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鉴别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1.18 MB
- 文档页数:23
入院记录姓名:XXXXXX 职业:农民性别:男住址:XXXXXX年龄:60岁病史供述者:本人婚姻:未婚可靠程度:可靠民族:汉族入院时间:2012年10月09日10时30分籍贯:XXXXXXXX 记录时间:2012年10月09日13时30分主诉:头晕、头胀痛20+年,加重伴心悸1天。
现病史:20年前患者不明原因常在晨起时出现头晕、头胀痛、头额颞部为甚、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睡眠欠佳。
激动或劳累后头晕、头胀痛明显加重。
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给予降压等相关治疗,病情明显好转。
1天前晨起出现头晕、头胀痛、双眼花伴心悸,无恶心、呕吐;无畏寒、发热;无腹泻、胸痛等症状,自服罗布麻片病情无缓解,于今日来本院门诊求诊,门诊以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性心脏病(代偿期)收住院。
患病以来精神尚可,胃纳差,大小便正常。
既往史:“原发性高血压”病史,长期服用罗布麻片,“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先天性失明,无内分泌、传染、遗传病史,否认药物、花粉及食物过敏史,无外伤及手术史,无输血史。
个人史:生于重庆铜梁,未到过疫区,无烟酒等不良嗜好,无吸毒史;未婚。
家族史:父母双亡,死因不详;否认家族、遗传、血液性疾病。
体格检查T 36.5℃ P60次/分 R 22次/分 BP 150/90mmHg。
发育正常,肥胖,神清合作,对答切题,自动体位,慢性病容,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瘀点、瘀斑;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头颅五官无畸形,外耳道、口鼻腔无脓性分泌物,乳突、眼眶无青紫肿胀,乳突无压痛;双侧瞳孔等大等圆0.4cm,对光反射消失;口腔粘膜无溃疡,咽喉部无充血水肿,扁桃腺不肿大。
颈部对称,颈软、无阻力,颈静脉无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阴性,甲状腺不肿大,气管居中。
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肋间隙正常,两侧呼吸运动对称、无增强减弱,节律规则,两侧语颤对称、无增强减弱,未触及胸膜摩擦感、皮下捻发感。
两肺叩诊呈清音,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及哮鸣音。
高血压的鉴别诊断1、肾血管性高血压:多为年轻患者,女性多见,常无高血压家族史。
高血压病程短、进展快,多呈恶性高血压表现。
对一般降压药反应差。
四肢血压不对称,差别大,有时可呈无脉症。
在头颈、上肢及腰背部多可听到血管杂音。
必要时进行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测定及口服卡托普利试验、腹主动脉和/或肾动脉血管造影可以诊断。
该患者病程长,双上肢血压基本一致,查体未及血管杂音,暂无肾血管性高血压证据,故入院后进一步完善检查进行除外。
2.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病程长,血压呈中度升高,多伴有心率增快。
夜尿增多。
有发作性麻痹史。
低血钾:每天少于3.0—3.5mmol/L,出现低钾的心电图改变;高尿钾:每天多于30mmol/L。
确诊需行血浆醛固酮浓度测定及肾素-血管紧张素卧立位激发或速尿激发试验。
必要时做CT及核磁检测。
患者无低钾血症,故需进一步完善肾素-血管紧张素检测进行除外。
3.嗜铬细胞瘤:多见于女性,血压增高呈阵发性或持续性,血压波动大,常伴有严重头痛、出汗、心动过速、紧张焦虑、面色苍白、恐惧感、胸痛及腹痛等。
发作时血浆儿茶芬胺和尿液3甲氧基-4羟基苦杏仁酸(VMA)测定可以协助诊断。
冷压试验、胰高血糖素试验及苄胺唑啉试验;B超、CT、MRI及131I-MIBG闪烁全身扫描能确诊及定位。
该患者血压多波动较大,但缺乏其他伴随症状,故可完善肾上腺超声等检查进行除外。
4.皮质醇增多症:血压中度增高的同时,有进行性肥胖,呈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背,皮肤紫纹,毛发增多,可有痤疮,女性月经过少或闭经,男性可出现阳痿或睾丸缩小。
多合并糖尿病,易感染。
诊断除典型的体征外,尿游离皮质醇和血浆皮质醇昼夜节律可做过筛试验。
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和ACTH兴奋试验及图象诊断可确诊及定位。
该患者存在进行性肥胖,且存在合并糖尿病的可能,不能除外该疾病,因进一步完善检查进行除外。
5.肾实质性高血压:与同等水平的原发性高血压相比,眼底病变严重,贫血发生的早,心血管并发症更易发生,且更多进展成急进型或恶性高血压。
引言:概述:原发性高血压是指没有明显病因的高血压病,是一种多因素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持续性高血压,伴随有头痛、眩晕等症状。
