础。
医学微生物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生物学特性。
2. 掌握医学微生物的培养、分离和鉴定方法。
3. 了解医学微生物与人类疾病的关系,以及微生物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微生物的定义、特点、分类及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2. 医学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形态结构、生理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
3. 医学微生物的培养:培养基的选择、配置、灭菌方法,微生物的接种、培养、纯化和保存。
4. 医学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分离方法、鉴定指标、常用鉴定方法及技术。
5. 医学微生物与人类疾病:病原性微生物、感染过程、感染类型、疾病举例及微生物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生物学特性、培养方法等。
2. 实验操作:演示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3. 案例分析:分析微生物感染病例,探讨微生物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微生物学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四、教学资源1. 教材:医学微生物学教材、实验指导书。
2. 实验材料:微生物培养基、接种针、显微镜等。
3. 课件:医学微生物学相关图片、视频、动画等。
4. 网络资源:微生物学相关网站、学术期刊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基本概念、生物学特性和培养方法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技能和理解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4.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总共40课时,其中理论课32课时,实验课8课时。
2. 教学进度安排:章节一: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4课时)章节二:医学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4课时)章节三:医学微生物的培养(4课时)章节四:医学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4课时)章节五:医学微生物与人类疾病(4课时)实验课: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8课时)七、教学实践1. 实验教学内容:微生物的分离:从临床样本中分离病原微生物。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态结构、生命周期、致病机制和防治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医学微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掌握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形态结构和生命周期。
2.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3.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常用实验技术和方法。
4.了解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和免疫学基础。
5.掌握微生物感染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原则。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运用医学微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数据分析能力。
3.具备文献查阅和综述能力。
4.具备批判性思维和科学写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3.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健康观。
4.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态结构、生命周期、致病机制和防治方法。
具体安排如下:1.微生物学基本概念:微生物的定义、特点、分类及研究方法。
2.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3.微生物的生命周期:微生物的繁殖、生长、死亡等生命过程。
4.微生物的分类:原核生物、真核生物、非细胞微生物等。
5.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微生物感染与疾病、微生物在食品工业和医药工业中的应用等。
6.微生物的致病机制: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的致病机制。
7.微生物感染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微生物感染的实验室诊断、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8.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微生物的分离、培养、鉴定等实验技术。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知识。
2.讨论法:引导学生针对微生物学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教研室主任签名:年月日
容)
一、课前复习(5分钟)
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的三型八大类
二、课程引入(10分钟)
用复习导入,使学生认识到细菌个体十分微小,只能用高倍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菌。
随即播放细菌大小对比视频,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形象认识细菌大小。
三、课程内容(100分钟)
第一章细菌的生物学性状
第一节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细菌的大小以微米(μm)作为测量单位,如球菌的直径多为1微米左右。
1.球菌
2.杆菌
3.螺形菌
第二节细菌的结构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1.细胞壁
细胞壁的功能与意义:⑴抵抗低渗,保护细胞;⑵维持细胞固有形态;⑶参与物质交换;⑷具有抗原性.
G+ 菌的细胞壁结构:
⑴肽聚糖:又称粘肽,为三维立体结构,50-100层,约占细胞壁干重的50%。
包括: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
⑵磷壁酸:①壁磷壁酸:是菌体的重要抗原。
②膜磷壁酸:有粘附作用,类似内毒素样活性
⑶其它成分
G- 菌的细胞壁结构:
⑴肽聚糖:平面网络结构,仅1-2层,约占细胞壁干重的5-10% 包括:聚糖骨架、四肽侧链
⑵脂蛋白
⑶外膜:磷脂双层膜 + 镶嵌蛋白
