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美术鉴赏,华夏意匠——建筑艺术
- 格式:ppt
- 大小:6.08 MB
- 文档页数:16
高中美术人教版美术鉴赏中国美术鉴赏《第三课华夏意匠——建筑艺术》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
试试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的经典——宏伟壮丽的紫禁城有个高二数学试卷分析初步的了解和认识,重点了解建筑对封建皇权大一统思想的具体体现。
2、了解天坛祈年殿等建筑的礼制意义及其艺术成就。
3、认识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特点。
2重点难点
1、结合实例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2、故宫体现古代礼制思想、帝王的绝对权势,给人予以强烈的精神震撼。
3教学过程
1【导入】皇权的象征——故宫建筑群与天坛
前面我们说到了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在很多方面都为人类文明做出过不朽的贡献,在建筑艺术方面也同样如此: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和伊斯兰建筑被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
其中尤以中国建筑延续时间最长,流传最广,成就更为辉煌。
故宫是中国建筑的代表作品,它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
位于北京旧城的中心位置,是我国现存最具代表性,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皇权的象征——故宫建筑群与天坛》。
2【活动】1.大家花8分钟的时间阅读教材。
大家花8分钟的时间阅读教材。
3【讲授】故宫简介
2.故宫也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宫,现改为“故宫博物院”。
这里曾居住过24个皇帝,自明代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决定迁都北京,即开始营造紫禁城宫殿,至1420年落成。
教师招聘面试:高中美术《华夏意匠-建筑艺术》说课稿一、说教材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华夏意匠-建筑艺术》是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中国美术鉴赏中的第三课。
我的教学设计为本课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主要是通过欣赏故宫、天坛等宫殿式建筑,引导学生了解宫殿式建筑在布局、结构、建筑、色彩等方面的特点,熟知建筑与文化的关系,感悟传统建筑的美,学会鉴赏建筑艺术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二、说学情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具有更强的探究精神,思维比较活跃,见解独到,同时观察能力与感知能力增强,在美术学习中也希望了解更多本质性的、美术理论方面的知识。
能用较准确的语言来表达,但是并非发展的尽善尽美。
因此本课在教学设计上会更多的采用教师引导,然后抛砖引玉的方式展开,鼓励学生合理运用不同的美术鉴赏方法,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作品。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以上的分析和新课标的理念,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宫殿建筑的特点,认识故宫在布局、结构、色彩等方面的特点,理解中国建筑是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故宫的欣赏、描述、分析、讨论,体会宫殿式建筑的特点及其皇权的集中体现,提高审美素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古代宫殿建筑的恢弘气势,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和本课的现有知识,我的教学重难点确立如下:重点:北京故宫的布局以及建筑特点,宫殿建筑与皇权的关系。
难点:故宫与文化的关系。
五、说教法、学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不断学习与更新着教学理念。
我们的教学必须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和美术学习之间建立联系,并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因此,我将基于以上的考虑,并结合美术学科的学习特点和教材内容,采用讨论法、提问法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交流协作,因此,在学法的指导上我主要安排了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第三课华夏意匠——建筑艺术-人教版美术鉴赏教案前言建筑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宗教、技术等方面的自然反映。
本教案将重点介绍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存在的华夏意匠,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华夏意匠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提高对建筑艺术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华夏意匠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意义和作用。
2.掌握华夏意匠在古代建筑中的常见形式和特征。
3.培养学生欣赏建筑艺术的能力。
4.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华夏意匠的定义和作用(10分钟)•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华夏意匠的概念和定义。
•分析华夏意匠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部分:华夏意匠的常见形式和特征(30分钟)•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形式,讲解中国古代建筑中存在的常见华夏意匠的形式和特征,包括“螭蛴(chī qí)”、“门楣(mén méi)”、“荷花(hé huā)”等。
•给学生呈现不同形式和特征的华夏意匠的图片,让学生自主欣赏并分析其特点和文化内涵。
第三部分:欣赏古代建筑中的华夏意匠(30分钟)•老师带领学生欣赏古代建筑中存在的华夏意匠,通过欣赏描摹建筑中的华夏意匠来观察和分析华夏文化的内涵。
•学生自主选择古代建筑中的华夏意匠,进行简单的描摹练习。
鼓励学生体验描摹华夏意匠带来的艺术体验和感觉。
第四部分:课堂练习和总结(20分钟)•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测试学生对华夏意匠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课堂内容,总结学习效果和体会。
教学方法•图片示范法: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华夏意匠的概念和特征。
•分组讨论法: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就某个华夏意匠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思考鉴赏能力。
•观察描摹法:通过观察描摹古代建筑中的华夏意匠,提高学生对华夏文化和建筑艺术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效果•学生了解了华夏意匠的定义和作用,认识到华夏意匠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精髓和反映。
华夏意匠——建筑艺术课时:一课时课型:欣赏课授课对象:高一教学设备:教材、课件、多媒体设备教材分析: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历史悠久,分布地域广泛,风格鲜明,有极强的传统规范。
从社会功能上大可分为宫殿建筑、宗教建筑、陵墓建筑、园林、居民建筑等。
首先要以认知其构成特征为心理基础,然后才能感受其形式结构所造成的空间氛围。
建筑是以物质实体占据一定空间的造型艺术,欣赏建筑在看其实用功能的同时,还应在行进的时间过程中去感受建筑物均衡、对比、色彩。
材质等形式美和内部空间和外部形体空间及延伸形成的多层级空间所造成的情绪氛围,领会深刻的精神内涵,方能激起某种审美的感动。
教学重点:1、通过对中国结构建筑体系的介绍以及对北京故宫总体布局、主要建筑的屋顶形式和色彩的运用等方面的分析,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色。
2、通过中国古代园林的典型实例的欣赏,了解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及园林建筑的主要特色,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等级性体现,对建筑艺术的欣赏内容的局限,多寻找一些例子来充实内容。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成就及其特点,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达到开拓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教学内容及其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去过北京吗?北京不仅是我们中国的首都,而且是一个历史文化古城,他有相当多的名胜古迹,比如故宫、长城、天坛、圆明园等等。
(可由学生举例)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
我国古代建筑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上曾经有过许多优秀建筑体系,但其中有的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象古埃及、古印度的建筑。
只有中国古代建筑同欧洲建筑和伊斯兰建筑一直延伸至今,被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
尤其是中国古代建筑和欧洲古代建筑延续的时间最长,流传最广,成就更为辉煌。
中国古代建筑按其用途划分,可分为7类:宫殿建筑、陵墓建筑、民居建筑、桥梁建筑、坛庙建筑、园林建筑、宗教建筑。