鉴别诊断的目的是排除其他高血压的病因,确立高血压的原发性特征。
一、年龄因素1.青春期高血压青春期高血压的定义和临床特点青春期高血压与肾性高血压的鉴别2.中年性高血压中年性高血压的定义和特点与内分泌性高血压的鉴别3.老年性高血压老年性高血压的临床特点与动脉硬化性高血压的鉴别二、病因因素1.肾脏疾病引起的高血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引起的高血压继发性肾脏疾病引起的高血压2.内分泌疾病引起的高血压链球菌感染相关性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高血压3.心血管疾病引起的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引起的高血压心肌梗死引起的高血压三、家族史因素1.家族性高血压家族性高血压的遗传方式家族性高血压的临床表现2.遗传性高血压病葡萄糖酸碱平衡失调引起的高血压病血浆醛固酮浓度增加引起的高血压病四、生活方式因素1.饮食习惯高盐饮食与高血压的关系富含脂肪的饮食与高血压的关系2.运动习惯缺乏运动与高血压的关系高强度运动与高血压的关系3.睡眠质量睡眠不足与高血压的关系失眠与高血压的关系五、体征和辅助检查因素1.体征表现头部疼痛的体征表现视网膜改变的体征表现2.实验室检查血压测量的方法与技巧心电图对高血压的诊断意义3.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的诊断价值颈部CT的诊断价值总结: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的鉴别诊断,可以排除其他高血压的病因,确立原发性高血压的特征。
年龄、病因、家族史、生活方式以及体征和辅助检查因素都是进行鉴别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临床医生应该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准确判断高血压的病因,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原发性高血压鉴别诊断引言:原发性高血压,也被称为原发性高血压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持续性高血压。
在临床上,鉴别诊断原发性高血压非常重要,因为它常常伴随着其他疾病的发展。
原发性高血压的名词解释
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Hypertension),简称“原发性高血压”,也称“不病性高血压”,是一种慢性、无具体症状性的病,主要表现为无明显原因引起的收缩期和舒张期血压均超过正常范围,且持续时间均超过6个月的病症。
发病机理
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理至今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发现,其发病可能与神经系统有关,激素和血管泡有关,内分泌、遗传和环境因素也会对其发生有影响。
发病症状
原发性高血压症状多为无症状,多数患者在就诊时,血压已较高,但无明显症状,只是在血压控制不好时可出现头晕、乏力、视物模糊等,或出现肾脏功能、心肌损伤等,但情况较少见。
诊断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主要依据血压稳定超过正常范围或超过
140/90mmHg,且持续超过6个月以上,进行24小时血压监测、宫颈动脉搏动法检查等,以确诊病因。
预防与治疗
原发性高血压的预防最重要的就是控制体重,戒烟,减少饮酒,增加运动,改善饮食,减少精神紧张,增加放松活动等,可有效预防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
治疗以控制血压为核心,常用药物为降压药,如ACE、ARB、ARBs、氨氯地平等药物。
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管理
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管理要求患者积极配合轴心疗法,即调节生活方式、定期测量血压以及按时用药,同时定期检查胰岛素抵抗力、尿蛋白、血脂及血糖等,以防止原发性高血压引起的组织损伤,避免发生并发症。
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慢性、无具体症状性的病,多数患者在就诊时,血压已较高,但无明显症状,诊断主要依据血压稳定超过正常范围,治疗以药物控制血压为核心,但预防和治疗管理也要积极配合,以防止发生并发症。
入院记录姓名:XXXXXX 职业:农民性别:男住址:XXXXXX年龄:60岁病史供述者:本人婚姻:未婚可靠程度:可靠民族:汉族入院时间:2012年10月09日10时30分籍贯:XXXXXXXX 记录时间:2012年10月09日13时30分主诉:头晕、头胀痛20+年,加重伴心悸1天。
现病史:20年前患者不明原因常在晨起时出现头晕、头胀痛、头额颞部为甚、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睡眠欠佳。
激动或劳累后头晕、头胀痛明显加重。
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给予降压等相关治疗,病情明显好转。