☆胞质周围间隙: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的间隙。
⑷脂多糖:LPS
①类脂A:毒性基团
②核心多糖:具有属和组的特异性。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教案名称: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目标:1.了解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
2.掌握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特性、传播途径和致病机制。
3.了解微生物检验的方法和原理。
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微生物的概念和特点-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规则-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分类和特点2.病原微生物的特性和传播途径-细菌的结构和生长特点-病原细菌的致病机制-病毒的结构和生命周期-病毒的传播途径和致病机制3.微生物检验的方法和原理-细菌的常规检验方法-病毒的检验方法-真菌的检验方法4.常见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和预防控制-病原细菌的致病机制和预防控制措施-病毒的致病机制和预防控制措施-真菌的致病机制和预防控制措施教学方法:1.授课法:通过讲解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知识。
2.实验操作法: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能够掌握微生物检验的方法和原理。
3.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病原微生物的特性和传播途径,并向全班展示结果。
4.观察法:通过观察实验样品,并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结构,学生能够理解微生物的特点。
教学资源和评估方式:1.教学资源:-实验室设备和实验材料-多媒体投影仪和计算机2.评估方式:-练习题:通过练习题,测试学生对微生物的了解程度。
-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其实验操作和分析能力。
-课堂讨论:通过分组讨论和展示结果,评估学生对微生物特性和传播途径的理解。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和讨论,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微生物的认识和概念。
2.介绍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介绍微生物的定义和特点。
-通过多媒体投影仪展示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图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
-介绍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规则,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分类体系和命名方法。
3.探究病原微生物的特性和传播途径:-分组讨论病原微生物的特性和传播途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病原微生物进行讨论。
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授课对象:医学专业学生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掌握微生物的分类、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点。
3. 熟悉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传播途径及防治措施。
4. 培养学生运用微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一、医学微生物学概述1. 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微生物学的应用领域3. 医学微生物学在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二、微生物的分类与形态结构1. 微生物的分类a. 原核生物:细菌、放线菌、蓝藻等b. 真核生物:真菌、原生动物、藻类等c. 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朊病毒等2. 微生物的形态结构a.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b. 真菌的形态与结构c.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三、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点1. 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2.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3. 微生物的耐药性四、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传播途径及防治措施1.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2. 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3. 病原微生物的防治措施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医学微生物学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2. 引导学生回顾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二、讲授新课1. 医学微生物学概述a. 讲解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b. 介绍微生物学的应用领域c. 强调医学微生物学在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2. 微生物的分类与形态结构a. 讲解微生物的分类b. 介绍细菌、真菌、病毒的形态与结构3. 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点a. 讲解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b. 介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c. 讲解微生物的耐药性4.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传播途径及防治措施a. 讲解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b. 介绍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c. 讲解病原微生物的防治措施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传播途径及防治措施。