1天前晨起出现头晕、头胀痛、双眼花伴心悸,无恶心、呕吐;无畏寒、发热;无腹泻、胸痛等症状,自服罗布麻片病情无缓解,于今日来本院门诊求诊,门诊以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性心脏病(代偿期)收住院。
患病以来精神尚可,胃纳差,大小便正常。
既往史:“原发性高血压”病史,长期服用罗布麻片,“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先天性失明,无内分泌、传染、遗传病史,否认药物、花粉及食物过敏史,无外伤及手术史,无输血史。
个人史:生于重庆铜梁,未到过疫区,无烟酒等不良嗜好,无吸毒史;未婚。
家族史:父母双亡,死因不详;否认家族、遗传、血液性疾病。
体格检查T 36.5℃P60次/分R 22次/分BP 150/90mmHg。
发育正常,肥胖,神清合作,对答切题,自动体位,慢性病容,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瘀点、瘀斑;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头颅五官无畸形,外耳道、口鼻腔无脓性分泌物,乳突、眼眶无青紫肿胀,乳突无压痛;双侧瞳孔等大等圆0.4cm,对光反射消失;口腔粘膜无溃疡,咽喉部无充血水肿,扁桃腺不肿大。
颈部对称,颈软、无阻力,颈静脉无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阴性,甲状腺不肿大,气管居中。
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肋间隙正常,两侧呼吸运动对称、无增强减弱,节律规则,两侧语颤对称、无增强减弱,未触及胸膜摩擦感、皮下捻发感。
两肺叩诊呈清音,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及哮鸣音。
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在左锁骨中线内4-5肋间隙,心界无扩大,心率60次/分,心律,心音正常,各心瓣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
原发性高血压是指无明显病因的高血压,占据高血压患者的大多数。
对于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有一定的标准和方法,下面将详细介绍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首先,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需要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性。
继发性高血压是由其他疾病或药物引起的高血压,如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等。
因此,在诊断原发性高血压时,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以排除其他潜在的病因。
其次,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需要进行血压测量。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高血压是指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在进行血压测量时,需要注意测量环境的标准化,避免因环境和操作不当导致的误诊。
另外,诊断原发性高血压还需要进行血压监测。
由于血压受到心理、情绪、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次的血压测量并不能准确反映患者的真实血压水平。
因此,需要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或家庭血压监测,以获得更准确的血压数据。
此外,诊断原发性高血压还需要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以评估高血压对其他器官的影响,排除其他相关疾病,为治疗提供依据。
最后,根据以上的诊断结果,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医生可以做出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
在诊断时,需要综合考虑各项检查结果,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总之,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血压测量、血压监测和实验室检查等方法,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只有准确诊断,才能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控制血压,保护患者的健康。
高血压诊断与鉴别诊断高血压诊断与鉴别诊断一、定义高血压是指静息时血压升高,即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的情况。
根据病因和合并症的不同,可以将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