2.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医学微生物学的重要性。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教案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教案本教学大纲根据徐纪平主编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医学微生物学》第二版编写而成,供高职类医学学生学习参考。
大纲中各章节内容均分掌握、熟悉与了解三级。
凡要求掌握的内容,在文字下面加划直线为标记;凡要求熟悉的内容,在文字下面加划波浪线为标记;不加标记者为一般了解内容。
绪论一、目的要求1.掌握微生物的基本概念、种类和分布2.熟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和意义3.了解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发展史二、教学内容1.微生物的定义、种类和分布2.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3.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发展史4.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和今后的发展方向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一、目的要求1.了解细菌的大小、形态和排列2.熟悉细菌的各种结构、化学组成和功能3.熟悉细菌形态与结构的检查法4.掌握细菌细胞壁和细菌特殊结构的生物学特性及与医学的关系5.掌握革兰染色的步骤、结果及意义二、教学内容1.细菌的大小及测量单位、三种主要形态及排列方式2.细菌的基本结构(1) 细胞壁主要组分:肽聚糖,G+菌和G-菌肽聚糖的差别特殊组分:G+菌的磷壁酸(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或称LTA)及一些特殊表面蛋白G-菌的外膜: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G+和G-菌细胞壁的异同及其意义细胞壁的功能:维护形态、抵抗低渗、抗原性与致病性细菌L型的形成、生物学特性及与医学实践的关系(2) 细胞膜细胞膜的特点:不含胆固醇细菌细胞膜形成的特有结构:中介体中介体的功能:参与细胞分裂、拟线粒体功能(3) 细胞质及胞质内重要结构核糖体与链霉素、红霉素作用的关系质粒的基本概念胞质颗粒、异染颗粒的概念(4) 核质特点:无核膜、核仁、有丝分裂器,为一共价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大分子,为单倍体3.细菌的特殊结构(1)荚膜荚膜的概念、化学组成、染色荚膜的功能:抗吞噬、粘附作用, 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2) 鞭毛鞭毛的概念、数量与部位鞭毛的化学组成、功能(3) 菌毛菌毛的概念、分类及功能(4) 芽胞芽胞的概念、形成和发芽芽胞与医学的关系4.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的原则(放大法和染色法)革兰染色的步骤、结果、原理和意义第二章细菌生理一、目的要求1.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营养和营养类型2.熟悉细菌的分类、命名、常见的生化反应、生长繁殖的规律和人工培养3.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及与医学有关的合成代谢产物二、教学内容1.细菌的化学组成与物理性状2.细菌的营养类型(异营菌中的寄生菌)营养物质:水、碳、氮、无机盐、生长因子等3.细菌的能量代谢方式:发酵、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4.细菌的代谢产物(1) 细菌的分解代谢及有关的生化反应:糖发酵试验、VP试验、甲基红试验、枸橼酸盐利用试验、吲哚试验、硫化氢试验、尿素酶试验、大肠杆菌和产气杆菌的IMViC试验(2) 与医学有关的合成性代谢性产物:热原质、毒素和侵袭性酶、色素、抗生素、细菌素和维生素5.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营养、温度、pH、气体环境(根据细菌能量代谢时对分子氧的需要与否进行的细菌分类,专性厌氧菌在有氧环境中不能生长的原因)和渗透性细菌个体和群体生长繁殖的规律:二分裂无性繁殖和细菌群体的生长曲线6.细菌的培养方法:满足细菌生长繁殖的五个条件,常用培养基的种类、主要用途,细菌在培养基中生长情况,菌落和纯培养的概念(实验课讲)7.细菌的分类原则:细菌种、属、型、株的概念;细菌的命名法第三章消毒与灭菌一、目的要求1.熟悉消毒、灭菌、防腐和无菌的概念2.熟悉热力灭菌、紫外线杀菌、滤过除菌各自的应用范围及注意点3.了解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作用原理、使用对象和影响因素二、教学内容1.消毒、灭菌、抑菌、防腐、无菌和无菌操作的含义2.热力灭菌的种类、方法、优缺点和应用范围3.其他物理灭菌法:紫外线、电离辐射和微波杀菌法、滤过除菌、超声波杀菌、干燥和低温4.化学消毒灭菌法:消毒剂种类、作用机制、应用范围和影响因素第4章细菌的遗传变异一、目的要求1.熟悉细菌变异现象2.熟悉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3.掌握细菌基因的转移和重组4.了解细菌变异的实际意义二、教学内容1.基因型、表型的含义2.细菌的变异现象:形态结构、毒力、耐药性、菌落的变异3.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染色体、质粒(质粒特征)、转位因子(概念、种类)4.细菌的变异机制(1) 突变:基因突变的规律(突变率、突变与选择、回复突变、转位因子与突变)野生型株、突变型株的含义(2) 基因的转移与重组(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原生质体融合)5.细菌遗传变异研究的实际意义诊断疾病、治疗疾病、预防疾病、测定致癌物质、基因工程等第5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一、目的要求1.了解细菌感染的来源、传播方式与途径、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2.熟悉感染、致病菌、非致病菌、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医院获得性感染、微生态学的含义;条件致病菌形成的特定条件3.掌握细菌致病性的物质基础、抗感染免疫的种类及机制、感染的类型二、教学内容1.感染、致病菌、非致病菌、条件致病菌的含义2.正常菌群:微生态学的含义;正常菌群的含义、分布和生理学意义;成为条件致病菌的条件;菌群失调、菌群失调症、二重感染的含义;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含义3.细菌的致病性细菌的毒力:侵袭力(荚膜、粘附素、侵袭性物质)毒素(外毒素和内毒素及其主要区别)4.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1) 天然免疫:屏障结构(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吞噬细胞、体液因素(补体、防御素、溶菌酶等)(2) 获得性免疫机制(胞外菌感染的免疫、胞内菌感染的免疫、外毒素感染的免疫)5.感染的发生与发展(1) 感染的来源(2) 传播方式与途径(3) 感染的类型:不感染、隐性感染、潜伏感染、显性感染、带菌状态、带菌者的含义;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的含义(4) 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简述)二、教学内容1.