二、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与鉴别诊断1.家族史询问和评估:了解家族中是否有高血压疾病,以及相关的基因和环境因素。
2.详细病史采集:a) 发病年龄:原发性高血压多在中年以后发病,早年发病需考虑继发性高血压。
b) 症状:包括头痛、头晕、视力模糊、心悸等。
c) 体检结果:包括心率、体重、尿常规、心肺、腹部、下肢水肿等方面的观察。
d) 合并症及并发症:如心脏病、肾脏疾病、脑血管疾病等。
3.血压测量:a) 静息血压测量:在安静环境下、坐位或卧位,使用标准的血压测量仪器进行测量。
b) 动态血压测量:进行24小时的动态血压监测,以评估白天和夜间的血压波动情况。
4.实验室检查:a) 一般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等。
b) 生化检查:包括血糖、血脂谱、肾功能、电解质、血尿酸等。
c) 心脏相关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等。
d) 脑血管相关检查:如脑CT、脑MRI等。
5.诊断标准:a) 静息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b) 动态血压监测:白天平均血压≥135/85mmHg和/或夜间平均血压≥120/70mmHg。
三、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断与鉴别诊断1.确定高血压的原因:继发性高血压可由其他疾病或药物引起,需要通过详细病史和实验室检查来确定原因。
2.实验室检查:a) 肾功能检查:包括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管重吸收率等。
b) 甲状腺功能检查:如TSH、T3、T4等。
c) 肾上腺功能检查:如24小时尿儿茶酚胺、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3.特殊检查:a) 腹部超声检查:用于评估肾动脉狭窄等肾脏相关疾病。
b) 胸部X线检查:用于评估心包积液等心脏相关疾病。
c) 眼底检查:可观察到高血压引起的视网膜的变化。
四、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如下:1.血压测量记录表2.动态血压监测报告3.生化检查结果单4.心电图结果单5.脑CT/MRI结果单五、法律名词及注释1.高血压:指静息时血压升高,即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的情况。
高血压鉴别诊断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通常有以下鉴别要点:一、原发性高血压1、肾血管性高血压1)发病年龄较轻,早期多表现为阵发性高血压,或突然出现持续性高血压,大多数患者有夜间发作性呼吸困难、周期性下肢水肿、腹部有可触及的腹部肿块等。
2)尿常规检查多有轻度蛋白尿,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血尿和管型尿。
3)超声检查可显示肾脏血管狭窄或闭塞,显示受累肾脏萎缩,皮质变薄等。
4)肾动脉造影检查多显示肾脏动脉狭窄或闭塞。
5)多数患者对血管扩张剂、钙离子拮抗剂治疗有效。
根据上述临床特点,结合超声、肾动脉造影等检查可作出诊断。
2、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1)长期高血压、进展迅速、常表现为持续性,多数无心、脑、肾损害征象。
2)肌无力及周期性瘫痪(钠重吸收过多致钠储留引起低钾血症所致)。
3)尿常规检查示低钾、低氯性碱中毒,尿比重低,尿钠浓度高,尿醛固酮浓度增高。
4)长期低血钾可引起肌无力、周期性瘫痪、烦渴、夜尿增多等临床症状。
醛固酮瘤患者血浆和尿醛固酮水平增高,对螺内酯(醛固酮竞争性抑制剂)治疗有戏剧性效果,可作出初步诊断。
测定血浆醛固酮水平不受体位的影响,清晨及下午的醛固酮水平具有很好的重复性,测定24小时尿醛固酮水平可反映24小时醛固酮的总体水平。
在单侧肾上腺皮质腺瘤患者中,醛固酮水平增高仅限于肿瘤侧,因此测定24小时尿醛固酮总体水平仅能反映单侧肿瘤的情况。
而血浆醛固酮水平则能反映双侧肾上腺皮质功能。
由于醛固酮的分泌存在昼夜节律性变化,因此应分别测定白天及晚上的醛固酮水平。
如果血浆醛固酮水平测定正常而尿醛固酮水平明显增高,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较为可靠。
如果两者均增高则应考虑为双侧肾上腺皮质腺瘤的可能性较大。
在排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时应注意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等也可见血浆和尿醛固酮水平增高。
但是上述疾病一般均有相应的临床表现。
且测定24小时尿醛固酮总体水平往往不超过正常上限的两倍。
在给予螺内酯治疗时上述疾病不会有戏剧性的效果。
原发性高血压鉴别诊断1. 引言本章节介绍了文档的目的和范围,以及提供一些背景信息。
2. 定义与分类2.1 高血压定义:对高血压进行明确而全面的定义。
2.2 分类:根据不同标准将高血压分为各个等级,并解释每个等级所代表的意义。
3. 病因学这一章节详细讨论了导致原发性高血压出现的可能病因。
包括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方面。
4. 发病机制描述引起原发性高血压形成和进展过程中涉及到的主要机制,如肾素-盐皮质激素系统紊乱、交感神经兴奋试剂增加以及内皮功能异常等。
5.临床特征讲述在体检或就医时常见到哪些可以提示存在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相关危险度较大并需要评估是否有OSAHS风险者,同时也是判断其室间隔缺损大小最直接可靠方法之一:6.实验室检查了常见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如血压测量、尿液分析等,并解释每个项目在高血压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7.影像学检查介绍了一些可能需要进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例如超声心动图和肾脏CT扫描。
并详细说明这些方法对于原发性高血压鉴别诊断所起到的帮助。
8. 高危人群筛选与评估描述哪类患者属于高危人群以及应该如何进行风险评估,同时也是判断其室间隔缺损大小最直接可靠方法之一:9. 其他相关疾病排除讨论其他可能引起或导致高血压出现相似表现但非原发性因素造成的情况,并提供区分各种不同类型疾病时需注意事项。
10. 结束语本文档涉及附件:1)示例图片:包括超声心动图和肾脏CT扫描结果样本;2)数据统计报告:收集来自多个医院关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信息汇总后得出结论;3)治疗方案参考资料:提供了一些常用的治疗方案和药物介绍。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原发性高血压:指无明确引起高血压的其他器质性疾病,也称为“essential hypertension”;2)附件:在文件中与正文相关但又不适合直接插入到正文中去展示或者是过于庞大而需要分开存放、查看等情况下使用。
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诊断对患者的治疗和管理至关重要。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联盟等权威机构发布了一系列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高血压。
本文将介绍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以便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一、血压测量。
高血压的诊断首先需要进行血压测量。
在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血压应该低于120/80mmHg。
而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在诊断高血压时,需要进行多次血压测量,以确保准确性。
二、静息血压。
根据国际高血压联盟的标准,需要在患者静息状态下进行至少两次血压测量,每次间隔1-4周。
如果两次测量结果一致,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三、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对于一些疑难病例,或者需要进一步确认的患者,可以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这种监测方式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血压状况,有助于诊断和治疗。
四、其他检查。
除了血压测量外,还需要进行一些相关的检查,如测量血清肾素、醛固酮、肾功能、血糖和血脂等指标。
这些检查有助于了解高血压的病因和并发症,有助于制定更科学的治疗方案。
五、并发症评估。
在诊断高血压时,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并发症的评估。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长期不加以控制会导致多种并发症,如心脏病、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
因此,及早评估并加以干预是非常重要的。
六、个体化诊断。
在诊断高血压时,还需要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
如年龄、性别、病史、家族史等因素都会影响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
因此,诊断高血压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诊断高血压需要进行多次血压测量,静息血压监测,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以及相关的检查和并发症评估。
同时,还需要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只有通过科学、全面的诊断,才能更好地控制和管理高血压,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