细菌学诊断: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病原菌的检验程序(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动物试验、药物敏感试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2.血清学诊断:用已知细菌抗原检测病人血清中的相应抗体;效价的含义;常用于细菌性感染的血清学诊断种类3.特异性免疫获得方式4.人工主动免疫:常用的生物制品(死菌苗、活菌苗、类毒素、多糖菌苗、自身菌苗、研制中的新菌苗)5.人工被动免疫:常用的生物制品(抗毒素、抗菌血清、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细胞免疫制剂等)6.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比较第6章球菌一、目的要求1.熟悉引起人类化脓性感染的主要病原性球菌的种类、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及微生物学检查方法2.掌握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别要点和防治原则;链球菌的分型,甲型链球菌与肺炎链球菌的鉴别要点;脑膜炎球菌的标本采集及注意点二、教学内容1.球菌概述2.葡萄球菌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抗原构造、抵抗力及根据色素和生化反应不同的分类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最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意义;致病物质有毒素(葡萄球菌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剥脱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等)、酶类(凝固酶及其他与侵袭力有关的酶类)及特殊结构(荚膜、胞壁肽聚糖等);所致疾病分侵袭性与毒素性两种类型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标本采集和初步诊断、分离培养、致病株的确认、肠毒素检查防治原则:医源性感染、耐药问题、自身菌苗3.链球菌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分类致病性:A群链球菌毒力最强;致病特质包括特殊结构(LTA、M蛋白)、毒素(S与O溶血毒、致热外毒素)及侵袭酶类(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等);所致疾病以A群最多,分化脓性、中毒性和变态反应性三类B群、D群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标本采集与初步诊断,分离培养,抗“○”试验防治原则4.肺炎链球菌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与培养;抗原构造与分型致病性:主要靠荚膜致病,引起大叶性肺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注意与甲型链球菌相鉴别防治原则:多价菌苗5.奈瑟菌属概述脑膜类奈菌与淋病奈菌的形态染色、培养、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标本采集及注意点)、防治原则第7章肠道杆菌一、目的要求1.熟悉肠道杆菌的共同特性2.熟悉大肠埃希菌属中的致病株及其致病物质;大肠菌群指数3.掌握志贺菌属与沙门菌属的致病性4.掌握志贺菌属与沙门菌属微生物学检查步骤二、教学内容1.肠道杆菌的共性2.埃希菌属:大多为条件致病;致病株主要有五种类型;LT、ST;大肠菌群的含义和意义3.志贺菌属:抗原构造与分类;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病原体分离鉴定的步骤;耐药性问题;菌苗预防4.沙门菌属:抗原构造与分类、变异;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免疫性;病原体的分离鉴定;肥达反应;菌苗5.其他肠道杆菌:克雷伯菌;变形杆菌第8章弧菌一、目的要求1.熟悉霍乱弧菌的两种生物型的主要生物学特性与所致疾病2.熟悉副溶血弧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所致疾病3.掌握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二、教学内容1.弧菌属概述2.霍乱弧菌:形态结构、培养、抗原构造与分型(区别○-1群与非○-1群的意义;古典生物型与ELTor生物型;○139)、抵抗力、致病物质(霍乱肠毒素作用机制)与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3.副溶血弧菌:形态、培养(嗜盐性);神奈川试验;所致疾病;防治第9章厌氧性细菌一、目的要求1.掌握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等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防治原则2.熟悉无芽胞厌氧菌感染的特点二、教学内容1.厌氧芽胞梭菌属(1) 破伤风梭菌生物学特性:形态(突出典型特征)、染色及抵抗力(结合实践意义)致病性:致病物质(神经痉挛毒素及其致病机制)所致疾病(致病条件及临床特点)防治:特异性预防(类毒素、抗毒素紧急预防)和治疗(伤口处理、特异性抗毒素、抗生素)(2) 产气荚膜梭菌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有荚膜的G+大杆菌)、培养(双层溶血环、Nagler反应)和生化反应(汹涌发酵)致病性:致病物质(种类多,既是外毒素又具有侵袭性酶功能)所致疾病:气性坏疽(产气荚膜菌与气性坏疽的关系及临床特点)食物中毒微生物学检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及动物实验防治(3) 肉毒梭菌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芽胞与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比较)致病性:所致物质(肉毒毒素及其致病机制)所致疾病:食物中毒、致病特点(4) 艰难梭菌(简介)2.无芽胞厌氧菌(1) 种类、性状及在感染中的作用(2) 致病性(3) 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第10章棒状杆菌属一、教学目的1.了解棒状杆菌属的通性2.熟悉白喉棒状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免疫性和微生物学检查3.掌握白喉棒状杆菌的致病机制和特异性防治二、教学内容1.白喉杆菌的形态染色排列特点及培养特性2.白喉杆菌的致病性:传染源、传染方式及所致疾病;白喉外毒素的致病机理3.白喉杆菌的免疫性(锡克氏试验的原理、结果及判断)、微生物学检查和特异性防治(类毒素及抗毒素的应用)第11章分枝杆菌属一、教学目的1.熟悉结核分支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免疫性和特异性防治2.一般了解非结核分枝杆菌3.熟悉麻风分枝杆菌的形态染色、传播途径及微生物学检查二、教学目的1.结核杆菌:形态染色(抗酸性)及培养特点,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及其实际意义,变异性(毒力变异和耐药性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